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种植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种植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种植业

农业种植业范文1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种植业;作用

农业种植业作为我国的重要产业,是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稳定发展、守护好我们“饭碗”的重要保障;是促进我国农村现代化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措施。虽然近年来,国家相应政策的出台以及各地区对于农业种植业重视程度的日益提升,我国农业种植业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是伴随着我国农作物规模化、集约化栽培模式的日益形成,其农业种植业逐渐向精细化方向发展,传统的农业种植技术已经无法满足我国当代农业发展的需求。现代化农业推广技术可以依据当地农作物栽培、管理的现状,针对农业种植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科学的解决方案,从而为农作物的科学栽培与管理提供依据,促进农业种植业的现代化升级。

1农业技术推广的内涵

农业技术推广是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针对本地区农作物的栽培种类、种植面积,进行现代化技术与现代化设备在本地区合理推广与应用,为农作物的科学栽培与管理提供依据。农业技术推广包括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应用推广实验,科技示范园的建设,对农作物种植进行现场指导以及技术咨询等措施。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作物种植过程中一项基本的技能,相关技术推广人员要将自己作为田间地头的“农博士”,在农作物的栽培、管理过程中,扑下身子,切实解决农民在种植农作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农业技术推广的意义

2.1完善农业种植业结构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区农作物种植的环境条件差异较大,再加上我国的农业种植业主要以“家庭小规模”为主,农作物种植种类较多,各类农作物的产量与市场需求的匹配性有一定差异性,导致其农产品的市场价格波动较大,严重影响农作物经营者的收益,制约我国农业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合理推广与应用,可以通过进行市场调研后,针对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进行农产品栽培种类以及面积的合理规划,完善农产品生产与市场需求之间的供求关系,稳定农产品的物价。针对本地区盛产的农产品,相关政府部门可以通过进行农业资源的合理规划,打造现代化农业种植业的服务链(囊括农产品的生产、再加工以及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从而塑造本地区的“特色农产品品牌”,显著提升农民的经济效益。

2.2加速农业种植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现阶段,部分地区的农业种植业仍以“传统方法”为主,虽然一些地区进行了农业种植技术的现代化升级,但是也往往只是部分技术的升级,而未形成基于“现代化技术与设备”为支撑的“农业现代化综合种植集成体系”。农业技术推广,是涉猎农作物的栽培环境(土壤土质以及气候条件)、水肥管理、病虫害的防治以及农产品的种植、加工与销售等多个环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可以依据农业种植过程中的实际需求进行相应技术的精准化升级,从而建造完善的农业种植体系,加速我国农业种植业现代化的进程。

2.3提升农产品品质与产量

近年来,由于我国的种植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农药、肥料超标使用,农作物种植连茬现象严重以及近年来自然灾害(旱灾、水灾、冰雹、霜冻灾害等)频发等问题,导致部分地区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未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农业技术的推广可以通过在农作物栽培、管理中合理引入现代化设备和技术,促进农产品品质的升级与产量的提升。具体可以包括以下措施:科学规划农作物的栽培时间,使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有效规避霜冻、洪涝等气象灾害;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合理引入生物天敌技术(比如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利用蚜茧蜂防治小麦蚜虫)、无人机喷施生物农药(苏云金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等技术对农作物的病虫害进行综合防治,合理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农产品的品质,而且可以有效缓解农药过量使用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合理布局现代化灌溉设备(包括微喷、滴灌、水肥一体机),对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各组织部位进行精准施肥和科学灌溉,以满足农作物对营养和水分的需求。总而言之,农业技术的推广可通过对现代化农业种植技术所需要的设备进行合理的引进,从而有效改善农产品的品质、增加农产品的产量。

2.4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村振兴

与其他产业相比,我国的农业种植业收入一直比较低。农业技术的合理推广与应用,可以通过提高农产品栽培、管理过程中的工作效率,增加农产品的产量,以及打造高端农产品等措施,显著提升农民的收入,为加速农村现代化、打造美丽乡村以及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基础。

3完善农业推广技术的具体措施

3.1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的科学服务体系

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应用体系,是保证农业技术推广各项措施得以被农民接受和落地实施的关键。因此,当地的相关部门应依据本地区农业种植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规划,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服务体系的完善。第一,建立现代化服务队伍。伴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农业种植业的应用技术已经涉猎农作物栽培与管理技术、植物保护技术、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以及现代化机械技术等多方面的学科。因此,相关部门应通过采取对农技推广的技术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合理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完善人才结构,以及加强与高等院校的合作等措施,建立科学的、适宜本地农业种植业发展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团队,以保证农业技术在推广过程中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第二,加强农民培训。当前阶段,我国农业种植业的经营主体普遍存在老龄化严重、受教育程度较低等问题,极其不利于现代化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因此,应在农闲时节加强农民现代化农业种植技术的培训,借助抖音、微信等新媒体手段,进行农业技术应用“小妙招”的普及,全方位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

