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使用手机调查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生使用手机调查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生使用手机调查报告

学生使用手机调查报告范文1

通过调查了解我校在校同学所使用的手机数量,手机品牌和手机的价位,以便了解其对手机市场的行情。对我校同学的消费倾向及消费行为进行分析,为手机生产企业制定营销策略,提供客观依据。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我校所有在校的学生

调查方法及抽样方法

采用网上调查问卷的形式与电子邮件问卷的形式相结合调查方法。

调查结果分析

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手机的价格下调,使不少大学生拥有了自己的手机,但在他们大部分中,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拥有自己的手机的?在调查中发现,1998年拥有自己手机的人只占总调查人数的15%;而1999年也不见有什么起色,只有总调查人数的13%;但在XX年时,一切却改变了,有26%人开始拥有自己的手机,还记得那时候,刚好是手机竞争风暴,各手机商纷纷降价,很多人都是在那时候买的;不过更厉害的是在XX年,有30%的人拥有自己的手机,可见需求成上升趋势。到底哪个手机商拥有的顾客最多呢?马上揭出我们的谜底,最多人使用手机牌子是----诺基亚,在调查中,一共有36%的人使用这款手机,耐用是它的一个最大卖点,而不断扩张的功能也使不少人选择它;而排名第二位的是索尼爱立信,虽然使用者人数却是诺基亚的一半,即总人数的18%,但它的市场份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亮丽的外形与实用的功能是不少人选择的重点;第三位是三星,占13%,三星虽然拥有高技术,但价钱却令不少学生消费者望而却步;接着是摩托罗拉和西门子均占6%;阿尔卡特占3%;飞利浦占2%;与飞利浦占人数比相等的是索尼;接着是nec和国产牌子,均是占总人数的1%。可见诺基亚这一世界手机销售商果然不负众望,霸占了头位,而其他牌子也不甘示弱,拥有一定的支持者。

附调查问卷

XX年-4-16

XX年年x月x日

各位同学你们好:

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来参加我们的调查活动,我们很荣幸的邀请你作为我们的调查对象,相信你一定配合我们的工作,在此表示要衷心感谢。

1、您的性别是?

a、 男 b、女

2、您所在的系部是?

a、经贸系 b、艺术系 c、文传系 d、电机系 e、农技系 f、食动系 g、计算机系

3、您现在使用哪个牌子的手机?

a、诺基亚 b、索尼爱立信 c、三星 d、摩托罗拉 e、西门子 f、国产 g、其他的牌子

4、你使用的手机是平板的、华盖还是翻盖的?

a、平板的 b、华盖 c、翻盖的

5、在什么时候拥有自己的手机?

a、初中时 b、高中时 c、上大一时 d、到现在还没有

6、你获得手机的途径是?

a、自己挣钱买的 b、父母花钱给买的 c、朋友送的 d、赠送得的

7、你选择手机着重哪方面?

a、功能 b、款式 c、价钱 d、牌子

8、你最常用的输入法是什么?

a、拼音输入法 b、五笔输入法 c、英文输入法

9、你心目中最理想的手机应该有以下哪些功能?

a、拍照 b、mp3 c、mp4、 d、多种游戏

10、你对自己的手机还满意吗?

a、满意 b、一般 c、不满意

11、您更新手机的周期的是多长时间?

a、半年 b、一年 c、一年以上 d、用到坏为止

12、您目前拥有多少部手机?

a、一部都没有 b、一部 c、两部 d、两部以上

13、您所购买的手机价格是多少钱?

a、一元购机 b、300元 c、300-1000元 d、1000元以上

14、您经常用手机打电话还是发信息?

a、打电话的多 b、发信息的多 c、两者都有

15、您每月的话费是多少钱?

学生使用手机调查报告范文2

(一)将网络安全教育主题加入到学校课程中,并且制订灵活的时间表

2010年,欧盟公布了一份青少年网络安全调查报告,在被调查的30个欧盟成员国中,有24个国家将网络安全主题列入到学校课程中。在很多教育体系中,网络的使用是教学目标里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是信息和通讯课程(ICT)的考查内容,同时,其他学科也有所涉及,共同配合,以提高学生在个性、社会性、健康方面的竞争力。在一些国家,采用常见的方法是补充网络安全的定义,例如,在比利时,“E-Safety”是为更新后的信息和通讯课程(ICT)特别设计的专业术语,涉及更广泛的能力和态度。这些态度包括严格仔细地操作计算机,爱护设备和软件,警惕有害的或歧视性的内容;能力包括认识网络病毒、垃圾邮件和不安全的弹出窗口,并认识不寻常和不可靠的信息。在捷克共和国,网络安全措施包括在更广泛的教育计划框架范围内,旨在根据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以防止排外情绪和种族主义。[4]

