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核舟记原文朗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核舟记原文朗读范文1
一、布置好课前预习
俗话说:“言为心声。”作家的思想感情、政治观点,总是从作品中通过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在作品中总能找到作家自身的影子。因此,阅读时对时代背景、作家思想是不能忽略的,只有联系作品的写作背景,才能深刻理解作品内容。所以,预习内容为:解决文言文中的生僻字,收集有关作者的资料及写作背景,根据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理清文意。例如教授《记承天寺夜游》时,学生了解到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了解了苏轼的这段经历,就不难了解他在文中要表达的情感,称自己为“闲人”了。
二、反复诵读
“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通过反复朗读,增强语感,对课文获得初步感知。首先我会给学生范读或听朗读录音,让学生根据朗读纠正字音并掌握句子停顿、语气声调,然后让学生默读、齐读、个读等,老师加以指点,再听朗读录音找出差距。这样学生基本能掌握文章停顿、声调等
三、翻译课文
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对于中学生,只要忠于原文内容,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聚聚落实的直译出来并且语句明白通顺即可,并不作优美而富有文采的意译过高要求。因此 在“译”这一环节,我主要在五个方面训练学生能力,(1)留,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等专用名词,(2)补,即在译句中补出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等。(3)删,即删除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4)调,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5)换,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替代古代汉语,使译文流畅明白。课上我让学生来译,在不懂或重点地方我会强调并讲解。这样,即检查了学生预习情况,又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记忆力。
四、分析文章
在理解课文内容时,老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议一议文章所述之事、所绘之景、所抒之情。例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我就从标题入手,告诉学生:“记”表明是记叙文;“承天寺”表明地点;“夜”表明时间;“游”就是游玩。学生就会说:“这个标题就是记叙夜晚到承天寺游玩的意思”。有的学生会问:“为什么夜晚到承天寺又玩呢”,“他看到了什么景物”,“他的心情怎样”?・・・・・・此时,教师要结合背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分析,来了解作者的心情,学生就明白了。在分析课文时宜采用边读边议的形式。当然,也可能有些学生会提一些无关紧要或毫无意义的问题,因此教师要把握文章记叙线索和全文主旨,不能让学生扯得太远,也不可因鸡毛蒜皮的小事争论不休。既要放手让学生自主的去探讨,又要有原则性、有重点的指导。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古人云“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也”。
另外,我还把所学的知识向课外延伸,把学生引向更高的层次,对知识的深度广度进行扩展,让学生说出学完之后的看法心得或疑惑,作出自己的评价。例如:学完《桃花源记》之后,我问学生“陶渊明为什么要虚构这么一个理想的社会,你对这个理想社会是如何评价的,联系当时背景和今天的生活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学生各抒己见,热烈讨论,对课文有了更深度的理解。
五、注重积累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让学生对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整理积累,进行联系、归纳、比较。如《口技》中,”指“字出现两次:(1)手有百指:指头(2)指其一端”指出,同样一个词会一个字多译的还有很多,如:乳、坐、绝等,都要学生归纳。但对于词语的积累不能局限该篇,要回顾、翻查从前学过的用法和意义。文言虚词“之”在《陋室铭》中“无丝竹之乱耳”,之:用在主谓之间,不译。在《爱莲说》中“水陆草木之花”,之:结构助词,的。而在《核舟记》中“左臂挂念珠倚之“,之:它,指左膝。因此,学生的积累要随着学习去联系、归纳,逐渐丰富起来。
六、温故知新,保证学习质量
核舟记原文朗读范文2
关键词:目的论 广告翻译 策略
功能翻译理论的主导理论—目的论是德国功能学派最有影响的翻译理论。目的论认为一切行动皆有目的,行动者参照实际环境选择一种他认为最合适的方式以求达到预期目的,译者在翻译目的指引下,尽量考虑一切可能有关的因素,决定最合适的行动方式,即“翻译行动的目的决定达到预期目标的策略,译文应对目标语读者发挥预期的功能”。广告翻译的实质也是要实现译文预期目的,劝诱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因此,从目的论视角透视广告翻译具有指导与实践意义。
