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食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食堂范文1
党的十明确提出构建节约型社会的总体要求,而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规范和良好行为的积极塑造者和推动力量,其粮食浪费行为备受社会关注。湖北是全国教育大省,全省有超过100所大学,在校大学生人数居于全国前列。本文将以湖北省大学生食堂为例,深入研究大学生食堂粮食浪费的基本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和建议。
一、湖北大学生食堂浪费的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食堂粮食浪费的数量惊人
在“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政协副主席郑楚光,痛陈粮食浪费现象,他以武汉某高校大学生食堂浪费为例,该校数个大学生食堂倒掉的饭菜总量为学生买饭菜总量的28.3%(郑楚光,2011)。一个学生每次进餐浪费二两食物,按照其中一两大米和一两肉类、一斤粮食可转换半斤猪肉计算,目前武汉在校学生超过100多万,武汉高校一次进餐浪费的粮食总量约15万斤,以每天两餐计算,那么每一天武汉高校所有食堂浪费总量高达30多万斤。
(二)大学生食堂粮食浪费的种类多
据作者对武汉某高校食堂饭菜回收处15天的调查显示,饭菜回收处每餐能装满2个桶,每桶残食约50斤,学生食堂浪费不仅总量大,浪费种类多。其中米饭的浪费比例最大,高达41.5%,其次是泔水24%,剩菜21%,馒头13.5%。
二、大学食堂粮食浪费情况的主要问题分析
目前针对大学生食堂粮食浪费现象问题,大多从学校食堂饭菜质量不高、学生的饮食消费习惯不良等方面进行分析(段若晨、王鹏,2011)。本文则主要从大学生节粮知识和节约意识、食堂餐具与就餐方式差异、食物价格与学生食堂浪费数量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调查和分析。
(一)大学生节粮知识欠缺和节约意识淡薄
据作者随机对武汉38名大学生相关节粮知识和节粮意识的问卷调查,结论显示大学生普遍存在节粮知识比较欠缺,对待粮食浪费行为的意识和态度淡薄。调查中约40%的学生对世界粮食日,光盘行动和全国爱粮节粮周等活动都不了解,65%的学生对我国粮食在各个环节的浪费现状一无所知,25%的学生不了解节约粮食的技巧和知识。
(二)食堂餐具与就餐方式差异造成明显浪费
调查发现,很多食堂就餐的餐具是托盘和长筷子,餐具虽很平常,却给就餐者带来了诸多不便,因为筷子很难把托盘剩下的饭菜挑起来,食物浪费就很难避免(樊琦等,2015)。通过对自助餐和常规窗口(食堂人员帮助取食)两种就餐方式进行了调查,自助餐(自己取食)浪费比例都是1/4以下,“基本没有”浪费的学生人数比例是60%,而常规窗口(食堂人员帮助取食)只有45%;浪费比例“1%-1/4”、“1/4-一半”的学生人数比例分别为40%、15%。常规窗口(食堂人员帮助取食)米饭的数量和菜品样式都比较固定,可选择性小,很少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浪费的数量和比例。
(三)食物价格与学生食堂浪费数量存在明显负相关
调查发现食物价格和浪费数量之间存在明显关系。调查发现主食(米饭或馒头)价格偏低,有65%的学生存在着主食浪费,只有35%的人“基本没有浪费”;肉类的价格偏高,浪费相对来说少一点,但也有一半的人存在浪费现象。供求关系受价格影响,当菜品价格较高,可获得性小,“基本没有”浪费的学生人数比例有55%,“一半以上”浪费的只有5%,相对于价格低时“基本没有”、“一半以上”浪费分别要高20%,低5%。
三、减少大学食堂粮食浪费的措施和建议
根据对湖北省大学生食堂浪费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为进一步构建预防和减少大学生食堂粮食损失浪费长效治理机制,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措施和建议。
(一)设立科学的奖惩制度鼓励大学生节约就餐
学校应把节约美德与三好学生、助学金、奖学金结合起来,优先考虑节粮爱粮的学生,铺张浪费的学生不具备评奖助学金资格,引起学生对节约资源、节约粮食的重视,通过优秀学生带动其他学生和社会其他领域节粮减损,这样既减少了粮食浪费,也达到了保护自然资源;实行“光盘换水果”,对于饭菜吃完没浪费的同学,食堂可以奖励水果,比如苹果、香蕉、橙子、西瓜等;食堂管理人员和学生可以组成小分队,负责监督学生就餐期间秩序,发现浪费米饭、馒头等情况及时制止,发现乱丢乱扔食物进行批评教育,比如在世界粮食日让他们参与24小时饥饿体验活动,以此来激发节约粮食的热情。
(二)利用经济杠杆作用引导大学生养成节约粮食
在满足部分低收入学生群体消费得同时,通过价格杠杆和市场化手段促进高收入学生减少浪费。经济水平决定了学生的饮食消费,当学生的饮食开支存在较大差别时,学校供应的饭菜价格和品种比较固定时,既不利于解决贫困学生的吃饭问题,也不利于经济较好的学生减少浪费。所以食堂可以差别化提高饭菜质量和价格,提供一部分物美廉价的饭菜,保证贫困学生的吃饭问题,同时增加高档菜的数量,丰富饭菜品种和质量,来满足经济较好的学生需求。这样既可以满足不同消费需求,又可以促使同学们养成节约粮食的意识和习惯,减少食物浪费。
(三)大力推行大学生自助打饭刷卡服务
食堂工作人员帮助取食,饭菜份量固定且可选择性小,就餐时先拿餐具盛饭菜,再在电子称上称量算价,最后刷饭卡支付。学生按自己的需求来选取食物,吃多少选多少,符合营养搭配,又方便又实惠,小份菜也能刷,没有最低消费,而且自助打饭刷卡,食堂可以根据饭菜的受欢迎程度来迎合学生需求,提供高质量、多品种的饭菜,满足不同饮食开支的学生的个性化要求,有助于节约食物,减少浪费。推行自助打饭刷卡,还可以减少食堂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节约成本和开支,也可以避免因饭菜价格不能随份量调整造成的食物浪费。
(作者单位:武汉轻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郑楚光.《基于粮食安全供给背景下的餐饮业发展的思考[J].世纪行,2011(3):16.
