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第一课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第一课标范文1
关键词:真实和信念感;有魔力的假使;无实物练习
每当金秋九月,怀揣着表演艺术梦想的成千上万的莘莘学子走入大学的校园,走进了学习表演的殿堂,迈开实现艺术梦想的第一步的那一刻,常常会有这样的情况,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们进步不大,有些甚至还不如入学考试时的表现。对此,表演教师们常常感到迷惑,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学生们的畏难情绪?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在表演课上缩手缩脚,躲在其他学生的身后唯恐教师点他的名字上场练习?
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在于学生们在表演基础学习中的信念和真实感不强。学生在表演上的潜质各异,有些信念和真实感稍弱的学生,在起步阶段基础训练不扎实,造成了他们在上场后心慌意乱,心跳加速,四肢僵硬,手足无措,无法相信表演课堂和舞台上发生的一切。
起步阶段的学习对一个学生日后的艺术生涯至关重要。任何艺术形式都有它的基本功和基础训练,就像演奏家简单的乐句的演奏;歌唱家每天必练的发声;舞蹈家形体的基本功;表演艺术也是如此,也有它的艺术规律和创作方法,也要从最基本的元素训练开始。
一、什么是信念和真实感
生活中的信念和真实感是客观存在的,是不需要我们特别训练的。在现实中,真正的真实和信念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但是艺术都是虚构的,舞台上的一切都是虚构的,从布景、道具、灯光、风雨雷电,包括人物关系,矛盾冲突……也就是表演艺术中所谈到的规定情境,都是虚构的。演员的使命是把艺术虚构创造成为艺术的真实。这就需要演员假戏真做,以假当真,它需要演员具有信念感。舞台的真实的核心是演员在舞台的虚构中表现出的真诚的相信虚构的规定情境,甚至是比相信现实的真实更加的着迷。“我们处在舞台上的每一个瞬间,都应该充满着一种信念,即相信所体验的情感的真实和进行着的动作的真实,这就是一个演员在舞台上必须具有的真实,以及对这种真实的纯真的信念。”
二、信念和真实感的建立
建立信念和真实感是学习表演的第一步。艺术虚构中的信念和真实感要靠演员的创造。我们曾经让学生们做这样一个练习。请两位同学面对面站立,彼此注视对方的眼睛,在彼此的对视中发出自身的情感和思想信息,得到对方的反馈,当双方的思想和情感信息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后,产生形体动作,他们或上前拥抱,或转身离去,或勇敢地对视,或羞愧地躲避。事实上,不少学生们无法顺利的完成,原因就在于学生们无法建立正确的信念和真实感,无法相信自己和对方发出的思想和情感的信息。
那怎么才能建立正确的信念和真实感呢?
要造成真实和信念,就需要事先准备,这就是:先在想象生活的领域里中,在艺术的虚构中产生真实和信念,然后再把这些真实和信念转移到舞台上去。也就是说舞台上的信念和真实感的建立要靠想象,靠直接和间接的生活感受,靠“有魔力的假使”。
“有魔力的假使和正确地感受到的规定情境,会帮助你们感觉并在舞台上创造出舞台的真实和信念。”“从假使出现的那一刻起,演员就从实在的现实生活的领域,进入到另一个由他所创造和想象出来的生活领域中去。演员相信了这种生活,他就能开始创作了”。
由此可见,要获取艺术上的信念和真实,演员必须在创作中通过心灵与想象出现有魔力的创造性的“假使”,通过假使,演员不但产生了信念而且阐述了热情与激情,它像起重机一样将演员从现实提升到艺术的世界。
三、训练和加强信念和真实感有效的途径
无实物练习(也叫想象物的动作练习)是对建立舞台信念和真实感行之有效的练习。在舞台上如果真的有实物,许多的事情就变得非常明确,作为演员也会渐渐地忽略许多实实在在的物件和事实,变得不那么的敏感。而在形体的领域里,却最容易从极细小、极平常的形体任务和动作中找到活着激起真实和信念。形体任务和动作是捉摸得到的,稳定的,看得见的,感触得到的,是服从意识和命令的。再说,他们也是比较容易确定的。因此,我们首先去请教它们,借它们的帮助去接近所创造的角色。没有实物,就迫使学生们更细心地,更深入地去领会他所要做的形体动作的性质,去研究它。通过无实物的动作练习使学生们注意力高度集中,运用敏锐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依仗自己体验过的感觉的记忆,对虚拟的物体和动作的质感、量感、分寸感的高度把握,逐步建立起信念和真实感。动作做得就像在生活中那样朴素和自然,使你们在形体上感觉到真实,并且在形体上相信这种真实。同时,活生生的动作逻辑和顺序会帮助你去巩固你在舞台上所做的事情的真实。它们也会帮助你去造成对舞台上所做的事情的信念,而信念就激起了体验本身。这种逻辑和顺序成为他们自然的需要,成为他们在舞台上的正常状态;要使学生们热爱大动作的每一个组成部分,就像音乐家热爱交给他的曲调的每一个音符一样。
在舞台上形成自己的生活,用行动的精神贯穿舞台的上的坐卧行走。逐步达到有机天性的下意识状态,形成在舞台上思想和生活。严谨的表演教学要求在一年级打基础的阶段就要切实的贯彻想象物的练习这一课。要使学生们养成习惯,用自己的注意力不断来监督有机天性对动作方面的要求是否得到精确的执行。
无实物练习,对培养学生们的真实感和信念方面是非常重要的。戏剧表演理论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把它称之为“演员的梳妆”。学习表演是个不断自我完善的工作,学生们应该把想象物的练习贯穿于学习的四年,甚至是贯穿于从事表演一生的基本锻炼,常练常新,不断完善自己的想象,并且不断变化规定情境,从而养成用动作的表演思维在舞台和屏幕中生活和思想。长此以往,从简单的行动的“信以为真”,发展到对于虚构附隋境和假定的任务的“信以为真”,信念和真实感慢慢地建立了起来。
信念和真实感是表演的根基,是演员必须打下的坚实的基础,也是推动表演创作不断前进的原动力,是表演基础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正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说:当你们掌握了这种技术,掌握了对各方面的坚持的注意力,掌握了逻辑和顺序,掌握了真实感和信念,……内在的创作生活就会不知不觉地、自然而然地从你们身上表现出来;下意识、直觉、生活经验以及在舞台上表现的人的资质的习惯,就会在你们的心灵和形体上活动起来,就会开始为你们而进行创作。
注释:
①[前苏]玛・阿・弗烈齐阿诺娃《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精华》第294页。中国电影出版社1990版.
②[前苏]玛・阿・弗烈齐阿诺娃《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精华》第206页中国电影出版社1990版.
③[前苏]玛・阿・弗烈齐阿诺娃《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精华》第294页中国电影出版社1990版.
