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艺术创作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艺术创作范文1
编者按:2012年3月21日,美国著名艺术家杰夫·昆斯讲座《1978年以来的艺术创作》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报告厅举行。作为波普艺术家,杰夫·昆斯的不锈钢雕塑作品《悬挂的心》曾在纽约拍出2600多万美元的高价,创下了在世艺术家的成交价新纪录,他也成为拍卖场上作品最值钱的在世艺术家。杰夫·昆斯是一个饱受争议的艺术家,不少人在听完讲座后表达了对他的尊敬,甚至是崇拜的心情。也有不少人在思考,杰夫·昆斯的中国之行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杰夫·昆斯给中国当代艺术最大的启示是,一个艺术家的成功在当代的消费时代需要艺术和商业两只脚并行,二者维持一个平衡的状态,缺一不可。杰夫·昆斯是当下消费时代,大众文化消费心理和商业之间磨合的很为成功的典型案例。
一、杰夫·昆斯自述
能够来到中央美术学院是一个非常大的荣幸,能够和年轻的同学和艺术家们接触,我感到非常兴奋,当我和年轻的艺术家在一起的时候,会感到一种青春的活力在我的身心之中涌动。那么,在今天的第一部分我就简单地回顾一下我的创作历程,我试图将我的创作历程转化为一种可以用语言来进行表述的东西。首先我讲一下我的生平,我于1955年出生于美国的宾州,我有一个姐姐,她几乎在各个方面都比我有能力,直到我三岁的某一天,我的父母对我说:“杰夫,这是你画的么?”这时我终于发现我有一件事情可以做的比我姐姐好了,我在这个家庭中找到了自我的位置。艺术总是能不断地让我找到自我,直到今天仍然如此,因此,我便一直不断地进行创作,因为我会不断地从中感受到自我的存在,之后我便在两个不同的地方学习了艺术,先在马里兰美术学院,后来在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当我正式地进入艺术高校学习的时候,我们就先到了当地的博物馆去学习艺术,当我进入到博物馆去欣赏收藏品的时候,我才意识到我对艺术实在是知之甚少,虽然我也了解一些艺术,我知道毕加索和达利,但是我连马蒂斯和布拉克都不知道,对于艺术,我还有太多不知道的地方。我觉得当我进入到博物馆去欣赏收藏品的时候,这件事是对我的生命有决定意义的,经历了这样一个时刻,我存活下来了,面对这样的艺术收藏,我意识到我完全没有准备好,所知甚少,但是我也接受了自己过去的状态,接受了我的水平,因此我可以继续发展。我之后就开始在艺术学院中学习正规的艺术史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我了解了法国伟大的画家马奈,通过对马奈的学习,我认识到在艺术创作中可以同时存在许多不同的维度,可以从哲学的路径前进,也可以从社会学或者心理学等多个不同的路径同时前进,因此我忽然意识到自己简直就是最幸运的一个人,通过这样一个认知方式的渐进,我终止了一个之前的认知方式,就是埋头去学习更多的语汇,去操纵媒材,而是转向于这样一个方式,就是跨越所有的学科,可以跨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来进行创造。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一直被超现实主义所吸引,我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达利,我也喜欢沃霍尔,我之所以被超现实主义所吸引,因为我觉得它是一种对人类内在自我的探知。所以,我想成为这样的一个艺术家,就是能够演化出许多非常明确的识别性很强的个人意识,从而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后来我就去了芝加哥,到这个阶段为止,我一直专注于绘画,一直专注于超现实主义,一直沉浸于人对内在自我的探知。到了第二个阶段,我又经历了新的跨越,当初我和你们是差不多的年龄,我希望我的生活有一个更大的维度,能够让它们出现在我的生活中,我希望我能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的代言人。我对于更广阔的人生和世界的向往,让我的兴趣点开始转移,我更多地被一些客观的对象所吸引,在芝加哥的时候我常常听潘杰·史密斯的音乐,而且我了解到在纽约的和我同时代的年轻人,他们十分着迷于诗歌创作,很狂热地来推动新浪潮音乐。所以,我想加入到他们之中,因此我在芝加哥美院毕业之后,很快就来到了纽约,然后做出了这样的作品。那么从这个时期开始,我终止了之前一直没断过的绘画创作,开始拿来一些现成品,刚才那一张我把它称为《初期的兔子和初期的花朵》,因为我父亲是做装饰品生意的,所以,我从他那里拿来了一些原样的装饰品,然后就让它们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加修饰和改变。那张《初期的兔子和初期的花朵》,虽然我对它们没有做任何的改动,但是在那时我却感到它仍然过于主观,仍然觉得它过多地投射了自我,我已经不再像之前那么迷恋对于内在自我的探索,而对外在的客观世界的对象产生了更多的兴趣。