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汉语翻译英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汉语翻译英文范文1
摘 要:翻译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作为人类特有的现象,翻译活动处于社会大环境之中,受到社会、文化、历史,人文等因素的影响,是连接语言、文化的桥梁。本文将从翻译的五大特性入手,研究这五个特性对汉语文化词语英译的影响,以说明翻译是一种与社会和文化息息相关的人文活动。
关键词:翻译特性;文化词语;汉英翻译
一、对翻译特性的阐释
翻译学是研究翻译的规律和艺术的学科。在许钧的《翻译概论》中,他把翻译的本质特征归纳为社会性、文化性、符号转换型、创造性和历史性这五个特性。翻译的第一个特性是社会性。翻译活动并不是符号转换的表层现象,因为在多数情况下,语言之间的翻译不是一一对应的,而是根据具体语境,受实际社会交流的影响。因此,社会性是翻译的基本特性。翻译的第二个特性是文化性。如果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那么翻译就是跨文化交际的桥梁。人类虽然分处居住,存在语言交流上的障碍,但是借助翻译,我们可以进行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圣经》和《佛经》的翻译让世界人民有了共同的信仰,英语习语和中国古诗词的翻译让各国文化相互交流。可以说,翻译的文化性是我们跨文化交际的重要依据。翻译的第三个特性是符号转换性。“一种语言符号在翻译者头脑中创造出一个概念,并且产生了一个‘思想场所’,即‘符境’或‘语境’。然后,译者头脑内部的语言编译机制将原语的思维转化成‘内部言语’,供大脑进行编码,接着转化成译语的语言,从而产生出原语语言符号的对象――译语的语言符号。这就是翻译中语言符号的转换过程。(李莉,2005:149)”这也就是说,译者会在头脑中有一个在创造的过程来赋予原作意义,而我们说这种再创造的过程又是与原语、译语的社会、文化等方面因素不可分割的。翻译的第四个特性是创造性。正如前文所说,翻译不是将语言符号一一对应的过程,它需要受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影响,是译者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因此,翻译的创造性是译者在受原文某些因素约束下通过其自身主体性体现出来的。翻译的第五个特性是历史性。翻译活动和翻译理论的历史深远,因此,一位译者不可能一次性地全面理解和阐释文本,比如公元前3世纪七十二子对《圣经》旧约的翻译与当代译者的译本肯定存在差异。所以,对某个文本的翻译不是一蹴而就的,译本随着历史的演变逐渐丰满,符合时代需求。
二、汉语文化词语的英译受翻译社会性的影响
在社会背景下从事翻译活动,最重要的是考虑语境。“语境决定(语言)形式;形式反过来也建构了语境;”①这一点对称谓语的使用上有明显的影响。例如,小孩子平时在家中称呼父母为“爸爸”“妈妈”,我们可将此译为Daddy,Mummy;但是如果稍大的孩子,即使他称呼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我们也只能将此译为Dad,Mum,或者是在某些正式场合或文本中,要翻译成Father,Mother,不然,在他人看来就有矫揉造作之嫌。又如,在亲密的朋友或熟人之间,中国人大多爱称呼“老张”“小李”等,那么译者也没有必要译出被称呼者的全名,只需译为Old Zhang和Little Li即可;但是如果在某些正式场合有其他陌生人在场,即使说话人向陌生人介绍说“老张是一位老师”,译者出于礼节方面的考虑也应当译为Mr.Zhang is a teacher。另外,有一点在中英文化中很相似,当父母对孩子的表现满意时,父亲可能对母亲说:“看看我女儿做的!”但是如果父亲对女儿的做法不满意时,他又会说:“瞧瞧你女儿做了什么!”这“我”和“你”在称谓上的一字之差恰恰表现出不同的感彩。这时,译者可以照实译出,Look at what my daughter did!和Look at what your daughter did!英语中my和your的转换可以表达出同样的感彩。②在不同的语境下交流,所得出的翻译成果不尽相同。所以,译者要融于社会大环境之中,这样才能译出既能使原作读者明白又能使译作读者理解的作品。
三、汉语文化词语英译受翻译文化性的影响
汉英文化渊源有别,这种文化的差异给语言的翻译带来的种种障碍。这一点首先体现在文化词语的缺失上。如中国周易文化中的阴阳八卦,在英语中没有对应词,多数情况下人们将其译为yin,yang。又如我们的“表哥、表弟、表姐、表妹、堂哥、堂弟、堂姐、堂妹”八个称谓语分别代表了母系一族和父系一族,而在英语中仅仅用cousin一词表示了所有八个称谓,但是为了让英语读者明白,有时要进行十分复杂的称为“换算”才能近似地译出原文。同时,文化的不同也会导致词义的冲突。比如“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翻译,英语文化中“资产阶级自由化”是在反封建斗争中起过积极作用的一种政治主张,因此常用bourgeois liberalization来表示。而我国认为资产阶级自由化”指的是背离四项基本原则,违背宪法的思想或行为,因此,译者翻译时不能简单地用bourgeois liberalization,而是要用bourgeois liberalization aiming at capitalist restoration,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由此可见,汉语承载着大量的中国文化信息,而英语也承载着大量的英语国家的文化信息,要用地道的英语来表达原汁原味的汉语并不是一件易事,还需要译者进行大量的研究和实践。
四、汉语文化词语英译受翻译符号转换性的影响
