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范文1
某中学曾做过调查,一年静下心来读完10本书的教师已是少数,学生的平均数更少,探究原因,99%的人反映没时间看书。
从小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阅读习惯,用好的读物为青少年成长注入正能量,依然任重道远。
高校图书馆借阅量创十年新低说明啥?
但数据背后依然有隐忧,一方面,该调查是将教材与教辅都计算在内,另一方面,6.97本的人均图书阅读量与日本人均40本,法国人均20本,俄罗斯人均55本相比仍较低。
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范文2
90后阜阳女孩王雅静因患先天性小儿脑瘫,脖颈以下严重瘫痪。2008年,她尝试用下巴操作鼠标写作,如今已出版多部作品,成为阜阳市作家协会会员。
数字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近日公布了第13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调查显示,2015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其中14~17周岁未成年人阅读课外图书8.21本。
教育部了2015年全国来华留学生数据,共有来自202个国家和地区的397635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全国811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浙江省的外国留学生人数达25658名,位居全国第三,仅次于北京和上海。
老人摔倒的地方就在我家楼下,那天我放学回家,看到路边围了很多人,当时也没太注意,后来在家里看见是一位老人倒在了那里,我就跑了出去。
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第二中学高三学生郑英杰为摔倒的老人撑伞遮阳,直到救护车赶来的一幕,深深打动了网友。“遇到老人摔倒,帮还是不帮?”“撑伞哥”用不假思索的行动,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一个文化传统要繁衍下去,一定要有新的解读、新的阐释,注入新的活力。
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花了整整8年时间,将杜甫的所有诗歌翻译成了英语,学界首部杜甫诗歌的全译本最近得以面世。宇文所安表示,这套诗集“最能帮助到那些会一些中文,但又不足以读懂杜甫的人”。
指住宅与商业、服务业混合,与街道的结合性强的社区。社区里面有银行、超市、商业街、餐饮、医院、学校、幼儿园等。中央发文提出,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推广街区制可以提供更多的公共空间,避免都市中的个人原子化。
糖 税
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范文3
>> 少儿数字出版模式研究 数字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出版服务模式探索 高校学报数字化出版模式探析 电子图书出版模式及其版权保护研究 高校数字图书馆门户研究 探索期刊优先数字出版模式 数字教育出版模式综论 用户参与式设计模式下美国高校图书馆的实践研究及启示 高校图书馆数字图书合理使用问题研究 浅议数字出版与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协同发展 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的业务模式探析 论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采购模式 地方高校图书馆员学术参与研究 高校图书馆参与城市文化建设研究 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集团采访模式下费用分摊研究 高校数字图书馆宣传包装与推广模式研究 基于读者移动阅读需求的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模式研究 高校图书馆民国期刊数字化模式研究 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的数字移动阅读服务模式研究 数字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模式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5-12-25.
[3]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2015-12-25.
[4]必胜网.第13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EB/OL].,2016-02-20.
[6]刘炜.未来的图书馆[J].数字图书馆论坛,2009,(9):44.
[7]杨琳.图书馆与数字出版的融合――以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为例[J].出版发行研究,2012,(3):47-49.
[8]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开放研究数据平台[EB/OL].,2016-05-16.
[10]邹新明,朱本军,张丽静.“北大博文”的思路、做法及思考[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1):68-70,120.