因此,我开始做了一个新的系列,这个系列的名字叫做《新》。那么之所以把这个系列的名字叫做《新》,因为作品中运用的现成品都是新的。这是吸尘器,它意味着干净清洁,然后我把它放在一个小环境里面,它意味着完全没有外在的介入,它就是它的本来面目,它是客观的。在这一阶段我接触了很多的清洁用具,作品底下是吸尘器,上面也是一个清洁的机器,在这个清洁器的操作说明上有许多干湿的选择,但是它的目的是达到一种清洁的完全毫无一物的效果。所以我运用的这些清洁器本身就有很强的符号感,它也传达出一种持久性的感觉,因为它本身是自足的,在这里面,没有留出人类介入的空间,所以也是对人类的一种挑战,人类似乎永远要介入一个客观对象来打破它的完整性,可是这里面没有人类的参与,刚才名为《新》的吸尘器系列作品是我在上世纪80年代早期制作的,我试图想呈现一种客观物体自带的状态。
但是这样一种状态没有能持续多久,因为在这个时期女性主义和波普文化逐渐兴起。因此新的系列作品的名字《平衡》产生了,我把一个篮球放在一个水箱里面,在一个水箱里面的篮球它在各个方向受到的力都是相等的,所以它可以平衡地漂浮在这个水中,当然如果受到灯光或者震动的影响,它的位置可能有所变动,但是它总是要处于一个平衡的状态。所以对我来说它是一个自在的状态,这个状态是在出生之前,死亡之后,它不是形而上的自在意义,它是社会学的自在。请看这是我的第一件作品,它是在银行展出的,是一个水肺,由于女权主义的影响,我希望将篮球还有水肺这样的符号更多地传达出一种雄性的原素,因为水肺是潜水时用的器具,它是背在身上的呼吸。因为一个人要潜水就要用水肺这个工具,它只有利用水肺潜到水中,才有可能进到水的深层,并且像篮球那样来达到一个自在的平衡,但我要真正传达的意思是,像这样的平衡,它最终是不可能达到的。在刚才的平衡系列之后,我开始做了豪华系列,我用不锈钢进行创作,然后进行了抛光,以此来达到豪华的效果。但是这件作品就是直接从现成品上来的,这件火车的材质是塑料和陶瓷,它是抛光的,因此,随着作品的移动,其上的抛光也在随着移动,现成品的原来状态是一个酒业公司的产品,是由陶瓷和塑料制成的,这件现成品最原本的核心组成是充满了酒的,后来我发现了这个东西,感觉它不错,我可以把它做成不锈钢的作品,但是我将它做成不锈钢作品的话就会失去里面储存的酒,因此我和这个公司联系,达成共识。就是我要把它们做成不锈钢材质的作品,但是其中依然装有酒,我做的这件火车上的每一个不锈钢酒罐子里,都有一个小塞子,我希望观者能够通过这件作品感受到一种欲望,那是火车中的酒所传达出的一种很抽象的欲望。一旦观者试图接触这种欲望,他们打开塞子,当酒的气息挥发出来的时候,那么这个火车里面的灵魂,也就是酒也就随之消失了。在我的以豪华与装饰为主题的展览上,还包含了一些现成品绘画,主题是依据美国的不同经济阶层而创作的绘画,依据美国的数据调查公司调查的数据,美国的最高收入阶层是和广告业有关系,那么我就原样复制了广告公司的这件海报,这是关于高收入阶层的一张画。我以奢侈品和豪华为主题,是想表达奢侈品和诱惑是会直接影响到观者的,这样的诱惑又会使人走向堕落。堕落的过程就是一个人丧失自我的过程,也是一个人丧失它自己的政治经济权利的过程。
艺术创作范文2
至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民族文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深入挖掘传统民族文化推向舞台艺术,我国瑶族舞蹈的艺术创作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有不少优秀的瑶族舞蹈作品,在得到观众认可的同时,还在全国性的舞蹈比赛中获得优异的成绩,例如,《咛罗哪嘞》《瑶山风韵》《门撒》《花裤舞》等。迄今为止,在这些现有的舞蹈作品中,专属表演蓝靛瑶支系的舞蹈艺术作品为数不多,而以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为主体的舞台艺术作品更是少之又少。比如,周培武老师在其创作的大型民族歌舞《踩山舞云》中,下篇的《度戒》这一舞段表现了蓝靛瑶祭祀舞蹈中,度戒成年仪式的过程。除此之外,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的艺术创作基本以民间艺人自发创作的状态为主。这些民间艺人更加倾向于对祭祀仪式过程的传承,而非对舞蹈内容、形式的创新。这使得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一直以原生态的形式存在于民间,缺乏以艺术化手段进行创作的舞台艺术作品表演形式,即使在民间的活动展演中,也是民间艺人将仪式舞蹈中的某一部分内容,改变其表演环境、表演场所、表演时间和表演空间,不改变表演内涵,从家中、广场、祭祀场地等原生环境中,套用、照搬到临时搭建的舞台上进行演出。其表演内容,尽管有相对固定的套路、动作,但其不可避免的有很多具有主观随意性的部分,并非像舞台舞蹈表演艺术那样有严格的节奏规定、路线设置、段落划分、动作要求等。因此,对于舞蹈艺术创作者而言,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的艺术创作,尚属空白,有很大的创作空间。
