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改革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体制改革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范文1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头,对其他领域改革具有牵引作用”,“加强工作协调,使各项改革协同配套,使改革与宏观经济运行和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协同推进”。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与各领域改革的辩证关系,为狠抓改革落实提供了行动指南。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就必须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不动摇。回顾30多年改革开放历程,正是因为我们始终咬定经济体制改革这个重点,才得以不断推进改革事业。从现实国情来看,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GDP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0%左右,这清楚表明了发展仍是破解一切问题的总钥匙,经济体制改革任重道远。

两会会场内外,代表委员热议、广大群众关切的教育、医疗、住房、环境等问题,寻根究底,大都与经济体制不完善、转型发展不到位密切相关。改革的主战场和关键点,依然集中在经济领域。一子落而满盘活,经济体制是社会各种体制的“连接点”和基础。只有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才能传导改革正能量,带动其他领域改革,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向深化改革要动力,首先就要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强大牵引力。

经济体制改革范文2

我区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建立合理经济布局和所有制结构,广覆盖、多层次、独立于企业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强大的体制保障。为此要着力解决当前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使区经济体制改革在新时期、新阶段取得新的突破。

1、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各项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体制改革的着眼点要兼顾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通过创新体制,深化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领域的改革。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在搞好的同时,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着力解决影响现代化进程的"三农"问题,使城乡协调发展。改革发展的各项举措要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相适应,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以推进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为重点,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要继续以"放心、放手、放开、放胆"的姿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促进民营企业的二次创业。抓紧清理有关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法规、规章和政策规定,依法取消对民营经济的各种不平等待遇。研究制订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新的扶持政策。进一步打破垄断、开放市场,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的发展。加大扶持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民营高科技企业发展的力度,切实解决其融资难的问题。积极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和以民引外,帮助其做大做强。引导民营企业创新体制,规范管理,向现代企业制度方向发展。通过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以进一步调整全区所有制结构。

3、以完善国资管理和营运体系为重点,继续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按照"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国资主管部门、国有资产授权经营主体及其控股、参股企业三个层次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实行政资分离、政企分开,明确权责关系。逐步创造条件对现有授权经营主体打破行业界限,进行资产重组。扩大其资本规模,提高营运效率。进一步完善综合性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继续完善国有股权代表的激励机制,使其责、权、利得到统一。要建立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对未纳入授权范围的资产要进行委托管理。在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要继续深化企业改革,切实解决企业改制中的遗留问题。对已改制企业要通过国有股减持等形式实现国有资本的有序退出。对垄断行业要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要继续引导已改制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4、以文化卫生等系统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为重点,深化社会事业领域体制改革。一是继续推进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在对事业单位按监督管理、社会公益和中介服务、生产经营进行分类定位的基础上,确定不同的改革目标。对可面向市场的生产经营型、社会中介服务型,以及事业单位附属的"三产"单位要加快转企改制的步伐。同时进行产权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二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逐步消除文化领域的准入限制,充分利用我市非公经济发达的优势,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办文化,促进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要把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通过吸引社会资本改造为多元投资的股份制企业。继续整合现有文化资源,组建若干个文化产业集团,并以文化产业集团做大做强为契机,促进我市文化名城建设。三是继续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药品流通体制改革和医疗保险救助体制改革。对市属公立医院进行产权制度改革,选择1至2家市属医院作为试点,吸引民间资本,改为股份制营利性医院。继续搞好药品集中招标工作,切实缓解群众"看病贵"的问题。要完善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体制,解决弱势群体的治病难问题。全面实施市区退休人员门诊医疗费社会统筹,尽快实施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同时,继续搞好农村卫生院改革,探索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全农村卫生保健网络。四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继续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实现办学模式和投入体制的多元化,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同时,市属校办工厂的改革要有实质性的突破。

