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学语文作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学语文作文范文1
作文是学生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长期以来,作文都是衡量一个人思想水平、知识水平和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中学语文教师都十分关注作文教学。尽管投入在教学生如何作文的精力和时间上并不在少,但是,学生的作文水平普遍不理想,有的学生有畏难思想,有的学生东拼西凑,该如何开展作文教学,让学生学会作文、喜欢作文呢?
一、着眼于课外,拓宽中学生的视野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学习语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中学生的课程多,课业负担重,而且绝大多数学生只看重考试分数,认为看课外书浪费时间,这些原因降低了他们阅读课外读物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布置一些中学生优秀作文和中外名著的阅读,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内集中到课外,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从而使他们养成主动阅读课外读物的良好习惯。
二、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提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必须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中学生尚未踏入社会,而且年龄尚小,大多都没有成年,因此,他们对社会的了解是有限的。所以中学生要积累素材,但不可能样样亲身经历,这就要求学会积累间接经验,而获取间接经验最有效的途径便是阅读。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多读一些名篇名著,博览群书,以积累丰富的词汇、语汇和借鉴文章的写作方法,为写作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三、变换教学方式,激发中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事实上,在学校学习的许多东西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遗忘,但是人的思想所接触过的一切文明财富会在心灵中,首先在情感、内心感受中留下痕迹。”即“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
活跃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是学生写好作文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有效的方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如可以利用看图、听音乐或创造能拓展学生想象力的环境等方式,引导学生更高层次地思考和想象,并让学生把所想所感写下来。
四、放手让学生“我手写我心”
写作文要求的是学生真情的自然流露,表达自己真实的认知、情感、态度。人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是情感最丰富的时期,渴望理解的期盼,遭人拒绝的苦恼,心灵的冲撞,矛盾的纠缠……可以说他们每一分钟都有情感波澜的起伏,每一秒钟都有感情浪花的飞溅。如果让他们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情,他们很会随时都创作出佳作美文。但是,由于教师过于注重作文的条条框框,学生灵动的思维受到禁锢,为了作文而作文,看上去负担很重。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尽可能地淡化作文概念,模糊“作文”负累,使“作文”二字在学生心目中不再沉重。首先,教师要尽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表达氛围,激发学生的内部动力,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表达。可以试着把作文课变成一次游戏、一项观察实验、一次视觉领悟、一次心灵交流……这些活动,可以就地取材,但必须精心设计,不让学生有负担,目的是使学生在自然放松的活动状态下,不知不觉地调动所有的感官去注意、观察,去发现、研究,去追忆、再现,去想象、推断,去剖析、感悟。其次,让学生明白不是为作文而作文,而是想说就说,想写就写,没有字数、结构、体裁的限制,在说的过程中观察更细,发现更多。
五、巧妙表达,妙语生花
在作文中,精彩的表达非常重要。巧用成语,恰当运用修辞能为文章增色。语言是文章的外衣,光亮与否,直接影响别人对你的第一印象的好坏。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没有娴熟的语言技巧,如同没有精良的手艺,难以把一块用事实与思想凝聚的高级面料缝织成一件得体的、漂亮的外衣。只有生动形象的语言,才能感染读者,成为文章的魅力之所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在写景时,绘声绘色,使人如临其境;写人时,神形毕肖,让人如见其行;论理时,亦庄亦谐,准确鲜明,给人一种内在的力量。
