内能教学反思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内能教学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内能教学反思

内能教学反思范文1

关键词:物理教学; 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1-036-001

一、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两个活动“反复弯折铁丝使铁丝发热和观察点火爆炸现象”,说明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同时明确了现象中涉及的能量转化。本节重点介绍了四冲程汽油机的构造和工作过程,对于柴油机则在“信息库”中介绍,这样既能突出重点,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最后,本节通过活动“比较相同质量的酒精、纸片燃烧放热的不同”建立了热值的概念,通过阅读燃料的热值表,让学生认识到热值也是燃料的一种特性。通过“读一读”了解关于燃料燃烧和环境保护,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比较容易接受理解,而对“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比较陌生,或者尽管教师提出事例学生能有一些感受,但是甚少想过为什么,更加不能科学的解释其中的道理。

在探讨热传递、做功这两种方式改变内能的本质原因时,关于能量的转化情况需要充分例举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并加以讨论,让学生从身边的现象入手理解其中的物理原理。然而学生的生活经历确实较少,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手段方式,让现象呈现在空间和时间都很有限的课堂上。

三、任务与目标

1.认识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其他形式能向内能的转化过程;

2.知道热机的工作原理;

3.了解四冲程汽油机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过程;

4.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5.知道不同燃料的热值不同,会查热值表,会进行燃料燃烧放热的简单计算,能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6.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初步认识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四、设计思路

《新课程标准》要求物理课程的设置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同时还应将学生认识到的物理知识及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及其应用结合起来,让他们体会到物理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笔者将本节课分为4个板块,第一板块:通过“冬天给手取暖的两种方式”和“使铁丝温度升高的两种方式”说明做功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从而引入新课。第二板块:通过实验“空气压缩仪引燃硝化棉”,说明通过做功可以把机械能转化为内能;通过实验“水蒸气推动木塞”说明通过做功可以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第三板块:通过学生交流讨论,例举生活生产中做功改变内能的事例并解释,进一步理解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本质。第四版块:通过实验“观察点火爆炸现象”模拟热机的做功冲程,进一步使学生明确通过做功可以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为下节课热机的教学做铺垫,并完成整节课“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思路。

五、教学设计

内能教学反思范文2

(1)如图1中甲所示,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里放一小团蘸了乙醚的棉花,将活塞迅速压下去,观察现象。

(2)如图1中乙所示,在大口玻璃瓶内装入少量水,并滴入几滴酒精,用气筒往瓶里打气,当塞子跳出时,观察瓶内的变化。

这两个实验的现象都比较明显,实验甲可以观察到:棉花燃烧,玻璃筒内发光;实验乙可以观察到:活塞跳出的瞬间,瓶中出现白雾。

然而,教学中却常常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实验现象虽然明显,学生却未能充分感知。尤其是实验乙,学生往往只是注意到“活塞跳出”,而忽视“瓶内出现白雾”这一关键现象。二是实验分析时,不少学生难以从实验现象及有关知识,经逻辑推理得出实验结论,只是机械地记住了实验现象和结论。这两个问题间又有着纵向联系,即实验观察对实验分析有直接影响。

2 原因分析——实验原理不理解

以上问题的存在,是由于学生不理解相关实验原理而导致的。这里所说的实验原理,并不是仅仅指实验所要说明的科学道理。广义地讲,实验原理是实验方法、实验装置和器材、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分析等所依据的科学道理。这样说来,一个实验中往往会包含多条实验原理,其中实验要说明的科学道理是核心原理,同时还有其它非核心的、但必须清楚的原理。这两个实验的核心原理是“外界对物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减少。”而“燃烧的条件、液化的方法、乙醚的理化性质、棉花和酒精在实验中的作用”等都是实验中必须清楚的、非核心的原理。对这些原理是否理解会直接影响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实验结论的得出。

首先,由于不理解实验原理,特别是不清楚乙醚、棉花、酒精等在实验中的作用,会导致实验观察对象不明确,未能将观察的焦点聚集在相应的对象上,这样现象虽然发生了,却没有被捕捉到。一方面,这两个实验虽然现象比较明显,但现象持续的时间很短。实验时,如果不明确应该重点观察什么,就容易错过观察实验的最佳时机。另一方面,一个实验中如果有多种现象同时发生,其它现象对关键现象的观察会产生干扰。如实验乙中,关键现象是“瓶内出现白雾”, 但实验中“塞子跳出及其伴随的响声”和“出现白雾”的现象几乎同时发生,且“塞子跳出及其伴随的响声”对学生的感官冲击更大,干扰学生对“白雾”这一关键现象的观察。对实验现象缺乏充分的感知,最终对实验分析构成障碍。