二、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的艺术创作方法
对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的艺术创作,要走两条路,第一条路是在完全尊重其原始风貌的基础上,提取精髓部分进行重新编排、归类、组合,对重复多遍的内容进行缩减,对相似的部分进行整合,对固定套路进行编组等,力求重现原生态的祭祀仪式过程,使其更加规范化和美化。第二条路是在尊重祭祀仪式舞蹈内涵的基础上,不改变其固有的风格特征、动作规律、节奏特点、审美习惯等因素,适当对舞蹈动作进行部分修改创新。例如,在度戒舞中,道公和师公都需要手握道具进行舞蹈,因此,手上动作皆受到了一定限制,故而以脚下动作相对自由,且更为丰富。我们凭借下肢运动的特点,便能分辨出他们不同的角色。其中,道公的步伐多以踩踏、蹦跳、旋转、踢抬等元素构成。舞蹈时,在站立的基础上,上身姿态多向前倾,手臂动作配合脚下动作,更加凸显了脚下动作的灵活。时而在全蹲的基础上保持脚下步伐特点,以一脚为轴,另一脚前后移动、带动全身旋转,两替运动呈八字圆,需要有较强的控制能力。其节奏特点是重拍向下,节奏型为四拍,但是鼓点及动作多为三下,第四拍静止,给人以虔诚、沉稳、端庄、肃穆的感觉。而师公的步伐多以较快频率的颠颤为主,伴有弧形的路线变化,上身基本保持直立,双手持道具在体前划平的八字圆。时而半蹲或跪,但是身体仍然保持着颠颤的动律,手部动作也保持着划圆的状态。可以说师公的舞蹈动作特点是在持续上下的颠颤动律之下,手臂和路线走平面的八字圆。这种动律特征,免不了让人觉得有一种“跳大神”的巫术舞蹈风格。在对这两种角色进行舞蹈艺术创作的时候,就要求我们依据不同的角色对舞蹈进行不同的创作。在创作过程中,强调两种舞蹈的差异性,要将道公的沉稳、步伐的多样,以及师公的颠颤、路线的圆弧,着重加以强调并表现出来。
三、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进行艺术创作的用途
首先,将其作为瑶族舞蹈风格之一,以课堂教学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教材的训练。这一用途,主要针对的是在当地以瑶族学生为主要群体的相关学校及教育机构。除专业舞蹈院校和演出团体之外,还可以将教育范围扩展至中小学,以课间操、艺术课、课外艺术实践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教学内容为形式进行推广。让这些瑶族孩子从小就能够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了解本民族的特色舞蹈文化,进而接受并喜爱民族传统文化。其次,以宣传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为目的,为观众进行表演。尽管河口瑶族自治县的旅游业并不发达,很少有游客走进来参观驻足,但是发展旅游经济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可以将创作好的作品主动推出去,或积极参加各种舞蹈比赛,以一种开放的姿态欢迎大家来了解这项民俗,由此扩大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的宣传力和影响力。最后,以纪录片、录影带等方式,将其记录下来作为影音资料永久保存。利用现代影音技术,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高度、不同空间对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的每个动作过程进行更准确、更全面、更详细的全方位记录,对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的保护与传承起到重要作用。
艺术创作范文3
1.在版画创作中引入数码艺术可以加速版画的发展
将数码艺术引入版画艺术创作,对传统版画的继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体现了当今时代的需求,给版画艺术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传统的版画艺术全部由手工完成,程序复杂繁琐,数码媒介高科技手段的引入,大大简化了版画的创作过程,节约了大量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有利于版画艺术的快速发展。
2.数码媒介引入版画艺术能扩展版画的欣赏范围
数码新媒介与版画艺术的结合在丰富传统版画内容与传播途径的同时,给传统版画艺术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使得版画艺术与欣赏者之间的距离不断缩小,数字版画艺术因此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具体来说,版画艺术家在版画创作过程中引入网络流行语言,使得版画艺术所要传递的情感更形象具体,在丰富版画内容的同时,通过数码媒介简化了创作难度,使得作品更容易被欣赏者理解和接纳。
二、利用数码新媒介进行版画艺术创作的途径探索
