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员培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船员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船员培训

船员培训范文1

2010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船舶船员适任考试、评估和发证规则》、2010年修订的STCW78/10公约马尼拉修正案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国内法规都要求有关航海培训机构通过运用科学规范、公平公正、高效便民的技能培训模式,使船员在实践上真正达到适任要求,从而确保船舶航行的安全。与旧法规相比,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等最新国内外法规对驾驶人员的动手能力与实践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船舶操纵学科为例,对于下列项目:船速与载重量等内部因素对操纵性能的影响、风流等外部因素对操纵性能的影响、进港时的减速过程、船舶交通管理区域的船舶操纵、大风浪中的船舶操纵、碰撞与搁浅等应急操纵、锚泊作业以及靠离码头操纵等,驾驶人员必须从“仿真培训或实践培训”中获取海事主管机关认可的实践能力。[1]2011年6月,中国海事服务中心受交通运输部的委托在洛阳召开船员考核模式改革专家研讨会。与会者一致认为,现行的船员考核模式对于切实提高船员理论水平与实践技能的要求存在较大距离,必须立即实施改革。于是该中心决定:从2012年起,逐步推广基于计算机仿真的多媒体考核方式。由于船员在上岗前必须首先参加海事主管机关组织的船员适任考试,为了适应将来新的考核模式,航海教育机构必须着手对船员开展计算机仿真航海实践培训。

2实船、模拟器与计算机仿真船员培训的比较

2.1实船培训存在的缺陷

实船培训是培养船员专业技能的最佳方式,它还能培养船员在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置能力和心理素质。但问题是:(1)实船培训面临着安全风险大、租船难、成本高和效率低等问题;(2)消耗能源并排放污染,不符合节能减排的时代要求。[2]

2.2模拟器培训存在的缺陷

虽然模拟器能够仿真各种典型通航环境和船舶,从而能确保培训的质量。但问题是:(1)硬件配备需要投入巨额资金;(2)模拟器建设涉及知识产权与专利问题,软件与模型各自封闭;(3)模拟器培训所能容纳的船员数量有限,培训效率低。

2.3计算机仿真培训的优势

提高船员技能的最佳方法是:让船员处于与船员实际工作环境相似的环境之下,并设置类似实际工作可能碰到的问题,培养船员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计算机仿真船员培训模式恰能提供水上实践的真实操作环境,能让船员获得与实际情况几乎一致的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有利于培训的逼真性、针对性;其次,伴随着航海科技的快速发展,驾驶人员对船舶发出的指令都将通过电脑操作来实现,而不再是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因此它代表着航海技术的发展方向和需求。

3计算机多媒体航海场景的创建

3.1计算机多媒体航海场景的创建思路

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发多媒体航海场景:增设二维动画场景、三维动画场景、(声响信号的)音频、视频、号灯与号型动画等表现媒体,运用这些媒体制作丰富多彩的实践性知识单元,包括“操控船舶”的训练单元。计算机提供虚拟船舶、电子水道图、航行环境等实景演示,船员通过键盘鼠标操作场景中的有关对象,从而实现人机双向交互。也可运用计算机通过互联网或局域网参加远程培训。[3]以计算机网络系统为支撑,创建具有全功能仿真的二维及三维立体可视化软件系统界面。船员通过键盘与鼠标操作便可获得以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形式呈现的航海场景,尤其可获得与实船操控功能几乎相同的仿真操作机会(在计算机上“开船”),实现真正意义上计算机仿真船员培训模式。

3.2平面与立体动画实践场景的设计

①平面动画实践场景设计:例如由计算机动画表现出船舶在电子海图上有四种走法,船员凭借已有的知识储备分析各种走船方法的利弊,点击鼠标选出正确选项;又如在某一水域的电子海图上划出四块区域,让船员根据地理地貌物标等特征识别哪一块是锚地。[4]②立体动画场景设计:例如计算机演示动画(如图1)“一船横越另一顺航道船前方”,要求船员判断两船会遇时的避让行动是否正确,并说出判断的依据是什么。③有关号灯号型动画的场景设计(如图1):点击电脑上的有关提示窗口,将显示号灯与号型图片,要求船员据此判断是何种类型的船舶,如屏上显示一个圆柱形的号型,应该判断出是“限于吃水的船舶”。