作文应有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内在韵味,一种“眉不画而翠,唇不点而红”的境界。教师在教学中要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愉快地完成写作。正确使用修辞手法是作文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何让学生学会正确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写出好的作文来呢?首先,利用课堂教学,进行合理且有针对性的训练。主要是参照修辞手法运用得比较好的课文,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比如朱自清的《春》中,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将景物描写的生动形象,让学生仿照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运用,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组句子等,达到强化运用修辞手法的目的。又如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中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把济南比作“小摇篮”;把山坡上小村庄的雪景比作“小水墨画”等,不但形似,而且神似,更生动贴切。学生在感受和理解课文后,可以仿写课文。有了修辞句和文句的训练,学生在作文中就知道什么时候需要用什么修辞手法。其次,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那就是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在学生读好课内书的基础上,尤其让学生多读课外书,引导学生好读书、读好书,拓展知识面。
六、细心观察,关注身边发生之事
观察生活,是指从积累的角度进行较长时间的定向观察。老师要有意地锻炼和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要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就要激发学生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让学生从身边具体的事物入手,去看、去听、去闻、去唱、去尝、去触摸,并坚持写观察笔记。
学生只有细心观察周围的环境,积累好的素材,才能把外物和内在的情感连接起来,产生触景生情之感,从而写出鲜明生动、印象深刻的文章。
七、交流激趣
中学语文作文范文2
关键词:作文;写作素材;写作兴趣
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是人们系统地表达知识和经验、思想和感情的书面语言形式。中学语文教学中,写作水平的高低,作文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文成绩和语文素质。如何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
一、博观攫取,积累写作素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纵观古今,很多文人对写作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而且得出了十分相近的结论。晋代的陆机在《文赋》中说道:“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揭示了写作的本质是“物―意―文”的双重转化。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丰富学生的作文材料。
(一)立足教材,摘取实例,举一反三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着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熟练运用教材中的实例为写作服务。”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实例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讲解课文中的实例,把实例所要表达的意思说明清楚,并让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挖掘出其它的论点。通过这种途径不仅可以让学生把教材学活学透,又能使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可谓一举两得、一箭双雕。
(二)着眼课外,广泛阅读,获取信息
1.着眼于课外,可以拓宽中学生的视野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习语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中学生的课程多,课业负担重,而且绝大多数学生只看重考试分数,认为看课外书浪费时间,种种原因制约了他们阅读课外读物的积极性。因此,我们教师就可以有目的地布置一些中学生优秀作文和中外名著的阅读,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内拉到课外,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从而养成他们阅读课外读物的良好习惯。
2.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必须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中学生尚未踏入社会,而且年龄尚小,大多数学生都没有成年。因此,他们对社会的了解是有限的。所以,中学生要积累素材,不可能样样亲身经历,这就要求必须学会多积累间接经验,而获取间接经验的最有效途径便是阅读。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多读一些名篇名著,博览群书,以积累丰富的词汇、语汇和借鉴文章的写作方法,为写作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三)感知生活,细心观察,注重生活的积累
1.教会学生感知生活,捕捉写作灵感
从“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的观点来看,写作素材的来源除了间接知识外,还有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叶圣陶先生在《读书二首》中写道:“善读未写书,不守图书馆,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让学生多参与社会生活,细心观察,增加体验,积累写作素材,捕捉写作灵感,写出富有生活气息的优秀作文。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时,一定要求学生分门别类地搜集,去糙存精地积累,并渐渐地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2.细心观察,关注身边之事
