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冠肺炎的早期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冠肺炎的早期特征范文1
循证护理(EBN)是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而出现的护理学理念。国际上循证护理迅速发展为一种新的临床护理观念及方法。在中国循证护理对临床护理工作产生深远而重大的影响[1]。脑卒中又名脑中风,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有口角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等主要特征,大多预后不好,往往会造成患者不同程度的瘫痪,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2011年8月-2012年8月,本科针对234例脑卒中住院患者的常见护理问题,进行循证护理,取得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关于误吸性肺炎
1.1 问题的提出 脑卒中患者的误吸性肺炎发生率为20%-30%,34%的急性脑卒中患者死于误吸性肺炎,合并误吸性肺炎是卒中后首月内死亡的第3大原因[2]。
1.2 循证。查询发现 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常见症状之一,导致患者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常可以引起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死亡。由于脑卒中患者多为老年人,即使是局灶性病变也可以引起严重的吞咽困难。误吸是口咽部分泌物或食物等异物进入声门以下气管内,是吞咽困难的症状及并发症之一[3]。
1.3 护理干预
1.3.1 重度吞咽困难 重度吞咽困难患者不能经口进食,为防止吸入性肺炎和保证患者的生理需要量,给予鼻饲。每次鼻饲后口腔护理和鼓励患者多做空吞咽动作,经治疗训练后,基本完成吞咽过程,应尽早拔除胃管,进行下一步吞咽功能康复训练。
1.3.2 中度吞咽困难 中度吞咽困难患者进行间接和直接吞咽训练。
1.4 效果 234例脑卒中患者中吞咽困难56例,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同时采用吞咽和进食功能训练,53例患者吞咽功能基本痊愈,恢复了经口摄食,3例带鼻饲管出院。未发生吸入性肺炎。
2 关于泌尿系感染
2.1 问题的提出 泌尿系感染是老年脑卒中病人较常见的并发症,常导致死亡率的增加,不利于疾病的恢复。
2.2 循证 查询发现原因有:老年人的膀胱变化,随着年龄增长,膀胱肌层逐渐变薄,纤维组织增生,膀胱容量减少,排尿收缩能力减弱。排尿中枢神经功能衰退,易使膀胱不能自主收缩,引起尿失禁,加上膀胱局部对细菌的抵抗能力减弱。男性前列腺增生,女性骨盆底肌肉松弛。留置导尿管等[4]。
2.3 护理干预
2.3.1 注意观察病人小便颜色及性状,勤换内衣,定时更换床单。
2.3.2 尿潴留病人导尿时应严格无菌操作。做好会护理,集尿袋每天更换,每天2次安尔碘消毒尿道口,每2周更换尿管一次。
2.3.3 插导尿管者嘱每天饮2000-3000ml水。
2.3.4 随时复查尿常规,如有异常,应作尿培养及药敏试验,选用有效抗生素。
2.3.5 尿袋应低于耻骨联合水平。
2.4 效果 234例脑卒中患者中,并发尿潴留及泌尿系感染14例,出院时泌尿系感染已基本痊愈。
3 关于废用综合征
3.1 问题的提出 脑卒中由于发病急,病情危险,在急性期为抢救生命,常常强调卧床休息,绝对制动;在生命体症平稳后,也没有及时实施康复治疗。久病卧床1-2个月后,由于活动不足,发生关节挛缩僵硬、活动不灵、肌肉萎缩、骨质疏松,有的还会发生直立性低血压,这就是很常见的废用综合症。
3.2 循证 查询资料发现:早期活动能减少废用综合症,降低卒中患者的病死率,致残率,有效调节神经功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多数研究报告[5],无论是缺血性脑卒中还是出血性脑卒中,只要患者全身状态稳定,从发病入院时就可以床上活动,同时进行康复训练。早期活动对大多数卒中患者无害而有益,大量研究结果表明[6],早期活动并不会增加患者病死率,以早期活动为重点的早期康复训练安全可行。
3.3 护理干预 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对卒中患者进行被动活动和主动活动。
3.3.1 被动活动 对出血性脑卒中或急性期瘫痪较重患者不宜进行主动活动或无法进行主动活动,宜进行被动活动,首先加强护理,勤翻身,多按摩,勤翻身不但防止压疮,也改善了血液循环,至少每2小时翻身一次。按摩既能促进血液循环,又能促进瘫痪肢体功能恢复,上肢自手指开始至肩部,下肢自脚趾开始至髋关节处,每日按摩2-3次,每次10-20分钟,在此基础上对患者进行被动活动。
3.3.2 主动活动 早期坐起有利于排痰,排便及进食,有效防止感染的发生,嘱患者咳嗽排痰,鼓励患者锻炼膀胱功能,指导病人练习张口,伸舌,鼓腮,吹气等动作,以改善面部肌肉运动,床上移动,搭桥,起坐训练,指导患者自行用健手握住患手做患侧肢体被动运动。
3.3.3 早期活动禁忌症 一般来讲早期活动安全可行,对大多数卒中患者无害而有益,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疝、昏迷、神经症状进展,严重直立性低血压,严重心律失常、心衰、急性冠脉综合症,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等暂不宜进行。
3.4 效果 早期活动促进了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调动了患者主观能动性,234例患者有效预防了废用综合症的发生。小结在实践中体会到,循证是临床护理的基础,并蕴含在临床护理之中。针对脑卒中患者我们采用提出问题,循证及护理干预过程,以人为本,对护理对象的多个层面进行系统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同时,循证护理要求我们护理人员在循证医学实践中要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全过程地认识问题,全面占有资料,不断更新知识,获取最新最佳的证据,进行循证医学实践。通过循证护理也提高了我们自身的护理认识、护理管理及护理技术。
参考文献
[1] 延安.循证护理在护理教学中的运用现状[J].护理管理杂志,2006.3.