对于翻译的符号转换性在汉语词英译中的体现,应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译者在头脑中将原语符号和译语符号直接对应。如人名地名:“迎春”“探春”“惜春”分别译成Yingchun、Tanchun、Xichun;四川译成Sichuan;又如一些短语,“保持冷静”可以译作keep cool;“火上浇油”译为to pour oil on the flame③等。在第二类中,原语词语符号的语义不再单纯,需要具体语境和文化的配合。这种配合体现在符号转换性上是这样的:当原语进入译者大脑后,大脑会自动排除第一类符号转换的可能性,而是开始在译语中寻找原语“相似快”。之后,基于语用关系,译者选择其中一个语义,完成翻译过程。如中文的“健壮如牛”英语中应译为as strong as a horse,这是因为在中国的农耕文化中,牛是主要的劳动力;而欧美国家中,马在古代是重要的交通工具。类似的还有“昭然若揭”译成as clear as the sun at midday,“血流如注”译成bleed like a pig④等。这种符号转换再一次证明翻译活动并不是语言符号间一一对应的过程,而是需要译者根据环境,习俗以及信仰中的差异,在具体的文化和语境中进行相应的符号转换。
五、汉语文化词语英译受翻译创造性的影响
翻译的过程就是译者根据原文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多数的作品都不能采用直译的方法,需要译者进行适当的取舍。如:我们家那小破土屋的前后左右呀,就像座小花园似的了,红是红,绿是绿,紫是紫,黄是黄,五彩缤纷,赏心悦目极了,美丽极了。⑤有译者将其译为The four sides of our shabby little house had become a true garden spot,a riot of colour;red and green,purple and yellow―very pleasant to look at.在译文中,译者没有将“红是红”等一系列句式翻译为“red is red”,因为如果这样翻译,译语读者也不会理解。译者进行相应的取舍,只用“red,green,purple,yellow”四个词来表现“小花园”的“五彩缤纷”。同样的还用中国文化色彩浓厚的一些歇后语,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被译为Each of us shows his true worth⑥,译者并没有将“八仙”译成eight gods,因为即使这样译出,译语读者也不能理解,因此,进行适当的取舍却仍能表达原意是最佳的选择。
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翻译也能体现出翻译的创造性。如汉乐府诗《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⑦
整首诗都充满了姑娘、小伙采莲时欢乐愉悦的心情。而诗中的鱼儿也来凑热闹,在莲叶间游来游去,自由自在,更衬托了整首诗的欢快气氛。因此,译者认为应把鱼儿的运动具体地译出,才能使读者理解其中真意:
Lets gather lotus seed by southern river shore.
The lotus sways with teeming leaves we adore
Among the leaves fish play and make love.
In the east they make love below and we above;
In the west they make love below and we above;
In the south they make love below and we above;
In the north they make love below and we above.⑧
译者将“戏”译为make love(求欢)而不是play(玩耍),就是想将鱼儿间的戏耍和男女间的嬉戏打闹融为一体,互相衬托,体现出原诗的主旨。这样,译者的主体性体现了翻译的创造性,译者根据译语的文化将原语的作品适当地改写,使译语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原语所要传达的思想。
六、汉语文化词语英译受翻译创造性的影响
同一译者对相同文本的理解和阐释是有限的,因此不同的译者会译出不同的作品,这一点尤其体现在译作的策略应用和遣词造句间,而这一方面又体现了翻译的历史性。《红楼梦》的成功译本有两个,分别是杨宪益夫妇的和大卫・霍克斯的译本。霍克斯是汉学家,在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享受到了无穷的乐趣,因而选择了“归化”作为主要翻译策略,希望普通英语读者能享受和他一样的乐趣。而杨宪益夫妇在20世纪70年代翻译《红楼梦》的目的是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因此,杨宪益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更忠实地传达原作的精髓,更真实地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如在第六回中刘姥姥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杨宪益夫妇的译文是:Man proposes,Heaven disposes.而霍克斯的译文是:Man proposes,God disposes.⑨杨宪益先生用异化法翻译出汉文化的宗教特色――佛教来翻译原文,仍然保留了源语言的文化;霍克斯采用归化法用God代替了Heaven,照顾到西方读者的宗教观,这样更便于读者理解和体会原作。
同时,同一译者对同一作品的翻译也会特定条件的不同而改变。例如,许渊冲先生对柳宗元的《江雪》作了两种翻译。原文是: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译文一:
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
A straw-cloakd man afloat,behold!
Is fishing snow on river cold.
