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节来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火把节来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火把节来历

火把节来历范文1

1、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民族的节日。火把节是中国部分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包含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在不同的民族和地区,人们举行火把节狂欢的时间也不一样,大部分是在每年农历的6月24日。

2、关于火把节的来历有各种各样的传说,彝族传说是以游牧为生转为以农耕为生后对原有文化形态的扬弃。纳西族的传说是天神嫉妒人间的人们过得太幸福,于是派遣天将烧毁人间,但天将被人类的美好品质感动,于是嘱咐人们在门口点燃火把,给天神造成错觉,以免去人类的灾难。而拉祜族的传说中点燃火把是为了吓跑专门吃人眼的恶人。

3、火把节期间人们会举办各种庆祝活动,接点火种、耍火活动、祭颂火神、舞火唱种、斗牛、摔跤、选美、篝火晚会等。火把节还是青年男女们传达爱意的好时机,男男女女们都在心上人面前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男方抢夺女方身上的信物作为定情信物,在这个大家通宵狂舞的日子里传达最浓烈火热的情谊。

(来源:文章屋网 )

火把节来历范文2

【关键词】音乐 课堂 简约 丰满

课改背景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形式生动活泼,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这样的音乐课堂让学生乐不可支。然而,在看似热闹的音乐课堂背后却没有多少音乐性。笔者认为,一堂优质的音乐课,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简约,在此基础上,通过旋律与线条、情境与情感、影音与技术的融合来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从而丰满学生的音乐内涵。

一、简约而不简单

(一)教学目标要简约

音乐课程总目标分三个维度展开,一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是过程与方法,三是知识与技能,这三个维度又分解为十四个目标。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学生可操作的学习目标,以此作为课时教学目标去开展教学活动。

课例:人音版第六册演唱曲《我是草原小牧民》

教学目标:

1.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丰富情感体验。

2.从音乐、舞蹈和服饰等方面了解草原民族的音乐形式与特征,并能用演唱的方式表达情感。

2.通过学唱歌曲,能大胆自信地表现,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表现与创造能力。

以上教学目标的表述显得笼统和宽泛。笔者认为,教学目标的设计层次要清晰,表述要明确,效果可评价。因此,《我是草原小牧民》中三个教学目标可以这样提炼。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用歌声、表情和动作表达小牧民放牧时的愉快心情。

2.知识与技能:能用欢快跳跃的声音演唱歌曲,能用打击乐为歌曲伴奏。

3.过程与方法:能模仿小牧民放牧时的形象,探索用不同音乐形式表现自豪之情。

如此设置的教学目标,清晰明了,简约而不简单。

(二)教学内容要简约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的四个课程内容中包含了“音乐与相关文化”这一教学领域。课堂教学内容不仅要渗透音乐与社会生活,还要渗透音乐的姊妹艺术以及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这些音乐与相关文化领域的加入使“欣赏课”演变成了“综合课”“活动课”,从而失去了音乐性。

课例: 人音版第十二册欣赏曲管弦乐《火把节》

教学过程:

1.师生在《爱我中华》的音乐声中律动。

2.通过课件让学生了解彝族的风土人情,包括彝族的服饰、节日和音乐文化等。

3.通过播放彝族庆祝火把节的视频,聆听歌曲《快乐火把节》,了解彝族火把节的来历(此时离下课还有15分钟)。

4.分析欣赏曲《火把节》的曲式结构和音乐特点。

5.哼唱主题旋律和学跳彝族舞蹈动作。

6.分组用不同的方式表现《火把节》。

细细研读这堂课后发现,在看似热闹的音乐课堂背后却没有多少音乐性。“关注学科综合”的音乐欣赏课不等于各个学科的简单相加,而应在音乐这条主线上通过丰富的教学形式构建起以审美体验为核心的音乐欣赏活动。

二、简约之上凸显丰满

我们的音乐课堂不仅要凸显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简约,还可以通过旋律与线条、情境与情感、影音与技术的融合凸显简约之上的丰满。

