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艺术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艺术家

艺术家范文1

出生于埃及,多年来在亚非欧等多个国家工作生活的Hasham于去年一月来到中国。不久后,他在广州番禺小洲村找到一家工作室,上下共两层,约有150平米,分成摄影棚和油画区两块。几乎每个周末,Hasham都会去工作室,一边听喜欢的音乐一边创作绘画作品,抛开工作的压力,享受真正属于自己的“me time”。有时,他也会邀请路人来工作室,为他们拍摄照片。在征得拍摄对象的同意后,将这些照片发表出来。

番禺小洲村有许多中国艺术家扎堆于此,尽管Hasham与之语言不通,但彼此间以艺术为载体互通有无,一来二去和许多艺术家成了好朋友,每当他父母来中国去他工作室参观时,他们会受邀与这些艺术家朋友喝茶或吃?饭。

“艺术的伟大意义,基本上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罗曼·罗兰的这句话恰好能印证Hasham作为艺术家热情、敏感的一面。他三岁开始学习画画,14岁学习油画,并且在大学时辅修绘画课程。一开始Hasham只是拘泥于技巧,随着对绘画作品越来越有自信,他更加愿意天马行空地发挥想象力,充分渲染环境和画面人物的情绪。

“我是一个对视觉元素很敏感的人。经常下意识地去收集我所能看到的一切画面,包括路上的行人、建筑、艺术品。我还经常把报摊上的各种杂志都买回家,虽然里面的字我都看不懂。我会将这些看到的视觉元素融入到我的艺术创作中去,正所谓艺术源于生活嘛。”艺术于Hasham来说,是一种接地气的生活。

Hasham现在居住的城市广州有许多传统的特色街道,诸如玉器街、布街、家具街……他喜欢在那里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物。下班之后,他喜欢去户外散步,接触周围的人和事物,以了解广州当地的风土人情和中国最新的流行趋势。

十月上旬,当他散步时,在一家小杂货店中看见一对正在买饮料的中国年轻情侣:年轻男子染着一头棕色偏黄的头发,身上一个大大的纹身,他的女友的打扮也很时髦。这让对于时尚一直抱有热情和敏感的Hasham毫不犹豫地上去搭话。希望为他们拍照,同时邀请他们去他的工作室参观。大部分的时候,受邀者都会毫不犹豫的答应。这使Hasham对于中国人的印象为“很可爱”(lovely)。

Hasham的创作灵感源自生活,也有些来源于其他艺术作品的启示。最近,他完成了一组包括男性女性等形象的人物绘画。其中很多人物形象和造型的灵感来源于匈牙利国家博物馆内十八、十九世纪的油画作品。而此作品的背景则受到了书法和文字的启发。其中一幅绘画作品的上方体现了中东地区的古老书法。这些文字来源于一位著名诗人的诗句,虽然很难说清楚这些文字的具体含义,但文字自身的美感已经赋予了他无限的灵感。

Hasham近期创作的作品还受到了中国艺术以及中国电影行业的启发。有一幅画的背景是他喜爱的中国电影大集合,想展现一种孤立和自我发现,只有当一个人独处时才能体验到。“我希望通过画板,把我看这些电影时体会到的不同情感展现出来。我看过《卧虎藏龙》,并且个人很喜欢李安和王家卫导演的电影。”Hasham说。

艺术家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态度诠释作品,以引起欣赏者的共鸣。所以艺术是具有主观性的,任何人都很难对艺术加以定义。“我认为最好的艺术,就是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打动你,并且激发出某种思想、情感,甚至是对未来的一份梦想。”目前,Hasham不仅画油画,搞摄影,还做家具设计,最近去中山买了些非常传统的中式木门和旧式家具。“我打算对这些家具进行改造,将现代风格和中式家具更好地结合起来,体现出中西合璧的家居生活方式。”对各类艺术形式,Hasham也不断尝新。

表达美的方式有很多,对于美的理解也因人而异。很多伟大的艺术家都具有冒险精神,其中一些人在一开始甚至被外人当作疯子,直到多年后他们的才能才被世人所理解,成了家喻户晓的天才。“从毕加索到达尼,再到其他著名艺术家,从他们身上我学会了真诚地面对自我,面对过往的经历,敢于冒险。”Hasham说。

有一次,Hasham从朋友处收到一盒中国茶叶,突发奇想把茶叶泡好,并把拍摄的照片也浸入茶水中一周之久。神奇的效果出现了,这张照片看上去像已经流传了200年,而画面又非常时尚。同样,他也尝试把照片浸泡进红酒中,而每次的结果都能让他大叫一声“Wow!”。

Hasham的疯狂不仅表现在艺术上,同时也表现在人生的态度上。尖端时尚一定是带有个人标签的,能真正表达出一个人的个性。“在伟大艺术作品的启发下,我变得勇于表达自我,并且乐于去冒险,去体验,去发现,去融合。”Hasham说,比如他会用10块钱的腰带去搭配朗万(Lanvin)的衬衫,再加上一双穿了10年的普拉达(Prada)皮鞋。“当我穿上这身行头站在镜子前的时候,会忽然觉得‘哇!我真是太帅了!’”