3.3有关音频与视频实践场景的设计

音频:通过操作电脑屏幕上的按键图标倾听“汽笛”,如”五声短而急、一长一短一长一短声、一长声、三短声”,按先后顺序作出判断,答案分别是“怀疑与警告你的意图和行动、同意你船追越我船、周围船舶请注意、我船正在向后推进”。[5]视频:录制典型地段视频,主要用于对船员在主要、重点和险要航段上的培训,掌握本航段的地貌、水文、气象特征。如:播放水面开阔、两山对峙的三峡库区,船员通过观看航段地貌,自然推导出“容易起雾且峡谷风大”的气象特征。录制典型的通航场景视频,用于培养船员的航路选择和操船避让技能。

4智能化船员培训效果检测体系的创建构想

(1)现行船员培训效果检测体系的局限性现行体系主观性较强,不同的教员对同一个船员的评价结果存在着差异,甚至差异很大。因此在对船员进行培训效果检测时,对船员的知识、技能和操作的掌握程度不能进行全面和综合的公正评判[6](2)创建的技术路线首先改进能模拟人类判断力的计算机软件,然后让计算机把船员的操作指令、次数、时间和效果与机内预先设置的评价标准相对照,从而自动记录和评分。(3)创建航海智能化专家系统(标准答案)(1)创立航海领域的知识库、创建能获取并运用该知识库的机构;构建符合国家海事局培训要求的、符合航行规则要求的、符合船员通常做法要求的、符合船舶通航环境要求的并经计算机优化了的船舶操作方案的数学模型,从而得以作出智能化评价标准;(2)以评价标准为依据构建数据库子系统,即具有模仿专家思维功能的航海智能化专家系统。(4)运用智能化模糊综合评价技术在航海实践中存在着大量的模糊现象,易定性分析而难用量化数据表达,为此应采用模糊数学集合理论,依据船员培训时被计算机录入的各种表现的优劣程度来确定评价值。即以最优表现为基准值1,稍差的为0.99;各种表现依据欠优的程度得到相应的评价值,从而建立表现与评价值之间的隶属度函数综合评价模型,进而展开计算,最后得出船员的培训成绩。(5)智能化船员培训效果检测体系设计:由图2可见:综合运用航海智能化专家系统和智能化模糊综合评价技术,把船员实操步骤及结果与航海智能化专家系统(数据库子系统)比较,运用智能化模糊综合评价技术得出船员培训效果的实际评分。(6)智能化培训评价体系典型案例剖析以考题“丹徒水道航路的确定”为例(如图3),测评船员在江苏定线制水域的走船技术。深水航道宽度为500m,两侧界限分别用左侧标(黑浮)、右侧标(红浮)标示,在深水航道内设置了上、下行通航分道和分隔带,分别占航道宽度的五分之二、五分之二、五分之一。计算机根据船员所摆船位的合适程度打分。如果能把船位控制在靠黑浮一侧200m宽的分道内的最合适位置,以距黑浮100m处得满分,99m处得99分,依次类推,0m处得0分。

船员培训范文2

【关键词】 船员培训 专项技能培训 非专项技能培训 培训质量

一、船员培训质量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带动了海运业的迅速发展,促进了船舶数量的增加,吨位也随着航运的发展而急速增长,船舶航行速度的加快和种类的多样化,致使海上事故发生率也快速提高,对海上人命和财产安全,海洋环境和受害地区社会发展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和实际的损失。而各种事故的统计、调查和分析表明,人为因素在各种事故中发生的概率占80%,即大量事故都涉及到船舶管理和人员操作错误等人为因素。因此提高船员的技能和素质是航运业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船员培训质量的提高,对现代航运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乃至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航运企业来说,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船员队伍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证,而持续和有效地实施各项船员培训,是船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手段。船员培训是船舶在职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和继续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从宏观而言,是适应船舶科技水平提高、在全球范围内保障海上人命及财产安全、保护海洋环境并有效地控制人为因素对海难事故影响的需要;从微观着眼,则是为提高船员素质、为企业输入大量可用船员的重要途径。不断地加强与改善船员培训工作对航运企业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是适应现代航海技术的必然要求,船员培训的重要性已越来越被业内人士所清醒认识。船员培训机构肩负着船员培训监督管理的工作,对提高船员培训质量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船员培训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船员专项技能培训现状及问题