(二)网络安全的多种问题包含在教学内容中

在欧盟,网络安全课程的内容广泛,贴近实际生活,多种多样,主要涉及三大类问题。首先,个人隐私安全问题得到普遍的重视,“隐私问题”列入课程,教导学生不泄露任何个人信息,包括个人地址、学校名称、电话号码等。其次,网络行为安全问题也是重要的教学主题,这一主题又被细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如何与陌生人交流,教导学生在和陌生人交流的过程中懂得保护自己;第二类是网络文明问题,教导学生不要偷用别人的用户名,不要散布谣言,不要对他人进行网络欺凌等。最后,下载及版权问题和如何安全使用手机也是欧盟各国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由经过专门培训的教师负责校园网络安全

在所有的欧洲国家中,负责操作校园网络系统的教师,必须有特定的教师资格,并经过特定的信息和通信技术知识的培训。在希腊,国家教育部通过国家教育程序直接向计算机学科教师提供专门的培训课程。在法国,培训分两个步骤进行:先由专家对学校校长进行培训,然后再由校长对本学校负责教学的团队进行培训。在其他许多国家,例如西班牙、卢森堡、瑞典和英国,负责培训的部门会为教师提供特定的自学材料和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互动的在线课程。

二、对我国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的启示

(一)将网络安全教育的主题灵活地渗入到学校课程中

欧盟将网络安全教育的主题列入学校课程中,并采用了许多灵活的教学形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欧盟的经验可以加强我国的网络安全教育。首先,我们要将网络安全的主题列入到学校课程中,并加强网络安全教育的目的性和系统性。接下来,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将当前网络安全的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融入到网络安全教育内容中,加强网络安全教育的全面性,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将网络安全教育与实际相结合,强调教育内容的实用性。除此之外,采用灵活的教学形式,将网络安全教育的主题渗入到不同的学科中,并配合灵活的时间表,这对提高我国网络安全教育的质量都是很有帮助的。

(二)对教师进行专门化的培训

欧盟国家负责网络安全教育的教师大都经过专业的培训和考核,反观我国目前现状,负责网络安全教育的教师绝大多数只是普通的计算机科任教师,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网络安全知识的培训。目前,我国的学校也没有对网络安全教育教师的专业化进行要求。所以,加强网络安全教师的专业化是我国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5]各地区教育部门可以向欧盟学习,根据自身的具体条件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对负责网络安全教育的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让学校的网络安全教育更具有计划性和专业性。

(三)加强手机上网安全教育

根据2011年4月的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网民手机应用较为活跃。有72%的青少年手机网民使用手机在线聊天服务,使用手机搜索和手机音乐的青少年手机网民也达到了62%和58.2%。由数据可见,手机上网已然成为青少年上网的一个主要渠道。目前,我国很多地区学校对青少年手机上网持强硬的反对态度,强制要求中小学生禁止使用手机,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妨学习欧盟对青少年上网的开放包容和正确引导的态度。与其强制反对,不如将手机上网安全的各种各样问题加入到网络安全教育内容中,引导青少年正确安全地使用手机进行上网,让青少年学会安全便捷地利用网络。

(四)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学生使用手机调查报告范文3

【关键词】初中生;手机依赖;现状及对策

“手机依赖”就是通过手机的功能和效率,获得了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和娱乐,并达到使用手机作为其人际互动主要手段的群体,存在强烈的持续的需求和依赖感的心理和行为。

一、初中学生“手机依赖”的现状

1.初中生“手机依赖”的基本情况

目前,在一些初中学校,学生的交际、娱乐等生活中主要依靠手机来完成。据有关统计材料显示,全国青少年中60~70%都患有不同程度的手机依赖症。特别是爱教育程度较低的初中学生出现的概率就更高了,很多学生也不善于面对面的交流,所以手机短信息刚好成了他们交流的主要方式。