译文二:
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
A lonely fisherman afloat
Is fishing snow in lonely boat.⑩
华东理工大学邵志洪教授认为,译文一是寓动于静,同时采用偶句押韵,因此,第三行中译者用了behold一词,但其实这样做打破了诗人想要营造的静谧氛围,影响了全诗的完美展现;而译文二一直体现原作的静态气氛,相比译文一更能体现诗人的初衷。由此可见,翻译的历史性主要是通过译者体现出来的,译者对原文的解释和理解,以及使用的翻译策略都受历史环境的影响。
七、结语
本文以许钧在其《翻译论》中提出的翻译的五个特性翻译的特性为视角,采用举例证明的方法来探讨它们对汉语文化词语英译的影响,通过以上例证,本文发现翻译与社会、文化、历史、译者主体性等条件息息相关。所以,今后我们在从事翻译活动时,要注重以上方面,以期更好的理解原文,引导读者了解更多的西方文化,为翻译事业做出贡献。(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 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北京,2001.118-160
[2] 池上嘉彦.符号学入门.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北京,1985.1-9
[3] 顾正阳.古诗词曲英译文化视角.上海大学出版社.上海,2008.68-71
[4] 刘重德.英汉语比较与翻译2.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上海,2006.345-349
[5] 卢红梅.华夏文化与汉英翻译.武汉大学出版社.武汉,2005.133-205
[6] 潘文国.英汉语比较与翻译8.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上海,2010.275-290
[7] 邵志洪.汉英对比翻译导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上海,2005.394-399
[8] 王斌.翻译与概念整合.东华大学出版社.上海,2004.18-20
[9] 王德春、杨素英、黄月圆.汉英谚语与文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上海,2003.40-60
[10] 杨自俭.英汉语比较与翻译7.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上海,2010.491-494
注解:
① 杨自俭:《英汉语比较与翻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493页。
② 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年,第119页。
③ 同上,第149页。
④ 同上,第149页。
⑤ 梁晓声:《黑纽扣》,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113页
⑥ 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年,第158页。
⑦ 顾正阳:《古诗词曲英译文化视角》,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9-70页。
⑧ 同上。
汉语翻译英文范文2
【关键词】汉语;英语;文化差异;理解与翻译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其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可以说是千差万别,不了解这些差别,翻译出的作品肯定会洋相百出、词不达意。因此,要想处理好翻译过程中的难题,关键是要了解汉语与英语的区异。一般来说,所涉及到的汉英语言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英语语法结构严谨,汉语遣词造句形式灵活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经说过:“就句子的结构而言,西洋语言是法治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汉语和英语的习惯用法不同。汉语中某一说法本来是很清楚的,谁也不会误解,但如果生搬硬套,逐字译成英语,就很可能词不达意,甚至还会引起误解,闹出笑话,或铸成大错。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就必须在译文中增补适当的词,把原文中暗含的意思明确地表达出来。例如:
原文: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如果想当然地翻译成:“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就要贻笑大方了,因为“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是典型的中文表达,直接翻译成英文不符合英文语法。正确的翻译应该是:Work hard and make progress everyday.
另外,汉语中的典故、谚语等,汉语读者熟悉,一看就明白,但是英语读者就不见得能懂,因此翻译时就得适当地添加一些注释性的词语。例如:
“班门弄斧”可译成 This is like showing off one’s proficiency with the axe before Lu Ban,the master carpenter。
在这个例子中,如果不在译文中加上the master carpenter而只译作Lu Ban, 不知道典故的外国读者就会感到茫然,不知道Lu Ban是何许人,因而也就无法理解本句子内在含义。
二、英语句子如参天大树枝叶横生,汉语句子似万顷碧波层层推进
由于英语是“法治”的语言,只要结构上没有出现错误,许多意思往往可以放在一个长句中表达;汉语则正好相反,由于是“人治”,语义通过字词直接表达,不同的意思往往通过不同的短句表达出来。例如:
原文:In the doorway lay at least twelve umbrellas of all sizes and colors.
译文:门口放着一堆雨伞,少说有十二把,五颜六色,大小不一。
如果把这个句子译成“门口放着至少有十二把五颜六色大小不一的雨伞”,译文一听就是翻译腔调,语言色彩大打折扣。
英语句子不仅可以在简单句中使用很长的修饰语使句子变长,同时也可以用从句使句子变复杂。例如:
原文:Can you answer a question which I want to ask and which is puzzling me for a long time?
译文:有一个问题困扰我好长时间了,想请教你,你能回答吗?
汉语用三个分句表达原文的意思,显然效果很好,如果译成:你能回答一个长时间困扰着我使我想问你的问题吗?不仅效果不好,而且显得绕嘴。
三、英语中被动式居多,汉语中主动式居多
我们知道,在汉语中被动式使用较少,我们叙述一种行为的时候常采用主动式。而英语则不然,大量的及物动词可以用被动式,不少相当于及物动词的短语也可以用被动式。例如:
(1)English is spoken here. 这儿讲英语。
(2)It is hoped that you will have a chance to visit China. 欢迎你有机会来中国访问。
汉语的被动句子,从结构上来说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带有表达被动意义的标记,如“被”、“受”、“遭”、“给”、“挨”等;另一类则不带这种标记。普通而常见的是后一类。但不论哪一类,译成英语时基本上都可运用被动语态。例如:
(1)他被选为学生会主席。He was elected Chairman of the Students’Union.
(2)这个问题正在研究。The problem is now being studied.