[2] 刘再新,周树虎.吞咽及进食功能训练预防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吸入性肺炎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08,48(17):96-97.
[3] 冯琼青.200例急性脑卒中后中重度吞咽困难患者的护理分析[J/OL].公文易文秘资源网,2009.5.
[4] 朴福善.老年脑卒中病人合并泌尿系感染的预防与护理[J].中国现代医生,2007:11.
新冠肺炎的早期特征范文2
关键词:早期复极综合症:心电图:心源性猝死:临床意义
Re-understanding the Early Repolarization Syndrome
WANG Qin,YUAN Wen
(Department of Emergency,Hubei Rongjun Hospital,Wuhan 430079,Hubei,China)
Abstract:Objective Re-understanding the changes of ECG of early repolarization syndrome and its clinical implications.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79 cases ofelectrocardiographic changes of patients found in the ER and health examination with early repolarization syndrome(ERS)and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ose patients.Results All 79 cases of ERS patients showed a change of idiopathic ECG,characterized by the apparent oblique type elevation in J wave and ST segment,sinus bradycardia being in common,QRS interval longer and the end of visible notch.35 cases of patients with chest tightness,chest pain,palpitations,including 2 cases with final diagnosi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1 case diagnosed as pericarditis,44 cases no clinical symptoms.Conclusion ERS is a common clinical ECG variation,generally with good prognosis,over treatment.But in recent years some of the more in-depth clinical research and reports revealed:the risk of death of ERS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and sudden cardiac death increased,therefore,the ERS is not always benign,how to differentiate the benign and the malignant is an major challenge for early repolarization syndrome,a handful of malignant ERS patients screened should be followed closely with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measures,to avoid the occurrence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Key words:Early repolarization syndrome;ECG;Cardiac sudden death;Clinical implications
早期复极综合症是一种以心电图特征为诊断标准的疾病,传统认识ERS为一种正常良性的心电图变异。但近年来多个个案报道:有些早期复极综合症患者发生了特发性室颤,甚至心源性猝死,一些针对性的临床研究观察到了ERS与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的关系[1]。大样本的病例对照研究显示ERS发生特发性室颤的病例数是无ERS人群的6倍[2]。本文分析我院79例ERS的心电图变化及临床特点,进一步认识ERS的良性改变与恶性变化,重点放在鉴别良、恶性ERS,既防止过度治疗又避免漏掉恶性的早期复极失去随访与防治的机会。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4月~2014年11月在我院门(急)诊就诊和体检中心体检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诊断为ERS者79例,其中男性68例,女性11例,年龄17~59岁,平均(26±9)岁。有临床症状35例,其中表现胸痛16例、胸闷9例、心悸7例、头晕乏力3例,无症状44例。全部患者根据临床特点分别给予心肌标志物(cTn)、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运动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排除缺血性ST-T改变。