1.与时俱进地继承与发展数码版画艺术
要保持版画艺术的生命力,就需要对其艺术形式不断地发展与创新。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在传统版画艺术中引入数码作为新媒介,能使版画艺术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所以,为了保持数码版画艺术的新鲜与活力,除了大量运用科技处理手段外,还需要重视对版画艺术内容和表现形式等进行创新,与时俱进地继承与发展数码版画艺术,使之更贴近人们的工作与生活。版画艺术所传达的内容贴近人们的心灵,更容易打动欣赏者,与人们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2.重视对传统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受到人们追求时尚感与节奏感的影响,很多数码版画艺术家为了迎合欣赏者,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加入了大量的现代元素,往往忽视了传统民族文化。传统民族文化是版画艺术的灵魂,对数码版画艺术进行创新必须要在保持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对传统民族文化进行辩证分析、继承与发展,保留民族文化中的精华部分,运用现代的视角和表达方式对其进行再现。只有这样,才能使数码版画艺术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得到更长远的持续发展。
3.保持数码版画艺术的独创性
现阶段,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丰富,对艺术作品的原创性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数码版画艺术家要在作品中表达自己独特的理解,不断学习先进的艺术表现方法与理念,摸索版画艺术的发展规律,在实践创作过程中不断反思与总结,形成独树一帜的具有创作者个人特点的艺术风格。在当今重视人文气息的时代,鉴于人们对艺术作品人文特性的重视,版画艺术家要将人文性贯穿创作的整个过程,赋予作品独特的灵性。
三、结语
艺术创作范文4
艺术创作的源泉
艺术作品是由艺术家创造的,艺术作品是由可触、可视的形体、色彩等构成的。从宏观的角度看,任何时代、任何民族的艺术都是这个时代、这个民族的社会生活的反映。特定的社会生活首先造就了属于特定时代的艺术家,而且,不管艺术家自身怎样离群索居,他仍然是属于社会的人,是属于社会生活这个有机体上一个活生生的细胞。因此,艺术作品作为人的精神产品,就不可能不反映这个特定的社会、特定的时代,艺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形式,也就不可能不为社会存在所决定。
这里要弄清艺术与生活的这种关系,即生活对艺术的先决地位,并不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因为它们不是同一事物,不是统一体内的两个方面。我们肯定生活与艺术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是因为它们之间是存在与意识的关系,而不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因此,生活本身不等于艺术的内容。艺术内容不是客观存在着的生活,而是对这种客观存在的反映,它仅仅是一种意识、一种审美意识,它来自客观而不是客观自身。因此,在艺术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不能被误认为是存在与意识的关系,进而推演出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作为一种意识的艺术内容,在没有形成艺术作品之前当然还是假定的、非现实的,当它需要回转到客观时,那就必须借助于物质材料来加以体现。而这种体现的方式,就是所谓艺术的形式。正如艺术的内容来自客观一样,艺术的形式也同样来自于客观,而非内容产生出来,从中足见客观存在既是艺术内容的源泉,也是艺术形式的源泉。
内容与形式的对立统一
在艺术的内容与形式这对范畴中,把内容看作始终居于决定地位、支配地位,或把形式看作高于一切、起主导作用,其实这两种观点都是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相悖的。
