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节约型社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建设节约型社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建设节约型社会

建设节约型社会范文1

关键词:美德;节约型社会;循环经济

一、继承传统,大力弘扬勤俭节约的民族美德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道家先哲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又说:“治人事天,莫若啬”,“啬”就是“俭”。老子将“俭”视为立身处事所必须持守的“三宝”之一,作为治国修身的根本法则。老子认为,只有修养天机,蓄积精神,才能达到纯真质朴的境界。明白了这一道理,用之治国,国家就可以长治久安;用于修身,则可以健康长寿。老子说:“俭,故能广。”执政者节约财物,国家就富裕。唐代李商隐在总结历代成功教训时指出:“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也说明了这一观点。当然,老子“崇俭”的思想并非是要人们抑制消费,而是反对过度奢侈的畸形消费。他主张人们应该把消费节制在合理的限度内,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在生活上克勤克俭,反对浪费;主张财物取之有道,用之有度。毫无疑问,老子的“崇俭”思想包含着丰富的道德智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继承尚俭传统,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勤俭节约,止欲去奢,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而且也为我们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节约型社会提供了伦理资源和道义支持。

二、与时俱进,深刻把握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新内涵

近年来,各地围绕建设“节约型社会”这个主题,纷纷开展建设“节约型机关”、“节约型单位”、“节约型企业”等活动,致力于节约“一度电”、“一张纸”、“一滴水”。当然这种做法应该大力提倡,但相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必须从更深层次上来认识,进一步丰富“节约”的内涵,拓展“节约”的空间。

“节约”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传统观念上的“节约”有两层含义,一是节俭,指用钱上的节制;二是节省,减少物力和时间的耗费。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在生产力十分落后的古代,人们为了维持生存需要,以“节衣缩食”为美德,节约的内涵一直停留在生存需要的“衣、食、住、行”这个层面。随着现代工业的兴起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节能降耗,降低成本”才逐渐为人们广泛接受和认同。

近年来,我国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理念和目标,全国各大中小城市纷纷制定了建立节约型城市的目标,引起了国人以及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因为它从内容上赋予了“节约”与时俱进的品质。毋庸置疑,从经济层面上来看,我国社会所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一张纸”、“一滴水”、“一度电”的问题,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以及人们消费观念畸变等,已经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构成了严重威胁。所以,建设“节约型社会”不应该只是节水、节能、节地、节材以及节约资源等单个“节约”问题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科技含量很高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并且只有通过采取综合性措施,才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最终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发展循环经济,应当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最佳选择

我国人均资源和世界比较处于非常的弱势,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耕地只有1/3多点,石油只有8.3%,天然气4.1%,铝只有9.7%。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现有的土地、水、能源等资源矛盾日益加剧,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传统的以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将难以支撑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必须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发展之路。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不可少、行之有效的最佳选择。

(一)要广泛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

要把宣传重要意义和相关知识结合起来,运用各种手段和舆论传媒加强对循环经济和节约型城市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政府部门率先推行绿色采购。通过宣传教育,引导人们尽可能减少垃圾排放,进行绿色消费,优先购买经过生态设计或通过节能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以及经过清洁生产审计或通过环保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产品,鼓励节约使用、反复使用或多次使用所购买的物品。这也是循环经济再利用原则的体现。

(二)要全面开展减物质化活动,提高资源生产率

要尽快扭转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逐步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通过技术进步改造传统产业,推动结构升级,尽快淘汰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工艺,提高资源生产率,逐步形成有利于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合理产业结构。重点抓好节电、节煤、节水和建筑节能工作,推广应用先进高效节能、节水设备和器具。大力发展服务经济,促进生产者从不断推出新产品向服务延伸的转变,从强化物资的消耗到强化产品的使用转变,倡导功能经济新趋向,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升级,这是从根本上摆脱经济增长严重依赖资源的关键所在。

(三)要推动资源节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有相关的技术作支撑,要重点加强对节能技术、节水技术、链接技术、新材料技术、生态技术的研究开发,促进技术进步和科研成果的转化,降低能耗、水耗,实现废物转变成资源的链接或进行无害化处理,以可再生资源替代可耗竭性资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资源节约的整体技术水平。要尽快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形成专门从事资源节约科技研究和开发的机构,不断思考和探索,对资源节约技术进行强力度、多层次的开发。

(四)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充分开发利用再生资源

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经合组织研究表明,建立在循环经济理念基础上的节能环保产业必将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并列成为当代最具发展潜力的三大领域,是21世纪世界性的主导产业之一。通过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加强“三废”综合利用,充分开发利用再生资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延伸产业链,开辟新的生产领域,增加就业岗位,同时担负起分解者的职能,对无法再次循环利用的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大有可为。据1997年日本通产省产业机构协会提供的《循环型经济构想》,到2010年,发展循环经济将使日本新的环境保护产业创造37亿元产值,提供1400万个就业机会。

