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佛经经典名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佛经经典名句范文1
各位游客:
到西安游览时,您一定想去看看大雁塔二这座唐代古塔是古城西安的独特标志,古人曾留下驱山晚照光明显,雁塔晨钟在城南的诗句。作为关中八景之一的大雁塔高高耸立在西安市南郊慈恩寺内,市中心约4公里,是我国的佛教名塔之一。
大雁塔前身是著名的慈恩寺。慈恩寺初名无漏寺,到了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高宗李治做太子时,为追念死去的母亲长孙皇后的恩德,下令在长安晋昌坊建造寺院,敕赐慈恩。它北面正对大明宫含元殿,占地26570平方米,周边风景优美,为唐都长安最宏伟、最壮观之佛教寺院。下面,请大家随我一起走进慈恩寺和大雁塔游览一番。
各位游客,慈恩寺是皇家主持建造的寺院,具有其他寺院望尘莫及的显赫地位和宏大规模。这座寺院当年由13座庭院组成,面积达34O亩,是现在寺院面积的7倍。其建筑富丽堂皇,装饰华丽富贵。慈恩寺现有面积32314平方米,约合48.5亩。
我们先来看寺院山门前这对威武的石狮子。说来也怪,一般外域传入我国的东西,总是先传入实物,而后才有根据实物创作的艺术品。而狮子落户我国,却例外地先传人狮子石刻艺术品,而后才有真狮子的出现。大家知道狮子是在东汉年间由波斯引入我国的,石狮子则是与佛教同时在两汉之际已自印度传入我国。狮子有护法避邪的作用,佛教认为佛为人中狮子,所以佛台前常刻有狮子,称护法狮子。慈恩寺大门口,有4尊石狮对称地雄踞左右,里边靠近大门的两尊,不清楚雕造于何年何时。东侧是雄狮,在戏弄脚下绣球。西侧是雌狮,脚边有一对小狮,称为母子狮。看来这些狮子也按照人们的习惯,以男左女右的序列摆放了。靠外边的两尊狮子,东侧一尊是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雕造,西侧一尊是民国19年(公元1930年)雕造。这两对石狮高度在1.7米以上,每尊重量至少也在250公斤以上。奇怪的是这两尊八面威风石制实心的庞然大物,即使用手轻轻地拍打,也会发出似铜非钢的金属声,清脆悦耳,十分动听。各位游客,您能猜出这是什么原因吗?
走进寺院是两座小楼,东边是钟楼,里边悬挂有明代嘉靖年间铸造的一口铁钟,重15吨。西边是鼓楼,楼里存有一面大鼓。长久以来,人们都把雁塔晨钟作为关中八景之一,广为流传。但以往人们都以为雁塔晨钟是指西安小雁塔的钟,其实此景指的是大雁塔,因为大雁塔这口钟重3万斤,是在大慈恩寺内于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十月铸造的,比小雁塔那口钟搬入寺内的时间早100多年,上面还铸有雁塔晨钟铭文。
众所周知,一般寺庙都有大雄宝殿,慈恩寺也一样。它的大雄宝殿位于寺院中心高台上,初建于明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至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曾予大修。大殿上面三座塑像是释迎牟尼三身像。中间的叫法身像,西边的叫报身像,东边的叫应身像。释迎牟尼为佛教始祖,原是古印度迎毗罗卫国的王子,生于公元前565年,死于公元前486年,大约与孔子同时代。三身佛东侧立有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迎叶;西侧立有其堂弟阿难,他待从释迦牟尼25年,也是十大弟子之一。两侧是十八罗汉和玄奘塑像。
大雄宝殿后是藏经楼,存有《藏文大藏经》等重要经典。楼下是讲堂,为佛教徒讲经说法之处,供奉阿弥陀佛铜像一尊,高1米多。殿内珍藏玄奘亲手供奉的佛座一件,还有唐代青响石四大天王像座一块。此石为蓝田玉山所产青石,敲之锵锵有声,清脆悦耳。
各位游客,我们走出藏经楼,就能看到壮观雄伟的大雁塔。看到这座唐代建筑,你们一定会又感叹又好奇吧?首先一个问题就是此塔为何要以大雁命名呢?