但必须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带被动标记的句子都一定要译成英语的被动式。比如“老太太被风吹病了”,若译成“The old lady was blown sick by the wind” 就成了中国式的英语了,而只有译成“The old lady fell ill because of the draught.”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四、思维习惯差异
不同文化的人,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都有很多不同,翻译时也必须作等值意义转换。如:英语民族的人见面时喜欢谈天气,说“Lovely weather,isn’tit”之类的话,根据英美人的习惯,这无非是一句最方便、最不得罪人的见面语。而在我国, 自古就“民以食为天”,人们见面时爱说“吃了吗?”在多数情况下,说话人并不十分关心别人是不是吃饭了,而只是一种招呼罢了。中国人听到这些问话也只是回答说“吃了”或“没吃呐”,实际上是个应酬。这样的对话如果译成英文只说“A:How do you do? B:How do you do?”或“A:Hi! B:Hi!” 就行了。如果将A的问话改译成“Have you had you meal?”如果被问者B是英语民族的人,他心理上首先的反应是:“Yes, I have.”或 “No, l haven't”或“Do you mean to invite me to dinner?”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汉语中许多围绕“吃饭”问题所形成的词语,在英语中就很难找到字面对应的表达法,对于“饭桶”、“吃不开”、“吃不了兜着走”等这一系列说法只好分别意译为“good- for-nothing”,“be unpopular”,“land oneself in serious trouble”,等才能基本如实传达原文的含义。
五、物指联想差异
同一客观事物,在不同的文化里可能包含不同的价值,引起不同的联想,具有不同的内涵。动物比喻(Animal Metaphors)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均有广泛的使用。然而,由于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的不同,人们对动物比喻的正确理解和翻译存有障碍。从翻译的角度总体说来,动物比喻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译语与原语存在对应的关系,翻译时可采用同值、近值互借法,以再现原语形象。例如:
(1)He is as sly as a fox. 他狡猾得像个狐狸。
(2)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 披着羊皮的狼
另一类是:同一动物形象在原语和译语中的语用意义相去甚远。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就出现了动物形象名称的转换。这种动物形象的转换可以是一种动物形象转换为另一种动物形象, 也可以是一种动物形象转换成人的形象,例如:
(1)Talk horse.吹牛。(horse译为“牛”)
(2)Black sheep.害群之马。(sheep译为“马”)
(3)Every dog has his day. 凡人皆有得意日。(dog 译成“人”)
翻译过程中出现的这种动物形象的喻体转换丰富了动物成语的内涵,同时,它作为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创造出生动、鲜明的形象,能产生良好的艺术效果。
为使译文读者得到和原文读者基本相同的文化信息,在翻译中遇到两种文化差异特别大时,用直译无法使译文传达信息,译者就要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在译文文化中寻找对应的表达方式,做出各种必要的转换,进行意译。
【参考文献】
[1]张道真2002《张道真英语语法》商务印书馆
[2]范仲英 1994 《实用翻译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汉语翻译英文范文3
关键词:语言;文化;差异;翻译;影响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反映文化,也受文化的影响。汉语和英语是不同的两个语言体系,不同的语言承载着不同民族的文化。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不同的产生根源和文化背景,所以中英文在词汇的概念和含义上往往也存在着不同和差异。英语词汇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文化内涵和寓意,因此,我们在把英汉语翻译时,要特别注重和考虑英汉语语言的文化内涵和意义,避免从词汇字面的简单理解进行翻译,要通过提高语言水平,防止因为英汉语言文化的差异带给翻译的障碍和影响。
一、语言交流的实质是文化交流
语言是人们进行交流、交际和沟通的重要工具。文化是文学、艺术和教育以及各种知识的总和,包括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地理、历史、传统习俗、风土人情、生活方式、文学艺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各个民族因为成长环境、、价值理念和历史发展等等的不一样,形成了自身的文化习惯和特点,也致使不同民族存在着文化上的差异。文化上存在差异在各自的语言表达上就会反映出来,同是一个词汇,由于文化背景不同,那么表达的方法也会不一样,体现的语言内涵也会不同。不同民族的语言不同,文化存在差异,但是世界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不同民族的语言有互相交流、交际、沟通的基础。不同民族语言交流实质是文化交流。我们在强调学习运用语言的同时,要注重对语言体现的文化内涵的研究,以此克服翻译中语言差异的影响和障碍。
二、英汉语言文化差异的体现
英汉语言文化的差异影响语言的合理使用。一个词在不同的文化习惯和社会环境下使用,往往褒贬的理解不一样、词的基本含义也不一样。比如:“狗”,在汉语的词汇中多数是一个贬义词。如,把日本汉奸叫做“狗腿子”;把仗势欺负人的人叫“狗仗人势”,把说话难听说成是“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等。在英美等国家,狗是多用作宠物、打猎等,英语中“狗”的词汇使用,贬意虽有,但令人鄙夷的含义少。例如:aluck y dog是幸运儿;a gay dog,则是“喜欢游玩的人”。