近年来,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在产业系统内一个企业的“废物”是另一个企业“原料”,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循环利用,不仅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各地区应该继续积极引导企业加大对废物、废水、废气及其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充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重点支持燃煤工业锅炉、热电联产、余热余能利用、绿色照明、“三废”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重大工程,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四、合理使用人才,应当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应有之义

人才是社会发展中最宝贵的战略资源,对社会与国家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国人力资源虽然丰厚,但人才资源缺乏,同时人才资源的闲置与浪费现象又十分惊人。一些地方不考虑经济效益和地方的实际条件,不考虑投入和产出比率,不考虑人才才能可能发挥的程度,完全为了拥有人才而“抢”人才,将拥有博士、硕士或教授、专家的数量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法宝”,重文凭轻能力,重数量轻质量,重眼前轻未来,这样必然造成大量人才和财力资源浪费。因此,在号召全社会提倡节约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也不应忽视人才资源的闲置与浪费现象,还必须牢固树立成本效益观念,合理使用人才。

首先,要树立“经营人才”的理念。要和重视节约利用其他资源一样,节约利用人才资源,不要造成人才积压,资源浪费。不能盲目追求数量,不能盲目追求高学历、高职称,争取做到人才引进的“低成本,高效益”。

其次,要掌握“经营人才”的策略。“经营人才”的目的就是要利用最少的人才,获得最大的效益,同时,使人才获得最大的发展。因此,一方面要“引进来”、“留得住”;另一方面,还必须重视开发人才。人的潜力是无限的,要提高人才的利用效率,就必须最大程度地去挖掘人的潜能。具体而言,就是要重视人才的继续教育,要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的环境,为人才的发展提供必须的机会和条件。

此外,还必须重视人才队伍的后备力量建设。重视本土人力资源的开发,要促使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源转化,这样才能形成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

五、建立长效机制,应当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根本所在

要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强化节约意识,尽快建立健全促进节约型城市建设的体制和机制。

一要建立价格调节机制。加快推进水、电、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市场化进程,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二要建立技术创新机制。运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支持技术攻关,积极推广资源综合利用,通过科技创新降低新能源和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的设备、技术转让、材料器具的生产成本,为其推广创造条件。

三要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加大投入,从硬、软件建设入手,加强能源、水资源的硬件建设和管理,从管网改造和维护上减少损耗和滴漏。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建立能源、水资源消耗的精确计量体系,为建设节约型城市提供准确的数据信息。

四要建立标准规范机制。抓紧研究制定不同产业单位产值耗费资源的标准,对办公用房、居民住宅、大型公共建筑,从规划、设计、材料、灯具、器具等方面设立节约资源的专项标准,尽快建立分门别类、符合实际的标准体系。

五要建立监督管理机制。加强政策引导,完善产业、价格、财税、投资及政府采购目录等方面的激励政策体系,抓紧制定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的法规、规章,使节约资源有法可依;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监督管理制度,完善管理体制,加强节能执法工作;实施公开、公正、及时、有效的依法监督,严肃查处各种浪费资源的做法和行为。

参考文献:

1、钱易.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J].太原科技,2004(6).

2、周冯琦.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J].社会观察,2005(10).

3、凌岚,王少平,陆雍森.区域循环经济建设框架探讨[J].环境保护科学,2005(6).

建设节约型社会范文2

关键词:节约型企业成本控制

一、加强成本控制,建设节约型企业的重要意义

节约型企业应该是资源消耗少、成本水平低、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建设节约型企业首先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需要。

我国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很少,据权威部门提供的资料,我国的耕地、淡水、森林、石油和天然气的人均占有量,分别只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1/4、1/5、1/10和1/22。而长期以来,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靠大量消耗物质资源来实现,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至今尚未根本转变。以水资源利用为例,我国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而我国万元GDP用水量却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可见资源短缺和资源浪费的程度是十分严重的。严峻的形势要求企业在使用有限的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时,必须考虑到企业的社会责任,考虑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考虑到我们的子孙后代,不能为了眼前利益,为了一时的发展,就不顾一切地去消耗本应属于后代子孙的宝贵资源。一句话,建设节约型企业就是为了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其次,建设节约型企业是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的需要。企业是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 通过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 取得相应的收入, 从收入中扣除各种费用和支出, 就是企业的盈利。收入是盈利的源泉,但增加收入的速度或水平应高于成本的增长速度, 若收入增加的同时成本也提高, 且其提高的幅度大于收入增加的速度, 就不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反而会使企业经济效益下降, 甚至发生亏损。特别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 有时为了竞争的需要, 可采取降价的策略, 即所谓的打价格战, 竞争的双方都要以较低的价格来占领市场份额。在这种价格战中,企业一旦拥有成本领先的优势地位, 竞争对手就很难在价格上与其竞争。最终能够取胜的一方, 应当是产品成本较低的节约型企业。所以,建设节约型企业是企业自身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目前国有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成本管理主体方面,如何加强国家出资人对国企的成本管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对其实施成本管理,制定成本开支范围和管理制度,取代了出资人和经营者的成本管理;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进行了一系列旨在为企业放权的改革和探索,强化了经营者成本管理,但出资人成本管理却未能到位,因而出现“内部人控制”现象。

