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长城的故事和传说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长城的故事和传说范文1
孟姜女哭长城神话传说:相传陕西某地有孟、姜两家为好邻居,孟家在墙角栽种一棵葫芦,长得非常茂盛,葫芦藤爬越围墙,伸向姜家院内结了一个大葫芦,两家细心养护,共同拥有,待葫芦成熟时,准备平分这一葫芦,当孟家持刀刚接触到葫芦时,葫芦自然打开了喜见葫芦内躺着一个白胖胖的可爱小女孩,两家都想要这个女孩,经商议为两家所共有,故取名为孟姜女;东米仓和西米仓:上天王母娘娘,很体恤黎民的疾苦,就在八达岭堆放粮食的地方,点化两座米山,好家伙,从此全国的老百姓再也不用往这里送粮,修长城的民工们也不再挨饿,直到长城修完,这两座山也没见减低,据说,那时侯流传下来,男人在外做活,妇女在家管吃饭,因为王母娘娘在天上就是管吃饭。
(来源:文章屋网 )
关于长城的故事和传说范文2
中国的上古神话,不像西方的神话史诗那样很早就形成一套成熟、厚实的叙事模式,往往简短而零散,像中国的水墨画,描人状物只是寥寥数笔,取其意象、神似。那些高踞云端的神仙在神话里虚虚邈邈,见首而不见尾,见事而不见“人”――如果说西方神话史诗里的神被塑造成放大了的人,充满着人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的话,那么中国神话里的神就如同孔老夫子所说,被中国人“敬而远之”,神的世界、神的作为是不可知的,不可以人格去揣度神格,因而也是不可“语”、不可“事(奉)”的。
而现在叶兆言加入到一个“重述神话”的全球商业出版项目中,以长篇小说的方式来重述后羿与嫦娥的神话,试图把这个上古神话拉入现代人的世界观和审美观之中,这就好比用西洋的写实技法来画一幅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水墨山水,无异于把(对先民来说)最“容易”画的“鬼”,画成最难画的“狗”或“马”。
这并不是说作家不应该接受这样一种命题作文般的商业写作。同样是这个“重述神话”的写作项目,苏童以“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为题材写出了长篇小说《碧奴》,重述是比较成功的。笔者认为,除了因为写作才华与文学气质的契合,苏童在处理这个故事时得心应手,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孟姜女的传说拥有被现代长篇小说改写的丰富质素。它所包含的夫妻之情、人生离乱、阶级的压迫与反抗、去往长城过程中的流浪等等主题,赋予传说以超越历史的人性、社会性内涵,这些都是与现代小说共通的,也是作家可以大显身手的,至于“哭倒长城”的结局,只是寄托百姓心愿、给传说点彩的想像。而后羿与嫦娥的神话,它产生于历史尚未充分展开的初民状态下,是初民元气淋漓的神话思维的直接展现。它所展示的是更为纯粹的神的世界――不是古希腊神话意义上把人当作目的、把人放大后的神的世界,而是人神隔绝、不可知亦不可语的神的世界。于是它便如马克思所说,随着历史条件消失,永不复返。
关于长城的故事和传说范文3
胡凌虹
快速地穿梭于拥挤的街道,奔波于忙忙碌碌的工作,疲惫的上班族期待着长假的来临,然一到假日,各景点拥挤的人群让旅行变得烦人而扫兴。,拉萨,欧洲……梦想周游世界,但费用昂贵,旅行成为一件奢侈的事情。抱怨、苦闷,不如静下心来看看《在自己房间里旅行》,这本书对旅行的形式进行了重新定义,激发人对呆板的生活进行反观与思考。
