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赏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学作品赏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学作品赏析

文学作品赏析范文1

关键词:幼儿文学;身临其境;赏析途径

文学作品赏析,由于对象是幼儿,所面临的困难就比较多,如:幼儿生活经历少,感性经验不足,情感体验和语言理解、表达能力较弱。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花大量的精力创设环境,营造作品意境与氛围,制作大量教具,希望幼儿在体验中理解,在理解中完成赏析。在不断摸索中,笔者发现,运用自然资源及真实情境让孩子融入作品中,不仅能更好地帮助幼儿完成文学作品赏析,同时又能将教师从制作大量教具及营造作品氛围的困扰中解放出来,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情境中实践,在共鸣中体验作品的内涵

一般情况下,文学作品赏析大都在室内进行,通过倾听、分析他人的故事完成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它不仅需要幼儿具备一定的想象和理解能力以完成理性认知,同时还需要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移情能力以作为感性认知和情感共鸣的支持。这往往成为文学作品赏析中至关重要却又是孩子能力所不及的部分。也因为如此,在幼儿园小托段教学课程编排中很少涉及文学作品的赏析。

托班语言教材中有一个俄罗斯民间故事《拔萝卜》。故事经典,情节简单,但作品情感丰富而跌宕。首先是故事中的人物看到这个从未见过的大萝卜时的惊奇,然后是想要拔出萝卜的急切和浓厚兴趣,角色一个接一个接连出台却仍然拔不出来的悬念,以及终于拔出萝卜的满足,故事中更隐含了团结互助的道德教育内涵。

对托班幼儿而言,理解故事情节没有问题,然而该年龄段孩子既无对大萝卜的感性认知,又鲜少有拔萝卜的经验,同伴合作意识淡薄,无论在知识还是情感上都似乎很难与作品产生共鸣,这是故事赏析的关键,也是教师在组织活动中最大的难题。

活动时正值幼儿园果蔬基地萝卜成熟季节,教师大胆尝试,将《拔萝卜》的故事教学挪到种植园地进行。

来到种植园地,孩子们兴奋不已,一个个起劲地寻找大萝卜的踪影,找到的萝卜一个比一个大,孩子们的情绪也随之不断高涨,当找到超级大萝卜时,孩子们禁不住欢呼雀跃,情绪达到顶峰,想要拔萝卜的愿望也呼之欲出。同时教师有意识地根据故事中人物的出场顺序,用故事中的经典对白逐一邀请大家帮忙,孩子不知不觉中被教师带进了故事的真实情境,成为故事中可爱的角色。他们一边拔一边铆足了劲地说着:“拔萝卜拔萝卜,嘿呦嘿呦拔萝卜,嘿呦嘿呦拔萝卜……”周边的孩子起劲地呼喊“加油,加油!”

回到教室,教师第一时间将故事的绘本呈现在孩子面前,孩子们几乎能直接看着边做边说,表情、神态生动无比。第二天许多家长反映孩子回家绘声绘色地给他们表演《拔萝卜》,还要求爸爸妈妈买和老师一样的书。这是亲身体验的魅力,是观众与演员的区别。孩子们在实践情境中轻松地体验到了作品内涵,并把纯真的个性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直接反映与表现出来。

此次文学作品赏析活动不仅产生了良好的即时效应,更促使了家庭亲子阅读和后续赏析行为的产生。它的整个过程伴随着由孩子的行为产生的惊喜、急切、期待、自豪、互相鼓励以及成功的内心情感体验,无须教师过多地以平乏的语言引导与解释。由此我们确定,通过在情境中实践活动,能很好地帮助孩子产生共鸣,完成作品赏析。同时它能较好地激发孩子对文学作品的兴趣,也许从此就能为孩子开启阅读的大门。

二、直观中感知,在再现的作品场景中理解和品味

文学作品中的文字能以寥寥几笔营造和描绘出各种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如何引导孩子进入作品中的意境就成为赏析的关键所在。例如:散文诗《小雪花》:小雪花在飞,小雪花在舞,飘满了天飘满了树;小雪花在飞,小雪花在舞,铺满了地呀铺满了路;小雪花在飞,小雪花在舞,把我变成了白雪公主。作为成人的我们在字句品味之间一幅如诗如画的雪景即呈现在眼前。3~6岁的孩子思维具有强烈的直观形象性,甚至大班孩子,抽象思维也只是处于萌芽的状态。此时的文学赏析,在理解之后如何感受到简单字句背后所营造的强烈意境美、语言美就成为教学活动的重点,也是困扰教师的难点所在,如何突破?