在成本管理意识方面,企业成本管理的思想和做法受计划经济影响根深蒂固,成本管理意识淡薄,重投资、重技术、轻成本现象普遍存在。不少企业的成本管理,仅限于国家颁布的财务法规中有关成本条例的遵守和执行上,成本管理侧重于宏观需要,侧重于对产品成本的核算,不注意所耗成本能得到的市场价值,忽略成本管理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作用。

在成本管理制度方面,有些企业没有建立起内部成本控制制度,甚至原始记录、资产盘点、定额管理、计量验收等基础管理制度都不完善;有些企业虽然制定了一些制度,但只是“写在纸上”,“贴在墙上”,只求形式,不讲实效;有些企业对制度的执行缺乏全面监督、考核,没有将考核指标切实落实到个人,达不到调动职工积极性的目的。

在成本管理体系方面,成本的控制没有切实贯穿于从产品设计到产品产出直至售后服务的全过程,只注意生产过程中的成本管理,忽视供应过程和销售过程的成本管理;只注意投产后的成本管理,忽视投产前产品设计以及生产要素合理组织的成本管理;只偏重于事后的反馈,而事前、事中控制不力,成本预测、成本决策缺乏规范性、制度性,缺少科学的、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成本计划。

在成本管理方法方面,过分依赖传统的成本会计系统,无法满足企业实行全面成本管理的需要。传统成本会计系统局限于提品财务方面的信息,不能提供管理人员所需要的资源、作业、产品、原材料、客户、销售市场和销售渠道等非财务方面的信息,不能提供各个作业环节的成本信息,以及各个环节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由于产品成本信息的严重扭曲,从而误导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

三、建设节约型企业必须加强企业成本控制

目前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与建设节约型企业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认真解决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切实改善企业内部成本控制,这是建设节约型企业的关键。

(一)企业内部成本控制应是实行全过程的成本控制

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是为满足顾客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它表现为一个由此及彼、由内及外的“价值链”。传统的成本管理范围主要是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过程,忽视对整个“价值链”各个环节的成本分析与研究,对于企业外部的价值链更是视而不见。为建设节约型企业, 应该把企业成本管理问题放在整个市场环境中予以全面考虑, 将成本管理视野向前延伸到产品的市场,向后延伸到顾客的使用、维修及处置。成本管理的范围不仅包括生产领域成本的控制,而且包括流通领域成本的控制,还要对研究、开发和设计成本进行控制。

建设节约型社会范文3

1、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话题同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讨论一样,已成为当前经济社会中的一大热门

(1)小康社会———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下一个阶段性发展目标,据悉国家已开始对小康社会的评价指标进行研究,包括经济学指标、社会学指标、生态环境和现代化等方面的指标,用来综合评价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水平。小康社会可以被视为社会发展的成果性目标。

(2)和谐社会——是社会进步与发展过程中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如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等方面内部的和相互之间的矛盾运动,以及协调和解决好这些矛盾以至于社会能够不间断地向前发展,并取得社会文明与进步成果。和谐社会可以被视为与小康社会发展目标密切相关的监测性指标。社会和谐,意味着矛盾运动处于被掌握和控制的程度,不阻碍并有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节约型社会——引用徐匡迪院士的观点讲,它包含两个内容:一是要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二是全体社会成员要有新型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总起来讲,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是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等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通过采取有效的法律、经济和行政等措施,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4)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以人为本、全面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节约型社会所追求的是在保证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与提高,朝着小康社会目标不断迈进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把非和谐因素及其对社会和自然的损害减少到最小。所以,节约型社会可以被视为小康社会目标下社会和谐发展(不协调、相互制约、阻碍因素等不突出)的价值标准。

2、在现代社会主要管理领域,特别是在我国各行业的管理领域,也有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那就是现代项目管理的推广应用和项目管理咨询服务业的发展

现代项目管理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个管理学科新领域。它所涉及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与传统的项目管理具有很大的不同,它是有关现代社会中一般项目的管理理论和方法,而不是传统的以工程建设项目为主的项目管理方法。现代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可用于现实社会中各种项目的管理,不管是科技开发项目还是房地产开发项目,不管是软件开发项目还是现代服务项目,不管是改造工程项目还是新建工程项目,它都具有非常广泛的适用性。