3.2进行农作物的集约化种植,加速现代化进程

当地的相关部门应依据当地农作物种植现状,出台相应政策,鼓励村民进行农耕田承包,加速土地流转,促进粮食种植大户的形成,实现农作物的集约化、规模化种植,提高无人机、大型拖拉机、病虫害智能监测设备等价格相对昂贵、普通农民无法接受的现代化机械设备的普及率,加速农业种植业现代化的进程。

3.3进行惠民补贴

农业种植业范文2

【关键词】自然灾害;种植业;农业保险;国际经验;发展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国保险行业实现了速度、规模和效益的有机统一,整体实力迈上新台阶,在促进改革、稳定社会、造福人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党的“十”后,我国保险业加速发展,2014年8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战略举措[2]。2016年10月,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要求“扩大畜牧业保险品种范围和实施区域,探索建立水产养殖保险制度,支持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设施农业保险”。从实践角度分析,农业保险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特别是对我国自然灾害相对高发国家,发展农业保险有助于保障国家安全、发展农业保险有助于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农业保险有助于实现精准扶贫。

1发达国家农业保险的实践

美国是世界知名的农业发达国家,建立在农业保险等基础上的农业金融体系在支撑美国农业发展现代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功能,早在1933年美国就通过制定《美国联邦农作物保险法》明确了农业保险的法律地位,在刚刚修订和实施的《2014年农业法案》中,美国农业保险预算接近900亿美金,充分发挥了农业保险在风险分散方面的功能。日本在推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高度重视保险体系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功能,并建立了全面的农业保险体系,不论是政府强制性农业保险项目还是农户自愿购买的农业保险产品都可以享受政府补贴,同时,日本建立了由农业共济组合、农业共济联合会、农业共济再保险会计处三级体系共同构成的农业保险分担体系,对于一般性农业风险政府承担50-70%的风险支出,对于特大风险,政府全额承担保险赔款。法国在推动农业保险业发展的过程中采取了相对较低的保险费率和相对较高的政府补贴相互结合的方式,通过相对较低的保险费率和相对较高的政府补贴相互结合的方式极大提高了农户参与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政府对农民所交保险费的补贴比例在50%-80%左右,农民只需交保费的20%-50%左右,从而帮助农民分散了风险,减轻受灾损失。

2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概况

在农业保险的制度层面,2014年至今,《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关于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大对产粮大县三大粮食作物农业保险制度的通知》不断强调农业保险在支撑农业发展中的功能。《国务院关于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中提出“力争使农业保险参保农户覆盖率提升至95%以上”的农业保险发展目标[3]。2016年10月,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要求“扩大畜牧业保险品种范围和实施区域,探索建立水产养殖保险制度,支持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设施农业保险”。可见,支撑农业保险发展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在农业保险的实践层面:首先,涉农保险主体机构的数量大幅度增长,2008年我国仅有7家保险机构涉及农业保险,而截止2016年,我国涉及农业保险的主体数量已经增加到25家;其次,农业保险的商业模式不断创新,传统的农业保险主要面向农业损失进行保险,而正在苏州探索的农业水稻保险正由从“保成本”向“保价格、保收入”延伸,两级财政共同承担了80%的保费支出,农户只需承担20%,同时各种基于互联网的农业保险形式不断充实到农业保险中。在政策红利和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我国农业保险发展迅速,保持了年均15%的增长速度。

3从自然灾害角度看农业保险的价值

总体而言,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国家。从自然灾害总数的情况分析,以2016年上半年国家民政部统计数据为例,我国共发生各类自然灾害约600起,其中洪涝和地质灾害发生数量约为367起,造成经济损失约455亿元,发生风暴灾害191起,造成经济损失约214亿元,两项灾害合计约占我国灾害总数的90%,我国的自然灾害中;从自然灾害地理分布和造成损失的特征情况分析,2016年上半年我国发生的各类灾害事件中,以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自然灾害造成的农业损失相对较重,其中广州、湖南、贵州、江西、云南等地区的造成的农业损失相对严重。结合我国自然灾害的总体发生情况和特点,我国发展种植业农业保险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发展农业保险有助于保障国家安全。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于具有庞大人口基数的中国而言,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健康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通过发展农业保险的方式,能够在发生灾害和农业损失的情况下降低农户损失,保障农户农业生产积极性,从而有效保障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2)发展农业保险有助于促进区域均衡。长期以来,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显著落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且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呈现出进一步扩大趋势。自然灾害地理分布和造成损失的特征情况分析,西部地区是我国自然灾害的多发地区和损失较重单位,从而进一步降低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通过发展农业保险,有助于降低农业损失,有助于促进区域均衡。3)发展农业保险有助于实现精准扶贫。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农户因为遭受自然灾害返贫的现象屡见不鲜,受灾农户,特别是因灾返贫的农户是最需要帮扶的对象。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因此,发展农业保险,本身就是一种定向化的扶贫方式,有助于提高精准扶贫的效益。

