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幸福感调查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幸福感调查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幸福感调查报告

大学生幸福感调查报告范文1

【中图分类号】 R 395.9 G 444

【文章编号】 1000-981

>> 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其对策 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相关因素分析 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其形成与干预机制的理论研究 大学生网络成瘾者个性特征及其与心理健康相关分析 大学生网络成瘾调查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分析与预防及疏导 某体育院校大学生应对方式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 武汉市高职高专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网络成瘾\主观幸福感及其相关研究 中学生网络成瘾与抑郁的相关性研究 大学生网络成瘾研究现状及解决对策 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心理机制研究 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对策 某医药院校大学生网络成瘾及其影响因素调查 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成瘾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4]许珊丹.大学生伤害特征、影响因素及干预控制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5]韩慧,汤建军,张勤.蚌埠市大学生伤害发生现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卫生研究,2012,4l(3):508-510.

[6]孙国仁,李红.网络成瘾与伤害的选择性机制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5(2):119-120.

[7]王严严。影响徐州高校大学生网球运动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0(11):2卜23.

[8]袁杨,龙榕,苏斌.大学生运动伤害情况调查[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21):106-107.

[9]李振英,郭向晖.朝阳区中学生网络成瘾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6):724-725.

[10]梁维君,龚萍,杨学文.湖南农村中小学生伤害流行病学流行特征与疾病负担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5):635-636.

[11]王声湧.伤害流行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8.

[12]毛迪,洪晓波.参与体育运动是干预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重要手段[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4(7):119-122.

[13]柯惠新,郝向宏,金锐,等。2009年中国青少年网瘾调查报告[M].北京: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中国传媒大学调查统计研究所,2010.

[14]季浏.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大学生幸福感调查报告范文2

摘 要: 本文在分析高校英语课堂现状的基础上,从教育生态学和心理学理论出发,提出有效构建生态课堂的几点建议,从而为改革中大学英语课堂献策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和师生的课堂幸福感。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生态课堂 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幸福感

一、引言

当前国家经济政治高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教育也面临着挑战和机遇,大学英语应势改革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师生的需求不仅仅满足于获得知识,还要更加有趣地探索世界,提高认知并获得自我实现和自我存在的幸福感。教育部2010年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为大学英语教育指明了方向:教育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坚持分类要求和因材施教”,为大学英语改革提供可行的参考模式。目前各学科蓬勃发展,学科交叉研究的现状大大提高了人们的认知水平,为行为模式改变发展提供了丰富理论基础。本文分析大学英语现状,交叉生态学和心理学视角,探讨大学英语课堂改革发展措施,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和师生课堂幸福指数。

二、生态课堂和课堂幸福感

课堂是师生共建的主要交流环境,从课堂的自然环境(课桌讲台等)设置到课堂内人(师生)的关系和交流,以及课堂气氛(师生的活跃程度)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师生的课堂情绪和感受,从而影响师生课堂幸福指数。健康循环、协调发展的生态课堂为课堂主要元素(教师和学生)提供和谐发展空间,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和师生双方共同的课堂幸福感。

1.生态学认为,在一定时间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各部分处于相互适应的动态之中,从而协调发展。生态课堂是以生态的眼光和方法组织改善课堂。课堂是由生物及其生存环境共同组成的系统共同体,该系统中存在生物之间的密切联系,也存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他们在固定时间段共生合作形成生命共同体(尹红艳,2016)。简言之,生态课堂是由课堂主体(教师和学生)通过现代化教学设施按照一定规则和理念设计组成一个相互作用并互相依赖的具有信息分析和交流功能的有机整体。课堂生态由教师引导,师生共同维持发展建设,良好的生态课堂保障课堂教学及学习效果,同时使师生双方完成自我实现,提升师生的课堂幸福指数。

