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才培养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才培养建议范文1
关键词:法律;专科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D03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 98(2009)11―0120-02
1 法律专科人才培养目标的现状
1、1 法律专科人才培养目标的现状
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法学专科的规定,原来法学专科的专业均改为法律事务、司法助理、民事执行等。现在各专科学校均以开设法律事务专业为多,但法律事务课程的设计,教学的手段和方式基本上还是按照原来法学本科专业进行。法学专科的培养目标和法学本科的培养目标基本相似,没有太大的区别。法律专科人才的培养没有自己成熟的目标,法律专科人才培养目标的缺失就是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它直接影响到法律专科人才培养的前途。
1、2 法律专业人才就业难的原因
(1)法治环境不够理想。
自“依法治国”的问题首次由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到十五大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目标,到1999年宪法修正案正式把“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逐渐为广大社会公众所知悉。经过多年的社会各个方面的努力,法治观念已经成为全社会的主流思想。创建良好的法治环境已经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针对目前中国的法治发展水平和状况,中国已经启动并将继续推行的法治改革是全方位的,改革的触角已伸入立法、行政、司法等诸多法治环节。但中国几千年来崇尚“人治”排斥“法治”的传统不可能立即得到彻底根除。人治的影响还将存在,是完美法治环境的最大障碍。比如,决策的非民主化,行政权力过大,司法不能独立,法官徇私枉法现象较为严重等司法腐败问题还有待加强,法律普及方面还存在薄弱等。对人治的信赖,寄希望于某个人,纠纷解决机制和规则充斥着人治的色彩,导致法律的权威难以真正树立。法治环境的欠缺以及由此产生的法治需求的低迷,导致法科毕业生的就业范围相对狭窄。
(2)传统行业很难进入。
选择法律专业的同学,除了因为法律职业的神圣和自己的兴趣,也考虑到将来的发展前景。从就业单位性质上来看,党政机关依然是法律类毕业生的首选。其次是企事业单位,二者占了需求总数的近70%。同时选择到部队、海关、武警边防等单位的也在逐年增加。如:据不完全统计,2003届政法类毕业生到机关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占到了40%左右,到一般企业单位的占25%左右,到部队、海关、武警边防的占到10%左右。时下毕业生青睐的传统就业行业,如政府机构、党政机关等,由于机构改革和人员精简,正在大大减少人员需求。另外,国家机关录用公务员已全部进行公开招考,参加公务员考试仍是目前法律专业毕业生进政法部门就业的唯一渠道,能考入国家公务员队伍并非易事。由于职位的有限,常常出现几十个、几百个报考者竞争一个岗位,必然导致大多数毕业生遭到淘汰。
(3)社会资源不足。
社会资源主要指建立在信任和互助合作基础之上的社会关系网络,是个人发展所必要的资本之一。法律专业的学生长期呆在象牙塔里,对社会缺乏了解,更谈不上对社会资源的把握。一方面是社会需要大量的法律服务找不到适当的对象,尤其的低端市场,另一方面是大量的法律人才没有事可做。对在校的法律专业学生,应当积极走出校门,获取到律师事务所或政法机关实习的机会,向法律界的前辈学习,将理论学习和实务学习相结合,积累相关工作经验。同时,在参与实践过程中,面对开放的信息源和多渠道的获取途径,较容易得到有利的资讯,可以节约求职成本,弥补信息的缺乏,提高就业的机会。跟相关单位的接触,让更多人了解、认识自己,在与对方合作和共事中建立的良好关系,为自己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社会基础。
2 法律专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专业口径单一
(1)虽然1998年进行了法学课程设置改革,但到现在已经过去了10年,我国的法学教育正面临着一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法学专业的学生是被按照学校的统一计划来培养的,而不是按照他们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培养的。由于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和专业必修课等课程的学习都有最低学分的要求,因此,学生能够真正选择专业选修课的机会是很有限的。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郑成良首先提出了专业选修课在课程中所占比例问题:“根据我个人了解的数据,我国法学院本科教学中,专业选修课与专业必修课的比例为3:7,至于专业选修课在所有课程中的比重就更低了,只占17%左右。也就是说,在法学院四年2700课时左右的学习中,本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未来选择职业的需要,自主决定学习的课程时间不到20%!”由于缺乏学习主动权,导致了专业结构简单,知识体系单一,人才的培养如同流水线生产,难以形成自己的专长和优势。本课学生尚且如此,专科学生更加严重,很多学校连选修课都没有,知识结构非常单一。
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简单的技术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变。综合性、复合型人才是现代社会人才需求的主流方向,用人单位也更青睐综合素质强的毕业生。中国加入WTO后,迅速增长的市场需求,对法律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复杂的国际经济活动中,必须掌握经济、国际贸易、企业管理和外语等综合知识,只懂的自己的本专业远远不够。因此,应当给予法律专业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鼓励他们跨学科,跨专业,学有所长,学有所专,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2、2 法学教育大众化与法律职业精英化的冲突
目前,全国开设法律专业的大学已经近620所,在校法律专业的学生约36万人。自1999年扩大招生规模以来,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普通高校法律专业的本科生人数增长了几倍。一些高校追求建设综合性大学,在师资、硬件设施尚不完善之际,先后设立了法律类专业并大规模招生。除了法律本科的大规模扩招外,法律专科,第二学士学位等全日制教育,成人法学教育,在招生数量上也有了飞速的发展。除正规法律院校(系)外,还有各种与法律有关的“干校”。此外,还有函授、电大、自考、夜大、业大、职大等多种形式的法律教育。由于法学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热门专业,接受法学教育的机会在增加,在校生人数不断增长,法学教育出现了大众化的趋势。而法律职业的专业化和精英化上世界上发达国家的法律传统之一,也是一些发展中国家法律职业的发展趋势。我国自2002年首次进行了全国的统一司法考试,欲取得法官、检察官、律师资格,均须通过统一的司法考试并取得合格的成绩。统一司法考试虽然没有覆盖法律职业的全部,但是覆盖了法律职业的主要部分。自2002年实行司法考试制度以来,2002年司法考试的全国通
过率是7%,2003年是10.18%,2004年是11.22%。司法考试的低通过率和法律职业的高门槛,决定了虽受过法律教育的高校学生。在毕业时却并不能轻易迈过这个门槛。从事法律职业。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并非招聘律师、法官和检察官,也对法科毕业生提出了司法考试资格证的要求。
正是因为法律职业需要本科及以上文凭,所以法律专科的教育就处在一个相对尴尬的局面,大量的专科人才游离在法律职业之外。