观察生活,是指从积累的角度进行较长时间的定向观察。老师要有意的锻炼和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要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让学生从身边具体的事物入手,去看,去听,去闻,去唱,去尝,去触摸,并坚持写观察笔记。
学生只有细心观察周围的环境,积累好的素材,才能把外物和内在的情感连接起来,产生触景生情之感,从而写出鲜明生动、印象深刻的文章。
二、激发写作兴趣,培养学生享受写作的情感
(一)变换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事实上,在学校学习的许多东西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遗忘,但是人的思想所接触过的一切文明财富会在心灵中――首先在情感、内心感受中――留下痕迹。”也就是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
活跃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是学生写好作文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有效的方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如可以利用看图、听音乐或创设能拓展学生想象力的环境等方式,引导学生更高层次地去思考和想象,并让学生把所想所感写下来。
(二)精心设计作文题目
1.命题要贴近学生生活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教师设定作文题目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和体验感悟,写起来也就有话可说。如果命题偏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作文任务,只得凭空捏造作文素材,七拼八凑,应付了事,导致文章缺乏真情实感,枯燥无味,不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2.命题要新颖别致
中学语文作文范文3
话题作文的特点:自由度宽,但不能离开话题。如果将原来的命题作文比喻为打乒乓球,场地很小的话,那么话题作文就像是踢足球,场地是很大很大的,但是踢足球也不能出界,所以话题作文因然天地广阔,也不能漫无边际地写,不能离开话题的范围,所以依然存在审题的环节。我有一次在我班布置了一道话题作文“责任”,有一位同学先以“太阳的责任是哺育万物,园丁的责任是照料花草,父母的责任是培养儿女”开头,引出自己文章表现的中心父母的责任,然后列举一些生活细节表现父母对儿女的关心爱护,最后议论抒情:“父母的爱,像太阳的光辉博大深厚,儿女之心如寸草,健康成长,茁壮向上,才是最好的报答。”大家不难看出,这位同学的作文头开得不错,以类比形式提出:“父母的责任是培养儿女”,紧扣话题,但是接下去的描写和议论却偏离了“责任”,转到“父爱母爱”上去了,整篇文章的中心也变成了歌颂父爱母爱的伟大,偏离了话题,最后只能判为四类卷。
话题作文如何拓展思路呢?话题作文提供了空间是广阔的、自由的,这就反而使人不知从何处下笔,感到茫然无措,兴棋难定了,这就要从话题的特点出发去选择思路,找到恰当的切入点,下面以“九年级”话题为例,探求几种全新的思路。
1、一词经纬思路。全文以一个“忙”字立骨,通过“早晨慌慌忙忙”,“中午匆匆忙忙”,“晚上急急忙忙”三组画面写九年级生活的忙忙碌碌。
2、剪辑式思路。全文分四大块,第一块:摘自琴的谈话;第二块:摘自芳的牢骚;第三块:摘自雪的作文;第四块:摘自泓的日记,四个板块经过剪辑,巧妙地拼合在一起。
3、剧本式思路。全文将镜头对准一天午休,用剧本式思路通过四科老师“切割”学生午休时间的故事来表达主题。
4、幅射式思路,全文以若干“九年级就是……”的句子展开,一小段锁定一个“点”,铺展出九年级生活的喜怒哀乐。
5、作息表思路。全文就是一张自己设置的“九年级作息时间表”,以此来透视九年级生活的一个窗口。
6、仿拟式思路。仿拟出若干首诗词,从各个方面来表现九年级学生的刻苦努力与不懈追求。这样,只要思路一拓宽,我们就能文思泉涌,佳篇迭出。
新教材中的作文教学多以话题作文的形式出现。许多教师认为“话题作文”就应该让学生挥洒个性,只要不跑题就行,教师不必作过多指导,指导过多反而会束缚学生作文能力的自由发展。但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多数学生面对话题,不知如何选材,拿起笔来只是胡乱应付,写完后读一读,连他们自己也不知所云,更不用说紧扣话题了。
针对作文教学中出现的这些现象,我深感引导学生写好话题作文的关键是:指导学生学会选材。没有真心打动小作者自己的素材,他们哪里有那么多情感可抒写?他们哪里有那么多人生感悟呢?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话题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选材的过程,就是引导他们寻“米”的过程。我认为启发学生面对“话题”展开丰富的联想,让“话题”插上翅膀飞翔在每个学生心灵的广阔天地中,去触及那些令他们感动的人、物、事、情、景……这样学生才会抓住真正优质的好“米”,做出真正美味的佳肴。 在指导学生写以“爱”为话题的作文时,我首先启发学生展开“追忆联想’一回忆:你曾经感受到哪些人对你的爱?学生纷纷回答:有爷爷奶奶父母等长辈的,有同学、朋友的,有老师的等等。接着我又启发学生展开“对比联想”一哪些人需要爱呢?大自然的哪些事物需要我们关爱呢?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有的同学说,单亲家庭的孩子缺少父爱或母爱:有的同学说,街上的乞丐很可怜,他们最需要社会关爱:有的同学说大自然中的小鸟需要关爱……然后,我让学生静静地思考,从众多与“爱”相关的材料中选出令自己最受感动的人或事来写作。
从学生交上来的习作看,他们的选材突破了以往单一的“妈妈的爱”、“老师的爱”这一框框,能抓住许多生活中的细节来表现“爱”这一主题,题材明显广泛多了。