(一)旋律与线条的融合

音乐与美术犹如一对孪生姐妹。音乐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美术又宛若一支妙曼的乐曲,她们相互交融、彼此渗透,共同陶冶着人们的情操,充实着人们的生活。在音乐课的教学中,可以适时运用美术的技法来提升学生的音乐体验。

课例: 人音版第八册演唱曲《柳树姑娘》

教学片段:

在处理歌曲情绪环节,当学生唱到旋律舒展的乐句时,教师在黑板上用连贯的长线条勾画出细嫩的枝条,当唱到合唱部分短促跳跃的乐句时,教师用短线条勾勒出嫩绿的柳芽儿。在教唱第二段时,教师请学生在黑板上继续用线条来表达音乐感受。歌曲唱完,一棵美丽的柳树奇妙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情感可以通过有声的音乐来歌唱,也可以通过有形的美术来描绘。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线条与旋律的通感作用,巧妙地将有形的线条与有声的旋律进行有效整合,达到了审美体验的效果。

(二)情境与情感的融合

情境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而创设的一种学习意境,这种意境能把学生带入与教材内容相应的场景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进行音乐学习活动,从而挖掘作品所N含的音乐美,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课例:人音版第九册演唱曲《白桦林好地方》

教学片段:

上课伊始,课件出示青翠繁茂的白桦林,在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绘下,学生仿佛走进了眼前这一片白桦林。接着教师引导:“当微风吹起,树叶唱起了一首轻柔的歌。”教师引导学生用“lu”哼唱歌曲的第一句旋律。接着教师继续创设情境:“聆听着树叶轻柔的歌,大麋鹿向我们跑来了!”教师引导学生用“beng”模仿大麋鹿奔跑的声音。教师继续通过创设情境,学习了泉水、马的声音,并进行了三种声音的乐器合奏。

此教学片段设计巧妙,一方面,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声音的高位训练,使发声练习变得生动有趣。另一方面,在具体情境中学唱歌曲的难点旋律,为学生演唱歌曲时的情感表达起到扎实的铺垫作用。

(三)影音与技术的融合

人音版音乐教材中,影视音乐作品数量占总曲目的20%左右。要提高学生对电影电视音乐作品欣赏与演唱的兴趣,关键是要了解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下面以欣赏课课例来说明如何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影视音乐作品的教学效果。

课例:人音版第十二册欣赏曲《海德薇格主题》(选自美国影片《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课前准备:

1.学生观看美国影片《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2.剪辑影片中的音乐片段。

教学过程:

1.集体交流观后感。

2.小组合作交流影片中印象最深的音乐片段。

3.学习《海德薇格主题音乐》。

(1)模唱主题音乐。

(2)对比欣赏后交流:有主题和无主题音乐的电影片段有什么不同?它营造了怎样的气氛?通过哪些音乐要素表现出这种气氛的?

4.课堂总结。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主题音乐进行呈现,教学的每个环节又紧紧围绕主题音乐展开教学。这样,通过电影视觉和音乐听觉的整合,调动了学生多感官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音乐欣赏的教学效果。

火把节来历范文3

二、主办单位:共青团江南大学法学院委员会

策划承办单位:江南大学 彝谊生辉志愿服务组织

赞助单位:、合肥旅行社

三、活动时间: xx年12月3日 17:30——19:30

活动地点: 素拓基地

四、活动背景:

彝历年,光阴循环和新年的开始,兼具喜庆丰收、辞旧迎新、祈福拜祖的意义。在彝语里被称为“库斯”,“库”即年、“斯”即新,意思是新年,是大小凉山彝族传统的祭祀兼庆贺性节日。“库斯”一般选定在农历10月,庄稼收割完毕的季节,就是因为当每年庄稼收割完毕,北斗星的斗柄指下时,彝族人民择定吉日,准备这盼望已久的彝历年,这一天家人团聚,杀猪宰牛喜迎新年,庆贺当年人丁兴旺,来年吉祥安康。“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彝历年特殊的日子,身处异乡的江南大学全体彝族同学都不能回家,所以发自内心地希望能够在学校感受到新年的喜庆,体会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江南大学“彝谊生辉”志愿服务组织 xx年成立以来,以“致力公益爱心事业、弘扬民族文化、加强校园民族团结”为宗旨,在校园内外开展了大量实在、富有意义的活动。对广大彝族同学而言,彝谊生辉不只是一个协会,更是在江南大学的一个家。