④[前苏]玛・阿・弗烈齐阿诺娃《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精华》中国电影出版社1990版第295页.
⑤[前苏]玛・阿・弗烈齐阿诺娃《斯坦尼斯拉矢斯基体系精华》第294页中国电影出版社1990版.
⑥[前苏]玛・阿・弗烈齐阿诺娃《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精华》第295页中国电影出版社1990版.
⑦[前苏]玛・阿・弗烈齐阿诺娃《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精华》第296页中国电影出版社1990版.
第一课标范文2
“地理图像即地理学科中以图形和表格形式表现地理事物及现象的特点发生的原理、过程以及与其它事物之间关系的可视化呈现。”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地理知识最重要的学习工具,是建立区域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基础,也是地理教学中最重要的直观工具。
1.地理图像的类型
地理图像类型多样、范围广泛,其分类方法目前未有统一标准,根据对高中地理教材及高考地理真题的研究,本文主要将高中阶段常用地理图像按性质分为以下六类(如图1所示)。
2.地理图像的特点
一是直观、生动、形象。地理图像能够配合极少的文字表达非常直观、形象的地理事物,如表现出区域的地理位置、空间分布、地理成因和过程等。二是空间感强,多维、信息量大。地理图像比文字能够承载更多信息,而且可以立体、多维地表现地理事物,如地球上任意两点间最短距离的计算等内容,通过地图教学比文字更易理解,且利于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三是动态、联系地反映地理事物的发展过程。地理图像可以动态反映地理事物的发展和变化过程,使读者一目了然、清晰易懂。
二、 中美地理课程标准对地图教学的要求
1.我国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地图教学的要求
我国《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在第二部分“知识与技能”目标中强调学生要“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强调学生要“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课程标准在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中对具体内容的地图教学做了规定,以高中地理“必修一”为例,如表1所示。
2.美国国家地理课程标准对地图教学的要求
美国1994年制定的《生活化的地理学――美国国家地理课程标准》对1~12年级的地理教学做了规定。该课程标准的核心部分包括地理学科知识、地理技能和地理观点。其中地理学科知识含有6大要素(即空间术语中的世界、地方和区域、自然系统、人文系统、环境与社会、地理的应用六部分),18项标准(每个要素包含3项标准)。
表2是该标准中9~12年级“空间术语中的世界”地理标准1部分有关地图教学的要求。《美国国家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五项核心地理技能:①提出地理问题的技能;②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③整合地理信息的技能;④分析地理信息的技能;⑤回答地理问题的技能。每项地理技能实施都与地图的读取和分析息息相关。
三、高中地理地图教学的意义
1.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作用
(1)利于地理知识学习。地理图像能准确地反映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联系、发展变化等情况,将零散地理事物系统化,是地理教学的信息库,与文字相比,具有直观、形象、多维、感官刺激强、信息容量大、表达简明扼要等优势,利于学生建立心理地图,在脑中构建立体地理知识画面,因此地图是地理知识学习的重要工具。地图教学主要包括两大方面:①自然系统知识的地图教学:主要涉及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河流、植被等知识,以理解生态系统内部及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②社会经济系统知识的地图教学:主要涉及人口、城市、聚落、农业、工业、交通、贸易、能源等知识,以获得关于地方特征的意识,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区域间的综合性和差异性。
(2)利于地理技能培养。《地理教育国际》指出,地理教育者试图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应利用教科书、图画、图表、文献、示意图、统计数据等形式进行地理主题和有关问题的研究学习。《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这些技能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而且对于学生的生活以及终身发展都极有裨益。而这些技能的获得都离不开对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阅读、分析和运用。利用地理图像教学,利于培养学生对地理空间格局的敏锐观察力,空间图像的丰富想象力,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地理信息的获取与整合能力,地理事物的判定、解释、预测与评价能力,地理问题的解决能力等。
2.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作用
(1)利于分析地理过程。“地理过程”即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强调陆地表层系统地理事物和现象随时间变化的特征。课程标准提出的“过程”是对“科学研究”的“仿真”,强调学生要像科学家那样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与研究方法,其实质在于要使学生感知、体验科学家是如何把“科学的过程”仔细、恰当地应用到问题解决中。高中课标中关于地理过程的内容标准较多,如“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等,“标准”的结构基本由四个部分组成:前置限定、行为动词、主题内容、后置限定。地图是地理学科重要的语言和工具,要达到课标要求,教学中首先应提供地理图表,地图是获取地理信息的关键,然后根据课表要求及教材和学情设计相关问题,最后帮助读图、析图,让学生明确其包含的地理原理、规律及过程,不停留在对知识机械记忆的层面,而是始终围绕地理图表所提供信息进行分析,亲历科学探究过程。