5、以完善产权交易规则为重点,构建现代产权制度。结合我市前一阶段企业改制的实际,要围绕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为目标,进一步优化企业的股权结构,规范产权交易和监管的办法。从我市国有控股、参股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实际出发,要以十六大精神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为指针,认真处理好国有股权转让、经营者持大股、管理要素参与分配的三者关系。既要坚持国有股权转让的公开性和竞争性原则,同时也要体现管理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基本要求,抓紧制定管理要素参与分配的具体规定和制度,并精心组织实施。要从进一步加大宣传和规范政策入手,在提高持股职工风险意识,实施规范管理的同时,不断优化企业的股权结构。以有利于企业发展和尊重广大持股职工的意愿为基础,鼓励职工所持股权依法向企业经营技术骨干集中或转让给外来投资者。

6、以吸引外资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进一步创新体制,深化外经贸管理体制和外经贸企业改革。充分利用外资向长江三角洲转移的契机,实施大项目推进策略,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利用外资大项目的领导、协调、决策机制;实施重点区域策略,确立利用外资的重点国家和地区;实施开发区主战场策略,发挥各国家级开发区、省级开发区和科技园区的招商引资本的龙头作用;实施领域多元化策略,从较早以工业为主的利用外资,向全方位、多领域利用外资转变;实施以外引外策略,通过建立和完善高效的外商投资企业服务机制,促进其增资扩股,同时,发挥外商投资企业的桥梁作用、示范效应和集聚效应,努力使外企成为招商主体。从而使我市利用外资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与此同时,继续加大外贸和外经工作的力度,创造对外经贸工作的新局面,促进我市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的完善。

7、以建立服务型政府为重点,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第三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推行电子政务为契机,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现从审批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变。要进一步削减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和规范行政审批程序,创新审批方式,提高行政审批工作的透明度,最大限度减少行政性审批。对保留的审批事项,要建立结构合理、管理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管理制度,进一步提高行政管理的透明度。从而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有序流动。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中介组织的关系,将政府管不了、管不好或者不应当管的事情,交给市场主体和中介组织去做。要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则、惯例和WTO要求,制订保护公平竞争的各项地方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要在政策上消除所有制歧视,鼓励各类经济主体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并得到健康发展。

8、以投融资体制改革为重点,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要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竞争"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着重解决还具有浓重计划色彩缺乏市场效率的城建等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融资体制。对国有单一投资的项目公司要进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公司制改造。要打破垄断,开放市场,通过项目法人制度吸引社会资金直接进入基础设施投资领域;鼓励采用特许经营权、资产经营权、收费权有偿转让等方式筹集资金,盘活存量资产吸引外部资金。对经营性、准经营性、非经营性基础设施采取不同的投资方式,为社会资本提供可供选择的介入领域。要改革现行的投资规模控制方式,建立投资分类管理体制,落实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要探索发展包括银行、证券、信托、债券、基金、风险投资在内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加大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力度,促进我市大都市建设步伐。建立拟上市企业资源的发掘和培育机制,充分利用国内外证券市场的筹融资功能,鼓励和推进我市各类优质企业到境内外上市。加快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增强其持续融资能力。要发挥市工商信托公司的作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在境内外发行债券筹集资金。根据国家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办法,积极探索和争取设立杭州证券投资基金。建立和引进科技风险投资机构,开辟风险投资资金渠道,积极吸引民间投资和利用外资,建立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基金。选择基础产业和优势企业,设立产业投资基金。要加大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地方金融机构的改革力度。要以接轨上海、参与长江三角洲合作交流为契机,改革我市的金融体制,提升金融机构的服务功能。想方设法从上海引进外资银行机构来杭设办事处、内资银行业务总部或地区总部迁杭,争取金融机构来杭发展。鼓励杭州地方金融机构"走出去",到外地设立窗口。市商业银行要不断优化股权结构,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吸引社会资金参股,条件成熟时也可引进外资参股,并争取上市。不断推进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在条件成熟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要稳步推进产权交易,提升我市产权交易中心的功能,完善交易方式,拓展经营领域,努力将其建设成为区域性的产权交易机构。积极探索非上市股份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交易,为改制企业股权流动和我市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提供平台。建立健全产权交易市场的监管体系,保证产权交易的公开、公平、公正。