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范文4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 传统图书馆 读者群 服务能力 阅读方式 馆藏 比较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深刻的改变了人类已有的各种生活模式,人们如今逐渐习惯了通过互联网做大部分的文字阅读。于是有人开始相信数字图书馆终将取代传统图书馆,但这是真的吗?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分析比较一下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各有什么特点。
一、 数字图书馆的概念
严格来说,我们该如何定义数字图书馆,也就是网络图书馆?参考有关文献对其特征的描述,现归纳如下:数字图书馆是指利用互联网或其他网络为其馆藏品和服务作为主要渠道,向信息需求者提供数字化信息服务的图书馆。它有二大特点:一是网络化,即数字图书馆的信息传递、服务实现都依赖互联网技术的高效快捷来完成,其中互联网、无线互联网、广电网等都是它的业务渠道。二是资源数字化,将馆藏资源数字化,最终形成海量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
结合国内外数字图书馆发展现状来看,目前数字图书馆主要有二种模式:
第一种,纯数字图书馆。它最大特征是没有物理实体,不管是书库等藏书地甚或是藏书本身,所有服务均通过虚拟信号在网络上进行传播。
纯数字图书馆有二种类型:一种是互联网上各种网站开设的读书频道。2002年新浪网在门户网站中率先开办自己的读书频道,此后不久搜狐、腾讯等各大综合门户网竞相效仿,也先后推出了各自的读书频道。
这种纯数字图书馆具有典型的“草根”特性,正是目前炙手可热的网络新秀,极受时下年轻人喜爱。
第二种,分支型数字图书馆。它是传统图书馆开设的一个分支机构,以网站的形式在互联网上占有虚拟空间,本质是将传统图书馆服务延伸到网上。中国国家图书馆、各大学图书馆以及大部分公共图书馆均采用这种发展模式,是时下社会的主流模式。
由于这种数字图书馆的母体是传统图书馆,因此和纯数字图书馆相比,在数字资源方面它得天独厚。以国家数字图书馆为例,国图现有纸本图书2700多万册,电子书100多万册,理论上还有95%以上的纸本资源可开发。
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对比研究
(一)读者群比较
众所周知,数字图书馆的读者必须是能上网且会上网的网民,它的读者群要在网民中产生。以下内容摘自CNNIC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调查报告:
1. 网民规模
截至2008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其中宽带网民2.7亿人,占网民总体的90.6%;手机网民1.176亿人,较2007年增长了133%。
2. 网民结构特征
年龄结构:10-29岁网民所占比重大增,成为2008年中国互联网最大的用户群体,其中10至19岁占35.2%,20至29岁占31.5%。
职业结构:网民的最大构成群体是学生,占网民总数的33.2%。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不难看出:首先,数字图书馆读者群的群体特征突出,主要为年轻网民,且其中大多数为在读学生,拥有大量的潜在需求读书者。《第六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报告2008》提供的数据从另一个侧面也证实这点。
服务能力比较
服务能力是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能力的高低,影响着图书馆作用的发挥。
1. 从服务渠道上看
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服务实现的最大差别是渠道不同。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渠道是互联网、无线互联网以及广电网,它服务的对象范围广、人数多,面向全球所有网民。而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渠道是物理实体机构,如市县公共图书馆、学校图书馆以及遍布城乡大街小巷的书屋、书吧、流动书车等,因而限制了服务对象的范围和人数,仅局限于本地区人员。
2. 从服务方式上看
服务方式主要是指服务业要开展服务活动时,必须使服务产品的生产和交换服务产品的形式(即服务方式)灵活多样,方便消费者,符合消费者的需要。由于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各自的服务渠道不同,导致它们的服务方式差异很大。
(二) 阅读方式比较
数字图书馆的阅读方式称为数字媒介阅读或者叫电子式阅读。这里的“书”不再由纸张装订而成,仅由显示在屏幕的“页面”取而代之。“读书”也不局限于手捧一册,一页页翻阅,而是意味着或者在线阅读、或者手机阅读、又或者手持式阅读。数字媒介阅读的优点在于快捷、信息丰富、可交互性,缺点在于容易产生疲劳,不适合深度阅读。
传统阅读又叫纸质阅读,与数字媒介阅读比较,它最大的优点是有助于培养阅读者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纸质经典藏书历史悠久,不仅质量上乘,而且数量大,需要花费读者很多脑细胞去深度阅读。自然,“咀嚼”的功能是不应当退化的。因为,它决定着一个民族思维的深度和高度,对文化传承、整体民族素质提高、国家富强有着重要意义。
(三) 馆藏比较
传统图书馆馆藏和数字图书馆相比,拥有绝对优势。首先,藏品历史悠久。其次,藏品种类丰富。传统图书馆是人类历史和文化遗产保存中心,保存蕴藏着人类各民族、各历史时期知识精华的各种信息。最后,藏品经典众多。