什么是项目?简单讲,项目是为完成某一独特的产品或服务所作的一次性努力。一次性是指项目有明确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一次性努力是指由某个人或某个组织所从事的具有一次性特征的一系列协调活动;独特是指项目所创造的产品或服务与所有的其他产品或服务相比较有明显的差别。其基本概念是,一个项目所创造的产品或服务并不是项目,而从项目开始到项目结束全过程中的一系列协调活动才是项目本身。项目的结果与过程——— 二者之间更注重活动过程,是现代项目管理定义一个项目所坚持的观点。

项目管理是通过项目组织的努力,运用各种知识、技能、方法与工具,为满足或超越项目有关各方对项目的要求与期望,通过开展各种管理活动,以实现项目的特定目标。它包括两个基本概念:一是项目管理的目的性。一个项目的所有相关利益者,如业主、用户、承包商、供应商、项目的设计或研制者、项目所在的社区、项目的政府管辖部门等等,它们对项目会有完全不同的要求和期望,项目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要努力使这些不同的要求和期望能够很好地综合平衡,并最终使项目合理地、最大限度地达成其目标。二是项目管理的方法与手段。项目管理是一种管理方法体系,它不仅包括广泛应用的已被证实和公认的理论知识、方法、技术以及经验,而且也包括比较有限的创造性的实践。平衡项目有关各方的要求和期望,并实现项目目标与所使用的手段——二者之间更注重其方法,是现代项目管理应用所坚持的观点。

3、建设节约型社会要落实的工作

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普遍的社会行为,应具体落实到建设节约型城市、节约型行政机关、节约型单位、节约型社区、节约型家庭上,落实到人的节约意识和观念上。其次,社会是由一个个组织构成的,在经济社会,组织是经济存在和活动的基本形式,建设节约型社会最终要落实到各种组织的行为活动中。

社会各种组织都要开展工作,包括日常运作和项目。项目的开发正是一个组织发展的不竭动力,而组织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力量源泉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基于上述分析,从一个社会组织的发展到社会整体的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发展”与“和谐”的价值取向标准,项目管理的应用能够为追求这一价值取向提供有效的管理与技术上的支持。

二、对项目管理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现实作用的分析

1.在我国现实社会生产、建设、流通和消费领域,尤以资源的浪费最为严重。以某基础设施项目为例:首先,由公共部门(业主)提出项目需求,并委托某咨询公司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再由业主报有关部门批准立项。第二步,通过市场招标,将项目的设计和施工任务向社会发包,具体实施由承包商完成。施工期间由监理公司负责工程的监理任务。最后,业主验收工程,投入使用,项目结束。业主对该项目管理的主要特点是:采用以工程建设项目为主的传统项目管理模式;管理过程别注重结果,以行政命令为手段,不惜缩短过程,追求高速度;项目相关各方条块分割,以至于使极力追求自身利益而不顾项目的最终效果。这是造成资源极大浪费的根本原因所在。

2. 如果按项目方式管理一个项目,并且你也接受了已经被普遍接受了的项目管理知识和方法,那么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和方法并对项目实施管理就是你的工作和职责。(如图所示)分析说明如下:

(1) 某项目分两个项目管理层,即业主管理层(组织层)和项目管理层(项目层)。

(2) 对于业主而言,项目从开始时点到结束时点的整个生命周期共划分为五个阶段。1 阶段——4 阶段由业主全权委托业主执行(如项目管理咨询公司),运营阶段由业主直接管理。

(3)对业主而言,项目生命周期从开始时点到项目竣工交付使用为止,整个周期划分为四个阶段。业主承担项目管理全过程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各种管理活动。

(4)项目设计单位和工程承包商承担设计和施工任务,并接受业主的管理和组织协调。

(5)业主作为项目管理的一层组织,项目的实施、协调和平衡项目有关各方的要求和期望、实现项目目标等就是他们的工作和职责,即充分运用各种知识、技能、方法与工具,完成项目各阶段管理任务,并最终使项目合理地、最大限度地达成其目标。

5. 我国正处于大规模基本建设阶段,好多大型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如道路交通、电站、能源设施、公共场所的建设等等,都要消耗大量物资。在设计施工中都应当在满足功能要求、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努力做到简洁实用,尽量减少能源和资源消耗。项目管理的应用能够综合考虑国家和地方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政策措施,并运用技术经济学的评价方法,科学决策项目,比选方案,在保证项目功能满足的前提下,把那些由于不平衡因素的影响对社会和自然所造成的损害降到最低,以实现项目的结果及其价值。

参考文献:

建设节约型社会范文4

吉安市墙体材料革新办公室成立于1993年3月,系我市新型墙体材料行业管理部门,现有工作人员12人,全面负责全市新型墙体材料发展应用的组织、协调、督促、检查等项工作。