4我国种植业农业保险的发展路径

根据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现状和需求,应分阶段分步骤推广农业保险覆盖性、发挥国有资本在农业保险的示范作用、建立农业保险的多主体共同分担机制、建立适配种植业需求的农业保险产品:1)分阶段分步骤推广农业保险覆盖性。由于我国自然灾害的频发,每年都有因灾致贫的,导致农民不敢向农田进行大投入,在集中力量做好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作物、主要农畜产品和森林保险工作的基础上,下一步建议把国家的所有农作物种植全部纳入自然灾害保险范围,强制性的全参加保险,由国家来支持和承担保险,特别是对我们商品粮生产基地的大省和国家级贫困线的粮食生产基地,应该是由国家来全额进行农业自然灾害的保险。2)发挥国有资本在农业保险的杠杆作用。虽然农业保险发展前景可期,但农险专业度相对较高,中间环节复杂,加之经营受年景影响巨大,容易导致农业保险经济效益不显著。因此,国有资本应该在发展农业保险的过程中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同时,为了有效丰富资本金来源,应大力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参与农业保险,可以通过依托国有资本发起和设立农业再保险公司的形式发挥民营资本参与农业保险的激励功能,进而实现国有资本的杠杆作用的发挥。3)建立农业保险的多主体共同分担机制。从目前实践情况看,我国在农业大型风险的多主体共同分担机制建设方面尚不健全,一旦出现系统性风险[4],往往由单一市场化主体作为承担主体,这种风险分担方式不利益市场化主体的积极参与,也不利于农业保险的长远发展。因此,应针对因干旱、洪水等灾害造成系统性风险的大灾事件建立风险转移分散机制,积极构建由政府、保险公司、担保公司等共同参与的风险转移和分散机制。4)建立适配种植业需求的农业保险产品。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种植的方式以及农业种植业的商业模式都在不断发展,这就要求农业保险产品的设计能够有效适配种植业的需求。例如,在种植业产业链方面,提高农业保险对农业种植业产业链覆盖的全面性[5],在种植业生产方式方面,探索诸如农业大棚种植保险等地方特色种植业保险,积极探索保额型、价格型、收入型以及“保险+期货”、“农业保险+险资直投”等农业保险产品创新,通过多种方式不断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提高农户的认同感和满意度。

参考文献

[1]于洋,美国农业保险改革历程与财政补贴体系探索[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2,(05):95-98.

[2]黄延信,互助合作保险: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有力保障——陕西、湖北两省发展农机互助保险情况调查[J].中国保险,2013,(7):11-16.

[3]张琳,白夺林,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准备金计提和使用问题研究——以湖南省水稻种植保险为例[J].保险研究,2016,(03):45-56.

农业种植业范文3

市农业局召开全市农业农机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20*年种植业工作。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要深化对农业发展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的认识

20*年,尽管我市农业的发展受到连续三年严重旱灾不利因素的影响,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使全市农业继续保持了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特别是经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全市农村经济在结构调整中实现了稳步发展,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有了新的提高,农村社会保持了稳定。所有这些成绩,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努力的结果,也是与各级农业农机系统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卓有成效进行工作分不开的。借此机会,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对大家的辛勤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

当前,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形势总的是好的,但必须看到,还有不少问题和困难,从大的方面来讲:一方面,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影响和制约农民增收的一些长期性、根本性因素,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除,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态势还没有大的改变;另一方面,加入WTO,使农业的发展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不但使我们的农产品面临十分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而且对未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也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处在艰难”爬坡"阶段。具体地讲:一是严重旱灾给农业生产造成很大损失,连年遭灾使农民生产生活极度困难,增加了农业农村工作的难度。二是农业基础条件和生态环境仍然十分脆弱,实施好各项生态工程,有效开发利用好水资源,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任务相当繁重。三是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和产品规模小、档次低、特色少的问题仍很突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任重道远。尽管有了一些成功的典型,但在范围上、深度上和广度上都很不够,结构调整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或适应性调整阶段。四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化水平还奶低。特别是龙头企业建设的任务还很大,龙头企业不仅数量少,而且规模小、水平低,带动辐射能力不强。产品加工相对滞后,龙头企业与农户联结不紧密,产业链条不完整等问题也很突出。五是面对新阶段新任务,一些干部观念、方法、作风跟不上;工作措施不到位;真招实招少等问题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因此各级农业部门要正确认识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的长期性和紧迫性,既要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更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统一思想,加大力度,攻坚克难,力求突破,坚持不懈地把各项工作向前推进,不断取得新成效,把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推向深入。

二、抓住关键,突出重点,扎扎实实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

农业工作战线、领域宽、头绪多、工作量大,面对农业发展新阶段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各级农业部门,既要做到全面谋划,整体推进工作,又要善于抓住关键,突出重点,以重点工作的突破带动全局工作的开展。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部门的自身职能,把握工作的主动权。确定工作重点,要自觉地服从服务于农业农村工作的大局,紧紧把握住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关键问题。这应该成为农业部门抓农业农村工作的一个基本思路。