中学语文作文范文4
一、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困境
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存在着诸如: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方法失当、教学与学生生活相脱节等原因。教学方法落后、陈旧,导致了学生作文训练形式单一,对写作文不感兴趣。老师对作文教学无非是“写前指导――学生写作――老师批改”这样的模式。相对于城市里的学生而言,农村学生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新鲜事物要少得多。眼界狭小,可供阅读的书籍贫乏,学生的知识容量相应地变小,学生作文感觉“无米下锅”,也随之出现了虚构内容、拔高立意的现象。
二、问题的消解
中学作文教学实践应以建构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张扬学生的个性人格为目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践。
(一)塑造个性,丰富学生内涵
作文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学生良好品格、正确的人生观、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形成是作文教学的途径和目标。要为文,先做人。人格意识培养,是提高作文思想内容、思想感情的前提。对中学生而言,学作文的过程更应该是学做人的过程。
(二)教法上力求创新
长久以来,大部分农村中学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上因循守旧,不敢越雷池一步,以致于学生讨厌写作文,作文水平难以提高。下面,笔者就农村中学作文教法提几点自己的见解。
1.亲自“下水”,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写作中的创造能力,教师写好“下水文”也是重要的方法之一。无论教师的写作水平如何,与学生一同投入写作的“海洋”游上几个来回,都会使同行的学生兴奋不已。
2.发挥资源优势,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把阅读和口语交际定位于提高、充实、丰富学生整体语文知识上,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要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在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因此,语文教师要尽可能地利用身边的自然和人文的课程资源,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参观访问;引导学生了解民俗民情,民间文化,使他们的语文素质拥有自身特点,打上时代烙印。
(三)培养兴趣,写出真情实感
作文的兴趣从哪里入手培养呢?按心理学的观点,兴趣是以需要为基础的,是通过实践活动逐步形成的。因此,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和方法,把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逐渐把“老师要我写”变为“我要写”的自愿自觉的要求。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兴趣。
其次,要引导学生现实地思考,直面现实,培养其对情绪、情感的调节、控制的同时,鼓励他们不要掩盖自己的情感,放开思想的翅膀去写作。要引导学生写真话,表达真情实感。
同时,要教育学生明白,作文就是把自己的真实生活感受、思想情感传达给别人。因此首先要有表达的欲望、表达的需要,然后才有作文,这也就是我们说的:“有所为而作”。只有让学生把作文当作自己参与生活和发展自我的工具,真正解决“为什么写”的问题,学生的作文才能形成持久稳定的内部动力。
(四)亲近生活,拓宽作文视野
多年来,我们的作文课一般为两课时。教师当堂出作文题,先做些简单指导后,学生再构思作文,把学生“封闭”在教室中苦思冥想,最终写出的文章枯燥无味,内容雷同,人人都觉得写作文难,使作文成为语文学习中的拦路虎。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提出要求:“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所以,中学作文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或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开发和利用各种课内外教学资源,让学生阅读社会这本“无字之书”,并让学生养成写日记写心得的习惯,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三、结语
中学语文作文范文5
一、
增强意识
中学阶段虽对学生写作阅读鉴赏能力有过要求,但在实际教学中因存在教学费时长效果差的问题,故未引起教师足够重视,且在教学过程中缺少安排合理性,有极大随意性,而学生思想中不够重视,甚至是漠视,认为作文提高并非是一朝一夕,收效慢,而作文训练又与考试题存在极大不一致,故在平常写作中就不积极参与,只在考试时拼凑而成。因而作文教学收效甚微。
基于上述原因,首先要提高作文教学重要性的思想意识,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同时它也是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集中体现,是学生知识积累和语言逻辑整合能力的集中反映,也可以说是学生语文素质能力的集中体现,所以每一个教师都要有极强的责任感和深刻意识。其次,要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培养学生学习作文的思想意识,端正学习作文的思想态度,借助中外名家的故事,名言警句来树立良好的成功意识,增强努力求新的信念。中学生想象力极为丰富,我们应该以此为突破口引导他们树立正确学习作文的目标。无疑给他们的心灵点燃一盏明灯,可借助优秀高考作文或情真意切的美文佳篇培养感知汉语言文字的精美,中华民族文化灿烂瑰丽,引发学生对作文写作兴趣。