(2)利于实现方法目标。科学方法是在学习和研究科学问题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作出解释论证、解决问题等所遵循的途径和使用的手段,“过程与方法”目标中的“方法”主要指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而非地理教学方法或学习方法,这里的“方法”主要包括“地理观察方法”、“地理实验方法”、“地理调查方法”、“地理比较方法”、“地理分析与综合方法”、“地理归纳与演绎方法”。地理方法目标的实现也与地图分不开,在地理教学中,不能把科学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给学生提供地理图表和材料,让学生根据问题,对地图进行分析、整合,提取有用的信息,从而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3.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作用
(1)利于丰富学生情感。新课标中的“情感”是指一个人的感情指向和情绪体验,不仅指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还包括爱、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情感主要包括: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体验地理学习的乐趣、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热爱祖国的情感、热爱家乡的情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热爱自然与善待环境的情感、提高地理审美情趣等。“地图”是地理教学的一大特色,可以说是地理教学的灵魂,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图表,化难为易,通过直观图表激发学生地理兴趣,运用地图引导学生深层探究祖国山河的奥秘,感受祖国山河的雄壮和美丽。
第一课标范文3
一、培养学生基本地理意识的重要性
传统的地理教学普遍存在着“重传授知识、轻启发引导”、“重教师讲授、轻学生参与”的现象,这些现象目前在一些学校的地理教学过程中或多或少还有一定的市场。我们的地理老师在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只是恪尽职守地传授五点W,却没有完整地传授给学生在每个W上的具体操作方法,使得部分学生在复习应试时只要考试题目略有变动,就漠然无绪,不知从何下手,怎么答题。
新形势下要消除这些现象的阴影,我们地理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的基本地理意识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这样才能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不变应万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解决地理问题的题能力。
二、学生基本地理意识的内涵
新课标下地理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应当是体现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得出结论,教学方法建立在对传统教法上的去粗取精,融入新的理念,从传授型向启发型转化。在学习方法上教师从地理学科的特点出发,向学生传输一些基本的地理意识,进行学法指导,教给学生一些行之有效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突出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宗旨,以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目标。笔者认为根据新课标、新教材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培养以下几对基本地理意识。
1.揭示地理事象的基本地理意识――时间性、空间性
从时间、空间两方面分别去了解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基本特征,这是一条贯穿于地理课本的最基本线索,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都应该自始至终教会学生抓住这条线索,由此展开。例如:宇宙是时、空的统一,我们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就是沿时空轨道不断发展与扩大的过程;中国的水资源特点不仅在时间上存在分配不均夏秋多冬春少的特点,而且空间上也存在分布不均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特点;农业生产活动在空间上具有地域性,因此安排农事活动要因地制宜,在时间上具有季节性、周期性,因此要不违农时、因地制宜;工业生产在空间布局上具有灵活性,在时间分配上具有连续性,说明了社会经济因素对它的影响大;城市交通运输在空间上点线面结合,强调综合性,在时间上强调人流、车流高峰的变化性。人口、聚落、城市的发展与分布等都可以抓住时空这两条线索,去延伸、去分析原因、去探索结果。
2.揭示影响地理事象区位因素的基本地理意识――自然因素、人文因素
地理事物、现象的形成有其必然的因素,追究其因,无非两类:一类是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一类是人文因素,包括原料、燃料、市场、交通、技术、劳动力等经济因素、国家政策、国防安全的需要,民族的团结等社会因素,环境和科技因素等,所以地理教师在教给学生分析地理现象及其成因的时候,就必须从这两方面入手,才能确保答案的全面性。
(1)在传授新知时,强调这种基本的地理意识。农业区位因素、工业的区位因素,城市、交通、商业贸易的区位因素,以及各种环境问题的产生都应该从自然、人文两方面考虑其成因。
(2)在联系实际解题时,也必须强调这种基本的地理意识。如:98年洪灾的自然原因(雨带长时间滞留)、人为原因(上游:滥垦林木,中游:围湖造田)。又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自然原因: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夏季暴雨集中;人为原因: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植被的破坏。
在分析原因强调自然、人为因素所起的作用时,还应看到自然、人文因素在不断地变化。农业区位选择受自然条件影响很大,工业、城市、交通、环境等受人文因素影响的成分加大。
3.揭示地理现象特点的基本地理意识――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