3 对法律专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建议
3、1 法律专科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
由于我国法律专科人才的培养模式长期以来都以抄袭本科培养模式为主,基本没有什么大的区别,所以这样的现状肯定影响到法律专科人才的培养,因此如何创新法律专科人才的培养模式是一个重要的课题。笔者认为我们既要考虑到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又要考虑到我国司法制度的现状,还应该结合学习西方国家的一些先进的经验。探索一条适合我国法律专科人才培养的成熟培养模式。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1)加大我国法律专科人才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走出校门就能独立处理简单的纠纷。(2)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参加自学考试,力争在毕业时拿到本科文凭,以弥补学历上的不足。(3)除法律知识课程外辅修其他相关的知识,拓宽知识结构,增加就业机会,以弥补就业难的困境。(4)既要做好向法律职业精英阶层冲刺的准备,也要做好从事基层法律服务者的打算。
3、2 法律专科人才培养课程的重新设计
我国法律专科课程的设计主要是根据本科教育来设计的,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区别。为了培养我国的法律专科人才,应根据新的培养模式来重新设计我国法律专科的教学课程,坚持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法律人才,因此,在课程设计上应减少理论课时,加大实践课时的学习。
3、3 法律专科人才培养教学方法的改进
传统的教学方法仍然以老师灌输型的为主,这样的教学方法以传授法学理论为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较差,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因为没有学历上的优势而很难找到与法律相关的工作。为了能体现我国法律专科学生的优势,必须加大实务能力的培养。为此,必须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减少课堂的理论教学,二是增加学生的课内实践活动,三是增加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到司法机关中实习,接触法律实务的实际,增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安徽经济管理学院法律教研室在修订教学计划中就增加了实践课即在第4学期、第5学期的最后一个月让学生集中到司法机关实习,这应该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法学专业学生就业在当前正处于寒冰期。但是我们不能就此悲观下去,对法律专业,尤其是法律专科就失去信心。种种信息表明,中国巨大的法律市场需求尚未开发,广大农村地区,中小企业的法律需求和服务还没有启动。就个人律师的拥有量而言,根据国家有关的统计资料,全国现有律师15万人,平均每万人拥有律师的数量仅0.8个,这个比例不但低于发达国家,例如:美国30人,英国15人,而且,还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巴西和阿根廷就分别达到了20人和12人。就企业方面讲,我国现有企业5000万家,仅有4万家聘请了律师当法律顾问。目前面临的种种挫折,只是暂时的。作为法律专科教育,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应当善于开拓,改革目前的培养模式,挖掘自己的潜力,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有不同的目标定位。相信终会冰破泉涌,每个法律专科人都将有属于自己的空间。
参考文献
人才培养建议范文2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 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体系
宣城市工业学校坚持“真办职教、办真职教”及“服务学生、服务企业、服务社会”办学宗旨,采取“两轮驱动”的办学模式,即以对口高考和技能大赛为突破口,坚持内涵发展,提升办学质量。近年来,学校对口高考本专科上线率名列省、市前茅,学生在各级技能大赛中也是硕果累累,有力地增强了办学吸引力。在全县初中生源日益减少的前提下,每年保持1200人以上的招生规模。
宣城市工业学校在中高职衔接中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一是组织学生参加高等院校的对口招生考试;二是与当地的高职院校合作开办“3+2”五年分段制高职衔接班。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可见,优化教育结构和提高教育质量,遵循职业教育人才选拔和培养规律,尊重学生多层次多样化发展选择,改革完善现有中高职衔接制度,形成规范合理的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发展通道势在必行。
一、安徽省中高职衔接的基本模式
1.“对口升学”模式
中职与高职各自根据自己的学制年限进行教育,部分中职毕业生完成三年中职学习,通过对口升学考试进入专业对口的高职(应用型本科)院校接受职业教育这就是“对口升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中职毕业生自由选择报考,中、高职学校没有合作关系。
2.“一贯制”模式
这种模式一个高职院校与几个中职学校形成的衔接模式,通常叫“3+2”分段制,具体可分为“3+2”和“2+3”两种形式,即学生在受完中等职业教育(3年或2年)的基础上再接受高职教育(2年或3年),毕业后发给相应的中职和高职毕业证书。一般情况下,这种模式下的中职和高职学校之间是有合作关系的。
3.“直通制”模式
这是在一所高职院校内部实施的模式。由高职院校直接招收初中毕业生入学,前3年按中专教学计划实施教育,然后按3年的学业成绩和综合表现择优选拔部分学生升入专科。升入专科的学生再学习2年,完成高职专科学业,考试合格颁发专科毕业证书;未升入专科的学生,完成中专学业,毕业时发给中专毕业证书。
二、安徽省中高职衔接现状
1.对口高考改革步伐缓慢
(1)招生计划少,比例不协调。安徽省每年有近30万名中职毕业生,对口招生计划每年只有1万多人,其中本科招生计划只有800多人。与一些省份相比招生计划少,比例不协调。
(2)对口高考招生院校与外省相差太大。对口高考是职业教育系统培养应用型人才及高端发展的必经之路,是实现职业教育系统化、专业化、精细化的有效手段。目前,安徽省对口高考招生院校与外省相差太大,发达省市招生院校数量多、等级高,而安徽省招生院校数量少、等级低。另外,土木水利类(建筑专业)本科招生计划更少,每年只有几个名额也都是外省学校分配,且安徽省一本院校根本就不安排对口高考招生计划。
(3)对口高考的政策不稳定,改革方向不明确。与普通高考相比,安徽省职对口高考的政策极为不稳,中职学校的师生对招生的专业、招生计划及招生的院校都搞不清。这极大地影响了中职学校新生入学时的专业填报,不能很好地推动中职学校的招生工作。
2.“3+2”五年制高职对家长、学生的吸引力下降
从近两年招生情况看,报考五年制高职的学生数仍然不多。在教学管理上受中职学生顶岗实习或就业推荐工作的影响较大,学生继续学习兴趣下降,要求提前顶岗实习或就业推荐,只拿中专文凭。
3.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具有非常高的相同性,缺乏清晰的差异定位,都是将学生掌握某项职业(岗位)技能作为重点。同一类型的职业教育,中职与高职专业培养目标之间没有依存性,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层次性不清晰,高职教育没能建立在中职教育基础上,实现所培养的专业人才层次的衔接。
对于中职学生而言,高职的吸引力不仅在于获取大专学历,还对高职院校的育人质量、就业质量寄予较高的期望。但很多高职院校由于办学历史原因和师资瓶颈制约等原因,人才培养定位模棱两可,甚至在专业技能训练方面还与中职学校出现“倒挂”现象。中职学生到了高职却学不到预期的知识和技能,就业质量也未见明显提高,“投入”与“产出”的匹配度不高。加之目前国家层面的职教“立交桥”尚未搭好,对那些读高职不是最终目标的学生来讲,也就没有太大吸引力。