提高船员专项技能培训质量,是全面提升我国船员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目前全国有船员专业培训机构几十家,按照海事主管部门的要求,各培训机构相继开展了各类船员专项技能培训,为海运企业培训和输送了大量的专业人才。

随着“STCW78 /95公约”在我国实施,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考试、评估和发证规则》也已生效,船员培训、考试和评估已经走向正规化、法制化。目前,船员所进行的培训基本都是履约强制培训,其中包括:船员专项、特殊培训、知识更新培训及职务晋升考前培训等。船员培训机构均在执行经主管机关审核通过的“船员培训和教育质量体系”,培训的各个环节在体系的连续控制下运行,主管机关对培训过程进行了有效的监督管理。通过培训使船员在整体素质,尤其在技术能力方面得到了很大提高,成效是令人瞩目的。随着航运业的发展,对船员培训又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但是由于我国国情、教育传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各培训机构还存在着一些影响船员专项技能培训质量的因素,在船员培训方面也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

1.师资方面的问题

师资是船员专项技能培训必备的最重要的条件,也是影响船员专项技能培训质量的关键性因素。船员培训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航海专业理论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具有满足要求的海上实船操作经历,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双师型”教师。有些船员培训机构平时缺少注重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造成了持有船员适任证书的教师数量偏少;有的教师虽持有船员适任证书,但在船上担任实职的资历太浅;有的教师甚至脱离船舶工作多年,自身的知识结构老化过时,对现代科学技术在航海中的应用缺乏跟踪掌握,对先进的航海技术不能熟练使用和清楚地讲解;个别教师虽具有海上资历,但教学手段生硬死板,缺乏多媒体教学手段,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随着船员培训机构规模的不断扩大,有的培训机构师资缺乏,有的教师甚至超强度工作,因此不能充分备课和有效教学,授课效率下降,对培训质量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船员专项培训具有知识专业化、系统化、专项技能操作训练强、知识更新快等特点,因此,专项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和专项技能的优劣对船员专项技能培训质量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

2.培训设施、设备方面的问题

培训设施和设备是船员专项培训必备的硬件条件。船员专项技能培训非常注重实际操作训练,但供船员实操训练用的训练设备和设施普遍成本较高,消耗也大,一些高端仪器更新也快,需要培训机构不断投入大量的资金。目前有的培训机构只注重培训的效益,而忽视对培训设施、设备资金方面的投入,造成了船员专项训练器材不能满足培训的要求。培训机构设备、设施数量上的不足,就会导致学员缺少实际操作的机会或实际操作的学时未满足大纲规定的时间,训练效果差,学员动手能力较弱,达不到熟练掌握操作技能的训练要求,影响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另外,培训设施、设备由于磨损、老化及频繁使用等原因,又未能进行及时有效的维修保养,致使有的设施设备勉强使用或不能使用,有的年久失修,甚至存在安全隐患。

3.培训管理方面的问题

有的培训机构管理制度不到位或未能严格执行,开展培训的计划性也不强,处于一种盲目的被动应付状态,平时疏于对学员的管理。学员特别是从社会上招工入学的社会青年,一旦失去有效管理,上课迟到、缺课现象严重。由于培训机构管理不严,学员在进行专项训练时就不能正确去操作,从而影响整体专项培训质量。各船员培训机构都建立并运行了船员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但实际工作中有的培训机构未能按质量体系去运作,文件规定与实际操作不一致,质量体系未能对培训过程进行有效监控,使得船员专项培训质量得不到保证。

(二)船员非专项技能培训现状及问题

在国际上,有关船员的业务素质、技能和健康标准在STCW78 /95公约和各国船员的适任标准中都有明确的规定,而关于海员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标准和评估方法,尽管很多国家都在认真研究,有些国家还有相应的培训方法,但考核方法和标准并不具体,很难操作和实施。

在我国,航运业的蓬勃发展促使培训机构都致力于船员技术技能培训,相当一部分船公司和培训单位把重点放在了证书、知识和技能的获取,而对于船员的心理素质、安全意识、工作态度、协调能力等非航海技能方面的培训则不够重视。