其次,这两个实验中,实验现象和所研究问题的联系是间接的,比如“压缩空气做功”实验中,实验对象是空气,而实验中并没有直接显示出空气的内能变化,显示的是棉花燃烧,需要结合燃烧的条件以及内能的有关知识,才能间接得出“压缩空气,空气内能增加”这一结论。同样,“气体对外做功”实验,要结合液化的条件进行分析,才能间接得出“对外做功,内能减小”的结论。学生虽然知道“燃烧条件、液化方法以及内能的基础知识”等与这个实验相关的原理,但要以逆向思维的方式应用这些原理来分析实验,还有一定困难,从而导致一些学生只是机械记忆实验现象和结论。

3 问题解决——实验原理紧相扣

从分析可知:紧扣实验原理,通过引导让学生充分理解相关实验原理,是有效解决以上问题的基础。

3.1 联系实际 初识核心原理

“做功能改变物体的内能”是这两个实验核心原理的上位原理,在实验前,需先习得这一原理。人教版9年级《物理》教材中,安排了如图2所示的图片,就是为了让学生在相关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引导,习得“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这一原理,同时也对实验的核心原理有了初步认识。

3.2 运用原理 引导实验分析

案例甲:“压缩气体,内能增大”的实验分析过程。

学生先通过阅读,了解实验内容和实验操作步骤。

[释疑]①乙醚是一种易燃物质,着火点160℃,易挥发;②“活塞迅速压下去”的过程,是外力通过活塞对玻璃筒中空气做功的过程。

[引导]已知“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而“改变”可能是内能增加,也可能是内能减少。请预测:如果“活塞迅速压下去”,玻璃筒中空气的内能增加,则可能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预测]如果“活塞迅速压下去”,玻璃筒中空气的内能增加,可能会观察到棉花燃烧。因为空气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达到乙醚的着火点,再加上玻璃筒内有空气,乙醚会燃烧,并引燃棉花。

案例乙:“气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小”的实验分析过程。

学生先通过阅读,了解实验内容和实验操作步骤。

[释疑]①酒精易挥发,密封的瓶内充满着酒精和水混合蒸气;②给瓶内打气,瓶内气压不断增大,导致瓶塞跳出。瓶塞跳出的瞬间,瓶内高压气体对瓶塞做功,这是瓶内气体对外做功的过程,和上一个实验是相反过程。

[引导]已知“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而“改变”可能是内能增加,也可能是内能减少。请预测:这个实验中,瓶内蒸气的内能是增加还是减少?

[引导]瓶内的混合蒸气可以显示此时瓶内气体内能的变化情况,重点观察此时瓶内出现什么变化。问:如果瓶内蒸气内能减少,可能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预测]如果瓶塞跳起的瞬间,瓶内蒸气的内能减少,温度会降低,蒸气液化,可能看到白雾。

3.3 演示实验 验证实验预测

每个实验分析后,分别通过演示实验来验证学生的预测是否正确,并分别得出实验结论:外界对物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减少。

3.4 综合比较 理解核心原理

[讨论]请用“能量转化的观点”来解释以上实验结论。

通过讨论,学生理解了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实质。

4 反思感悟——实验分析有方法

理解实验原理,是进行实验分析的基础。紧扣实验原理来分析实验,基本过程如下:首先,明确实验的目的、内容和要求;其次,认真研究实验涉及的各种相关原理,明确实验要素;再次,确定操作要点、注意事项和实验重点观察对象;最后,进行实验操作及分析。实验分析可以是实验后对现象的分析,也可以是实验前的预测性分析,再通过实验来验证。其中“明确实验要素”和“预测性分析”具体阐述如下。

4.1 紧扣实验原理 剖析实验要素 明确观察对象

大量实验事实说明,一个成功的物理实验一般由3个部分组成,即实验对象、实验源、实验效果显示器。实验对象,也就是实验的研究对象,当它接受作用到它上面的“信号”后,会产生一定的效应,从而显示某些现象或者揭示某些规律。实验源,也就是实验的“信号”发生器,由它发出的“信号”作用到实验对象上,会产生一定的实验效果。实验效果显示器,是用来显示实验对象接受“信号”后产生的效应或实验效果的装置。比如“气体对外做功”实验中,实验对象是酒精和水混合的蒸气,实验源是混合蒸气膨胀,实验效果显示器是混合蒸气发生液化。

在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剖析实验的三要素,则为实验观察、实验分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内能教学反思范文3

1 加强规范训练,引导学生正确建模

每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所描述的物理现象或过程,都对应着物理模型.一个恰当的模型就是一把解题的金钥匙,建立一个合适的模型就等于揭开了掩盖问题现象或过程的本质特征的面纱.

