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桃花源记课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桃花源记课件范文1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初中语文 教学设计
纵观我国教育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设计模式的发展,呈现出这样的两种大体趋势:一种是继承和完善中国传统教育,“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设计理论确实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在课堂实践中我们已经充分地发挥了它的优点: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方便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的进程,方便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适用于科学知识的系统传授;并能充分考虑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同时,也暴露了它的弊端: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另一种是美化和宣扬美国式教育,效颦基于建构主义的“以学为主”教学设计模式,该模式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并要求较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认知探究工具的支持,因而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现,培养了大量的创造型人才,这是其突出的优点。但是,由于这种教学设计模式只强调学生的“学”,往往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全面掌握,不利于各学科知识的系统传授;另外,由于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当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过大时,还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
笔者认同这种“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模式,它能将“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两种教学系统设计完美地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即注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又注意了学生素质的培养。
《桃花源记》的设计课时是两课时,第一课时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教师适当指导,主要学习字词、难句翻译及诵读。对字词的学习,进行了适当的整理,如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以求得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
重点在第二课时。通过对目标、学生特点的分析及第一节课学生的掌握情况,笔者进行了如下的教学。
一、导入
由《饮酒》导入,并问: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
由于这首诗是八年级学过的,通过对旧知识的温习,较自然地引入作者及背景,导入过程较为自然,新旧知识也有了关联。
二、初读感知
1.配乐朗读,请两位学生朗读课文,教师课件配乐。
2.师生对两位同学的朗读进行评价,正音正字。
3.解决文言词语。课件展示一些重点文言词语(分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提问。
4.翻译重点语句。
这一环节主要是对上节课的复习,主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为整体理解课文打下基础,也为下一环节的开展蓄势。
三、创造性阅读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往往陷入对课文的逐句翻译中,使得课堂教学呆板、缺乏生气,笔者的这一设计就是要打破常规,使之成为一堂课的,这就是创设情境,创造性地再读课文,变枯燥的翻译为有趣的再阅读。具体设计如下:
师:我们刚才的学习,大家的劲头都很足,很好。桃花源最后没有人找到,这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憧憬。可是,当时,谁也不知道,有一位教师先生和他的学生在渔人离去的一个月后,又一次来到了桃花源。
大家的表情很惊讶,课堂初步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师:假如老师就是晋太元年间的那位教书先生,你们就是我的学生(我指了指靠边的一组学生),我们的教室就是桃花源,在座的各位是桃花源的百姓,我们来再现一下当时的情景,好不好?
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
师:渔人发现了一处叫做桃花源的好去处,吸引了无数的人前去,可是这个地方却如海市蜃楼一般,不见了踪影,真是令人神往啊。听说周围风景绝佳。也罢,今日就带着弟子们去见识一下(大家笑)。
我示意了一下让大家安静。
师:泛舟溪上。百闻不如一见,果然绝佳(课件展示美景图),观之使人流连忘返啊!
问一生:我们走了多远了?
生1:不知道(生笑)。
师:忘路之远近,是不知道啊。咦,前面风景怎么大不同?你来说一下(指另一生)。
生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芳草鲜美(生笑)。
师:看来你就是陶渊明啊(善意的笑)!
……
师:真是太高兴了,有心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没想到,别人想破了头,找断了路都没来到桃花源,我们师徒却于无意之间进来了。哈哈哈!
随意走到一位学生跟前,叫起他。
师:老人家,你老高寿啊(生笑)。
生3(有点扭捏):100岁了(众笑)。
师:那可是老寿星了。你老看上去精神蛮不错的。
生3:别看我岁数大,可是头不晕,眼不花,我觉得自己还可以再活50年(众大笑)。
师:呵呵,老人家,就您这精神头儿,再活100岁也有可能啊。祝您长命百岁(有生笑)。呵呵,说错了,应该是祝您长命两百岁(生大笑)。
……
从这里的情境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在此处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体现得恰到好处,而作为主体的学生因为信息技术创设的情境感染能够积极地参与进来,对课文进行创造性的再学习,使“学”和“教”相得益彰,变被动地学习为主动地获取知识,体验得到知识的快乐。
四、探究考证
经过上一环节的学习,大家意犹未尽,笔者借此又适时地抛出这样两个问题:
1.桃花源是否真的存在?