德国第斯多惠说“凡是能够引起学生的思想工作和智力上的主动精神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学生是会思维的主体,只有引发他们的主动精神,才会使学生发挥巨大潜力。良好思想意识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教育教学效果的前提,注重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关爱,体现一种人性化的关爱,正确引导培养学习作文正确思想意识,增强学习作文的信念,提高作文写作积极性,这都会为作文教学发展起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完善教育可能使人类的身体的智力的和道德的力量得到广泛的发挥。”(乌申斯基 )
所以要想使作文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就必须从思想道德意识高度进行正确引导,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识可以使学生养成积极学习态度,并营造健康和谐的学习氛围,这些对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水平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影响。
“以德服人者,心悦诚服也。”(孟子)
二、
教会观察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作文教学似乎无章可循,难究其理。学生每每感到无话可说,无情可抒,无理可寓,故为 文要么无病,要么生拉硬拽,要么胡乱拼凑,缺少写作素材,写作技巧,缺少真情实感。
罗丹说:“对于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只有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意识,细心观察的自觉行为,才能让学生感知客观规律的真,社会功利目的的善,自由创造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对生命、自然、生活、社会的亲和力,感知生命价值追求的美。
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从平凡庸常生活中发现诗意的境界,美的情趣,画的意境。“任何看似愚蠢的东西,它一定也有值得喝彩的地方。”(克雷尔特)
没有发现便没有珍视,对美好的东西视而不见,自然觉不出其价值,对于亲情、友情、爱情又何尝不是。
没有发现自然不会欣赏,没有欣赏又怎能有深刻的感悟。
(一) 要培养学生发现美的意识
米开朗基罗在被视为平常的大理石中发现“大卫”,牛顿在苹果落地后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卞和在执着信念中发现和氏璧。
要想让学生能发现美,就要培养他们善于观察的眼睛。
“一花一世界,一鸟一天堂”,运用自己眼睛感知生活中真善美。这里有母亲的呵护,朋友的问候,老师的关心,一丝一缕中都寓含浓浓深情。
朱自清在《背影》中发现浓浓的父爱,鲁迅在《一件小事》中发现车夫的崇高的品德,冰心在《繁星》《春水》中感受到爱的温馨。
要从身边庸常生活中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知美。从花的香、草的绿中感味自然,从阳光的明媚感受到生活的快活,从绚丽多彩中感受到生命的丰富。
(二) 提升深刻思考
感觉于世界丰富多彩,体会生活绚丽缤纷,要能学会思考。
创造人的是自然,启迪和教育人的却是社会。要能感动于社会中事、物、人,并且能激荡内心的扬善溢美的思想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的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要让学生在生命价值追求中体现到美,思考到美,养成良好道德思维习惯。启迪他们对生命价值观深入认识,对生活意义崇高理解。由“羡长江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感受到生命短暂,从而悟到“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学会因事悟理、由情至理,上升到对生命意义感悟,对生活哲理思考,提升人文精神的深刻思考,探究生活真谛的意义。
三、
涵蓄积累
(一)
懂得积累
“大木百寻,根积深也;沧海万仞,众流成也;渊智达洞,累学之功也”。
学生觉得写作难,是因为生活积累太少。要能调动学生自觉积累有意涵蓄的能力.才能感知文学艺术魅力和写作的乐趣.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人生是绚丽缤纷的。要教给学生积累的方式方法,使他们学会从自然撷取鲜花,在生活中积累智慧,在生命中品味价值。
1、
从书本上积累写作素材
书本上的知识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教育之于心灵,犹雕刻之于大理石”,要善于从书本汲取写作素材。古今中外书本中的人、事、理应该成为中学生学习的根本,其中优秀人物应该成为他们学习的楷模和榜样,名言警句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和人生的座右铭。从中提升自己思想境界和人生价值观,培养正确价值观、崇高人生观,健康学习观,从中外名人事例、名言警句中汲取学习的素材,积累写作的素材。
从“程门立雪”感悟尊师,从“凿壁偷光”学到刻苦求学,从“卧薪尝胆”品味励精图治,从“破釜沉舟”领悟勇于拼搏。
从唐宋诗词中品味民族文化精魂,从名言警句体会中国文化的精髓。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倍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些名言不仅是知识传承而且是思想传承精神弘扬。鼓励学生从“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悟出道理。从点滴积累做起,日积月累,就能培养写作的兴趣和热情。席勒说:“只有恒心才可以使你达到目的,只有博学才可以使你明辨世事。”对知识的汲取应锲而不舍。
2、