9、以提升要素市场功能为重点,规范和完善市场体系。一是重点培育发展各类要素市场。对现有的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技术市场、地产市场等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加以规范和发展。要打破垄断,逐步改变要素市场依附于相关主管部门的现象,引入竞争机制,实行优胜劣汰。要不断提升市场的功能,增强市场的辐射力,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我市经济发展。随着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逐步深化,尤其要大力发展职业经理人市场。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经营者的产生方式。除继续完善对现有企业经营者的录用、评价、考核、激励办法外,要通过建立职业经理人市场为各类企业选人用人提供服务。二是重组现有商品专业市场。要推动现有商品批发市场的布局调整和资产重组,促进一批有发展前景的市场上规模、上档次,并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推动市场交易主体向公司企业转变,推进竞买制、拍卖制和电子商务等新型交易方式,有型市场和无形市场相结合,扩大市场的辐射范围和交易规模。三是规范发展行业协会等各类市场中介组织。市场中介组织作为市场经济体制中重要的经济主体,对经济的发展、市场秩序的规范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加入WTO的宏观背景下,亟需发展和健全包括行业协会在内的各类市场中介组织。我市要在调查研究摸清现有各类市场中介组织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制订有关指导意见和促进政策。在此基础上,按照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的原则,积极推进行业协会等各类市场中介组织改制转型,强化其自律机制。要规范政府监管行为,做到管而有度、放而有序,努力营造有利于市场中介组织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四是继续发展现代流通业态,稳步推进电子商务、连锁超市和和现代物流配送。

10、抓好就业和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积极探索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具体途径和办法。在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基础上,要鼓励资本、技术、管理等其他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积极探索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新途径、新办法。通过完善职工持股制度,保证职工包括经营者以按股分红的途径增强对企业的凝聚力,获得应有的激励。在高新技术企业试行技术入股办法,把技术专利和科技成果作价折股由科技发明者和贡献者持有。探索管理要素作价入股的方法、方式,体现经营者管理要素在企业效益中的重要作用。

经济体制改革范文3

农村体制及乡镇企业成功迈出五大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始于农村:

1978-1984年主要是普及联产承包责任制。1985-1990年主要是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和农村非农产业体制。1991-1995年农村改革基本停滞,乡镇企业处于治理整顿状态。1996-2003年我国开展了农村税费体制改革,乡镇企业发展再掀新。2003年至今主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30年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了生产力,其成就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1.机制建设与制度创新取得显著成效。

2.市场主体培育成效明显。

3.人本主义理念、人力资本经营理念及培养机制初步形成。

经济体制改革范文4

问题与难点

初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一方面,计划经济体制下存在的一些深层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另一方面,一些新建立的重大制度仍是框架性的,尚不稳固,还有不少漏洞。这两方面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政府职能还不能适应新的需要。目前,政府在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增加政策透明度和统一性、减少行政审批和微观事务干预、正确行使对经济和社会的公共管理职能等方面还有不小差距。社会公共管理部门的职能明显薄弱,应对突发事件的预警、组织协调和危机处理等方面的机制很不健全。

二、国有大企业改革难度加大。国有大企业机制不合理、社会负担重、创新能力弱等问题仍然比较严重,尚未脱困的大企业尤为突出。垄断行业的大企业缺乏优胜劣汰的压力。深化国有经济改革,仍然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中最关键的环节和最繁重的任务。

三、投融资体制改革进展缓慢。投融资活动中的行政干预仍然过多。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的投融资领域仍然欠缺风险约束机制和竞争机制,导致资金流失和投资效率低下。非公有经济面对的投资审批过于繁琐,制约着国内民间投资的进一步扩大。