艺术家范文2

绘画艺术家

忽hū然rán有yǒu一yī天tiān,这zhè匹pǐ名mín叫jiào“罗luó密mì欧ōu”的de骏jùn马mǎ发fā现xiàn,除chú了le奔bēn跑pǎo,它tā还hái有yǒu另lìn一yī个è天tiān赋fù 绘huì画huà。主zhǔ人rén为wèi它tā准zhǔn备bèi好hǎo颜yán料liào和hé画huà笔bǐ,罗luó密mì欧ōu就jiù会huì叼diāo着zhe画huà笔bǐ,有yǒu模mú有yǒu样yàn地de涂tú画huà出chū美měi丽lì的de画huà作zuò。

建筑艺术家

想xiǎn不bù到dào吧b,白bái蚁yǐ可kě是shì鼎dǐn鼎dǐn有yǒu名mín的de建jiàn筑zhù家jiā呢ne!它tā们men建jiàn造zào的de蚁yǐ穴xué常chán由yóu十shí几jǐ吨dūn泥ní土tǔ砌qì成chén,高āo达dá五wǔ六liù米mǐ,里lǐ面miàn冬dōn暖nuǎn夏xià凉lián,还hái有yǒu排pái污wū管uǎn道dào、地dì下xià水shuǐ和hé通tōn风fēn设shè施shī,一yī切qiè都dōu井jǐn井jǐn有yǒu条tiáo。

歌唱艺术家

鲸jīn是shì动dòn物wù中zhōn真zhēn正zhèn的de歌ē唱chàn家jiā。无wú论lùn是shì深shēn沉chén的de低dī音yīn,还hái是shì清qīn脆cuì的de高āo音yīn,它tā们men都dōu表biǎo现xiàn得de游yóu刃rèn有yǒu余yú,甚shèn至zhì还hái能nén在zài海hǎi洋yán深shēn处chù进jìn行xín万wàn里lǐ对duì歌ē,真zhēn了liǎo不bu起qǐ。

模仿艺术家

说shuō到dào动dòn物wù界jiè模mó仿fǎn声shēn音yīn的de大dà师shī,非fēi澳ào大dà利lì亚yà的de琴qín鸟niǎo莫mò属shǔ,琴qín鸟niǎo不bù但dàn能nén够òu模mó仿fǎn其qí他tā鸟niǎo类lèi的de声shēn音yīn,就jiù连lián汽qì车chē喇lǎ叭b声shēn、伐fá木mù声shēn、闹nào铃lín声shēn也yě模mó仿fǎn得de惟wéi妙miào惟wéi肖xiào。

艺术家范文3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的姜川,儿时住在山顶的一间小房,每天陪伴他的是鸟语花香,昆虫走兽,他熟悉那里的每一棵树,熟记果实成熟的时间,而这些真正意义上的玩伴却成了姜川日后创作的灵感来源。许久后再一次回到山顶小屋,僵僵地杵在那里许久,新盖的楼房僵硬的水泥已经替代了那片记忆中的树林,曾经不曾察觉的记忆突然间变得何等宝贵,任凭怎么回忆总也想不起,留下的只有一晃即逝的碎片,从那天开始姜川大概明白了什么是最宝贵的。

31岁的姜川从来不给自己定义风格,他认为自己太年轻,太早给自己定义风格会被固有的东西套牢,他觉得风格这种东西是要通过年龄增长一点点去寻找的。对于姜川来说实现不了的才叫梦想,现在更精准地应该说是目标,在目光长远的人生中找到自己的节奏,来完成既定的规划,对于很多人来说不容易,而对于姜川来说反倒轻松一些,这源于他对运动的热爱,所有的这些都是通过他跑步中受到的启发,创作亦是如此。每天清晨在马路上跑步,一眼望去浓霾笼罩整个城市,人们的脸上充满着绝望与不安,在这样的城市中姜川似乎找不到一丝归属感,只想回到画室沉浸在回忆的花草虫鸟中,觉得身边一切都是如此微不足道,只有留下一张张充满热情回忆的作品才是对自己生命的虔诚。