2.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幸福是指人类个体认识到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理想得到实现时产生的一种非常满足的情绪情感状态。幸福不仅仅意味着因物质条件的满足而获得快罚而且包含了通过充分开发潜能而达到完美的个人体验。积极心理学认为,教育应更关注学生健全的人格、正面的人生态度和积极的主观体验,提倡教育工作者应以一种更加开放、欣赏的眼光挖掘学生的潜能。课堂教学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与手段,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陪伴学生完成获知体验。教师应首先具有感受幸福的能力,教师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及对未来的乐观态度会在感染学生习得知识的同时提高幸福的感受能力。学生的幸福感体现在他们感官上对客观世界和知识不断探究思考的乐趣,从而提高自我认知,达到自我实现和满足感;通过愉悦平等的课堂沟通交流和小组合作实现作为社会人的人际交往需求,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

三、大学英语课堂现状

2010年央视关于大学生英语学习情况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许多大学教师在教学中仍然采用传统教育理念,对现代教育思想和语言学习特点缺乏基本理解(郑佳丽,2014)。外语工作者过分强调英语的工具性,学科发展需求乃至考试需要,对其人的因素(教师和学生)关注较少。大学英语课堂对学习者思维方式拓展、价值观念和人格结构的发展及学生的课堂情绪及课堂幸福感关注度不够。随着教育科技的发展和全国高校的扩招,高校普遍采用多媒体大班教学。教师与学生课堂有效交流难度增大,导致学生对流水式课堂失去兴趣。教育科技的发展、手机网络等广泛应用,使教师课堂受到挑战,教师授课的幸福指数降低,教师自我的角色定位不准确。尤其是近年来,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开始,分级教学方便教学过程,在增强教学效果的同时,部分学生产生外语学习焦虑,缺乏课堂幸福感。师生内在情绪作用于他们的潜意识或显意识,给教师的授课情绪和学生的学习情绪带来负面影响,从而使教师授课行为及学生的学习行为出现偏差,课堂气氛不良,教学及学习效果削弱。这些情况亟待改善。

四、有效构建大学英语生态课堂

语言课堂学习不仅注重信息的传递和吸纳,更注重观点的表达与交流。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运用第二语言表述时,在语言表述水平达标基础上,情绪心理因素对表达效果起了很大作用。良性循环的生态课堂为语言学习者提供物质和心理的安全保障,强化课堂学习效果,获得积极的课堂体验和课堂幸福感。综合多年教学实践和感受,笔者认为:积极营造良性课堂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注重授课环节学生体验式学习、加强课堂有效的师生合作、增进师生课堂情感交流是构建生态课堂、提升师生课堂幸福指数的有效手段。

1.营造良性课堂环境。从课堂自然构建来讲,课堂组织空间模式可以突破传统的课堂模式,设置圆桌式或环式空间模式的面对面模式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增加非语言交流的机会,达到最佳交流效果。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具丰富课堂,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合理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及网络在线学习,完善线上及线下的课后跟踪机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从课堂主体来讲,师生双方指定约束双方的制度和规则,相互尊重、平等交流。教师平等对待每个生命,不只看分数或关系。接受学生差异,并关注学生个性化优势,努力助其成长。例如:有的学生英语成绩并不好,但极具表演天赋,在制作微电影等小组活动中大显身手,可以收获极大信心和学习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和学生双方的积极性都得到调动,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都有积极情感的投入,教师就会教得积极,学生也会学得投入。在教学过程中,伴随学生获得知识的,是愉悦的情感体验及获得知识后的自豪和神圣感。

2.构筑体验式生态课堂。体验是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心理活动,更多的是指情感的一种体会和感受。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创造积极的环境,提供体验的内容,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所带来的快乐和幸福,体验到主观幸福感。教师以课堂为舞台、以任何可用感官接|的道具、以学生为主体,创造值得学生回忆、让学生有所感受、留下难以忘记的印象的语言活动。语言不再是外在表达而是内在的个人在形体、情绪、知识上的体验和参与。例如:课文“The Last Leaf”,整个班级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都有英文短剧现场在课堂上呈现。大家在参与感受与评论中完成对整个文章情节和任务的理解,达到语言在学中用,在用中学的目的。对于某一观点即兴的课堂辩论或表演,是笔者创造体验式教学课堂的常用手段。