手机对青少年影响分析目前主要集中在心理、社会化、价值观、人格、沟通及学校管理等领域。青少年严重依赖手机,人际沟通能力下降等负面的效果,给学校管理带来严重的困难。

2.初中生“手机依赖”的具体表现

第一、交H(短信、聊天)的依赖。根据调查,初中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有70%以上的交往主要是通过手机来完成的。他们在学校里,跟校外的同学、朋友以及家人的交往都是采用手机来完成。甚至一些作业也求助于手机。

第二、阅读依赖。据调查,有手机的学生网上阅读率达到90%以上,学生上网阅读的内容也丰富多彩,新闻、知识、文学等是主要阅读的内容。而在手机上进行阅读的主要集中于一部分女生。

二、初中生“手机依赖”产生的原因

初中学生形成对“手机依赖”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经调查研究,主要是以下几种原因。

1.家庭原因

家长对学生是否持有手机态度不明确,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孩子佩带手机持支持的态度。主张给孩子买手机的家长都表示,买手机的目的一是为了关键时刻能找到孩子,比如放学后能督促其尽快回家。二是一旦孩子路遇歹人,也能及时用电话报警。一位家长说,手机实际上是一根“绳”,能“拴”住孩子让做父母的放心。特别是一部分留守学生,家长长期在外打工,父母认为孩子带手机,主要是方便联系,并进行情感交流。家长们的本意是好的,问题是孩子能否正视家长们的厚爱和正确使用手机。

2.网络通讯的发达、智能手机普及

4G网络的普及,改变了我们移动通讯的习惯。现在手机主要功能不再是打电话、发信息了。4G网络给手机有了互联网应用的功能,手机通过互联网可以浏览网页、手机QQ、手机在线视频、在线电视、手机邮箱等,手机网络已经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为“手机依赖”族们提供了方便。

三、“手机依赖”给初中生造成的主要危害

1.初中生“手机依赖”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学生在学校主要是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据调查,我校严重手机依赖的学生占在校学生的15%左右,还有20%左右的人经常违规使用手机。由于这些学生不参加文体活动,缺乏锻炼身体,睡眠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严重损害。

2.初中生“手机依赖”,养成不良习惯,增加学生家庭负担

对于作为纯消费者的中学生来说,手机费也是一种高消费。对于这种消费负担,普通学生的父母一般会支付一点,多了就不管。其结果可能是:有的学生只好节衣缩食,减少生活学习费用去交手机费;有的学生会东讨西借,想尽方法凑手机费;除了手机费用之外,还有部分学生为玩各种游戏,买装备进行充值,这是一笔无底洞的开支。为了手机费和游戏充值费,有部分学生经常以各种理由向父母掏钱,有的甚至可能去小偷小摸,引发安全问题、社会问题。

四、减轻初中生“手机依赖”的对策

1.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减轻对手机的依赖

学校对学生要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同时,家长要配合教育学校做好教育工作,老师和家长要尊重和理解学习对手机依赖行为。通过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减轻对手机的依赖。

2.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各项活动,让学生在各项活动中陶冶情操,提高能力,远离手机依赖

“手机依赖”现象虽然对初中学生影响很大,但只要我们学校、家庭和社会紧密配合,齐心协力,深入研究“手机依赖”现象对学生影响的规律和解决对策,采取有效措施,严格管理。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和氛围,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对学生进行理想、人生观等方面教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自觉性,增强遵纪守法的思想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减轻“手机依赖”的影响,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学生使用手机调查报告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移动互联;移动学习;移动互联成瘾综合症;信息鸿沟

中图分类号:TP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2000502

1 背景及目的

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已经达到3.56亿人,占总体网民中的比例达到69.4%。智能手机的革命性发展大大提升了用户使用手机上网的体验,手机上网逐渐成了PC上网的延伸,传统互联网用户逐渐开始大范围向手机网络融合。

大学生由于自身的特点,首当其冲将成为使用移动互联的主力军。大学生容易接收新事物、应用障碍小,并具有一定支付能力和时间空余。随着移动微博、手机视频、移动游戏、移动商务、移动阅读、二维图形码应用、RFID和LBS等技术和应用的迅速渗透,人们的生活、学习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与此同时,自然也会产生许多新问题,如移动网瘾、数字鸿沟的突变、移动学习需求、移动互联中的情感道德问题等等。

在这种背景下,有理由设计一套较全面地反映大学生移动互联生活的调查问卷,客观地呈现当代大学生移动互联时代的学习和情感等问题。通过多角度、多层次深入研究,从而使更多教育工作者了解和适应移动互联带来的变化、调整教育方法和模式,方能更有效地顺应新的教育需求,应对新技术可能产生的新问题。