从最近的调查结果来看,中国船员的最大弱点不是在技术能力方面,而是在上述几项非技术能力等方面。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船员心理素质培训亟待提高

根据对历年来的多起船舶事故分析,发现有高达40%的事故是由各种心理方面原因造成的,是船员中管理操作人员情绪低落和责任心不强而导致的海损事故。情绪低落、心绪烦躁、紧张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不仅降低工作效率,而且会造成操作失常,是不能够保证航行安全的。培训机构应培养船员建立积极的自我防御机制,对接受培训的船员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学习诸如放松、减压等技能,令船员提高心理调适的能力。

2. 船员安全意识的培训不够,有利于安全的文化氛围不浓。

很多企业对船员证书获取十分重视,而对建立良好的企业安全文化的投入较少。很少有船公司与培训机构在培训协议上列有专门针对安全意识方面要求的条款。船员安全意识的提高主要包括法制教育、纪律教育、安全方针、安全知识教育、安全正反典型教育等。良好的安全意识和工作态度的培养,不是在短期内能够完成的,只有在懂得培养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平时训练和反复灌输才能养成。船员这方面素质提高幅度的关键,在于主管机关、船公司和社会各方面的重视程度,以及环境氛围对船员自身素质培养的需求与方法的掌握。

3. 船员协调能力的培训

培训机构应注意培养船员通过情感、态度、思想、观点等各种信息的交流和控制、激励和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之相互配合,从而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的能力,建立具有高度合作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团队以应对复杂的航海环境,尤其是应急情况。

因此,为了降低我国海上事故的发生率,保证海上人命和财产安全,提高船员素质和船员培训质量,增加船员非技能培训迫在眉睫。

三、提高船员培训质量的对策

1.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步伐,特别是增加“双师型”教师比例,鼓励教师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各培训机构一方面可从海运企业中引进具有高级船员职务的船员,一方面也可安排教师定期上船担任实职,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航海专业教师积极晋升船员职务,以适应教学的需要,从而提高船员专项技能培训的质量。

2.培训过程中要做好监管工作,对本次开班的专项设备、设施、器材进行不定期检查,确保设备、器材充足可用,并对培训消耗的器材实际消耗量进行检查,确保专项技能实操训练的效果。

3.从培训机构的角度出发,加强培训管理工作。培训机构要对在培训中形成的好的方法和经验进行总结,以便下期培训借鉴,特别对各方面反馈过来的问题和缺陷,要及时进行认真仔细的分析和研究,从源头上进行整改,并认真制定整改方案,整改方案中要有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期限和责任人,确保整改工作及时到位,以确保此后的船员专项技能培训工作顺利进行。考试和评估是检验船员专项培训质量的手段,负责考试和评估的主管部门也要把好考核关,通过控制培训质量来引起培训机构对船员专项技能培训的重视程度,进而提高船员的专项技能培训质量,让学员将来走上船员工作岗位后能更快更好地适应工作。

4.加强船员的非技能培训,提高船员的心理素质、安全意识、工作态度、协调能力。非技能教育应该贯穿于船员知识更新和适任考试的全过程之中。船员管理应把思想教育纳入有关部门的适任考试中,包括非技能培训中各项能力的鉴定和评估。

综上所述,船员培训存在的不足之处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培训工作者应不断探索和研究影响船员培训质量的因素,制定出提高船员培训质量的新方法、新举措,在实际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制定管理对策,努力消除这些因素的负面影响,最大程度地提高船员培训质量,为我国航运业输送更多的高质量人才。

参考文献:

[1] 范育军.进一步提高船员培训质量之我见.南通航运职业技 术学院学报 2003(09).

