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400字日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生400字日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生400字日记

小学生400字日记范文1

河南省信阳市十三小学 程逍

我喜欢爷爷用他那长满老茧的手抚摸我的头,也喜欢爸爸用有力的大手把我高高举起,更喜欢妈妈那温柔的手牵着我。

小时候,妈妈经常牵着我的手,散步的时候牵着手,逛商店的时候牵着手,就连上下楼的时候也要牵着手。不过我不知道这是什麽意思,也就习以为常了。

现在我长大了,还是喜欢和妈妈牵手。一次,我和妈妈牵着手去商场买东西,遇到两位同学,同学看见我和妈妈牵着手,对着我偷偷地笑。我不好意思地松开了手。

吃饭时候,我忍不住问妈妈为什麽老牵我的手?妈妈不明说,先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妈妈小时候,妈妈的外婆经常牵妈妈的手,妈妈长大后觉得很害羞,就想方设法地甩开,太姥死后,妈妈多想牵太姥的手啊!妈妈很后悔以前那麽做......我一下子豁然开朗,原来牵手也是一种爱,是对子女的呵护,更是儿女的依恋。

小学生400字日记范文2

俄罗斯:书包分量有规定

9岁的尼基塔是小学三年级学生,就读于莫斯科市区斯维布洛沃一家普通的学校。他的书包是帆布材质的,通体为蓝色,上面绘有卡通人物,看起来极为普通。打开书包,里面有数学、俄语、文学阅读等课本,还有日记本和塑料文具盒。

事实上,为给学生减负,俄罗斯教育部门对中小学生书包、课本的规格和重量以及课时设置等,做出了非常具体的规定:一至四年级学生的课本每本不应该超过300克,五至六年级为400克,七至九年级为500克,十至十一年级为600克。

俄罗斯文化艺术源远流长,这与俄罗斯学校和家庭普遍重视艺术教育密切相关,而且这种艺术教育是从小抓起,这从小学的课程设置就可以管中窥豹。翻开尼基塔的课程表,可以看到他每学期有12门课,其中超过1/3的课程跟艺术直接或间接相关,包括美术、音乐、舞蹈、劳动实践、自然等。按照俄罗斯中小学课程的安排,美术、音乐课一直要上到八年级,而舞蹈、体育课要持续到中学毕业。

美国:书包重,学业轻

在中国,人们常接受这样的信息:美国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很轻,他们的书包一定是全世界最小、最轻的。然而,这样的情况只适用于美国低年级小学生。

美国的小学里,低年级的学生基本没有课本,因为老师上课时会分发讲义。到了三年级,老师上课开始使用课本了,小学生们的书包也逐渐丰满充实起来。美国的课本大都是16开铜版彩印大开本,硬皮精装,一本书就有两斤重,可循环使用。

虽然美国学生的书包很重,但他们的学业却很轻松。

在美国中小学,孩子们上学按家庭居住的学区择校,和成绩无关。放学后,他们有的成群地挤到免费开放的图书馆里读书;有的加入学校各种俱乐部,不是在运动场运动,就是在音乐房里摆弄乐器。

挪威:书包里放饭盒

翻开一个挪威五年级小学生的书包,里面只有三四本书和一个饭盒,不超过两公斤。挪威的小学生都不用把课本带回家。

从一年级到五年级,学校平时不安排考试,只在学期末测验一次。但这只是一次不公布成绩的考试,更没有班级排名一说。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只有任课老师和学生本人知道。家长想了解学生成绩的话,必须学生本人签字同意,老师才会告诉家长。

在挪威,小学的教育理念更倾向于“重培养、轻成绩”,很多学校在孩子很小时,就开始培养他们对于隐私的保护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小学生400字日记范文3