从日常生活汲取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从学生思想上进行引导,从一花一世界中感受生命的情趣,从朋友亲人那里感受情意深重,从同学老师的关怀中体会关爱。“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的昼夜不息。”(叶圣陶)
看似寻常最奇崛,要能从生活庸常中积累,从一滴水中看到世界,从一朵花中品味芳醇。李贺作诗的锦囊,爱迪生知识的宝碗,蒲松龄积累素材创作《聊斋志异》,司马迁注重积累写作《史记》。都应成为他们学习的榜样。要调动学生心眼耳口鼻手等去感知真切生活品味真实生活,这样才能汲取生活中素材感悟生活中的美好,才能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二)、学会整合
“我们不应该象蚂蚁单只收集,也不可象蜘蛛只从自己肚中抽丝,而应该象蜜蜂既采集,又整理,这样才能酿出香甜的蜂蜜来。”(培根)
从掌握素材进行筛选,提炼,化用。从中汲取好材料,根据作文需要,能充分进行选择,有所取舍,根据作文要求整合出符合要求且能充分论证观点和内容的素材。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用积累材料为文章提供丰富且生动的材料。
四、大胆创新
文章写作贵在创新,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学生可能在写作中标新立异,推陈出新,亦可使写作中发展等级有较大提升。
“文章当出机杼,成一家风景,不可寄人篱下”,而想成就一家之言,需在创新中打破旧框架、旧模式,运用新思想认识来看待社会生活,认识生命价值追求和人文精神的感化。
文章贵在创新,创新是始终有生命力的源泉,是作文写作的不竭活水。
敢探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探索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创造时,目光要深,开辟时,目光要远。总起来说,“创造开辟都要有胆量”(陶行知)。
由此可见,要想有所创新就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敢于在旧题材中挖新意,旧内容中挖新意,旧故事中挖新意。要能不落窠臼,立异标新。
(一)、立意创新
即要有独到见解和认识,对材料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力求旧中见新,俗中见新。作文中要有求异思维,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上去思考,审题立意突破常规思维束缚。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古人为文,强调“意在笔先”,黄宗羲说“每一刻,必有庸人思路共集之处缠绕笔端,剥去一层,方有至理可言”。“剥去一层”,确立新角度,新观点,新认识,新精神,让平中见奇,常中出新。
(二)、材料出新
主要表现在选材用材的角度上。作文材料大都不外乎是些最平常不过的人事景物理。要想学生生活学习中思考获得,要能够旧瓶装新酒,亦可以新瓶新酒。
“每个形象都有各自的生命”(别林斯基)。要写出鲜活形象,文章的选材是要有新意。
(三)、构思出巧
构思是文章总体设计。它能全面检测写作者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技能。
1、
思维方式上大胆求异
有必要在平常写作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借助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和因果联想。
联想是以记忆为基础的。因此,它不仅有助于拓展思维,还能借助学生对生活的回忆。又可通过拟题训练学生的发散的思维。基本可以半命题填补成完整题目,或根据话题拟题,根据材料拟题。
2、
形式上发挥学生的优势
以对话、辩论、题记、书信、小小说、散文诗等多种多样的文学形式,来调动学生创新思维选择的一种适应自己特点的文学形式来充分构思写作。
“人无我有,人有我深,常中求变,变中求新”。
“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朽”。
自然中求变化,流畅中求跌宕,引人入胜,扣人心弦。
教育本身不是单纯的知识教育,必须要求对学生的道德,对学生的爱国思想,对学生的成长观点,对学生的社会观点,给他们的深刻的影响——毋国光
教育学生的过程,作文写作能力的提高,思想认识的提高及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树立,都是对学生素质能力体现。要知学生的可塑性,只有在健康和谐的教育教学中才能步入正轨。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重要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让他们感到生活像广阔的海洋,在它深处埋藏着无数奇迹,需要用眼睛、用智慧去发现创造。
作为教师要记住“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以“时时处处”的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个性能力,给予正确引导,相信每个孩子都应在我们教师手里茁壮成长,焕发个性的魅力。
写作是石,敲击星星之火;写作是火,点燃熄灭之灯;写作是灯,照亮夜行的路;写作是路,引你走向黎明;写作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写作是船舶,载着你出海远行。
中学语文作文范文6
关键词:中学语文;作文高效教学;教学建议
一、高效课堂概念及相关内容分析
所谓高效课堂,就是指教育教学效率和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来讲,就是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更为高效的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并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高效课堂强调的是教学效率和教学利益的最大化,这是新课改背景下进行教学改革必须要走的道路。