翻译目的论概述
20世纪70年代, 功能派翻译理论创始人凯瑟琳娜赖斯,于1971年在其《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中提出了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认为“译文所要实现的目的或功能不同于原文的目的或功能,译者应根据翻译要求优先考虑译文功能特征而不是对等原则”。在此基础上,赖斯的学生汉斯弗米尔进一步摆脱了以源语为中心的“等值论”束缚,创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翻译目的论。弗米尔认为翻译是有明确目的和意图的人类跨文化交际活动。翻译时,根据客户、委托人或厂商的要求,译者应结合翻译的预期目的和译文读者实际情况,从原作所提供的多源信息中进行选择性翻译,以目的论为原则,考虑各种译语文化语境因素,选择合理翻译策略,实现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预期功能。“决定译文面貌的,不是源文面貌,而是翻译目的”。因此,翻译目的论为广告翻译的具体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开拓了广告翻译的新视野。
翻译目的决定译者具体翻译方法,译者应根据译文预期功能来决定自己的翻译策略。按其传意功能分为两种类型,即能在目标文化的新情境中独立地起传意作用的工具和记录作者与源文接受者如何在来源文化里传意的文献。赖斯的另一学生克里丝汀诺德于1991 年和1997 年出版了《翻译中的文本分析:理论、方法及翻译导向的文本分析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和《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在这两本奠基著作中,她将文本按其功能分为四种类型:信息功能、表达功能、感染功能和寒暄功能,并提出“功能加忠诚”的理论模式。“功能指使译文在译语环境中按预定的方式运作的因素,忠诚指译者、原文作者、译文接受者及翻译发起者之间的人际关系。”
因此,要做好广告翻译,首先要弄清广告文本的目的和功能。广告是一种不同于文学及其它类型文本的特殊文体,具有明显的目的性,受市场规律、营销战略、广告法规和文化障碍的制约,其特点主要表现在语言简短、动感、灵活多样、通俗易懂,说服力强。广告翻译的本质就是要实现译文预期目的,在译语文化环境中再现原语广告劝诱功能,其最终目的是影响消费者心理,诱发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目的论视角下的广告翻译原则
翻译目的论突破了等值翻译论框架,提出“目的”、“连贯”、“忠实”三大原则。目的原则指翻译行为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一切翻译活动都得由它的目的决定;连贯原则指语内连贯,即译文应能被译文受众所理解,在目标语文化背景中和交际情景中应该有意义;忠实原则,即语际连贯,指原文和译文之间存在的某种关系。
目的论翻译原则中,语际连贯从属于语内连贯,二者皆从属于目的原则,即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和方法。后来诺德又提出忠诚原则,指要考虑翻译这种有目的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所有参与者,包括原文作者、翻译委托人、译文受众等的意图和期望,即在译者翻译目的或翻译策略方法可能与其他参与者的期望或主观翻译理论相背时,要做出解释。
因此,目的论为广告翻译实践提供了重要翻译原则,依据译语文化准则、翻译委托人目的和译文接受者的期望,可对广告原文进行调整或改写,以目的论统揽指导广告的跨文化跨语际翻译,这就打破了传统翻译译文必须忠于原文的旧模式,从而达到劝诱消费者购买商品和接受服务的翻译目的。
目的论视角下的广告翻译策略及方法
广告翻译的目的是对外宣传商品和服务,激发潜在消费者购买欲望,最终促使其购买行为发生。变译理论认为,译者可在段际和篇际间选取所需信息,对文本进行“摘译、编译、缩译、改译”等。在不违背主体人目的前提下,译者享有较大自主性和能动性,他尽可以跳出原文形式的窠臼、信息的迷宫,传达主体人所需的基本信息、关键信息,实现主体人所需的交际功效。变译力主变通原作的内容或形式,求得信息传播的上佳效果。
广告创作集语言学、美学、心理学等为一体, 是一门复杂艺术。广告文本虽没固定格式, 但广告翻译都具有明显的目的性,采用合理翻译策略和方法,使译文具有与原文相同或相似的效果, 对于实现广告目的很有必要。目的论视角下广告常见的翻译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删繁就简
国内外报刊、杂志的广告崇尚简洁,让消费者直观明了地了解其商品或服务。广告翻译运用变译理论对文本进行改译,使译文简洁明快,既传达原文的关键信息,又符合读者的审美心理,达到了对外宣传的目的。
例1,中国建设银行的龙卡广告语:“衣食住行,有龙则灵”。
原译:Your everyday life is very busy, Our LongCard can make it easy。
改译:LoongCard will makes your busy life easy。
原译用everyday life 概括“衣食住行”,用busy和easy的[zi]押尾韵,朗读较顺畅。龙卡中“龙”的翻译虽然使用了斜体来区别英文long (长), 还是易造成误会;“龙”应译为Loong, 双写oo表示长音,避免与西方文化相冲突。但原译完全拘泥于汉语对仗,过于冗繁拖沓。改译简洁明了,用will 代替can 使译文更具人情味,既包括功能又含有主动意愿, busy和easy互为压韵,琅琅上口。