十多年来,我市墙材革新事业取得了一定成效。总的概括起来,就是五句话:一是建立了组织机构,形成了全市墙材革新组织管理网络。二是争取了市、县(市、区)政府一系列政策支持,基本建立了主体法规、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的政策法规体系。三是因地制宜发展了以“非粘土烧结空心(多孔)砖、页岩砖、煤矸石砖、混凝土多孔砖、普通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轻集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玻璃纤维增强水泥轻质多孔隔墙条板”四砖二块一板为体系的新型墙体材料。新型墙材企业达40多家,实现了新型墙体材料占墙体材料总量的比重、从1993年的1%到2004年的25%。四是建筑应用逐年有新的拓展,新型墙体材料在吉安市中心城区及安福县、永新县、井冈山市城区建筑工程中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大突破。五是新型墙体材料在节土、节能、利废等方面获得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截至2004年,全市新型墙体材料生产6亿块标砖,累计节约土地1000亩,节约能源4万吨标煤,利用工业废渣20万吨,新型墙体材料建筑累计完成140万平方米。

我市确定了墙体材料革新“十一五”规划发展目标:到2010年,全市新型墙体材料产量达到10亿块标准砖,占墙体材料总量比例50%,比2005年增加5亿块标准砖,年均增长速度15%;关停实心粘土砖生产企业100个,减少5亿块标准砖产量,每年递减10%以上,实心粘土砖总量控制在10亿块标准砖以下,使毁田烧砖现象基本得到扼制。计划到2010年,全市城镇新型墙体材料建筑房屋竣工面积,占房屋竣工面积比例达60%。市中心城区(吉州区、青原区)到2008年,吉安县、永新县、遂川县(二县人均占有耕地低于0.8亩)城区到2009年,泰和县、万安县、井冈山市、安福县、永丰县、峡江县、吉水县、新干县城区到2010年全面实现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目标。“十一五”期间,全市新型墙体材料生产累计达到43.7亿块标准砖,共节约土地7200亩,节约能源27万吨标准煤,利用工业废渣300万吨。

革新秦砖汉瓦,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坚信,在吉安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市墙革领导小组的直接指导下,在政府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县(市、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经过全市墙材革新战线干部职工的团结奋斗和共同努力,我市墙材革新事业一定会取得成功,吉安墙材革新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链 接:

吉安市新型墙体材料应用

中国建设银行吉安市分行办公大楼内墙全部使用轻集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是吉安市推进墙材革新工作最早使用的新型墙材的建筑工程。

吉安市明珠房地产开发公司开发的明珠商住楼,内外墙全部使用混凝土多孔砖。

吉安市交通局建造的交通大厦内墙全部使用轻集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

2001年,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吉安分公司综合楼8404平方米,内墙全部使用混凝土多孔砖。

2003年,吉安市中心人民医院住院大楼23,077平方米,内墙全部使用混凝土多孔砖。

2004年,井冈山学院附属医院建造的住院大楼内墙全部使用混凝土多孔砖。

2004年,中天宾馆内外墙全部使用混凝土多孔砖。

2004年,吉安市鼎泰房地产开发公司开发的鼎泰步行街46,740平方米,内外墙体全部使用混凝土多孔砖。

建设节约型社会范文5

[论文关键词]节约型社会 大学生消费 道德教育

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是指根据社会需要的消费价值观念和消费的道德准则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加以引导,使大学生的消费活动趋于合理性,形成健康科学的消费意识、消费方式、消费品质、消费素质、消费观念以及全面的消费能力等教育活动。当前,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大背景下,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特殊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日益多样化、超前化、现代化。客观地讲,大学生消费的主流是合理的、科学的、理性的,但不可否认其中也不乏一些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观,而且大有上扬的趋势。因此,高校要充分重视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使之成为具有节约型意识的新一代高级专门人才,以适应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消费意识

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过程中,高校应把消费道德教育纳入校风教育与“两课”教学的范畴,大力倡导健康的消费理念。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懂得虽然我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但资源却不均衡,人均占有量很低,工农业技术水平还不高,资源消耗和浪费现象还很严重。虽然我国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是这种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让大学生认识到要“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认识到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到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激励学生树立起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和责任意识。高校应通过各种媒体和活动平台,加大宣传力度,积极营造勤俭节约的舆论氛围,号召学生节约从点滴人手。通过鼓励大学生参与“地球一小时”等具体的活动去触动和影响他们,使其能够自觉树立“以艰苦奋斗、勤俭朴素为荣,以铺张浪费、奢侈挥霍为耻”的正确荣辱观念。此外,高校还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当代大学生认清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具有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相适应的消费意识。