记得李镇西说过:“读书是一种生活,一种常态生活。”余秋雨也说过:“阅读,最大的理由是使思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而我自己则在教学中思考,在思考中读书,边读书,边思考:我们应该怎样读书?应该对学生提出怎样的阅读要求?阅读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而《语文新课程标准》是这样要求的:“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也就是说,对于文学作品,学生是喜欢读也要读,不喜欢读也要读。那么,我们能不能抛开应试束缚,认清读书的真正目的,引领学生把读书融进自己的生活,让学生在阅读中伴随书香成长?能否让学生追随着作者的思想,捕捉作者智慧的火花,得到精神的熏陶、心灵的安慰、素养的提升,在阅读过程中,源源不断地感受作者的思想,从而激发自己去思考,使自己成为感情丰富的人,也让自己变得成熟呢?笔者认为应该着眼于以下几方面去引导学生亲吻书香。

首先,合理安排好读书的时间及内容,一个学期需要阅读多少本书,读多少字数的书,在语文新课标中有明确的规定,在开学初就要让学生明确本学期的阅读任务,让学生知道阅读的时间主要在课外。当然,每个星期能抽出一些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阅读,教师给予指导,那是最好不过的了,而且这也能够引起学生的重视。可是,鉴于时间有限,阅读必须安排到课外去完成,这就要求教师做一个有心人,多为学生着想。每天尽可能少安排或者尽量不安排抄写的作业,尽量少安排重复的抄写作业,让学生每天利用充分的时间有计划地阅读课外书。双休日还可以再多看一些书,阅读时间还可以更长一些。教师还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一本一本地阅读,培养读整本书的习惯,快速读书专心读书的习惯,不能漫无目的地东翻西看,因为这样读书将毫无收获。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生每个学期要阅读的名著并不多,只有两三本。所以,要合理安排阅读时间及内容并不难,只要老师稍微动一下脑就可以完成。

其次,要引导学生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每一册书中都安排了相对应的名著 有关内容,教师要好好引导学生利用这些资源,通过学习课本里的有关内容,先大致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从而更好地进行课外阅读。

再次,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作品。每次布置学生阅读作品之前,提出一些问题,指导学生把握一定的方向阅读,同时也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一种手段。我告诉学生,阅读作品不能只为追求热闹而阅读,这样的话,阅读的收获就小了。作为小学生,更不能为了阅读而阅读,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阅读任务而读书,聪明的人会懂得从阅读中吸取作品中的营养,使自己在阅读中慢慢成长,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更自信,更坚强,更富有同情心,也更有内涵等。作为老师,经常这样指导学生阅读,学生肯定会有收获的。

怎样才能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首先,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向师性,在平常的教学中,我经常把自己的阅读体会告诉学生。我告诉学生,我很喜欢阅读,这是在中学时代就养成的习惯,直到现在,无论多忙,我都坚持每天阅读的习惯。我常常在阅读中感受作品中主人公的喜怒哀乐,感叹他们的悲欢离合,在被感染中感受到阅读带来的快乐。我还常常把自己平时的练笔拿出来给学生看,常常把自己发表的文章在网上与孩子互动,如果能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到阅读是快乐的,那学生又何乐而不为呢?更何况,学生大多数愿意相信自己的老师。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也是激发阅读兴趣的一种手段。学校的图书馆、教室都可以成为阅读的重要阵地,在教室内挂设有关读书名言的标语,出以读书为主题的板报,形成良好的读书环境。当然,创设良好的环境,只在图书馆和教室阅读是不够的,因为阅读是一种磨炼人精神意志的活动,因此,电脑室也常常列入我们的读书阵地,孩子都喜爱上电脑课,伴着优美的音乐,在网上读书,学生阅读时非常投入,常常被听不到下课铃声。至于课余时间的阅读,如在家里,我同样鼓励学生各自创造良好的环境,达到忘我的境界。这样,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阅读带来的快乐,学生的兴趣不就有了吗?这样的阅读不就落到实处吗?