2013年12月23日,徐宁和他的合伙人共同创立的UUPP艺术生活方式品牌店在北京颐堤港以一场酒会形式宣告开幕,徐宁以品牌CEO正式亮相。他从一个“媒体人”UUPP转身成为一个「创业者有些突然同时也存在着必然。他敢于放弃,对万事都充满了好奇心,并且在整个转型过程当中对自己认识得很清楚,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虽然行业上有了不小的变化,但对于他来说却是什么都没有变。

艺术家范文4

下午四点,Tom Pattingson结束了和赞助商的会议,然后赶回位于北京东城区八宝坑胡同的办公室。在这个二十平方米的房间里,他和另外三位同事就是AAC艺术节(买得起中国艺术节,Affordable Art China)的常规团队了。

在Pattingson还没有离开《TimeOut》时,他就已经在操作AAC项目了。那时候,他刚到北京一年,买得起艺术节(Affordable Art Fair,AAF)在全球已经有了7年的历史。

1999年,Will Ramsay在伦敦发起了第一届“伦敦买得起艺术节”。此后的13年里,全球已经有十几个团队在接近20个城市举办和筹备AAF。不同城市的艺术节由不同的团队以不同的方式创办,甚至游戏规则,包括定价、征集作品、收费……都不完全一样。

在刚刚结束的2012年春季“买得起伦敦”艺术市集上,艺术品定价为 “不超过4000英镑”;而在2011年的“买得起纽约”和“买得起洛杉矶”市集上,艺术品的定价在100至1万美元之间。

“现在一些年轻的画家从一开始就面临艺术史还是艺术市场的选择,这两者都得考虑。”画家张晓刚说。但AAF已经是那些选择市场―至少其中一部分―的艺术家们的一个机会。

“不用太冠冕堂皇,虽然AAF有自己的文化价值,但它不是一个全球性组织或者所谓的跨国公司,总的来说这是一个为普通的艺术爱好者提供艺术品机会的商业活动。”现在,Tom Pattingson已经离开了《TimeOut》,并拥有了这个自己独立的团队。

对于他来讲,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买得起”的价格里找到合适的艺术品。今年,这个价格还是2万。自从开始独立运营后,Pattingson也不再与画廊合作,不希望让“机会就只降临在被画廊的艺术家身上”。而全球大多数AAF活动是将展位卖给不同的画廊,然后由画廊来选择展出的作品。“我们决定用自己的方式在中国做一个买得起的艺术市集。”他说。

张晓刚认为,画廊在一定程度上充当着画家的经纪人角色,但是现在,“有些画廊可能就只是为了商业上的目的,多卖点画,甚至还会对画家的创作提出要求。”他的《生生息息之爱》在2011年成为苏富比春拍的标王,成交价超过1000万美元。这个价格让他自己也觉得“恐怖”。

但对于杨蕊蕊来说,无论是苏富比还是佳士得,都还是太远了。甚至连画廊,她也还没有能够跨进去。2010年从鲁迅美术学院毕业后,她第一次卖出作品就是在“买得起北京2011”。

2011年初,她在豆瓣看到了北京买得起艺术节的活动页面。“艺术家在初入市场时会很谨慎,因为崭露头角的平台如何,对未来的影响是不小的。”杨蕊蕊说,“但我之前有同学参加过‘买得起’的活动,它在朋友们的口碑里是不错的,于是我迅速做了决定。”

张晓刚一直认为“是艺术推动了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而不是艺术品市场推动艺术发展。”但对于杨蕊蕊这些年轻画家来说,却是相反,他们需要市场的肯定。

在“买得起”卖出第一幅作品之后,杨蕊蕊开始接到画廊和展览的邀请。在此之前,她更多的时候只是专心画画,偶尔去申请参加一些展览活动,很少有画廊或者展览主办方主动来找她。但是现在,很多艺术节或者群展都会发来邀请。

“我刚刚从韩国的一个艺术节里回来,还在那里卖出了自己的作品。”杨蕊蕊觉得,“那次的经历更多的时候是对我的鼓励,知道自己的作品有市场,可以让你更坚定自己的创作选择,也更知道自己要什么。”

以前“买得起北京”的买家都以外国人为主,也有来自港澳台或者新加坡的买家。当时参加艺术节的名单里不仅有法国ARTDIF艺术中心,也出现过丁乙、薛松、朱者赤等人的名字。其中,如丁乙的作品曾在欧洲市场上被拍卖到了上千万人民币。