如果我们把艺术形成的过程看作是一个事物发展的过程,把内容与形式看作是事物矛盾着的双方对立而统一的过程,那么,我们就不难看出上述的两种观点的偏激性。诚然,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方面相互转化着,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而变化,这是对艺术创作过程中内容与形式的矛盾运动过程的描述。内容对形式的决定作用,并不体现于所有的创作过程和创作过程的所有阶段。创作过程作为内容与形式的矛盾运动过程,始终是在矛盾双方的相互作用中迂回发展的。当艺术家还不能够领悟他描绘对象的丰富内涵到底要表现什么意图时,纵然他有纯熟的技巧,也难以创造出一个完美的形式。在这种情况下,形式的缺陷总是起源于内容的缺陷,内容对于形式的决定作用即由此可见,反过来也如此。当艺术家已把握到事物所蕴藏的含义,把握到事物的本质特征还只是头脑中的一种意识,且始终找不到一个恰当的形式加以体现时,形式的缺陷必然要引起内容的缺陷,而形式对内容的决定作用也在于此。正如苏轼说:“有道而无艺,则物虽形于心,不行于手”。②由于缺乏起码的造形手段,虽“有道”而“无艺”,所以就不能将心中的“意象”通过一定的形式自由转化为可观照的形象。因此,如果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解释艺术创作过程,就应该是这样一个内容与形式不断相互转化、改造的过程,而决不是一个决定与被决定的过程
内容与形式的融合
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诸要素,而形式是指这些要素的结构关系。从艺术作品的形成过程来看,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作为艺术作品自身,它并不能结构出一个可供观照的对象,它必须借助于某些物质材料才能体现自身。然而,这些物质材料(如石头、泥土等),对于那些“借助者”却是独立存在的,它自身就是一个既有内容又有形式的可供观照的“实体”。这就不能不使我们想到,当它成为某种“意象”的体现者而进入艺术的范畴之后,它到底扮演着一个怎样的角色?一些观点认为,它的存在就是艺术的存在,它的毁灭就是艺术的毁灭。笔者认为,在艺术作品中,作为基础性的东西不是一个而是两个。它们是相互借用的两种材料,即物质材料和感性材料有序和有机的融合。这两种材料,一个是艺术家的观念世界,一个是体现观念世界的物质构成形式。“意象”通过“物象”的绘声绘色方式显现为可供观照的艺术形象,从而使艺术成为一个个客观存在的“实体”。因此,这个转化过程对于“意象”来说,它因得到了一个物质的形式,从而显现为艺术作品,对于“物象”来说,它因得到了一个形象的形式,从而使它以艺术面貌出现。于是,作为感性材料和物质材料的各种要素交融在一起,达到了同一。
我们从人对自然物质的加工改造方面看,如果艺术家凭借自己的手和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把物质(如:一块石头或一块画布等)改变一种形态,赋予它们一种新的结构、一种新的形式。那么,这些物质由于在形式上起了变化,它们在观照者的眼中就不再是它们自己,不再是石块和画布,而可能是一个动物、一组静物或者其他可视形象。这种由形式结构的改变所引起的“内容”的质变是惊人的,它们从无生命物质变成了有生命物质。当然,并非这些物质材料本身发生了质变,而仅仅是在观照者的心目中引起一种“质变”的幻觉。而从这种幻觉中,人类看到了自己,看到了自己创造的价值,看到了自己改造物质世界的能力,因此也就看到了美。然而,按形式主义的概念,造型艺术作品本身是由可触可视的形体和色彩构成的,认为形和色是艺术作品的血肉生命,这种“形式和结构”就是艺术的精髓,这种说法有悖于事物的一般规律,淡忘了艺术品的创造者的观念或意愿。笔者认为,物质材料作为艺术的物质基础,作为艺术产生的物质要素是不容忽视的。艺术生命只有靠这些物质材料的结构组合才能诞生,艺术的灵魂也只有“有体可附”的时候,才能成为可以感受到的活的灵魂。
由于艺术的“躯体”是由物质材料构成的,所以,物质材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艺术作品的面貌和风格。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的出现,差不多都与采用新的物质材料有关。原始时代的陶器,商、周的青铜器,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等,材料的不同,对艺术的风格面貌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作为艺术的物质基础的物质材料和作为艺术形象基础的感性材料,对艺术的形式都发生决定性的影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不仅艺术的内容可以反映时代的生活,艺术的形式本身也在同样反映着时代的生活。彩陶、青铜器及画像砖、画像石这样的以不同物质为基础的独特形式,现在看来竟成了不同的时代标志。
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艺术创作过程的一体性“建造”。如果说艺术作品是一个“生命”,那么,那些按照一定秩序建造构成这生命的“生命物质”,可谓是生命信息的“载体”。所谓艺术的灵魂,艺术的思想内容只有通过这些“载体”才能显现出来。因此,内容与形式不能独立存在,它们只有表现为彻底的统一,艺术作品才能真正产生。
内容摘要:“内容决定形式”说由来已久,客观存在是艺术内容的源泉,艺术创作过程是内容与形式统一、融合、一体性“建造”的过程。
关键词:客观存在艺术内容艺术形式
注释:
艺术创作范文5
昨天下了一场雨,既不磅礴,也不缠绵,是一场中庸的雨。宜人之极!