另外,在进行阅读之前,教师向学生介绍有关作品的相互知识,如作者的生平,作品的影响力,也是激起学生阅读兴趣的手段之一。

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写读书心得的习惯。读写读写,读离不开写,写是读书升华,会读书的孩子一定会写点东西。阅读,不能只追求情节,要想有所收获,就必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写日记是最适合孩子的练笔方法。我的教学生活中最大的收获是积累了几千万字的学生日记,形式灵活,篇幅短小,尤其是少了课堂作文中那些诸如命题、材料、话题等条条框框的限制,让学生在这种自由、随意的氛围下写作,当写作与生活“亲密接触”时,写作就不再是任务,也不再是作业,而变成了人生轨迹的精彩记录。而当写作成了兴趣,作文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指导学生怎样写好“日记”就是其中一种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多要求,让学生会写。在日记训练指导时,教师要有序列化的训练程序,不要乱写, “脚踩西瓜皮,溜到哪算哪”的文章。没有思考,缺少观察,只是一个生活的旁观者。这样的日记只能说是“流水账”了。也不要把日记看成单纯的作文训练,又急功近利,今天花草树木,明天亲情友情,话语是老老一套,文字是“嫁接” 的,几乎没有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样一堆虚假的漂亮文字还不如几段真实的粗糙文字。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打开生活之门,让写作与生活“亲密接触”。

多发现,让学生可写。罗丹说过:“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用眼睛去发现,用心去感受,生活处处都是素材。正如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中所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写文章不是点缀,不是装饰,而就是生活的本身。”

多引导,让学生能写。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学会从生活中寻找素材之后,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如何表现生活。冰心老人说:“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只要能把自己这一天周围一切事物的真情实感自由畅快地写下去,留下心泉流过的痕迹就好。”学生要学会用“放大镜”来寻找生活的细节。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学会表现生活,将自己的感情与评价融入到对事物的描述之中。

小学生400字日记范文4

在语文的概念被弄得很混乱的当今,重新提出这个朴素的道理,从“多读书”的角度去阐释语文的本质,是有现实意义的。

听说读写,哪个最重要?“读”最重要。培养读书的兴趣与习惯,这是为学生的一生打底子,是建树一种生活方式。

这几年推行课程改革,有必要,也有成绩,但目前面临一些问题。主要是虚浮烦躁,坐而论道,翻来覆去,急于求成,为改革而改革,走得很远,却忘记了为何要出发。弄得一线老师也目迷五色,无所适从。这样的时候,我们特别需要定力,摒弃形式主义,回到朴素的立场,回到教育的本质上来。

语文课最基本的,还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培养读书的兴趣和习惯。有了读书的兴趣和习惯,很自然就可以把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等等带动起来。

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中小学阶段,读书是精神和智力获得成长的主要营养源。

要有点平衡兼顾的意识

看待读书问题,我们当老师的要有点平衡兼顾的意识,既要照顾考试升学等现实的利益,更要从长计议,着眼于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做准备,为他们走向社会之后的发展以及生活质量的提升打底子。

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反思之一:

语文课有没有引导读书的意识?是否有这方面的自觉?

一个有水平的老师,会懂得一些必要的平衡,既面对高考中考,又竭力防止陷于题海战术。可以做到让学生考得好,但又学得不那么死板。如果一个学生阅读面广,视野开阔,语文素养一般也会比较高,考试也不会差到哪里。在班级中做点调查,看看你们的学生读书兴趣到底有多高,处于什么状态,这也是检查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反思之二:

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提升学生读书的兴趣,或者反过来,是否会败坏读书的兴趣?

精读课功能是什么?就是给例子、给方法,举一反三,激发读书的兴味;略读课,应当是学生自己去读,把在精读课中学到的方法,拿到略读课中去实践、尝试、体会,很多情况下,是自主性的泛读。抠得很细,反而会带来很严重的弊端。课型没有变化,没有节奏,全都处理成精读精讲,基本样式不变,反复进行,学生会腻味,同时也失去了读书学习的兴趣。这种“细”要有意义,意义就是指向学生读书的兴趣,并要学生学会读书的方法,而不能只是为了应对考试。

教材三位一体结构精读应改为“教读”,略读改为“自读”,建构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

反思之三:

阅读教学是否不教或少教读书的方法?这样的语文课是否很失败?