在色彩的词汇使用方面,中文和英文也存在着不一样。如“红”颜色,在汉语中、在人们的理解和民俗中,它都是吉祥、喜气、热烈、奔放、激情、斗志;使用英语的西方国家,红色代表危险、反抗、爆力、、血腥。如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撰写的长篇小说《红字》,就描写了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因违反了通奸罪被当地虚伪的清教徒视为大逆不道受到惩罚,当局把海丝特抓起来投入监狱,终生佩带象征耻辱的红色的A字(Adultery:通奸女犯),站在示众台上接受审判和游街示众。
学习英语要了解词汇的含义,了解不同语言文化的差异。否则,会对词汇使用的不恰当,对词汇翻译的含义不准确,也由此会产生翻译错误,把“褒意”当成“贬意”,把赞扬当成嘲笑,从而造成一方或者是双方面的不愉快。比如,汉语中“政治”一词,如果翻译成“politics”, 就不能很好地表达它原有的意思。因为,“politics”有贬意的涵义,《新编韦氏大学词典》就把这个词解释为:“采取欺诈和不正当的手段搞政治活动”。在选择恰当的英语词汇时,可以把“政治”翻译成为“political activities”(政治活动)或者是“political work”(政治工作)等。
语言中有的表现自然现象的词汇在英汉语中的理解也有文化意义的不同。如,“东风”对于中国人来讲,象征着温暖、春意,寓意希望,诗意性讲是“东风吹来满眼春”。而英国人却认为“东风”是“寒冷”的象征,因此不喜欢东风、喜欢西风。喜欢“西风”是由英国的地理位置决定的,英国的西风温暖,是令人愉快的。
语言表达的意思反映说话人的主观愿望,但是也要受到社会环境和风俗习惯的限制。因此,我们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要掌握和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习俗和文化异同,要做到根据不同的环境、面对不同的对象讲合适的话。如英国人见面后互相寒暄打招呼一般是谈谈天气、问问健康情况以及兴趣爱好等。在我国两人见面,常常问到 “吃了吗?”、“最近在做些什么?等,表示一种关心、问候,并不在意对方的回答的怎么样?见面如果直接问外国人How much do you earn? How old are you?外国人就会感到不舒服,中国人却不介意,听着也自然。这就是文化上的差异在人们交往中的表现。对于对待邀请吃饭,中西方的对待在文化上的差异是,我国人为了表示不占他人的便宜和贪吃,一般情况下是先拒绝,请吃的饭菜丰盛,也说是吃 “粗茶淡饭“等。而英美人他们对别人的邀请认为是件高兴的事情,会表示感谢和接受,一般不会无故推辞,就是请人吃糕点,也是说“I’ve made these especially for you. Enjoy yourself”。
三、语言文化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翻译,从字面上的理解就是把原文的意思在译文中表达出来,它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不同文化的现象。在相互融合、广为开放的时代,英汉语言文化的交流、交际,已经成为社会现代交际的一个重要现象和特点。英汉翻译的实践中, 通过对两种语言文化差异的比较, 进而了解和掌握、运用它们的特点、规律解决翻译中的困难尤为重要。翻译中由于对语言的文化背景了解不深,对中西方文化的特点、差异了解不透,会造成英语翻译和英语运用上的错误。面对语言文化的差异带给翻译的影响,我们应该面对和研究。只有深刻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 才能做好跨越语言文化的鸿沟, 解决语言文化差异对翻译的障碍和影响。
语言文化上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主要有:一是词义联想与意象上的差异对翻译有障碍和影响。不同民族的人们对事物本质和特性的认识有差别, 心理反映有差别, 在词义联想、联想记忆与意象上就有不同。比如, " 红娘" 一词在中国文化中,是指促成美好姻缘的人;在西方文化中, go- between除了有" 媒人" 的含义外, 还有"中间人"的意思。如果词义联想失误、联想记忆不同,那么翻译就会出现错误。二是思维不同对翻译有障碍和影响。英汉两个民族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理解和思维方式。对同一事物, 往往因思维方式不同, 就会产生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如前面提到的对“红色”认识理解的不一样,它的文化意义也就有了不同。三是习惯表达的差异对翻译有障碍和影响。习惯表达体现着本民族的语言文化,不同民族语言习惯表达的不同影响翻译。要做到翻译的合理、准确,就要深化研究汉英语言在习惯表达方面的不同。只有这样,才能摆脱语言习惯差异的障碍,达到译文符合原文的本意,做到词达意、情合理。四是不同对翻译有障碍和影响。中西方文化在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西方人多数都信奉基督教, 信封上帝创造一切, 和宗教有关的词汇有“洗礼”、“教堂”、"上帝" 等。中国人有的信奉佛教、道教, 宗教词汇有"佛主" 、“观音“、“菩萨”等等。
总之,在英语学习中,我们要注重研究语言文化的差异及其对翻译的影响。对于英语的翻译要注意语言的理解,更要加强对语言文化的了解,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正确运用语言,不断提高语言能力和对语言文化差异的把握,从而促进语言文化能力和翻译能力的提高。(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刘宓庆.汉英对比研究的理论问题[J].外国语,1991/4。
汉语翻译英文范文4
关键词:语言文化;比较;英汉翻译;技巧
前言: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密切,英语翻译专业受到了更多重视。目前我国缺乏专业水平较高的尖端英语翻译人才,而英语翻译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对英汉语言文化的深刻认识。只有在充分掌握两种语言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才能更加灵活的进行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上的转化,使翻译的目标语言更加流畅、更好的表达源语言的思想情感。因此,有必要对英汉语言文化进行比较,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英汉翻译的实用技巧。