船员培训范文3

【关键词】 湖北;高速船;船员培训;船员素质;储备机制

湖北省素有“千湖之省”的美誉,高速船在当今社会快节奏生活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高速船日益增多,对高速船船员的整体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也促使高速船船员的特殊培训寻求更高的发展平台。经统计分析发现,80%的水上交通事故是人为因素造成的,而人为因素又直接与船员素质有关,船员素质又涉及船员培训工作。因此,为了提高高速船船员队伍的素质,分析影响湖北地区高速船船员培训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十分必要。

1 湖北地区高速船运营现状

1.1 高速船运营状况特点

据不完全统计,湖北地区高速船运营状况见表1。该地区高速船有以下特点:(1)高速船主要从事水上娱乐项目,以旅游业为主;(2)船公司规模都不大,最大船公司拥有高速船16艘,最小船公司拥有高速船1艘;(3)库区高速船数量多,65%的高速船集中在库区运营,如丹江口水库、漳河水库、汉江崔家营库区等;(4)运营场地点多面广,主要分布在江河、水库和湖泊等;(5)私人拥有的高速船舶(游船、摩托艇等)规模发展迅速,主要用于自娱自乐;(6)从业人员流动性大。

1.2 高速船船员现状

笔者对湖北地区高速船运营公司的船员进行抽查发现:从船员年龄结构看,年龄普遍偏大,平均达44岁,说明年轻船员难以留住,这将不利于高速船的可持续发展;从学历结构看,船员以初中毕业为主,中、高等教育少,说明船员文化素质不高;从高速船船员工龄看,从事高速船1~2年的船员多,3~4年的少,说明船员流动性大,稳定性差,而且在调查过程中发现,5~10年的船员较多,但通过进一步了解得知,这部分船员是从其他船舶转到高速船上工作的老船员,普遍年龄较大。

表1 湖北地区高速船运营现状统计

2 高速船船员培训工作的必 要性

2.1 是提高高速船船员素质的需要

湖北地区高速船船员学历以初中毕业为主,中、高等教育学历较少,船员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接受内河航运专业教育的船员少,在工作中难以严格执行操作规范,违章操作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因此,做好船员培训工作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把船员培训工作做好,提高培训质量,船员的总体素质才会有所提高,人为因素所造成的事故才会逐渐减少。

2.2 是确保高速船航行安全的需要

加强船员的安全意识是内河航运安全的保障,高速船船员培训重点应在船员操作技术和安全技能培养方面,逐步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业务技能和应急反应能力等,减少在作业、航行、停泊过程中不安全行为的发生,提高紧急情况下的自救能力,确保航行安全。

2.3 是高速船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舟楫之利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四大要素“衣、食、住、行”之一,内河航运是一种既能满足古代人、当代人的需要,又不会对后人的需要构成危害的最为节能、环保、节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运输方式。高速船的出现顺应时代的发展,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建立高效的高速船管理和高素质的船员队伍是高速船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3 影响高速船船员培训的因素

3.1 有利因素

3.1.1 对从事高速船船员培训机构有严格准入制

《内河船舶船员特殊培训考试和发证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第10条规定,开展内河船舶船员特殊培训的培训机构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培训管理规则》的相关要求,申请并取得规定的船员培训许可证后,方可开展相应的船员培训业务。这一规定对开展内河船舶船员特殊培训的培训机构设定门槛,避免培训机构无序竞争、良莠不齐,确保高速船船员培训市场健康发展。

3.1.2 船员参加高速船特殊培训有强制性要求

我国《办法》第5条第7款和第6条规定,在高速船上任职的船员,应完成高速船船员特殊培训,并取得《内河船舶船员特殊培训合格证》(以下简称《合格证》)。第14条规定,《合格证》的有效期为5年。第19条规定,申请《合格证》再有效审验应完成规定的知识更新培训和考核。此条规定可以确保高速船船员培训市场规模。

3.2 不利因素

3.2.1 政策宣传不到位

海事主管部门、高速船公司和培训机构宣传国家相关政策力度不够,特别是对指导性强、对高速船公司和船员影响力大的《办法》学习不深入,宣讲不到位,船公司和船员对其不够了解,导致文件精神难以落实。

3.2.2 船员法制意识淡薄

根据《办法》文件要求,从事高速船工作的船员必须持高速船特殊培训《合格证》。从调查情况看,持证船员只占15.5%,多数未取得高速船船员特殊培训《合格证》的船员仍在船上工作,安全意识和法制意识淡薄,未意识到无证上岗属于违法、违规行为。