按照印度佛教传说,当初佛教有大乘与小乘两派,小乘佛教不忌荤腥。有一天,正是菩萨布施日,一座小乘寺院的和尚却买不到肉下饭。这时天空中一群大雁飞过,一个和尚望着雁群自言自语:今日增房无肉吃,大慈大悲的菩萨一定不会忘记这是什么日子。话音未落,领头的大雁便折翅坠地。于是全寺和尚大惊失色,认为这定是菩萨显灵。他们就在大雁坠地处建造石塔,并戒绝荤腥,改信大乘佛教。因此,佛塔又称大雁塔。
到了大雁塔,人们自然会想起唐代名僧玄奘,他是慈恩寺内的第一任住持方丈。相传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著名高僧玄奘大师为安置他从西域带回来的经书、佛像、舍利,奏请高宗允许,在慈恩寺西院,敕建了大雁塔。当年三月动工,玄奘亲自监造,一年建成。
各位游客,大家一定看过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及据此改编的同名电视连续剧,那么《西游记》里的唐僧是否就是唐代这位著名和尚玄奘呢?玄奘法师俗姓陈,13岁在洛阳出家为增,勤奋好学,在国内各地访师问学后,决意到佛教发源地印度去探索佛教的精蕴。玄奘于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从长安出发,沿着丝绸之路,穿越上天飞鸟、下无走兽的戈壁沙漠,西行直至天竺,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学成后返回长安,历时17年,行程5万公里,经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取回佛经657部,并在印度获得极高地位,备受尊崇。回国后,在唐皇室的支持下,他集中各地博学高僧,组成规模空前的佛经译物场,并亲自任译主。翻译的佛经无论从质量或数量上都远远超过前人,开创了我国翻译史上的新时期,共译著佛经75部1335卷,撰写了《大唐西域记》,受到各国学者的重视。应该说《西游记》是以唐代玄类西出取经为背景而写成的,但故事里的唐僧不全指玄奘,而是一个经过艺术化的文学作品里的人物。
西安大雁塔导游词-三联阅读
各位游客,大雁塔在建时高60米,5层,砖表土心,光盘梯。后塔心砖缝草木丛生,渐趋颓废。经武则天长安年间、唐玄宗天宝年间、后唐长兴年间几次改造,大雁塔比原先长高了4.5米,还加了两层。底层每边长25米,基座为方形,边长45米至48米,每层四面均有券门,塔内装有楼梯。塔底层门楣上均有精美的线刻佛像,尤其是西门楣的释迦牟尼佛说法图,上刻当时废殿建筑的写真图,传为唐代大画家阎立本的手笔,是研究后代佛教文化和建筑艺术的珍贵资料。塔南门东西两侧的砖龛内镶嵌有唐太宗李世民撰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和唐高宗李治撰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两碑都是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书写,为唐代碑刻中的精品,是受国家保护的珍贵书法原刻,是研究古代书法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完全可以这样说,这座仿木结构的楼阁式方形砖塔,造型简洁,气势雄伟,有显著的民族特色和时代风格,是我国佛教建筑中的杰作。
佛经经典名句范文2
西安导游词(一)
到西安游览时,您一定想去看看大雁塔二这座唐代古塔是古城西安的独特标志,古人曾留下“驱山晚照光明显,雁塔晨钟在城南”的诗句。作为关中八景之一的大雁塔高高耸立在西安市南郊慈恩寺内,距市中心约4公里,是我国的佛教名塔之一。
大雁塔前身是著名的慈恩寺。慈恩寺初名无漏寺,到了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高宗李治做太子时,为追念死去的母亲长孙皇后的恩德,下令在长安晋昌坊建造寺院,敕赐“慈恩”。它北面正对大明宫含元殿,占地26570平方米,周边风景优美,为唐都长安最宏伟、最壮观之佛教寺院。下面,请大家随我一起走进慈恩寺和大雁塔游览一番。
各位游客,慈恩寺是皇家主持建造的寺院,具有其他寺院望尘莫及的显赫地位和宏大规模。这座寺院当年由13座庭院组成,面积达34o亩,是现在寺院面积的7倍。其建筑富丽堂皇,装饰华丽富贵。慈恩寺现有面积32314平方米,约合48.5亩。
我们先来看寺院山门前这对威武的石狮子。说来也怪,一般外域传入我国的东西,总是先传入实物,而后才有根据实物创作的艺术品。而狮子落户我国,却例外地先传人狮子石刻艺术品,而后才有真狮子的出现。大家知道狮子是在东汉年间由波斯引入我国的,石狮子则是与佛教同时在两汉之际已自印度传入我国。狮子有护法避邪的作用,佛教认为“佛为人中狮子”,所以佛台前常刻有狮子,称护法狮子。慈恩寺大门口,有4尊石狮对称地雄踞左右,里边靠近大门的两尊,不清楚雕造于何年何时。东侧是雄狮,在戏弄脚下绣球。西侧是雌狮,脚边有一对小狮,称为母子狮。看来这些狮子也按照人们的习惯,以男左女右的序列摆放了。靠外边的两尊狮子,东侧一尊是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雕造,西侧一尊是民国19年(公元1930年)雕造。这两对石狮高度在1.7米以上,每尊重量至少也在250公斤以上。奇怪的是这两尊八面威风石制实心的庞然大物,即使用手轻轻地拍打,也会发出似铜非钢的金属声,清脆悦耳,十分动听。各位游客,您能猜出这是什么原因吗?