2 相关概念

2009年1月7日我国正式发放3G牌照,我国移动业务发展进入3G时代。2009年12月15日摩根士丹利了移动互联网研究报告,报告人类正阔步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2012年传统互联网巨头,如腾讯、360等传统互联网公司瞄准移动互联网,进军移动互联网,部署各个节点,制作手机移动客户端,捆绑用户。从而使得移动互联在中国迅速发展。

人们对移动互联的认识各有表述,为更准确理解本文所涉及的内容,特提供下列3个相关概念的解释。

(1)移动互联。百度百科的定义:移动互联网,就是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二者结合起来,成为一体。2008年4月23日,中国移动董事长王建宙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作题为“移动通信和价值链”的演讲指出:移动互联网不等于移动+互联网。网友认为既然不是加法运算,那就可以用乘法运算来表示,即移动通信×互联网。“著云台”的分析师团队认为,是指互联网的技术、平台、商业模式和应用与移动通信技术结合并实践的活动的总称。《移动互联网》一书认为:移动互联网是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从终端、技术到业务的全面深入的整合。移动互联网并不是指一种网络,而是指一种接入互联网络的方式。具体而言,是指一种利用移动接入技术接入互联网络的方式。 同时该书指出,移动互联网本质上就是Web3.0。

根据以上定义,笔者认为,移动互联并不是“传统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而是就同时具备以下几个因素:智能手机、3G通讯、手机上网,并且真切开启以手机为中心的移动生活,实现基于移动互联的商业模式、学习模式和工作模式等应用。

(2) 3G手机。3G手机是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终端设备,3G手机完全是通信业和计算机工业相融合的产物,和此前的手机相比差别很大。第三代手机通常有一个超大的彩色显示屏和智能处理系统。3G手机除了能完成高质量的日常通信外,更主要的价值体现在手机上网多媒体通信等功能方面。

(3)手机上网。手机上网是移动互联网的一种体现形式。是传统电脑上网的延伸和补充。目前,手机上网浏览支持两种方式:一种是WAP (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无线应用协议方式,一种是WWW(World Wide Web)协议方式。

(4)智能手机。智能手机指的是具有独立操作系统,可以由用户自行安装软件、游戏等第三方应用程序的手机。目前,主流的操作系统包括:Symbian、iOS、Android、Windows(包括基于Windows CE内核的系统、Windows Phone 7等)、Linux、Blackberry OS等。部分手机,比如,MTK平台的手机虽然可以支持安装Java版本的程序,但由于其功能简单,应用程序扩展性较差,并不属于智能手机。

3 内容设计

针对大学生的特点,为了全面反映他们的移动互联生活,问卷设计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合理性、一般性、逻辑性、明确性、非诱导性、便于整理和分析。

3.1 参考资料

前期我们先对大学生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了解了大学生当前使用移动互联的大致情况,参考了《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移动互联网趋势报告(2011)》、《中国移动互联网与3G用户调查报告》等文献后,进行系统地设计。

3.2 模块设计

参考文献和开放问卷结果,结合大学生特点,将问卷调查内容基本划分为5个模块。

(1)基本信息(A区)。主要包含被调查者的性别、生源;年级、专业、学校性质;月生活费、通讯费;有无手机、是否智能机、服务提供商,接入方式(2G、3G、wifi);手机品牌,尺寸、分辨率、价格、操作系统;手机上网时间,手机上网费用 ,流量,按流量还是包月等。

这些调查项目主要用于分析城乡、性别等因素对移动互联中其它变量的影响和关联,并将为移动互联相关商业推广、信息鸿沟等研究提供客观依据。

(2)移动互联的使用情况(B区)。主要包含学生使用移动互联的情况。如经常使用的功能、浏览器的使用情况,包括WWW/Wap的偏好;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手机上网,使用的时间段;上网时间,使用频率;应用水平,包括常用APP,APP下载方式、手机安装APP数量,常用移动含术语(如LBS、RFID、WiFi.)识别等;经常访问的新闻网站、视频网站;旅游、游戏、购物、社交;移动广告的印象;相关道德和情感问题等。