4.专业内涵建设脱节
在专业划分上,中高职专业目录不统一;在课程设置上,教学内容没有对应关系(文化基础课脱节、专业课程设置不匹配、专业技能课程倒挂);教材重复现象严重;师资队伍素质不适应及中高职教师缺乏交流沟通等。
例如“3+2”五年制高职,由于门槛很低,招收来的学生基础较差。为了保证高职教育的文化素质基本要求,在“3+2”分段教学模式框架下,由于中高职专业内涵建设上的脱节,促使高职院校对中职学校前3年要加强文化素质培养,而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必然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流失学生增多。
5.高职招考政策不够完善
当前,在高职生源严重萎缩的大形势之下,高职自主招生的呼声日高,但从安徽省近2年的试点情况看,由于目前中高职教学内容不一致、要求不一样,而高职院校普遍还沿用学科教育的教学方式和考评办法,专业技能考核不受重视,致使招考试题中文化课的比例大、难度大,不能突出技能考核、未能体现职教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职学生的报考积极性。
6.中高职衔接“接口不宽,出口较窄”
“中职教育不仅仅是就业教育,更不是终结性教育”。中高职衔接是中职学校实现由终结性教育走向终身性教育的主要手段,是终身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目前安徽省中高职衔接的“接口”却局限性较大,有待拓宽。如在衔接对象上,只局限于中职应届毕业生的衔接,而没有吸纳中职有深造需求的往届生;在衔接内容上,只限于中等与高等学历的衔接,而没有重视职业能力的衔接,等级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也体现不出中职与高职的差别;在衔接时间上,没能顾及中职学生的顶岗实习因素,在讨论并落实具体“衔接”事项的关键时候,学生都不在学校,客观上也减小了中职学生的参与度;在衔接管理上,也较多地存在“刚性过大”而“柔性不足”的问题,在目标导向、学分制管理和弹性学制探索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另外,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3+2”模式没有构建,导致高职学生“出口”仍然较窄。
三、思考
一是教育应满足老百姓的愿望和选择,教育应引导老百姓的科学选择和合理定位,适合自己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二是教育一方面培养以动脑为主的高科技研究型人才,另一方面培养以动手为主的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
三是职业教育不是平民教育,是一类人成长成才的教育,应让家长和学生看到前途和希望,应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尊重学生根据自身条件、特长和喜好做出的升学选择。
四是职业教育应明确和坚持中高职办学定位,遵循人才教育培养规律,面向人人,培养初、中、高级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
五是中高职衔接的关键就是建立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培养体系,构建应用型人才成长的通道,架设普职贯通的立交桥。
六是中高职衔接的改革发展及科学机制的建立,可以引导初中毕业生理性科学分流。这样既破解了中职招生难的困境,又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生源保障。
四、建议
一是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的教育,应有自身人才培养的体系,进一步解放思想,利用全省现有资源,建立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及以上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通道。引导社会按照人的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理性选择,为学生多层次、多样化发展服务。
二是要大胆改革,实现高职层次对口招生、高职院校自主招生、中职院校推荐招生及“3+2”五年制高职招生并轨。
三是解放思想,加大对口高考(本科层次)改革步伐,突出技能考核,推行“专业基础理论+技能”考试模式,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组建专业技能测试委员会,对口考生技能考核由专业技能测试委员会负责实施,并逐步加大技能考试在总分中的分值。加大技能大赛加分权重,特别是国家、省级获奖学生在对口高考中的加分分值,实施技能拔尖人才免试进入高等院校学习优惠政策。
四是借鉴好的做法,尽快出台政策,鼓励省内应用型本科(包括重点本科)院校与高职和中职学校采用“3+2”或“3+4”模式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这样既可以满足高职和中职学生进入本科高校深造的需要,又符合经济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真正建立职业教育上下贯通的人才成长及培养体系。
五是按照大体相当的原则,同等对待对口高考和普通高考,大幅度增加对口高考本科招生计划,并及时公布。加强本科层次对口高考考试管理,规范对口高考成绩揭晓时间,公开对口高考的相关信息等,提高对口高考的信誉度和权威。
六是取消本科院校对口招收的中职毕业生增设的“预科1年”的规定。相反,普通中学考入应用型本科的学生增设1年“预科”,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强化学生的专业和职业意识。
七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服务意识,灵活学籍管理。在学生专业选择、转专业等方面尊重学生及家长选择,适应中职毕业生升学或就业的需求。
八是由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出台可操作性的指导文件,宏观指导中高职衔接工作,实事求是地重新审核中高职专业设置、课程标准及教学内容,力求中高职专业名称统一、课程标准合理、教学内容适宜。
人才培养建议范文3
[关键词] 河南省;税务筹划;行业需求;人才培养探寻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B
一、税务筹划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税务筹划是确立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新兴行业,是纳税人在合法合理的前提下,运用税收、会计、法律、财务等综合知识,通过对经营、投资、理财活动的精密规划而获得节税收益的活动。据测算,税务筹划能够给企业和组织减少15-20%税负负担。通过税务筹划,企业可在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的同时使国家的税收立法意图得以实现,并强化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促进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税务筹划人才是为企业提供税务筹划服务的专业人才。目前,我国税务筹划行业方兴未艾,一些大公司、企业开始专门设立税务部门负责这项工作,中小企业也纷纷设置专职会计人员进行节税筹划以期减轻税负。同时,随着税务咨询和税务行业的蓬勃兴起,与此相关的业务正走向专业化和精锐化,税务筹划师(Taxpay strategist)这一职业开始走向前台,被更多人所关注。2014年8月,国务院下文取消注册税务师职业资格许可的行政审批,注册税务师资格考试由准入类职业资格变成了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这一政策的实施旨在降低税务行业就业、创业门槛,将有效激发税务从业者创业的积极性,促进税务行业发展,提升整个税务行业在国民生活中的地位。