大学生食堂范文2
摘要:
实验教学在培养生物学专业人才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已跟不上生物学科发展和学生知识、能力需求。结合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大学生物实验教学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前、课中都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好培养学生能力。
关键词:
生物学;实验教学,翻转课堂;能力培养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学科,是实验性学科,实验教学在生物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生通过学习,要求掌握“群体、个体、细胞以及分子等不同生物学层次的分析方法和实验技术”。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随着生物学理论知识和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学实验教学也需要不断的发展,目前生物学实验教学已经滞后于生物学科的发展,学生对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满意度下降[1]。怎样改进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手段,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知识、能力需求是摆在每一个实验教学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随着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其参与教学的程度越来越深,促进了教育技术发展和教育新理念提出,带来学习方式的变化、教学模式的革新[2]。其中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就是近些年得到较多应用和发展的模式之一,该方法为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带来了契机。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已经在国内外生物学理论教学中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运用于生物学课程的实验教学也有少量报道[3-5]。
1传统实验教学存在问题及原因
1.1存在问题
实验内容陈旧、形式单一。实验指导教师往往只选用自己使用多年的实验教材,只开设自己熟悉的实验,实验内容更新较慢,实验教学内容没有随生物科学的发展做相应的调整和改进,没有与当地社会实际需要相结合。很多实验教学内容仍然是在以往实验条件比较简陋情况下而开设的一些相对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如多为生物体形态结构静态的观察实验,缺乏综合性、探究性、设计性的创新性实验,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实验条件的改善,实验内容也应随着更新。虽然为了强调实验教学的重要性,生物科学专业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实验教学部分都已经作为独立的课程从理论课程教学中分离出来,但仍是单一课程、单一实验课的模式。教师一般先讲授理论知识,再进行相关实验教学,将实验教学作为验证理论教学的一个附加部分。学生认为实验教学就是上实验课,实验课就是仪器操作,采取“预习报告课堂操作实验报告教师批阅”这样的“四段式”。即选取一本实验教材,学生按照教材写实验预习报告,课堂上学生按照教材所列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课后学生按照固定格式填写实验报告,教师收到的几乎是写的一模一样的实验报告,学生无法获得教师有效的反馈意见。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虽然实验课堂教学是以学生操作为主,但其教学模式本质仍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收、模仿操作的地位,主观能动性很难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得到发挥,学生逐渐对实验教学失去兴趣。学生课前准备很不充分,课堂实验容易出现问题,实验结果也不一定正确呈现,失败原因无法分析,达不到实验教学的目的。
1.2问题的原因
近些年来,生物学理论研究发展迅速,新的生物技术和方法也层出不穷。生物学的发展从宏观走向微观,从单一走向综合,生物学实验也是向更微观、更抽象、或者是更复杂、更大尺度发展,但现在的课堂实验教学很难满足这些实验的客观需求。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些是生物学实验本身特性决定的,如生物体其固有的生长发育规律使得其完整生命过程不能在实验课时内完全呈现,生态学中大尺度空间实验也无法在狭小的实验室或校园内完成;有些实验则不适合在本科教学中大规模开展,如分子生物学实验,需要的耗材价格昂贵,所用的大型精密仪器操作复杂,导致实验成本高,教学难度大;有的实验具有较大的危险性,如要利用到放射性同位素、病毒等实验材料等,对实验室安全等级要求高。同时,阜阳师范学院这样一类地方普通院校,在实验教学师资、实验室硬件以及实验教学经费上与国家和省级重点高校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虽然这些年实验条件得到一定改善,但还达不到理想的要求,使得一些前沿的生物学实验暂时还无法开展。除了这些客观原因之外,有些教师思想因循守旧,主观上不想改变自己熟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也是原因之一。
2基于翻转课堂的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
2.1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就是在网络环境下,教师提供短的教学视频(微课)为主的学习资源,学生在课前完成对教学视频等资源的观看、学习,并提交学习成果,师生在课堂上通过协作探究、交流互动等面对面地教学活动,完成知识的内化[6-7]。根据翻转课堂的基本定义和实施要求,我们对大学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进行重新设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师生主要教学活动见表1。可以看出,和传统实验教学相比,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增加了课前学生观看微视频资源、课前测验和课后师生对实验总体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等环节;相反是减少了教师在课堂中对实验原理、步骤进行讲解和演示实验环节,相应地增加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际操作时间。在所设计的翻转教学实验教学模式中,以学生为中心、自我导向学习的特点也得到很好体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有独立学习(观看视频),也有合作学习(课堂讨论),既有网络线上学习(网络交流),也有线下学习,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习惯。
2.2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优点