一、语言与文化
语言是进行沟通和情感交流的工具,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主要能力之一。语言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间过长,与语言发源地的人群生活习俗,思维方式等有密切联系。这与文化的形成有较高的相似性。一位英国学者对“文化”的界定是:“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翻译是站在文化差异角度对两种语言进行的有效转换,是两种文化在语言层面上的统一。一位美国翻译理论家将文化依据其特性分为五类,分别是生态学、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以及语言文化[1]。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和意义都是以文化为基础的,依赖文化现象而存在。一种语言可以看做是反应一种文化的符号系统,语言的变迁总是能够在文化上寻找到根源。因此,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翻译是对语言形式的转换,但必须立足于文化差异,从语言文化差异出发,进行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的转换[2]。
二、英汉语言文化比较
因为英语和汉语的文化环境不同,在文化的形成过程有较大差异,因此英语和汉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符号体系。在进行英汉翻译时,翻译者如果对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不够了解,就难以对源语言的内容和意思进行贴切的表达,容易出现误译、硬译或死译的现象[3]。
比如在翻译“The goalkeeper is the heel of Achilles”,如果不了解Homer诗史Iliad中英雄Achilles的故事,就可能将这句话按照字面意思翻译为“守门员是这支球队的Achilles的脚踵”,读者如果也不了解这个故事,根本不知道这句译文是什么意思。英雄Achilles在出生后,他的母神Thetis将他带到Styx神河中浸泡神水,使其刀枪不入。但她的母神Thetis是提着他的脚踵将它浸入水中的,只有脚踵没有在神水中浸泡,成为他唯一的弱点。英雄Achilles最后的陨落也正是因为在战场上被Paris射中了脚踵而亡命沙场的。因此“the heel of Achilles”实际上是一个成语,其真正含义是“致命的弱点”或“唯一弱点”[4]。
明白了这个故事的含义后,就会为“守门员是Achilles的脚踵”的翻译而发笑,这就好比在进行汉译英时,把“三顾茅庐”翻译成“去了三次茅草屋”就把某个厉害人物请出山了是一个道理。再比如翻译“I see every face here an ell broad”,如果不知道英国人从前用“foot”和“ell”测量长度以及用长度形容面部表情是“忧愁”的意思,就容易翻译成“我在这看见的每张脸都有一肘宽”,又成了翻译界的笑柄。因此,在进行英汉翻译时,必须对其中翻译不通的地方查找资料,及时了解背后隐藏的文化故事,否则就会出现这样引人发笑的错误[5]。
三、基于语言文化差异的英汉翻译技巧
(一)完全对应型
翻译的本质可以理解为是寻找两种语言对应关系的过程,其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完全对应型、半对应型和非对应型。应在对语言文化充分了解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翻译方式。完全对应型适用于英汉语言文化重叠的部分。虽然英汉两国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文化氛围不同,但也有许多作为人类的通性。比如道德上的一致性,都崇尚美学等。因此,一些词句的象征意义也会有一致性,比如英语中的“fox”和汉语中“狐狸”的引申含义都有狡猾的意思。再比如英语中的“cock”和汉语中的“公鸡”都有“骄傲”的意思,可以根据其具体语境翻译成字面意思或引申意思。完全对应型的翻译最容易在内容和形式上保持与原文的一致性,只需要找到完全对应的词句即可。
(二)半对应型
半对应型翻译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字面意思不同,但引申含义相同;二是字面意思相同,但引申含义不同。由于英汉两民族的文化差异,对某些自然现象的理解可能完全不同,因此由一个表象词语引申出来的含义也大象径庭。以颜色的引申含义为例,红色在含义中代表“忠贞”或“喜庆”,而red在英文中却用来比喻“脾气暴躁的人”。再比如蓝色在汉语中表示“阴谋”,而blue在英语中代表“悲伤”或“沮丧”。因此,在明确某处是使用其引申意思时,还要充分了解表象词语在源语言中的引申含义,按照其在源语言中的含义进行翻译。
(三)非对应型
非对应型翻译是英汉翻译的难点,在字面意思上和引申含义都存在较大差异。所谓字面意思的差异就是在目标语言中可能找不到能够描述源语言意思的合适词语。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两种语言文化的隔阂性和不可理解性的体现了。比如在英美文化中,“13”是一个令人忌讳的数字,非常不吉利,这类似于中国的“18”,有18层地狱的引申意思。而由于英国的天气反复无常,所以在见面时通常以天气为内容打招呼,比如“Lovely weather,isn’t it?”,而中人可能更习惯问“吃饭了吗?”这就要求在翻译过程中,充分理解说话的真正意图,才能做出恰当的翻译。
结束语:总而言之,语言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有重要影响,如果缺乏对英汉文化差异的了解,就容易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笑柄。因此,必须熟悉英汉语言文化差异,采用合适的翻译方式进行翻译。
参考文献:
[1]孙欣,周健健,侯雯玲. 文化内涵差异下的英汉常见颜色词的比较与翻译技巧[J].
[2]杨真洪. 论语言文化对比与英汉翻译研究的理据――英汉语言文化比较与翻译理论研究[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03):49-51.
[3]余小敏. 英汉思维方式差异与翻译[D].福建师范大学,2004.