1.2方法 患者取平卧位,采用十二导联同步心电图机记录静息心电图,随后进行活动平板运动试验,达亚极量运动负荷量终止运动,记录即刻心电图,比较卧位与运动后的J波及ST-T变化。
1.3判定标准[3] ①QRS波的降支出现J波伴ST段上斜型抬高,胸导联可抬高0.1~0.6mv,肢导联一般不超过0.2mv;②T波高耸对称;③可伴有J波或R波终末部分切迹;④运动后心率增快ST段可回到基线。
1.4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百分率表示。
2 结果
2.1 79例ERS患者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都表现出一种特征性的改变,即明显的J波伴ST段上斜型抬高。ST段抬高在V2-V5导联的比例最高70.1%(55例),幅度0.1-0.6mv;ⅡⅢAVF导联7例(8.9%),V1-V3导联1例(1.3%),广泛多导联16例(20.3%)。
2.2动态心电图发现静息时窦性心动过缓(45~59次/min)常见58例(73%),平板运动试验即刻心电图示ST段全部回落至基线,J波变小或消失,休息10Min后ST段再次恢复至运动前水平。
2.3 35例伴有临床症状者进行平板运动试验,33例运动后即刻ST段回复至基线,休息10Min后再次恢复到运动前水平,但胸痛、胸闷、心悸等症状减轻或消失。2例运动试验(+),即出现缺血性ST-T改变,进一步冠脉造影冠状血管狭窄>70%,诊断冠心病合并ERS。21例诊断神经紧张症,4例诊断肋间神经痛,2例诊断胸膜疾患,2例诊断内分泌代谢失调,诊断心肌病、、心包炎、间质性肺炎、胆心综合症各1例。
2.4 37例ERS患者QRS间期相对延长,平均(90±10)ms,19例QRS终末部可见钝挫或切迹。
3 讨论
早期复极综合症是一种特发性的心电图变异,以J点抬高、J波形成和ST段上斜型抬高为特征,1936年由Sqipley和Hoiiram最早报导。在这半个多世纪里传统地认为ERS属于临床常见的、良性的先天性心脏传导异常或生理性变异。早期文献报道其检出率为1.5%~9.1%[4]。随着1984年Otto首次报道了东南亚中壮年男性发生猝死伴有早复极现象后,有关ERS与特发性室颤、心源性猝死的报道屡见不鲜。这些无疑使ERS再次成为心电学家、心血管医生研究的热点,相关研究也接踵而至[5]。Merchant等[6]的小样本研究发现左胸前导联J波呈顿挫现象者发生室颤的风险增高。Rosso等[7]对照研究发现水平及下斜型ST段抬高是特发性室颤患者最常见的早期复极表现,发生率达68%,而在对照组少见。上述相关文献的复习旨在重新认识早期复极的良、恶性,加强临床资料的积累与随访,鉴别筛选出恶性的ERS患者,预防恶性心律失常(药物治疗首选奎尼丁)和心源性猝死的发生(一级预防),如发现ERS患者猝死存活应进行二级预防(ICD)。本文选入的79例ERS患者全有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发生在侧壁(V2-V5)导联的比例最高(70.1%),且多为中青年健康男性,可能机制是中青年人剧烈运动、体力活动及高耗氧等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拮抗了迷走神经张力过高对心室肌复极的影响,故易发生ERS,但无1例恶性心脏事件发生,预后良好;发生在下壁或侧壁导联少见,分别为8.9%、1.3%,与文献研究报道一致。本文Holter监测还发现静息状态下窦性心动过缓常见(73%),尤其在睡眠状态更容易发现特征性J波及ST段下斜型抬高,因此动态心电图检测可以显著提高ERS的检出率;平板运动试验发现ERS者的ST段回至等电位线,J波消失,休息10min后再现特征性心电图改变,与国内报道其ST段回复率达98%~100%相符。这一人群平素无临床不适,表现为良性ERS。本文观察中有35例ERS伴随胸闷、胸痛、心悸等临床症状,平板运动试验时33例症状减轻或消失,2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ERS合并冠心病,这提示运动试验中ST段的动态变化不失为诊断ERS较灵敏可靠的方法。强调ERS发生临床症状时,酷似急性冠脉综合征,一定要根据临床表现、心电图动态观察及心肌标志物监测分析等正确诊断与处理,避免漏诊延误治疗,误诊而过度介入治疗。
参考文献:
[1]Antzelevitch C,Yan GX.J wave syndromes[J].Heart Rhythm,2010,7:549-557.
[2]BENITO B,GUASCH E,RIVARD L,et al.Clinical and mechanistic issue in early repolaeization:of normal variants and lethal arrhythmia syndromes[J].J Am Coll Cardiol,2010,56(15):1177-1185.
[3]习静.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心电图鉴别[J].当代医学,2013,19(27):48-49.
[4]Tikkanen JT,Anttonen O,Junttila MJ,et al.Long-term outcome associated with early repolarization on electrocardiography[J].New Engl J Med,2009,361:2529-2532.
[5]鲁端.早期复极综合征的临床新评价[M].临床心电学杂志,2010,19(5):321-322.