解题时建模一般步骤为:(1)复现问题所表述的全部物理情景;(2)抓住主要矛盾,将情景与头脑中的模型进行关联;(3)将具体问题转化为物理模型.第一个过程即为准确理解题意的过程;第二个过程为物理抽象的过程,在此步骤中,需要提取题中有用信息,去除干扰信息,将问题理想化,抓住事物的本质,与脑海中积累的物理模型进行关联;第三个过程是对模型进行梳理和完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找出抽象的模型与学生记忆中已知模型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如果相同,则套用已知模型规律,如不同,则需要思考为何不同,原来的物理模型需要做何完善.

例1 (2014年广东高考理综试题第17题)用密封性好、充满气体的塑料袋包裹易碎品,如图1所示,充气袋四周被挤压时,假设袋内气体与外界无热交换,则袋内气体

A.体积减小,内能增大

B.体积减小,压强减小

C.对外界做负功,内能增大

D.对外界做正功,压强减小

本题考查考生对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理解,以日常生活现象为例,考查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时,可引导学生从题中“密封性好、四周被挤压、无热交换”的几个关键句,建立为一“绝热气体压缩模型”,同时引导学生找出与物理模型相应的物理规律,充气袋四周被挤压,体积肯定减小,所以外界对气体做功,气体内能增大,这样就可很快选出答案A、C.本题难度不大,高考区分度主要看解题的速度.在解容易题时,应引导学生尽快找到储存在头脑中相应的物理模型(金钥匙),做到解题又快又准,为解答后续的题目节省宝贵的时间.

2 发挥主动意识,强化学生建模思维的运用

习题教学中要让学生养成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只有主动积极思考,才会不断地提高从原始题目中采集信息、处理信息、建立起与题目相对应的物理模型的能力,头脑中的模型才会不断丰富.建立合适的模型的关键是对物理状态过程的分析,为了建立一个合适的模型就必须对题意认真分析,所谓审题实际上就是在具体的问题情况中审视(辨别)出准确模型的过程.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状态特征以及运动变化过程的分析,区分各种因素的主次关系,并与头脑中已有的物理模型相关联,才能辨别出此具体问题的实际模型.

例2 (2011年广东高考物理试题第36题 )如图2所示,以A、B和C、D为端点的两半圆形光滑轨道固定于竖直平面内,一滑板静止在光滑水平地面上,左端紧靠B点,上表面所在平面与两半圆分别相切于B、C.一物块被轻放在水平匀速运动的传送带上E点,运动到A时刚好与传送带速度相同,然后经A沿半圆轨道滑下,再经B滑上滑板.滑板运动到C时被牢固粘连.物块可视为质点,质量为m,滑板质量M=2m,两半圆半径均为R,板长l=6.5R,板右端到C的距离L在R

(1)求物块滑到B点的速度大小;

(2)试讨论物块从滑上滑板到离开滑板右端的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的功Wf与L的关系,并判断物块能否滑到CD轨道的中点.

分析 学生边看图边读题边积极联想可以很快找出本题中包含三个物理模型:一是“传送带”模型,物块从E匀加速运动运动到A;二是“竖直平面圆周运动”模型,物块从A运动到B;三是“子弹打木块”模型或“板块模型”,物块从B运动到C;最后又回到“竖直平面圆周运动”模型.虽然这道题情景较为复杂,在短时间准确完整解出来有难度,但借助模型分析法拆分物理过程,是可以高效解答的,并拿到大部分分值,为做其它题目赢得时间.如果模型能力较强的学生在读题的过程中,模型已经建立,同时与模型相对应的物理规律也已经在脑海中浮现,若再能挖掘出隐含条件是可以完整解答本题的.站在模型的高度审视广东高考计算题,会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有利于攻克高考压轴题,可谓是“得模型者得高考”.