这些调查项目可便于今后研究学生移动互联的习惯和应用水平、信息偏好和行为倾向、移动互联中的情感和伦理表征等研究提供途径。

(3)移动学习情况(C区)。主要涉及移动互联与学习生活。如移动学习的设备;学习意愿及设备选择意愿;手机阅读习惯,包括文件格式、分栏形式等;移动学习的内容、情形、频率、时间段;图书馆、教室上课和考试时使用移动设备情况;监控方法建议;移动学习的内容是否与教科书一致;是否喜欢见缝插针式的学习方式;用过哪些移动学习公司的产品;哪些科目或方面适合移动学习;学习效果;目前存在的问题等。

这些调查将为移动学习研究和移动学习资源开发提供依据。

(4)移动网瘾(D区)。主要以匹兹堡大学心理学家金波利・杨的10项目网瘾检测标准为依据,结合移动互联的特点进行修改形成10个检测项目。

这些调查项目将主要用于比较分析移动互联成瘾综合症等潜在问题。

(5)移动互联愿景(E区)。主要反映大学生群体对移动互联发展的展望。如对手机目前硬件和软件功能的改进建议,对费用和网速的期待;愿意花多少时间和钱用于移动学习;对于目前移动互联和移动学习寄予的希望等。

这些调查项目可用于分析将来移动普及面临的问题和发展瓶颈,并预测其应用如移动学习的发展。

4 结语

随着三家电信运营商近几年的积极布局和推进,3G网络日益成熟。中国3G产业开始进入快速增长的规模化发展阶段。移动互联网潜在的巨大市场空间也正在逐渐释放,也必然将渗透于大学校园生活和学习。

参考文献:

\[1\] 胡世良.移动互联网:赢在下一个十年的起点\[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2\] 黄荣怀.JYRI SALOMAA,移动学习-理论现状趋势\[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学生使用手机调查报告范文5

论文关键词 社会调查员 未成年人 犯罪 帮教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规定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我院自2007年开始这项制度的试点,建立了社会调查员制度,由社会调查员对未成年嫌疑人的性格特点、家庭环境、社会关系、成长经历以实施犯罪前后的表现等进行客观、全面、公正地调查,实施因人而异的教育、感化、挽救措施,根据社会调查报告,我院实施相应的办案机制;2010年实行了圆桌讯问、青少年维权工作室三分开、附条件不起诉、犯罪档案封存、判决后的帮教等制度;今年,又设立了未成年刑事犯罪检察科,履行涉罪未成年人审查逮捕、审查起诉、诉讼监督、预防犯罪等工作职责,成功办理了全市首起未成年人报捕案件。通过社会调查员制度的构建与深化,有效维护了涉案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减少了未成年人犯罪引发的不稳定因素,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我院公诉科连年被评为省级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在今年省院举办的修改后刑诉法与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我院做了典型经验介绍。

一、严格审核调查员身份,实现调查人员专业化

社会调查员队伍的建设是社会调查员制度的关键。2006年9月,我院联合区法院、教体局、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团区委等单位成立了未成年人犯罪调查员组织,制定了《未成年人刑事审判案件社会调查工作实施细则》,规定社会调查员由我院和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及团区委共同聘任;团区委负责社会调查员的日常管理工作;公检法司共同承担社会调查员的培训,每季度培训一次。明确了社会调查员需的条件:一是思想品德高尚、作风正派、责任心强;二是具有专科以上学历和基本法律知识,有较强工作能力;三是熟悉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特点,热心从事教育、挽救失足未成年人工作;四是工作认真,诚信记录优良;五是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或社会调解员可以适当放宽学历要求。

社会调查员聘期为二年,对工作认真、成绩突出的给予以奖励,有关经费由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和团区委建立专项基金列支。几年来,我们先后进行了三次聘任,主要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公益组织等单位选聘的基础上,将乡镇司法调解员作为社会调查员的后备人选,承担起对乡镇未成年人犯罪的调查职责。社会调查员队伍逐步扩大,未成年人的教育挽救工作更具针对性、专业化,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更具针对性、目的性、实效性。