2.渔人在本文中是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的?
引导大家分组讨论。大家在讨论中,都能够查找资料(虽然不多),依据课文发表自己的见解。特别对于第2个问题,以往教学中容易忽视,笔者也借机表达了自己的见解,揣测或许在陶渊明的笔下,“渔人”就是“愚人”吧。
最后,对于主题,笔者做了如下的总结:本文借武陵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的故事,表现作者对理想的桃花源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动乱、黑暗生活的不满,同时表现了对不守信用、虚伪奸诈、趋炎附势的市井媚俗之徒的强烈讽刺和批判。
总体上看,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真意切的课堂氛围,从而真正调动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来,这样便能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完美结合。但以上仅仅是一两节课的一个实践片断。在初中语文的教学实践中,把信息技术的手段运用到课堂上,这才是我们的真正目的。
桃花源记课件范文2
关键词:开发利用;本地特色;语文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217-02
一、应开发和利用适合本地的特色语文课程资源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1.开发和利用本地的文物古迹作为特色语文课程资源。如语文版教材《语文》八年级下册的《桃花源记》,在备课时发现文中注释提到“武陵人捕鱼为业”的“武陵”是指今湖南常德一带,因此,正好可以利用我们家乡本地优势—常德桃源县的桃花源引入课堂教学,于是在课前,我动员学生把曾在桃花源拍摄的风景图片和抄写的桃花源诗歌、传说,经整理后编入了教案和课件中,通过我的穿插讲授让学生在学习这篇古文时身临其境,兴趣大增,也为自己身在桃花源故里深感自豪,结果在课堂吟诵比赛时更是争先恐后,气氛热烈。吃惊的是,一堂课下来,已有多数同学基本能够背诵全文。
2.开发和利用本地的自然风光和风俗民情作为特色语文课程资源。又如讲授语文版教材《语文》七年级下册的《乡愁》,备课时我发现作者余光中的晚年经历与我们家乡常德竟然有不少渊源。作为“惟楚有才”的楚国领地,我们常德以市城区沅江防洪大堤为载体,自1991年开始历时10年修建大型文化工程——中国常德诗墙。诗墙荟萃了中国当代名家诗词、书法、美术精品,被称为世界上最长的诗、书、画、刻艺术墙,载入世界文化工程史册。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首次来常德,惊叹后称其为“诗国长城”“半部中国文学史”。余光中第二次来常德是参加中国常德石门茶文化节活动,他彻底感受了来自桃花源故里的禅茶文化的魅力,并欣然题诗留念。我于是根据这些资料图片整理成一个专题《余光中的常德解愁之旅》写入教案,并编入课件中。在讲授这首诗时,我有意加入了这段课程资源,顿时让整堂课耳目一新,拉近了学生与这位台湾爱国诗人的心理距离,尤其是我还加入了当前的时事材料,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改善,连战、宋楚瑜的破冰之旅,大陆与台湾的交往越来越频繁。这样的乡愁将会越来越淡,祖国和平统一的愿望将会离我们越来越近。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开发和利用适合本地的特色语文课程资源,既能促进课本与生活的融合,更能拉近语文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应开发和利用适合本校的特色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不能仅仅局限在语文学科本身和课堂学习的范围上,还要在学习资源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上实现整合,以体现语文课程资源的丰富性。
1.开发课程资源可从课堂走向家庭,争取得到广大家长的支持和参与。如在语文版教材《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性学习活动“献给教师节的特殊礼物”中,学生需要自己制作礼物。由于我校是市级示范性家长学校,每个班级既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集体,也是各学生家长定期培训学习提高的基地,是家长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校老师与家长经常沟通、交流、互动。如果能利用这一学校优势特色,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制作贺卡礼物,这既是一种亲子教育,也是一种感恩教育,于是我动员学生与家长共同完成此项活动,结果“献给教师节的特殊礼物”活动得到家长们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很多家长在家里和孩子一起亲自参与了祝福贺卡的制作,最后一张张美轮美奂而又寓意深刻的贺卡作品展现在班级的文化墙上,成为鲜活的极富教育意义的语文课程资源。又如在学校开展的“国学经典《弟子规》诵读感受”征文活动中,我校语文教师也充分利用家长的作用,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参加征文,评出优秀作品,在学校文学刊物和网站上刊登发表,这既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又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可以说,让家长参与到孩子们的活动中来,和孩子一起亲近大自然、搜集整理信息、探究解决问题,能激发孩子们的表现欲和参与热情,无形中又收获一笔丰厚的语文课程资源。