《在自己房间里旅行》的作者是法国的萨米耶・德梅斯特,小说家、画家,也是一位贵族军官。1794年,这位27岁的年轻贵族军官,因为一场决斗被判禁足42天。军令、屋墙禁锢了他的身体,但他却用心灵在文学、艺术、哲学、医学、生命意义等诸多领域涉足远行。目之所及,心随之动,郁闷不堪的禁足,变成一次多彩轻盈又富哲学探索的心灵之旅。1795年《在自己房间里旅行》法文版一出版,便成为畅销书,成为心灵游记的开山之作,并成为19世纪法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之一。今年,辽宁教育出版社首次推出中文版,使得这本法国经典在210年后,终于和中国读者见面。
《在自己房间里旅行》之所以成为萨米耶・德梅斯特的传世之作,不一定在于他说了什么新观点、新见解,而是他展现了一种深切自省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往往是我们现代生活中所忽视的。走过千山万水,行遍红尘岁月,赫然回首,我们是否走进过自己内心的世界,仔细审视一下在瞬息万变的尘世中忙乱的自己?我们时常抱怨客观条件对自身的束缚,却不曾想到自己的房间也可以成为广大的心灵资源。事实上,通过阅读,通过思考我们可以脱离空间的桎梏,驰畅于外,让麻木的心变得敏锐,让生命变得更加丰沛。
《在自己房间里旅行》:(法)萨米耶・德梅斯特著,严慧莹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18.00元
《碧奴》:“重述”孟姜女
末茶
在古老的中国传说中,有一个家喻户晓的孟姜女的故事,一位奇女子对爱情忠贞不渝、徒步千里为丈夫送寒衣、因悲伤而哭倒长城。今年9月,作家苏童的新作《碧奴》面世,“重述”了这个古老的传说。小说中,苏童将主人公的名字由孟姜女改为碧奴,以丰富的想像力重构了一幕幕令人目眩神迷的精彩场景――为了生存而练就九种哭法、送寒衣前为自己举行葬礼、装女巫吓走顽童、被当作刺客示众街头、众青蛙共赴长城……碧奴这个在权势压迫下的底层女子以自己的淳朴、善良在沧桑乱世中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的传奇。
关于长城的故事和传说范文4
拉赞助去长城探险
威廉·林赛出生于英格兰西北部利物浦附近的瓦勒塞,小学时在一本地图集上看到了蜿蜒曲折的长城,小小的威廉怦然心动,那一晚他梦到了长城。第二天他对老师说,想知道所有关于长城的事情,他想去亲眼看看长城。
18年后,酷爱长跑和探险的威廉相信,自己可以去完成童年时的梦想了,“那时候我孤身一人,没有爱情和债务的拖累。因此,我有条件去冒这个险。”威廉所说的冒险是指他盘算已久的计划:独自一人跑完长城。
订购了《泰晤士中国地图集》,威廉开始仔细研究长城,谁承想知道得越多他的疑虑也越多:长城大部分坐落在陡峭的群山间以及无人居住的地方,会不会有危险?如果生病,最近的医院在哪里?遇到困难去哪里寻求帮助?他发现,长城探险决不可能一帆风顺,必将旷日持久。而且要想成功,自己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和金钱,更要有不达目的势不罢休的决心。
威廉决定为自己找一份赞助,从而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他起草了一份长城探险计划书,阐述了考察长城的重要意义、考察路线、什么时候动身,以及为什么自己是考察长城的最佳人选等,并指出长城探险一旦成功,将会为赞助者带来哪些实际利益。
乃尔·佩里是英国通济隆旅行支票公司市场部主管,曾43次前往中国。他和威廉讨论了这份计划书,并告诉他,通济隆旅行支票公司正在与中国银行探讨允许该公司发行加印中国长城的蚀刻形象的旅行支票的可能性,因此他的长城探险计划来得恰是时候。
带着赞助商提供的5000英镑的旅行支票簿,1986年8月,威廉向着中国,向着长城进发了。他的计划是从嘉峪关出发,在山海关结束,之后返回英国,去过“正常人”的生活。
首次长城探险失败