任何地理事物、现象的存在均有其优缺点,我们在揭示地理事物、现象特点的时候,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去看问题、分析问题,找出它的有利条件,利于它的优势发挥;认识它的不利条件,将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对策。如山西的煤炭资源丰富,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煤炭工业、以煤为主的煤化学工业、火电等;但在开采过程中,地方的小煤窑事故频频,地表因煤炭的开采使某些地方出现塌陷等问题,严重影响农业的发展,人民的安全……针对弊端,我们就应该采取相应的对策,趋利避害,造福一方人民。
又如城市交通网布局的目的是方便人民的出行,但存在着两大问题:一是拥堵、二是污染。针对前者,合理规划是根本;针对后者,主要是技术、生物、工程措施三者有机结合。诸如此方面的事例,高中地理新教材中还有许多,都应该按这种基本地理意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化害为利。
4.揭示地理现象发展分布规律的基本地理意识――整体性与差异性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变化规律,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我们在揭示事物现象规律时都应该认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在地理教学上表现为整体性与地域差异性的关系。
如:全球的气候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但各个地区的气候类型都不尽相同,赤道附近的非洲大陆按理想的气候模式图东部应该为热带雨林气候,但由于东非高原地形的影响却为热带草原气候。全球的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的分布都表现为整体与局部的关系,集中与分散的关系,以及与自然资源相关的工业、农业、城市、环境、交通等也都有整体性与区域的差异性特征。环境问题已趋向全球化,但全球各个地区所出现的环境问题不同。以上说明了揭示地理现象发展变化规律时,应该从全球整体性和区域差异性两方面考虑,才能处理好地理事物现象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三、培养学生基本地理意识的途径
1.激发地理的学习兴趣――基础
兴趣是一个人对某事物产生爱好的一种心理倾向,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了兴趣,就能被它所吸引,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兴趣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如果学生对地理学科感到有兴趣,他们就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兴趣越浓,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培养学生的基本地理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激发学习兴趣的途径多种多样:制作多媒体课件、使用幽默的语言、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利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活动等去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讲“影响工业生产的区位因素”时,可让学生模拟单位领导,在申请办厂过程中,需要考虑哪些因素,让他们自己研究讨论、得出结论,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他们探究问题的思维能力。
2.课堂上加强学法指导――关键
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这是培养学生基本地理意识、提高学生地理能力的关键。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花最少的时间,掌握更多的知识信息,提高课堂的有用效率,教师要在学法指导上要很下功夫。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图表法,把每一节课的内容知识化、网络化,去繁存精,去伪存真,以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可以教给学生表格对比法,通过比较,激活学生的思维,找出地理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共性和差异,使学生能加深理解,记忆更牢固。例如:中国三大自然地理区域、苏南、苏北的地域差异、大气环境问题、地质灾害及其防御等等知识均可以表格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可以教给学生读图分析法。地图既是学习地理的工具,也是获取地理知识的源泉,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各种图像,读图时不能仅仅满足于获取表面知识,更应该进一步分析内在联系及成因,从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己进一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的学法指导还有很多:如新旧知识的联系法、案例分析法、理论联系实际法等等,通过这些学法指导,教给学生如何自主学习、创新学习,使他们在以后的复习与解题中能够不仅知其所以然,而且能寻找出其所不然的办法来。
3.典型例题的剖析――提高
通过对具有前瞻性、典型性的问题进行剖析,使学生对能力的考查具体化,对解题思路的过程能从整体上去把握,便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提高。同时对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多角度分析,以培养学生解题的规范性、完整性。这是对学生地理基本意识的培养;也是对学生地理能力的一种提升。
高中地理新教材内容简化、难度降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这种设计思想的转变,并不意味着对教师要求的降低,反而更加要求我们地理教师要加强学习,在课堂上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基本地理意识。