五、活动目标:

通过举办彝历新年系列活动来喜庆彝历新年,让广大彝族同学欢聚一堂感受来自校园家庭的温暖,一起分享新年的温暖与憧憬。同时通过系列的活动来展现江南大学校园文化的丰富多彩,增强各民族之间的友好情谊和团结。最后,以彝谊生辉志愿服务组织成立两周年为契机,通过彝历新年活动的举办号召更多的人参与到“走进凉山,情系彝区”的志愿服务活动当中。

六:彝历新年篝火晚会具体安排

1、开场前安排:

工作人员下午14:00,提前到场安排现场。

16:00开始签到,签到后安排同学们陆续进入会场,观看彝谊生辉xx年、xx年火把节视频,历次活动ppt,彝族相关音乐、视频等,等待演出开始。

2、晚会大致流程

第一项:主持人介绍彝族年的来历,举行彝历新年晚会的意义、介绍嘉宾。

第二项:学院领导及嘉宾讲话

第三项:点火仪式

第四项:彝谊生辉志愿服务组织成立致辞

第五项:文艺节目表演

第六项:集体欢跳达体舞

第七项:全体到场人员合影留恋

4:项目组任务安排

(1)、节目组: 李权财、周倩芸

任务:完成节目收集、筛选及排练工作,负责节目的编排及晚会全流程的衔接。

(2)、宣传组 崔萌、徐彩霞

任务:前期利用海报、横幅、传单、网络等方式开展宣传。活动中负责现场摄影及dv摄像。活动后撰写通讯稿,并联系媒体报道。

(3)、后勤组 石大海、张浩、廖丹、潘大焱

任务:准备好晚会所需的一切道具。晚会物品购买,如水酒等。

(4)、舞台组 林志坚、冯良玉、彭颖

任务:晚会舞台的搭建及灯光设备、音箱设备的安装。

(5)、纪检组 王东洋、冯志成

火把节来历范文4

本文作者:袁源作者单位:贵州大学

苗族舞蹈《水姑娘》审美意识的嬗变

苗族舞蹈《水姑娘》中审美意识的嬗变在于其核心意象“水”的现代转换上,它是苗族舞蹈传统性与现代性结合的典范,从它的意蕴和形式上都有其独特的审美性,可从中缕析出其舞蹈审美意识的嬗变。从苗族传统舞蹈来看,由于苗族没有文字,这样,苗族舞蹈和其它的门类艺术一起更多地是用来记载苗族历史的,或者说,诸如苗族舞蹈这样的艺术,其文化功能远远大于其艺术的审美功能,就像苗族服饰铭刻了苗族的历史一样,苗族传统舞蹈中,历史积淀下来的文化信息远远大于单的纯艺术审美信息。正因如此,对于这个具有苦难历史的民族来说,其舞蹈所展现的是他们从黄河岸边东海之滨一路走来历尽艰辛的历史,其审美意蕴是厚重古朴和雄壮阳刚,是他们虽悲壮却乐观向上、豁达勇敢的精神。苗族传统舞蹈这种强烈的仪式性、叙事性在诸如赫章大花苗的《苗族大迁徙舞》、台江县的《反排木鼓舞》等之类的“三鼓一笙”舞蹈中体现得非常鲜明。但是,舞蹈《水姑娘》展现出来的却迥异于这类传统的苗族舞蹈,它是一幅贵州美丽的山水图,一群苗族姑娘在水边嬉戏玩水,曼妙的舞姿,柔美的身形,演绎着关于水的故事。从舞蹈意象来看,整个《水姑娘》舞蹈的核心意象是“水”。水的特性非常多,轻柔、透明、灵动、激荡等。该舞大致可以划分为三段,每一段都紧紧围绕着以“水”为中心。第一段从一开始“叮叮……咚咚”泉水声入舞,清脆悦耳,幽静的环境中,几个水一样的苗家姑娘,以水为镜,轻柔地抚摸着自己的面庞,眼神中充满对水的眷恋。那清澈的河水,时而碧波起伏,时而水波连连,给人一种如梦如幻的意境。接着是一群苗家女子在水边嬉戏的情景图,舞蹈中把这群千娇百媚的苗家少女,喻成如水般透晰晶莹,如水般风情万种。第二段是整个舞蹈的部分,舞蹈动作幅度大,气势烈,情感也最炙热。结尾显得十分悠闲宁静,领舞的一个水姑娘双手捧起一汪清水,戛然而止,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颇有“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意境,也与全舞开头的宁静安详,形成一种首尾呼应的态势,静静地抒发她们对水的眷恋以及热爱。舞蹈《水姑娘》经过对水的“形”和水的“灵”的模拟,形象地描绘了水即是姑娘,姑娘即是水的审美意蕴,水与人达到了高度的契合。在舞蹈演员的选排上,她们都是青春妙曼的少女,她们身体所散发的青春气息和她们内心丰富细腻的情感都与水的轻柔、欢快等特质达到契合。表演中,演员都是赤脚,这符合少女水中嬉戏的生活现实。从其舞蹈服饰来看,《水姑娘》借鉴了苗族传统服饰特点:头戴银冠,身穿富有刺绣褶皱裙进行表演。