刚到中国,威廉就找了一位懂英语的年轻人,请他在自己的笔记本上用中文写下这样一段话:“你好,我是从利物浦来的威廉,我要一个人跑完长城,请帮助我!我需要水和食物。中英友谊万岁。” 此外还写了一个请求,请看到这段话的人写下他们的姓名籍贯以及有关当地长城的故事。带着这个“护身符”,一句汉语都不懂的威廉开始了他在中国崇山峻岭中的探险之旅。
虽然之前做好了面临种种困境的思想准备,但真的开始后,威廉发现自己最大的麻烦不是风餐露宿、野外的狼群和语言不通,而是当时长城沿途有些地区不对外国人开放,外国人需持相关部门开具的通行证才能通过。但威廉不想就此打道回府,“我本打算从山海关开始,一直往西跑,可是由于水土不服,天气又热,还没跑到一半就腹泻不止,只得暂时回英国。”首次尝试就这样失败了。但威廉并不气馁,休整了半年时间,于1987年再次来到中国,重新开始跑完长城的计划。
那个时期威廉的日记中有这样一段:“吃饭和在床上好好睡一觉成了我在旅途中的最大愿望。永昌镇的钟楼在望,我找到一家饭店,吃了一顿面条和饼子,还有果茶——盖碗茶,绿茶冲开后加冰糖、杏干、枣子,还有一些我说不出名目的东西。饭桌上放了满满一暖壶滚开的水,我一连喝了五六杯。”
这次走下来历时78天,行程2450公里,得到60多户农家的帮助,9次被公安局抓获,1次驱除出境……威廉克服了各种人为和自然的困难,终于在1987年12月4日胜利到达山海关。而这期间最大的收获是,他巧遇了终身伴侣、中国女孩吴琪。
“我心中的中国小姐”
吴琪仍清晰地记得25年前5月底的那个星期六,“下午4点半左右,我正在北京龙潭湖附近的龙潭宾馆大厅门口等候朋友一起出去吃饭。那年,我在北京一家日本证券公司打工,临时住在每天每床10元的龙潭宾馆里。这时,我看见迎面走来一位年轻的老外,他身材高大、脸面黝黑,一双圆圆的眼睛带着孩童般的稚气。再看他那身打扮:橘红色的背心、灰色的短裤、雪白的袜子,露在他那双大船似的运动鞋上面格外显眼。看样子他是要出去跑步。为了练习我那半生不熟的英语,我主动和他打招呼:‘你好!你……做什么在中国?’‘我在跑长城。’他用只有在BBC英语广播电台里才听得到的标准英语回答我。‘跑长城?’我不解地问。‘我正在写一本关于中国长城的书。’‘书名是什么?’我紧追不舍。他想了想说:《从沙漠到海洋》。”
而对于这段邂逅,威廉是这样描述的——在我住的饭店外的台阶上,在温暖的夕阳照耀下,一位年轻姑娘亭亭玉立。她那苗条的身材,优雅的姿态,像磁石那样把正在锻炼的我吸引过去。我蹲下身子,假装整理跑鞋的鞋带,仔细欣赏这姑娘:小巧的双脚,优美的双腿,无与伦比的曲线,一头闪亮的黑发像瀑布那样散落在背上。谁是东方美女?她就是!她走过来,用英语问我:“你能讲英语吗?”
“当然能,我是英国人。”我被她的美丽征服,半天才说出这样一句话。
“你在中国干什么?”
“呃……我在写一本书,一本讲我考察长城的书,可能到9月份写完。”因为仍然紧张,我有些结巴。
“写书?”她问道,“叫什么?”
“书名嘛,书名嘛,大概是《从沙漠到海洋》。”我们俩都笑了。
“遇到你很高兴,欢迎你来到中国。我叫吴琪。”
“你好,吴琪。我叫威廉。”
“你的中国话挺好。你还能说什么?”
“我还能说比‘你好’更重要的话,比如‘米饭’‘鸡蛋’,还有‘我饿了’。”
吴琪咯咯地乐了,她说:“出租车来了,我得跟公司的同事吃晚饭。”她像蝴蝶那样飘然跑下台阶,长发优雅地摆动着。出租车开走了,我目送她走远——对于她我是一见钟情,我将把她永远记在心里,她就是我心目中的“中国小姐”。
一年后,威廉和吴琪举办了婚礼,之后他们回到威廉的家乡。在那里的两年半时间,威廉写作自己的新书《独步长城》,吴琪抓紧时间学英语。当威廉到处为出版图书做演讲时,吴琪就在一旁劝说听演讲的人购买他的书。
1990年他们重返中国。威廉再次骑单车考察长城。他每次从长城考察回来都抱怨长城上垃圾越来越多。吴琪说:“要不然就闭嘴,要不然就行动。”威廉说干就干,他每次去长城时自己带个大袋子捡垃圾。1998年4月,他组织了100多个中外志愿者爬上金山岭长城捡拾垃圾。