四、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国有金融企业尤其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和经营机制不健全。直接融资发展不足,证券市场的制度设计缺陷突出。金融体系不适应多种所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迅速发展的需要。金融业不良资产比例较高,金融监管比较薄弱。

五、社会信用严重缺损。政府、企业、个人的信用体系残缺不全,已经成为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重大障碍。国家整顿市场秩序的努力,往往受到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行为的干扰,规范市场秩序的法律制度和执法监督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六、社会保障制度漏洞较多。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的新机制不完善,突出问题是:缴费率过高而影响覆盖面扩大;资金来源的可持续性不牢固,国家、单位和个人负担的比例不够合理;制度设计过于复杂且不统一,管理成本过高。

此外,城乡分割的体制仍然比较严重。

当前我国深化改革的难点主要是:

一、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剧烈变化的经济发展阶段,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日益突出。目前,我国浅层次的、容易改的改革任务基本上都已完成,改革进入更深层次的攻坚阶段。一方面,政府职能转换势必精简机构、人员,削弱一些部门的权力和利益,国有企业深化改革也必然打破一些行业及其主管部门的垄断地位。另一方面,市场化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不可避免地导致失业增加,并引起国有企业职工身份变化。因此,深化改革面临的难度和阻力无疑也会加大。我们既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又要注意使大多数人受益。

二、部门自我改革很难彻底,容易引起改革偏离正轨。目前的行政审批制改革,主要依靠政府部门自我申报、自我清理,往往出现避重就轻、避实就虚的问题。垄断行业的改革方案和相关法规,也主要由该行业和主管部门自己制定,难以超脱部门利益、集团利益。由于缺乏利益相关方(企业、行业协会、消费者)和利益超脱方(专家、社会公众、舆论媒介)的公共参与和评议,部门自我改革可能流于形式,甚至被既得利益集团扭曲。

三、非经济因素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制约越来越明显。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越来越触及民主政治、政权建设、干部制度、党的领导方式等非经济领域。如果政治体制和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进程跟不上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势必导致经济领域的一些重大改革难以推开,甚至产生局部逆转。

四、计划经济下形成的传统观念和行为方式仍然有较强的惯性。一些部门习惯于依赖行政手段对经济生活出现的问题实行禁和堵(如对年年出现的棉花市场波动和涨价现象),不善于运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加以调节。

五、缺乏前瞻性或单纯依赖经验,容易导致某些改革不到位。渐进式改革道路产生了一些成功经验,但在改革的指导上可能受到原有经验和知识背景的局限。此外,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机制还不健全,也容易影响改革方案的科学性。

目标与重点

今后的主要任务,是对初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加以完善。到2010年,力争建成较为健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内涵是:深层体制矛盾得到解决,新体制的基本制度和机制稳固确立,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关系基本理顺,市场在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中的基础性作用制度化、稳定化,具有可持续性。

近期改革的重点有三。第一,解决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至今仍未得到根本性解决的深层体制矛盾。一是要进一步对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与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建设和运行相配合,将有限的国有资产特别是国有资产的增量部分,主要配置到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领域。二是加快至今尚未实质性转轨的大型国有企业的改制,建立规范的公司制度,形成有效的内部治理结构。三是促进国有企业职工就业机制的转换,完善职工社会保障体系,为国有企业的改制、改组、改造提供支持。四是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创新,大幅度降低金融风险隐患。五是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换,全面理顺政府、企业、消费者、中介组织等市场经济相关主体的基本关系,将着力点放到创造和维护公平竞争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上来,提高决策的科学民主化。