2.开发课程资源可从课堂内走向校园内,拓展语文课程的容量和空间。如我校在2004年曾发动所有语文教师编了一套校本教材《德育》,其中的“文化篇”涵盖了我们语文版教材《语文》中熟知的成语典故,分别从出处、释义、感悟三个方面再加工后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并每年进行班级或年级识记诵读比赛,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反过来,这套校本教材又成为学生学习古典文化知识的新途径和窗口,成为具有我们十一色的语文课程资源,受到广大师生、家长们的欢迎。又如语文版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属于新闻单元,其中的篇目《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别了,“不列颠尼亚”》等按新闻时效性来看,明显过时,学生已毫无兴趣。当时正值我校每年一届的体育艺术节,于是我动员学生按照新闻的写法,以体育艺术节为内容自行编写此单元教材篇目,同学们竟然真的仿写出了较高质量的消息、特写、人物通讯,自然又形成了具有我们十一色的语文单元课程资源。
其实,全国各地区都各有特点和优势,也都蕴藏着丰富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只要我们语文教师有强烈的资源开发和利用意识,因地制宜地开展各类语文学习活动,形成和运用特色的语文课程资源,就能逐步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桃花源记课件范文3
一、链接时代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对学习内容具有浓厚的兴趣时,就会以一种高昂的学习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对于初中生来说,文言文的学习是比较枯燥的,教学中,链接时代背景能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特点出发,找出学生学习兴趣的切入点,有计划有目的引导学生学习,提升他们对文言文的探究和学习能力。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文言文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体会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可以极大程度的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出师表》这篇文章时,如果只是单纯学习本文,有些句子学生的理解就不会太深刻。因此,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学习本文,而且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战役以及发生在许多著名谋士身上的故事就要深入了解,这样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轻松插入历史故事,让学生不仅学习了文言知识,而且了解了许多历史知识,使课堂不会枯燥乏味,而且加深了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理解,课堂效率大大提高。实践证明,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为初中生链接时代背景是十分重要的,通过文言文时代背景的链接,有效地拉近了初中生与文言文之间的阅读距离,这样就能够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文言文的内容中找出其蕴含的语言魅力和艺术魅力,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做人的艺术。
二、穿插视频资源,创设文本意境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文本意境,从而达到化枯燥为生动的目的。随着科技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学校的教学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教师来说,最为普遍的就是多媒体教学,多媒体简单方便,在课堂上能够播放音乐、视频以及图片,这对于丰富初中文言文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例如,在《岳阳楼记》中,教师可以展现岳阳楼的风光,也可以播放一些关于岳阳历史的纪录片,让学生对岳阳楼的前世今生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加深学生的画面感。通过视频资源的有效穿插,能够把原本抽象的文言文形象化,能够有效地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文言文所蕴含的意境,从而优化他们的文言文阅读与理解。这样,他们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下,就能够对文本意境进行深入的触摸,就能够与文本内容进行深入的对话,从而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穿插视频资源是促进初中生对文言文意境感受的有效途径。但是,须要指出的是,在这个过程中,须要把握视频资源穿插的度,不能够为了让学生观看视频而浪费课堂教学时间,穿插视频资源要为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服务。
三、引导朗读吟诵,触摸文本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有效手段。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入选的文言文都是难度适中且对学生有深刻影响意义的文章,这些文章无论在节奏韵律还是用词方面,都是精华,如果能背下来,对于初中生而言百利而无一害,背诵和理解的前提是诵读,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仔细诵读文章,只有读熟文章了,才能深入的理解文章,也有利于在阅读与学习的过程中提升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审美情趣。
例如,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诵读的时候闭上双眼去想象一个美好的田园风光以及安乐祥和的生活图景。这样一种情境对于学生理解桃花源记的思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在文章的最后一句写道“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这句话颇有深意,可以引导学生去感受作者所留下的空白。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朗读吟诵,就能够有效地让他们触摸文本的情趣,从而在这个过程中获得阅读美感。