2000年5月,威廉在怀柔发起了维护8公里野长城环保项目。6名当地农民受雇成为长城环保员,利用空余时间,在通往长城的山路和长城上捡拾游客丢弃的垃圾。
2001年,威廉和吴琪在香港注册成立了“国际长城之友协会”,其宗旨是:协助中国文化、文物部门保护长城原貌,应对相关挑战。威廉是会长,吴琪是会长助理。
他们的朋友这样描述这对珠联璧合的夫妻:“威廉擅于寻找理想和方向,吴琪擅于管理将理想变成现实的过程;威廉的亲和力聚拢了许多朋友和社会人脉,吴琪则负责将这些人脉转化成生产力;威廉的朋友们跃跃欲试地想参加他的事业,吴琪就给他们分配具体的工作,并且坚定而礼貌地督促大家按时间表完成任务;威廉去野外远足探险,吴琪在家负责管两个孩子和做饭……”
2006年7月12日,威廉在白金汉宫被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授予“帝国勋章”,这枚勋章是为了表彰他为保护长城所付出的努力,以及在英中文化交流方面取得的成绩。吴琪带着两个孩子陪同威廉参加了颁奖典礼。下台后,威廉激动地对吴琪说:“这个奖章有你的一半。”吴琪笑着回答:“那当然。”
长城不仅是一个建筑
26年来,在保护长城的项目上,威廉身体力行,并组织志愿者捡拾长城上的垃圾;出版书籍,举办讲座和图片展;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合作拍摄《跟着威廉走长城》纪录片。“长城不仅仅是一个地方,而是一个文化大陆;长城不仅仅是研究对象,同时构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威廉说,“长城是文化内涵丰富的景观,它不仅包含各式各样的建筑遗产,而且包含那些当地人从前辈那里继承的一些与长城有关的传说和故事。因此,长城自然文化景观的提法最能体现它的全部内涵。”
威廉和吴琪把他们的家安在了长城脚下,这是一间小小的四合院,院子中放置了很多展板,上面是关于长城的故事和图片。现在,他们的两个儿子——18岁的詹姆斯和12岁的汤米也加入了保护长城的队伍。
“办展览、讲座、出书、拍纪录片,我做这些事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长城。我希望通过这些方式,让人们看到长城的伟大和壮美,看到长城的沧桑变化,从而自觉地去保护她,并主动去影响身边的每一个人。保护长城,是人类共同的使命,不论国籍。”威廉说。
关于长城的故事和传说范文5
站在城墙之上,我不禁在脑中回想起当年朱元璋兴建宫殿,燕王朱棣攻入京城自立明成祖的故事,开始幻想:朱元璋骑着马,徐徐上了马道,登上城巅,望着自己建立的帝国,一砖一瓦组成的都城,一定是踌躇满志。朱棣闯入此城,占领了这个富有王气的地方,一下子成为皇帝,这野心也无法用语句形容了。皇帝们进了城的第一件事,莫非就是“不约而同”地加固城墙,设置机关,筑起堡垒,使它的防御力更强,变得更雄伟。此时,才能安心地建宫殿。那么,这坚固无比的城墙是用什么材料做出的,又是如何做出的呢?
很简单。建这些所有的只要靠城砖。其次,就是城砖之间的糯米浆糊。
关于这个,我是听过一个传说故事的。
明朝年间,有个富商叫沈万三。他富有的连朱元璋都看得起他,常常想与他比富。一次,朱元璋召沈万三来一起修筑城墙,划了区域,比谁筑得更牢,筑得更牢的会有奖赏。沈万三不甘示弱,特地从全国各城征集大青砖,那砖十分坚硬细腻。然后,他又特地精心调制浆糊,就是当时的那种糯米浆糊,掺于砖缝间。建筑材料如此简单的城墙,却是巧夺天工,天神不撼!结果,赢的是沈万三,惨的也是沈万三,朱元璋见他如此之厉害,非人能比,便顿生了嫉妒之心,后来害了他。沈万三,他在当时算得上是造城墙的“王中王”了。
这只是个传说故事,今天的我们都很清楚是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城墙上充分表现出了他们的聪明才智,这令我们为之惊叹与折服!