以往学生实验前往往通过观看教师演示实验来掌握实验操作过程,但演示效果的限制因素较多。如在学生数较多的情况下,不是每个学生每个实验细节都能看清楚;演示实验一般只做一遍,学生观看一遍不一定能深刻记住;学生观看演示实验占用了较多课堂教学时间,使得学生实验时间减少。教师录制实验教学视频,将实验操作过程、实验中学生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和关键步骤呈现出来,学生在实验前可以反复观看直到真正掌握,和教师课堂演示实验相比,具有更好的示范效果。学生的观看都是在课前完成,不占用实际课堂教学时间,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用来完成自己的实验以及随后的实验结果分析、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般也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来考查学生实验准备的情况,但此时学生已经进入实验室,对于准备不充分或没准备的学生教师也不可能让其离开实验室重新准备,最终只能是混在小组中滥竽充数,实验效果可想而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则要求学生在看完教学视频后进行相应的测试,测试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测试合格的学生才能进入实验室,课前检查具有可操作性,能有效保证学生课前必须做好实验准备。实验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一些仪器操作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在传统教学中,由于时间、场地、经费等各方面的限制,实验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实验按部就班的进行,整个教学过程对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培养有限,更谈不上创新了。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对实验原理、方法、操作步骤的学习在课堂之外进行,学生有较多的学习时间,学习时需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达到真正对实验原理、方法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分析,更加深了学生对该实验的理解。在真正正确地理解基础之上,鼓励学生找出可能的实验改进措施。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包括课前和课中的,都需要学生主动的参与其中,真正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能力得到培养。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实验教学中引进新的实验教学工具,如虚拟实验室。虚拟实验室的开发和应用,使得实验课堂教学不再局限于固定的实验室中,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的空间得到扩展。在虚拟实验室内学生可以反复多次的进行练习操作,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实验操作的时间也不仅限于课堂教学时间内,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的时间得到延长。学生在虚拟的实验环境中练习,不会增加实际的实验药品和仪器的损耗,降低了实验教学成本[9]。总之,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实验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在课前对实验的准备,因而减少课堂讲解、准备的时间,将更多的时间用在实验的真正操作和实验结果的分析上,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8]。
2.3翻转课堂实验教学举例
在《基础生态学实验》中,我们开设了“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的测定”实验项目,该实验目的主要是掌握一些生物多样性指数的计算方法。实验类型设计为探究性实验,基本要求是每3~4个同学一组,每组同学选择一个水域,不同组选择不同水域,然后对水域浮游动物群落进行采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计算生物多样性指数。根据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课前制作了2个视频,一个是浮游动物采样方法,一个是生物多样性指数计算方法以及怎样利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视频上传至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视频熟悉实验原理、实验步骤以及多样性指数计算方法。浮游动物样品的野外采集、固定以及在实验室内的浓缩也都在课前完成。在课内,学生主要完成样品的分类鉴定、计数,在物种鉴定时教师可以帮助鉴定,然后学生根据所得到的数据计算均匀度、辛普森多样性指数以及香农-威纳生物多样性指数。随后根据不同组的计算结果,让学生讨论分析生物多样性指数的大小与群落内物种数目多少以及均匀程度有没有相关性,具有怎样的相关性。通过讨论,学生进一步明确利用生物多样性指数来衡量群落复杂性的意义。
3翻转课堂实施面临的困难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要求实验教师做更多的准备工作。课前要求实验教师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包括视频的制作、剪辑、上传等。翻转课堂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开放式的课堂,翻转课堂的重点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活动,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这些对实验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实验教师要比传统教学模式付出更多的劳动,如果在教学考核中这一部分劳动得不到体现,教师就会失去改进教学的动力。由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理念在我国影响深远,教师已经习惯了站在讲台上以权威自居,学生也习惯了依靠教师来解决问题。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学习则完全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能力,独立完成课前的学习。课堂教学中,主要依靠学生自己的思考、学生之间的讨论来促进学生发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教师起着协助、引导的作用,不是简单的告诉学生是什么或为什么。即在课堂内外,都要求学生主动地学习、主动地思考,做不到这一点,就不是真正的翻转课堂,教学效果就得不到真正的提高。教师和学生对新的学习方式、新的角色的适应都需要一个过程。由于实验类型、目的的不同,翻转课堂的实验课内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形式也应不一致。将翻转课堂应用于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研究还处在刚起步阶段,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以及综合性实验等不同类型实验课内外教学活动怎样设计,怎样更有效的实施、更有效的实现以及其教学效果如何评价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中要求“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也许可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龚慧,徐超,黄九九.生物专业本科实验教学状况调查与分析[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4(3):88-90.
[4]唐文武,吴秀兰.“翻转课堂”在MOOC中的教学实践——以“生物信息学”课程为例[J].肇庆学院学报,2015,36(2):63-66.
[5]刘行海,买文丽,刘红,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医学机能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15,37(1):45-46.
[7]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30(4):46-51.
[8]杜坤,张彪,魏万红,等.生物学虚拟实验室的构建及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9):132-136.