新冠肺炎的早期特征范文3
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性激素变化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与动态血压负荷值的关系
肾动脉瘤的误诊与治疗(附3例报告)
脑电图对糖尿病脑皮质功能障碍的评价
磺脲类降糖药和胰岛素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时胰岛素水平的变化
CD44v6在人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乳腺癌组织中C-erbB-2原癌基因的表达与预后
盆腔肿瘤供血及介入治疗选择
肝硬化腹水病人体表胃电及频谱分析
成人输尿管囊肿(附13例报告)
成人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
依托咪酯在静吸复合全麻诱导中的应用(附326例临床观察)
颈椎板间隙撑开器
海南省言语障碍患儿的听力状况分析
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ARDS治疗的探讨
LC中转OC40例分析
亚甲蓝染色在腮腺肿瘤及腺体切除术中的运用
米索前列醇在人工流产术前的应用
重型肝炎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附66例临床分析)
应用新型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肺炎旁胸腔积液46例临床分析
超声引导肾穿刺活检术的临床应用
肾替代治疗的生存质量研究
雷米普利与氨氯地平逆转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的对比研究
重组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在乳腺癌根治术中的作用
开放性胸外伤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0的检测及意义
折断伤的急诊治疗(附12例报告)
胸腰椎骨折前路手术体会
SF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肾窦内肾盂切开取石术治疗肾巨大铸形结石(附57例报告)
外固定架超关节固定胫骨Pilon骨折
三孔法腹腔镜阑尾切除术898例报告
111例不孕症患者的腹腔镜及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结果比较
卡介苗多糖核酸注射液预防小儿哮喘发作102例临床观察
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对纳络酮治疗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评价
丙酸氟替卡松(辅舒酮)吸入治疗儿童哮喘疗效分析
肾上腺素联合立止血治疗新生儿肺出血的临床观察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与抗凝血酶Ⅲ在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中的测定与分析
乳腺导管声学造影对溢液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子宫内膜癌中bcl-2、ki-67、p53、C-erbB-2、ER、PR的表达及意义
胆囊癌hTERT、P53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新生儿窒息后血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β-内啡呔变化与脑损伤的关系
血浆脂联素水平与男性高血压病患者的冠脉病变相关性研究
糖耐量低减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
进展期胃癌患者内镜病理特点与年龄关系分析
正常孕妇体重增加的监测指标探讨
经前路病灶清除钉棒内固定治疗儿童脊柱结核11例
切除肾门后唇的肾窦内肾盂切开取石术(附48例报告)
鼻内窥镜下上颌窦良性病变的手术治疗
Twinblock矫治下颌后缩型安氏Ⅱ1类错的临床观察
24例多节段颈椎退行性疾病前路手术治疗
超早期小骨窗外侧裂入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出血体会
一期修补皮下埋置术在结肠损伤中的应用(附19例报告)
临床拟诊冠心病患者行冠脉造影的结果分析
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分布特征的16层螺旋CT研究
双氯芬酸钠利多卡因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
两种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消化性溃疡60例临床观察
新冠肺炎的早期特征范文4
当一个又一个备受瞩目的名人离开人世,作为老百姓的我们,是否意识到健康的可贵?心肌梗死是心脏病中最为严重的一类症状,它就像一枚“定时炸弹”,哪天不小心启动了“引爆装置”,对健康的威胁就会接踵而至。名人也是人,其实引发他们猝死的原因,也正是威胁普通老百姓健康的杀手。
猝死严重威胁人类
据专家介绍,在心脏病患者的死亡中,有50%~60%为猝死,猝死即为瞬间发生或距症状起始1小时内的意外死亡。大多数心脏性猝死的直接致死原因为心室颤动。而导致猝死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大量吸烟、高血压、心脏肥大、过度肥胖、过度劳累、过度紧张的生活方式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激烈,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越来越高。