3.构筑合作式生态课堂。合作共生是生态最基本的表征。课堂合作不仅体现在简单沟通中,课堂内外小组合作竞争也为学生成长提供人际交往环境。通常笔者将班级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教学在预习、课堂讨论、作业甚至写作等课堂活动中以小组方式进行。小组内成员签订“合同”,明细权责,轮流负责,大家共同管理,共同荣辱。为完成相关任务,小组之间需要不断合作竞争。在合作中,学生体会社会化的约束、沟通与协作,学会平衡个人与团体关系。通常合作成功的小组,组内成员各方面表现都很好。课堂中学生富有活力,师生合作和谐,教师和学生都能完成自我实现并相互配合,课堂中人就会感到愉悦、感受幸福。现代化合作式生态课堂为提升师生课堂幸福感提供有效途径和有力保障。

4.构筑愉悦的生态课堂。现代大学生有不同的心理需求,传统严肃的课堂下他们有不同的“娱乐”需求,为了激发他们的学习表达欲望,首先教师课堂设计需要智慧。例如:下面一个口语讨论题:“What historical figure do you like most?”笔者将此口语题目变成“What historical figure would you like to marry?”学生课堂讨论积极性大大增强,自主发言人数增多,讨论效果显著。此外,大学生年龄阶段特征决定他们有极强的好胜心。在学习及测验过程中,多使用正强化,以加分原则鼓励学生“斗起来”,相互竞争中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学生更喜欢“即时性反馈”。教师对学生评价要全面即时,快速即时性评价能充分调动学生再次尝试的热情,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有效手段。

爱的语言有很多种,师生学会表达对学生的关爱,引导学生正视“成长的烦恼”,客观评价自我,积极疏导情绪,学会体会幸福。维持师生间良好的情感状态,并把这种情感推移到整个学习活动中。教师以积极的心态看待发展中的学生,尊重、宽容学生,在课堂中发展和利用自己的积极心理,帮助学生发展积极心理。在积极和谐的氛围中,让学生感受到幸福,从而师生互相陪伴,相互成就,共同成长。

五、结语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个人都能幸福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终极价值。课堂是师生生命共同的一个场景,是师生生命成长过程中一个特定的生态圈。课堂中一个个具体又各具特色的生命相互尊重的同时不断交流、竞争、平衡,共同构筑一个健康和谐的“生态圈”,教师和每位学生为之贡献的同时从中汲取养分完成个人成长,生命得到滋养,共同感受幸福。

参考文献:

[1]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潘光文.课堂的生态学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4.

[3]肖永春.幸福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大学生幸福感调查报告范文3

中国妇女杂志社、全国妇联联合公布了第5次中国城市女性生活质量调查:十大城市女性幸福感排名,杭州高居榜首。

中国总剖宫产率为46.5%,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启动“促进自然分娩,保障母婴安康”项目,通过系列措施给剖宫产“降温”。

国家财政部:自今年12月1日起统一对内外资企业征收个人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附加费,标志内外资企业税制全面统一。

住建部部长:特殊国情决定我国不能走高房价道路。

“交通问题不解决将抵消其他领域取得的成绩。” 北京市官员首度表态将控制汽车数量。

受到粮食、蔬菜等商品价格上涨的影响,国内的通胀压力大,消费者难享人民币升值红利。

我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7055公里,已成为高铁系统技术最全、继承能力最强、运营速度最快、运营里程最长的国家。

我国开始研制时速400~500公里超高速列车系统。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查报告数据显示,九成受检香水和三成护发类化妆品发现致癌物。

全国50家医院试点电子病历,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电子病历系统。

航天科技集团空间技术研究院:我国有望于2013年独立开展火星探测。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合同违法行为监督处理办法》,类似“本公司拥有最终解释权”等不平等格式条款被列为违法条款。

从2010年10月底开始,在全国开展为期半年的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对购入使用未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批准的药品,一律按假药论处。

国家工商总局《广告法(修订送审稿)》:明星、名人代言虚假广告除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外,构成犯罪的将追究刑事责任。

国家人口计生委、中央综治办、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49个城市启动试点,探索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创新模式。