例2,某海滨浴场广告语:“这里有充足的阳光,清新的空气,一切为了您的子孙后代”。
译文:More sun and air for your son and heir。
译者巧妙运用谐音双关,sun-son, air-heir两对谐音字,使译文简洁、风趣和幽默,增强了广告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
(二)仿译
为实现广告的宣传目的,诱导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的认知和接受心理,翻译中恰当模仿译语中现成语言形式或内容而形成新的语料,“以旧换新”,达到一种幽默的交际效果并对消费者产生视觉和感觉上的冲击。
例3,佳能复印机广告语:“百闻不如一印”。
译文:Copying makes you believing。
在中西方文化对比中,中国谚语的“百闻不如一见”, 英语中相应表达为“Seeing makes believing”。译文采用仿译手法,巧换为“copying”, 语义真切,效果与原文相似,让消费者感觉似曾相识,记忆深刻。
例4,国产红玫相机广告语:“红玫相机新奉献”。
译文:My love is like a Red Rose。
根据苏格兰诗人彭斯(Robert Burns)的爱情名篇“My love is like a red, red rose”(我的爱人就像一朵红红的玫瑰),译文仿译为“My love is like a Red Rose”,注重了广告文体的目的性,使消费者读起来倍感亲切, 富有神韵,增强了广告的感染力。
(三)化归纳法为演绎法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思维模式不同,中国人思维常用归纳法,先描述,后归纳;西方人常用演绎法,先摆出结论,再推理。在广告中,根据不同语篇预期功能,译文应满足消费者需求,符合消费者思维习惯,在不改变原文功能的前提下可适当对译语语境进行调整,或删减或改写以增强广告效果,实现广告翻译的预期目的。
例5,浙江永嘉教仪广告语:“国家新开辟的旅游胜地——楠溪江风景区。乘舟从源头迤逦而行,饱览江畔:崎林茂山水碧,景色秀丽别致……值此浙南风景秀丽的楠溪江畔,座落着闻名国内外教具生产的“龙头”企业——浙江永嘉教仪”。
译文: Standing by the side of the picturesque Nanxi river, a newly-opened resort by the state in south Zhejiang, is YongjiaTeaching Instrument factory- a head enterprise well Known in and out of China for manufacturing teaching facilities。
原文目的是向消费者提供教具商品信息,顺带描述当地旅游风光吸引消费者。若进行直译,旅游信息的介绍会冲淡广告主题,让消费者不知所措。译文充分体现了广告翻译的目的性,摆脱了传统归纳法的旧模式,采用演绎法,以教具商品为核心,淡化旅游风光信息,使行文简洁流畅。
(四)传递文化信息
由于中西方生存环境、风俗、宗教等文化传统的差异,广告翻译中为使消费者全面了解商品信息,不可避免地要将商品的文化信息加以传递,以达到劝诱消费者购买的目的。
例6,孔府家酒的广告语:“喝孔府家酒,做天下文章”。
原译:Kongfu down, Cases done。
改译:Confucian Spirit triggers/provokes your mind。
原译中将孔子翻译为Kongfu,会让消费者想起中国功夫(Chinese martial art), 引起歧义。而改译中用Confucian Spirit易让西方消费者引发联想,想到中国儒家文化(Confucious culture), 进而联想到代表人物孔子,更好地传递了文化信息。
综上所述,广告作为企业的一种促销手段,其翻译应以目的为核心以达到预期的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根据目标语广告的语言、文化及营销策略进行合理调整,使译文具有充分的信息,展示其商品特点,树立形象,诱导消费者需求,实现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预期功能,从而达到宣传产品、促进销售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贺爱军.目的论与政府网站翻译[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2)
2.诺德,张美芳,王克非译.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3.VERMER H J. A Skopos Theory of Translation(Some Arguments for and against)[M].Heidelberg: TEXTconTEXT-Verlag, 1996
4.张美芳.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5.Nord 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6.张南峰.中西译论批评[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7.黄忠廉.变译的七种变通手段[J].外语学刊,2002(1)
核舟记原文朗读范文3
【关键词】 情境教学 激活 课堂导入 课文讲解 教学辅助手段