中班的教师选择在飞扬的白雪下和孩子们一同欣赏此篇散文诗,散文诗的意境、场景活脱脱呈现在眼前,孩子们边听边欢呼:“我看见了,我看见了。”同时禁不住随着诗歌与小雪花一同飘舞起来,在他(她)们想说而不知从何说起之时,教师适时朗诵诗歌,孩子们即刻吟诵起来。此时没有课堂,没有约束,只有人、景、诗融为一体的和谐,教育既适时又应景。作品不仅与孩子的真实体验形成了共鸣,同时更满足了孩子们实景冲击感官之后的表达需要。

如果没有这一场雪,相信我们也能通过各种手段来实现教学,但即便我们营造了4D般的效果,如果孩子们没有如此真实的体验,是无论如何都不会这么真实地快乐和兴奋的。此时文学成为孩子的自我需求,情到深处自然浓,唯有那样的词句才能表达当时的真情实感。

三、提炼素材,在赏析中促使仿编、创编、改编等文学创作行为

在欣赏文学作品之后能出现仿编、创编或者改编的文学创作行为,是幼儿将作品内化的体现,这恰恰是整个赏析过程的最高境界。但在活动中往往会出现由于语言素材匮乏而导致环节枯燥乏味的现象,达不到较好的效果。

《城里来了大恐龙》是大班上学期的内容,正巧当时儿子所在班级前往常州恐龙园进行家委会活动,笔者应班主任要求在恐龙博物馆组织了本次活动。比较在课堂上和博物馆中组织的两次活动,结果明显不同。两次活动有着同样的环节设计,都有倾听故事——分析与理解——创编故事等环节。不同之处在于,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多媒体、图片等为幼儿展示了恐龙的影像资料。恐龙园中,教师直接在恐龙骨架下开展活动。

活动效果显然是后者更胜于前者。具体表现在:

1.故事开始,让孩子猜测恐龙进入城市后会产生什么后果。博物馆中的孩子无论在情绪上和表述上都更丰富、生动、积极。

2.对“恐龙在大城市里还会发生什么事”的创编环节,教室中的孩子思维受限,创编内容大同小异,而博物馆中的孩子则思维扩散、想象大胆丰富。

幼儿能完成故事仿编,其中一个原因在于真实恐龙骨架带给幼儿的直观刺激,促成了孩子对恐龙进入城市这一有趣情节的认可,从而与小作者站在同样的感官认知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帮助幼儿跨越了生活经验贫乏、思维上的障碍。

笔者对托班年龄段的孩子也采取了同样的方式:鲜花烂漫的初春,小蜜蜂,萦绕在花间,教师带孩子们凑上前去,自问自答:“小蜜蜂,小蜜蜂你的家在哪里呀?”小蜜蜂说:“我的家在花丛中。”这立刻引起了孩子的兴趣,紧接着看见了小鸟,又问:“小鸟,小鸟,你的家在哪里呀?”“小鸟说……”教师有意停顿,孩子们立即兴致盎然地接道:“我的家在大树上。”教师尝试提问:“还看见什么了?我们问问它们的家在哪里。”孩子们同样能呼应上来且句式工整。如此一问一答间,故事《我的家》的教学便轻松完成了。其中有欣赏理解故事结构,复述并学习对话,更有在托班较难实现的仿编。

笔者在反复实践中欣喜地发现,当文学作品需要孩子有真实的感官刺激,或者需要有更为丰富的感性经验时,使孩子身临其境不仅有利于孩子的理解与欣赏,同时能促使其产生更好地仿编、创编、改编等创作行为。

当然,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适合走入真实情境,以当下的所见所感为素材来进行再创作的。原因很简单,真实情境中的所见所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孩子已经拥有丰富的感性经验,或者作品本身需要幼儿有更广阔的发散性思维时,我们就不能以真实情境束缚孩子的思维空间。

因此,在真实情境的文学作品赏析中促使仿编、创编、改编等创作行为产生需要教师把握两个前提:

1.孩子需要真实的感官刺激,且真实情境不难再现。

2.所需要的感性经验是幼儿所匮乏的,不常见的。

然而,让孩子身临其境完成文学作品赏析具有很强的随机

性,需要教师做个有心人,才能适时适宜。这就对教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首先,教师应熟悉和了解适宜幼儿园教学的优秀文学作品。

这是由真实情境中教学的随机性所决定的,有时我们是根据作品寻找契合的情境,但更多时候是在情境的感染下匹配适宜的作品内容。教师只有对适宜幼儿园、适宜本年龄段孩子的文学作品本身有一定的了解,才会产生对情境的敏感度,善于捕捉适时适地的教育契机,在脑海中再现与之相匹配的作品内容。