而我们现在的钢筋和水泥,其实也并不及那时的青砖和浆糊。听导游说,水泥几十年即风化,而那“糯米浆糊”,都几百年了,还越老越坚固,不亚于城砖,摸着还有点像汉白玉。现在,那普通房子八十来年就得大检修一次或者直接拆掉,否则还有可能造成坍塌。用红砖空心砖盖的房子,也是三番五次地保养修理,把那红砖碎片拾起,还能当粉笔写字。而明城墙并没有什么特殊构造,且已历经炮火摧残,依然安然无恙。它虽精妙不及赵州桥,粗犷不及万里长城,但已颇有虎踞龙蟠之势,能满足古今南京人之心了。
明城墙城砖的最大特色就是每块砖的上面清楚刻印有制造地制造者的字样,这充分表现了皇帝的精明。倘若同一制造者制作的砖连续被查质量不合格,便是直接斩首。那些砖形状不一,并不规整,质地也不同,因年代久远,所以每块都能成为一件珍贵的艺术品。
人们都说南京城十全十美,有山水城林四大元素,其中有别于其它城市的最大一点,便是“城”了。这是古人慷慨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巨大遗产。因为山水林是城里普遍有的,而有完整保留下来的名城墙的大城市不过只有北京、西安等地了。明城墙当然算是正宗的名城墙,它属于一个统一的大王朝,一个帝国,在它里面是一个繁华的大都城。可以说,南京少不了明城墙,南京会因为没有了明城墙而黯然失色。
关于长城的故事和传说范文6
我国是世界上养鱼最早的国家,而最早养鱼的品种就是鲤鱼。大约公元前460年左右的春秋时期,范蠡就写就了《养鱼经》,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养鱼文献。其中就记载了鲤鱼的养殖法。这部书不仅对我国养鱼业起到推动作用,而且对欧洲渔业的影响也非常之大。自古以来,赞誉鲤鱼为鱼中珍品的不乏其人。如《诗经》:“岂其食鱼,必河之鲤。”《河洛记》:“伊洛鲂鲤,天下最美。”宋代苏颂(天文学家、药物学家)说:“诸鱼唯此最佳”、“为食品上味”。古医界称之“鱼中猪肉”。《古今注》还写道:用桃花鲤杂韭菜烹食,“不必疏三雅风五经”,只要几杯浊酒就能“陶然天际”。由此可见鲤鱼之佳美。
鲤鱼之所以自古以来受到人们的青睐,主要是因为它味美,且又有药用和滋补作用。据分析,其含肉量高达70%以上,其中含蛋白质18.5%,脂肪4.6%,另外还含有多种营养物质,所以还是“食补”的重要成员。古代医书中论及,鲤鱼具有和脾养肺,平肝补心,滋补阴阳的作用。如距今1500年前的梁代,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记载:鲤鱼“肉味甘”,有助于呕逆上气(咳嗽)、黄疸(肝脏病)、口干病(糖尿病)、水肿脚满(由心脏病、肾脏病引起)的治疗。近年来,对于鲤鱼的食疗做了更深入细致的研究,认为鲤鱼性味甘、温,无毒,功效可安胎、通乳、除湿、利水。常食鲤鱼肉可医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咳逆气喘、黄疸烦渴、妊娠水肿、胎气不安,乳汁不通;鲤鱼胆则能解热毒,治热咳,涂小儿热疮肿痛效果甚好。
民间关于鲤鱼的传说甚多,其中以“鲤鱼跳龙门”成为家喻户晓的美谈。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赠崔侍卿》诗云:“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在古代,鲤鱼亦被看成是传递信息的使者。汉乐府民歌《饮马长城窟行》中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双鲤鱼”,即指古人用竹、木或缣帛等制成鲤鱼或鸿雁的形状,中间夹带书信,以资递寄。以后古诗中的“双鲤”,泛指信函。“鱼雁往返”,也就成了书信往来的形象表达。
鲤鱼的吉祥尊贵,还为我们留下了颇有意义的历史故事。传说孔子之妻生下一男孩,国君鲁昭公闻之大喜,随即派专吏送鲤鱼去贺喜。孔子为崇君之赐,特将新生婴儿取名为“鲤”,字“伯鱼”。得子之喜与鲤相连这一习俗,在国内已逐渐消失,但是在国外至今还有流行。如日本,凡有人家生了男孩,则左邻右舍、亲朋好友往往执鲤前来庆贺,或馈赠以鲤形的礼品,寄意新生婴儿健壮如鲤,是战胜艰险的佼佼者。不仅如此,在日本每逢“鲤市”之日,有男孩的人家,白天在门楣上高悬鲤鱼旗,夜晚点上鲤形灯,表示祝贺。
在唐代,鲤鱼曾被朝廷禁止食用。主要原因是唐代皇帝姓李,“李”、“鲤”同音,“鲤”便成了皇族象征。既然以鲤为李,鲤象征皇室,就要避讳“鲤”,所以改称鲤鱼为 “赤公”,谁捕到鲤鱼就必须放生,谁将鲤鱼出卖就要受罚,打六十板子。这些都定为法律。这样,鲤鱼既不能吃,也不能卖,这实在是中国养鲤史上一段既可笑又可恼的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