汉语翻译英文范文5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习语,文化差异,翻译
1 引言
跨文化交际学在我国的历史很短,但是发展速度却相当快。随着翻译逐渐被认同为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人们也开始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研究翻译。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习语是语言的精华,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习语,是指经过人们长期使用沿袭而提炼出来的形式简洁、意义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就广义而言,习语包括成语、谚语、俗语、歇后语、俚语、格言等。英语和汉语是高度发展的语言,历史悠久,蕴含着大量的习语。然而,英汉文化多方面的差异影响人们正确理解和恰当使用习语。本文将在理解英汉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浅析如何处理英汉习语中形象的翻译方法。
2 英汉习语的特点与对应关系
习语具有以下特点:1、来自民间。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和民族特色;2、习语是语言的重要修辞手段,也是各种修辞手段的集中体现;3、习语是语言中的特殊成分,它在意义上具有整体性,在语法和逻辑推理上有时不符合一般的规律,在用词上保持相对固定。
根据形式和含义相似程度的不同,英汉习语主要呈现三种对应关系。
2.1 基本对应
基本对应指的是英汉习语在意义和用法上大致相同,有的内容与形式基本一致,有的内容一致,形式有所不同,但总的看来,基本对应。,跨文化交际。英汉习语的形象和比喻意相似或者甚至相同时,可采用直译法。如:walls have ears— 隔墙有耳;as light as a feather — 轻如鸿毛;Failure isthe mother of success. — 失败乃成功之母等。
2.2 部分对应
部分对应是指英汉习语形象不同但喻意相同或者是形象相同喻意不同。它们或多或少地反映出文化特质的相似性。翻译时必须小心谨慎,根据隐含意思而不是字面意思翻译。因此不能采用直译法,形象必须改变。如:as strong as a horse — 健壮如牛;to spend moneylike water — 挥金如土;There is no smoke without fire. — 无风不起浪等。
以上英汉习语含义相似,但其中形象完全不同,其中英文习语中的“horse,water,smoke和fire”分别对应中文习语中的“牛、土、风和浪”。
2.3 基本不对应
英汉习语中有一些习语在意义和用法上没有或很少相似。每个习语都有自己的意义和形象,并传递着文化色彩。若直译,将传递错误信息并造成误解。译者应在完全理解习语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采用意译法,翻译出隐含意思。如:talk through one’s hat — 胡言乱语;to be as poor as Job — 家徒四壁;Every dog has his day. — 人人都有得意之日等。
3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
习语好比是一面镜子,反映出一个民族或一个文化的特征。理解英汉习语背后的文化差异有助于习语的理解和翻译及跨文化交际。
3.1 生活环境
英国是一个四面环水的岛国,英国人喜欢航海,因此很大一部分习语源于航海事业。如:to know the ropes (懂得秘诀);all at sea(茫然不知);plainsailing(一帆风顺)和to rest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等等。
而中国自古以来长期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国,农业人口占很大比例,长期积累了许多与农业相关的习语。如:守株待兔、拔苗助长、桃李满天下、瑞雪兆丰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等。
3.2 风俗习惯
英汉风俗习惯的差异是多方面的,较典型的体现在对动物的态度上。英美国家把狗当作最好的朋友,狗是忠诚的象征。许多关于狗的英文习语通常带有褒义,如:top dog — 重要的人;lucky dog — 幸运儿;to dog one’ssteps — 跟某人走;Love me, love my dog — 爱屋及乌等。
相反,汉语中狗的形象却截然不同,通常带有贬义。中国民间虽然有养狗的习惯,但一般在心理上却厌恶鄙视这种动物,常用来形容和比喻坏人坏事。如:狗腿子、狗崽子、狗胆包天、狗急跳墙、狗眼看人低、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等。
3.3 宗教信仰
不同的宗教是不同文化的表现形式,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色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体现了不同的文化传统。英文习语有不少来源于《圣经》,与基督教有关。,跨文化交际。如: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Whom God wouldruin, he first deprives of reason.(伤天害理,天诛地灭); 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等。
而另一方面,中国文化深受佛教、道教、儒家思想的影响,其中佛教影响最深远。习语明显地反映出佛教的影响。如:借花献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等。
3.4 历史典故
英文和中文属于完全不同的文化体系,发展遵循不同的历史轨迹。不少常用习语来源于历史事件、神话传说、寓言故事、民间习俗等等。一些英文习语的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都能为中国读者所接受,只有充分理解其中历史文化内涵才能正确翻译。如:a Judas kiss(犹大之吻 —— 背叛行为);crocodile tears(鳄鱼眼泪 —— 假慈悲);Trojan horse(特洛伊木马 —— 暗藏的敌人或危险);Towerof ivory(象牙塔 —— 比喻世外桃源);Sphinx’sriddle(斯芬克司之谜 —— 难解之谜)等。
中文习语同样包含提炼自历史典故的经典形象,若不了解习语的背景历史文化,多数人会迷惑不解,如:四面楚歌、初出茅庐、悬梁刺股、煮豆燃萁、叶公好龙、画蛇添足、卧薪尝胆、刻舟求剑、说曹操到曹操就到、身在曹营心在汉等等。
4 英汉习语的翻译方法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译文应忠实于原语言的内容和形式,正确处理习语中包含的形象。,跨文化交际。根据以上分析的三种对应关系,本文浅析了三种针对形象处理的翻译英汉习语的有效方法,努力再现原语习语的风格和形式。
4.1 保留形象的直译法
英汉习语中有少数基本对应的习语,彼此在喻义上对等,形象上巧合,翻译时可用译语中的形象再现原语习语中的形象来直译。如:
“Please stop throwingcold water on them”中“throw cold water”有两种译文:(1)泼冷水;(2)反对。,跨文化交际。在保留原语英语形象上译文(1)明显比(2)更好,因为“throwcold water”的隐含意思与“泼冷水”相同,且两者的词序完全一致。
“隔墙有耳”与“walls haveears”意思一致,都是被其他人无意中或偷听到秘密的讨论。两者字面意和比喻意相似,且隐含意思相同,所以可以保留隐喻形象直译。