其次,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在良好文学修养的基础上,教师才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对文学作品本身的自我赏析,更好地分析教材并将之运用于教学。

文学作品赏析范文2

[关键词]文学作品;阅读赏析;要领

文学作品的阅读赏析在历年的各地中考语文试题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几乎没有哪一个省市的中考语文试题没有这方面的阅读赏析题,并由此一直延伸到高考。因此,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赏析的能力培养和技巧把握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文学类作品赏析的要点表述

《n程标准》中关于初中语文“7―9年级”阅读部分,对“文学作品”

欣赏的要求是: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只有明确了《课程标准》中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要求,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复习,从而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历年各地中考文学类作品(记叙文类)考查的要点

就初中学生而言,一般在试卷中经常出现的文学作品类考题体裁类型(不包含古诗词赏析和文言文阅读)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小说和散文。诗歌和戏剧很少出现。其中散文又可以细分为三类:写人叙事类、状物抒情类、托物寓意类。其主要考点可以归纳为:①对作品的整体感知;②重点语段、句子、关键词语的赏析;③人物形象的分析点评;④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与评价;⑤作品主题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融合等等。

综合观照近几年的各地中考考生的文学类赏析题答题情况,失分的情况还是比较严重的,其失分原因主要有这几个方面:文章没读完或者没读懂,就盲目答题;不能将问题放到文本和时代文化背景中整体感知思考,而是视野狭窄,思维僵化,就题答题;思考问题不周密全面,思考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不能拿全分;答题不规范,答案指向不清晰明确,主次不分;文体概念不清,乱用或滥用名词术语和答题“套词”。书写杂乱,字迹潦草,乱涂乱改,卷面不整洁。

三、文学类作品赏析解答的常用步骤及要领

1.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必要时做一些圈点、勾划,通过对作品的整体感知,采集丰富、正确的信息,为后面的解答考题提供全面可靠的资源性要素。

①时代文化背景。时代文化背景往往会在作品中的事件发生的时间、重大社会事件、历史人物、典章故事等文字中透露出来。

②主人公及其主要性格特点。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往往是通过精彩跌宕的故事情节、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描写表现出来,有时甚至是在典型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描写中凸显出来。

③表现的主题。文章的主旨有很多时候就在文章的题目、故事的以及结尾处表达出来,但更多的是在故事的叙述、人物形象的塑造、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展现出来,需要考生自己感悟。

④表达的情感。文章集中抒感的地方,往往就是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倾向,当然,不少的作品并没有集中抒情的文字,作者的情感是蕴藏在娓娓道来的情节叙述之中的,其实很多时候,人物的情感就是在平淡如话的文字里显现出来。

⑤较明确的写作技法。

文学作品的一些常用表现手法必须掌握,如对比衬托、托物言志、虚实相生、渲染铺垫、前后照应、卒章显志等等,在初读文章时,就要迅速准确的判断出文章运用了哪种手法,并标注出来。

⑥关键语句及含义。很多文学作品在文章的开头、过渡段、结尾处等地方会有一些揭示人物性格、凸显文章主旨的句子,要敏锐发现,及时圈画出来。

……

2.浏览考题,带题突破。

①将有把握的题目暂放一旁。各地中考语文试题的难易比例通常为7:2:1,真正有难度的题目所占比例并不大,因此,大多数阅读分析题的答案是较浅易的,这些题目可以暂时放置一旁,待有难度的题目思考成熟后,一气呵成地解答。

②没把握的题目要带在大脑中,以点带面、全面兼顾、重点突破。a.重点关注初读文章时筛选的有价值的各类信息,与题目中关键的考点、思维点结合起来,精读与考题关系最为密切的段落、语句、词语等;b.思考时要将全文内容及文字主题兼顾到重点语句的分析过程之中,以一斑而窥全豹,切不可“盲人摸象”,以偏概全,以点概面,考虑要周密。c.有时候还要考虑该题目和前后考题的关联,并从中捕捉和获取有联系、有价值的信息。

3.周密考虑,规范答题。

①对每一题的答案的思考都要周密细致,考虑要周密,采点判分,按步给分,仍是目前中、高考阅卷的评阅方法,因此,要将要点一网打尽。可从以下几方面思考答题:a.结合时代背景和作品主题组织答案。b.结合人物形象以社会意义组织答案。c.结合全文内容,开头结尾,前后呼应的语段组织答案。d.结合重点语句(点题、扣题、升华主题……)组织答案。e.结合题中要点,周到地组织答案。如“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则必须引述文字内容,作简要分析;“结合自身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体会”,必须将文章内容与个人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体会不能离开文本乱谈一通,即每时每刻心中要有作品,脑中要有文本。f.结合题目分值,确定采分点,分点答题。