所谓“情境”,就是一种氛围,一种场景的模拟和再生。语文教学无论是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还是涵养学生的人文品质,都离不开具体可感的情境,情境教学已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大潮进入了课堂前沿,通过教师调动学生,创造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在情景中扩大,幻化成课文中的各种意境。教学中一但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局面,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于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早在一千多年前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就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提法;清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留下“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的论述;现代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二十韵》中也有“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的名言。这些精辟的论述为我们点明了文与道、境与情、潜心会文与入境悟神,语言文字训练与情感意志的陶冶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成为我们情境教学的依据。
那么,怎样才能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激活课堂,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呢?本文试从语文教学中的课堂导入、课文讲解、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三方面来浅谈自己对情境教学的认识。
1 因材定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即合理创设导入情境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如果能通过巧妙的导入设计,调动学生,创造出与课堂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情境,那就为一堂好课奠定了坚实的基调。因此,上课伊始,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语,将学生散放的心吸引到课堂学习上来,使学生尽快进入愉悦的情绪状态,为教学过程创造最佳时机。
1.1 讲故事调动学生的兴趣。故事总是吸引学生们的,学生爱听故事,各种和课文有关的奇闻逸事往往会使学生兴致勃勃的进入课文的学习。如在讲解《孙权劝学》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他就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这不,孙权又来劝说了,结果如何呢?今天咱们一起来看《孙权劝学》。由故事导入,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也有所了解。甚至还会激起学生课外的阅读兴趣,自己去寻找作家的作品来阅读。
1.2 问题是情境的源头,提出疑问,激发悬念。“学贵有疑”,学习源自于疑问。结合课文,在导入中提出疑问,激发悬念,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心存疑问,在渴望求知的情境中学习,激发他们讨论和思考的兴趣,培养他们动脑的习惯,为一堂课创设探索的气氛。例如在讲授《我最好的老师》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心目中好老师是什么样的?通过学生对自己心目中好老师的讨论,明确了好老师的标准不是唯一的,而本课作者为什么这么肯定的强调怀特森先生就是学生心目中最好的老师呢?孩子们一定对这个问题充满了好奇心,迫切想揭开谜底,于是就让孩子带着这个问题自己学习本文。这样做其实就是抓住了孩子们对课文最初的情感体验,无需老师过多讲解学生就会主动走进文本找寻答案,充分调动了孩子的学习潜能。
1.3 诗词的美感陶冶学生,创设优美的情境。中国传统的诗词讲究意境,意境本身就是一种高度浓缩的情境。运用与课文相关的诗词做铺垫,可以创设一种优美的情境,最快的激发学生的心理感受。如在《春》这一课中,我在课前就布置好学生去查找自己喜欢的有关春天的诗句。上课时我请学生起来充满感情地朗读这些优美的诗句,在诗的描述下,春景仿佛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呈现在学生们的眼前,学生们很快进入了春天的环境中,在这种情境中,学生自然能够较好理解课文。
2 课文讲解中巧妙创设情境
课堂是每个语文教师教学的阵地,如何让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中去,既能收获知识,又能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积极的审美观,这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难题,况且学生由于受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的影响,往往渴望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来决定自己的情感倾向,而不愿被动的接受别人的观点,这无疑又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针对学生的心理,结合课文内容,拓展教学思路,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