3 不断反思总结,完善物理模型

模型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平时的练习中,教师应当诱导学生不断完善、丰富模型.物理习题虽然形式多样,数量庞大,但是万变不离其宗,通常许多纷繁的问题都可属于同一物理模型.在习题讲解中通过多题归一、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方式,强化学生提取模型的能力;在练习中引导学生不断反思总结,分清相似模型间的区别和不同模型的适用条件,分清物理模型与现实原型的差别,通过类比、对比、反思、总结等方法完善、丰富学生的模型意识.

比如板块模型既是习题中的热点,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题目丰富多变,能很好设置试题的梯度.可引导学生把板块模型视为自己喜爱的“魔方”,通过不断反思总结,既可丰富模型意识,也可提升建模能力.例如:下面两幅图在习题中经常出现,都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在地面(双杆)光滑的条件下系统的动量守恒.仔细对比分析,可以归纳出图2的四个过程都是碰撞模型:相互作用后A的速度总是小于或等于B的速 度.图3的三个过程属于子弹打(穿)木块的模型:相互作用后子弹A的速度大于或等于木块B的速度.通过这样的分析对比归纳,可以发现多种相互作用过程具有模型的共性,又可区分易困扰的相似模型.

内能教学反思范文4

关键词:哈佛大学实验教学;物理实验教学;低成本物理实验;科学探究

2013年1月13日至26日,我校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教师雷庆、李才猛、吴姝走进了美国哈佛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参加了为期两个星期的培训,哈佛大学美丽的校园、全新的理念、先进的设备以及全面的实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中国理科实验教学现状的深刻反思。

1 哈佛大学实验教学概况

哈佛大学实验资源丰富,但是他们非常注重生活化实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非常注重社会实践,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让学生从社会调查中去发现问题;非常重视科学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1.1 充分利用实验资源

实验资源是开展实验的物质基础。生活用品和废旧物品是非常重要的实验资源。充分利用这些实验资源,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在哈佛课堂上,开展了一些针对中学生的设计性实验。这些实验旨在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一个就是纸塔实验,老师要求学生用纸张、胶水和细木条等材料设计一个纸塔。看谁设计的纸塔又高又稳。同学们将纸张缠绕在木条上设计了一个纸塔,在纸塔旁边加了三根柱子以增强其稳定性,如图1所示,纸塔高度大概一米七,不能独立稳定在地面上,需要大家用手支撑才能稳定。老师的设计非常新颖,他只用了一卷卷筒纸,从中心抽出纸,然后一直向外拉,最好形成一个两米多高的纸塔,纸塔又高又稳定,如图2所示。老师的设计充分利用了卷筒纸纸张之间的摩擦力和稳定的圆柱体结构。因而实验非常成功。

1.2 大力开展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能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能够将物理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在哈佛课堂上,老师安排了一些社会调查活动JDESIGN,让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去发现问题,然后小组合作交流,设计改进方案,最终解决问题。其中的一个社会调查活动就是到附近的快餐店CLOVER参观调查,发现快餐店存在的不足,并且提出改进意见。同学们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快餐店存在以下不足:顾客们在等餐的时候很无聊,顾客们觉得餐品不新鲜,餐盘不便于匆忙的顾客边走边吃,以及咖啡机设计不合理等。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同学们提出了改进意见:针对顾客们等餐时很无聊,有的小组提出可以在快餐店准备一些水果盘,让顾客们边等边品尝(如图3所示);针对菜品不新鲜,有的小组提出可以在快餐店的旁边开垦一片菜园,每天早上从菜园中摘取蔬菜:针对餐盘不便于携带,有的小组提出了改进方案,并设计便于携带的新餐盘(如图4所示)……

1.3 积极开展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来研究自然界并根据研究所获事实证据作出解释的各种方式。科学探究也指学生建构知识、形成科学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因此,科学探究在实验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美国的科学课堂上,合作——探究学习已经成为普遍的教学方式。

在哈佛课堂上,开展了一些针对中学生的科学探究,这些探究活动旨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搜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的一个探究活动就是摔蛋实验。学生一共被分成5个小组,每个小组有3位同学。教师要求学生用纸张、细线和鸡蛋等材料设计一个装置,鸡蛋从3米高空落下,当这个装置落地后,鸡蛋不被摔坏。小组内的组员先集体讨论设计方案,如图5所示。实验成败的重要因素就是空气阻力大小和整个装置的稳定性,要保证鸡蛋能够平稳而慢速着地。4个小组的设计都失败了。只有一个小组成功了,实验装置如图6所示,这个小组用纸做了一把雨伞以增强装置下降过程的空气阻力,同时,他们用纸做了一个圆柱形支架以增加鸡蛋着地过程的缓冲时间。鸡蛋用一个透明的塑料袋密封起来,并固定在支架上。雨伞和支架用许多细线连接起来,以增强装置的稳定性。通过这个探究活动,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提高。