②答题要规范。a.要写“答”和冒号。b.尽可能分点来答,或用分号分步答题,或用总分结构答题。c.要尽可能将所留的横线和空格答满,答题不宜单薄。d.卷面要整洁,书写要工整(字不要太大,靠线书写,留有修补空间)。e.规范、适度使用“套话、套词”,如:“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深化了文章中心,升华了作者情感”、“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前后照应,紧扣主题”、“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突显人物形象,揭题文章中心”、“为下文作铺垫”、“为下文蓄势”、“总领全文”、“开启下文”、“总结全文”、“承上启下”、“欲扬先抑、先抑后扬”、“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生动形象”、“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等。

在复习中还要有意识地关注文体知识和表达术语的区分。例如,记叙文――记叙了……的故事,描写了……的人物形象,抒发了……的感情,表现了……的深刻主旨等;议论文――增强文章说服力,有力地论证了文章中心论点等;说明文――加强语言严密性、准确性,清晰地说明了……的特征等等。

四、关于文学作品阅读和训练的几点思考

1.要关注学生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浓厚的阅读兴趣的培养,形成终身读书的学习品质。

2.在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习惯和个性化阅读体验的基础上,适当灌输一些被事实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

3.复习期间的文学类阅读练习的训练,宜精不宜滥,宜少不宜多。

文学作品赏析范文3

卢梭文学作品―《忏悔录》赏析

摘要:对于众多文学爱好者来说,知道卢梭这个名字和了解卢梭这个人,是因为他的《忏悔录》。因为《忏悔录》,法国文学开始了一次“自巴斯喀以来最大的革命”;因为《忏悔录》,许多国家的文学作品有了一面明亮的镜子;也是因为《忏悔录》,后来的许多作家才找到了自己的创作姿态,所以卢梭《忏悔录》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

关键词:《忏悔录》 卢梭

文学作品赏析范文4

[关键词]古代文学;作品鉴赏; 思维与视角; 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4-0225-01

一、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思维与视角转换的必要性

中国古代文学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从作品鉴赏本身看,传统的鉴赏方法往往从时代背景、题目分析、作者简介、思想内容、艺术特征多方面解读文本,从不同层面和角度肢解一部作品,可以说全面有余但个性不足,虽然“面面俱到”却难以抓住作品的个性与特征,缺乏针对性和深刻性,而且只是就作品论作品。为此,我们应该跳出来,把作品放在一个更广阔的环境中探讨。所以,本文试图通过转换鉴赏思维和视角,结合传统经验和时代需求去解读古代文学作品,一方面可以改进课堂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是通过改革转换学生的鉴赏思维和提升专业能力和水平,更重要的是学有所用,有利于我们的实际需求。

二、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思维与视角的实践探索

( 一)创新性思维

当下,我国的建设和发展急需创新性思维的高素质人才,高校任重而道远,古代文学和其他的学科一样有一定的担当和责任,那么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古代文学的课堂上,要进行创新性思维的训练。我们首先从古代文学课堂上的作品鉴赏思维入手,其研究应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着眼,以“教学相长”为基本原则,以“实现课堂和课外双重效果”为根本目标,去进行创新性探索。争取营造一个语言新、问题新的新的和谐氛围,使教师教学能够更好地达到预期的效果,使学生学有所获。创新性思维具体表现为:

1.从教师的角度

传统的古代文学课堂上枯燥乏味的现象并不少见,通常是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从时代背景、题目分析、作者简介、思想内容、艺术特征多方面鉴赏并解读文本,从不同层面和角度肢解一部作品,虽然“面面俱到”却难以抓住作品的个性与特征,缺乏针对性和深刻性,更缺少联系实际需要这一层面。大多数学生也是被动去听,记笔记、背笔记来应对考试,理解、感受、体验文本并学有所用付诸于实践的学生少之又少。所以对教师来说,改变传统教法、设计好课堂、增强自身修养尤为重要。改变传统的方法和模式,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用全新的观念融入到课堂当中。当讲到庄子的《逍遥游》时,可以把一些新奇问题穿插融入进来,如: 提出“你自由吗,庄子所追求的这种精神上的自由,我们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吗? 庄子超凡绝俗,追求自然、自由,孔孟周游列国,致力于实现仁政的理想,追求建功立业,他们谁更可贵? 谁更可取? 在当今社会,是否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庄子? 这个社会还需要他吗? 你想成为他吗?”等等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这样创设问题,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体验去回答问题,进而达到鉴赏的目的。在培养学生的同时,教师也要注重自身的创新性思维的培养,要不断充实丰富自己的见识,拓宽视野,在教学内容方法,教学理念、模式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改革,把这样的状态和创新性思维投入到教学中去,才会更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所以说,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与教师自身的思维视角不断更新息息相关。