那时候,买家的目的更多的是投资或收藏,因此它只给了少数已成名艺术家机会。“在西方的艺术品市场,70%的成交额来自售价5000美元以下的艺术品。”Pattingson说,“但是在中国的艺术市场里,这个比例不到22%。很多时候,中国艺术家定价在1.5万元人民币以内的艺术品往往还没有进入流通的艺术市场。”

现在,更多如杨蕊蕊一样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地出现。与此同时,从2010年至2011年,来自中国内地的买家增长了一倍,从15%达到了30%。更多年轻人愿意去购买这些人的艺术品。“年轻的买家和年轻的艺术家往往有一种很特别的共鸣。”Pattingson说。

他们不是资深藏家,很多人都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但是在他们买下了一个小小的房间之后,意识到自己的墙上其实可以挂一幅喜欢的画。和年纪较长的人相比,早期的装饰画并不受他们待见,这群人需要更多新鲜、独特,同时喜欢的作品。

“‘买得起’的最重要市场并不在资深藏家领域。所以更多的时候,AAC会和SNS以及大众媒体合作,比如我们也会联系门户网站、生活方式类杂志,也会利用微博平台或者豆瓣社区。”Luka Yang说。她曾经也是一个艺术家,今年刚加入这个AAC团队。

于是,它越来越像一个真正的“市集”,面对更年轻的市场―就像现在越来越多的创意市集那样,只不过这里出售的是艺术品。

“在买得起出现的艺术品不能太学院、太先锋,因为毕竟很多是卖给艺术品爱好者,要卖他们能接受、能理解的作品;另外作品的尺寸和材质也很重要,我们的场地有限,买家当然也要能把作品带回去,大的装置和雕塑我们一般就不会考虑了。”Pattingson说。

与此同时,除了赞助外,AAC向买家收取25%的费用费,卖家免费报名参加,可以拿到自己全部的定价。

但这两年里,中国也出现了很多“买得起艺术节”,其中有一些的定价几乎超过了普通画廊。这也使得AAC开始了更多的改变。现在它有了一个新的市场,不再仅限于春秋两季,或者北京、上海两地。

艺术家范文5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成名的杜滋龄有着一长串的头衔: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天津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等,他最看重的还是最简单的一个称谓:画家。

“绘画是我生活里最重要也是最愉快的事情,就如同鸟儿需要天空、鱼儿需要水一样。从艺几十年来,绘画已经融入我的生命,成为生活中不可缺的一部分。”在接受《艺术品鉴》记者采访时,杜滋龄说,只要拿起笔去画自己所想画的,就是最幸福的,也是人生中最真挚、最美好的时光。

“绘画已经融入我的生命”

杜滋龄自幼喜爱绘画,有良好的艺术天赋。“上小学时,我唱歌、画画都很好,当时老师让我从中选择一个上特长班时,犹豫了好长时间最终还是选择了画画。”在和《艺术品鉴》记者谈起这段经历时,杜滋龄有点小小的得意,“如果当时选择唱歌,说不定现在我也能成一个歌唱家。”

时期,搞中国传统文化的人被视为“牛鬼蛇神”。即使在这种背景下,杜滋龄也没有放弃画画,而是远离人群是非,每天偷偷地骑着自行车,跑到郊外农村画自己喜爱的速写。1979年,当十年结束,国家第一次恢复高考和研究生招生制度后,杜滋龄考入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究生班,跟随李震坚、方增先二位先生学习中国人物画。这是杜滋龄绘画艺术发生嬗变和突破的关键时期,在李震坚的指导下,杜滋龄在解决人物画的造型和笔墨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从那时起,他的作品开始强调笔墨的内涵以及南北人物画技法的交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和个性。

在浙江美术学院学习的三年,是杜滋龄艺术生涯最重要的时期。杜滋龄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导师李震坚对他们的教导:为人处世一定要正派坦诚,在艺术上要不断增加学养,向前辈学习,不要说妄语。对待艺术,不仅要努力向传统学习,吸收姊妹艺术的营养,还要对西洋绘画的精粹进行适当学习和借鉴。

至今,杜滋龄用的调色盘还是当年李震坚老师送给他的那种医院里放注射器用的搪瓷盘子。

“人是为了看见自己的心灵才画画的”,谈及现在的艺术圈,杜滋龄以自己的经历劝告青年画家,不要浮躁,不要热衷于炒作,不要着急追求市场效益。

“花甲始得造化魂”