二、完善社会调查员制度的适用范围和程序,实现工作模式规范化

我院在2006年成立了“未成年人犯罪办案小组”,对受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选任三名业务素质高、熟悉青少年办案规定、工作经验丰富的主诉检察官承担此项工作,实行专案专办,并由其中一名富有爱心、办案细心的女检察官专职负责。同时,在办案机制上进行了规范和完善,制定了“三个必须”的办案规定,即讯问未成年人时必须注意语言、语气和态度,循循善诱、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必须加强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研究,充分利用社会调查报告,查找犯罪原因,找准感化点;必须及时总结未成年人犯罪特点、趋势,提出防范对策,将教育融于办案的全过程中,预防未成年人重新犯罪。2006年9月,我院社会调查员制度开始适用于实施犯罪时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社会调查对象的范围为户籍在淄川区的未成年人或犯罪地在淄川且已在连续居住1年以上的外地未成年人。符合条件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都由社会调查员进行社会调查,案卷中要有调查报告,作为对未成年人不诉、起诉,或者从轻、减轻等不同处理结果的重要证据,提起公诉时提交法庭。具体程序是:〔公诉部门受理未成人案件〕〔通知社会调查员小组〕〔小组随机抽取调查员深入学校、社区、村庄、家庭对涉案人员进行性格特点、家庭情况、社会交往、成长经历及犯罪前后表现的调查〕〔根据调查,分析犯罪原因〕〔出具书面调查报告及从轻或从重的意见〕——〔提交公诉部门〕〔公诉部门结合案情和意见,做出是否起诉的决定〕〔如起诉,开庭时向法庭提交社会调查报告,作为量刑依据之一〕。如展某伙同他人寻衅滋事一案,办案人员通过社会调查报告了解到,展母虽然是下肢瘫痪的残疾人,但展某与母亲感情很好,非常孝顺。于是,决定用亲情促其真心悔罪,用亲情感化犯罪。通过多次与展进行思想交流,终于使他深深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但扰乱了社会秩序,伤害了他人,更是对母亲的不孝和伤害,为了母亲也要痛改前非,好好做人。

我院制定了回访考评制度,加强对办案人员的监督,定期给社会调查员、涉案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发放调查回访表,征求他们对办案人员的看法,提出建议和意见,促进了公正、廉洁、文明、规范执法。社会调查员制度构建以来,我院先后于2007年办理了4起案件,2008年办理了8起案件,2009年办理了7起案件,2010年办理了10起案件次,2011年办理了10起案件,2012年办理了7起案件,均受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实现调查帮教社会化

我院依托社会调查员,推进了多项未成年人犯罪审查制度。一是建立完善了回访帮教制度。引入社会调查员,不仅对犯罪前的相关情况进行调查,聘任社会调查员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富有社区工作经验的人员被吸收进来,从事未成年人的社区矫正工作。对刑事案件中因情节轻微作出不批捕、不起诉决定、被判处拘役、管制的未成年人和被判缓刑的未成年罪犯进行考察。刑法修正案八和新刑诉法颁行后,我们积极与司法行政部门结合,展开社区矫正工作。按照“一人一档案”,建立帮教档案,将未成年人的基本情况、家属联系方式、涉嫌犯罪事实、处理情况等资料详细登记在册,设立回访、教育期限,并适时组织未成年人及其家人参加庭审旁听,集家庭、社会、学校等社会力量,对失足未成年人予以辅导和矫正,并及时记录回访教育的具体情况和实际效果。同时我们与相关单位建立了联系会制度,对未成年人犯罪档案进行封存,对除特殊情况下的档案查询外,其余均不得为任何单位和个人查询未成年人犯罪档案。二是开展了附条件不起诉试点。我院探索构建了暂缓起诉制度,对行为已构成犯罪但情节较轻的未成年人,或初犯、偶犯以及被胁迫、诱骗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在有帮教的条件下,暂不将其移送法院提起公诉,而是规定一定的考察期限,并根据考察结果决定是否提起公诉。新刑诉法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就是对暂缓起诉的完善。我们仍然依托社会调查员,对未成年人的行为进行品格认证,作为附条件不起诉的最重要依据。2012年3月,我院在办理一起六人寻衅滋事案中,决定对其中的王某等四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暂缓起诉,并由社会调查员对其进行为期9个月的考察,并确定了不起诉的条件。我们将在考察期满后,对社会调查员提交考察报告进行听证,如果符合不起诉条件,将经检委会审查决定对该四名犯罪嫌疑人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同时设定条件,在执行过程中还需要社会调查员的监督和考核,同时社区公安机关也将对其进行监督,直至附条件不起诉的考验期结束。