目前,我国税收政策正在面临重大改革和调整,无论企业、税务中介机构以及税务部门对税务筹划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大力培养专业的税务筹划人才无论对企业、税务中介机构还是税务机关都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河南省税务筹划人才需求分析
(一)河南省中小企业税务筹划人才需求缺口较大
来自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中小企业服务局发展指导处的数字显示,截至2013年9月底,全省中小企业单位数量达到39.74万家,同比增长1.27%;从业人员达到1149.96万人,同比增长2.01%。完成增加值12522.85亿元,同比增长14.04%,实交税金993.66亿元,同比增长9.89%。其中中型企业1.69万家,小型企业12.38万家,微型企业25.67万家。从以上资料不难看出,河南省中小企业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按照一般的企业速度分析,河南省中小企业数每年将增加4000千余户,按每个企业配备1-2名会计人员计算,仅每年至少需要增加4000千余名会计从业人员。加上原有会计人员的更新,需求量就更大了。
由于全国税收法律和法规的复杂性,特别是各类税收法规不断地出台,财会人员了解和掌握税务筹划的基本方法和实务操作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当务之急。为此财政部出台相关文件,建议企业设立税务会计岗位做好税收征缴工作鼓励企业合理节税。因此税务筹划人员必将成为企业管理决策的核心之一。同时,调查资料显示,企业提供的会计专业岗位主要是出纳、会计、中介、报税员、财务管理五类岗位,它们所占比例分别为:22%、27%、16%、12%和23%,这为设置税务筹划人才培养方向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调查中,当被问及“贵企业是否对税务筹划人才有需求”时,90.5%的企业都做了肯定回答。这充分说明企业涉税风险已是企业急需面对的重大风险之一,税务筹划越来越受到纳税人的关注。在企业内部,会计人员往往对税务知识一知半解,只会填写会计报表和纳税申报表,不会对申报表进行具体分析,甚至不能区分对企业有用的税收政策,更谈不上事先的税务筹划。懂税务知识并能够进行筹划的高级财务管理人才甚少,市场缺口相当大。经过系统学习的税务筹划师将成为紧缺人才,预示着税务筹划人才有着良好的就业前景。
(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税务筹划人才是河南省税务中介机构发展的需要
税务师行业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而发展起来的新兴行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目前,企业对税务师、会计师事务所的税务筹划服务有着广泛的市场需求,有众多的会计师、律师和税务师事务所纷纷开辟和发展有关税务筹划的咨询和业务。开展好税务业务的核心,就是要积极培养和吸纳高学历的复合型人才,以优化税务的人员构成,这是发展税务行业的关键。
《注册税务师行业“十二五”时期发展指导意见》(国税发[2012]39号)明确了注册税务师行业发展目标:到2015年底,行业规模实现较快发展。力争实现行业收入总额翻一番,注册税务师资格人数、执业人数和行业从业人数分别达到12万人、5万人和12万人,税务师事务所数量达到6000家。税务师事务所重组、转型运转顺利,涉税鉴证业务范围进一步扩大,涉税服务高端业务、新兴业务比重进一步提高。截至2013年6月,河南省从事经营的税务师事务所共计228家,其中有限责任制税务师事务所150家,占总数的65.8%;合伙制税务师事务所78家,占总数的34.2%。注税行业从业人员3982人,其中具备职业资格的人员只有1536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例只有38.6%。这与全国行业平均发展水平仍有一定差距,河南税务中介机构的发展对税务专业人才的需求仍然存在较大缺口,需要引进一批具备财税政策、税收法律咨询、税收筹划和税务等多方面工作能力的专业税务人才。
(三)加强政府税收筹划,是河南省税务机关实现其管理职能的需要
随着经济与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税收征管模式发生了质的变化,税收征管方向从“监督打击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为纳税人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已经成为税务机关的普遍做法,成为当今税收征管改革的主导潮流。在财税行政部门职能转变过程中对于税收筹划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下列方面:首先,政府税收筹划是发挥税收三大职能作用的需要;其次,政府税收筹划是提高税收征管效率的需要。财税部门想要通过提高税收征管效率,增加税收收入,就应当简化税制,让税收征纳双方容易操作,科学设置征管机构,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尽量减少税制的执行与遵从成本;其三,政府税收筹划是财税行政管理部门与纳税人之间避税与反避税博弈的需要。由于存在税收法律法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各种缺陷和漏洞,为了不断完善制度,政府和财税行政管理部门需要借助于反避税手段来堵塞漏洞。税务筹划师在帮助企业合理节税的同时,也引导企业遵守国家相关税收法规。税务筹划师的职责决不仅是避税节税,更不是想方设法钻法律空子,而是考虑如何用好国家政策,使得企业的税收对政府、对企业都有利,处理好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和保护国家税收利益之间的关系。为此,有必要培养高质量复合型的税务管理与税收筹划人才,以适应税务机关实现其管理职能的需要。
据调查,河南省税务系统仍然存在人员少、任务重、年龄结构偏大,综合素质偏低等问题。以郑州市金水区地税局为例,该局共有人员325人,下辖18个基层税务所;1个征收大厅;1个票管所;区局机关内设10个科室。承担着全区8.3万余户各类纳税人的地方税收征管工作。应该说这个数字在郑州市地税系统乃至河南省地税系统就分局单位来说可能是最多的,但仍然面临征管力量不足,后继人员短缺的问题。如该局税收管理员196人,辖区所管纳税人34982户,平均每名税收管理员管理178户;2013年该局共计组织各项收入51.2亿元,自2009年以来年递增17%。但应该看到的是在该局的人员组成中,30岁以下人员仅占14%,30-50岁这一档所占比例达到77%,其中的36%属于40-50岁之间的人员,这些人在10年内都有退休的可能性。近年来河南省国地税系统通过大力开展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知识更新培训、信息化培训等,税务人员综合素质有所提升,但其中从正规税务院校毕业的人员的比例、取得注册税务师、注册会计师资格的人员比例、研究生以上学历比例仍然偏低,加上因为队伍年龄结构偏老,虽然都有激情和干劲,但相对来讲对新生事物的接受、反应能力就略微逊色一点,影响了工作质量和效率的进一步提高。河南省税务机关对税务专业人才的需求无疑为税务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提供了良好机遇,2014年河南省公务员共招考4732人,其中仅省以下地税系统招考人数就达到了400人。
三、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加强税务筹划人才培养
(一)中小企业、税务师事务所、基层税务机关是高职院校税务筹划人才需求的主体
据调查,很多用人单位以往招聘的很多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会计、税务人才在工作中动手能力差,不能立即投入到工作岗位中,需要经过较长一段时间培训后才能上岗,并且他们的待遇比高职高专人才要高很多,这样造成了极大的浪费。现在,用人单位在人才的使用上逐步趋于理智,用人浪费的现象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企业,税务师事务所、基层税务机关尤其是中小企业更喜欢聘用高职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专业人才。