在春节前召开的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确定了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的思路是按照"抓住一个机遇,围绕两个目标,实现三个突破"(简称一、二、三)的思路,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努力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个机遇",即抓住国家加大生态建设投入力度的极好机遇;"两个目标",即围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标;"三个突破",即努力实现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上突破;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上突破;在开发节约利用水资源上突破。种植业的重点工作是要突出蔬菜、食用菌、马铃薯和玉米制种四大产业,进一步扩大规模,着力解决加工转化,不断延长产业链条,实现由广种薄收、粗放经营向精种多收、加工增值转变。具体到种植业重点任务就是:蔬菜基地面积发展到120万亩,无公害蔬菜达到100万亩。脱毒马铃薯产业,重点发展种薯生产,全市脱毒马铃薯面积发展到250万亩,二级以上种薯面积达到150万亩。迅速扩张食用菌产业,全市食用菌生产面积达到180万平方米。玉米制种面积达到20万亩。进一步抓好以仙客来盆花为主的花卉生产,仙客来盆花生产达到50万盆。

围绕上述目标要重点抓好以下几点:

一是要积极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近几年来,在适应新阶段、调整生产结构方面,我们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总的来说,对新阶段的认识和适应还不够。农业系统工作的同志,有的简单地把调整理解为多种点什么、少种点什么,考虑市场不够;有的抓调整的愿望是好的,但习惯于行政推动,服务跟不上去,收不到好的效果;有的对调整的艰巨性认识不足,遇到挫折就灰心丧气,打退堂鼓。从农民群众来说,都开始认识到不调不行了,但有的有小进即满的思想,怕麻烦,不愿调;有的缺资金、缺技术,经得起赚经不起赔,不敢调;有的自己不研究市场,盲目跟风,不会调。我感到,要改变这种状况,做首先应当从自身做起,把结构调整的一些基础问题搞清楚。卖出去"作为调整结构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农产品只有卖出去,卖个合理的价钱,才能使产品变为商品,实现商品的价值。要卖出去,既涉及到如何把产品调优,更涉及到如何根据市场需求把销售搞活,这确实是结构调整中的一个重大的结合点、着力点。希望所有农业部门的同志,都要下大气力研究这个问题,尽快围绕生产转"中跳出来,转变到"围绕市场转"上去。

二是要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发展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是关键。要大力实施"龙头工程",对规模大、实力强、带动农户多的龙头企业,要多研究一些政策,创造良好的环境,使之更大更强;对于成长性好、制约环节明显的企业,要在资金、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具体支持,使之尽快做大做强。通过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形成新的农业经济运行机制,加快农业市场化的进程。要按照龙型经济的思路,推动无公害蔬菜、脱毒马铃薯、玉米制种、食用菌等产业的发展,力争尽快实现"三个一批":即建成一批规模大、带动能力强、市场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形成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市场有一定市场占有率的特色品牌;使一批绿色农产品达到国际标准,以促进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有新的提高。

三是要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业进入市场的渠道不畅,已经成为当前影响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因此,必须把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要继续按照"积极引导、群众自愿、因地制宜、形式多样、放手发展、逐步规范"的方针,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积极兴办生产、加工、销售、储运、技术等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使之成为市场与农户联接的有效的中介组织,从而解决好千家万户小规模的家庭经营与大市场的矛盾。同时,要支持工商企业投资农业生产领域,加速农业生产向农业公司方向发展,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四是要大力推进农业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力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才能为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农民增收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因此,要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工作,真正把农业的发展,建立在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基础上。要在不断改革创新现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使之更好地适应市场、更好地发挥作用的同时,积极探索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的新途径,建立健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农民和推广机构利益一体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要抓好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占领和保持农业技术水平的制高点,发挥其对先进适用技术的示范推广作用。要采取多种渠道和形式,搞好农民的技术培训,组织农民学习先进实用技术,提高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技术人员也要知识更新。

五是要进一步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加入WTO,对我市农业的冲击和影响不可低估,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农业部门的同志,一定要及早谋划,认真应对,以积极的姿态为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出好谋、划好策。要广泛对外开展招商引资活动,通过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模式,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要面向国际市场,以区域特色主导产业为基础,选择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实施标准化生产,建设一批农副产品出口创汇基地,加快外向型农业发展。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瞄准京、津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同时,要加强质量标准、检验检测、市场信息三大体系建设,为推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市场化打好基础。

三、切实转变作风,进一步提高工作水平和服务水平

农业种植业范文4

1乌兰察布种植业

1.1自然环境恶劣,制约农业经济发展

1.1.1水资源对农业发展的约束逐步显现 我市是典型的干旱缺水地区,旱作农业区域占全市耕地面积的70%以上。近年来,随着干旱少雨气候的频发以及需水量大作物的种植,水资源的短缺问题日趋明显,全市农业用水资源开采严重,存在过度开发、无偿使用等问题。近6、7年地下水的开采使各地水位普遍下降了20~40米,静水位下降了2~3米,一些乡镇在用水旺季已影响到农民、牲畜的生活用水。

1.1.2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突出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几率增加,干旱、冻害等气象灾害频繁发生,影响作物生长,导致作物产量、品质下降,对农业生产影响严重。

1.2基础设施薄弱,拉低农业发展水平

目前,我市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生产手段相对落后、农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迫切需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发展农业机械化,进一步夯实现代农业物质基础,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防灾抗灾能力,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和可持续发展,提升农业素质、竞争力和效益。