走进寺院是两座小楼,东边是钟楼,里边悬挂有明代嘉靖年间铸造的一口铁钟,重15吨。西边是鼓楼,楼里存有一面大鼓。长久以来,人们都把“雁塔晨钟’作为关中八景之一,广为流传。但以往人们都以为“雁塔晨钟”是指西安小雁塔的钟,其实此景指的是大雁塔,因为大雁塔这口钟重3万斤,是在大慈恩寺内于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十月铸造的,比小雁塔那口钟搬入寺内的时间早100多年,上面还铸有“雁塔晨钟”铭文。
众所周知,一般寺庙都有大雄宝殿,慈恩寺也一样。它的大雄宝殿位于寺院中心高台上,初建于明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至成化二年(公元 1466年),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曾予大修。大殿上面三座塑像是释迎牟尼三身像。中间的叫法身像,西边的叫报身像,东边的叫应身像。释迎牟尼为佛教始祖,原是古印度迎毗罗卫国的王子,生于公元前565年,死于公元前486年,大约与孔子同时代。三身佛东侧立有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迎叶;西侧立有其堂弟阿难,他待从释迦牟尼25年,也是十大弟子之一。两侧是十八罗汉和玄奘塑像。
大雄宝殿后是藏经楼,存有《藏文大藏经》等重要经典。楼下是讲堂,为佛教徒讲经说法之处,供奉阿弥陀佛铜像一尊,高1米多。殿内珍藏玄奘亲手供奉的佛座一件,还有唐代青响石四大天王像座一块。此石为蓝田玉山所产青石,敲之锵锵有声,清脆悦耳。
各位游客,我们走出藏经楼,就能看到壮观雄伟的大雁塔。看到这座唐代建筑,你们一定会又感叹又好奇吧?首先一个问题就是此塔为何要以大雁命名呢?
按照印度佛教传说,当初佛教有大乘与小乘两派,小乘佛教不忌荤腥。有一天,正是菩萨布施日,一座小乘寺院的和尚却买不到肉下饭。这时天空中一群大雁飞过,一个和尚望着雁群自言自语:“今日增房无肉吃,大慈大悲的菩萨一定不会忘记这是什么日子。”话音未落,领头的大雁便折翅坠地。于是全寺和尚大惊失色,认为这定是菩萨显灵。他们就在大雁坠地处建造石塔,并戒绝荤腥,改信大乘佛教。因此,佛塔又称大雁塔。
到了大雁塔,人们自然会想起唐代名僧玄奘,他是慈恩寺内的第一任住持方丈。相传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著名高僧玄奘大师为安置他从西域带回来的经书、佛像、舍利,奏请高宗允许,在慈恩寺西院,敕建了大雁塔。当年三月动工,玄奘亲自监造,一年建成。
各位游客,大家一定看过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及据此改编的同名电视连续剧,那么《西游记》里的唐僧是否就是唐代这位著名和尚玄奘呢?玄奘法师俗姓陈,13岁在洛阳出家为增,勤奋好学,在国内各地访师问学后,决意到佛教发源地印度去探索佛教的精蕴。玄奘于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从长安出发,沿着丝绸之路,穿越上天飞鸟、下无走兽的戈壁沙漠,西行直至天竺,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学成后返回长安,历时17年,行程5万公里,经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取回佛经657部,并在印度获得极高地位,备受尊崇。回国后,在唐皇室的支持下,他集中各地博学高僧,组成规模空前的佛经译物场,并亲自任译主。翻译的佛经无论从质量或数量上都远远超过前人,开创了我国翻译史上的新时期,共译著佛经75部1335卷,撰写了《大唐西域记》,受到各国学者的重视。应该说《西游记》是以唐代玄类西出取经为背景而写成的,但故事里的唐僧不全指玄奘,而是一个经过艺术化的文学作品里的人物。
各位游客,大雁塔在建时高60米,5层,砖表土心,光盘梯。后塔心砖缝草木丛生,渐趋颓废。经武则天长安年间、唐玄宗天宝年间、后唐长兴年间几次改造,大雁塔比原先长高了4.5米,还加了两层。底层每边长25米,基座为方形,边长45米至48米,每层四面均有券门,塔内装有楼梯。塔底层门楣上均有精美的线刻佛像,尤其是西门楣的释迦牟尼佛说法图,上刻当时废殿建筑的写真图,传为唐代大画家阎立本的手笔,是研究后代佛教文化和建筑艺术的珍贵资料。塔南门东西两侧的砖龛内镶嵌有唐太宗李世民撰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和唐高宗李治撰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两碑都是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书写,为唐代碑刻中的精品,是受国家保护的珍贵书法原刻,是研究古代书法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完全可以这样说,这座仿木结构的楼阁式方形砖塔,造型简洁,气势雄伟,有显著的民族特色和时代风格,是我国佛教建筑中的杰作。