大学生食堂范文3
【关键词】 数学;课堂;创新;高效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这就要求数学课堂教学要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目标,改进课堂结构,发挥教师引领作用,转变教师教学行为,加强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学,从而打造高效课堂.
一、发挥教师引领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 实践表明,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现高效教学.例如,将“怎样找到破残圆轮的圆心,求得它的半径.”“一张报纸对折50次后有多厚?”等感性材料的问题作为新课的导入,能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集中精力,开动脑筋,尝试探索,寻求各种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产生创造的灵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这就要求教师在了解学生需求信息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使数学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首先,教师要及时展示学生的思维成果,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强化学生的创新情感;要努力发现回答有误学生的闪光点,帮助他们寻找产生错误的原因,淡化他们为此而产生的自卑情绪,不断激发学习的内在潜能.其次,教学内容的安排要体现科学生成,提出的问题应具有基础性、发展性,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获得成功,使他们对数学学习更有兴趣.另外,要引导学生发现和探索.在教学中应主动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猜想、推理、验证,让学生在成功中增强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如在讨论“同一平面内n条直线两两相交最多可有几个交点”这一问题时,可以引导学生先对2条、3条、4条类似问题进行探讨,再运用类比方法进行探索.
二、 转变教师教学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是实现高效数学课堂的必要条件. 在学习任务面前,学生是否参与学习,在什么层面上参与学习,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信任学生,大胆放手,合理分配时间,提高时效.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留足学生思考、提问、讨论、操作的时间、空间、机会,使学生的脑、手、口在课堂上得到彻底解放.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思考的时空还给学生,把权利还给学生,把伙伴还给学生;教师要学会放心地退出课堂,学生能说的,教师绝不代替,学生能发现的,教师绝不暗示;教师要适时地走进学生,点拨、解疑、引领,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初中数学的研究性活动能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弘扬学生自信、灵性的个性品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研究内容,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去建构知识,发现问题,表达思想,创新思维,把课堂成为学生从事探究和交流、情感释放、个性张扬的场所. 例如开放性和探索性问题的教学、几何证明中的求异思维教学,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真正学会“数学地思维”,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 加强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使学生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加强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学,可较好地指导学生运用理性与感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来正确认识所遇问题,用数学思想方法武装自己,指导数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现数学课堂的高效.
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或定理、公式、法则教学时,应当让学生感受研究问题的背景,引导学生参与结论的探索,体悟其思想方法,感受创新.比如初一代数中“负数”的引入,若借助温度计等具体事例给出描述性定义,学生往往难以透彻理解,如果设计一个揭示数学问题与概念间矛盾的实例,使学生感受到“负数”发生的合理性和必要性,领悟其中的数学符号化思想的价值,则会激发学生探索概念的兴趣,从而深刻、全面地理解概念.如在“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加法结果的猜想,然后从几组习题中分类出它的特点,然后用逆向思维去分析归纳加数特点,抽象出有理数加法法则,体会分类思想. 如在探索“梯形中位线定理”时正确定向于化成“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在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可以用消元法将其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在解分式方程时可以用去分母方法将其转化为整式方程,这样学生提高了对化归思想的认识.
大学生食堂范文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把“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过程,转变成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创造自己的学习生活。为此我觉得现代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实现学生角色的大转变。
首先,自己根据学生的差异分组编制好小组,让孩子们安排好每个小组的分工。自己还郑重地声明,从今天起,你们就是老师,我才是学生,讲台属于你们自己,只要你想说话,发表意见,你就可以登台表达自己的见解,我只是一个看客,一个学习的小学生。
我在教学《桥》第一课时,检查学生字词掌握的情况,学生纷纷动口、动手、动脑,学习气氛很浓。于是,我出示了下面两组词语:(1)拥戴、清瘦、沙哑、豹子、、搀扶、祭奠、乱哄哄;(2)跌跌撞撞、咆哮、狂奔、狞笑、放肆、势不可当。对于这些词语,我没有过多的讲解,尤其是第二组词语,而是让学生放到文中自己去感悟,主动发表自己的感悟及理解。
其次,在语文教学中要照顾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学到更多的语文知识。
《晏子使楚》一课,我想大家并不陌生。对于它的故事背景,我着实下了一番工夫。自己明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样反驳楚王的是本课的重点。我就按照布置好的小组分工合作,提出讨论的热点问