经济体制改革范文5

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企改革始终是改革的重点和关键。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实行了下放自、承包制、抓大放小、改组改制、主辅分离、兼并重组、政策性破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一系列改革,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要求,仍有些方面需进一步深化完善。突出的是产权主体多元化程度不高,法人治理结构不规范。总体上,已改制企业形成多元投资主体的不多,同时在许多已改制形成多元投资主体的企业中,仍然存在国有资本一股独大现象。因此,下一步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是大力推进产权多元化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结构。要加快实施新一轮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继续推进政资分开、政企分开,加大公司制改革力度,通过重组上市、合资合作、相互参股等多种途径,加快推进国有企业特别是母公司层面的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通过股权多元化、分散化来理顺产权关系,转换经营机制。同时,加快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依法界定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职责,建立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开展规范的董事会建设试点,积极探索外部董事制度。要完善董事会的运作方式。大中型企业董事长与总经理必须分设,以有利于董事会决策和对经理层的制衡。要改公司领导成员的任命制为竞聘制。尽快形成企业家市场,通过市场机制选聘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二、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处理好二者关系的关键是实现政府职能的根本性转变。十报告指出,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行政审批是权力的集中表现。深化政府审批制度改革,要突破传统计划经济形成的思想障碍,增强市场经济观念和行政意识。突破维护部门既得利益和权利的思想障碍,弱化小团体意识,坚持部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要积极理顺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凡是市场机制能够调节的,坚决不设定行政审批;凡是社会组织能够承担且管得好的事项坚决转移出去;凡是能下放的事项坚决下放,加大简政放权力度。要在已取得改革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抓好这项改革的深化和完善。一是继续精简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二是加快电子政务建设。三是强化行政审批责任制度。

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任务。党的十报告强调指出,要“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打破了传统经济体制下平均主义“大锅饭”体制,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社会收入分配不公、分配秩序不规范。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重点是要按照十报告要求,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努力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的思路是“提低、限高、扩中”。其中要特别注重扩大中等收入人群的规模。一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可支配收入。二是提高其他各类人员的收入水平。

四、加快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健全现代市场体系”。现代市场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目前市场化程度最高的是商品和服务市场,在全部商品流通总额中,市场调节部分已占90%以上,要素市场和中介机构稳步增长,房地产、技术、产权、信息市场等交易规模不断扩大,市场配置资源能力增强。但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生产要素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等发育滞后,市场化程度不高,市场秩序不规范。完善现代市场体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力发展生产要素市场。在完善提升商品市场的同时,大力加强资本、土地、产权、劳动力和技术等要素市场建设,促进生产要素配置的市场化。二是积极推进流通方式现代化。要以信息网络为依托,加快发展连锁经营、配送制、制等现代营销方式,积极稳妥发展超市、仓储式市场,探索拍卖、中远期交易等,构建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流通体系。三是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动企业信用评价制度和信用监督体系建设,建立公开的社会信用信息网络,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同时,健全市场法规,完善市场监督机制,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五、加快完善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加快完善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实质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要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相关政策与制度安排,促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市场体制、公共服务、管理体制一体化。一是加快形成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重点应放在促进已在城镇就业和居住的农民落户城镇上,并切实保障他们在农村的集体经济权利和在城镇的公共服务权益。二是加快健全城乡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社会事业向农村延伸。把公共资源更多投向农村,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三是健全劳动力流转制度。四是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管理制度。五是加快建立城乡信息服务一体化制度。

六、加快健全保护生态环境制度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目前我省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结构型污染问题突出、生态系统退化,水资源严重匮乏,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缺失。加快健全保护生态环境制度,一是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要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健全固体废物管理和交换机制,探索企业互换副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尽快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完善尾矿资源综合利用补偿机制。二是深化水资源性价格改革。推进水利体制和水价改革,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探索工业和服务业用水逐步实行超额累进加价制度,拉开高耗水行业和其他行业的水价差距。合理调整城市居民用水价格,制定阶梯水价制度。三是推进电价改革。同时,创新环境保护体制机制,深化以奖促防、以奖保治、以奖代补等资金支持机制。要加强区域生态补偿、绿色信贷、污染责任保险等方面的政策创新。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考核评价制度建设。