长此以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了主动学习和主动思考的能力。只有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才能感受作者想要传递的思想以及表达的内容,才能仔细品味文言文的语言魅力,感受中华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
桃花源记课件范文4
一、电子白板的交互功能使课堂突出了学生的主人翁地位
交互式电子白板优越于多媒体最大的长处即人机交互、生生交互、师生交互功能,这一交互功能可以贯穿于个人或小组合作下的预习、课堂学习、课堂检测、总结反馈整个过程。其图、文、音、视频综合一体的强大功能还可以对课堂的某一个环节进行回放、点评、强调、补充;每一个环节可随时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进行人机交互、生生交互、师生交互,便于学生在参与中发现、在碰撞中迸发创新的火花。如,在进行《桃花源记》一文教学时,教师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将渔人“发现桃花林―进入桃园―做客桃园―离开桃园―重返桃园”制成白板课件。设计课件时,教师可有意在渔人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给学生留下寻找表现情节、主题的思考空间,提醒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边阅读、边观察、边思考。之后,教师可让学生以小组内合作的形式,对所标注的重点词句做自我评点或理由说明。再让每个组的小组代表在白板上对重点词句所做的合作探究结果进行阐述,小组间进行相互评点。这样的碰撞之后,学生对文中词句的积累就会更细致、系统,对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文章学习结束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对整篇文章学习的过程进行回放,让学生重新体验一下自己所走过的路,让他们在反思中更好地去改进和升华。这样的课堂,就能较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再如,教师在进行改病句、句子仿写等专项知识与能力训练时,可以利用探照灯、隐藏、拖拉等功能,让白板在“交互”中彰显其独特的魅力。在改病句训练中,教师可以事先将各种不同类型的典型病句罗列出来,对它们出错及针对性的修改办法、规律进行示范和说明。之后,用白板给学生呈现出同样类型的病句,把需要修改的任务交由学生自己或学习小组去共同研讨。让学生在白板上利用探照灯、隐藏、拉幕等功能对修改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解说(让学生使用不同颜色的笔在白板上进行标注、更改、替换)。各小组之间再用同样的手段进行反复的修正、补充和理由说明,直至大家意见完全统一为止。教师在学习任务完成之后,对学生课堂学习的过程进行保存回放,引领学生进行反思重建。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基本上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图1
这种形式的学习就是一种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在课堂上对学习的投入、思考的深度,会远远大于教师的口头说教。他们会在充分享受主人翁地位的同时,对学习成果内化的过程也会极大地缩短。
二、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
交互式电子白板以其音、画、视频集于一体的功能,可以为学生立体、动态地呈现文章内容,使学生对文章内容能够产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感其情的感觉,并能在此基础上充分引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因而使课堂教学效果更佳。
桃花源记课件范文5
【关键词】初中语文 情境教学 方法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应充分结合素质教育与新课改的要求,设置更具趣味性的情境,将语文知识点融入到情境之中,进而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是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主要以纯灌输的方式开展,强调学生死记硬背,课堂缺乏趣味性,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制约着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一、情境教学法概述
情境教学法是现代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教学法之一,其存在价值高,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将语文知识点渗透到情境之中,将语文知识具体化,学生更容易理解,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情境教学法是一种人性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设置一个生动、具体的环境与场景,情境设置要具备足够的情感色彩,根据教学目的,设置情境方向,让学生开展深度的体验,进而辅助学生来理解知识点,感悟教材内容,进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开展情境教学,旨在激发学生的情感元素,且情境的设定,都是一些常见的社会现象[1],学生在日常生活会经常见到,学生在参与情境设定时,会有深度的感触。将情境教学法应用到初中语文教学中,其意义重大,符合此阶段学生的心理需求与精神需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兴趣,能大大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二、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就目前初中语文教学现状来看,语文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高,语文知识点的把握不足,对初中生的成长影响很大。