游客们,大雁塔自建成至今,历代名人都留下了传诵千古的佳句。杜甫有‘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的赞语,岑参有“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蹬道盘虚空”的名句。诗人气势磅礴的描写与富于哲理的感叹,常常在人们登塔时引起共鸣。
西安导游词(二)各位游客们大家好:
现在我们就来到了碑林。顾名思义,它的意思就是“碑石丛立如林”,这座博物馆始建于公元1087年,距今已有900余年的历史了。它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量最多的一座艺术宝库。所以,人们又将其称为“石质书库”。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各位游客,这里主要陈列唐代著名书法家书写的碑石,历来都是人们学习书法的范本。其中有唐初著名书法家欧阳询书写的《皇甫诞碑》,以及他的儿子,也就是欧阳通书写的《道因法师碑》。有颜真卿书写的《多宝塔碑》、《颜氏家庙碑》,还有晚唐柳公权书写的《玄秘塔碑。和怀仁和尚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又被称为“千金贴”。这里还有中外驰名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唐代书法是我国书法艺术史上的高峰时代。长期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为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条件。自唐太宗以来历任皇帝的酷爱和提倡,造就了全社会对书法的普遍重视。一大批书法家涌现出来,如同百花齐放。
好了各位,今天我们的碑林博物馆之行到这里就全部结束了。请大家自己参观。感谢各位的参观,谢谢!
西安导游词(三)
大家好!很高兴做你们的导游,下面就跟着我一起去参观,希望我们有一个快乐的旅程。
西安兵马俑,它号称“世界第奇迹”,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总面积是二万零七百八十平方米。第一号兵马俑是一九七四年三月农民伯伯打井时发现的,后来经过考古学家认真的工作,我们才知道兵马俑是地下式土木结构,东西长二百三十米,南北宽六十二米,内有陶俑陶马六千多件。堪称是一颗异彩独放的明珠。
兵马俑博物馆每年接待一百多万中外游客,许多名人都曾来这里参观,整个博物馆占地二百万平方米,馆区内树林、花、草清香,环境幽雅。
佛经经典名句范文3
【摘 要】语文课堂真境是以语言为能源库,以意旨为原动力,以情思为神经元,并有机融合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臻至和谐、美好、愉悦的课堂生态。追寻真境,基于语文课堂失真、无境和寡效的现实。语文教师应拥有追寻真境的情怀与胸襟,教学中,可以从自然、真切、深沉、韵味四个维度彰显真境。
【关键词】语文;课堂;真境;情怀;彰显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35-0073-03
【作者简介】戴继华,江苏省南通市东方中学(江苏南通,226009)校长、党总支书记,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一、何为语文课堂“真境”
要厘清这个话题,先得说说“真境”。“真境”即真的境界。“真的境界”这一短语看似有偏有正,其实语义并没有轻重、主次之分。“真”固然重要,“境界”也不可有丝毫偏废。
1.“真”之内涵。
打开《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字典》、百度、360词库等工具书或平台,我们不难发现,关于“真”的诠释,最常见的有这样几个:一是“真实”,即与客观事实相符合,通常与“假、伪”相对。二是“自然、本性、本原”之意,如《庄子・秋水》中写道:“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又如陶渊明有诗云:“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三是“本来的、固有的”意思,如苏轼《题西林壁》中名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无论是“与客观事实相符合”“本性、本原”,还是“本来的、固有的”,它们的核心都是指向事物内部的本已存在的机理,即事物的客观规律。据此,“真境”之“真”其实就是“合乎规律”的意思。
2.“境界”之要义。