4.2 转换形象的意译法
习语翻译时需要忠实于原语习语的内容和形式,然而当无法在译语中再现原语习语的形象时,可用符合译语的表达习惯并为译语读者所熟悉的形象替换原语的形象,借助译语中对应的形象,使读者得到相似的理解。如:“the apple of one’s eyes”中形象“eyes和apple”可转换为“掌上明珠”中的“掌、明珠”;“对牛弹琴”中形象“牛、琴”可转换为“swine和pearl”正好与“cast pearls before swine”意义相近,译文读者能理解,也有利于中英文化交流。
4.3 舍弃形象的意译法
有些习语的形象既无法在译语中再现,也无法转换到译语中,较好的方法是舍弃原语习语中的形象,在透彻理解原语习语的基础上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译出原语习语的隐喻意。如:
“During the dog days, hewanted to buy an air-conditioner.”中“dogdays”有两种译文:(1)像狗一样的日子;(2)三伏天或酷热期。很明显译文(2)更确切,意为一年中最热的时期,译文(1)的字面意思曲解了真正的含义。因此,应舍弃原语习语中“dog”的形象,采用意译法。,跨文化交际。
再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如果保留原语形象逐字意译为 “just like the old frontiersman losing his horse,who knows but that this may be a blessing in disguise”,不仅译文比较长,而且如果读者对文化背景一无所知就无法正真理解文化内涵。而意译为 “misfortunemight be a blessing in disguise”或“a loss may turn out to be a gain”,虽舍弃形象但简洁易懂。,跨文化交际。
5 结论
英汉习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理解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来研究英汉习语的翻译,有助于人们探求英汉不同的文化内涵,有利于中英跨文化交流。译者应在充分理解习语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语境情况灵活处理习语中出现的形象,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才能有效表达出原语的最佳意义,进行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齐华文.论译者的跨文化意识[J].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2)
[2]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190-197
[3]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1-112
[4]韩保宪.简论英汉习语的三个对应关系[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6(3)
[5]赵桂华.翻译理论与技巧[M].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181-184
[6]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253-255
[7]平洪,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13-110
汉语翻译英文范文6
(1)地域环境影响下的习语差异:众所周知,自古以来中英两国地理环境截然不同,中国属于半个内陆国家,自古以名山大川着称,而且农业发达。而英国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水,造就了它十分发达的航海业与造船业,所以导致在习语上具有差异。例如:中文中讲“挥金如土”(与农业土地有关),对应的英文为“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与水有关)
(2)风俗习惯影响下的习语差异:中英两国由于历史文化以及所生活环境不同,导致了在风俗习惯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一点在颜色和动物的认知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例如:在汉语中,“狗”常用作贬义用法,如:狗扯羊皮、人模狗样。然而在英语中,“dog”却常常用做褒义词,表达积极的事物,如:as honest as a dog,像狗一样忠诚;a lucky dog命运的宠儿。
(3)宗教文化影响下的习语差异:西方世界是天主教起源地,西方人都信仰“神的力量”,在他们的思想意识中,“God”是主宰一切的,而且宗教神学世界观在西方人的世界中占据着统治地位,因此英语中围绕“God”产生很多习语。例如:my God(天啊),God helps those who help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然而,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靠天吃饭,而且经历了母系氏族时期,因此遇到困难或紧急情况时,常常喊出“我的天啊,我的妈呀”。中国人的宗教主体是“佛教”,也出现了很多与佛有关的习语,如:“借花献佛、佛祖保佑”。
英汉习语的翻译技巧
(1)直译法:这是一种对源语言真实再现的翻译方法,能够使双方直接领会对方意思,不至于出现错误联想,因此,常常在译文中对语言的文化与风俗进行保留。例如:冷战:cold war,功夫:kungfu这些都是通过直译方法得出的习语,他们直观地再现了源语言的意思,同时也保留了各自的语言文化特征。
(2)意译法:由于两种语言的内在差异,习语中有很多文化以及风俗习惯的不同,这些差异形成了翻译困惑,在翻译过程中无法找到对应习语,在这种情况下,翻译人员毫无选择,只好摒弃源语言的表面形式与字面意思,通过意译的方法进行翻译,深入诠释其中隐含的意思。例如:汉语中的“管他三七二十一”,如果直译成英语,未免会令人一头雾水,所以只能根据它的意思(什么都不顾,不顾一切后果,放下一切忧虑),将其翻译成“regardless of consequence”。又如“新官上任三把火”,译为“a new broom sweeps clean”。
(3)直译与意译结合法:由于语言差异十分明显,单纯依靠直译或者意译无法达到良好的翻译效果,在这时,就需要翻译人员灵活应对,采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能够直接再现源语言的意思,另一方面也能够达到语言文化的契合与有效传达。例如:“事后诸葛亮”是中国一个比较常见的习语,如果将其直接翻译成:to be Zhuge liang after the event. 英语国家人民如果不了解中国的历史,就不能够真正理解其中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能够让对方真正理解其中的意思,可以采取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翻译成:to be wise after the event.
(4)代换法:很多的英语习语与中国的习语在语言运用方面都存在互通的地方,只是其中的意向不同,这是不同的民族文化所导致的,因此,可以采用代换的方法,也就是说对其中的意向目标加以替代,一方面能够保持语言表达的一致,另一方面又能够保持各自语言文化。例如:掌上明珠,applesinone’seyes;胆小如鼠,asstupidas a hare. 通过意向词汇的代换,能够达到语言的有效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