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法院首次将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引入专业司法社工。

中央文明办、、文化部、教育部:决定在和四川省组织开展西部文化建设志愿服务活动。

全国政协成立筹备办公室,将隆重举行100周年纪念大会等纪念活动。

国务院副总理:今后10年,中国政府将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有效的措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全国伤害预防与控制学术会”:伤害为我国居民第五位死因,公众应掌握基本技能远离伤害。

我国老年痴呆症患者已逾600万,患病人数居世界第一。

人保部新闻会:31个省份月最低工资标准最高档平均为870元,表示“做好继续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工作”。

十一五期间,我国政府对养老和医疗两个保险项目投入达7700亿元人民币,比前一个五年增长了两倍。

牲畜存栏量连续6年稳定在1亿头只以上。

大学生幸福感调查报告范文4

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有以下四个方面:(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彼此谦让。(3)有幸福感。(4)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4]。另外,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和麦特曼提出了心理健康的10个标准:有充分的安全感;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恰当的估计;生活目标,理想的确定要切合实际;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能保持个性的完整和谐;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度的情绪控制和表达;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有限度的发展个性;在不违背道德规范的情况下,适度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部分国内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认为心理健康应该包含以下几点:

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恰当的接纳自我;协调和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培养健全人格;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正确认识环境,并处理个人与环境的关系;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2.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诱因

有研究表明心理问题的产生是与众多因素相关的。如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就大学生而言,其主要诱因有以下几点:

学习与生活的压力。大部分大学生都曾感到学习的压力,但长期处于高度学习紧张的状态下,极可能导致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目前,我校在校生中约15%是贫困生,其中4%—6%是特困生。调查表明,45%以上的贫困生认为自己承受着巨大的学习、生活压力,造成较大的心理困扰,而且不懂得如何缓解。

情感困惑和危机。情感问题能否正确认识与处理,已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众多个案表明,因恋爱所造成的情感危机,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有人因此走向极端。

对独生子女教育不当造成的后遗症。独生子女群体已成为当前大学生的主体,长期以来对他们教育不当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的又一诱因。专家指出,任性、自私、不善交际、缺乏集体合作精神等不良习性,不但易使大学生诱发心理疾病,甚至使人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

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该情况频频出现在大一新生中,这种不适应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整,便会产生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有的学生还会因长期不适应而退学。

交际困难造成心理压力。“风声雨声读书声,我不吱声;家事国事天下事,关我何事?”“宿舍里面不吭气,互联网上诉衷肠。”这些顺口溜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交际现状。现代大学生的交际困难主要表现为不会独立生活,不懂如何与人沟通,缺乏交往的技巧。有的同学有自闭倾向,不愿与人交往;有的同学为交际而交际,随波逐流。

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比如不当的教育方式、单亲家庭及学校环境的负面影响、消费上的浪费攀比、对贫困生的歧视、学习节奏过于紧张等。

教育部调查显示,因各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而休学、退学的大学生已经占休学、退学总人数的50%左右,我校也存在此种情况。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不但与大学生自身缺乏心理健康常识有关,也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变化、急速转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3.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

大学新生最易受“心理断乳期”困扰。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一位心理学家近期在上海、北京、广州完成的大规模心理症状自评查测结果显示,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全国成人正常水平,着重体现在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焦虑、恐惧等症状。研究人员还发现,来自外地的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普遍比内地生差。调查报告认为,大学新生离开自己所在地区或学校,到另一个陌生的环境求学,地域文化和生活环境的差异,使他们极易处于心理应急状态,存在的心理适应问题相对较多,反应出来的心理和情绪问题也比较突出。这些心理问题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3.1自我意识的模糊与困惑。我校在新生心理状况调查中发现,23%的学生对如何发挥自己的优点和克服缺点感到迷茫,有一部分进入大学后感觉自己一无是处,事事不如人,产生自卑心理;有些学生认识自己不足,但又不知道如何突破自我。心理辅导中心的老师指出,在大学阶段,新生的个体自我意识逐步增强,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他们并没有形成关于自己的稳固形象,看问题往往片面主观,加上心理的易损性,一旦遇上暂时的挫折和失败,往往灰心丧气,怯懦自卑。调查还发现45%的新生特别关注周围人给予的评价,以致对自我评价发生动摇。3.2环境改变与心理适应障碍。调查中有42%的学生反映,由于环境的改变,自己出现了矛盾、困惑心理。其中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现实的失落感。中学教师总是把大学描绘成一个“人间天堂”,学生也将考大学作为唯一和最终的目标来激励自己。但跨入大学校园后,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一部分学生还发觉身处高手如云的新集体内,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荡然无存,失落感由然而生;另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专业学习的困惑。与中学相比,大学学习更具有自主性,灵活性和探索性。有些学生感觉突然从中学的严格管教中“松绑”,但又不知如何安排学习,以致心中忧郁、焦虑;还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生活环境的不适应。进入大学后,由原来依赖父母的小家庭过渡到相对自立的大学集体生活,心理上产生一种孤独、空洞感。