(二)用人单位不唯学历,更重视求职者实践经验
在人才需求调查中,几乎所有的企业都要求有1~3年以上工作经验。工作经验具体到应届毕业生来说,实际上就是实务能力,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理论功底,而且要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从凭证的填制到账簿的登记直至报表的编制、审查等系列工作任务,高职学生都要会独立操作,做到一看就会,不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培训。
实际上,税务筹划工作包括实务工作和理论工作,各企业需要的税务筹划人员大多是身兼数职,包括一些会计核算工作,报表分析,纳税申报,节税策划等,侧重的是实务。对于税务筹划人员,企业更青睐有工作经验的人员,他们一进企业就能立刻投入工作,免去了企业巨大的培训成本,毕竟一些基本的会计核算、纳税申报及节税筹划工作是做出来的,不是“研究”出来的,自然学历在一些初中级会计岗位中就显得不太重要了。
(三)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目前税务行业呈现出明显的供需矛盾,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税务(筹划)专业人才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这需要我们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注册税务师行业“十二五”时期发展指导意见》中明确要加强行业协会、税务师事务所与财税类大专院校的沟通合作,共同探索税务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方法;支持开设注册税务师专业方向的院校应用型学科建设和教材开发。推动注册税务师专业方向院校开设涉税司法鉴定、税收筹划、税务会计、税务风险管理等课程,鼓励在税务师事务所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推广注册税务师方向的“订单式”人员培养模式,解决行业人才短缺和培养滞后问题,促进行业发展;深入推进注册税务师考试制度改革,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适时调整、完善考试相关制度,鼓励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税务师行业中,为行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人才培养建议范文4
关键词 高职;人才培养;实验实训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89X(2012)15-0047-03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学生知识获取、能力培养、个性发展的主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1.1 转变观念,以现代教育为指导
课堂作为教书育人的主阵地,教师能否用新的观念、正确的思想去认识和占领这个阵地,是课堂成功与失败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能只从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来衡量质量,而要从素质教育和能力全方面来衡量。有的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对学生信任度不够,讲得多,根本就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说话,学生思维只能跟着教师转,去找答案。表面上课堂气氛很活跃,实际上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首先要转变观念。
1.2 尊重学生,营造民主和谐气氛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只有给学生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才能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把教育活动视为他们自己真正乐意的生活。现实中,在一些公开课上,教师要求学生起来回答问题,只要不是按教师的“标准”答案回答,学生一开口,就被教师命令坐下,另外抽人回答。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要有宽松、民主的氛围作保障,要敢于让学生把不同的观点暴露出来,哪怕错了,只要有一点儿闪光的,都要抓住及时给予鼓励。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也宽松起来,大家的表现欲强烈了,就都愿意主动发言了。
1.3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某件事产生兴趣,可以孜孜不倦地学习,兴趣更浓者,能达到废寝忘食的境界。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就会在无意中形成这种内在的动力,积极参与学习。因此,教师应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千方百计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4 尽量放手,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学生的特点是好“动”,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动”起来,这样才会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凡是学生能观察的要尽量放手让学生去观察,凡是学生能思考的要尽量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凡是学生能说的要尽量让学生说。语言是思维的表现,只有学生说出来,才知道他的思维方式是否正确、灵活、合理,是否具有创新性。开展小组讨论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敢说、愿说、有话可说。这样既体现了因材施教,又调动了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下面以“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项目一“调光灯电路的设计、安装与调试”为案例进行阐述。“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是电气与机电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讲述的知识既是目前广泛应用的,又具有一定难度和前沿性,对于基础不好的高职学生来说,学好这门课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让学生爱学这门课,让大家对课程内容产生兴趣,笔者首先将该课程核心内容归纳了6个项目,也就是创设了6个学习情境,这六个学习情境均来自实际应用。下面以项目一“调光灯电路的设计、安装与调试”及其中的“任务三 调光灯主电路的设计、安装与调试”的课堂教学过程为例进行阐述。
将项目分解成5个任务完成:认识晶闸管;晶闸管的选型;主电路的设计、安装与调试;触发电路的设计、安装与调试;综合制作与调试。
首先,第一次课给大家带一盏实际的调光灯到课堂,接通电源展示调光的过程,给大家增加感性认识,然后询问调光的原理是什么,激发学生研究调光原理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然后,多媒体展示教学情景一:调光灯电路的设计、安装与调试。提出要设计一盏调光台灯,并进行安装与调试,并告知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提出要求。这样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我应该怎么设计?采用什么原理?