2.从学生的角度

教师改变传统教学观念的同时,也要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向学生传达一个信息: 要求他们也改变以往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使其逐步适应由束缚到自主,由思索到讨论,由体悟到创造的过程。课上自读并思考讨论回答出老师设计的问题,自由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课外学生大量增加自己的阅读量,开展一些定期交流、辩论比赛的活动,一方面检验了古代文学作品鉴赏的收获,更重要的是使这个收获有了一个施展的平台。

(二)综合性视角

很多研究者已从美学、文化学、心理学等视角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了多角度解读,在前人的基础上,笔者选择采用针对古代文学作品鉴赏的特点,结合社会现实需求去探索,具体表现为审美与实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视角。

1.审美与实用相结合

文学作品鉴赏的根本还是要注重所具有的审美性: 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能力,在教授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时,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关照作品,从艺术美、情感美等角度去评析作品,比如: 我们赏读陆游《钗头凤》,要抓住其音律节奏和谐的语言美,那透过“一双红酥手”的间接形象美,还有那“红酥手、黄酒、满城春色宫墙柳”的美人、美酒、美景的境界美,这些都是艺术层面的审视,我们还应该把握作品的情感美,堪称千古绝唱的爱恋与相思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让我们在审美愉悦中享受到了这种人类普遍情感,感应到人美情更美。除了审美,在作品鉴赏的过程中,还要注意结合现实的应用。比如: 在注重鉴赏审美的同时,要适应不同层次、不同目标学生的实际,这就需要教师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充实自己的专业及实践技能。如果针对考研的学生,教师可以在课外找一些相关的历年考研试题,在鉴赏作品的同时,可以有针对性地提一提,使部分想考研的同学复习的时候也会有一定的偏重。如果面对部分未来要做中学教师的同学,因为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传统的模式存在问题,如何适应并改变中学的教学,在鉴赏教学中也可渗透并涉猎到相关的层面。还有很多同学毕业要从事其他的工作,如: 文化部门、企业、事业单位办公室管理和文员、秘书工作,那鉴赏时的思维训练及领略精神内涵的层面对其走上工作岗位都会有一定的潜移默化的帮助。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时,应坚持传统文论和西方理论相结合,使理论丰富起来,更能全面地阐述作品。比如: 通过中国传统与西方现论相结合解读杜甫的《登高》,解读这首诗之前,我们自然要用到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这样的传统文论,在了解作者的基础上,才能对作品进行更具体深刻的分析。在赏读过程中,我们可运用西方的互文性理论,互文性理论强调任何一个文本都不是孤立的,与其他的文本有很大的关联性,研究文本应放在更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中探讨,所以我们应以这种开放性的视角去审视《登高》,把其放在唐代甚至整个诗歌史上研究其地位和价值更有意义。解读作品应该多维度,作者、作品还有读者,如果从不同时代读者对《登高》的阅读接受来加以补充阐释,可以丰富我们对其的解读。讲授理论的同时,要适时地地激发学生的创作积极性,如: 作品鉴赏就是评价作品,可以让学生尝试去写一写短小的文艺评论,为今后的毕业论文打基础。还可以针对所讲作品情节和人物形象,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尝试即兴地创作,例如散文、散文诗等文学文体,要求学生课下将课上所写加以整理,并在下节课前加以点评。而且如果鉴赏的篇目很适合朗诵,也可以给学生上讲台上诵读的机会,一方面锻炼学生的胆量,另一方面也可以规范学生的语言。

文学作品赏析范文5

关键词:自主学习; 影视欣赏;文化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金融学院年度科学研究项目“网络环境自主学习模式对大学英语应用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子课题(项目编号;JY200923)的研究成果,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英语教学观念的更新,网络自主学习中心(Self-access Center)应运而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自主学习中心使用英语原版电影资料作为英语能力训练材料的做法具有颇多益处,丰富多样的影视作品有声音有图像有情节,这不仅能营造出一种轻松、有趣的氛围,而且有助于学生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同步进行,学会在真实的语境中使用语言。可以说,英文影视欣赏是英语学习的最生动有效的英语学习方法之一。