3.3人际交往困难。调查中35%的学生有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困惑,有些学生表现为人际敏感,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经常发生摩擦、冲突和情感损伤,引起孤独感、压抑和焦虑;有些学生缺乏人际交往技巧,譬如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所以害怕与人沟通,把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封闭起来。这些学生经常处于要求交往而又害怕交往的矛盾之中,很容易导致孤独、抑郁或自卑。还有些学生因为性格上的不合群,在新同学中不被理解而遭排斥,其中一部分人便独来独往,不与他人接触,久而久之就产生一种受冷落或性格孤僻、粗暴等心理倾向。

4.大学生心理教育对策

4.1建立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离不开良好的教育环境,离不开学校和老师的关怀和教育。学校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给予高度重视,为新生营造一个乐观、积极向上、尊重、友善、宽容、朝气蓬勃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这对于一个新生的心理健康有着很大帮助。新生入学后,可以通过报告、座谈会等活动,向学生讲述大学与中学的不同之处,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提高心理预测力。带领学生尽快熟悉校园生活,组织有意义的集体活动,促进同学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思想出现波动的同学,对症下药,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给予集体的温暖。

4.2开展多种形式的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做好心理咨询的宣传工作,让广大学生掌握咨询的途径和方式。如果新生了解了心理咨询的作用,他们可以主动去心理咨询,在辅导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可以较快地缓解心理压力。建立新生心理档案,进行跟踪调查,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并开设心理选修课,举办心理讲座、心理沙龙,出版心理健康读物等。

4.3拓宽思路、发挥横向渠道的育人功能。

过去的教育渠道主要是由学校到学院再到班级。由于学分制的推广和公寓制的实行以及不及格率的产生,大学生的班集体观念淡化,责任心不强,只关心自己的事情。加强新生的心理,必须拓宽思路,开辟新的渠道,充分发挥中立渠道、平行渠道、科研渠道等横向渠道的育人功能,使新生能够多参与有益的课外活动、社团活动中,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增进他们之间的友谊。通过“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学习,让新生了解大学集体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的特点,以及心理适应不良的表现、原因和对策,引导他们尽快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角色转换,培养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

4.4加强学生的自我保健教育

大学生幸福感调查报告范文5

关键词: 高校大学生; 心理亚健康; 现状 调查报告

目前全国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其中大学生心理和行为障碍率为16.0%~25.4%,近年来还有上升趋势。而对于新疆高校大学生心理亚健康人数也在逐年增长。本研究采用(附表1)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量表,随机抽取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等8所大学的10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从民族、性别、同辈结构、家庭居住地、学科类型等五个维度对其进行分类并且详细分析了新疆高校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程度和倾向。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27份,有效回收率92.72 %,其中汉族大学生595名,少数民族大学生有400名,男生131名,女生860名。城市大学生448名,农村大学生546名。独生子女206名,非独生子女788名。文科生680名,理科生314名。

一、对不同民族的学生心理亚健康分析

从表1中可以分析出: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在躯体化、强迫、偏执、抑郁和总分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具体表现为,在躯体化上,汉族同学的显著高于少数民族的学生。(其平均值为20.36>17.70)。而在强迫这一维度,汉族同学的显著低于少数民族的学生。(其平均值为16.70