再次,通过多媒体动画阐述晶闸管的认识和选型。布置课后任务:查找调光灯电路原理图,并弄清楚它的主电路调光原理。(为下次课做准备)
任务三调光灯主电路的设计、安装与调试
1)任务布置:完成调光灯主电路的设计、安装与调试。
2)任务分析:首先进行课堂分组讨论,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确定调光灯主电路的构成,可以查找教材或利用网络资源;然后各小组对调光灯主电路进行筛选,既要简单实用、造价低,又要满足控制方便、经久耐用。引导启发学生利用任务一、二学到的晶闸管的知识组成最简单的主电路。
3)任务实施。在各小组汇报答辩,教师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最终确定最适合调光灯的主电路——单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给出负载大小220 V、40 W的灯泡,提出电路设计参数要求,由学生自主设计主电路。根据任务二所学知识确定晶闸管的型号规格。重点:晶闸管器件参数计算与选型。难点:单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实现调光的原理。(采用启发式教学,在电路设计中注重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调光原理采用分组讨论、提问答辩的方法,最后教师点评,通过动画演示单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工作原理,从而阐述调光原理。)
4)学生上机MATLAB仿真,验证设计结果。
5)进行元件测量与搭接硬件电路进行测试,进行实际动手操练。重点:实际电路测试方法与数据分析。(在实际电路安装与测量中,教师主要是巡视指导,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与严谨的科学作风)
6)学生先总结归纳任务三的完成情况,并完成自评和互评。然后教师点评、归纳总结,并对学生完成情况给予考核。
7)课外能力拓展训练:本电路采用了单相半波可控直流电路作为调光灯主电路进行调光,请同学查阅资料,设计出另外两种调光灯主电路,并说明其调光原理。(作业布置注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其自主学习,研究性、探索性学习的能力)
8)任务四布置:调光灯触发控制电路的计算、设计、器件选型与调试。查找资料初步确定调光灯触发控制电路构成,每人至少确定一种方案。(为下次课任务的实施做准备)
2 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素质
高职院校以培养生产一线所需要的应用型技能人才为目标,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具有明显的“职业特色”。笔者认为,高职学生要养成良好的素质,必须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下述方面的培养和训练。
2.1 将“两课”、社会实践、日常教育等融为一体,立德树人
“两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其实际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素质的养成。将“两课”与社会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是适应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发展的重要举措。要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日常教育、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对培养高职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有重要作用。
2.2 将选修课、科技文化等活动融为一体,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高职院校的特点,决定了其培养人才的职业定向性。因此,在人才培养时,应淡化专业界线。高职学生更应该成为人文主义工作者,在自己的技术劳动中体现出对社会负责的精神。因此,要开设人文素质选修课和人文素质讲座。
2.3 以大学生体质健康为标准,搭建课内外训练平台
当前,大学生身体素质严重下降,已经是一个让人担忧的严峻问题。因此,要加强体育课、公益劳动课及大学生专业体育团队的建设,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为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保障。
3 增强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招到高质量的生源
1)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的就业问题,使每个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在毕业后得到一份工作是职业教育的最重要功能,因为就业不仅关系人的生计,还关系人的尊严。
①职业教育要找准服务对象,即其可能吸引的对象,提供适合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服务,如下岗工人的转岗培训、回乡农民工的技术学习、待业青年短期技术培训、大学生“回炉”以及其他需要通过职业教育来解决就业问题的群体。职业教育在办学过程中,应主动关注学生的需求、劳动力市场人才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以职业教育的经济目标为主要取向,以就业为导向,在专业设置、办学模式和培养方式等方面采取多种形式灵活办学。
②职业教育要改进服务质量。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建设,尤其是加强“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和专业教学环境的改善,切实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职业能力。另一方面,要适应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的趋势,改革专业课程,借鉴国外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理论,结合我国实际,提高专业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接受高水平的、名副其实的职业教育,为以后顺利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2)必须要关注学生接受职业教育之后的生涯发展,让学生有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首先,要改进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评价机制,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在关注技术精湛、能力出众的高水平技术人员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的同时,还要更多地关心普通技术工人,要为他们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其次,要提高技术工人的初始薪酬水平,使其与企业其他人员的薪酬水平大体相当。再次,以企业员工在职培训为契机,构建终身职业教育体系,并逐步实行与技术等级相配套的薪酬制度,使其技术技能提高与职位晋升及薪酬增长相匹配。
3)完善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发展环境。首先,政府有必要继续相关的支持政策,推动职业教育乘势发展。要对职业教育实施保护性招生政策、倾斜性学生奖助政策。同时,对地方政府举办职业教育的绩效进行分阶段的考评,制订严格的操作性强的督导和问责机制。其次,要继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强化职业院校的标准化配置,即职业院校在师资建设、实验实训设备配备等方面根据招生数量、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配置。
参考文献
人才培养建议范文5
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社会对既掌握信息技术又精通商务管理的复合型电子商务从业人员的需求日益增加,甚至出现人才缺口。许多高职院校秉承学以致用的办学宗旨对电子商务专业进行了教学改革,但是仍然存在毕业生技能与企业要求不符的情况,反映出电子商务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缺乏全面、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正是影响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本文重点分析我国高职院校在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
电子商务;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建议