题:你们是怎样看待晏子反驳,如果是你该怎么去做。课堂上出现了一片热烈的讨论氛围。15分钟过去了,每小组讨论结束了,个个都信心满满的,就像一个个满腹经纶的学者,整装待发。有的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在声情并茂中让人感到晏子这个人物的高大,将
他那巍然林立、大义凛然的气度彰显得淋漓尽致。有的小组以辩论赛的形式展示,更是让我惊叹不已的
是,有的小组居然在短短的15分钟之内把晏子回击楚王用课本剧的形式表演得淋漓尽致。在合作的过程中,孩子们充分展示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了他们勇于思考、大胆创新的才能。新课标要求我们把学生当作平等的活生生的人。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
大学生食堂范文5
[关键词]刑法;课堂教学;课堂提问;提问的方式;学生发问
[作者简介]陈建清,广东商学院法学院副教授,硕士,广东广州510320
[中图分类号]G40―0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08―0199―04
刑法学作为一门应用法学,其教学基本要求是:使学生了解和领会刑事立法和刑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能够根据所掌握的刑法知识正确地分析和解决实际案例,以求得刑法理论与刑法实务的有机结合。在刑法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适时地提问,鼓励、引导学生主动发问,是实现教学互动、融洽师生关系、激发学生课堂思维、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试就刑法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提问、如何引导学生发问谈几点浅显的体会。
一、课堂问题的来源和教师的提问目的
教师的课堂提问主要是指教师针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或者学生的疑点而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的要求学生思考、回答或者由教师解答的问题。
(一)课堂问题的来源
善于发现教学问题是推进和深化教学内容的源泉和动力。教师课堂提出的问题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
1.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针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或者学生可能会产生的疑点而预先设计的问题。
2.教师在课堂讲授过程中随机发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通常是一些在备课环节容易被疏漏或难以发现的一些细微和具体的问题。譬如,有一次笔者在讲解破坏交通工具罪和破坏交通设施罪之间的区别时脑海中闪现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个破坏行为同时造成两个结果,即交通工具的倾覆和交通设施的毁坏,对于这种案件应当如何处理?由于这类案件在实践中极易发生,同时其中包含着刑法中的罪数原理,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经常向学生提出这一问题。
3.学生的发问是教学问题的重要来源,因为,学生的问题才是真正的教学问题。学生的发问或者是因为对某一问题疑惑不解,或者针对教材和教师讲授的内容存在质疑而求问于教师。在学生的发问中不乏一些具有启发性和创见性的内涵,值得教师重视和积累。譬如,拐卖妇女、儿童罪既遂与未遂的标准这一问题,理论界争议较大,其中较权威的观点是:在单独犯罪或简单共同犯罪中,行为人实施手段行为的,应以行为人实际控制受害人为既遂标准;行为人只实施了结果行为人一一贩卖的,应以贩卖出手为既遂标准。在复杂共同犯罪中,则应以被害人的被实际控制为标准。同时,收买人与拐骗、绑架行为人不构成共同犯罪(收买人以贩卖出手为既遂标准)。笔者在以往的教学中并未对这一权威观点产生过疑问。但在最近一次授课中,有一学生对此观点提出质疑:按照共同犯罪的理论,出卖人与收买人之间虽然客观行为不同,主观故意的具体内容有所不同,但他们之间不是已形成了主观意思联络吗?为什么不能视为共同犯罪呢?这位学生的质疑对笔者启发很大,因为这直接触及到了上述观点的要害。经过仔细分析,笔者感到学生的质疑虽有道理,是从实务的角度加以考虑的,但并不具有充分立法和理论根基。以此,笔者放弃了上述权威观点,而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即一般情况下应以被害人实际控制为拐卖妇女、儿童罪的既遂标准,只有在出卖亲生子女和拾捡儿童这两种特定情形下才以出卖得手为本罪的既遂标准。
(二)课堂提问的目的
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课堂提问应当求精勿滥,忌课堂提问的盲目性和“满堂问”的现象。为此,课堂提问的内容应当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首先,课堂的提问要针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使所提出的问题服务于教学目的。其次,课堂的提问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即使某一问题是教学重点,通常也是学习难点,但是,若发现学生对此并无疑问,教师则无需采取提问的方式讲授这一内容。教师课堂提问的总体目标在于实现教学目的,但每一问题的提出应当具有特定的意图,具体来说,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为了明示和强调教学重点而提问。通过对重要知识点的提问,可以引起学生对该重点内容的重视和深入学习。譬如,刑法总论中“直接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这章内容,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犯罪未遂的基本特征有哪些?这一问题不仅突出了本章的重点、触及了难点,而且对这一问题的正确把握有助于明确犯罪未遂与犯罪的既遂、预备和中止等三种犯罪形态之间的界限。因此,对这一教学重点内容通过提问题,让学生在仔细研读教材并深入思考后再由教师加以解析,比教师直接讲解的效果明显要好。
2.为了解析学生的疑惑或者指出学生的错误认识而提问。对于学生在听课或自学过程中产生的某些疑问,或者存在的某些错误认识,有时教师不必正面答疑或直接点明,而是向学生提出一些关联性、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症结,从而明晰疑惑、发现错误。譬如,对于行为人抢劫后又杀人灭口的案件,应当按一罪论处,还是应当数罪并罚?如果学生对这一问题感到困惑或者作出错误的理解,表明学生对罪数理论掌握得还不够扎实。这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出一个罪数理论中的基本问题:罪数的标准是什么?待学生对这一问题明了之后,再问学生:杀人灭口的主观动机产生的时间是否会对案件的定性产生影响?通过对上述两个问题的深入思考,学生就容易抓住问题的症结,领悟其中的原理,进而掌握分析这类案件的正确思路和方法。