上了那么多课,做了那么多题,考了那么多试,但我们的许多学生还是不会读书,特别是不会完整地读一本书。

一定要把读书方法与能力的训练,纳入到教学安排之中,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除了精读,还有浏览、猜读、跳读、群读,等等,都需要给以具体方法。

“课标”要求从小学高年段开始,让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一堂课下来,有把握得住的“干货”。

反思之四:

我们的阅读教学观念,是否应当更新?

“不动笔墨不看书”,一定情况下是可以要求的,但又不能规定学生凡是读书都必须做笔记写文章;阅读教学可以也应当和写作有联系,但不等于凡是阅读全都指向写作。因为如果这样去强硬要求,就会变成束缚,导致扼杀读书兴趣。我们今后讲“不动笔墨不看书”,最好限定在一定的语境之中。

“好读书不求甚解”不一定就不好,它是读书的一种常态,不必苛求。我们很多时候都是这样读书的。提倡有条件的都实行海量阅读。我现在特别赞成让中小学生“海量阅读”的韩兴娥 。这对当下那种文摘式、快餐式、拼贴式的阅读,以及这些阅读所造成的思维能力的弱化,有针砭的意义。

学会“连滚带爬”地读。不要每一本书都那么抠字眼,不一定全都要精读,要容许有相当部分的书是“连滚带爬”地读的,否则就很难有阅读面,也很难培养起阅读兴趣来。

反思之五:

课外阅读是否纳入了教学计划。“课标”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以“课标”精神理解阅读教学,应当有新的思路,那就是:让语文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课堂阅读教学往课外阅读伸展,让课堂内外的阅读教学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联成一体。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大量”,主要就是课外阅读,而不是现在常见的反复做题,也不限于课堂教学。

现在是网络时代,学生大量接触网络,当然也是一种阅读,但容易浮光掠影,思维碎片化、浅化,所以提倡多读书,还要加上“读整本的书”,这还可以磨磨性子,养成好的习惯与学风。

“课标”对九年的课外阅读量专门做了规定: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需要有相应的教学计划,根据各个学段的教学目标,安排适当的课外阅读,注意循序渐进,逐级增加阅读量与阅读难度,体现教学的梯度。

第一学段(小学低年段),“课标”要求“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

我反对盲目提倡“读经”。现在有些学校和家长一味搞“提前量”,在小学低年段甚至学前班就要孩子们“读经”,是不合适的。

到第二学段(小学三四年级),“课标” 开始重视叙事性作品的阅读。根据这个学段学生的阅读心理特点,学生喜欢具有生动形象、故事性较强的作品。

第三学段(小学高年级), “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对阅读的水平也提出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从小学高年段开始,要让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阅读教学评价的建议,不只是课堂教学的,也适合课外阅读。

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注意收集、积累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发展的资料,可采用成长记录袋等各种方式,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日常表现,应以表扬、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从正面加以引导。

让学生有选择,有自由度,不断拓展阅读空间。

从中考或者高考的情况看,凡是形成了阅读习惯的学生,都是课外阅读量大、知识面广,读过很多“闲书”的。这部分学生思想一般比较活跃,整体素质也高,他们往往也能在考试中名列前茅;而那些只熟习教材和教辅,课外阅读“闲书”少,没有阅读习惯的学生,即使考试成绩不错,视野也比较窄,思路也不太开阔,往往是高分低能。

所以,在应试教育还不可能完全取消的情况下,最好还是要兼顾一些,让学生适当保留一点自由阅读的空间,使他们的爱好与潜力能在相对宽松的个性化阅读中发展。阅读面宽了,思维开阔了,素养高了,反过来也是有利于考试拿到好成绩的。

反思之六:

老师是否知道学生的阅读兴趣?