二、加强适度消费教育,培养大学生适度的消费方式

适度消费是适应我国国情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然资源,能满足居民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的一种消费状态。适度消费既不是过度消费,也不是消费不足。它既反对禁欲主义贬抑消费,又反对享乐主义张扬消费;既反对手中有钱,花光用完甚至超越自身消费能力的“败家”消费,也不提倡人们在收入明显提高的情况下依然节衣缩食的消费。对此,高校可以在相关课程中加入一些适当理财的内容,加强适度消费教育。对于学生的理财教育,不仅仅要教会他们掌握理财的概念,还要让他们学会理财的本领。理财教育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正确认识金钱的能力;二是正确使用金钱的能力。心理财教育可以指导大学生合理消费,使大学生懂得遵守一定的生活消费原则,吃要营养均衡,穿要耐穿耐看,住要简单实用,行要省钱方便。引导学生花钱要花在刀刃上,不要一味地追求档次,讲究攀比,应更多地考虑所购物品的性价比和自己的承受能力。高校还可以在对大学生进行人生目的、人生责任和人生价值的教学中渗透消费道德的教育,强调适度消费,强调勤俭节约这一传统消费美德,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好经济能力与个人发展,消费与节俭,个人、社会与家庭的关系等,使他们在消费行为中能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学会科学消费、理性消费,提高自身消费的合理性;并从理性的高度拨开学生心头的困惑,促进深层次思想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自觉抵制“把无节制的消费、无度的物质享受和无止境的消遣当作人生的最大意义和幸福,……把消费水平当作衡量人的尊严、贵贱、荣辱的尺度”,培养大学生具有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相适应的消费方式。

三、加强社会实践和创新活动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消费素质

节约品质的形成需要靠实践、靠体验,否则难以内化为个体的素质。因此,消费道德教育必须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教育的目的。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劳动教育,积极组织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增加学生的收入;另一方面能够使大学生亲自体验劳动的艰辛,自觉养成勤俭节约的消费品质,培养他们的劳动观念,增强他们同劳动人民的感情。大学生利用寒暑假深入到贫困地区、困难企业中去,深入到下岗职工、农村贫困人口、城市贫困居民等困难群众中去,在躬身实践、服务为民的过程中,净化心灵,升华人格,有助于对自己不良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深刻反省,从而形成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相适应的消费品质。

节约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经济社会发展领域中的可持续发展、能源开发和生态环境等课题,以及企业、生产单位所需解决的大部分的技术难题,往往是多层次、多领域、综合性的,需要多学科的联合攻关,这就必然要求注重对科技创新能力的教育。建设节约型社会,只有树立科技创新目标、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才能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实现低成本、低投入、高产出,从而降低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大学生作为先进知识的掌握者,民族创新精神的养成有赖于大学生的拉动。从大学生群体中流溢出的科学文化精神,从大学生群体中走出的富有创造能力的人群,其自身所带有的创新活力,播散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大学生要以提高民族创新能力为己任,全面发展,勇于创新,形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科研团队,在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各个领域中,加强基础性、前瞻性和前沿性的科学研究,努力解决生产实践过程中高投入、高消耗和低产出问题,从而具有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相适应的消费素质。

四、加强感恩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消费美德

感恩教育既不同于知识传授,也不同于突击性的活动,它是和风细雨、潜移默化式的熏陶,需要在活动中、生活中、学习中慢慢地学习和感悟。高校应反对不计成本、大手大脚、随意浪费的行为,要设立节约提示标志,努力培养大学生形成“人人讲节约、事事讲节约、时时讲节约”的消费美德。加强感恩教育,具体说,可以指导大学生从以下两方面做起。

一是要让大学生懂得并学会“感恩父母”。孔子有言: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也。舔犊情深,父母之爱,深如大海。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体会到父母的恩情,体尝到父母、国家对他们的殷切希望,从自己的内心深处意识到自己背负的使命和责任。“一丝一线,当思慈母之恩;一粥一饭,当念物力维艰”,从而在花钱消费方面管好自己的手。“节约上大学、花钱分分抠”表面上是节约自家的钱,但是客观上实现了社会资源的节约,应该大力推广提倡,并践行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一支笔、一角钱的“五个一”活动,以适应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二是要让大学生懂得并学会“感恩自然”。自然赐予了我们澄澈的蓝天、明媚的阳光和新鲜的空气,但是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原本洁净美丽的大自然受到人为因素的污染、破坏,影响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因此,要教育大学生树立节约意识,不能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要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要让感恩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并使其最终成为一种习惯,变成一种素质,具有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相符合的消费美德。