第一课标范文4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德育课程早在1997年便率先在各学科中使用课程标准,取代了之前一直采用的教学大纲。作为德育课程的准则和规范,《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是在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实验稿(以下简称“原实验课标”)基础上修订而成的。修订后的新课标在原有基础上与时俱进,更加科学合理,我个人学习体会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1.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未变,内容框架调整得更为合理清晰
新课标仍然是以初中学生需要进一步处理的“与自我、与他人和集体、与国家和社会”这三组重要关系依次构成了本课程的三大内容板块,每一板块中均涉及“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四方面具体内容。这种“三经四纬”交织的思想品德课程,定性为“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
在原实验课标中,三组关系表述为“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显然第三组关系内容太厚重,新课标将“与集体的关系”调至第二组,合并为“我与他人和集体”,这样不仅是字面和内容份量的均衡,而且更加符合中学生交往的实际。虽然“他人”的范围广泛,但学生自我与老师和同学的关系,主要是在班级学校集体之中产生的,“他人”和“集体”是紧密联系的。“国家与社会”则是在一个层次上,第三组关系表述为“我与国家和社会”也是恰当的。
在第三组关系“我与国家和社会”中,新课标将原实验课标课程内容的(一)、(二)两部分合并为“(一)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将原实验课标的(四)“认识国情 爱我中华”调为新课标课程内容的(二)。这样,三组关系都由三部分构成,且都是法律常识压轴。新课标删除了原实验课标内容标准各部分前有重复之嫌的目标阐述。因此说,新课标在设计思路的表述上更明确,内容框架调整得更为合理简洁清晰。
下面是笔者根据新课标列出的课程内容框架表格,其中的内容结构、递进层次一目了然。
2.课程基本理念突出了公民意识教育
课程基本理念是课程价值取向的追求和灵魂。新课标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将原实验课标课程理念的第二条,修订表述为“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并将此条提升为新课标的首位课程理念。在新课标各部分中,突出了公民意识教育的具体目标和要求。
在新课标的课程目标总述中,提出“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新增“树立规则意识、法制观念,有公共精神,增强公民意识。”在新课标的课程内容和活动建议中,至少有9处明确提出了增强公民意识教育的具体教学内容、活动主题与方式建议。例如在新课标三、(三)3.4中明确表述为“增强公民意识,学会行使自己享有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公民意识教育之所以在新课标中凸显,首先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 其次是公民意识教育体现了德育课程的本质和价值。从育人的角度来讲,公民意识教育主要意义和目的是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帮助学生树立国家意识、法律意识、公德意识、责任意识、科学理性意识等,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这个“人”我个人认为:既不是奴性十足的顺民,也不是浑身反骨的刁民暴民,而是通情达理、有良好素养的好公民。从促进社会文明民主进步的角度看,公民意识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所以新课标突出了公民意识教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3.课程内容对法律常识做了调整和充实
首先新课标对分置在三组关系中的法律常识条目作了有层次的统整编排。第一组关系“成长中的我”中,法律常识部分的标题由原实验课标的“学法用法”改为“心中有法”,主要内容为法律的定义、违法行为及其制裁、未成年人的法律保护、非法与犯罪的区别和增强自我防范意识等,本部分增加了“理解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样一条重要内容;在第二组关系“我与他人和集体”中,法律常识部分标题仍为“权利与义务”,主要是了解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重点是受教育权、经济权利和消费者权益,帮助学生懂得正确行使和维护权利、自觉履行义务。本部分删除了原实验课标中关于生命健康权、人格尊严、个人隐私权等具体条目,渗透到其他条目中;在第三组关系“我与社会和国家”中,法律常识部分标题由原来实验课标的“法律与社会秩序”改为“法律与秩序”,主要内容为宪法的性质和宪法意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立和健全监督和制约机制,删并了原实验课标的3.3条,新增了“3.3知道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和“3.5懂得维护国家统一,维护各民族的团结,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每个公民的义务”这样两条体现爱国主义的重要法律内容。
新课标对法律常识三部分层层递进的整合编排,遵循了“循序渐进”和“突出重点”的教学原则,更加切合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成长需求,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对青少年增强法律意识和掌握法律常识的要求。我个人认为,法律常识的课程内容统整与增加的目的意义在于,守法是做人的底线,民主与法治是现代社会的标志,法律意识是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最重要的内容。
4.课程目标提高了知识学习的要求
用新课标和原实验课标相对照,不难看出,原实验课标的知识目标为4条,共100个字,新课标知识目标为5条,共192个字。新课标在本部分新增了“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常识”、“了解我与他人和集体关系的基本知识”、“理解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认识当今人类所面临的生存环境问题及其根源,掌握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等。