3.为了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能力而提问。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而不是局限于获得知识本身。对于刑事立法或刑法理论中常见的一些疑点或难点,教师应当善于引导学生去主动发现问题,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譬如,某教材中有一案例:父亲带儿子去划船,儿子落入水中溺死。父亲是否应当负不作为的刑事责任?教材的解释是,如果父亲会游泳而不救,便构成犯罪;如果父亲不会游泳,则不构成犯罪。这一解释是有疑问的。对此,笔者通常不直接指出,而是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根据是否会来决定是否构成犯罪,符合“适用刑法人人平等”的刑法基本原则吗?通过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学生就容易发现上述解释存在的缺失。
4.为了使学生加深某一知识点的印象而提问。譬如,刑法为什么将“入户抢劫的”规定为加重处罚情节?这是对立法意图的揣摩,在此,学生能否把握立法意图并不重要,但通过让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可以加深对这一重要立法规定的印象。
二、教师提问和答疑的方式
(一)理论问题的感性化和实践问题的理性化
刑法教学问题大致可分为理论性问题和实务性问题,这主要是从教学目的的角度所作的划分,而并非单纯从内涵上进行的分类。因为,作为一门应用法学,刑法学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几乎都涉及实务,而实务问题都离不开相关理论的支撑。因此,本文所谓的理论性问题主要是指要求学生侧重从概念、原理、观念等方面去领会和把握的刑法问题,实务性问题主要是指为求学生能够将所学的刑法知识和刑事立法、司法实务有机联系而提出的刑法问题。
理论性问题的提出,有助于培养学生刑法理性思维的能力。理论性较强的刑法问题相对抽象、空泛,在教学中不易激起学生听讲和自学的兴趣,为此,采取提问式、讨论式教学手段不失为有效之举。理论性问题的设问方式要避免问题本身的枯燥和过于书面化,尽量使问题更贴近生活、更具体。譬如,笔者在讲授刑罚的本质、功能和目的这一章节时,通常让学生先预习教材内容,并向学生推荐一些资料,使学生首先对中外刑罚制度史和刑罚思想史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在课堂上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1)刑罚是一种恶还是善(即刑罚的本质、属性和价值是什么)?(2)既然刑罚具有恶的一面,为什么国家还要制定并适用刑罚(即刑罚权的根据和目的是什么)?(3)刑罚的人道性、轻缓化和教育刑理念是否与罪刑相适应这一刑法基本原则产生冲突?如何解决这一冲突(即如何实现刑罚的目的)?
实务性问题的提出,有助于学生了解司法实务。融会贯通刑法原理,并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能。对于实务性较强的问题,教师应注意将问题不断引深,使学生领悟其中的理论根据,避免浅尝辄止。譬如,故意杀人罪与故意伤害罪、过失致人死亡罪之间的界限,虽然理论界限非常明确,然而,当面对一些具体案例时,学生往往感到束手无策,甚至找不到基本的分析思路和方法。究其原因,除了因为学生对司法实务了解甚少、实际经验缺乏之外,还在于学生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训练,缺乏分析和解决实际案例的科学方法。对此,教师应当针对学生的上述特点,就具体案例合理设计问题,让学生们充分地思考和讨论,从中把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规律和方法。对于一些疑难、复杂案件,教师提问应当具有启发性和引导性,在学生充分思考和讨论之后,再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点评,而点评的重点应当放在学生分析案例的思路和方法上,而不是停留在案例分析的结论是否正确。譬如,某甲与他人一起打麻将,某乙在旁边观看时不停地说甲出牌不对,甲因输牌心情不快,便与乙吵起来,进而两人发生拉扯,甲用力推乙,乙失去平衡,仰面倒地,恰巧后脑磕在门边沿,导致休克,经抢救无效死亡。对本案,笔者不是简单地问甲是否构成犯罪,而是提出一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1)甲行为与乙死亡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这一问题是解决定罪的客观基础)(2)甲对乙死亡结果的发生是否有认识或预见?(3)如有认识,他是希望、放任还是不希望这一结果的发生?(4)如果没有认识,理由何在?(以上三个问题是解决定罪的主观基础)(5)甲的行为构成(间接)故意杀人罪、故意杀害(致人死亡)罪、过失致人死亡罪还是意外事件?(这一问题是为了引导学生作出正确选择)通过上述几个问题的解决,可以使学生掌握分析此类案例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即客观方面重点在对案件因果关系的分析和判断,主观方面重点在对行为人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的考察,在此基础上还要注意三个基本界限,即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之间、故意伤害与过失之间、疏忽大意与意外事件之间的主观心理界限。
(二)简单提问和循环提问
简单提问通常是为了节省教学时间就一些理论性较强、刑法意义较为重要的概念、原理不作引申、扩展式的提问。一般情况下,提出这类问题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学生立即作出正确的回答,而是希望学生能够对这类重要知识点引起注意,并能够给予一定的思考,完整的解释应当由教师来完成。如什么叫犯罪客体?什么叫刑事责任能力?等等。
循环提问,或日追问,往往是因为论题的内容较为丰富,仅从一个问题出发难以完整和深入地包含论题的主要内涵,或者该问题与其他知识点关系较为紧密,必须将问题扩展,或者在学生回答某一问题时,教师发现学生难以抓住问题的症结所在,有必要引导性地追问学生,直到学生真正明确问题的症结,领会其中所涉及的立法含义、刑法原理。譬如,笔者在讲授危害公共安全罪这一章时,首先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予以思考:立法者是如何将本章43个罪名划分为五小类犯罪的?该问题提出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把握每小类罪共同的要件是什么,从而找出各小类犯罪之间相区别的主要标志。待学生明了上述问题之后再进一步提出下列问题:每一小类罪中个罪之间的区别何在?该问题的目的是要求学生领会每一具体个罪之间的异同。通过上述两个问题的思考和分析,可以将这一章的基本内容和各知识点之间由整体到局部、由点到线地连接起来,从而避免了个罪分别讲解的孤立性和片面性,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再如,在讨论刑法教学中的一个典型案例――“枯井抛尸案”时,由于该案在定性上较为复杂,涉及的犯罪论内容较多,对此,笔者在介绍案情后提出如下几个问题让学生逐一思考和回答:(1)本案被告人是否应当承担刑事责任?为什么?(2)被告人对被害人的死亡结果在主观上抱有什么样的心理态度?(3)被告人和凶手之间是否形成了共同犯罪?(4)本案是否可以用“期待可能性理论”予以解决?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如果发现学生对某些重要的刑法概念、原理或者立法规定理解模糊或者错误,还可临时追加一些问题。譬如,有不少学生认为不应当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但往往说不出理由,这时,就可以提示性地追问学生:不追究刑事责任,究竟是因为行为不符合犯罪构成要件,还是行为属于正当防卫或者紧急避险,抑或有其他立法或理论根据?如果有学生认为应当追究刑事责任,必须要求学生从犯罪构成的立法和理论出发说明构成何罪?罪过形式是什么?是不是共同犯罪?