四、化解矛盾、创新社会管理,实现惩防结合一体化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大多数案由是故意伤害和寻衅滋事,司法实践中,此类案件被告人能否赔偿受害人损失是量刑的重要依据,未成年人有没有经济来源,赔偿问题较难解决,实践中,我们赋予了社会调查员具有调解的权利,作为民间调处组织,参与到刑事案件中来,在社会调查的同时帮助做好调解工作,弥补了检察机关无权参与调解的漏洞。2010年我们办理了一起未成年人故意伤害一案,因邻里纠纷犯罪嫌疑人的母亲,被邻居打伤,嫌疑人纠合了自己要好的同学四人,将邻居打致轻伤,五人全是在校学生,我们启动了社会调查员,聘请该校老师一名,同时聘用本乡镇司法调解员作为社会调查员。两名社会调查员在调查的时候同时积极调解邻里矛盾,最终出具调查报告:五名学生无劣迹、学习成绩较好,家庭教育以及生长环境都没有不利的因素,属于出于义气激情犯罪,并且邻居之间达成调解协议,双方互相谅解,建议不作为犯罪处理。我们认真研究了调查报告,最终做出了建议公安机关撤案,同时检察建议:建议学校加强对住校学生的管理。在通过此案的处理,为我们最大限度利用社会调查员来化解社会矛盾积累了经验。

学生使用手机调查报告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 手机依赖 使用与满足

一、理论回瞻及样本特征

(一)相关理论回瞻

1、早期的媒介依赖理论

媒介依赖理论是由德弗勒和鲍尔・基洛奇在1976年提出的,它的核心思想是:受众依赖媒介提供的信息去满足他们的需求并实现他们的目标。媒介依赖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一种新的媒介在社会站稳脚跟后,人就会与媒介之间形成一种依赖关系,这种关系具有双向性质,但相互依赖中较强的一方是媒介,他们主要从传播内容方面控制着人,“人越是指望收到有用信息,只要他们还没有失望,他们的依赖性就越强烈。”①

2、“使用与满足”理论

这个理论研究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该理论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②

3、有关手机依赖的国内研究现状

(1)车基金会2006年6月发表《台湾学生使用移动电话调查报告》,其调查对象包括岛内2242名小学生(五年级以上)和大学生,调查显示近7成学生有手机依赖症。③

(2)南开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的一个学生课题组完成的《“短信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及行为影响的问题研究》,课题组对“手机依赖”的定义是:使用手机(短信息)作为其人际互动主要手段的群体,存在强烈的、持续的需求感和依赖感的心理和行为。④

(二)样本特征

本研究在兰州四所高校――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兰州城市学院的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及成因进行了问卷抽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了400份问卷,每所大学各10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398份。所有有效问卷数据录入SPSS11.5进行分析,结果均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样本性别构成中男女比例基本持平;在所有的样本中,按照各校专业比重大小进行抽样,理科和文科的样本总数为73.7%,其他还包括工科、医学、农学、艺术和体育;在年级的样本中,大二(26.1%)和大三(26.1%)选取的样本数最多,考虑到大四的学生大多离开学校去实习,所以它的比例最小,占样本总量的22.6%。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手机使用的基本情况

1、大学生所处的年级与手机使用状况

我们的调点是针对那些已经使用或正在使用手机的大学生展开,对他们使用手机的年限做了四个答案的设计:一年以下、一年到两年、两年以上到三年和三年以上。经过计算这四所大学的学生手机使用年限大都集中在一年以下和一年到两年之间,再通过与年级的交叉观察频次分布,我们可以发现,大一学生使用手机大多集中在一年以下,大四学生使用手机大多在三年以上,与此相同,大一学生使用手机在三年以上的仅仅有6人,大四学生使用手机在一年以下也只有14人。

2、大学生个人手机使用状况

调查数据显示,有90.8%的大学生使用一部手机,同时也有8.8%使用两部或两部以上的手机。究其原因,我们参见表1。

3、大学生的平均月生活费与每月手机话费

在这里我们提出假设,认为大学生的平均月生活费控制每月手机话费,然后采用卡方来验证这个假设是否正确。因为表2中的Chi-Square=132.619,df=20,查表得到明显水平的Significance=0.00005<α值0.05,所以有足够的理由说明大学生“平均月生活费”与“每月手机话费”有关。

再来通过表3来看看它们之间的关系。大学生在300元以下和300到400元之间的生活费,他们的手机话费主要集中在一个区间内,也就是在50元以下;生活费在中间的两档的,手机话费为20到100元;生活费在601到800元和800元以上的大学生手机话费主要落在了50到100元之间,在这一档上也有近45.3%的手机话费在100到150元的。