新课标在“三维目标”中提高了知识学习的要求,其原因我认为,首先是针对新课改教学实践中存在矫枉过正的问题。以前的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比较强调知识体系的教学,课改后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提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三维目标,对知识目标的定位是“知识的学习服务于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需要”。但在新课改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从而忽视知识的学习,使得品德教学因缺乏知识内涵的支撑而呈现肤浅苍白效果差的缺憾;原因之二是原实验课标存在着知识要求不到位的问题。我们知道,思想品德的研习与修炼需要有知识内涵和文化底蕴,德育需要有科学理论支撑即知识工具的支持,否则德育就是浅薄的无底气的说教而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新课标课程目标提高了知识学习的要求,对有效实现课程“三维目标”是必要的。
二、教师要增强课标意识
一般来说,教师在教学中会比较注重对教材的研究而忽略对课程标准的研习。但是要做一个高屋建瓴的教师,应该认真学习和落实课标,增强课标意识。
1.从教材与课程标准之间的关系看,课程标准是上位的
“课程”一词源于拉丁语的“跑道”,后引用到教育上转意为学生学习的路线与进程。现代学者们一般认为,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的总和。课程具体且重要的体现之一是教材。教材有文字材料,如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教师用书、学生辅助读物等;还有视听教材,如挂图、投影幻灯片、磁带、录像、多媒体软件等多种形式。教材系列的主体部分是教科书,即学生用书,教科书是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教材之一。教材是依据什么进行编写的呢?是课程标准,是课程标准各项要求的具体化。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教育阶段之后的结果所作的具体描述,是国家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它具有法定的性质。我们的初中《思想品德》教科书和系列教材都是依据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编写的,日常教学的依据和中考考纲制定及命题的依据,也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规范教学与评价的纲领性文件。
2.从提高教师的教学境界和教学水准的需要看,增强课标意识是必须的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分为“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四个部分,虽然条文比较简洁,但却是我们这门学科的纲领性文件。我们思品课教师只有树立课标是统领的意识,认真研习新课标,才能明确思品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与追求、课程的“三维目标”内容及其关系,才能够了解思品课程的设计思路和框架,才能够系统地知晓本课程的全部内容,并且能够倾听课标给我们提出的教学与评价等建议。
有了对上述思品新课标精神的理解掌握,教师对依据课标要求编写的《思想品德》教科书就会有一种全新的视角,这是一种居高临下、从宏观到微观、从目标到内容、从整体到部分、从理论到实践的审视和理解把握,这是我们当一个称职的思品课教师的基本功,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避免目标不明、定位不准、内容不精、方法不当的低效教学。所以说,要提高教师的教学境界和教学水准,必须增强课标意识。
三、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1.教师应客观辩证地看待教材
教材是相关专业人员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是教学的基本资源,是学生学习的基本素材。教材(主要指教科书)从编写、出版到使用是有周期的,并且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所以教材一般具有滞后性。因此我们既要尊重教材,以教材作为教学的基本抓手,又不能把它奉为圣经而迷信和拘泥于教材。
2.教师要做教材建设的主人
由于教科书和教师用书的滞后性和容量的局限性,又由于我们思想品德课程育人的特殊要求,需要我们思品教师树立做教材建设者的主人翁责任感。我们应根据新课标“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的要求,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抓住社会热点和自己学生的思想脉搏,因时因地因人制宜,选取教学主题和事例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充实。特别是目前课标已修订,教材还未及时修订到位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根据新课标的新增内容要求,做教学内容的补充。参与教材建设既是我们教师的权利也是义务。
3.整合地方教材和项目活动到思想品德课程中,使教学更加丰富有活力
江苏省根据国家、民委、教育部的文件要求,编写了《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地方教材,初中有七年级、八年级两册,以主题探究活动的形式呈现;“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是我省各地中小学开展多年的项目活动,属于德育的综合实践活动范畴,该课题的研究荣获教育部2010年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我们如果将上述地方课程和项目活动与思想品德课教学做整合安排实施,正是落实了新课标的“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中新增加的教学内容“3.5懂得维护国家统一,维护各民族的团结,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每个公民的义务”,也符合我们思品课程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要求,可以提高德育的效益。
4.参考课标的教学建议,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过程。
第一课标范文5
老板不管企业,企业照样发展;总经理出国休假,企业依然可以经营;但如果企业的业务代表都辞职了,这个企业将面临生死大劫。
业务代表为何如此重要,他们在企业中的角色是什么?