但也对苗族服装进行了编改,姑娘们的服饰是十分精致,它不同于以往的苗族头饰,使用银饰炼成的花环,蓝绿色的衣裙映衬着她们的秀美,表现了她们如水般的特点。这类服装款式将古代传统与现代风格相结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比如将裙摆拉长了许多,其效果是突出了少女们身材的修长,更切合《水姑娘》的内蕴要求。在灯光安排上,舞台灯光布景也是非常唯美的,一开始的蓝色底调映衬着景色的幽静,部分的红光推动激烈的氛围,结尾部分的蓝光又“嘀嗒,嘀嗒……”随着一声一声的水滴敲在地面的发出的声响,一群水姑娘活跃在舞台上,丰富多彩的造型给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美的感受,舞蹈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整个舞蹈调子为蓝色,这是水的颜色,使舞蹈更有浪漫与幻想色彩,配合现代舞台技术,舞蹈将少女们的表演与屏幕的背景结合起来,制造了视听交融、现实与艺术交替的现场感。从音乐和伴奏乐器来看,伴乐有浓郁的民族风格。音乐是有起伏的,刚开始流淌着山水的声音,接着是优美的笛声和铿锵的鼓声、苗语也渐渐进入,体现出苗族的风情。鼓是苗族舞蹈的典型器乐,是苗族人民珍惜和喜爱的乐器,其音质雄浑深厚,锐耳圆润,传声甚远。鼓乐的结合增添了《水姑娘》舞蹈的魅力。这些都是苗族舞蹈审美意识的原生态体现。从舞蹈动作来看,《水姑娘》有自己的艺术风格,由于它植根在苗族民间舞蹈的深厚土壤里,保留了苗族舞蹈传统艺术语言和手法,同时又借鉴了新的民族舞蹈艺术的语言和手法,创作出新颖的舞蹈语言和别致的艺术手法。特别是肩部、腰部、胯部的婀娜表演,精巧别致地塑造一个个美丽的形象。姑娘们借助了整个身体刚柔结合的舞姿对水的的模仿。舞蹈截取了几个典型的关于水的动作:掬水而吸(弯腰双手捧起溪水,立身而饮)、划拨流水(立于溪边,用手在水中划动)、互打水仗(少女们动作激烈地互相泼水嬉戏)等。水的特征莫过于千变万化。整个舞蹈中的动作更多地是在表演关于水的各种意境:泉水叮咚滴落、流水轻缓而过、浪花冲击碰撞、瀑布冲泻而下等等。《水姑娘》凸显了水的这一特征,通过队型和动作模拟出水的形态,而姑娘的心则细腻地模拟出水的灵性。这群“水姑娘”仿佛就是一群水的精灵,肩步和腰部的律动清脆得就像那滴滴清泉;上半身配以手臂的摆布摆动就像是水的流动;既表现细水长流的温柔妩媚,亦有波澜澎湃的潇洒鼓舞感动。在舞蹈的阶段整个舞蹈增强了张力度和表现度,姑娘们随着木鼓鼓点,以头、手、脚的大幅度摆动随着鼓点变化而变化,像中间部分姑娘们围成一圈,上身强烈颤动,手拉手围成圈,一个个依次身体由上往下地起伏,美轮美奂。动作粗犷豪放,洒脱和谐,潇洒刚劲,激越豪迈,热情奔放,表现了苗家姑娘水一般旺盛生命力。整个舞蹈唯独没有过去历史迁徙中渡过黄河长江时那种灾难性的洪水,正是这样,舞蹈《水姑娘》才不是一部悲壮苦难的史诗,而是一首关于少女与水的抒情诗,是一幅现代山水画,是人融于自然的山水画。意象的变迁就是历史的变迁。在《水姑娘》中,舞蹈所描绘的审美意象变化了。在苗族传统舞蹈中,关于祖先记忆的意象更多,诸如枫树、蝴蝶妈妈等。苗族迁徙到贵州花溪这类的地方后,逐渐“水化”了,被这个地方美丽的山水所陶醉,那些苦难的历史意识减少了。大体来说,北方氐羌系统的民族或游牧性民族,他们更崇拜雄壮刚烈的事物,诸如对狼、鹰、虎的崇拜。在与彝族火把节上的舞蹈相对比,我们就能更加明显地感受到“水”意象的柔美。火具有燃烧的刚烈、炽热、粗野、豪放等倾向于阳刚一面的品格,它具有游牧民族逐草而居的不稳定,火把节上的舞蹈就是彝族人火的性格的体现,它燃烧一切,富于攻击性,具有黑夜带来的神秘性和狞厉性。这种性格又与他们的虎崇拜相吻合,虎的威猛雄壮让人畏惧。相反,南方系统的民族更多的是倾向于水的性格,比如傣族泼水节、布依族择水而居等。《水姑娘》的表演既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又借鉴了东方其他民族舞蹈的语言和手法,创造出新颖的舞蹈语言和别致的艺术手法,精巧别致地塑造了一个个美丽的水姑娘形象。苗族迁徙到贵州的山山水水间,逐渐有了一些水的性格,这是苗族舞蹈审美意识嬗变性在现代舞蹈《水姑娘》中的体现,它不是过于侧重去叙述这个民族多灾多难的过去,略去过重的历史厚重的呈现;它之所以优美是着眼于现在,憧憬着未来。