2 我国理科实验教学反思

我国的物理实验教学存在许多不足:学生实验开出率较低、探究性实验的教学效果欠佳、实验仪器较为欠缺,自制仪器很少。哈佛大学的实验教学给我国的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提供了借鉴,我们可以从实验资源、社会实践和科学探究等方面大力改进我国的理科实验教学。

2.1 大力开展低成本物理实验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从生活用品、废旧物品、人体体验、儿童玩具等各个方面中开发设计低成本物理实验。比如,利用鸡蛋可以做许多物理实验。(1)瓶吞鸡蛋演示大气压的存在,取一个空的牛奶瓶,先在瓶内放人一团点燃的棉花,瓶内空气因受热膨胀被赶出一部分。然后将一个剥了壳的熟鸡蛋放在瓶口上,鸡蛋会慢慢“挤”进瓶子,如图7所示;(2)鸡蛋在水中的浮沉演示浮力的大小,将鸡蛋放入水中,鸡蛋沉到水底。然后,逐渐向水中加入食盐,边加边搅拌,鸡蛋会悬浮在水中,随着加入食盐的增多,鸡蛋会慢慢浮出水面:(3)旋转的鸡蛋演示惯性现象,用生、熟鸡蛋各一个,粉笔放在桌面上,同时以相同的速度旋转。生鸡蛋先停下来,因为熟鸡蛋的蛋清和蛋黄固定,所以旋转平稳;(4)用鸡蛋演示压强,把鸡蛋放在细沙上面,再依次压上铁块、砖块,然后用锤子猛力将砖砸碎,鸡蛋依然完整,如图8所示;(5)用瓶吐鸡蛋演示查理定律,(瓶已吞进了鸡蛋)将烧瓶瓶口朝下,使鸡蛋从瓶内封住瓶口(可视情况加些油),再用酒精灯给密闭气体加热,鸡蛋又被“吐”出瓶子。

2.2 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

物理学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利用社会调查一方面可以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比如让学生观察厨房的物理现象,厨房里蕴含着力学、热学、电学等丰富的物理知识。电饭堡煮饭、电炒锅煮菜、电水壶烧开水是利用电能转化为内能,都是利用热传递煮饭、煮菜、烧开水的;抽油烟机利用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利用空气对流进行空气变换:电饭煲、电炒锅、电水壶的三脚插头,插入三孔插座,防止用电器漏电和触电事故的发生:微波炉加热均匀,热效率高,卫生无污染是利用电能转化为电磁能,再将电磁能转化为内能;厨房的炉灶(蜂窝煤灶,液化气灶,煤灶,柴灶)是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即燃料燃烧放出热量;菜刀的刀刃薄是为了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菜刀的刀刃有油,为的是在切菜时,使接触面光滑,减小摩擦;菜刀柄、锅铲柄、电水壶把手有凸凹花纹,使接触面粗糙,增大摩擦;火铲送煤时,是利用煤的惯性将煤送人火炉:往保温瓶里倒开水,根据声音知水量高低。由于水量增多,空气柱的长度减小,振动频率增大,音调升高;磨菜刀时要不断浇水,是因为菜刀与石头摩擦做功产生热使刀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刀口硬度变小,刀口不利;浇水是利用热传递使菜刀内能减小,温度降低,不会升至过高。

2.3 积极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在探究教学中,教师可以选用新奇有趣、内涵丰富的低成本物理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通过开展低成本物理实验,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内能教学反思范文5

预科生大部分都是已成年人,与一般的学生不一样,预科生都具有一定的自我约束性和自我控制力,并且对知识具有一定的欲望性,且会通过自己的行动主动寻找学习知识的机会。作为预科生计算机教学的教师,应该明确学生主体对象的不同特点,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工作经验,总结出在计算机教学中,针对预科生学生,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几点工作,才能确保教学效果。