1.3劳动力结构失衡,农业科技推广难度大

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留守务农的以中老年人和女性为主,劳动力素质呈结构性下降,先进科技推广受到限制。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等问题日益凸显。随着务农劳动力逐步进入老龄化,迫切需要培育一批高素质的新型务农劳动者。

1.4新型农业经营模式举步维艰

随着传统农业经营主体的衰退,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运而生,为现代农业注入了希望和活力。不过,这些新型经营主体在发展中却面临诸如“土地流转困难”等许多政策性和生产性的问题。小规模分散经营依然占绝对主体地位,迫切需要创新机制,着力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

1.5投资回报率偏低,农民种植积极性差

近年来,化肥、农药、农膜等农资价格上行压力加大,加之生产用工成本的不断增加,农业生产成本逐年提高,农业生产正逐步进入一个高成本时代。同时,受政策调控变化、自然灾害频发、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等因素的影响,使以马铃薯为代表的部分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农业生产投资回报率低的问题日益凸显,增加了农业经济稳步发展的难度。

2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1谋划农业大计,寻求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口、资源、经济、社会、环境等问题的日益突出,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国社会发展的重大主题。新形势下,我市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日益紧迫,任务非常艰巨。各地应根据水源、气候、地块情况等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

2.2依托优势农产品,发展区域特色农业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改善品种结构,优化区域布局。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尽快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加快推行原产地等标识制度,维护原产地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整合特色农产品品牌,支持做大做强名牌产品。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扩大农业对外开放。

2.3调整种植业结构,为我市农业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由于种植业结构主要由种植效益决定,各地都是以种植效益高的作物为主栽作物,但受到气候条件制约,我市缺乏效益高的种植作物,种植业结构调整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如四子王旗水地以马铃薯和向日葵为主,轮作倒茬困难,土传病害逐年加重。应通过发展订单农业、以加工企业带动种植业发展、开展新品种新材料示范等模式寻求效益高、风险小的种植方式。

2.4紧跟市场脚步,调结构保增长

农业经济发展在追求产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农业由粗放经营的传统农业向集约经营的现代化农业转变。通过提高农业现代化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

农业种植业范文5

根据2009年*市冬季农业开发指导性意见及重点科技措施实施计划,今年全市小春农作物计划种植总面积232.76万亩,其中粮食作物149.81万亩,实际种植总面积233.55万亩,粮食作物153.8万亩。全市优质高效粮油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50万亩,占小春粮油种植面积64.4%,比去年增0.3%。小春生产前期具有种植面积完成好、播种节令控制好、苗架长势好、科技措施落实好、区域优势发挥好、种植结构调整力度大、优质品种面积广的特点。

一是突出产业重点,加强结构调整。在滇池流域的*、*、*、*、*、*、*、*等地,结合滇池治理“四退三还”、水源区保护和生态村建设,重点加强市场流通、农产品精深加工、科技服务园区和休闲、观光、养身农业等发展建设。在重点水源保护区,加大测土配方施肥、有害生物物理和生物防控技术的推广力度,控制化农药肥施用量,以高效、生态、环保为目的,大力发展鲜食玉米、优质豆类、绿肥、优质饲草等作物,保护水源区生态安全。在东川、寻甸、禄劝、*、富民北部五县(区)和宜良县、石林县等粮食主产区,重点完成了22.77万亩优质小麦、23.38万亩优质大麦、20.38万亩优质鲜销蚕豆、12.18万亩优质冬早马铃薯、12万亩优质油料作物的综合生产技术配套推广,22.87万亩冬季高效作物示范样板。在禄劝县完成了1万亩优质马铃薯示范种植。

二是以科技为支撑,配套推广冬季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加强优质马铃薯种薯生产,完成试管苗生产50万苗、原原种100万粒,繁殖原种500亩、一级种5000亩、二级种2万亩;推广马铃薯脱毒种薯、高垄种植、地膜覆盖、免耕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12万亩。推广大麦、小麦、冬玉米、鲜食豆类、油菜测土配方施肥、规范化种植、地膜覆盖、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技术50万亩,建立规范化高产示范样板基地22.87万亩,带动面上生产发展;结合优质大麦推广,在寻甸县实施1万亩优质大麦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示范,其中1000亩核心区平均亩产400千克,并组织召开了2009年*市冬季农业开发现场会。

积极推广蔬菜设施栽培、专用配方肥、有机肥、杀虫灯和低毒低残留农药等节能减排技术,进一步减少农药化肥对农业面源的污染,使我市蔬菜主产区逐步实现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结合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出区域优势,重点完成了以测土配方施肥和“五个一”工程为主的42.55万亩蔬菜标准化安全生产。加强以*红梨、石林甜柿、*宝株梨为主的3万亩优质果园冬季标准化管理。