3.2.3 船员队伍不稳定

内河高速船航速快,操纵难度大,需要一支高素质、稳定的船员队伍。从调查情况来看,高速船船员学历偏低,船员队伍素质有待提高;高速船船员工龄偏少,船员队伍流动性大且不稳定。究其原因:一是船员薪水低,难以留住高素质人才;二是船员流动性大,显示出阶段性、临时性的特点,船员培训学习意愿不强,没有长期规划,职业稳定性差,很少有人将其作为终身职业。

3.2.4 船员监管难度大

湖北水域高速船运营地点较为分散,江河、水库、湖泊、公园等旅游景区的水域基本上均有高速船在运营,此现象易导致如下问题:(1)船员监管范围难以全面覆盖。海事监管部门执法人员少,管理水域面积大,高速船分布比较分散,少数水域对高速船船员管理力度不够,监管范围难以做到全面覆盖。(2)监督管理职责不明。非通航水域的湖泊、公园等旅游景区的高速船运营监督管理职责不明,造成高速船船员监督管理难以到位。(3)船员逃避监管。摩托艇速度快,又不需要固定码头,随时下水,随时运走,因而监督管理难度大。

3.2.5 培训质量标准难统一

高速船经过多年发展仍未形成一支稳定的高速船船员队伍,仍存在船员接受再教育和高速船船员特殊培训机会少、培训机构开展高速船船员特殊培训缺乏教材等问题。目前,国家虽出台了《内河高速船船员特殊培训考试大纲》,但没有配套的培训教材和题库,培训质量标准无法统一,培训工作难以开展,培训质量也难以保障。

4 加强高速船船员培训的措施

4.1 加强宣传,依法办事

政策宣传是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首要环节。加强政策宣传,搭建海事管理机构、船公司、船员培训机构以及船员宣传体系,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宣传栏、横幅等媒体平台,大力学习和宣传国家法律法规,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条例》 《办法》等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海事管理机构和船公司各自履行监督管理职能,严格将国家法规落到实处,加大船员的管理和保护力度。培训机构依法开展船员培训,提高船员素质,保障水上交通安全,实现水路运输健康发展。

4.2 多方联动,服务船员

构建海事管理机构、船公司、船员培训机构服务平台,在海事管理机构的领导下,各司其职,全心全意为船员服务。海事管理机构加强对船公司和船员的管理,积极做好高速船船员特殊培训协调工作;船公司规范船员用工市场,加强对船员的培训和再教育,积极输送船员参加培训,确保公司船员符合相关文件要求;船员培训机构提供符合船员培训要求的场地、设施和设备,提供相适应的教学人员、管理人员,建立健全的船员培训管理制度、安全防护制度及符合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规定的船员培训质量控制体系,为船员提供优质服务,切实做到保障船员的人身利益,从而稳定船员队伍。

4.3 建章立制,强化监管

建立健全船员监督检查管理制度,加强海事管理机构对船公司的监督检查,保护船员合法权益,督促船员用人单位、船舶所有人以及船公司等相关单位建立健全船员在船舶上的人身安全、卫生、健康和劳动安全保障制度,落实相应的保障措施;加强对船员的管理和监督,督促船员全面履行法定职责。通过严格执法,加大检查力度和处罚力度,确保船员证书适用、有效;加强对船员培训机构和船员服务机构在开展船员培训和提供船员服务业务方面的监督,对违反规定情节严重的,依法吊销许可证,从而促进高速船船员培训市场可持续发展。

4.4 统一标准,开发教材

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决定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是提高船员培训质量的重要保障。重视船员培训教材的编写,按照《内河高速船船员特殊培训考试大纲》的要求,主管机关应组织专家编写一套统一的、高质量的教材,这将有助于统一理论教学和实操训练培训标准,从而提高培训质量。实现高速船船员培训目标,提高高速船船员素质,维护水上交通秩序,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5 结 语

提高高速船船员综合素质,规范船员培训,是船员管理的主要内容,更是减少人为事故发生、保证航行安全的基础。高速船的发展,离不开船员的培养,做好船员培训工作,是船员培训机构、船公司和海事机构共同的责任,高速船要发展,船员培训要先行。

参考文献:

船员培训范文4

关键词:STCW公约 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 体系 改革

1.引言

国际海事组织(IMO)《1978年国际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公约》(简称《STCW公约》)缔约国大会于2010年6月21日~25日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举行。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国际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公约以及附属规则的一系列修正案,从而确保了必要的全球化标准被应用于海员教育、培训和发证,以期在今后一段时间能技术化地操控先进船舶。