导致初中语文教学质量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在于多个方面,教学理念更新不及时,教学方法选择不当,教学评价不合理等,都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教学方法的选择。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都是教师按照教案进行程式化的教学,教学缺乏新意[2],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厌烦感,进而影响初中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导致教学体系出现问题。新时期,为积极响应素质教育与新课改的需求,若想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必须转换原有的教学方法,将情境教学方法应用其中,打造更为情感色彩与趣味性的语文情境,注重学生角色扮演,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三、初中语文情境教学法的应用措施
1.注重师生互动,打造趣味情境
在初中语文教学方面,应强化情境教学法的应用,设置合理的课堂情境,注重师生间的有效互动,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在自然、随意的状态下设置教学情境,将语文知识点渗透到情境氛围之中,在学生融入到情境氛围时,从中吸收足够的语文知识点,相较于传统的课本教材满堂灌输方式有了明显的进步。师生互动的有效开展,应强调语文情境教学法的合理应用,为课堂增添浓郁的艺术色彩与情感元素[3],能打造更为融洽的语文教学环境。为了实现更好的情境教学效果,应强调学生的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一定的人物角色,在扮演的过程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对语文课文的理解更为深入。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出师表》时,为了调动学生对本文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设置趣味性的情境,要求几名学生来对“三顾茅庐”的典故进行再现,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对诸葛亮与刘备的这一经典环节进行演绎。在演绎时,学生的注意力会被吸引,会根据学生的表现来分析人物性格,从中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点,对《出师表》的学习做好铺垫,对学生语文知识点的提升具有积极影响。
2.设置生活情境,贴近学生实际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趣味性、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为了设置更为科学的教学情境,应设置更多的生活情境,通过设置生活情境,能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接受与理解起来难度小,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语文课堂上设置生活情境,能从一些案例与现象中寻求更多的元素与知识点,对学生能产生一定的教育意义与引导效果[4],对初中生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形成影响很大。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时,教师可以根据先就日常生活中和谐美景进行畅想,让学生们发挥想象力,对小桥流水人家、大同社会情境的展望,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情境,根据《桃花源记》的实际情况,描述泉水叮咚作响,小溪曲折蜿蜒,在溪边有成片的小草,且桃花落英缤纷,男耕女织,将整个画面记录下来,进而达到理想的语文教学效果。
3.融入多媒体技术,设置个性化情境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应在情境设置中渗透一定的信息化元素,融入足够的多媒体技术,打造个性化的情境,根据学生的兴趣,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案,利用多媒体所特有的图片、文字与视频等元素来丰富教学,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打造更为科学的教学体系,对未来初中语文情境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积极影响。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新闻两则》时,若仅仅依靠黑板与课本方式无法将新闻的格式进行明确的讲述,此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对常见的新闻格式进行展示,利用PPT课件来丰富课堂内容。与此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一条“关于某地区希望小学在建进程”的新闻,让学生仿照新闻格式进行写作,以锻炼学生的新闻把控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就目前初中语文教学现状来看,教学效果不佳,教学质量堪忧,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未能得到凸显,教师始终占据着主导权,不符合素质教育与新课改的要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应强化对情境教学法的应用,设置个性化的情境氛围,让学生充分融入到情境之中,更有动力参与课堂,并在参与情境教学的过程中,可大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金霞.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巧创情境的探究[J]. 科技创新导报,2015,09:201-202.