“境界”一词源远流长,在我国最初是指地域疆界。汉朝时期,佛经传入东土,佛门“境界”,大致指精神心智的活动范围或向往区域。随着文艺美学的发展,“境”“境界”逐渐进入我国古代文论范畴,“意境”也随之出现。南朝齐梁时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两次用了“境”这个词。唐代王昌龄在其《诗格》中也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
元明清时期,“境界”被广泛运用于诗画、戏曲、小说、散文的评论中,渐渐成为中国古典美学特有的概念。近代学者王国维标举“境界”一词为品评宋词的准绳,成为“境界”说之集大成者。他认为,“境界为探本之论”。“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当然,“境界”一词也出现于西方哲学著作中,康德、叔本华等对“境界”一词也有所提及,最典型的要数席勒,在他《审美教育书简》中,“境界”一词是最重要的话语。在西方哲人眼中,“境界”往往指“人生的等级、状态”等。如今,“境界”一词已普遍用于道德、文学、艺术等范畴,《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事物所能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
那么,语文课堂真境指什么?综上所述,即以语言为能源库,以意旨为原动力,以情思为神经元,并有机融合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臻至和谐、美好、愉悦的课堂生态。
二、为何追寻语文课堂“真境”
原因之一,当今语文课堂“失真”。
一位教师在文章中焦虑地写道:当前,语文课堂可以说是“热闹纷繁”,观摩课、竞赛课、公开课此起彼伏,声、光、电让人应接不暇,歌声、笑声、掌声不绝于耳,表演、绘画、音乐、舞蹈精彩纷呈,一番“热闹”过后,给人的感觉是“虚、闹、杂、碎”“华而不实”。
细细揣摩,这位教师的担忧至少告诉我们这样几层意思。第一,当前语文课堂误将“热闹”当作“活”并有将之作为语文课堂价值取向的趋势。第二,当前语文课堂的功利色彩太浓。通常观摩课、竞赛课、公开课是用来推广教学经验,供教师学习、借鉴、研讨的,现在却成了少部分人获取利益的平台。第三,语文课堂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的选用,有跟风或一面倒的现象,声、光、电的背景下是传统语文教学工艺的失落。第四,语文课堂的终极追求到底指向哪里,方向不明,且存在内容上泛化、本质上淡化的倾向。随着新一轮课改的展开、推进、深化,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作为语文学科的特点,渐渐为广大教师所熟悉、认同,但关于工具性、人文性的争议也一直存在。毋庸置疑,人文性是语文学科重要特点,但它不是语文学科所独有,它不属于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还应该是工具性。从这点可知,语文课堂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如果将语文课堂演绎成“表演、绘画、音乐、舞蹈”课,是有悖于语文学科本质属性的。
原因之二,当今语文课堂“无境”。
高考结束后问学生,语文课堂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肯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说“答题技巧”。但如果过两三年再问,估计学生只能摇摇头、耸耸肩了。如今的语文课堂有没有变化,肯定有,但如何变的?很多情况是,教师角色从先前的“真主角”到现今的“假导演”,教学理念从先前的“专制”到现今的“伪民主”,教学对话从先前的“一言堂”到现今的“满堂问”,教学情态从先前的“死沉沉”到现今的“闹哄哄”,不一而足。
境界说理论告诉我们,境界生成主要包括两个要素,一是景,一是情。当景情共生、有机融合时,境界油然而生。语文课堂的“景”指什么?比自然之景的内涵要广得多,它既指教室的物理环境,也指教室内用以激励、怡情的人文环境,还指师生教与学过程中产生的实时景态。“情”,则主要指师生在课堂交往中的情感态度。当上述“景、情”互动创生,形成独特的课堂生态,而这一生态又巧妙地指向语文教学本真时,境界亦油然而生。无数经典课例表明,生活在境界中的师生,一定是愉悦、轻松的。
原因之三,当今语文课堂“寡效”。
前文已经说过,语文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可现实情况如何?令人担心。