然而,传统图书馆藏品体积大,占用空间多,存储密度小也是不争的事实。对于这点,正好是数字图书馆的优势。另外纯数字图书馆收藏不经出版的“原创”图书,属它馆藏一大特色,吸引了不少青年人在线阅读或下载阅读。
二、 结束语
通过以上比较研究可以看出,数字图书馆的优势不少。首先,数字图书馆的读者群青少年居多,他们和互联网一起成长,网络阅读渐成习惯。其次,数字图书馆提供的服务不仅方便、快捷,而且灵活多样,可在全球范围内寻找读书资源。但是,基于传统图书馆馆藏资料的历史性、完整性以及丰富性,需要到其学习、研究的读者大有人在。有需求就会有市场,如果说数字图书馆是属“下里巴人”的,则传统图书馆就属“阳春白雪”的,他们各自有需求者,因此有各自的发展市场。
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范文5
当今的知识信息时代,文化软实力比经济实力更能凸显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以及国际影响力。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建基于文化传承,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依赖于全民阅读。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生存数字化、文化多元化的推进,知识的传播途径愈加多样化,读书的形态样式愈加复杂化,国民阅读率持续下降,文化传承遭遇了链条断裂的“阅读危机”。这种阅读危机会逐渐瓦解传统文化及其文明秩序,一个“无根”或“断根”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因此,重视并加强我国的全民阅读和文化传承刻不容缓。
1 全民阅读在当今遭遇了危机
《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86本,其中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5本,国民人均每天阅读纸质报刊时长为19.76min,而人均每天手机接触时长达74.40min[1]。这份调查报告的背后表征着这样一种现象:纸质阅读率低,数字阅读盛行,功利阅读严重等。无疑,全民阅读在当下遭遇了危机,尤其是经典阅读,究其成因主要有:
从教育与学习的视角来看,“升学”和“就业”的功利性思想深刻地影响了阅读。对于中小学来说,分数作为指挥棒,使得学生的日常学习成了知识的接收器,而不是文化的生发器,学生的阅读兴趣与阅读习惯未能得到有效培养。大学生虽减少了升学的压力,但却又增加了就业的压力,于是,对于英语过级、考研、考公务员以及各种考证“有用”的书籍成了首选阅读对象。即便为了缓解学习、生活、就业带来的压力,休息时间也主要是阅读轻松休闲、娱乐消遣、时尚方面的书籍,很少阅读经典性、专业性或学术性强的书籍[2],阅读成了一种追求眼前利益的功利性活动。
从家庭与社会的视角来看,“生活”和“生计”的现实考量深刻地影响了阅读。从家庭的视角看,许多贫困家庭无钱为小孩购买书籍,对孩子阅读时间和精力投入很少,更遑论培养小孩的阅读兴趣了。有些富裕家庭虽然有钱买书,但不少家长却存在不知道买什么书以及如何指导孩子阅读的问题,缺乏对读物的正确选择和阅读的方法指导。就社会的角度看,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是为感受人文精神去阅读,而是为了获得那些对自己当下生存有实际帮助的各种“知识技能”去阅读,急功近利的社会心态使得阅读趋向“快餐化”、“功利化”、“娱乐化”、“商业化”。
从媒介与出版的视角看,“多元”的媒介与“海量”的信息深刻地影响了阅读。随着电子媒介资源的多元化,广播、电影、电视、网络、手机等传播媒介一方面强有力地分流了传统的纸质读者;另一方面则改变了传统的阅读方式和习惯。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根据《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达7.51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占网民总数的96.3%,网民上网设备进一步向移动端集中[3]。随着传播媒介技术的进步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眼球经济”和“快餐文化”的影响,“读屏”与“读图”的趋势使得“碎片化”的浅阅读盛行,“有韵味”的深阅读式微。在以休闲和娱乐为主导的市场导向下,虽然有图书的海量出版,却缺少精品,海量信息带来的是泛阅读困境。
2 全民阅读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文化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有效“身份证”,这种身份是民族历史文化文本化与经典化后形成的一种文化记忆。文化记忆形成的原动力在于书写文化,而书写文化的经典化又是文化记忆最后形成的标志。文化不仅是民族自立、自信、自觉、自强的根本,更是民族精神延续的载体。在民族精神延续的过程中,经典教育意义重大。而在经典教育中,推广全民阅读又是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