电子商务主要是指综合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远程通信技术的优势来实现商品买卖过程的电子化和网络化,是经济学知识与计算机技术的综合运用。电子商务作为近几年新兴的商务运作方式在我国发展迅速,规模日趋扩大。随着电子商务业务的蓬勃发展,企业对于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特别是复合型电子商务人才的缺口有扩大的趋势。仅未来五年就有100多万的人才缺口。然而,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却远远低于全国大学生平均就业率,较低的就业率和较高的人才需求率表明我国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节,因此,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电子商务专业定位不清
电子商务专业范围广,方向和定位不是很明晰,涉及的边缘学科也很多,从而导致电子商务在专业建设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一些传统成熟的专业,如会计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生对于成熟专业的知识构架和就业去向都有着非常明确的概念和理解,甚至有为数不少的学生把就业的难易程度作为选择专业的核心考量指标。而电子商务却有所不同,无论从理论探究角度还是从实践操作视角来讲,都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很多学生对于学习专业的目的和专业课程设置的认识非常模糊。
2 高职电子商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电子商务专业的特点不仅体现在综合性强,需要综合掌握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求学生具有很高的应用操作能力。为了达到同时提高学生知识水平与实践操作能力的双重要求,教师必须做到理论施教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既要讲授理论知识,又要设置有效的实训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电子商务刚刚兴起的时候,从事电子商务人员很少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经验集于一身,从而难以企业对于该专业人才的需求。为了使学生真正学以致用,我国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高职高专院校从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入手尝试着进行改革,如大量增加实训课程所占比重等新举措,使得教学效果有所改善,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2.1 专业教师占比较低,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在高校担任电子商务教学的教师非本专业毕业,从而导致很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侧重教材知识点,缺乏对知识体系、前沿技术的探索研究,无法做到新知识新技术的及时传授。很多非专业教师对电子商务操作流程不熟练或者理解不深刻,很难从实践角度给学生讲授实际操作经验,同时缺乏也具有双证型的“双师型”教师和骨干教师。
2.2 理论脱离实际,缺少实践教学环节
电子商务对学生的操作能力要求极高,尤其是涉及到例如企业间电子商务合作模式、网络客服流程、网上购物流程更是需要大量进行实践才能理解其中要义,而这些恰恰是没有进行实训演练的,这是因为很多实践环节都要求学生必须开通网银才能支付,因此教师通常用自己的银行卡做演示或者仅仅展示些文字和图片,从而导致学生对于部分实践环节只有感官上的认识,而没有亲自操作的经验,难以留下深刻印象,教学效果往往事倍功半。
2.3 实训软件过于简单、脱离实际
现在各高职院校中广泛使用的电子商务模拟软件大多过于简单,学生只要按照操作手册,按顺序完成既定操作即可,不需要进行过多思考。这种操作方式缺乏灵活多变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3 电子商务实践教学及人才培养的建议
通过上述原因的分析中可以得到,想要引导学生掌握基本且必要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从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达到学生到就业岗位后能满足企业用人要求的目的,职业学院不仅要关注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更要清楚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兼顾二者需求的情况下对电子商务的课程设置进行合理、科学、系统、规范的安排,将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有机的结合起来,合理安排模块实训和结合实训的比重分配,纵向的校内实训与横向的校外实训对比开展,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取长补短,共同进步。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甚至是自主创业,在自主实践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对于学生理解课本知识、增强学习兴趣和培养动手能力非常有好处,同时也对提升电子商务学生就业质量和数量,开拓新的电子商务教学思路和方向有所裨益。
3.1 参加技能竞赛,培养综合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加入技能竞赛部分,参与竞赛的学生不仅可以展示自己综合素质,还可以通过竞赛的形式激发学习兴趣,树立学习榜样,培养学生在树立自信品质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还可以突出自己的优势,为以后的就业环节加分。
3.2 鼓励学生自主创业,通过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素质
高职院校应该及早培养学生积极面对自主创业的态度,例如利用学校的广播、学报等资源对电子商务进行积极宣传,努力营造出积极的学习和实践的氛围,从心理层面引导学生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自主创业,从操作与技术方面,给予必要的指导,同时还要适时增强必要的管理经验、市场运作策划能力的培养。在创业过程中,培养学生冷静的头脑,扎实的技能。成熟的思想加上必要的素质和技能,才是学生融入社会的基础条件。
3.3 形成以“运动起跑线”为代表的学生创业网店群
实战型模块教学法的实施,使得学生对每一个模块的内容掌握得很扎实,实战能力也有所提高,这些都为我校学生的网上创业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目前已形成了以“运动起跑线”为代表的学生创业网店群。
21世纪是信息充分融合的时代,是电子商务发展的黄金时期,企业对于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会持续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对于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大于供给会成为一种常态。因此,如何找到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最佳模式,如何更好地进行理论与实践的过度与衔接,仍然需要在教学实践与社会实践中不断摸索、探究与改革。
【参考文献】
[1]邵兵家. 电子商务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人才培养建议范文6
【关键词】评价体系;评价方法;培养质量;培养目标
Construction of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on the Cultivation of Vocational Teachers
ZHANG Guo-jun LIU Yu-yan ZHAO Min-hua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huangdao Hebei 066004, China)
【Abstract】Based on shortcomings of the present evaluation system of students learning quality, such as single evaluation method, single evaluation subject, single evaluation content and lack of flexibility, some new ideas were proposed to improve the evaluation system quality. Effective approach about evaluation system through referencing the foreign evaluation ideas, building a third-party evaluation system, using a combination of assessment method were discussed to construct a diversified talent training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which are diversification in evaluation method, scientific in evaluation process, rich in evaluation content, pluralism in evaluation subjects, comprehensive in evaluation target and capability in evaluation quality.