一、研究背景

在语言学习研究领域,“自主学习”的研究成为当前外语界讨论的热点, 也是外语教育和学习的新趋势,根据庞维国的观点自主学习是一种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学习形式。其动机是自我驱动的、内容是自我选择的、策略是自我调整的、时间是自我管理的,

2007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修订本。该《要求》中再次重申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以该《要求》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以我校升本为契机,我校建立了一个设备先进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中心,能容纳200多名学生同时在线学习英语,虽然我们的自主学习中心规模不大但学习中心里边的学习资源却经达到了50多个G,包含新视野大学英语学习系统;大学英语过级考试资源系统以及寓教于乐的影视欣赏系统等。而在自主学习中心学习时学生对英文影视作品尤其感兴趣,

但与此同时学生自主的影视欣赏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学生在欣赏英语原声影视时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深入学习的动力和主动参与的机会,学生观看英语影视作品时基本的兴趣点仅仅集中在一般的欣赏层面上, 更多地追求故事情节和演员表演, 英语原声影视的语言教育功能没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因而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能力并没有得到有效地提高。

二、实践探索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自主学习中心的影视欣赏教学系统。

(一)学科定位

影视欣赏课应以欣赏为主,使学生在特定的文化氛围内从不同的角度认识英语国家的文化风俗、人情世故、政治、经济、教育等社会的方方面面。通过影视观赏。学生可以了解日常英语社会生活中形形的人的不同语言,同时学生还可了解西方社会的历史文化的演变过程,学会客观公正地对待异国文化,从而学会在人际交往中得体的使用英语。

(二)资料库的建立

语言教育理论家Karashen在其著名的输入假说(InputHypothesis)和情感过滤假说(Affeetive Filter Hypothesis)中提到教师要给学生输入并理解比当前语言稍多一点的语言材料;同时,他认为,情感因素起着对输入进行过滤的作用,情感因素因人而异。学习的情感因素会阻碍或加速语言的习得。只有在最佳情感条件下,才会产生真正的习得。影视欣赏教学要兼具趣味性和文化性,因而一方面,必须选择学生喜爱的影视作品。在建立自主学习中心英文影视资料库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民主集中相结合确定影视资源的范围和分类方式,民主指的是可以让学生自己推荐,集中是说教师最后要把各方观点进行整合。归纳出青春偶像片如《歌舞青春》系列,经典名著如《简爱》,现代科幻片灾难片如《后天》及知名动画片如《功夫熊猫》等不同的类别,包含广大学生所喜爱的具有代表性的优秀影视作品。另一方面,英语影视欣赏课教学内容不应一成不变!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并结合学生的意见对所选用影视作品做出调整。

(三)教学步骤和评估

1 如上文教学定位所述,设立英语影视欣赏课旨在欣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使其具有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在影篇欣赏之前,教师应充分查阅资料,解析该影视作品的背景文化,将主要故事情节及重点语篇和重要词语的讲解,提供给学生。

例如在观看电影《阿甘正传》之前可以让学生先熟悉这样的句子:

(1)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 you neverknow what you’re gonna t。get,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会尝到哪种滋味,为什么说巧克力而不说棒棒糖呢,因为在美国巧克力通常有十二快或二十四块,每个都有不同的包装和口味形状和颜色,以前没有标志。只能拆开放在嘴里,品尝了之后才知道个中滋味,

(2)We were like peas and carrots,豌豆和胡萝L丁,一个圆的,一个方的;一个红的,一个绿的,它们的共同点虽然没有太大的味道但营养非常高。故但在美国烹饪时做为主食的点缀,而且它俩都是同时出现,故引申为形影不离。

提前让学生熟知这些重要的语言点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在文化认知上的障碍,在观看影片时才能加深印象,达到学习的目的。否则,虽然屏幕上有英文字幕,但由于英文语速过快,学生很难跟上,时间久了,学生就会丧失观看影片的热情。

2 在影篇欣赏的过程中,对于经典对白不仅要求学生听懂而且还要要求学生进行背诵模仿,练习口语,熟悉地道的英语发音。

3 在影篇欣赏完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写影评或者给出如“阿甘走过了怎样的一生”等题目组织学生以口语形式讨论,此外,还可以进行英文歌比赛,英文经典对白配音或将经典台词段落做成听力填空或听写等活动。 让学生“再认”已知信息。 “再认”作为一种认知能力是语言学习者必备的能力之一,丰富多彩的立体化语言环境促使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真正的兴趣,从而提高其自主学习意识。

4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估方式。教学评估是保证课程有效进行并取得良好结果的手段,评估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和变化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使发展变化的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教师要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学习情况做详实的记录,充分囊括学生的情感、态度、策略等非智力因素,从而正确引导学生网络自主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文学作品赏析范文6