[2]陈华君. 初中语文教学中探究性教学方法的作用及其应用分析[J]. 亚太教育,2015,31:40.
桃花源记课件范文6
关键词:语文教学;高校课堂;导学案
随着国家对基础教育的不断重视,教学设施、教学设备的不断完善,教学质量成为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而导学案的应用对高效课堂的构建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导学案的概念
导学案就是指以学案为依托,以导学为方法,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一起团结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以教师的学案为目标,认真仔细地了解教材,熟悉教材的主要内容,再依据学案内容完成相关的知识练习,学生可以有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和研究。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扩展学生的思维,有利于自我意识发展的需要,更有利于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导学案的运用过程
导学案运用过程中,重要的是学案的设计,学案的设计包括了解学习的目标,了解课文中的重点、难点,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一些相应的文学常识等重要环节。
本文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例。学案设计如下:
1.学习目标:理解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强烈渴望以及反映的现实意义;掌握文章的写作特点以及写作手法。
2.文中的重点难点:掌握一些常用文言文的写作用法;学生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体会和学习文中精简优美的语言;了解作者渴望的理想社会以及自己的思想感情。
3.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是在什么时期什么情况下写的此文以及写作此文的美好愿望。
4.了解文学常识:掌握和了解文中的一些古今异义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同义词等。
5.课时安排:略
6.学习过程:略
三、导学案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高效课堂中的应用
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及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扩展思维,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单纯的是教师讲、学生被动地听,不仅不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所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导学案教学模式应用于语文课堂中,对学生的学习、发展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有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
(一)学案的编制
在教师设计学案的过程中,教师要严格按照新课程的标准,并与教材相结合,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以及知识文化水平的高低,突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在问题的设置方面要使学生有浓厚的热情,自觉主动地提出问题和异议,问题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并且能照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做好调查,深入研究,同时需要对教材以及新课程标准深刻理解。学案的设计要以课时的进行效果为主,适应多种课型教学的需求,同时要有不同程度的延伸与拓展。
(二)根据学案进行预习,了解学习目标以及文中的重点难点
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核心便是学案的完成。教师在课前把学案分发到学生手中,提前进行预习了解,使学生明白学习的目标、重点、难点等。有目标地去学习,能更好地使学生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更加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如《桃花源记》的教学目标:了解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渴望以及反映的现实意义;重点: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掌握作者的写作背景等;难点: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更加清晰明了地完成所要学习的任务,为高效课堂的构建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根据学案内容,自学为主,合作学习为辅
根据学案的内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了解,自主学习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以便更好地把握文中内容以及知识。
1.熟读课文
对课文内容进行全方位了解,对于不了解的字词进行标记,可以自主查阅资料,也可以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解决。教师也可以在编制学案的过程时,设置相关的问题线索,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是什么?
(2)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
(3)作者写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理想社会渴求?
2.小组间进行学习讨论,交流各自的学习成果
此环节更多的是让学生交流在课文中学到的字词以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内容的相关了解。探讨读完课文的感受,教师对学生不理解的或者错误的知识面进行讲解及补充指出问题的所在。
3.教师做最后的总结和说明
教师最后做的总结和说明是教学的重要一环,通过归纳总结,梳理知识关系,有助于学生更加清晰明了、有层次地学习,对于自己没有发现的问题进行查缺补漏。
4.布置作业
通过网络或者实际经验,谈谈你对理想社会的理解?
导学案的有效实施,有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也起了基础性作用,同时为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了有利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