采取循环提问的教学方式可以明显活跃学生的课堂思维,促进论题讨论的深化和扩展,并有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但这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因占用学时较多故不宜频繁使用。所以,教师应当选择一些重点、难点教学内容或者典型的疑难案例进行。
(三)同一性提问和关联性提问
同一性提问,是指仅就某一特定的论题向学生提问,目的在于使学生对某一论题的讨论和掌握达到深入、透彻。譬如,挪用公款罪是刑法教学中的一个重点、难点。教学的重心在于对挪用公款罪的主客观要件予以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因此,教师可以就本罪构成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合理地设计一些问题进行课堂提问或讨论。如挪用公款罪主体范围问题、“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的含义、
挪用公款具体用途与定罪的关系问题、挪用公款数额的计算问题、挪用公款后不退还的定性问题、挪用公款罪的共同犯罪问题等。
关联性提问主要是针对刑法中一些需要界定的重要概念、原理、制度和罪名等向学生提问,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刑法知识进行横向联系和比较,训练学生刑法联想,使刑法知识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并求得融会贯通。譬如,刑法总论中的关联性问题有:(1)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之间的异同;(2)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的过失之间的异同;(3)疏忽大意过失与意外事件之间的异同;(4)想象竞合犯与法规竞合之间的区别;(5)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之间的异同;(6)缓刑与假释之间有何异同,等等。刑法分论中常见的界限有:(1)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与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军事秘密、情报罪、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泄露国家秘密罪之间的界限;(2)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与集资诈骗罪之间的界限;(3)抢劫罪与绑架罪、敲诈勒索罪之间的界限;(4)爆炸罪与故意杀人罪之间的竞合;(5)破坏交通工具罪与破坏交通设施罪之间的竞合;(6)偷税罪与骗取出口退税罪之间的竞合;(7)诬告陷害罪与诽谤罪、伪证罪之间的界限,等等。
大学生食堂范文6
[论文摘要]大学英语的教学正从以教师为主导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本文介绍了互动教学理论和生生互动模式的优势,提出了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开展生生互动模式的具体方法,以及在该模式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一直以来,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为主体,是教师通过语言对书面文字进行解释,并传授知识的一个过程。在这个单向传递的过程中,教师是信息的传递者,而学生则成为信息的被动接收者。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学生的参与,使得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无法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往往导致学生无法开口说英语,无法用英语与他人沟通。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教学的主体必须转移到学习主体——学生身上。在课堂上采用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因为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不在于教师传授了多少,而在于学习者本生掌握了多少。所以,如何在大学英语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活动,使其能获得更多的口语表达机会,达到能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教学目的,是大学英语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 互动教学的定义
互动是英语教学的一种理念。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能获得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它的实施场所主要是在课堂上。课堂是师生沟通交流的重要场所,也是学生模仿语言的实践场所,所以课堂教学不能缺少互动。所谓互动教学就是指把教育活动看成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的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与沟通。互动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并发展的、教学一体的相互影响和相互活动的过程。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可以调节师生之间的关系,最终形成一种和谐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模式,并因此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动教学也是交际教学,它强调教学应该以人为本,课堂活动的组织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任务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模拟的交际情景,并在活动中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和交流自己的想法。现代教学的理念是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化和人本化,以人为本的观念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具体到大学英语课堂中,要体现以人为本,就是要全面实现以生为本。所谓以生为本,就是让所有的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的选择感兴趣的或者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方法。传统的教师输入式的教学方法无法达成这一目的,只有通过互动教学才能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尤其是互动教学中的生生互动模式最能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体现以生为本的核心思想。
二、 生生互动模式的优势
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教与学的双向活动。然而过去的大学英语课堂主要是以教师授课为主。这种单向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虽然有着其一定的优点,但是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学习效果,学生的重要性无法体现。随着大学英语课程的改革,英语教学的目标更多的转向了培养学生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尤其是英语听说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并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此时,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已经不再适应。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刚好符合新的目标。它打破传统的的教学方法,减弱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学生成为了课堂的第一主体。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来组织课堂的教学模式,最大的优点就是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使得他们在课堂上有更多的实践机会。众所周知,语言技能的掌握需要反复的练习和模仿,才能准确的运用。老式的教学模式根本没有或很少机会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发言,学生无法参与到模拟场景中,直接导致在真实的场景中也无法沟通。所以,在学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以口语为突破口,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巩固和运用语言知识,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沟通能力。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即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也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三、 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在课堂中有效地组织生生互动活动,并在互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英语语言交际能力。