年近花甲的王大伯,近半年来常感到腹部疼痛,以为是“胃痛”,吃了不少胃药,还打了一个月的针,效果不佳。一天与女儿争吵,前胸剑突然剧烈疼痛,放射至左肩部及左上肢,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医生给他做了心电图检测,发现是急性心肌梗死。因抢救及时,才脱离了危险。
心梗的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使血管变窄,内壁变厚,心肌急剧的缺血与缺氧而发生组织坏死,所以心梗的主要症状为疼痛,这是唯一的信号。王大伯的“胃病”显然是冠心病心绞痛发作,由于疼痛以上腹为主,故被误认为是胃痛。
各种各样的心绞痛,由于症状不典型,误诊误治的发生率大大增加,特别是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的老年人一旦出现不明原因的胃痛,并向左肩或前臂扩散,应想到急性心梗的可能。
心肌梗死发生比较突然,症状危重是中年人猝死的原因之一。但如能早期治疗,效果较好。一般心肌梗死前都有先兆症状,应密切观察。初发心绞痛,或心绞痛发作逐渐频繁,或休息时也发作,发作的持续时间延长或突然加重,休息与药物治疗不如原先有效,剧烈胸痛的同时伴有出冷汗、烦躁不安、恐惧、面色苍白等往往是心肌梗死的先兆。没有明显原因的气喘、突然不能平卧、脉搏过快、过慢或不齐、血压下降、出汗、四肢发冷、“胃痛”呕吐或意识不清,也应警惕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
何以诱发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基本病因可归纳为心肌氧供应量受限和氧需求量增加两个方面,大多数系由心肌供氧未能满足心肌氧需求量所致。心肌供氧量不足的基础原因,常常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和)动力性冠状动脉痉挛狭窄所引起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出血和血栓形成,同时伴或不伴冠状动脉痉挛所致。
冠状循环血流不仅为心脏提供所需氧和代谢所需物,此外还起到有效清除心肌代谢终产物(如乳酸、H+、CO2等)的作用。冠脉血流减少,不仅使心肌氧供应量减少,而且心肌代谢终产物的清除能力下降,此种状态称之为心肌缺血。当心肌氧供应减少,而未同时存在冠脉血流减少时,心肌代谢终产物仍可以有效消除。根据冠脉血流内氧含量的减少或完全消失,分别为心肌乏氧或无氧。同等程度的心肌缺氧,当同时存在冠脉血流减少时引起的心肌细胞损伤程度较重,可能与心肌代谢产物未能有效消除有关。
主动脉缩窄、甲状腺毒症患者,由于心肌需氧量显著增加,偶尔可成为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因。严重贫血、一氧化碳中毒时,由于冠状动脉血氧含量显著减少,导致心肌氧需求量严重不足,也有可能成为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因。另外,各种类型主动脉口的狭窄、严重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快速性心律失常,以及严重低血压反应等,引起冠脉血流灌注量显著减少,亦可成为急性心肌梗死的诱因。
90%以上的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血栓病与斑块破裂,供应受损区的动脉闭塞(此前已因动脉粥样硬化而部分阻塞)有关。推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处内膜改变诱发的血小板功能异常促发了血栓形成,大约2/3的病人出现血栓自溶,因此,24小时后仅30%仍有血栓性闭塞。由动脉栓塞(如二尖瓣,主动脉瓣狭窄,感染性心内膜炎和消耗性心内膜炎)引起的心肌梗死少见,有报道冠脉痉挛和其他冠脉正常者也可发生心肌梗死。可卡因造成强烈的冠脉痉挛,使用者可表现为可卡因诱发的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冠脉造影表明可卡因诱发的冠脉血栓形成,可发生于正常的冠状动脉,或叠合在已经存在的粥样斑块上。
心肌梗死主要是左心室的病变,但可延伸至右心室或心房。右心室梗死常常由右冠状动脉或占优势的左回旋支闭塞引起,特征是右心室充盈压高,通常伴重度三尖瓣反流和心排血量降低,大约半数下壁心肌梗死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右心室功能不全,10%~15%有血流动力学异常。
少数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因,还能由非动脉粥样硬化病因引起的冠状动脉病变,导致冠状动脉血流中断或急剧减少所引起。此外诱发心梗的原因还有:心排血量骤减:如出血、休克、严重心律失常等;心肌氧需量骤增:如重体力负荷、情绪激动、用力大便或血压剧升等,均可促发粥样斑块破裂出血和血栓形成;冠状动脉痉挛;血液流变学异常:血液粘度增加和血脂增高(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增高),可引起冠状动脉循环,血流缓慢;血小板活性增高。
心梗为何偏爱中年人
很多人认为,急性心梗或猝死是老年人的“专利”,其实中年人更易突发急性心梗或猝死。从第五届心脏血运重建暨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治进展国际研讨会上获悉:心肌梗死正在成为危害中青年健康最危险的“杀手”之一,在心肌梗死患者中50岁以下的人约占了40%。
对此,专家解释说,血液中的血脂好比水中的泥沙,随血液流动时,一部分会沉积到血管壁上。管壁上的血脂积聚多了,便凝成粥样的斑块。这些斑块就像管壁表皮上的伤疤。中年人的“伤疤”“结痂”时间短、“疤痕”嫩,遇到血流湍急时,很容易被冲脱,引起“伤口”出血。而血管壁一旦出血,体内凝血系统便立刻启动,大量血小板聚集到出血处,斑块被围成一个血疙瘩,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血栓。血栓如果出现在冠状动脉,挡住血液通行,就会导致心脏缺血引发心肌梗死。而病龄长的老年人,斑块已逐渐纤维化,“疤痕”已经板结,耐冲力大,不会轻易剥落形成血栓。