1.红娘
消费者从知道一个企业的产品,到逐渐喜欢、购买、消费、忠诚于这个产品的过程,是消费者与企业产品的“相识”、“相爱”、“结婚”的过程,“红娘”就是企业的业务代表。
业务代表到一个市场后,要先了解哪一部分消费群体会“看中”你的产品,你的产品迎合了这部分消费群的哪些消费需要。然后,把你的发现介绍给经销商,经销商相当于你产品的“伴郎”和“伴娘”,你们一起将产品送到婚姻的“喜堂”(卖场、零售店)。最后,让消费者开心地“娶”走你的产品,并留下“彩礼”。
2.士兵
企业的强大与否,取决于企业所拥有市场的大小和强弱。一个全国各地都有强势市场的品牌,所代表的就是一个全国性的大企业;一个只拥有个别小区域市场的品牌,所代表的就是一个小企业。
而企业要拥有更多、更好的市场,就需要有更多、更好的业务代表去开拓疆域、开发市场。当所有企业都这么想的时候,企业与企业之间,就展开了市场领地的争夺;企业的业务代表就是各自企业征战市场的“士兵”。
3.外交官
业务代表身处市场一线,要面对方方面面的人员,如消费者、经销商、经销商的业务员、二级商、零售商、工商局人员、技术监督局人员,等等。
业务代表在与每一个人打交道时,都代表着企业和企业的形象,相当于企业的“外交官”。面对各类人员对企业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业务代表都要与他们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尤其在处理公司促销政策、回款政策、经销商管辖区域、产品质量问题、行政罚款等事务时,属于自己职责和权限范围之内的事,要予以准确的答复;对于超出自己权限范围的事情,则要尽快向上司汇报,得到指令后传递给相关的人员。
业务代表肩负的责任
在消费者或经销商面前,业务代表比总经理更能代表企业。业务代表不仅要理解上述三种角色,更要肩负起对应的责任。
1.对消费者的责任
从某种意义上说,业务代表的工资和奖金都是消费者给的,不能开发和拥有更多的消费者,销售业绩就不可能有提升和突破。一个成功的业务代表首先要是一个对消费者负责任的人。
(1)对所辖市场进行分类研究,找到自己要服务的消费群体是哪一类人,掌握他们的特征、经济状况和消费特点;
(2)向所辖市场提供目标消费群所需产品;
(3)及时发现目标消费群的潜在需求,对需求的趋势和规模做出准确的评估,并建议公司开发对应的产品;
(4)将公司针对消费者进行的促销和回馈活动,尽可能告知更多的消费者或潜在消费者;
(5)对消费者的疑问或投诉,要快速做出解答和解决;
(6)对本企业产品高频率消费的重点消费者,尤其要进行重点调查,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心声;
(7)对企业伤害消费者的做法,及时提出异议,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2.对通路合作伙伴的责任
业务代表无法赤手空拳打市场,只有善于找到盟友的人才能成功运作一个市场。业务代表的盟友就是通路上的每一个利益体:经销商、分销商、零售商、商场导购员等。能对每一个利益体承担责任的业务代表,可以将所有利益体的利益整合到一起,在为自己产品服务的同时,达到通路上的“多点共赢”状态。
(1)每一个利益体最关心的是自己的利润和利益。业务代表要通过对渠道价格的合理设定,让各环节拥有合理的利润和利益空间;
(2)经常注意各环节盟友的需求和问题,对他们的疑问、投诉、需求及时地予以解决,凡是自己能够答应或准备做的事情要做到,并告之事情进展情况和结果;
(3)关心盟友的生意和发展,及时地为他们做出商业忠告和建议,真心真诚地做盟友的参谋;
(4)在客户要经销的产品种类上尤其要重点关注,对自己企业的产品不是客户要什么产品就给什么产品,对竞争对手的产品也要帮客户进行客观的分析;
(5)对公司的促销政策、广告宣传策略等做出全面、正确的解释,促使客户了解并积极地响应和行动。
3.对公司的责任
“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企业每任命一个业务代表,都交给了他一方城池,或攻或守,业务代表都不能辜负企业所给予的这个舞台和企业的期望。
(1)经销商是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业务代表要推销公司的老板以获得经销商的尊重,推销公司以获得经销商的信任,推销公司的产品以使经销商受到利益的驱动,推销自己以获得经销商的友谊;
(2)渠道是产品流通的必经之路,业务代表要不断地通过开发空白网点扩大网络,通过薄弱网点的提升强化网络,通过网络危机点的处理确保网络的畅通;
(3)产品是业绩产生的武器,业务代表要熟练掌握公司产品的特色和优势,热爱自己的产品,把产品在市场的表现如实向公司反馈,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4)市场份额在特定阶段是有限的,你不占有就会被竞争对手所拥有。业务员要细心观察竞争对手的各种迹象,如定价、销售生动化、促销、包装、新产品以及具体客户或消费者的态度等,学习对手的先进做法、及时发现对手的失误和危机并趁机进攻,抢占市场份额;
(5)市场档案是企业和业务人员研究市场、制定策略的重要依据,业务代表对市场分析、工作计划、网络信息、竞品资料、营销日记等都要如实填写和汇报;
(6)个人形象代表着企业的形象,业务代表既要使用规范化的商业用语,也要保持整洁的衣着形象,给客户展示的直观材料、产品目录、照片、图表和文件等,也都要干净整齐;
(7)流程和制度是公司和市场正常运营的保障,业务代表要遵循、贯彻、维护公司的各项流程和制度;
(8)销量是企业衡量业务代表能力的硬指标,业务代表的每一项工作的效果,最终都要通过销量来体现,完成每一个阶段公司下达的销售目标,是业务代表不可推卸的责任;
(9)利润是企业的生命线,不能创造利润的企业是无法长久生存的。对一个市场而言,企业可以在特定阶段内不赚钱,但绝对不能长久地不赚钱,业务代表在拟订市场运作计划时,要考虑市场的投入产出比,既要为企业创造销量又要创造利润。
4.对自己和家庭的责任
不会对自己负责的业务代表,一定不会对公司、对他人负责。
(1)要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规划,每一阶段都有明确的提升目标。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业务代表不可能做一辈子业务代表,如果一个业务代表不能在五年之内做到营销经理,他多半不是一个优秀的业务代表。积跬步至千里,纳细流成江海。要求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这样一年就会有大进步,三年就会有大变。进步来自学习、实践和总结。
第一课标范文6
关键词:课程设计依据;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课程结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人地关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反映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对地理基础教育的规范和质量要求,是国家管理和评定地理教学的基础,也是教材编写、教材实施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地理课程标准主要内容涉及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以及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等。本文侧重对2003版和2016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两版本)的“课程设计依据”和“课程结构”进行比较。以其为地理课堂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 课程设计依据的比较