经济体制改革范文6

学的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过来促进或阻碍生产力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又统一又斗争,构成了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运动。在本章的前三节中,我们基本上就是在阐述这一对矛盾范畴在经济实践中的作用与反作用的运动过程。同时政治经济学还将同生产力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称为经济基础,将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等制度称为上层建筑,并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映经济基础。经典作家利用这一基本理论对上的所有社会现象进行剖析,最终建立起完整的理论体系。那么在这一理论构架中,经济法又扮演了什么角色呢?它与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讲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在一些著作中,经济体制往往被归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这是不对的。所谓经济体制是指一国经济结构和组织管理经济活动的方式、组织形式、组织机构的总称。在我国主要包括所有制结构的形式、经济运行调节机制、价格体制、劳动工资体制、商业体制、体制等。 我们认为,根据前述理论,经济体制实际上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因为所谓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过程中相互结成的社会关系。主要包括:(1)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2)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或如马克思所说的,“互相交换其活动”;(3)产品分配形式。 可见,所谓的经济体制实际上就是抽象意义上的生产关系,而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体制的总和也就是所谓的经济基础。经济体制与经济法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讲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中,经济基础属于决定性因素,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与变革,上层建筑也必然或迟或早地随之变革,这一论断早已为长期的历史实践所证明。但是经济基础的决定性作用常常为某些理论家所无限夸大,从而忽略了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力量。实际上这一对矛盾范畴中,经济基础是抽象性因素,不具有直接的可操作性,它对于人类而言主要存在于认识论上的意义之中。我们的真正力量基本上体现在对上层建筑的改造上。对于这一点,经典作家也有所阐述,他们认为,上层建筑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甚至起主要的决定的作用,推动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在经济体制与经济法的关系中,我们所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因素应该是后者。当历经多年的摸索终于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后,我们每天都在谈论着体制改革的话题,但是当我们要从纸上谈兵的理论层面进入细致现实的操作层面之时,我们中的大多数人迷失了着力点,因为他们并不知道,所谓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可操作性意义上就是经济制度的改革,是经济法的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前进的每一个步伐,都应该在制度与法律的备忘录中印刻下足迹,否则散漫的创新激情在稚嫩的市场肌体上的肆虐很可能只是倍增市场的无序与理性的紊乱,从而导致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实现不能。

二、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法之间关系的经济学解说

在讨论中国近代以来的落后时,人们往往将结论落脚在西方的十八世纪的革命,而工业革命的发端又是因为蒸汽机的发明,似乎一切的差距都起源于蒸汽机的发明这一偶然性因素。但是早在托勒密的埃及,人们就已经了解了水蒸汽的力量,但却仅仅被用于娱乐上。同样的蒸汽机,在市场经济的英国引起了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在农奴制度下的俄国却归于岑寂。进一步的告诉我们,工业革命不过是近代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结果,而不是经济发展的原因。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诺思在其著作《西方世界的兴起》中指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的发展正是西方兴起的原因所在。”有效率的经济组织的产生,需要在制度上作出安排和确立产权,以便对人的经济活动造成一种激励效应,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实现经济增长,是因为该社会没有为经济方面的创新活动提供激励,也就是说没有从制度方面去保证创新活动主体应该得到的最低限度的报偿。诺斯比较了西欧各国近代以来的经济增长经验后指出,十七世纪的荷兰尼德兰和英国英格兰最早进行了产权方面的变革,在要素和产品市场方面建立了一套更有效的私有权制度,从而从制度上激发和保护了经济领域内的创新活动,使这两个国家首先在西方世界兴起。他指出,“在两个成功的国家里,所建立的产权制度激励人们更有效地使用资源,并把资源投入发明和创新活动之中,而在其他国家里,税收的绝对量和取得财政收入的具体形式刺激个人做相反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