1.1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预科生具有自我约束力的同时,也具有自我选择的能力,他们会讨厌传统的教学模式。如果教师还是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味地在课堂上讲,忽视学生主体的互动,那么,将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从学生角度出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并且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用热情对待计算机课堂。计算机是一门注重实践的课程,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实践活动中,这样能让学生产生兴趣,能更好地开展后期教学活动。其次,教师还应该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在新的学习环境下,让学生能主动思考和分析问题,并且能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采用中学阶段的教学方式,教师应该坚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理论层面到技术层面,采用渗透教学方法。所谓渗透教学就是要利用实践活动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例如在MSExcel和MSPowerPoint等课程教学中,应该先根据实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布置作业,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能对课堂产生兴趣。

1.2注重教学总结

作为一名预科生教师,自身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同时还应该具有自身独特的教学风格,想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能赢得学生的赞扬,就必须要重视课堂的总结和反思。教学总结和反思是提高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但是要更加懂得总结课堂问题,然后针对问题寻找最佳的教学方法,从而不断解决问题。例如,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先理论后实践,但是在计算机教学中,可以采用先实践,然后知道,最后再用理论知识总结,这样学生能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寻找应该掌握得重点知识,从而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结语

内能教学反思范文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B-0043-01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技能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因此,如何控制实验的盲目性、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是实验教学中倍受关注的问题。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实验教学中如何优化问题设计增强实验教学效果。

一、建立问题式实验教学

以往,演示实验是教师按教材要求通过演示、讲解使学生明白物理现象和掌握物理概念与规律。学生实验大多是按照教材或教师设计好的思路按部就班地操作,虽然表面上理解了概念、规律,但应用时往往束手无策,谈不上思维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而探究性实验趋于形式化,学生自主探索过程往往变为被动演示过程,更谈不上新的发现或创造了。

当前问题式教学已成为一种科学教学模式,以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并围绕问题的解决及新问题的产生而展开。建立问题式物理实验教学,把物理观点转化为问题,有效设计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促使学生思考、体悟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优化实验教学的问题设计

物理教学始终贯穿实验这条主线,实验教学应该沿着问题这个线索去把握好“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和“探究实验”三个环节。问题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背景、思想现状,既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要利于学生建立思维模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科学品质。

1.发现式问题设计

演示实验是由教师操作示范的实验。它不仅要求在学生面前清晰地展示要研究的物理现象,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思考,以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与掌握。

(1)猜想式提问。让学生大胆猜想,在感性的基础上感受知识的发展,为上升到理性认识搭建平台。例如,把一根粉笔竖放在白纸上,设问:“抽出白纸时,粉笔会怎么样呢?”根据经验大部分学生猜会倒下,于是笔者迅速抽出白纸,结果令学生“大失所望”,有的甚至急于自己动手做实验。提出猜想:“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由此引入惯性定律。

(2)根据现象直接提问。直接提问的目的是养成善于发现问题并敢问、会问的习惯。如,观察放入水杯中的筷子,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筷子会变弯呢?

(3)类比式提问。目的是让学生对不同现象会找相同点,对相同现象分析不同点,培养善于类比归纳总结的学习习惯。如,在关于密度的演示试验中,先提问:若取相同体积的“疏松的棉花”和“压紧的棉花”,哪个质量大?再提问:相同体积的铁和铝,哪个质量大呢?最后:如何给这种现象下一个科学的定义呢?

(4)逆向提问,培养逆向思维能力。如,由电能生磁想到磁是否也能生电呢?做功可改变内能是否可以利用内能做功呢?

(5)发散思维提问。由此及彼的发散思维,促进知识迁移应用,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2.参与式问题设计

分组实验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分组合作,动手实践,验证物理规律、把握科学的实验方法,问题设计要体现主动参与与反思。

(1)对实验用具的提问。很多验证性实验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并设计实验,根据自身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考虑准备何种实验器材,鼓励学生自制实验用具,激发学习兴趣。比如,学生受“重的物体下降得快”的直觉认知影响深刻,在“自由落体运动”一节如何打破这个“常识”成为教学的难点。笔者是这样提问的:如何利用身边的物体验证轻、重两种物体几乎同时落地呢?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实验热情,而且让学生在主动尝试中发现理想学具,提升学生的成就感。

(2)实验前的问题设计。实验不能盲目地进行,而是要先让学生预习,然后设问:本次实验目的是什么?涉及什么原理?操作过程有哪些注意事项?能否清晰表述实验的途径、方法、步骤与预期效果?

(3)实验结果的问题设计。针对实验结果让学生思考: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对实验进行概述?实验结果是否和预设一样?实验误差产生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如何优化实验过程减少实验误差?

3.探究式问题设计

上一篇及陈涉起

下一篇一个人的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