“地理课程设计”是对地理课程的规划,它结合地理课程指导理念、地理课程学科发展、学生多元需求等内容,体现出了对地理课程的设计蓝图。表1为两版本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设计依据”的比较。
通过表1可以看出两版本“设计思路”的相同点。
首先,两版本课程都由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内容组成,注重体现对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课程框架仍然沿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基本结构,都涵盖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强调知识整合要注重时代性。
其次,两版本在课程内容设计上注重与社会紧密联系,都涉及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地理知识,并具备可持续发展思想。
再次,两版本均体现满足学生的多方面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通过设置必修课程保证学生基本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设置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并强调理论与实际结合,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同时两版本设计依据也有不同之处,主要反映在以下几点。
第一,指导思想有所变化。03版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16版在可持续发展思想基础上更强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进一步深化地理课程改革。
第二,选修和必修设计结构有所不同。由03版的3个必修课程和七个选修课程变为16版的2个必修课程和选修Ⅰ三个模块和选修Ⅱ九个模块。丰富地理选修课程类型和层次,满足不同学生的多样化需要。
第三,学科体系有一定充实。在原有地理课程基础上综合考虑并融入地球科学教育、科学发展观教育、国家安全教育、海洋权益教育等,不仅充实扩展新知识内容,还注意增强学生对世界变化发展的关注意识以及增强时代感、前沿性和新颖性的教育。
第四,课程目标有新变化。03版强调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达成,16版则以原有课程为基础,更强调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反应出国际教育改革的趋势和基础教育地理课程课程的探索创新。
二、 课程结构的比较
课程结构即指课程体系中各种知识体系的组织、搭配形成的合理关系与恰当比例,是一个有机的完整的统一体,同时也体现地理课程的内部构成和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地理课程的基础性和选择性。表2为两版本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课程结构”的比较。
通过表2可以看出两版本“课程结构”的相同点。一是两版本都设置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且必修1均侧重自然地理、必修2均侧重人文地理。二是两版本必修课程均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贯穿整个高中地理知识内容。
两版本“课程结构”也有较大不同。一方面是必修内容不同,主要反映在以下几点。
首先,16版必修1内容上更洁,由之前五部分内容变为三部分内容,难度相对之前较低,且强调地理知识的基础性、终生性,以确保学生学到适应其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能力和品格。
其次,16版必修2内容更加细化。如03版必修2中“人口与城市”内容在16版中分为两部分:“人口分布”、“城市与乡村”。把城镇与乡村单独作为知识点进行讲解,突出“城镇与乡村”的重要性等。
最后,16版没有必修3。其目的是通过减少必修课程和课时量从而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知识的繁琐性和复杂性,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
二是选修部分内容不同,主要反映在以下几点。
首先,16版选修课程分为选修Ⅰ和选修Ⅱ两个层次,选修Ⅰ分为三个模块,选修Ⅱ分为九个模块。这是16版与03版在选修课程上的最大区别。通过新设选修Ⅰ内容对必修基础部分内容的补充与提高,以满足高校招生、自主选拔测试的需要;通过对不同层次的选修课程学习达到相应的地理核心素养水平,使教育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其次,把“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单独作为一个模块展开学习。这表明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日益受到重视,也是时展的需求和学科发展的必然。通过对本模块知识的学习,一方面可增加学生对环境、资源、区域发展不平衡、国家安全等意识,提高关爱社会和家国情怀。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必修课程的难度和广度,同时增加选修课程的难度,对选修部分内容提出更高要求。
再次,新增“地理政治”模块也是因为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世界之间的联系不断缩小,学生必须了解世界的政治格局,增强个人的国际竞争力,以便在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多方面展开有效的合作。所以“政治地理”理所当然在地理课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最后,新增“地理野外实习”模块大大加强地理实践。其目的是拓展地理学习途径,增强地理学习的现实感和主体感,也是发展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基本要求和培养学生生存能力的重要指标。相比其他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我国中小学学生的实践能力相对很弱。因此增加“地理野外实习”是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李晴.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