要想使一个民族的文化得到长久的继承,除了需要一部分专家对作为经典的文本进行保存、整理、研究和阐释外,“还必须把这些经典的内容普及化和仪式化,让它们返回到社会记忆的层面才能真正得到长久的维护,持续发挥其维系民族文化认同的功效[4]。”这种返回到社会记忆的层面来获得文化认同的方式,主要靠全民阅读经典来实现。可以说民族文化的传承,民族精神的延续,民族心理的强化,更多的是需要从阅读本民族千百年来流传至今的经典作品中感悟和?w味[5]。正如刘梦溪先生所言:“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是承继传统的一种必要的方式[6]。”通过全民阅读,让民族记忆渗透到每个子民的血液中去,是实现文化认同与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主要积淀在文字上[7]。从学理上说,语言是线性的、抽象的、逻辑的和思考性的。阅读时的文字咀嚼能使读者以凝神专注的理性方式长久地思考一个问题,这不但给读者以反思的可能性,而且为读者自己的想象提供了更多空间,进而为获得无与伦比的阅读与审美享受创造了可能。对此,作家张炜发出自己的阅读感言:“我们从第一个层面获得的,即来自语言,包括每一个标点的使用,词序的调度,文字中蕴藏着无限意趣[8]。”阅读允许读者反复地吟咏和沉思,不断体验作品的深刻含义,在不断咀嚼与回味中,读者最后可领悟文字所带来的快意与魅力。因此,推广全民阅读是传承文化的有效方式。
“历史地看,中华民族具有古老的阅读文化,有着深厚的、足以自豪的阅读传统[9]。”然而,在当今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视觉文化日益兴盛,阅读文化日渐式微。“当文化阅读活动遭到新媒介的冲击时,这不光意味着一种生活方式的渐行渐远,也意味着一种文化传统遭到了损毁[10]。”因此,倡导和鼓励阅读文化,推广全民阅读,就既是保护我们的精神遗产,也是保护我们的文化记忆。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体现为文化与科技的竞争,体现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扎实有效地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可为我们民族的发展进步提供不竭的动力。
3 高校图书馆是推进全民阅读与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
高校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的交流中心,是促进阅读的重要力量。在传承与弘扬、培育与创新阅读文化方面,高校图书馆大有作为。具体而言,高校图书馆在推进全民阅读与文化传承上,可从以下方面加强工作。
塑造优雅的人文环境,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读者愿来与想来是图书馆促进全民阅读的前提,因此高校图书馆要千方百计营造便捷舒适的阅读环境吸引读者。比如:适合查阅的馆舍布局、舒适方便的阅读设备、完善先进的网络设施、高效快捷的工作流程、以人为本的规章制度等,力争让读者在轻松愉悦中走进图书馆,亲近图书,使阅读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进而演化为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当众多读者养成爱去图书馆阅读的良好习惯后,文化传承自然就水到渠成。
建设丰富的馆藏资源,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读者来到图书馆后,如果找不到自己想要的图书资料,那也会逐渐丧失来图书馆阅读的兴趣。因此要留住读者就要加强文献资源建设,调整和优化馆藏资源结构,建立特色数据库,力争用丰富的阅读材料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爱好。高校图书馆作为倡导全民阅读的主要阵地,应从阅读兴趣和持续性方面入手,尽可能详细地调查读者的阅读需求,广泛听取读者的意见,采编各种主题的图书,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帮助读者培养阅读兴趣,避免阅读的盲目性。
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范文6
【关键词】阅读;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任何良好的习惯都源于从小培养,好的习惯会让人受益终生,阅读也是一样。因为只有当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成为发自内心的一种需求,进而才能转化为一种内在的素养,才能由内而外地指导我们的阅读行为。曾经听说以色列人将蜂蜜涂抹在书本上,让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书是很好的东西。于是以色列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全世界最爱读书的国家。涂抹蜂蜜这一举动在我们现在看来或许不屑,或许不解,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相信可以为很多人所接受,那就是阅读兴趣应该从小培养。
随着全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也已经逐步认识到阅读对于孩子的重要。的确,广泛的阅读对于孩子积累知识、拓宽视野、内化语言,包括培养情感、思维和想象能力等都有着极大的作用。可是如果孩子不喜欢阅读,常常只是被逼迫着去读书,或者由家长强制规定每天必须读多长时间、必须完成多少阅读量,那这种阅读就成了被动的机械劳动。于是,有些孩子往往是敷衍了事般的装模作样,手上虽然捧着书,内心却早已神游四方。如此状态下的阅读效果可想而知,家长们的初衷根本不可能达到。
所以,要想让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首先要让孩子喜欢阅读,能够从阅读中享受乐趣。试想,有哪个孩子会拒绝自己喜欢的事情呢?