五、加强绿色消费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环保消费观念

大学生应率先垂范,践行新的生活方式,摒弃陈旧的消费观念,倡导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是现代消费的一种新趋势,它的主要特点是人们不再以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来求得生活的舒适,而是在追求舒适生活的基础上,大量地节约资源和能源,做到共享资源。为此,高校应该成立一些倡导绿色消费、保护环境的学生社团,如开展抵制一次性筷子、一次性饭盒、一次性牙刷、一次性毛巾、一次性拖鞋、一次性照相机等消费品的活动。通过这些社团活动,让大学生认识到发展绿色消费既能保护自身健康,又能保护生态环境;既能提高消费质量,又能节约有效资源。加强绿色消费教育,还应引导大学生率先遵循5R原则:即节约能源、减少污染(Reduce),绿色消费、环保购物(Reevalu—ate),重复使用、多次利用(Reuse),分类回收、循环再生(Recycle),保护自然、万物共存(Res—cue)。这不仅有利于节约现有的资源,更有助于提高人们维护人与自然和谐生存的社会责任感。将绿色消费教育融入大学生教育之中,既可以在学生中加强绿色消费的宣传,也可以用实际行动践行建设节约型校园和节约型社会的环保消费观念。

六、加强处理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关系的教育,培养大学生全面的消费模式

建设节约型社会范文6

关键词:节约型园林;成本;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加快,将有越来越多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使得城市水、地、能源等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但另一方面,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城市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更多的城市园林。由此,建设兼顾发展与生活的节约型城市园林就成为必须。

1 节约型园林的内涵

1.1 节约的概念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节约就是在生产函数不变的前提下,提高投入的资源的使用效率,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包含成本与收益两方面,当收益不变成本下降或成本不变收益增加时,即实现了节约,这里的成本是指全寿命周期的总成本,包括设计、建造以及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维修费用和管理费用。因此,节约不等于偷工减料,不是低水平、低档次。

1.2 节约型园林的内涵

节约型园林是在2005年《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的大环境下提出的,节约型园林就是生态化的城市绿化 ,也就是可持续发展的绿化;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 “全国节约型园林绿化现场会” 上提出:节约型园林绿化就是以最少的用地、 最少的用水、 最少的财政拨款选择对周围生态环境最少干扰的绿化模式。节约型园林应该包括的四个方面内容:最大限度地发挥园林的生态效益与环境效益;满足人们合理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最大限度地节约自然资源与各种能源 ,提高资源与能源利用率;以最合理的投入获得最适宜的综合效益。

2 建设节约型园林的必要性

2.1 是我国资源现状的要求

我国的资源现状很不乐观。从水资源来看,我国人均水量按1997年人口计算仅2200m3/人,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被列为全球13个贫水国家之一。从土地资源看,我国人均耕地不足1.5 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并且每年还在以近千万亩的速度减少。从矿产资源看,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2,其中主要矿产资源还不足1/2。从能源方面来看:国家电网公司有关负责人统计,从2000年到2002年,电力需求增速平均为10%左右,高于同期发电装机增长速度约4.3个百分点。2004年上半年我国拉限电75.70万条次,损失电量194.53亿千瓦时 。

2.2 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中国城市正迅速发展,预计全国城镇化水平到2010年约为47%,2020年为56%-58%,与此同时,中国城市出现了诸多的城市病,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人口膨胀、人类社区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城市的发展受到阻滞,使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在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其中缺水比较严重的城市有110 多个,全国城市年缺水总量达60 亿立方米;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城市用地也快速增加,加剧了我国人口与耕地矛盾,国土资源部最新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已有600 多个县市的人均耕地面积在世界公认的警戒线0.8 亩以下。

为了解决城市迅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就要求城市必须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过程中必须力行节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约型园林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合理规划和配置城市绿地,提高园林的生态和社会效益,对于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紧迫而现实的意义。

3 建设节约型园林的途径

城市园林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产品,具有在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特点,在建设节约型园林时必须从成本与收益两方面加以考虑,既要考虑到园林绿化的各种产出 ,也要考虑建设运营中的各种投入,获得最大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园林类型,寻求最佳的投入产出比。

3.1降低成本

建设节约型园林的成本是从园林的设计、选址、建设、使用一直到园林退出服务的全寿命周期的总成本,因此要降低成本就要从园林的设计开始,统筹规划建设和使用成本。

3.1.1 园林设计是降低成本的关键

对于园林这一特殊产品来说,设计非常重要,直接决定了园林的建设成本以及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维修费用和管理费用等使用成本,也影响了园林的使用寿命。因此,要求园林设计人员要有成本意识,要遵守因地制宜、因势造型的大原则,尽量保持绿化场所原有的地貌特征,避免进行大规模的地形改造,遵循当地自然及生态现状。对园林基础设施、景观小品等的设计要与当地传统文化相吻合,避免因为欣赏品味的改变而导致的重修重建。