[关键词]补缺假说 英语教学 英文影视作品 中式英语 哑巴英语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7.030

补缺假设是近年来比较有影响的外语教育理论。根据该理论,语言的使用离不开一定的语境。语言与语境知识的有机结合是语言准确运用的前提。长期以来,由于许多教师对外语教育理论缺乏一定的了解,课堂教学中不能将语言形式与语境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而很多现有英语教材也缺乏真实语境,使得大学英语教学一直没有走出语境缺失的困境。可见,语境的设置是当前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教师只有在自然、真实的语境中呈现教学内容,使学生自然地习得语言知识和技能,才能提高英语教学质量。英文影视作品构筑的丰富而真实的语境给学生提供了身处真实语境中学习的机会,有助于学生真正掌握语言形式的用法,克服中式英语、哑巴英语等不地道英语,提高英语学习效率。从这个角度而言,大学英语教学中贯穿英文影视作品赏析有助于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本文以“补缺假设”为理论框架,探讨英文影视作品赏析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一、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为了进一步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教育部于2004年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文件明确指出:“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契机,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1]。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多媒体辅助教学成为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英语教师必须确立新的教学理念,学习并探讨使用多媒体技术,改进英语教学以取得理想的效果。英文影视教学集声、形、貌于一体,顺应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需要。近年来各大高校都在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但从现实情况而言,存在很多的问题。许多高校改革依然流于形式,只是沿袭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重语言形式教学而忽视了语境教学。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机械记忆单词、语法和句型,导致其口语表达、书面写作等语言产出中存在大量哑巴英语、中式英语①现象,影响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哑巴英语和中式英语是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利用英文影视片段构筑的真实语境进行教学,将语言形式与特定的语境紧密结合起来,提高英语教学的效度。

二、补缺假设教学观

针对中国人外语学习中面临的种种困惑,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王初明教授于2003年提出了补缺假设,用以解释外语学习的机理。该理论的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语言与语境知识的有机结合是语言能被正确、流利使用的前提条件。语言的使用离不开一定的语境。由于外语环境缺少与所学外语匹配的真实语境,在外语理解、习得和使用的过程中,母语语境知识很容易介入补缺,由此激活与母语语境知识配套的母语表达式,导致母语迁移,影响外语学习。补缺不是指因外语表达式的欠缺而由母语结构去替代,替代的发生是语境知识补缺的结果。[2]

补缺假设视母语及其语境知识为影响外语学习的重要因素,为大学英语教学所面临的中式英语、哑巴英语等普遍问题作出了深度的剖析。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语言形式总是与特定语境发生互动。在外语环境里,学习者往往不知道所学外语形式与何种语境互动或匹配。于是,大脑中的母语语境知识自动介入补缺,与外语形式互动,常常造成外语形式与语境知识错配,影响外语使用,产生中式英语和哑巴英语。因此,某些正确的外语形式即使已经学过,但如果没有附上恰当的语境标识,则难以跟眼前的外部语境匹配并被激活,用不出来,产生所谓的哑巴英语。一般而言,所学英语结构只有粘上语境标识才能从大脑中快速提取。而传统教学模式重语言形式教学而轻语境设置,学生在语境缺乏的情况下机械操练语言结构,所学语言结构未经恰当信息处理。这样,在特定语境下,可使用的语言结构即使学过也用不出来。在交际的压力之下,学习者只能根据母语语境直译与之相配套的母语结构,从而产生中式英语和哑巴英语现象。补缺假设强调了语言形式的学习与语境知识学习有机结合的重要性,为传统英语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三、英文影视作品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途径

补缺假设是国内外最新的外语教学理念之一。它突出了语境教学的重要性,对改进外语学习和教学有很大的启发,因此,教师应重视语境知识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课堂教学方面,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构筑语境,在特定的语境中进行教学,将语言形式与特定的语境信息有机结合起来。英文影视作品展示了大量真实的生活场景,提供了如何得体使用地道的英语进行交际的实例,语言信息真实而丰富,为学生深刻理解、切实掌握、并且灵活运用语言创造了有利的语言环境,解决了中国学生英语学习中语境缺乏的普遍问题。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适当地穿插英文影视作品赏析,借助影视作品提供的丰富语境信息展开语言教学,在帮助学生学习语言结构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得以接触基本的语境信息。