一、尊重孩子的兴趣,选择适合的读物
经常有这样的感觉,很多家长对待孩子的阅读也像给孩子报名上兴趣班一样,有从众心理,有跟风之势。别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一般大,已经会背多少唐诗宋词了,已经读了多少世界名著了,已经搜集了多少杨红樱、秦文君的文学作品了,这往往会极大地刺激家长的神经。为了使自己的孩子别落下太多,今天听到风,明天就是雨,或买或借,赶紧跟进。他们往往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适合的才是最好的。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读物才是最关键的。
现在的儿童读物可谓是品种繁多,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从经典的诗词歌赋、文学名著,到现代的诗歌小说、校园文学,真可谓是就怕你不读,不怕找不到你想读的。你的孩子喜欢什么?是源远流长的中华历史,是足智多谋的英雄人物,是扣人心弦的经典战争,还是充满神秘色彩的科普世界……家长应根据孩子的性格,结合孩子的兴趣,给他们自主选择的机会。说到底,只要孩子不是选择了低级无聊的漫画书、“口袋书”,家长都应该给予鼓励和支持,健康的读物都会让孩子有所受益。我们不否认应该博览群书,但对于孩子来说,如果刚刚开始阅读就对此产生抵触和厌恶,所谓的“博览”又从何谈起呢?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每天不读书就觉得缺了些什么。那时,更广泛阅读兴趣的培养才有了基础,家长们更多的期望也才有了可能。
二、以经典故事切入,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
对于绝大多数孩子而言,一本两三百页甚至更厚的书拿在手上感觉可怕是很正常的。因为孩子往往缺乏耐心,看着厚厚的书本和密密麻麻的文字就会心生恐惧,感觉自己不可能读完。这时家长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就以在我家发生的一件真实的小事来说吧。我们都听说过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名著《爱的教育》,这是一本非常适合孩子读的书。但由于篇幅很长,又是外国作品,孩子们思想上可能就有畏难情绪。记得我当初把这本书带回家交给女儿,她很开心地接过去,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因为那时年龄尚小,习惯了读一些带有卡通彩色插图的故事书,估计是看到了书中只有文字而没有任何图画,我看到她的笑容在脸上凝固了,随即“啪”的一声将书丢出老远。我想,孩子不喜欢读,光靠强迫是不行的,还是先放一放吧。晚上睡觉前,女儿总会拖着我给她讲一两个小故事才肯入睡。于是那两天我给她讲了《小抄写员》《少年鼓手》等。她听了特别感兴趣,还让我讲。第三天,我不讲了,我又把《爱的教育》递给她并对她说:“其实我这两天讲的故事都是这本书上的,里面还有很多很多有趣的故事,想听的话不如你自己去读吧。”女儿立刻迫不及待地接过书读了起来。
从起初的扔掉,到后来的自主阅读,这种改变就体现了兴趣培养的重要。所以在阅读的启蒙阶段,家长不要急于求成,不妨先从中选择几个故事性较强、情节较生动曲折的小故事讲给孩子听。这些简短的小故事往往能一下子抓住孩子的心,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渴望和阅读的兴趣,随后的自主性阅读也自然如水到渠成一般。
三、加强亲子共读,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良好习惯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氛围。我们也许无时无刻不对孩子的学习包括阅读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但扪心自问,我们自己平时读了多少书?人均4.35本的数据,你是做了贡献还是拖了后腿?一些家庭茶余饭后,家长们不是看电视,就是上网、打麻将,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够每天静下心来自觉阅读几乎是天方夜谭。所以我们的家长不妨每天抽出一点时间,也来读一些书,哪怕是读一些报纸杂志,营造出家庭阅读的良好氛围。所谓“润物细无声”,也正是讲的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