但是,小春生产中后期,气温升幅较快,冬春连旱明显,特别是今年1-2月,据我市气象部门数据,全市无有效降雨,平均降雨7㎜左右,造成旱灾面较大,据初步统计,全市农作物出现旱灾面积达85多万亩,较为严重的达44余万亩,部分地区出现了人畜饮水困难。今年3月14日凌晨,由于中高层冷气团快速下沉,形成地表强幅射降温,我市大部份县(市)区出现罕见的突发性强低温霜冻天气,十四个县(市)区不同程度受到低温霜冻危害,灾害发生后,虽然各级地党委、政府积极采取有力措施,组织灾区群众抗灾减灾,但由于这次突发性强低温霜冻天气发生在麦类灌浆、豆类结荚、冬早马铃薯齐苗、水果扬花等关键时期,使我市小春农作物受灾损失严重。据调查统计,全市各种农作物受灾面积达123万亩,其中粮食作物受灾85万亩,预计小春粮食将减产5万吨左右,给今年全面完成市委、市政府确定的110万吨粮食生产任务造成巨大压力。

二、大春生产主要情况

(一)制定2009年大春生产工作指导意见及重点科技措施实施计划,下发各县(市)区,组织实施。2009年全市大春农作物指导性计划种植面积267.25万亩,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02.42万亩,截止到5月31日,全市完成大春粮食播种面积206.15万亩,完成计划的确101.84%,目前,大春栽种基本结束,转入中耕管理;为弥补小春灾害损失,计划种植81万亩晚秋作物,目前各项工作正在加紧准备。

(二)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切实抓好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机等各项补贴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2009年中央下达我市水稻等粮食作物良种补贴2911万元,农资综合补贴17024.13万元,农机购机补贴1570万元,目前,各级农业和财政部门通过“一卡通”,组织兑付给种粮农户和农机购置户,并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各项补助资金及时足额兑现到种粮食农户手中,保护和调动了种粮农民的积极性。

(三)春备耕物资供应充足。今春以来,各涉农部门进一步增强了服务意识,及早动手,多方筹资,把组织调运、贮备农用物资作为备耕工作的重中之重,使春播农用物资货源充足,品种齐全。据统计:水稻种就位2285吨,比上年增2.65%;玉米种就位2500吨,比上年增55.68%;薯种就位38951.1吨,比去年14.74%;食用豆种就位577.3吨,比去年减16.58%;杂粮种就位193.9吨,比去年减15.33%;化肥(含氮、磷、钾)就位83628.8吨,比去年减少26.64%(农业部门统计数);农膜就位3366吨,比去年增71%;农药就位304.3吨,比去年减少50%。农用柴油储备1000吨,完成农机具保养维修31280台(套),其中拖拉机30165台,农机完好率达到90.1%。为春耕生产提供了充足的物资保障。

(四)大力推广粮食高产创建和农作物间套种。按照农业部和省农业厅的安排,市农业局成立*市粮食高产创建和农作物间套种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粮食高产创建和农作物间套种的组织领导,并聘请省内知名专家组成技术服务组,确定技术方案,落实责任,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目前,在我市8个县(区)组织实施高产创建点16个,落实面积16万亩,推广农作物间套种111万亩,10个重点示范点,并按技术方案进入生产管理。

(五)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和实施力度。一是大力开展科技入户。结合落实国家良种补贴政策,推广良种220多万亩;实施优质粮食工程226万多亩;推广水稻旱育秧大田移栽、生物多样性种植、全层施肥等水稻增产实用技术55万亩;实施旱地作物抗旱节水节肥综合配套技术推广31万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121万多亩,其中重点水源区实施13万亩;推广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11.56万亩,其中宜良县8000亩已确定为农业部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现场会示范现场。二是抓提高复种指数。由于小春受灾减产20%以上,给今年全面完成市委、市政府确定的110万吨粮食生产任务造成巨大压力,只有加强大春生产和加大晚秋扩栽扩种,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粮食产量进行弥补,今年全市计划扩大种植晚秋作物81.5万亩,目前计划任务已经下达到各县(市)区组织实施,通过积极推广烟后包谷、烟后马铃薯、烟后萝卜、秋蚕豆、杂豆、秋荞、夏秋蔬菜等种植,力争实现生产粮食6万吨,亩均增收200元目标。

(六)积极开展农资打假工作。组织全市各级农业系统开展以种子(种苗)、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农机及零配件为重点,认真组织开展农资打假保春耕专项行动。春耕生产期间,全市农业系统共出动执法人员3349人次,检查农资经营单位1661个,整顿市场487个,受理举报案件7件,立案查处3件,结案3件,查获种子、肥料、农药共203吨,印发各类宣传资料4.49万份。开展农资打假保春耕专项整治工作,对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起到积极作用。