(一)小组合作
在生生互动模式中,小组合作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它是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合作来一起完成一项任务。合作期间,每个组员分工明确并且互相帮助。小组合作能最大程度地调动每个组员的积极性,利用每个组员的个体的优势,大家共同学习进步,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对语言技能的掌握。这样每个学生都有了参与的机会,锻炼了团结合作的精神,在合作中具有了责任感以及提高了学习的动力。在课堂上,教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并对某个话题进行小组讨论,当然教师在划分小组的时候应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小组讨论,让每个成员都有了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共享小组成员的各种观点,加深了对事物的了解。语言的掌握只有通过反复的运用才能完成,因此小组合作模式很大程度的增加了学生在课堂上沟通的机会,并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当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分小组讨论,然后在课堂上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发言。这样通过小组合作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在各自的小组中可以进行充分的表达和展现,在各组之间又能产生了竞争机制。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大家一起参与活动,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二)学生组织课堂教学
在常规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都是课堂活动组织者。然而为了刺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可以尝试由学生来担任教师的角色,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形成生生活动的模式。与传统的教师授课相比,学生往往对由学生自己来担任教师这个角色更加感兴趣。所以这种方法的优点之一就是增加了学生上课参与的积极性。对于组织课堂活动的学生来说,这是个很好的锻炼英语语言能力的机会。首先教师给学生布置一个主题,让学生在业余在时间收集与该主题相关的背景知识、单词和词组等等。然后把收集好的文字、图片、视频、音频材料做成PPT,在上课的时候一边讲解一边展示。此种模式把学生和教师的位置进行了互换,把学生真正地作为了课堂的第一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参与性。学生在课前准备和课堂展示的过程中,得到了大量的实践机会。同时,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教师和同学的肯定,增加了自信心。
(三)模仿表演
英美电影往往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地道、纯正的口语更是学生学习模仿的最好材料。学生模仿表演其中的经典片段,也是生生互动模式之一。学生在课余时间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电影频段,扮演模仿其中的角色,每个片段最好控制在5个人以内。学生既可以在课堂上模仿表演电影经典片段,也可以通过手机摄像,拍摄表演过程,再拿到课堂上与同学一起分享。通过模仿表演即加强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有利于增加学生对英美文化知识的了解。当然除了影视作品,很多视频材料都可以作为模仿的对象。如在讲到告别演讲(farewell speech)这个话题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美国前任总统布什的离职演讲视频。通过观看该视频,学生选取其中的段落来模仿其发音和语气。这样,学生即有了语言锻炼的机会,又了解了美国文化。学生在模仿表演的过程中,完全发挥了其主观能动性,体现了其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锻炼了语言技能。
四、 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生生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中,教师承担了什么样的角色呢?当然是不老式的“传道、授业、解惑”为标准的讲解者的角色。传统的教学关系, 是种单向的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相互隔离的。教师掌控了整个教学活动,把知识传递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在大学英语课堂变成了生生互动的场所后,教师在课堂上担任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不再是教学的主体地位。当然,以学生为中心的生生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教师的作用并不是被完全的否定了,只是发生了改变,更加多样化了。教师在课前需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在上课时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做更多的准备。在课堂上要做到充分地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合理的组织好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在课后对每个学生的表现做出评价,找到不足的地方,并做出改进的意见,最后整个活动进行总结。在这个过程中,教学中扮演了多种角色,承担着组织策划、管理监督和评价总结等工作,这些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更好的锻炼和掌握语言知识。
在生生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其实是多元化了。首先教师担任的角色应是教学的组织策划者。生生互动教学能否顺利展开,需要教师组织学生根据每个活动的主题,寻找准备相关的资料,调动每个学生主动参与。教师不再扮演着课堂上滔滔不绝的演讲者,而把课堂上演讲的机会让给了学生,侧重于整体教学活动的策划和组织工作。根据每个班级的差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引导学生独立自主的进行思考和学习。其次,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鼓励和评价者。学生在课堂上互动时,需要老师及时的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要给予第一时间的评价,对于好的地方要给予鼓励,当然不足的地方也要指出。这样鼓励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其有更大的热情投入到英语学习中来。毕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最后,教师应是学生知识能力培养的指导者。教师对活动的总结,不应只是知识的归纳,而是要提高到对学生英语技能的培养层面。生生互动模式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拓展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将“授之以鱼”转化为“授之以渔”,使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策略。教师着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技能,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 大学英语课堂已不再是教师为主体的场所,真正地成为了学生参与和展示的地方。生生互动教学模式的采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在这个改变的过程中应调整好自己的角色,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 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口语表达机会。通过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语言沟通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红蕾,大学英语教学的互动理念,教育园地,2006(1)
[2]孙晓燕,大学英语课堂“生生互动”模式的实现,大学英语学术版,2006(1)
[3]王丽萍,语教学如何进入交际互动课堂,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4(10)
[4]谢洪 刘海量,对“以学生为中心”课堂交互活动的思考,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