大学教育的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建设祖国的高级专业人才。大学生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应该独立的思考和解决问题。一些民族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应对和支配时间,当学业出现问题时,心理负担加重,造成恶性循环。另外,由语言障碍引起的心理问题。由于民族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城市和农村语言环境有差异,其原因是民族杂居和民族集中居住相互学习语言势必有它的利与弊,并且,在少数名族聚居地大部分人倾向于用母语交流,这就对其汉语水平有了一定的限制。因此语言基础不齐,学习势必会有困难,从而其自卑和压抑的心理会略显高于汉族学生。调查中还发现,大部分少数名族学生来自南疆及边远地区,边远地区学生对大学抱有更高的期望,他门把上大学看成改变自己命运的突破口,把大学看成是高中的延续,对学习存在不太合理的认识,对网络,社团活动等对自身能力素质提高所起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他们面对大学生相对松散的课程安排,往往产生更多的烦闷情绪。学习的实际效果往往不尽人意,反而使得他们与同学慢慢疏远,进而导致归属感得不到应有的满足,导致其焦虑,抑郁,社交主动性更加差。

二、不同性别学生的心理亚健康状况分析

从表2中分析得出,不同性别男女生存在显著性差异,由其均值可知,男生的显著性高于女生的。性别因素分析不同性别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分布有显著差异,男生心理亚健康持有率高于女生。

中国传统观念赋予男人更多的责任,同时也磨练了男生的意志,依赖性比女生低,自信心较强,更能承担责任;这种观念在少数民族身上同样根深蒂固的存在,并且其程度还要高于汉族。而大多数女性遇到困难和问题时,比较依赖他人,一旦遭受挫折,就比较容易自卑,情绪低落,思考、处理问题能力较差、缺乏足够的自信心和安全感。相对于男生而言,女生更容易发生心理亚健康。生理健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心理健康,这也是男生的心理健康比女生好的原因之一在心理方面,大一年级作为刚进入大学生校园的新生,对大学校园生活充满新鲜感,对大学生活和学习的态度比较乐观,通过高考而成为大学生的一员,使其自信心倍增,表现出较强的幸福感。同时,大一学生刚入学不久,尚且感受不到来自就业方面的压力,整个精神状态良好。大二、大三和大四的学生对大学生活己不再有新鲜感。而且,社会在不断地进步,对大学生能力的要求也不断在提高,随着毕业的临近,就业压力在很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心理状态,引起情绪低落或紧张不安。相对于大一学生,表现出更高的焦虑水平,更容易发生亚健康。

三、同辈结构相异的学生心理亚健康状况分析

从表3分析,在人际关系敏感和偏执、抑郁这两个维度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存在显著性差异。在人际关系敏感中,独生子女的显著性水平低于非独生子女,(其平均值为16.5622.21)

非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相比较,其独立性更强,他们相对缺乏兄弟姐妹之间从小的互帮互助,会在生活的环境里与周围同龄群体建立人际关系,且独立性较强。所以他们能较之非独生子女有良好的人际处理能力。同理,其独生子女的特殊性导致其无论物质还是精神上都更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其分享能力会弱于非独生子女,在遇到问题上可能更容易产生偏执倾向。他们一般在家都会受到宠爱甚至是过分的溺爱,凭借着各种优越条件,很可能养成骄傲蛮横的性格,只要是我想要的必须要得到。当这些独生子女融入到一个大环境时,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同学时,很可能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适应能力差而感到失落,某方面不如别人而感到自卑或很强的嫉妒心理,骄傲蛮横的性格又使自己的交际能力变弱等等。

四、家庭居住地不同的学生心理亚健康状况分析

数据分析结果(表4)表明,城、乡大学生在均值差异不具有显著性。但城、乡大学生在退缩、攻击等维度上均值都比较低,即大学生的心理亚健康发生率极高。新疆高校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的持有率与家庭居住地没有显著性关系。无论城乡,新疆高校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况主要集中于焦虑、冲动、自卑以及偏执和抑郁上。