(七)加强重大植物疫病防控。今年气候异常、农作物病虫害有偏重发生的趋势,各级农业部门及时加强对重大病虫害的防控。一是突出监测预报的重要性,从3月10日开始,在全市在稻水象甲已发生区乡、村建立36个监测点,未发生区乡、村建立125个监测点,按照《*市稻水象甲监测方法》,完成了对稻水象甲越冬代和秧田期监测,从监测结果来看,发生区仍然控制在*市*、宜良、寻甸三个县8个乡(镇)28个村委会范围内,现在已进入大田期监测阶段。二是加强防控措施落实,针对稻水象甲薄弱环节,加强对越冬代和秧田期防治,截止到5月14日,全市在稻水象甲发生区共进行秧田防治2—3次,防治面积20321亩次,防治效果达到88—100%,其中寻甸、宜良预防及防治效果为100%。三是针对发生区主要集中在水源区和下一步滇池调水的水源规划区的特点,加强生物防治方法的研究推广,除在对稻水象甲防治中,抓住防治关键期,大力推广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外,积极开展稻—鸭共养生态防治(不施用农药)稻水象甲技术研究示范,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八)抗灾自救措施得力。去冬今春以来,我市冬春连旱,灾害频发,3月14日的严重冻害,给农业生产造成较大损失。面对灾害,全市农业部门深入到生产第一线掌握调查了解情况,积极组织技术干部深入受灾乡镇、村组、农户和田间地头,指导群众采取补救措施,帮助群众投入生产自救。

三、*市中低产田地改造实施情况

(一)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九届五次全会关于加强中低产田(地)改造的有关精神,市政府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为主任的*市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由分管农业的副市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并由相关部门抽调专人组成办公室开展工作,负责组织研究拟定我市中低产田(地)改造的实施意见和实施办法;组织研究中低产田(地)改造中的重大政策并提出决策参考意见;综合协调全市中低产田(地)改造规划的编制工作,制定和实施中低产田(地)改造年度计划,组织年度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督促检查和考核工作。各县(市)区也相继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办公室。2月14日,市政府专门召开了全市中低产田(地)改造动员会,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中低产田改造与新一轮“兴边富民工程”、山区综合开发、土地整理、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现代烟草农业、农业园区建设、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及农艺科技措施普及推广等一系列以土壤改良和农田生态环境治理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发改、财政、国土、水利、农业、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烟草等涉农部门的项目与中低产田(地)改造相关的资金有效整合,形成全力,通过加强中低产田地改造,高标准地完成省级下达的中低产田(地)改造任务,全面提高我市农业主产区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4月10日市中低产田(地)领导小组在石林召开了全市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推进会,会议要求各县市区要及时成立工作机构,科学合理编制规划,积极申报和整合项目资金,强化督促检查,加速推进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

(二)根据省中低产田(地)改造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要求,市中低产田(地)领导小组办公室与云南农业大学土木环境工程设计中心接洽,就市政府中低产田(地)改造规划编制委托事宜进行协商,同意由云南农业大学土木环境工程设计中心的有关专家组成*市中低产田(地)改造规划编制组,规划用12年时间,在全市改造建设中低产田地226万亩。为了高质量地完成好*市中低产田(地)改造规划工作,根据规划编制组的建议要求,市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14个县(市)区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50余名工作人员进行了集中培训,争取高质量地完成好《*市中低产田(地)改造规划》(2009—2020)编制。目前规划初稿已按期完成,并送县(市)区及相关部门审核,并于5月22日通过专家审定,修改后送市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定稿,报市委、市政府审核批准后,上报省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领导小组立项。

农业种植业范文6

问:为什么要进行肥料登记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答:肥料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实施肥料登记管理,把好肥料产品的市场准入关,是农业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肥料登记管理制度自1989年建立以来,在保障农业生产用肥安全,促进肥料产业健康发展,打击假冒伪劣肥料产品,维护农民群众和合法企业权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和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肥料登记管理也顺应改革发展的要求,进一步规范肥料审批程序。这次肥料登记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主要是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加强肥料管理的需要。我国是肥料生产和使用大国,长期以来,在肥料生产、经营、使用、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改革肥料登记行政审批制度,有利于加强肥料管理,推动建立管理科学、运转高效、职责明确的肥料管理长效机制。二是推进简政放权的需要。国务院明确要求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作为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先手棋”,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今年以来,农业部按照国务院关于简政放权的统一部署,切实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开展肥料登记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就是要适应职能转变的新要求,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把该放的事坚决放开,把该管的事坚决管好。三是完善登记审批程序的需要。目前,肥料产业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变化,这对肥料管理方式提出了新要求。肥料登记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就是要从管理的实际出发,简化不必要的程序和要求,提高行政审批效率,为肥料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问:此次肥料登记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哪些内容?

答:此次肥料登记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内容十分丰富,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实行综合办公。将肥料登记纳入农业部行政审批综合办公大厅,实行综合办公。今后,企业申请肥料登记将更加方便、快捷。同时,也有利于社会公众对肥料登记管理工作开展监督。二是规范服务流程。农业部第2287号公报了《肥料正式登记审批标准》、《肥料临时登记审批标准》《肥料续展登记审批标准》《肥料变更登记审批标准》,对办理程序和办理时限做出了明确规定。其中,对不需要肥料登记评审委员会评审的产品,办理时限不超过20个工作日;需要肥料登记评审委员会评审的产品,评审时限不超过6个月。农业部第2291号公告了肥料登记行政许可项目网上申报的程序和要求,明确肥料登记申请实行网上申报,让企业在办理过程中做到“心中有底”、“心中有数”。三是简化资料要求。这次,农业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肥料登记行政审批有关事项的通知》(农办农〔2015〕35号),按照简政放权的要求,结合肥料登记管理的实际,取消了提交肥料样品、质量复核性检测和肥料残留试验、肥料田间示范试验等要求,切实减轻了申请登记企业的负担。相关公告和文件在农业部的门户网站都能查到,可以了解更多具体内容。

问:取消“三项规定”总体考虑是什么?