《水姑娘》改编的启示和意义

它既有苗族民间生活的气息又有新锐的艺术语言,展示了崭新的舞蹈风格。正如编导靳苗苗说,“水本身是舞蹈很好的编创题材,改名为《水姑娘》参加荷花奖的比赛,是想更广义地表现贵州山水文化。”《水姑娘》再现了当下苗族人民生活的现状,也为我们提出了一个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保护和传承民族舞蹈文化的世界性课题。我们说民族舞蹈文化不能全然抛开原来的“汁”,也不能完全没有原来的“味”,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又不可能不注入新鲜的“汁”,也不可能不产生新鲜的“味”。事实证明,在原汁原味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形成新汁新味,更适合时代的需要,因而更富生命力。一切优良传统总是与时代要求相结合才能生存和发展。如果优良传统排斥时代要求,苗族舞蹈就不会如此丰富多彩,都是不断与时俱进创造出来的。苗舞《水姑娘》其魅力性和特殊性就在于没有一味地追求情感的表达而将民族性的、原生态内涵过多的解构和重构,更没有过多地加入现代舞元素而忽略民族特征,不但保留了民族性的代表动作语汇,同时也将对水、对家乡的热爱表达得淋漓尽致,时刻向观众传达“我愿化作那一汪清水”的深切情感。通过对《水姑娘》的个案分析,既探究其苗族舞蹈原生态的“意味”,又可深入地把握其舞蹈的现代特征和变化,更可为原生态民族舞蹈文化应对全球化冲击,发展自我提供参照的依据,有利于对苗族舞蹈的保护和发展,进而对苗族文化的深刻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火把节来历范文5