现在的小学生喜欢读些什么?举出一些被他们热捧的书来看吧:《植物大战僵尸》《怪物大师》《神奇校车》《查理九世》《笑猫日记》《淘气包马小跳》《男生日记》《女生日记》,以及漫画杂志《幽默大师》《爆笑校园》《阿衰》,等等。

读书其实是个人化的事情,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性情,甚至男生和女士,各自的读书兴趣可能都会有所不同。“闲书”读得多了,对阅读能力肯定有很大帮助,他们读书的习惯养成了,阅读和欣赏水平也会提高。经典对于青少年是有些隔膜的,而且不一定喜欢。怎么办?只能慢慢引导,不能强制。其实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不同年龄段会有不同的兴趣,他们会自我调整,自我塑造。

尊重学生的语文生活。

语文课一定要高度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重视并能多少进入学生的语文生活。

反思之七:

读书的情况是否在评价考试中得以体现?语文教学的效果好不好,不止是看课内或考试,很大程度上要看课外,看是否培养了阅读的兴趣与习惯。

现今有些地区中考或者高考,也越来越重视考查学生的阅读面与知识面,有些题出得较活,光是读教材教辅,是难于完成的。这对课外阅读教学的推动就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是命题所依赖的材料范围将大大拓展。

二是更加注重逻辑思辨能力的考查。

三是有意识考查读书的情况,包括课外阅读、经典阅读、阅读面与阅读品位。

如四川高考语文试题:从曹雪芹、贝多芬以及文学形象大卫・科波菲尔中任选一人,用二三百字去续写下面的话:“即使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能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力量,这就是苦难带给人生的意义。”

语文课不要滥用多媒体

不断穿插使用多媒体,虽然很直观,可是把课文讲解与阅读切割得零碎了。

多媒体给学生提供了各种画面、音响与文字,目迷五色,课堂好像活跃了,可是学生的阅读被挤压了,文字的感受与想象扰了,语文课非常看重的语感也被放逐了。这样的多媒体对语文学习并没有好处。

过多依赖多媒体,还会制约老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很多老师得了“百度依赖症”,什么都依赖网上给结论,有结论没过程,思想容易碎片化、拼贴化。

语文教师必须是“读书种子”

前日有杂志采访我,问:孩子们都不太喜欢读书,怎么培养兴趣?答:家长自己爱读书,孩子自然也对书有兴趣。父母成天打麻将看电视聊大天,家里完全没有读书的气氛,怎么可能要求孩子读书?在孩子的教育上,父母的言传身教是第一位的。如果能让孩子从小养成读书习惯,加上阳光性格,比考上好学校更重要。

“职业性阅读”

语文老师要养成读书的良性生活方式。如果老师自己不是“读书种子”,你的学生也不太可能喜欢读书。

要把当小学老师作为“志业”。教师是稳定的职业,是创造性的职业,一定会重新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如果我们对自己的“职业”有持久的热情,又有长远的目光,那就是“志业”了,和纯粹赚钱谋生的心境不一样了。

开个书目也有必要

读书其实是一件私密的事,是个人化的,照理说不应该有什么统一的书目。记得好像是周作人说过,最不应该给别人看的就是自己的书房,因为一看书房就大抵知道此人的品好了。周作人的话主要是对于文人来说的。而一般学生,特别是还没有读书兴趣的人,给他开个书目也还必要。

我建议把书目的提供和语文教学结合起来。语文老师可以借这个书目来做两件事。一是激发读书兴趣。你推荐了30本,他能够读3本就不错了,慢慢进入状况,唤起阅读的兴趣。怎么引起孩子们的读书兴趣?不能只是布置阅读任务,我们的语文老师还得想想办法。第二,就是读书方法。对中小学生来说,阅读方法的掌握是很重要的,是基本的语文素养。

小学生400字日记范文5

这种奇特的现象,说明了什么呢?