初出茅屋,咋一进入网络,只觉得眼花缭乱,看不过来。几日间,才子佳人,恨不能尽收眼底。
很多人误以为我是黛玉,泪光点点,其实,有时觉得自己是妙玉,僧不僧,俗不俗,男不男,女不女,加上那句“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天生成孤僻人皆罕”……见笑见谅,此为我一向的诗人病,是令周遭恨过又理解的天然秉性。(扯远了,再回来说下文)
看到网络上说金庸先生加入作协的事,又有人退出作协,真是“星夜赶考,天明辞官”,各有去所。金庸先生加入作协有点可惜,他的书全球华人都在看,他是属于全世界的,作协应以他为荣光。作协这样的机构对我们这些自由主义者似乎够不成吸引力,秦观诗曰:
自在飞花轻似梦!
还有比追梦一生更美的事吗?
王国维老先生幸好不与我同时代,他是正统到不可逆转的倔人,本来很敬仰他的,可是,他不喜欢柳永不说,还大批,这就让人大失所望了。《资治通鉴》述:“诗家之有李商隐,犹如词家之有。”正统到古板,好比诗词之禁忌:“文多拘忌,必伤其美”!拿书画鉴赏来说,就是匠气。
诗为知音道,难与俗人言,诗向会家吟,琴向知音谈。诗人多抑郁,是因为别人读不懂。是耶!品诗与赏画,相通。钟荣《诗品》述:
或清音独远,或文温以丽,或辞采华茂,或凄怆雅怨,……
情美结合,才才能产生好诗,好意境。(拙见与王国维相悖)
这才言赏画:
养就孤标人不识,独立书斋啸晚风。
这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独立高标的大师:青藤主人徐渭的诗。
江南自古多名士,徐渭放浪形骸,随意率真,苍凉自怜。他的画,打破传统,又蕴藉传统。其画大都不用线条勾勒,而是水墨泼成,没骨苍润,经脉全无,纵横奔驰,落笔生风。有一种气势扑面,不可抗拒的美的力量!南怀瑾先生说:世上有几种人活得癫狂:诗人,画家,哲学家,科学家,他们身上都充满着近乎发狂的主观精神。石涛,山人,郑板桥,吴昌硕,齐白石,这些后来的大家,都是徐渭的“青藤门下走狗”。
齐白石称:“恨不早生三百年,为其磨墨理纸”。
好的艺术作品,无论诗词,书画,一定不可没有生活,所谓生活,就是作者的生活情态。一句话:个性,个性的艺术!
这才又说艺术审美:艺术审美是很精致的情感思维过程。
何谓诗?情之思也。情境俱美也!
尼采说:诗是经过沉思中回味的情绪,诗的创造不是照搬自然的状态,而是经过冷静的观照与思考,受阿波罗的洗礼,融化洗练,而传达的诗人的情感意趣。
朱光潜说:诗的境界是情趣与意象。诗必有所本,本于自然。亦必有所创,创于艺术。
当我们领会一首诗时,会看到一幅画,或是一个故事,从而产生美感或感动。
王国维说:诗人必须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又必有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鸟同忧乐。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因而,诗人以生命感知,抒发个人快慰与忧伤,从而又以华美典丽的文字,触动人的心灵,唤起美感或引发共震。艺术审美由之产生。
而一般人感受外物,忧喜既过,便不复存在。好比那些走访别人博客的人,不带情感“悄悄的来,悄悄的去,不留下一丝云彩”,那是阅读,而非审美!
诗的审美,好比情人之间互解风情: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倘无此种意趣,也非艺术享受,全无情趣可言,好比风情万种的美人,与瞎子结成了夫妇。艺术审美的最高享受是:才子手眼,评才子文章。此为“形而上”。
下面说说我遭遇的形而下:
我在浣花逸景的这套居室,是带一个斜顶阁楼的两层套房,当初刚入住时,时常有些朋友来参观。搞艺术的人见了,总是很惊喜,这种坡顶的结构让他们产生创作冲动。而普通人见了总是不以为然:这样斜斜的屋顶,怎么住啊?
让我想起一个笑话:
有人做实验,把一支彩色铅笔放在一个盛水的玻璃杯里,科学家看到的是铅笔在水杯里的角度,而我们的诗人,艺术家却看到铅笔在水里呈现的波浪美态。
去年秋天的一个雨晨,我撑着伞去楼下的花园看望雨后的桂花,星星点点的白色小精灵散发的阵阵幽香让我心旷神怡,这时,来了一位清洁女工,好奇的看着我说:
“下雨你还来看花,我来帮你摇。”
来不及阻止,她已飞快的行动了,顿时,白色的香雪洒满一地,何等愕然,恍然,怅然,俯身,可惜浸泡在水中的白屑,已无法拾起,正在伤感,她的叉头扫把飞快的扫过,瞬间白变了黑……清洁工是没有错的,她的工作就是清早扫地。
我在浣花溪公园也遇到类似的情况:
秋天,上帝把银杏的色彩送给人类,使我们忧伤的心情由此生出无法言语的快慰,那时,我每天都会去园子里赏银杏,层层叠叠,飘飘飞飞,正是美不胜美!