高效课堂当中,老师要积极的发挥其引导作用,学生要变为主动学习的个体,实现自主建构、互动激发以及高效生成的教学模式。高效课堂当中最主要的三个要素即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以及教学效果,老师需要牢牢把握这三点开展教学工作。
当前,我校正在全面的进行高效课堂的改革工作,即进行“五步三查”教学模式教学,即在步骤明明、环节设计以及操作流程上力求做到简单易记且简便易学,便于教师掌握和运用。同时,要从教学方法和教学规律的角度指导教师进行实践教学,进而打造特色的高效课堂。所谓“五步”,即独学;对学、群学;组内小展示;班内大展示易记整理导学案进行达标测评。“三查”即在学生独学时检查、在组内展示时检查、在整理导学案达标测评时检查。将这一新模式应用在教学工作当中,能够更好的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并更好的发挥高效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新课改背景下农村中学作文高效教学的措施
(1)注重积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汲取素材
从当前的学生实际情况来看,写作最为头疼的就是缺乏素材,文章空洞,缺乏感染力,究其原因,在于学生缺乏积累。要做到为有源头活水来,就必须要注重日常积累。
写作的过程就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生活和自我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会有很多精彩的瞬间,将他记录下来,积累下来,是学生对于生活的感悟与体验,也是学生自己独特见解的发挥。其实作文并不难,只要学生善于观察积累,就能够发现不同的美。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够单纯的对课本中的写作方法进行枯燥乏味的讲解,而是要求学生走进生活,去自己体味和感受生活中的各种事情,发现生活的美。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的习惯,积累写作的素材。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学生就能够拥有丰富的写作素材,同时也能够提升自己对于写作的领悟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让其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但是最终还需要回归到生活当中并能够将其再现,通过有创意的表达方式写出多彩的生活,展现出自己的个性特征,这也是新课标下对于作文教学的要求。
由于中学生的生活阅历比较少,单纯的依靠生活积累素材还是远远不够的,要通过阅读的方式广泛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多读书,通过阅读丰富人生阅历,开拓视野,为今后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且通过阅读,学生能够了解到日常生活中接触不到的东西,这样更有助于其发挥想象。
(2)注重学生想象力和创新力的培养
作文要写出新意,才能够吸引人。可以说,写作的过程就是对学生思维进行综合训练的过程。在写作之前,需要构思,因此“思”是写作的最初阶段。但是目前中学生有一定的思维定式,这样将会影响到其创造性的发挥,限制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因此说,在今后语文作文教学的过程中,老师需要注重对学生想象力和创新力的培养,打破这种思维定式的影响,使学生的文章各具特色。
老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但是不能够存在着雷同的情况。这样,通过自由讨论和相互借鉴的方式反复练习,让他们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写作方式,是自己的文章更为充实,立意更为新颖。
创新力的培养还表现在对写作语言的创新上,一定要保证写作语言的干净利落,要具有鲜明的风格特征,并且要有浓郁的时代特色,这是对中学生写作的要求,也需要老师对其进行科学的指导,帮助学生积累相关的词汇。
(3)充分发挥作文评价的作用
通过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恰到好处的作文评语对于提升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也起到了积极地作用。这就要求老师在进行作文评价的时候一定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采取最为合适的评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或者是给与学生最中肯的评价。
在评价时,老师不要过分的体现出自己的主导意思,可以采用商量的口吻进行评价。例如对于学生作文当中用词不当或者是用典不当的地方,老师可以给出自己的看法,让学生进行参考,而不是完全判定学生所使用的典故和词语的错误性,这样通过交流的方式给与学生评价,能够让学生增强自信心,并在今后的写作中更加注重词语和典故应用的准确性。
除此之外,可以让学生参与到作文的批改当中来,这样可以让学生处于一种主动的地位,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其中,这对于发现自己作文中的不足,并吸取其他同学的写作长处有着重要的作用。有时学生独特的想法是老师想不到的,这种想法更适合中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写作特征。所以说,要让学生参与作文的批改当中来,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并要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结束语:在新课改背景下,对于中学的作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在文章中展现出学生的个性特征,还需要有所创新。基于此,老师一定要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学生的积累和创新,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