如果我们把这些同学的错例集中起来,经过深入的剖析,就会发现在同一个知识点上,往往能出现一些共性的错误。这说明,典型错例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

解题中出现错误的原因有很多,本文结合自己的数学教学的实践经验,对小学生数学解题中的一些错误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教学对策。

一、小学生解题产生错误的成因透析

1.心理方面的原因

(1)感知笼统,情绪急躁

部分小学生求成心切,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看不出事物的联系及特征,因而头脑中留下的印象缺乏整体性,容易忽略部分和细节。理解应用题题意时往往一晃而过,仅看一次,不肯多看、多读,只获得信息的整体印象,而忽略题意中的个别字词。如:把“少多少米”看成“多少米”,把“可以多用几天”看成“可以用几天”,把“156”看成“165”,以及把“+”看成“×”等等。小学生意志力薄弱,易情绪化,面对诸如“1731.2÷5.41”“3.14×17.6”等复杂的计算问题时容易出错,特别在是紧张的考试中这种问题更为突出。

(2)思维不灵活

运用运算定律和性质,需学生从题目数字特点充分挖掘信息,从而为正确解决问题创造条件。如:简算“68×99+68”“256×256/257”,由于这两道题与原乘法分配律基本形式的结构相比发生了一些变化,有的学生的思维始终定格在“乘加乘”模式中,根本想不到把“68”看成“68×1”,把“256”拆分成“257-1”以致无从下手,导致出现解题障碍。

(3)错误性联想

小学生的知觉是有选择性的,所接受的信息的强弱程度会影响他们的思考。在四则混合运算中,学生往往受题目某些数据特点和某些运算符号等强信息的暗示,联想不当,引起计算错误。例如,计算“145×6÷145×6”,学生受除号两边145×6的外在因素的干扰,忽视了运算顺序这个关键信息,马上就得出等于1的结果。又如,73+27×4=100×4=400,274-25+75=274-100=174,126÷4×25=126÷(4×25)=126÷100=1.26,等等。这些计算错误都是受数据特点的影响,学生习惯性地使用“凑整”的解题方法,导致运算出错。

(4)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

思维定势是思维的一种“惯性”,指由于先前的活动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使人以比较固定的方式去进行认知并作出行为反应。思维定势对问题的解决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的影响。一方面,思维定势可以加快学生的解题速度,使学生采用最简捷的途径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当问题情境发生变化时,思维定势却容易导致学生在问题解决方法上的选择不当乃至错误。

2.基础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原因

(1)表面上相近、相似,实质并不相同的知识或技能

人们在学习新的知识或技能时,总是以已有的旧知识作基础,

如果新知识与原有的某些知识要素联系紧密,初学阶段又未能透彻理解它们的本质差别,于是混淆现象便产生了!

比如,在做整数加减法时,总是“末位对齐”,待学习小数加减法时,因未能正确理解“相同数位对齐”这一本质特征,而常常将应该是“小数点对齐”,错解为“末位对齐”,待学到小数乘法时,处理积的小数点,又受到小数加减法对小数点处理方法的影响,仍是小数点对齐,便再次解错了。

(2)概念理解不透,规律未能掌握

概念和规律是构成数学大厦的基本元素,也是必须牢固掌握的最基础知识。数学中的概念,包括各种名词、术语、意义、定义等等;而规律则包括各种公式、定律、性质、法则和解题方法等等。规律,是数学的核心内容,它们是判断的依据,推理的基础,也是思考的前提和深化学习的桥梁。只有透彻地理解了,熟练地掌握了,解题时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造成错解的原因,绝大部分都是由于概念理解片面;规律没有掌握。