从对被测中随机抽取城乡学生各两名进行个别访谈,了解到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心理压力大的现象,而往往又缺乏有效的排解自身压力的方法和技巧,在遇到苦闷和烦恼的时候很少借助运动,唱歌,倾听等积极的情绪宣泄手段,个别学生采用冲动,甚至喝酒、打架。而无论城乡差别,女孩子更倾向于选择消极对待压力等心理问题,往往会选择逃避等方式去被动处理问题。

五、学科类型不同的学生心理亚健康状况分析

从表5中分析出:文科生与理科生在“焦虑”“强迫”“自卑”“性心理”“退缩”“精神病倾向”以及“总分”七个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理科生在焦虑维度上显著性高于文科生。(其平均值23.73>21.68)

文理生性格特征和思维方式具有差异性,文科生比较敏感和情绪化,性格比较活泼;理科生比较理性,性格沉稳。他们所学习的科目类型对其心理也具有一定的影响,理科偏重于推理、实验等,自然科学要求追求真理答案的统一性,其学习研究压力更重。而文科生学习内容偏向于人文社科类,他们的学习和研究内容更需要多方位、多角度,其思维更偏向于感性。它们之间产生的差异性可能与文理科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观念与思维方式不同有很大关系。

【小结】

大学生出现心理亚健康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于其影响因素,要科学的分析,才能明晰大学生亚健康的现状。高校教育者,应该因材施教、对症下药,从民族发展的未来和关爱学生的高度和角度来看待这样问题。调查研究的目的是找到问题的根源,以期探索最合适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既然我们发现了大学生亚健康状况和隐忧,教育工作者就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付出努力。

[参考文献]

[1] 黄光扬.高等师范学校学生心理健康及人格特征测试.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4,8(30):135-136.志,

[2] 徐岫茹.心理危机干预及健康教育.中国健康教育,2003,19(7):513-515.

大学生幸福感调查报告范文6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纪末在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由时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Seligman首先提出。它把研究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意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普通人和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的生活。[1]

随着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大学生普遍承受着各种心理压力,心理障碍、心理疾病频繁出现,并呈不断增长趋势。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更多关注已发生的或者已发生的心理问题的个体,偏离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和基本原则,也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受到了限制。而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成果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内涵的理解,弥补或矫正了消极心理学视野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之处,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全新的视角。

二积极心理学理念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目的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为目标,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而积极心理学理论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倡积极人性论,它消解了传统心理学过于偏重问题的片面性,真正恢复了心理学本来应有的功能和使命:使人生活得更加幸福。[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积极心理学三者追求的总体目标的一致性,为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提供了可能性。著名心理学家张厚粲认为积极心理学的本质与目标是寻求人类的人文关怀和终极关怀。[3]长期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从约束性出发,过多使用“灌输式”教育方法,往往忽视对人的现实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满足,使思想政治教育偏离了“现实的人”这一主题,严重忽视人文关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既可以帮助大学生优化心理素质、发掘内在的力量、培养善意和美德等积极品质,又可以帮助大学生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心理支持。

三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积极观:增强积极体验,挖掘积极品质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包括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人格特征、积极情绪和健康的关系、创造力和培养天才。[4]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倡导心理学要研究人心理的积极方面,用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人,把注意力转移到人的潜能、需要、动机、能力、幸福中来。任何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都包含知、情、意、信、行等五个心理因素。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种消极倾向,就是过多地关注经济困难学生、问题学生,对他们所出现的问题找到有效的应对方法,但很少发现这些学生身上的积极品质,并给予肯定和发扬。而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来认识,学生的成长、成才不能依靠对问题的修补和消解,相反,要以一种积极的态度为学生提供发展的积极环境和实践机会。

首先,依托实践,增强大学生的积极体验。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使学生的“知”转化为“行”,培育奉献社会的情感,砥砺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意志,在活动中,强调了学生在实践中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使他们在为他人服务和为集体服务的实际行动中体验成功,获得幸福感,增强对他人和集体的义务感,心理上得到积极的体验。