【Key words】Evaluation system; Evaluation method; Training quality; Training target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非常重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但往往偏重于教师教学效果层面的评价,对具体学生的学习质量评价很少涉及,没有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学习质量评价基本模式和评价体系[1]。当前采用的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体系主要是:在期中/期末对学生组织课程考试,作为评价学生质量的主要依据;根据学生平时学习表现给予平时成绩,作为评价学生质量的次要依据;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按一定比例累加得到综合成绩,最后根据综合成绩的高低进行综合素质排名。这种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体系存在评价方式单一,评价主体单一,评价内容单一和评价缺乏灵活性等问题。
1 评价体系的构建
针对上述职业院校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可以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经验。国外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发展相对较早,评价体系也已比较成熟。如澳大利亚结合专业特点的培训包[2];德国专业训练与师范教育分段评价[3];美国全国高等教育管理系统中心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育GP指标体系(NCHEMS)[4]。另外,英国的“三明治”教育[5]、加拿大的“合作教育”、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等等也是非常成功的培养模式。这种客观灵活的考核评价,体现了“能力本位”的教学评价理念。评价过程强化“以学生为中心”,关注评价结果,更关注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同时也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性学习带来的浪费。
国内众多院校和学者也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可以参考。潘武玲[6]建立了以政府评价、社会评价和高校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政府通过财政自主等间接参与评价,学校则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开展评价工作促进自身发展,社会评价则可以更好的反映社会需求引导高校的发展,三者的协调发展才能形成一个有效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探索构建了“校企校互融、教工学结合”的职教师资培养模式,以职技高师院校为主体,联合企业和中等职业学校,由校企校三方共同确定职教师资培养内涵,共同开发教师能力标准,共同开发课程,共同组织教学,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共同组织考核评价[7]。构建第三方评价体系,有利于加大高职院校办学透明度,把办学置于社会监督之下,从而督促高职专业客观认识人才培养结果,并以此自加压力,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改进教育教学实践,进一步深化内涵建设;更利于高职院校及时、准确地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进而调整专业结构布局、人才培养规格,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还可以促进毕业生职业岗位中需要的沟通、合作、应变、情绪管理、问题解决等能力培养,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8]。
2 评价方法的选择
在构建职教师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过程中,根据评价方法是否采用数学理论以及系统的计算过程,可以将评价方法分为主观评价法和客观评价法。主观评价方法也可以称为基于经验的评价方法,通过评价者主观的经验得出评价结果,主要有专家会议法、专家打分法、德尔菲法等。主观评价方法的优点是易于理解和操作,适用于缺乏客观数据或者评价对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观因素的情况,但是因为主观因素较多,所以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难以保障,只能通过选择经验丰厚或者行业内的专家进行评价以保障准确性。
客观评价方法一般基于严格的数学理论或者统计理论,通过对评价对象进行严密的定量描述、计算或者统计分析以得到评价结果。客观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多属性决策方法(加权法、Topsis 法等)、运筹学方法、统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回归法、聚类分析法、判别分析法等)、智能化评价方法、信息论方法、灰色系统理论与灰色综合评价和模糊评价方法等。客观评价方法的优点是基于牢固的数学统计理论,客观公正性强,如果评价对象的主观影响因素较少,则通过客观评价方法能得出高准确性的评价结果。但现实评价对象往往主观影响因素较多,客观评价方法往往在应对这种方法时不够灵活。不同的单一评价方法有其优缺点,为了更好的接近真是的评价结果,组合评价方法越来越得到重视,以利用更多的信息,更加全面的反应评价对象。
3 人才培养建议
针对学校现有师资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在岗专业教师进行培训非常必要,尤其对解决现有师资就近转行造成的问题可以得到一定程度解决。针对部分学校教师学历不达标或偏低的情况,国家或当地政府、教育机构可以给予政策上的鼓励,鼓励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在职或脱产攻读硕士及以上学历,提高专业教师整体学历水平。
受现行教育现状、编制的影响,教师到企业实践的机会较少,而人才培养和岗位能力的需要均要求专业教师必须具有过硬的专业实践能力,并且与时俱进。为此,在教学过程中除单项实践环节外增加企业、职业学校实践环节,要求学生有一年或半年以上企业、学校实践时间,学生在企业、职业学校顶岗实习,实现工学、教学结合;另一方面毕业后从事专业教师岗位的人员每年必须有一定时间到企业实践(建议3-5周),可以以指导学生实践的方式参加,教学单位制度化要求。通过实践双轨环节,可以使从教人员在到岗之初即有较好的实践能力,并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充实补充自己的实践能力,了解行业需求及技术前沿,使教学内容能够符合学生就业岗位要求,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对于职教师资培养单位,专业培养方案制定时须开设《职业教育学》、《心理学》、《专业教学法》等课程,使毕业生掌握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具有现代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学方法。同时在专业课学习时,融合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训练,使学生将专业学习与教师能力学习同时进行,为其将来进入中职学校任职专业教师奠定良好的基础。
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分析,继续加强专业方面的能力培养,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岗位一线各级各类人才的敬业精神、责任意识、沟通能力、文字处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这些无论对于教师岗位还是企业职工均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素质,但很难从课程设置直观体现与培养,然而可以在教学能力培养、专业实训、企业实践中应有意识地渗透、强调和训练,使人才培养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4 总结
针对我国职教师资学习评价中普遍存在的重终结性评价,轻过程性评价;重知识考查,轻实践应用;重教师评价,轻学生自评等问题。当前需要构建一个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过程科学化、评价内容丰富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目标全面化并以能力测评为核心的多元化的职教师资学习评价体系。从而引导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综合素质、就业竞争力、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张翠英.能力本位高职学生质量评价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
[2]Australian National Training Authority. Agriculture, Horticulture and Conservation and Land Management Training Package[S]. Canberra, 2011.
[3]Governance Structure of the Ball State University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s Partnership Network [DB/OL]. bsu.edu. 2013/06/14.
[4]Ewell P T, Jones D P. Indicators of“Good Practice” i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 Handbook for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M]. National Center for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Systems, 1996.
[5]Paul R, Howard G, Paul L. Educational and Contractual Attributes of the Apprenticeship Programs of Large Employers in Britain[J]. Journa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2006, 58(3): 359-383.
[6]潘武玲.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