如:40-25÷5=15÷5=3

此题计算的法则和运算的结果,在各个单项中并无错误,然而却因混合运算顺序不符合规则,便前功尽弃了。

又如,有的同学计算“4218÷6=73”,则是因为对除法中的“不够商1就商0”的法则没有掌握的缘故。

也有一些同学在做应用题的时候,他的运算过程完全正确,只是最后因为对单位名称没有准确地理解,该用“面积单位”却用了“长度单位”,该用“高级单位”却用了“低级单位”,以致有:“一块木板的面积为1.8米”“妈妈体重52克”等等可笑的答案。

因为概念不清、法则不熟而造成的错误是经常发生的。在整个错解中占的比例也最高。

以上只是解题过程中学生发生解题错误的部分因素。实际上,错解往往是由一个或几个因素交织在一起造成的。

二、纠正小学生数学解题错误的教学对策

1.在练习中,加强变式训练

在感性向理性的抽象思维活动中,除了提供正确的标准材料,还应变换材料的非本质属性,提供充分的变式材料让学生去感知、比较、领悟。这可以使学生对概念、法则等的理解变得更精确、更本质。

例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可以出示一些判断题,让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①40÷8=(40×2)÷(8÷2)( )

②160÷80=(160÷4)÷(80×4)( )

③540÷90=(540×100)÷(90×10)( )

这些变式可以使学生对该内容的认知更加完善,更深刻地理解规则。

2.重视对错误案例的整理和分析

教师在学生作业批改中,可以将学生出现的错误分类记录,统计比例,发现共性并在教学中“对症下药”。特别是对概念模糊、算理不清、方法不对的典型错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剖析根源、找出“病因”,再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

例如,选择题“0.87÷0.13=6……( )”的三个选项为A.0.09

B.0.9 C.9,大部分学生选择“C”。余数判断出错,这是学生在计算小数除法题时的典型错误。对此,教师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先判断答案正误,再追问“你是怎样发现错误的”“余数是几”。学生主动探索,找到判断错误的方法:①余数9比除数0.13大;②余数9比被除数0.87大;③0.13×6+9≠0.87。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找出了正确的余数0.09。这样,教师从学生的习题中选取错例,充分挖掘错误中潜在的智力因素,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现在的学习以及今后的升学都非常重要。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很多的解题错误是由于学生不好的学习习惯造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智力的发展,是防止学生计算错误的重要保证,对于小学生来说,要养成如下良好习惯:(1)规范书写的习惯;(2)检查估算的习惯;(3)勤学好问的习惯;(4)写数学日记的习惯。

课堂就是让学生出错的地方,学生的错例是教学的巨大财

小学生400字日记范文6

关键词:语言积累;课内课外;专题活动;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036-02

古人云:"为学之道在厚积而薄发"。《语文课程标准》非常重视语言积累,提出很多具体措施予以保证落实。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应"背诵优秀诗文"136篇,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

根据《课标》要求,并结合我班学生实际情况,我在多年的时间里,在教学实践中以语言的积累为突破口,努力提高我班学生的语文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也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

1.立足教材,课内积累

课堂教学中,我自始至终都瞄准课文的言语,采取多种办法去引导、帮助学生积累吸收,最终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

1.1解词析句,品味欣赏。我们所学的课文多数是中外名家的代表作,选作教材时还作了精当的改动,其中的遣词造句可谓句斟字酌,堪称语言的典范。分析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可以让学生在品味欣赏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把这些好词佳句记忆在脑。

通过解词析句的训练,学生的积累内化成一种能力,在习作中体现出来。一位学生在日记中这样描述:"终于盼到了星期五,可下午放学已经很晚了。回到家,妈妈赶忙帮我卸下书包……"一个不同寻常的"卸"无比形象地描绘了紧张的学习,繁重的功课,让我感受到孩子们学习中无形的压力。

1.2精彩片段,熟读成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确,朗读、背诵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实践中,我把时间"还"给学生,采用初读感知、精读品味、诵读积累等不同层次,自由读、分角色读、比赛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悟、体会、理解。对于精彩的篇章,让学生熟读成诵。我欣喜地发现:书声琅琅远比议论纷纷效率高。学生通过对积累内容的反复诵读,熟读成诵后经久不忘。习作时学生运用脑子里的这些"活"材料,语言新鲜生动,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