其次,树立典型,挖掘大学生的积极品质。积极心理学主张,人的生命系统是一个开放的自我决定系统,这个系统具有潜在的自我完善的内在能力,个体能够决定自己的发展。积极向上是人固有的本性。2008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表明:高校学生的思想主流继续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以“80后”为主体的广大高校学生表现出了高度的政治觉悟、严密的组织纪律性和强烈的爱国热情,能自觉学习、提高能力、注重修养、塑造品格。[5]高校可以通过树立各方面的事迹典型,创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实践氛围来引领学生成长,挖掘积极品质,引领青年风尚。要树立典型,就要树立积极的成才观,尊重个体的差异和价值取向,并为其提供全方位支持。通过开展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的优秀的事迹评比,如“十佳大学生”“优秀青年志愿者”“创新创业先锋”等,在学校乃至全社会树立道德榜样,激励更多的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致力于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促进学生形成积极人格。

再次,满足需要,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就是要解决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之间的矛盾,如何做到将社会需要转化为个体需要是每一位思政工作者所要思考的问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说教”的灌输性教育、重“管教”的高压式教育、重“活动”的形式化教育从本质上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情感、德育意志及德育行为习惯的培养。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因此要将解决学生的学业问题、就业问题、心理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等放到日常教育、管理和服务中来,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引导大学生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和说服力、吸引力、感染力。[6]

2预防观:培养优秀品质,提高预防能力

积极心理学提出了积极预防的思想。它认为通过发掘并专注于处于困境中的人的自身的力量,就可以做到有效预防。而单纯地关注自身的弱点和缺陷不能产生有效的预防效果,只有关注人本身的积极品质如理想、爱心、勇气、宽容、责任感、乐观、关注未来等才是预防问题的最好方法。[7]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预防思想问题的产生,要预防学生出现思想问题,就要致力于培育学生的积极品质,通过培育积极品质使学生达到自我预防的目的。一些学生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由于缺乏积极的品质,往往会陷入心理困扰之中,因此,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引导他们以积极、乐观、宽容的态度面对问题,从而起到预防问题的效果。

3组织观:优化培养环境,完善支持系统

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人的积极品质离不开良好的环境,如果把人的素质和行为纳入整个社会生态系统来考察,会发现社会关系、文化规范和家庭背景在人的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良好的社会氛围、积极的组织对人的品质有促进作用,建立一个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帮助人健康成长。因此,必须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际,全面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系统环境,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

第一,加强高校内部建设,形成积极向上的校风。高校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将高校建设好,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高校首先应将加强内部建设、提高自身素质、形成积极向上的校风和良好的形象放在首位。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致力于营造多层次的校园文化,以高雅品位和思想学术性为目标,广泛组织以思想、文化、娱乐、学术、科技为基本内容的文化活动,增强师生幸福、快乐的积极情感体验。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推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健康发展;以网络为载体,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将网上交流和网下沟通相结合;改进管理体制,创新管理模式,营造一个符合大学生发展需要的高校制度环境。

第二,利用高校自身优势,参与社会的建设发展。相对于其他社会组织,高校有其自身的知识、文化资源优势,它是先进文化的讲坛和舆论阵地,可以辐射到周边的社区。高校不能孤立于社会,而应积极主动地走向社会,与社会加强联系,加强合作。通过联系与合作,相互取长补短,把高校在知识、技术、人才方面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推动、引导社会的发展。

第三,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四位一体”的支持系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连续、完整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社会系统工程。高校要注重发挥大学生主体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作用,整合各方面社会资源,调动社会引导和家庭协助育人功能的积极性;努力构建和完善“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位一体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使各种教育途径形成合力,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促进广大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原理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视域,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积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参 考 文 献

[1]SeligmanM E P,CsiksizentmihalyM[J].Positive Psychology:Anintroduction[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5-14.

[2]崔丽娟,张高产.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思潮[J].心理科学,2005,28(2):402,405.

[3][8]乾润梅.积极心理学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N].华中师范大学,2006.

[4]任俊,叶浩生.积极: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核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3(4):106.

[5]2008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