2.1 以情燃情,巧抓生活主线创设情境。中学课本中的不少文章是蕴涵着深情厚意的,如何让学生体会作品看似平淡的文字下蕴涵的深情,有的时候,仅仅靠对课文字字句句的分析是难以奏效的,要报一种大语文的观念,跳出课堂,语文要与生活相联系,读者与作者的感情要相互碰撞,激起火花,引起共鸣,学生对课文理解才会准确深入。如《背影》这一课,处处洋溢着父子间深沉的感情,但学生难于体会,原因在于他们平时对于亲情感知的麻木与迟钝。因此,在教学中,每当分析到父亲蹒跚的为“我”买橘的背影时,我常常动情的向学生讲述我的父母对我的关心。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纷纷起来述说自己的故事。
2.2 利用教材的“隐性剧本”创设情境。有的时候可以利用课文本身具备的戏剧性,创设一种表演情境,从而激发学生主动而迅速的理解课文。如《皇帝的新装》中,有一些十分适合表演的素材。骗子织布的动作,老大臣观察的动作,我请两位学生现场给全班同学表演,学生们为了表演,自然对课文认真的研究,收到了预期效果。课文《核舟记》里多涉及空间位置,所以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分成两个表演场景,一个是苏、黄、佛印神态,一个是两个舟子的神态,学生们认真研究课文,相互讨论,再进行表演,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在笑声和表演中学习课文,从错误的表演中又认识到自己在理解上的偏差,最终收获了正确的知识。
通过表演,教师和学生共同把文字变成可见的情境,自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和表达能力。
2.3 适时的联想、想象有助于课堂良好气氛的创设。联想、想象是培养学生多向思维、审美情感的有效途径。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激励、引导学生适时的进行联想、想象,使语文课具有开放性、合作性、探究性,不能以自己的“感”代替学生的“悟”。如在《孔乙己》这篇文章中,为了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我设计了一个可供学生拓展想象思维空间的议题:范进中举后发疯,假如孔乙己也中了举人,其结局又会怎样呢?《月亮上的足迹》设计了这样一个议题:假如你是一个月球旅行者,此时你正在月球上行走。回首俯视地球时,你将会看到怎样的情景呢?学生对诸如此类问题有浓厚的兴趣,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旦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语文教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之效。语文教师不但要教得得法,更要满腔激情,持久地去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达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理想境界。
3 教学辅助手段与语文情境教学
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把整个语文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过程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多媒体恰似教学艺术殿堂中的一位“魔术师”,可以变无声的语言为有声的画面,变枯燥无味的说教为优雅生动的示范,让学生如痴如醉地置身于美的情境中,达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教学效果。
例如:本人在制作《春》朗读课件时收集了20多幅春意盎然的图片,用flash将它们缀连起来,输入课文原文,进行动画效果设置,将文字的动画效果与教师的朗诵速度保持一致,让文字产生动感,配上悠扬动人的《春之声圆舞曲》,使欣赏真正成为图、文、声并茂的整体,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他们的兴趣。《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对于从未离家的孩子来说,要他们去体会分别的那种滋味,仅用语言来激发引导他们的感情进入诗中情境和意境,实在是有点勉为其难,这个时候,音乐就可以凭借其独特的感染力来使课堂充满那种离愁别绪,我给学生放古曲《阳光三叠》,在凄凉婉转的音乐中,学生进入诗的意境,自然能体会诗句的妙处。
采用多种手段创设语文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想象和思维,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这是一种自主的学习。同时,教师创设的富于感彩的情境容易使学生受到情感的震动,切身的体验,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受到了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
参考文献
1 刘勰.文心雕龙
2 王国维.人间词话
3 叶圣陶.二十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