2009年,有关部门对北京4所高校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测试,30%的学生不及格,68%的学生在70分以下。其中,对一所高校部分学生的测试显示,66.2%的学生存在信件书写格式问题,86.5%的学生存在行文语气问题,100%的学生存在语法问题。2010年,《中国青年报》在一次涉及3269人、54.4%的受访者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调查中发现,汉语应用存在词语贫乏的占64.8%,词语使用不当的占28.6%,行文格式有误的占27.8%,语法错误较多的占17.4%,经常提笔忘字的占83%的,觉得不认识的汉字太多的占16.4%。
三、语文课堂如何彰显“真境”
1.前提:语文教师要拥有彰显“真境”的情怀。
情怀,表面之意是指带着感情的心境。现实中,不同的人、不同的教育人,特别是不同的语文人,对之都有自己的理解与解读。李镇西老师认为,情怀至少包括“情感与理想、风骨与良知、视野与思考、学识c胸襟”四组内涵。兰州的沈喜云老师认为,语文教师情怀呈现为四个方面:人文、家国、浪漫、专业,这分别由语文的人文性、民族性、文学性、专业性决定。湖南的肖守志老师则认为,语文教师的情怀体现在“热情、悲悯、趣味、兼容”四个层面。他们的诠释或包容,或交叉,或重合,都有一定的道理。
我所理解的语文教师情怀也可以用四个词来概括。
一是真情。是指教师要真正热爱语文教育、喜欢语文课堂、关爱每个学生。要立意高远,发自内心地领悟到:教语文不仅是职业,更是事业;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学生就是目的,而且是唯一目的,绝不是工具;教语文不仅要具备工匠精神,更要具备奉献精神。
二是真知。是指教师要有深广的语文素养,谙熟语文教育教学的规律,在守正中不断创新,但又不止步于此,还要拥有广博的胸襟、哲人的视域。身处宇宙俯瞰人生,俯瞰人生洞察社会,洞察社会研究教育,研究教育践行教学。
三是真智。是指教师要深度把握语文教育教学的原点与旨归,明晰“只谈应试忽略语文素养是愚蠢的、只谈素养忽视应试现实是虚伪的”道理,将学生语文素养的习得放到时代与社会的背景下去考量。能以独立的人格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社会、面向语文。
四是真行。是指教师要行之有据,教学是科学的;行之有序,教学是从容的;行之有法,教学是务实的;行之有趣,教学是艺术的;行之有效,教学是能证的。行动真真切切,踏踏实实,听说读写整体规划,有条不紊,稳步前行。
2.关键:语文教师要把握彰显“真境”的抓手。
可以从“真境”的表征入手。“真境”通常包含四个表征:自然、真切、深沉、韵味。“自然”即不造作,“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教学手段的选用,教学过程本身,教学流程中师生的状态都是本色、清新的。“真切”,即真实、贴切。第一个层面在“理”,就是课堂教学设计有客观、合理的学理依据,教学是基于科学的理论、前瞻的理念、客观的教情和学情的;第二个层面在“事”,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初始化、原生态的,不存在预练、表演的痕迹;第三个层面在“情”,师生的态度、对话的氛围,朴素而和谐,都蕴含着来自心灵深处的真诚。“深沉”,即课堂有厚度,教学内容适切而不浅薄,学习体验深刻而不肤浅,教学氛围和融而不生硬,教学对话热烈而不虚浮,一切指向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未来发展。“韵味”,即课堂富有艺术性,互动生成的手段更多样、过渡更巧妙、方式更精致、活动更有意趣,让学生恒久难忘。
这四个表征的关系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自然”是教学手段的特征,是四个表征的基础,是语文课堂的前提。“真切、深沉、韵味”则是在“自然”夯实的地基上形成的、关于语文课堂教学的美学特征,三个美学特征之间是并列的关系。四者关系也可以用立体几何中的“正四面体”来表示,底面的三角形是“自然”,斜竖着的三个三角形,分别是“真切、深沉、韵味”。
一言以蔽之,“真境”四表征,其实就是“真境”四维度。王国维说:“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我以为,四个维度都达到了,谓之“大境界”,只有部分达到了,谓之“小境界”。“大境界”固然令人神往,“小境界”也是别有风味的。
【参考文献】
[1]王济民.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境、境界和意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03(01).
[2]余国江.本真语文: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内涵[J].课程・教材・教法,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