(二)大学生手机依赖的情况

1、基本依赖情况

在此我们设计了一些隐蔽性的问题,如图4、5、6所显示:大学生的绝大部分“经常”会在出门前确认自己是否带手机,如果发现没有带会“立即回去取”,通常在“手机快要停机时”就去交话费。

2、基本功能上依赖的情况

作为手机的基本功能:电话和短信,我们想知道大学生对哪一种功能更加依赖,因此设计了以下的问题。(见表7、8)

3、手机依赖与社会生活

我们针对这一结论对大学生的社会交往、家庭关系做了一部分问题的分析。其中问到:“手机的使用是否减弱了您与人面对面交流的欲望?”有81.2%的大学生的回答是使用手机没有减弱与他人的交流欲望。为巩固这个问题的答案统计,我们接下来又提出:“手机的使用对您的人际交往圈有什么影响?”时,有高达66.6%的大学生选择了“扩大了交往圈”,仅仅有5.0%选择了“缩小了交往圈”。

四、结论

(一)受众特点

在对大学生手机使用的基本状况进行分析时,我们发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1、学生中的大部分人是从上大学才开始使用手机的

正如前面所述,大学生使用手机的年限与年级基本成正比例的关系,年级越低使用手机的年限就越少,这说明了大学生在步入这个与自己接触的社会文化不同的大学时,他们急需要一种与外界进行沟通的手段,手机很自然地成为了其间的中介,满足了大学生的需求,扩大了受众(大学生)的社会交往圈;再者,在远离家庭的呵护下,不仅是学生在一段时间内渴求与亲人的联系,同时亲人们也需要利用手机与自己的孩子进行近距离的接触。

而且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有高达80.2%的大学生开始使用手机的原因是由于自己生活和学习的需要。手机成为了大学生活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

2、手机基本囊括了大学生所需的所有功能

以前学者研究的结果显示:短信的隐蔽性和自由的特点,避免了直接交流的尴尬;其价格便宜,符合了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它的多种形式(包括声音、图片、彩信等形式)更是满足了大学生的口味。大学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短信一族”。⑤短信功能已经成为大学生手机依赖功能的一个构成部分,但与接打电话功能相比较而言,它还不是学生最依赖的功能。

我们在对大学生使用手机的附加功能的调查中发现,在基本功能不改变的情况下,手机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必需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手机内含闹钟、MP3和MP4、游戏、记事本和备忘录、照相机和录像机、电子字典、录音收音、蓝牙红外、WAP上网等等。只要拥有一个多功能手机,不必再买其他电子产品去浪费钱财,而且使用起来方便快捷,这就更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

3、大学生手机话费消费观念与生活费多少有关

手机话费的多少与生活费基本成正比例关系(见表3)。在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中,他们中的大多数是根据生活费的多少进行手机话费消费的,很少有“只打电话,不吃饭”的学生,大多数的大学生还没有失去理智地完全依赖于它。

(二)手机依赖特点:

对于把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说成了一种“病症”这个问题,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学生对手机的依赖不是什么病症,这种依赖是正常与合理的依赖,并没有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具体来说:

首先,大学生对手机依赖的现象是存在的。如图4、5、6的结果显示:对手机依赖性已经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了。大学生接触手机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种需要和大学生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根据“使用与满足”的理论,我们可以推出:受众(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和期望是促使手机依赖行为的前提条件。具体来说,大学生与外界联系与传播信息,就如在自助餐厅就餐,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口味和食欲来挑选饭菜。在这个“餐厅”里的主角是学生,手机只是为学生服务的。

其次,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是良性的依赖。在我们推理出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确实存在的同时,我们也得出这种依赖并没有影响到大多数学生的正常学习与生活。在学习中,譬如在上课时,学生的手机状态有76.0%处于振动状态;一旦接到电话,他们的处理方式也大都是“挂掉,发短信说明并询问”和“挂掉,不予理会”共占73%,这个数据说明手机并没有影响到教师的授课和其他同学的听课情况。这些调查结果都反映出了:大学生并没有沉浸在只有手机的世界里,失去理智。

最后,我们得出结论:大学生的手机依赖更多的是对于手机功能的依赖,而不是对于手机本身的依赖;这种依赖是具有合理性的,不能将其称为“病症”。

参考文献

①谢新洲:《“媒介依赖”理论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实证研究》,《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4年4月。

②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③《台湾学生七成有手机依赖症》,《北京档案》,2006年第10期。

④《“短信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及行为影响的问题研究》,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