这次修正被命名为《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已于2012年1月1日正式生效。新修正案的通过和施行为我国航海教育和培训创造了新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应认清形势,顺应市场发展需要,及时做好相关的软件和硬件各项准备工作,勇于承担新使命,对航海院校适应未来航运的发展,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与时俱进地培养国际化合格船员有着重要的作用。

航海历史的发展离不开航海科学技术的进步。通过《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我们可以发现:公约的修订与航海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方向是紧密结合的,“船员教育与培训质量管理体系”(以下简称“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也应与新公约的技术要求和设施设备的更新换代相适应。

2012年2月29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规则》(海船员[2012]257号,以下简称《规则》)要求:经修订的新《规则》自2012年3月1日起施行,将按照新《规则》对船员培训机构的“质量管理体系”实施审核。因此,培训机构要根据《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和新《规则》的变化和要求,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改革研究。

2.《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的修订原则

通过对比分析,《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的基本修订原则和主要解决的问题可归纳为如下表1所示。

3.“质量管理体系”的综合分析研究

3 . 1“质量管理体系”现状和对策

3.1.1“质量管理体系”现状

我国许多院校和培训机构借鉴《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在全球范围内成功运用的经验建立并实施了“质量管理体系”,有些还通过了《ISO9000标准》的认证。从实践过程和效果来看,“质量管理体系”与其他各方面因素的相互配合,有效地促进了船员教育和培训管理的科学规范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按照国家海事局的要求和布置,我国的航海教育和培训机构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至今已走过了15个年头。

九十年代末期,把原来主要针对工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建立并实施的《ISO9000标准》移植到教育和培训领域,对于我国来说是一个新鲜事物,当时尚处在培育和发展阶段,在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方面都有很多需要探索、研究与总结的地方。在当前我国高校进一步全面实施“质量工程”、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背景下,应以实施“质量工程”和建设“航运强国”为契机,结合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实际状况,对航海院校和培训机构如何更好地推进实施“质量管理体系”问题开展深入思考和研究,具有积极意义。应针对目前正在施行的“质量管理体系”工作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对策建议,制定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相应措施,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保障机制来进一步保证和促进“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有效运行。3.1.2必须加强“质量管理体系”的宣贯工作

加强“质量管理体系”的学习和宣贯工作,使质量管理理念成为推进各项工作的思想先导,把质量管理变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事实上,除了内审员和外审员,不少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对“质量管理体系”缺乏必要的学习和理解,没有真正认识其重要性,没有真正了解“质量管理体系”的内涵、作用和意义,工作积极性不高,只做表面文章,停留在应付检查的层次,对反馈的整改意见落实不到位,工作缺少主动性。因此,应加强对“质量管理体系”内、外审员以及相关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提升教职工的素质和能力,使他们真正理解体系的科学内涵、基本要求和实践意义,从而变被动接受检查为积极主动做好有关工作、配合检查。

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从社会环境看,重外审,轻内审。由于外审约束力大于内审,因此不重视内审监督,不关注内审发展,内审地位得不到充分肯定,其作用的发挥受到限制;另外,通过外审可获得相应证书和资质、减免学生的考试科目等,其重要性显而易见。然而,施行“质量管理体系”,最终目的是使这一体系能够长期地服务于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完善和促进内部质量管理,规范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和整体教学质量,而这些往往都靠平时的内审工作来实现。因此,对内审和外审工作都要同样重视并举。

3.1.3采取积极措施保障“质量管理体系”的改进与持续运行

在实际工作中,“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需要教育和培训机构相关教学和管理人员的支持和配合。然而实际上因为角色不同、重视程度不同,常发生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工作和要求不理解,导致对检查和审核工作缺乏主动性,甚至出现漠视检查、敷衍塞责的现象;对检查和审核过程中所反馈的意见和建议,也不认真进行整改、跟踪落实。对此,要使自身管理制度与质量管理标准有机融合,一方面要强化“质量管理体系”的宣贯工作,使质量意识深入人心,因为质量意识表现在每一位员工的岗位工作中,也表现在最高决策层的岗位工作中;另一方面,领导决策层和相关院系负责人对“质量管理体系”工作的认识、理解和支持起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举世公认的现代质量管理领军人物朱兰博士“8020原则”指出:质量问题百分之八十出自领导者的责任。因此,领导决策层对“质量管理体系”工作的介入和重视是其持续运行并得以有效贯施的基本条件,领导决策层在“质量管理体系”工作中切实做到了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带头开展学习调研,带头履行职责,将会产生积极的示范与表率作用。