以不稳定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为主要病种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是国际公认的急性心血管疾病,病死率高。目前,全球每年约有17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其中有一半以上死于急性心肌梗死。近年来,我国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性心绞痛发病率明显上升,每年死于急性心肌梗死的人数超过了100万,发病人群明显“年轻化”,且女性患者开始增多。某医院近一年来采用心脏介入手术救治了150余例急性心梗病人,心梗患者中50岁以下的患者占了35%~40%,最年轻的仅27岁,其中有4位30多岁的女性,这种情况以往很少遇到。同时,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上升,与不良生活习惯特别是“吃得太好”、缺少运动、精神过度紧张等也有很密切的关系。
不少患者发生急性心梗,是由于对冠心病治疗不重视,出现不稳定性心绞痛时未及时进行干预,最终引发出心梗。因此,患有冠心病的患者要特别注意,一旦出现胸前部疼痛,持续不缓解或反复发作等情况,一定要及时到有条件医院诊治,一般做个心电图检查即可发现。急性心肌梗死救治中最重要一点就是要在第一时间就诊,心梗病人有命系6小时之说,就是指患者最好在发病6小时内就诊并及时接受心脏介入急救,此举可显著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患者的康复质量。
冬季更应防心梗
每年的冬天,医院急诊科都会收治大量的心梗病人,我国和日本的调查表明,冬季是心肌梗死发病的高峰季节,这应引起人们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视。为什么心肌梗死容易发生在冬天呢?心肌梗死是由于心肌持久严重缺血而引起的部分心肌坏死,绝大多数心梗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合并血栓形成或持续性的痉挛使管腔发生急性阻塞而形成的。
当寒潮来临,气温突变时,人体内的去甲肾上腺素突然升高,引起心跳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全身血管乃至冠状动脉发生收缩、痉挛。有时仅仅是脚底受凉也会因反射区末梢血管收缩引起一次性的冠状动脉血管痉挛。寒冷还会影响睡眠,造成焦虑,又能使体内儿茶酚胺类血管活性物质升高,导致冠状动脉痉挛而诱发心肌梗死。究其原因主要有:
冬天是天气改变最大的季节,温差、风速以及大气压等处于极大的波动状态,这种变化多端的天气能使人体内环境失去平衡,导致冠状动脉痉挛而病变。
寒冷季节中,人体的末梢血管一般处于收缩状态,冬季的寒冷刺激使人体血管收缩,动脉平均压升高,心肌耗氧量增加。
冬天由于气候变化,人体抵抗力薄弱,尤其老年人容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和支气管肺炎等病症,而这些感染性疾病又极易诱发心肌梗死的发生。
冬季较重要的节假日较多,此时人们容易暴饮暴食、大量饮酒及吸烟,过度疲劳,这也是造成冬季心肌梗死发病率高的可能原因。
为了防止心梗的发生,应适当进行户外运动,增加对寒冷的抵御能力。逐渐进行活动能加强心脏力量,活动与休息交替进行,以防止疲劳。早期的活动和锻炼可以降低发生血栓栓塞的可能,比如可在床边活动,做上肢的屈伸、腿的屈伸等。最好的锻炼是散步。
在寒冷的冬天外出时,戴上帽子、手套及口罩有一定好处。宜及时增添衣服、预防感冒,避免影响心肺功能。
同时,要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的时间,合理安排膳食,适当地控制食盐和脂肪的摄入量,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茶、咖啡尽量不饮,因为其中的茶碱和咖啡因会使心率加快,加重心脏负担;晚上饮用还会影响睡眠,间接影响心脏。应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如肥猪肉、动物内脏等,多进食新鲜蔬菜、水果及一些海产品如海鱼、海带等;不宜饱餐,每餐以八成饱为宜,过饱会使大量血液集中在胃部,心肌供血减少,心脏工作负荷加重。
新冠肺炎的早期特征范文5
关健词:猪场常见疾病预防治疗
一、仔猪病毒性腹泻预防和治疗
仔猪腹泻是养殖业最常见的疾病,仔猪腹泻的发病率极高,常常给养猪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危害。预防和治疗仔猪腹泻,最主要是一个猪场环境卫生的保持以及对猪的免疫能力的提高。不仅仅是仔猪腹泻的治疗,猪腹泻的治疗和控制同样是如此。
防治方法:
1、创造洁净舒适的环境,加强猪舍的保温;保持猪场干燥,做好猪舍的消毒工作。
2、严把饲料质量关,为母猪提供充足的营养,提高母子抗病能力。要严格把控饲料质量,减少霉菌毒素侵害。
3、调理肠道,增强猪只肠道健康。给初生仔猪灌服“安幼宝”1-2ml,连续2-3天。
4、在猪场周围出现病毒性腹泻疫情或感受到病毒性腹泻威胁时,要对猪群逐头肌肉注射珠康0.5-1.5毫升+新必妥2-5毫升,做好预防工作。
5、对发病猪只配合长效福欣肌肉注射,大群用猪痢康来拌料,在其饮水中要添加葡萄糖与电解多维。
二、圆环病毒病的防治
圆环病毒病很少单独发生,往往继发于其他病毒病。单独发生时最典型的是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一旦发病治疗效果不明显。
防治方法:
1、对经常发生该病的猪场仔猪断奶时每头仔猪肌肉注射3毫升新必妥,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同时尽量满足仔猪各方面的生理需求。