民俗文化,是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民俗文化的范围很广,如节日民俗,传统节日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有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哈尼族的昴玛突节、藏族的赏花节等。再如日常生活民俗有中国结、剪纸、京剧脸谱、山西民间票帖等。

民俗文化具有普遍性、传承性和变异性,往往是一个地方生活的缩影和历史的折射,具有极强的个性,能够体现一个民族的民俗风情。

选文1

山西民间票帖

刘小云

山西民间票帖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和艺术等多方位的载体。它本身是货币,是商品经济的产物。但在这个普普通通的纯经济物身上,体现的却是中华文化的魅力。之所以说其是多方位的载体,就是说其功能的多样性,集艺术装饰、人文教化和防止伪造三种作用于一身,这构成了中国民间票帖的强烈民族特色。

就山西民间票帖票面装饰而言,有图案、文字、图章三种。一张张票帖上的装饰,都充满了浓厚的文化和世俗气息。图案装饰充分体现了以物寓意的特色,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去领悟其含蓄的文化积淀。福禄寿三星,寓意票帖发行人和使用人吉星高照、财源广进和健康长寿;和合二仙寓意夫妻和睦,幸福美满;竹林七贤劝人高洁脱俗;西施浣纱宣扬忠孝节义和真善美;“琴棋书画”寓意文人雅士,重义不重利;“岁寒三友”为松、竹、梅,劝人有君子风范,勿行小人之事;宝鼎则寓意“一言九鼎”,表示商业往来要言而有信,信守承诺。这些图画,既是票帖发行人的行为准绳,也用于劝喻票帖使用人予以遵守,体现了古代中国的崇尚礼仪之风。后期新版票帖上的火车、轮船、近代风格的建筑、工厂、港口、车站、铁路等,则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近现代工商业的追求和向往,透视了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的深刻变迁。

山西民间票帖上的图章多姿多彩,形态各异,担负着多方面的特殊功能,如防伪、信用及票帖的装饰。图章用字真草隶篆诸体皆见,其中,楷体和篆体为常见。楷书对于粗通文墨的商民均可一目了然,便于民间票帖的流通和使用,而官方的印章的印文一般是普通人难以辨认的九叠篆文。民间票帖图章的花边装饰镂刻精美,常见的图案纹饰有:松竹梅兰菊、龙凤、琴棋书画、杂宝、暗八仙等,这些纹饰除用于图章的装饰防伪功能外,也具有票帖同类图案装饰的文化含义。

山西民间票帖之所以流传至今仍能完好如初,清晰如新,那是因为当时山西的造纸业和印造工艺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的水平。

山西民间票帖的印制和刻版工艺也为今人所折服和钦佩,从印制工艺上讲,主要来自传统的中国版画和雕版艺术。与之相媲美的还有相当数量的牛角帖版,牛角帖版的雕刻工艺要更细致一些,其线条细如发丝,十分精湛。现今存下来的,都是版雕艺术珍品。

我想,数百年的晋商辉煌已进入历史的长河之中,但用来进行人格塑造和境界涵养的山西民间票帖文化却不会随着消逝的历史而暗淡。甚至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引领我们体验历史,也可以使我们感受到生机跃动的人文脉息不仅源远流长,而且一定绵延不朽。

(选自2004年第4期《文史月刊》,有删改)

美文点读

中国的很多物品都打上了民俗文化的烙印,如中国结、京剧脸谱、红灯笼、文房四宝等。山西民间票帖体现了我国的民俗文化,它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和艺术等多方位的载体,体现的是中华文化的魅力。本文从山西民间票帖的装饰说起,介绍了它的图案、文字、图章以及印制和刻版工艺。在文章最后,说明了山西民间票帖的历史意义,它可以用来进行人格塑造和境界涵养,可以引领我们体验历史,可以感受人文脉息。

阅读思考

1.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山西民间票帖的?

2.山西民间票帖为什么流传至今仍能完好如初?