1.3指导练笔,竞赛评比。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以教材为例,不仅能培养学听、说、朗读的能力,更是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捷径。例如,学习《威尼斯的小艇》之后,进行总分式构段方法的指导;学习《凡卡》后,进行故事续写。

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我还采用了竞赛的形式,并且组织部分学生参与评价。对于优秀习作,除了班级、年级展示外,还推荐给报刊杂志,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

2.开发资源,课外积累

"学文如筑塔,学理如聚沙。"学语文是"慢功",浸泡、熏陶、日积月累。人12岁以前是学习语文的最佳时期。这个时候引导他们多读多背,积累丰富的语言,才能真正提高语文素养,他们的语文学习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2.1勤览群书,博采众长。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得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鲁迅先生也说:"读书好比蜜蜂采蜜,必须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

我引导学生在"会听一人说"、"会读一本书"的基础上,博览群书,吸收名家名篇的语言精华。"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读书时,学生们像勤劳的小蜜蜂,有的在书中作批注,有的把精彩的篇章摘抄在"采蜜集"上,有的还写成心得体会与同学交流。总之,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后,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2赏析名作,吸取精华。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小学生诵读中国古典文学精品,不仅能增强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还能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当然国外的名著也是全人类的文化精髓,引导学生有选择地阅读,批判性地继承,对于学生的语言积累无疑是大有裨益的。"课标"要求的70首必备古诗词、四大名著、《上下五千年》《冰心儿童文学全集》《鲁滨孙漂流记》等都是我郑重向学生推荐的课外阅读书目。

2.3留心生活,关注社会。秦牧在《语林采英》中说:"语言的宝库在当代人的口头上。"我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从社会生活中汲取人们健康的、具有生活气息的语言,引来源头活水,丰富自己的语言宝库,作为日记、作文的新鲜素材。

在《新闻联播》中,学生们学习规范的实事报道;在CCTV5中,学生们陶醉于精彩的赛场解说;在《人与自然》中,学生们感受赵忠祥的魅力……利用晨会、班队会等活动,再把自己的收获向大家作介绍,加强对这些精彩语言的记忆,逐步建立自己的语言仓库。

3.丰富活动,拓展积累

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学生永远不变的爱好,建立机制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是培养积累兴趣的有效方法,是课外积累的有力保障。

3.1常规活动,一路同行。为了激发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培养自觉积累的习惯,多年来,我在不同时期、各有侧重地开展了不同形式的活动,促进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早间推荐:利用早自习,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推荐自己课外赏析的佳作、精彩的段篇,或成语、寓言故事;小组中的优胜者代表本小组在午间全班交流。

课前朗诵:课前5分钟,按学号(每天5人)朗诵一类成语或古诗,也可以是一个精彩场面描写的段落。

午间交流:利用中午的读书读报时间,展示自己在课外积累中的精彩句、段、篇,并每周评选"积累之星",月末赠送"积累之星"喜报。

3.2专题活动,激发兴趣。积累百宝箱:学生将自己每天收集的精彩段篇写上学号投入讲台上的"积累百宝箱",每周评选一次,作为评选"积累之星"的条件之一。师生打擂台:定期进行师与生、生与生、组与组成语接龙、诗词朗诵、童话表演等积累比赛,优胜者颁发奖品。

3.3提供空间,交流互动。利用《综合实践》课开展"读书会"、"赛诗会"、"故事擂台"、"小作家笔会"等活动,进行积累成果交流汇报。在这些活动基础上形成的日记、习作,参加各级征文活动或推荐给报刊杂志,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4.结语

在这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进行了语言积累的一些尝试和研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但要真正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增强学生的底气,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还需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探索落实更佳的措施。

参考文献:

上一篇闲话中国人

下一篇日志伤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