清洁工们嫌叶子落的缓慢,每天增加他们的工作量,因之趁领导不在跟前的时候,使劲摇树……那是很凄惨的一幕,总是很凄然的看着他们,心下不忍而又无奈……
我家楼下就是*最有名的送仙桥古玩艺术城,偶尔会去古玩店转转。一天碰到一位台湾古玩艺术品投资商人,主动与我交换名片,在店主的招呼下入座。聊到古玩鉴赏,此人称兴趣只在上千万的拍品上,为的追求更为巨大的利润空间。这大概是我最头疼的一次交流,但是,我的一句话对他起了深刻作用:
“我的鉴古在与一个美字,你的在一个钱字。我们之间的快乐是不一样的。”
……
艺术创作范文6
关键词:客观存在艺术内容艺术形式
艺术作品是由内容与形式两个要素构成的。在艺术理论中,长期以来把“内容决定形式”看作是一个现实主义创作必须遵循的规律。这种说法似乎已经过时间的检验,毋庸置疑。20世纪初,形式主义倾向在艺术理论和艺术创作中崭露头角,在造型艺术领域内,克莱夫·贝尔和洛杰·弗莱都是上世纪西欧具有代表性的形式主义理论家。贝尔的《艺术》中提出“有意味的形式”①,全面肯定了绘画艺术的精髓全在于形式结构之中,而内容、情节都无关紧要。内容与形式问题,在我国80年代以来艺术理论界的争论有增无减。自吴冠中先生的《内容决定形式?》一文发表后,理论面临着实践的挑战。二十多年来,随着唯美艺术品和各种观念艺术在艺术市场上的兴起,人们似乎进入了一个艺术创作过程的自觉状态,淡忘了艺术创作过程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一些艺术品以取悦部分富裕人的审美情趣为能事,以华丽的形式与材料表现苍白的内容与情节。作为艺术创作过程的两个构成要素,内容与形式在艺术品中哪一个更为重要。我们不妨作一下探讨。
艺术创作的源泉
艺术作品是由艺术家创造的,艺术作品是由可触、可视的形体、色彩等构成的。从宏观的角度看,任何时代、任何民族的艺术都是这个时代、这个民族的社会生活的反映。特定的社会生活首先造就了属于特定时代的艺术家,而且,不管艺术家自身怎样离群索居,他仍然是属于社会的人,是属于社会生活这个有机体上一个活生生的细胞。因此,艺术作品作为人的精神产品,就不可能不反映这个特定的社会、特定的时代,艺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形式,也就不可能不为社会存在所决定。
这里要弄清艺术与生活的这种关系,即生活对艺术的先决地位,并不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因为它们不是同一事物,不是统一体内的两个方面。我们肯定生活与艺术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是因为它们之间是存在与意识的关系,而不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因此,生活本身不等于艺术的内容。艺术内容不是客观存在着的生活,而是对这种客观存在的反映,它仅仅是一种意识、一种审美意识,它来自客观而不是客观自身。因此,在艺术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不能被误认为是存在与意识的关系,进而推演出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作为一种意识的艺术内容,在没有形成艺术作品之前当然还是假定的、非现实的,当它需要回转到客观时,那就必须借助于物质材料来加以体现。而这种体现的方式,就是所谓艺术的形式。正如艺术的内容来自客观一样,艺术的形式也同样来自于客观,而非内容产生出来,从中足见客观存在既是艺术内容的源泉,也是艺术形式的源泉。
内容与形式的对立统一
在艺术的内容与形式这对范畴中,把内容看作始终居于决定地位、支配地位,或把形式看作高于一切、起主导作用,其实这两种观点都是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相悖的。
如果我们把艺术形成的过程看作是一个事物发展的过程,把内容与形式看作是事物矛盾着的双方对立而统一的过程,那么,我们就不难看出上述的两种观点的偏激性。诚然,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方面相互转化着,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而变化,这是对艺术创作过程中内容与形式的矛盾运动过程的描述。内容对形式的决定作用,并不体现于所有的创作过程和创作过程的所有阶段。创作过程作为内容与形式的矛盾运动过程,始终是在矛盾双方的相互作用中迂回发展的。当艺术家还不能够领悟他描绘对象的丰富内涵到底要表现什么意图时,纵然他有纯熟的技巧,也难以创造出一个完美的形式。在这种情况下,形式的缺陷总是起源于内容的缺陷,内容对于形式的决定作用即由此可见,反过来也如此。当艺术家已把握到事物所蕴藏的含义,把握到事物的本质特征还只是头脑中的一种意识,且始终找不到一个恰当的形式加以体现时,形式的缺陷必然要引起内容的缺陷,而形式对内容的决定作用也在于此。正如苏轼说:“有道而无艺,则物虽形于心,不行于手”。②由于缺乏起码的造形手段,虽“有道”而“无艺”,所以就不能将心中的“意象”通过一定的形式自由转化为可观照的形象。因此,如果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解释艺术创作过程,就应该是这样一个内容与形式不断相互转化、改造的过程,而决不是一个决定与被决定的过程。