评论界将杜滋龄作品风格总结为:写意人物画深得中国画传统美学中“以形写神”的精髓,技法兼具南北人物画之长,又自成一家,形成浑厚华滋,豪放洒脱的绘画风格。

近年来,他又不断探索,表现题材更加广泛,用笔用墨更加浑厚自如,更注重绘画的精神内涵,正如他自己所总结的那样:“花甲始得造化魂”。

杜滋龄十分重视中国画的传统笔墨,他认为,笔墨问题是每一个中国画画家不可回避的问题。作品的笔墨力度,笔墨自身的品格,笔墨关系的协调完整,是中国画技法最重要的内容。

在如何看待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上,杜滋龄认为,前人的许多东西都是需要继承需要珍惜的,作为年轻画家,只有把前人的一切好东西继承下来,才有资格谈发展和创造,千万不要以为创新就是随意的标新立异。

强调传承、“师古人”的同时,杜滋龄提出更要重视“造化”。“中国古代优秀的画家都是能够深入大自然中去体验的,一味地临摹是得不到大自然的真谛的,这样一来,也就限制了一个艺术家的创作性,艺术家本身也就没有了自己的见解。”

在他看来,对画家来说,造化就是不断磨练技巧,不断丰富生活内容,寻找到适合表现自己审美旨趣的艺术手段,才能创作出富有鲜活生活气息和时代感觉的优秀作品来。

“艺术家要有艺术责任感”

与一些成名画家不爱带学生不同,年逾七十的杜滋龄坚持每年在全国范围内选一些画家悉心培养,在他看来,这是艺术家的一种责任感。

“老一辈画家有责任去担负起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虽然传承文化是一项耗费心力的事,但总要有人去做。”

艺术家范文6

作为一个艺术家,不要试图做雄心勃勃的创造者,那些无个性、无创造性的艺术未必不能完善自我。在艺术上,不被认可和关注的行走是孤独的。仔细低头看看你自以为是的创造之路,满是带血的脚印,你不是第一个。在一个完全自我的艺术境界里,现实的荣耀和虚伪都会离你而去。当你进入自我的纯粹个性的艺术世界时,在大多数戴着艺术规则的有色眼镜的受众面前,你会消失的了无踪迹。曾经参加一个以水墨为材质的画家的展览,他的作品没有任何中国画的规矩和影子,而当他谈及他的绘画时,却大谈中国画的创新,试想,连中国画的基本规矩都不明白,创造何来!如果那位画家谈自己的绘画、心性、自我、原创,而不去言说他的中国画创新,或许会被一些人接受,但实际上,观众也是有个人的艺术观的,不符合规矩,无法归类的艺术,除非深刻地触及到人的心灵世界,否则。遗忘和忽视,在受众的世界里了无痕迹是正常的。

创造是神圣的,而无目的并与规矩不合的创造会在卑微和傲慢之间挣扎,艺术的创造永远有着自己的相似性。在当下的艺术环境里,传统的旧有艺术几乎穷尽了各种创造的可能性,学习和借鉴,重复和随机,混搭和错位,偶发和机械,一切都离不开对旧有样式的延续和借鉴。如果有谁还以创造来宣扬自己的话,往往会惹来众人的嘲笑或不敬。因为信赖仓0新造成的远离艺术自身和心灵的不安定已经使许多人放弃了创新的要求。实际上,艺术不可能没有相似性,艺术因相似性被称为艺术。艺术创造妙就妙在不离规矩而又出离规矩,在相似中完成不似。艺术家在艺术的这一相似性中,努力所作的,是力图扩张自己的表现领域,甚或是冲出去,另走他途,寻找属于自我归宿的安乐窝。

每一个冲出原有艺术领域的画家,确实会走出艺术的旧境界进入新视域。但是过于个性和远离艺术规矩,其所显示的往往是走进了远离艺术的个体生活。在还没有被广泛的认识的个性和自我的艺术领地,只可以算作艺术家自己的生活领地。它也势必会被淹没在喧嚣嘈杂的平凡生活里,不论他自我标榜有多么高的价值。实际上,越自我标榜和自我认知,就会越感觉不被理解,甚或在某些崇尚独创的艺术家身上滋生出些许被淹没的困苦和怨怒。

艺术成为生活,融入生活,淹没在生活的喧嚣和嗜杂里,艺术职业的生存就成了问题,这又是艺术家所不愿意接受的。艺术需要自我,需要清高,但也需要被认知,人的心灵有着双向的依赖,艺术的自在和空灵如果得不到社会的认可。这一心灵往往会在自我满足和浮躁不安之间产生莫名的痛处,在怡情悦性和心灵满足之间增添莫名的郁结。

上一篇画山绣水

下一篇唯美的一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