(一)根据词汇语法教学需要截取影视片段,将语言教学与语境教学有机结合

电影能够展现真实的语言应用场景,生动展示具体语言在不同情境下恰当的使用方式。英文电影语言地道、通俗且接近生活,真实体现了所学语言的使用环境,为学生创造了摆脱母语羁绊、大脑对语言信息综合反应和自然吸纳的环境。学生在欣赏英文电影的同时,有机结合片中人物、场景、语言等多种感官信息,将词汇的用法做详尽的分析,理解词语语用环境,进而提高用词准确性。电影《绝望的主妇》中女主人Bree因宴会前与丈夫发生过争执,为保全面子她提醒丈夫宴会上不要喝太多酒而曝家丑时说了这么一句话“Because when you drink, you get chatty.”从这一情景片段我们可以推测出chatty的贬义性。该句可翻译为“因为你酒喝多了话就多”。笔者在播放该片段前让学生对“因为你酒喝多了话就多”这句话进行英语翻译,结果不少学生将“话多”译为“have many words”。这一中性表达显然不能准确传递女主人公的话语含义,有中式英语之嫌。经过影视片段教学学生深刻理解了chatty一词的语用环境,且避免了因英语语境缺失而产生中式英语错误。

此外,学生在英文影视欣赏过程中把语言学习放在真实的交际场景中进行,有助于对语言表层和内涵的理解。这样,在自然语境中体会语言的结构功能和语用功能的巧妙结合,脱离了传统语法教学中生硬的语法规则的束缚,有利于学生轻松习得语法知识。

(二)根据口语教学需要选取相关情景片段,引导学生掌握特定语境下的语言使用

电影语言情景教学真实而立体地展现了所学语言的使用环境,有助于学生完成将所学语言结构粘上语境标识的信息处理过程,避免“中式英语”和“哑巴英语”现象。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导致学生对某些高频语言结构用法掌握得比较片面,以口语常见表达“Excuse me”为例。学生通过口语教材学习知道向陌生人问路时可以使用“Excuse me”,殊不知它还有对他人所说的话表示质疑这一常见用法。电影《绝望的主妇》中Bree与Andrew的一段对话可以说明Excuse me的这一用法。当Andrew告知Bree他认为妈妈花了三小时做的炖小牛胫味道只是还可以时,Bree用到该结构来反问Andrew,表示自己的不满。倘若教师能有效利用影视片段辅助口语教学,便可通过影片提供的语境信息帮助学生更加全面掌握常见结构的用法,避免生活中出现类似情景时,可使用的语言结构即使学过也用不出来。

(三)选取与课文主题相关的片段辅助教学,提供与主题相关的语境信息和语言信息

文化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促进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可以说,文化是语言学习的核心。([3])根据补缺假设,学生在外语语境缺失的情况下极有可能启动母语语境知识,将母语语境下的表达式直译为英语,致使外语形式与母语语境发生错配,产生文化层面上的中式英语错误。由于中西文化存在巨大差异,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英语文化信息的输入和讲解。具体做法上,可选取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影视片段辅助教学,提供与主题相关的语境信息和语言信息。如笔者在讲授《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三册第六单元时,按照文化冲击这一主题从电影《绝望的主妇》中选取了Mary Alice告别会的片段进行教学。通过观看影片,让学生领会中礼仪式的差异。在英美国家,亲友在葬礼之后还会为死者举行告别会,参加告别会的亲友须准备一些食品,告别会上主要是聊些死者生前的故事,少了中式葬礼上用以表达怀念死者的哭诉。学生通过影视教学明白了中西文化差异,将有助于提升其文化敏感性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结语

传统英语教学模式重语言形式教学而忽视了语境教学,将词汇讲解与语境分析割裂开来,导致学生所产出的英语不是中式英语就是哑巴英语,违背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宗旨。补缺假设指出外语语境缺失是导致中式英语和哑巴英语产生的重要原因,强调加强语境教学是优化英语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突出了外语语境教学的重要性,是一种科学的教学理论。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适当贯穿英文影视作品赏析符合补缺假设倡导的教学观。英文影视作品含有丰富而真实的语境信息,其合理运用有助于克服中式英语、哑巴英语等长期困扰中国英语学习者的不地道英语的产生,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基金项目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1jyte026); 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2010B342)

注:①中式英语是指中国人在学习和使用英语时,把汉语的语言规则运用到英语语言规则之中,受汉语的思维方式和相应文化背景的干扰和影响而说出或写出的不合英语习惯的畸形英语。

参考文献

[1]廖春红.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J].教育探索, 2007(5).

[2]王初明.补缺假设与外语学习[J].外语学刊,2003,(1).

[3]李莉.从文化视角看英语原版电影的教学实用性[J].电影文学,2011(3):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