3.若让你送一枚山西民间票帖给你的好朋友,你会选择什么图案的票贴给他?为什么?

选文2

六月六:跨越时空的情感表达

李皓

古汉语中,“贶”是赐予的意思,“天”和“贶”联系在一起,很自然地会让人联想起了“老天赐予”。天贶节的由来,正是这种意愿的表达。

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盘踞在我国北方草原上的辽国军队策马南下,兵逼开封,大宋王朝面临着立国以来第一次生死攸关的考验。宋真宗君臣针对契丹人敬畏生命的信仰,用封禅和老天护佑的神话,震慑辽国君臣,使其打消南侵宋朝的念头。宋真宗和他的臣子们上演了一幕幕“天书”降临的骗术。同年阴历六月初六,“天书”又一次降临在了泰山。宋真宗再次装模作样地领着满朝文武到泰山封禅,并于大中祥符四年正月正式下诏定六月六日为天贶节。

宋真宗君臣自欺欺人的做法最终成为了人们的笑柄,可天贶节却一代代地流传了下来,并成为了中国北方一年中热闹的节日之一。

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河湟地区完整地将天贶节的风俗保留了下来。许是因为人们对天贶节的由来抱着一种贻笑大方的态度,随着时光的流逝,如今河湟地区的老百姓早已是只知六月六,不知天贶节了。

在湟源,六月六朝山是一项仅次于春节社火的规模盛大的民间娱乐活动。据史料记载,历史上,湟源朝山活动最兴盛的时候,不仅有数万人参加朝山,而且还吸引了不少来自陕西、甘肃的游人参加,影响力十分大。

旧时湟源朝山的路线有两条。一条是从城隍庙出发,绕丹噶尔古城后,再沿山道登临北极山。另一条则是从关帝庙出发,绕丹噶尔古城一周,登临北极山。在朝山过程中,两支队伍时常“狭路相逢”,遇见这样的情况后,朝山的人们就会拼命地吹响唢呐,敲响锣鼓,直到对方认输,场面十分热闹。

朝山的人们吟诵的佛号耐人寻味。当朝山的队伍行至关帝庙时,佛号的内容就是传诵关公的美德。当朝山的队伍行至无量殿时,佛号的内容则成了讲述无量出家的前因后果。当朝山的队伍行至火神庙时,佛号的内容又成了赞美火神燧人氏的千秋功德。

明清之后,在朝山活动的带动下,六月六的朝山会逐渐演变成了一个物资交流会。离朝山会往往还有好几天,十里八乡的乡亲就已经蜂拥到了北极山上,他们带来了各地的土特产和风味小吃,往日异常清净的北极山因此成为了一个繁荣的露天贸易市场,各类小生意人遍布山麓,吆喝声、讨价还价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用这样的方式尽情地挥洒着生活的激情。

湟源位于我国农业区和牧业区的交界地带,历朝历代汉、藏、回、蒙古等民族在这里和睦相处,共同创造了这片土地的繁荣。

商业的繁荣使得六月六朝山会成为联系湟源各民族友谊的纽带。在这里,不仅能买到制作精良的藏饰,吃到回族的特色小吃,而且还能领略到蒙古族歌舞的风采,六月六朝山会因此留下了许多民族团结的佳话。

一个旨在迷惑敌人的权宜之计,居然演变成了颇受的节日。在历史的变迁中,这个名叫天贶的节日又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当我们打量这个流传千年的节日时,感受到的是一个民族博大包容的文化品质和铿锵有力的脉搏心跳。

(选自2009年8月3日《西海都市报》,有删改)

美文点读

本文介绍的是“天贶节”。文章首先讲述了天贶节的来历,宋真宗的故事让本文饶有趣味;其次描绘了天贶节朝山活动的盛大场面;然后写天贶节的意义,成了物资交流会,成为联系各民族团结的纽带;最后发表议论,随着历史的发展,天贶节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表现了一个民族博大包容的文化品质。

从本文可以看出,一些节日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传承了下来,但人们庆祝节日的初衷会发生变化,这也说明民俗文化的变异性。

阅读思考

1.文章开头介绍天贶节的来历,有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