答:此次肥料登记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了提交肥料样品、质量复核性检测和肥料残留试验、肥料田间示范试验等“三项规定”。取消“三项规定”是从简政放权、肥料登记管理的实际情况和更好为企业服务的角度出发,不是放松对肥料登记的要求。对此,肥料企业和相关单位要正确理解、规范操作、严格把关。重点要把握好以下三点。

第一,取消提交肥料样品的规定,规范产品质量检验报告。产品质量检验报告必须是省级以上的单位,经计量认证,并具备相应的肥料承检能力的检验机构出具,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省级以上是指冠以XX省(部)或国家级的质量检测中心且具有检测相应产品的资质。同时,要有良好的信誉和口碑,一旦出现虚假报告,管理部门将对登记产品和检测单位实行“一票否决”。临时续展登记、正式续展登记和正式登记的质量检验报告需为登记证有效期内出具的。

第二,取消质量复核性检测的规定,强化事后监督检查。我部不再开展质量复核性检测,在登记审批过程中发现不合格、或虚假的检验报告,即终止审批。对批准登记的产品,将进一步加强颁证后的监督检查。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登记肥料产品的监管,定期组织开展产品质量和标签抽查,严厉打击违法生产、销售肥料产品行为。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将本省内肥料监督抽查的结果对外公布,监督抽查结果将作为肥料续展登记审批的重要参考依据。连续两次抽查不合格产品,肥料登记证有效期满后不予续展。

第三,取消肥料残留试验和肥料田间示范试验资料的规定,从源头进行把关。在取消提交肥料残留试验资料要求的同时,加强了登记肥料产品原料来源的管理,通过制定相关标准严格限定肥料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含量,并对肥料产品的安全性评价试验提出了明确要求。取消企业在申请肥料正式登记时提交肥料田间示范试验资料的要求,是考虑到企业在申请临时登记时已开展肥料田间试验,产品的有效性、安全性和适用性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验证。在申请正式登记时,企业需要提交产品在获证周期内的肥料生产、销售、使用的详细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还要提交农户使用情况及证明材料,并对提交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问:企业可自行开展肥料田间试验,对肥料田间试验的要求是不是降低了?

答:《农业部办公厅关于肥料登记行政审批有关事项的通知》(农办农〔2015〕35号)明确提出:“申请企业可按要求自行开展肥料田间试验,也可委托有关机构开展”。需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对田间试验报告降低了要求,企业按要求可自行做田间试验,只是说明企业有了更多更大的自主选择权,但所出具的田间试验报告有更高的要求,应能客观、准确的反应供试产品的应用效果,要有确定的试验地点、科学的试验设计和规范的田间操作,并要有经验丰富的农艺师指导把关。同时,试验必须满足《肥料登记资料要求》的有关规定,并符合《肥料效果试验和评价通用要求》(NY/T 2544-2014)、《缓释肥料效果试验和评价要求》(NY/T 2274-2012)、《肥料增效剂效果试验和评价要求》(NY/T 2543-2014)、《土壤调理剂效果试验和评价要求》(NY/T 2271-2012)、《微生物肥料田间试验技术规程及肥效评价指南》(NY/T 1536-2007)等相关行业标准。为保证试验的规范,建议企业委托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农业技术推广、教学、科研机构开展试验。

问:如何确保登记肥料产品的安全性,对微生物肥料登记有哪些特殊要求?

答:肥料登记安全性评价试验包括急性经口毒性试验、抗爆性能试验、包膜材料降解试验、微生物肥料菌种毒理学报告、微生物肥料菌种鉴定报告等。所有登记产品均需提交急性经口毒性试验报告,急性经口毒性试验按照《肥料登记急性经口毒性试验及评价要求》(NY 1980-2010)标准执行,由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认定单位或具有计量认证资质的单位出具。抗爆性能试验报告要求改性硝酸铵等高硝态氮含量产品登记时提交。试验按照《农用硝酸铵抗爆性能试验方法及判定》(WJ 9050-2006)标准执行,由具备抗爆性能试验检验计量认证资质的单位出具。包膜材料降解试验报告仅要求某些特殊材料(如树脂等)包膜的缓控释肥料登记时提交,由具备计量认证资质的单位出具。

微生物肥料产品作为活菌制剂,其产品安全的核心是产品中使用菌种的安全。因此,微生物肥料申请登记时还需要提交菌种毒理学报告和菌种鉴定报告。菌种毒理学报告必须由具有菌种安全评价能力的国家级专业权威机构出具,如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菌种鉴定报告必须由具有计量认证资质的或国家级专业权威菌种鉴定单位出具,如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农业部微生物肥料与食用菌菌种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等。微生物肥料产品有关安全性的具体实验要求执行NY 1109-2006《微生物肥料生物安全通用技术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