2、发病猪治疗,可使用新必妥+珠康,同时配合华西欧孢美诺。饲料或饮水中添加多维素,给予优质饲料。
三、对蓝耳病的预防与治疗
猪蓝耳病是以妊娠母猪的繁殖障碍(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及各种年龄猪特别是仔猪的呼吸道疾病为特征,现已经成为规模化猪场的主要疫病之一。猪蓝耳病主要侵袭繁殖和呼吸系统,主要表现为母猪繁殖障碍、仔猪断奶前高死亡率、育成猪的呼吸道疾病三大症状。
防治方法:
1、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建立稳定的种猪群,不轻易引种。
2、做好疫苗免疫。肌肉注射新必妥+蓝耳病灭活苗可以有效预防蓝耳病的发生;用猪蓝耳病疫苗对全部母猪和公猪进行免疫,基础免疫进行2次,间隔3周,以后每隔5个月免疫1次。
3、加强养猪场的饲养管理。加强环境消毒,实行带体消毒,保持饲养用具的清洁,减少饲养密度,通风、降温,改善猪舍环境。
4、猪群使用猪喘康拌料,连用3--5天;饮水中加电解多维。
四、猪瘟
猪瘟俗称“烂肠瘟”,是由黄病毒科猪瘟病毒属的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发热、接触性传染传染病,是猪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又称猪霍乱。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和致死性。
防治方法:
1、对发病猪进行隔离;
2、对圈舍、用具、食槽等进行彻底消毒,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
3、做好猪瘟的预防注射工作。每年采取定期注射和经常补针相结合的办法,用猪瘟免化弱毒冻干苗,稀释后大小猪一律肌肉注射1ml。注射后第4天即可产生免疫力,免疫期可达1年以上。
4、实行自繁自养的办法。若需要从外地购买猪种,运回后还须隔离饲养半个月左右,并进行疫苗注射,方可混群饲养。杜绝病猪在集市出售和收购、运输、传播疫病,要特别加强兽医卫生管理及检疫措施。
5、发生猪瘟时的紧急措施目前尚无有效药物治疗猪瘟。早期诊断,及时采取措施,对控制和消灭猪瘟,减少经济损失有重要意义。
五、无名高热
无名高热的发生,是由多病原混合感染所导致,原因也很复杂,不同区域原发病原也不尽相同,有些地区以蓝耳病为主,有些地区以猪瘟为主,还有些地区以细菌性病原为主(如巴氏杆菌、肺炎放线杆菌、副猪嗜血杆菌等)。因此如果没有实验室辅助诊断是很难通过临床症状与病理剖检来确诊的,只能作出疑似诊断,在不能确诊的情况下,冒然采取紧急免疫措施,不仅不能收到理想效果,很可能还会引起更大的问题。
防治方法:
1、新必妥5-10毫升+珠康0.5-1.5毫升,肌肉注射,每一天一次,连用两次;已发病猪和疑似健康猪全部用药。
2、上午:长效制菌磺(或华西精品)+强力霉素
下午:蓝环双博+欧孢美诺+地塞米松(体温很高时可以选用地塞米松,但不能大量使用,也不可以多次使用,一般一次,最多不超过两次);连用3-4天。
3、大群可选用拌料用药,依据临床症状的不同可选用猪喘康、猪痢康、支原清+阿莫西林或头孢噻呋等。
4、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可以加速猪群的康复。
5、做好消毒工作。
六、口蹄疫的预防
猪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表现为蹄冠、趾间、蹄踵皮肤发生水泡和烂斑,部分猪口腔黏膜和鼻盘也有同样病变。
防治方法:
1、做好疫苗。加强接种猪口蹄疫O型浓缩灭活苗,公猪3个月接种一次,4-5m1/头/次。后备母猪产前30天接种4-5ml/头,产前10天再次进行接种5ml/头/次。仔猪出生70天接种3ml/头,100天接加强接种5ml/头。
2、抗病毒,增强整体猪群的非特异性抗体。使用维生素C原粉500克,食用盐1000克,复方花青素500克,兑水1000公斤,连续用12-15天。
新冠肺炎的早期特征范文6
看似简单发热,治疗无效,一筹莫展
“你们怎么回事,都发热1个多星期了,用了那么多药,不但没有好起来,反而越来越严重了!我告诉你们,要是治不好,我就跟你们拼了!”走廊里传来一个中年男人的吼叫。笔者问彭老师:“这个患者什么情况啊?”
彭老师说:“患者是位62岁的女性,因‘反复胸闷、气促2个月余’首先到心内科门诊就诊。患者的胸闷呈阵发性,夜间平卧时胸闷加重,持续4~5 min后自行缓解。冠状动脉多支粥样硬化性改变。入院时查体无阳性体征,冠脉造影提示左主干未见明显狭窄,前降支近中段和回旋支开口狭窄30%,没有进行介入治疗,而是给予缬沙坦胶囊、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药物治疗。冠脉造影术后,患者出现咳嗽,肺通气和弥散功能均正常,胸部CT示右肺下叶结节,两侧肺下部有小斑片状阴影,考虑肺炎,予以头孢呋辛抗感染治疗。后因咳嗽改善不明显转呼吸科治疗。”新增皮疹、内脏损伤,病情一波三折
彭老师说:“患者看起来没什么特殊的吧?转到我这里后,因为患者咳嗽改善不明显,且C反应蛋白有升高的趋势(患者的相关检查结果见表1),因此我改用美洛西林舒巴坦5.0 g,每8 h使用1次,抗感染。没想到,过了1周左右f1月25日),患者开始出现双下肢及腰背部皮疹,考虑药物过敏,停用美洛西林舒巴坦,同时加用扑尔敏、咪唑斯汀缓释片。”
笔者说:“虽然说青霉素类的药物过敏不一定当时就发生,但是用了1周后再出现皮疹的情况,再加上发热,似乎用过敏来解释不太合适吧!”
彭老师叹道:“当时考虑是药物引起的药物热,停了抗生素,结果第2天(1月26日)继续发热,体温甚至达到39.3℃,皮疹也没有好转。皮肤科会诊说是病毒引起的皮疹,给予病毒唑治疗,但发热和皮疹持续。可怕的是,患者的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进行性增高!”
笔者说:“是不是担心感染没控制住呢?不过这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增高可不好解释,是不是身免疫性疾病?”