3.1.2 降低建设成本

园林建设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主要有种植土方费、工程苗木费、辅助材料费、机械台班费等。在园林项目实施过程中,施工单位必须认真会审图纸,在满足甲方要求和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积极提出修改意见,降低资源消耗;科学组织施工,制订先进的、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实行全员控制、全程控制、中间控制、目标管理;遵守园林绿化施工成本控制的原则,坚持就地取材、控制成本;降低建设成本并不意味着降低园林工程质量,相反,加强质量管理,提高园林工程质量,一方面可以降低返工率,降低建设成本,另一方面,良好的工程质量也可降低园林在使用过程中的维修维护成本,从而降低了园林全寿命周期的总成本;园林绿化尽量选用乡土植物品种,不但可以彰显城市特点,还大大降低了绿化成本,减少了防病、治虫等养护成本。在种植工程上,建议大量使用容器苗,不但提高生产率,还能有效提高苗木成活率,从而降低成本。容器苗还可以大幅度提高反季节栽植的成活率,使得四季造景皆有可能,有效缩短了建设周期,从而降低建设成本。容器苗及双容器栽培技术已成为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新世纪苗木生产的新发展趋势。

3.1.3 降低使用成本

园林使用成本主要是园林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维修养护费用和管理费用,这其中绿地管养费用比重非常大,据统计,在发达国家大约10年的养护费用就相当于园林的建设费用,园林的养护费用已经成为政府的巨大负担。

在我国,随着人力资源成本逐渐提高,园林绿化的养护成本也将越来越高,现在若忽视养护管理问题,园林绿化有可能很快成为一些地方政府的难以承受之重。要降低园林使用成本,实现园林养护从“投入型”到“自养型”的转变,实现园林的可持续发展,应大力建设植物自然生长的绿地,少用甚至不用“球”和“篱”等造型植物,降低植物修剪费。尽量少用草坪,研究表明草坪的养护投入与植物群落的养护投入之比是 3∶1 ,而且草坪灌溉用水量也比植物群落多得多,还要防病、治虫、割草、大面积种植草坪不仅浪费财力,更耗费了宝贵的水资源,而且也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

要大力推进节水节能型园林建设。在节水方面,水资源的利用要由过去的单向开放型转变为反馈式循环流程,如雨水回收、中水利用等,将地面、道路、屋顶等雨水径流收集处理,回用于冲厕、洗车、道路浇洒及绿化;推广各种节水技术,将路面、广场、停车场采用透水砖、嵌草砖等透水性材料进行铺装,提高雨水渗透能力,最大限度地补充地下水;要采用微喷、滴灌、渗灌等科学、先进的灌溉方式,根据气候变化、土壤情况和不同植物生长需要,努力实现精准灌溉[4]。

3.2 提高园林生态效益

园林生态效益是指园林净化空气维持碳氧平衡、降低城市噪音、吸收污染物,杀菌、分隔城市热场等改善城市环境具有的积极作用,要提高园林生态效益要重视增加绿地面积的数量,合理分配绿地比例,真正提高城市的绿化覆盖率,同时改善绿地的种植结构,提高绿地的质量和水平,建立生态与景观相协调的人工植物群落,植物的配置具有科学的合理性,做到适地适树,使各项生态指标得以充分发挥。

在设计、施工时,应遵循自然规律,减少“大树进城”的做法。大树移植成活率低,成本昂贵,移植后短期内难以恢复,断肢的大树不仅形态不美观也不能发挥其应有的生态保护作用。在种植设计及施工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绿地及厂区绿地中种植密集的树木,合理疏植,再用于造景,以减少“大树进城”, 不仅保护了原有生态环境,又利于城市生态坏境的进一步优化,同时降低了成本,可谓“一举三得”。因此在设计、施工时加强生态园林的建设,真正做到“师法自然”和“以人为本”。

3.3 提高园林社会效益

城市园林作为公共产品,具有创造城市景观、提供休闲、保健场所、防灾避难等社会效

益,此外、还是城市园林还是科普教育基地,城市园林多样化的生境条件、物类丰富,是林学、生态、环境保护、地质、水文、气象、土壤等诸多学科开展科研、教学实践、定位监测和普及推广实用科技成果的理想基地,也是普及自然保护知识,进行自然保护教育的大课堂;城市园林是一个城市重要的旅游资源,不仅可以通过出售园林绿化产品、门票、服务等创造直接经济收入,还可以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创造间接经济收入,带动城市经济发展,例如苏州园林不但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创造巨额经济收入,2001年吸引了近千万游客,创造了8000多万的门票收入,而且成为苏州进行城市宣传、招商引资的名片。

4 结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城市出现了资源供求矛盾突出,环境污染严重等城市病,这就要求必须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创建节约型社会,进而也必须建设节约型园林,节约型园林的建设应该降低园林全寿命周期的总成本、提高园林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