内容与形式的融合
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诸要素,而形式是指这些要素的结构关系。从艺术作品的形成过程来看,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作为艺术作品自身,它并不能结构出一个可供观照的对象,它必须借助于某些物质材料才能体现自身。然而,这些物质材料(如石头、泥土等),对于那些“借助者”却是独立存在的,它自身就是一个既有内容又有形式的可供观照的“实体”。这就不能不使我们想到,当它成为某种“意象”的体现者而进入艺术的范畴之后,它到底扮演着一个怎样的角色?一些观点认为,它的存在就是艺术的存在,它的毁灭就是艺术的毁灭。笔者认为,在艺术作品中,作为基础性的东西不是一个而是两个。它们是相互借用的两种材料,即物质材料和感性材料有序和有机的融合。这两种材料,一个是艺术家的观念世界,一个是体现观念世界的物质构成形式。“意象”通过“物象”的绘声绘色方式显现为可供观照的艺术形象,从而使艺术成为一个个客观存在的“实体”。因此,这个转化过程对于“意象”来说,它因得到了一个物质的形式,从而显现为艺术作品,对于“物象”来说,它因得到了一个形象的形式,从而使它以艺术面貌出现。于是,作为感性材料和物质材料的各种要素交融在一起,达到了同一。
我们从人对自然物质的加工改造方面看,如果艺术家凭借自己的手和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把物质(如:一块石头或一块画布等)改变一种形态,赋予它们一种新的结构、一种新的形式。那么,这些物质由于在形式上起了变化,它们在观照者的眼中就不再是它们自己,不再是石块和画布,而可能是一个动物、一组静物或者其他可视形象。这种由形式结构的改变所引起的“内容”的质变是惊人的,它们从无生命物质变成了有生命物质。当然,并非这些物质材料本身发生了质变,而仅仅是在观照者的心目中引起一种“质变”的幻觉。而从这种幻觉中,人类看到了自己,看到了自己创造的价值,看到了自己改造物质世界的能力,因此也就看到了美。然而,按形式主义的概念,造型艺术作品本身是由可触可视的形体和色彩构成的,认为形和色是艺术作品的血肉生命,这种“形式和结构”就是艺术的精髓,这种说法有悖于事物的一般规律,淡忘了艺术品的创造者的观念或意愿。笔者认为,物质材料作为艺术的物质基础,作为艺术产生的物质要素是不容忽视的。艺术生命只有靠这些物质材料的结构组合才能诞生,艺术的灵魂也只有“有体可附”的时候,才能成为可以感受到的活的灵魂。
由于艺术的“躯体”是由物质材料构成的,所以,物质材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艺术作品的面貌和风格。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的出现,差不多都与采用新的物质材料有关。原始时代的陶器,商、周的青铜器,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等,材料的不同,对艺术的风格面貌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作为艺术的物质基础的物质材料和作为艺术形象基础的感性材料,对艺术的形式都发生决定性的影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不仅艺术的内容可以反映时代的生活,艺术的形式本身也在同样反映着时代的生活。彩陶、青铜器及画像砖、画像石这样的以不同物质为基础的独特形式,现在看来竟成了不同的时代标志。
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艺术创作过程的一体性“建造”。如果说艺术作品是一个“生命”,那么,那些按照一定秩序建造构成这生命的“生命物质”,可谓是生命信息的“载体”。所谓艺术的灵魂,艺术的思想内容只有通过这些“载体”才能显现出来。因此,内容与形式不能独立存在,它们只有表现为彻底的统一,艺术作品才能真正产生。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