彭老师说:“患者还在发热,加之患者自身抗体和血管炎抗体都正常,既往也没有相关的病史,所以自身免疫性疾病不太像。在第4天(1月28日),改用了头孢他啶,但是症状不仅没好,反而颜面部皮疹加重了,无奈再次停用所有液体。”
停用抗生素,激素治疗显疗效
又过了4天,彭老师过来和笔者交班:“那个患者情况又加重了,前天改用美罗培南抗感染,再加上还原型谷胱甘肽片等护肝。原来只有皮疹和发热,今天患者说有腹胀。腹部B超提示腹腔中等量积液,腹部平片提示局部肠腔积气,情况有些严重,先停用抗生素,予甲强龙40 mg/d治疗7 d。”
又过了几天,患者的情况一步步好转,2月5日体温下降到
2月8日,在一天天看着患者好转的时候,患者的体温却突然升到了38.8℃,彭老师有些慌神,于是请来了楚院长。楚院长在全面了解患者病史后说:“你们不必担心,现在激素继续减量,.加用抗过敏药,过两天,患者的体温自然会下降到正常范围的。”
案例诊治中的诸多问题讲解
如何确诊超敏反应综合征(DHS)笔者很好奇楚院长哪来的自信,于是斗胆问了一句:“您考虑这位患者是什么问题呢?为什么在各项指标都看似好起来的时候患者却又一次发热呢?”
楚院长向我们娓娓道来:“这位患者得的是一种少见病,是医源性因素导致的药物DHS。”
“什么?!”我们大吃一惊,“是我们好心用药却办了坏事?”
楚院长说:“这个不能怪你们,只能怪患者运气不好。首先是患者的遗传基因不好,有研究表明,药物的乙酰化表型有快、中、慢3种,慢乙酰化基因表达可能是本病的一个危险因素。还有其他与药物代谢有关的基因如P450,一旦发生变异,机体对药物代谢产物的解毒能力下降,都会增强患者对药物代谢产物的易感性。”
笔者问:“那什么药物会引起这个综合征呢?”
楚院长说:“这类药物很多,结合这个患者,可能是β-内酰胺类药物如头孢菌素,包括碳氢酶烯类,不过造影剂也不能排除。”
笔者再问:“这个病和我们通常见的药物热和药物过敏有什么区别?或者说什么情况下我们才要考虑DHS呢?”
“DHS是严重全身性药物反应,有典型三联征,即皮损、发热和脏器损害,只要有这个三联征出现就要考虑这个病了。”楚院长回答道。
患者发热为何反复笔者问:“那为什么这个疾病发热程度如此严重,而且在病情好转的过程中又再度发热呢?”
楚院长说:“DHS是由药物及病毒再激活引发的免疫过敏反应,存在两个关键阶段,早期是以B细胞及免疫球蛋白明显减少为特征的免疫抑制,这种免疫抑制导致两个后果,一是引发人类疱疹病毒(HHV-6)的再激活,二是抑制药物特异性T细胞活化。因此患者的药疹出现相对推迟,与我们常见的药物过敏不同。延迟活化的药物特异性T细胞一旦活化便引发T细胞免疫效应,形成第一次高热。此后虽然停用原因药物,但由于HHV-6的再激活二次引发免疫过敏反应,所以患者又出现了第2次高热,这就是本综合征典型的双峰样热型。”
笔者问:“那我们面对第2次发热能做些什么呢?”
楚院长回答道:“不需要过于积极处理,我认为将激素降为8 mg,3次/d,加用扑尔敏8 mg,同时密切观察肝功能状况,就可以了。”
患者转氨酶快升快降为何故? 笔者问:“院长,我发现虽然患者肝功能中转氨酶增高明显,但胆红素却基本正常,而且这个转氨酶是升得快降得也快,这是为什么呢?”
楚院长说:“不错,你观察得很仔细,DHS最常累及的脏器就是肝脏和肾脏,这种药物所致的肝炎是细胞溶解性的,所以一旦肝细胞溶解后大量的转氨酶释放人血后导致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明显增高。但由于不是肿胀性的肝细胞损伤,所以通常没有黄疸。不过仍要注意的是,DHS的致死率有10%,基本上都死于重症肝炎。”
患者激素应用注意事项彭老师说:“院长,我也有一个问题想请教你。你刚才说这个病会导致病毒的二次激活,但你指导我们用激素,难道不担心使用激素后会出现病毒感染扩散的危险吗?”
“这个问题提得好!的确,在本病用激素的问题是存在争议的,但目前并没有更好的药物,而且本综合征的特点是CD8+细胞毒性T细胞(CD8*CTL)占优势的细胞毒性过敏反应,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疗法能有效抑制CD8+CTL暴发集落的增殖,再加上糖皮质激素拥有强大的抗炎作用,故对于不伴有免疫功能低下及重症感染的DHS可行激素冲击疗法。”楚院长回答道。
彭老师问:“院长,现在患者皮疹已经明显消退了,体温如果在1周内恢复正常,是不是可以将激素尽快减量或者停用呢?”
楚院长说:“这可不行,你们刚开始用激素时还保守了些,其实一旦诊断,可以大剂量(1000 mg/d)连用3 d,再减量,通常口服泼尼松40 mg/d时间要长一些,大概6~8周再逐渐减少。如果减得太快病情容易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