此外,应适当加大“质量管理体系”的监督、检查和奖惩的执行力度,出台相应的行之有效而又切合实际的奖惩制度,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积极施行“质量管理体系”的受控部门和个人,要结合工作实效进行适当奖励;而对无视“质量管理体系”规定和要求,对监督、检查的整改建议和意见置之不理者,则采取必要的惩处措施。奖惩方法除了物质形式外,还可与“评先推优”、“创先争优”等活动结合起来,进而更好地增强质量意识、推动质量发展,进一步调动受控部门和人员实施和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积极性,使大家都建立良好的质量意识。

3.1.4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目的要明确

在我国航海教育和培训领域施行“质量管理体系”的质量管理模式,尽管经历了一个探索、尝试的过程,经历了由单一化向系统化不断改进的过程,而且在当时是迫于国际组织和海事主管机关的要求,因此也就难免产生波折,但在今天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它是质量管理方式上的一种变革和创新,是与教育机构质量管理的内在需要相一致的,因为我们必须驱动管理方式不断地向创新、科学的管理方式变革。

3 . 2“质量管理体系”改革设想(以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院自1998年4月始筹建质量体系,并于1998年12月16日试运行。1999年12月通过了国家海事局审核专家组的首次审核。

根据国际海事组织要求,国家海事主管机关需定期向国际海事组织通报我国船员教育和培训机构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此,随着《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的正式生效,我国海事主管机关重新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规则、船员管理质量管理规则》(海船员[2012]257号)。由于建立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体系是国际公约和国家法规的一项强制性要求,所以航海院校和培训机构也必须按有关规则相应地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修改和完善,因此,有必要研究和探索切合实际而又行之有效“质量管理体系”的新模式,加快我国船员教育和培训的履约步伐,促进船员教育和培训更好地开展,推动中国航运业与国际的接轨。

结合实际情况,基于《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的“质量管理体系”新模式的主要特点,如表2所示。

建立并实施基于《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的“质量管理体系”创新模式,不断改进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有利于促进我国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加快我国实现从船员大国到船员强国的目标。

截止2012年,我国船员总数已近160万人,船员总量一直稳居世界第一位;我国的航运业担负着93%的对外贸易和46%的货物周转量运输任务。因此,我国是世界公认的船员大国和航运大国。交通运输部副部长高宏峰说:“船员为发展国民经济、保障公共安全和扩大对外开放做出了巨大贡献。”船员是航运业的重要骨干支撑,然而,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船员的培养和发展依然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①船员的数量偏少;②船员综合素质偏低;③船员的队伍结构不够合理。尤其表现在国际海员劳务市场占有份额上,人口第一的中国仅排名世界第4位,约仅占市场份额1/25左右。研究分析表明,船员强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如图1所示。通过建立基于《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的“质量管理体系”新模式,以更好、更快地达到上述三个方面要求。

4.“质量管理体系”改革的意义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渐趋回暖,海运物流、海上保险、货运等服务产业蓬勃开展,大大推进了现代港口和综合物流的发展,为航运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国际航运业正处在增速发展的时期,国际、国内航运市场对高素质复合型航海类人才的需求持续增加。经过权威机构――国际海运联合会和波罗的海航运公会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国际船员劳务市场对高素质航海人才的需求量将长期稳定地增长。为了加快航海类人才培养,我国航海院校必须把握国际船员市场的脉搏,不断探索、创新教育模式,拓宽培养渠道,提高培养质量,以适应市场需求。航海院校必须采取与国际规范接轨的更为先进、更为有效的培养途径和管理方法。在航海院校管理工作中建立并施行“质量管理体系”,能否对航海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工作产生积极的作用,能否有效解决航海人才国际化培养的问题,根据十多年来“质量管理体系”在航海院校中运行的实际效果和经验,对“质量管理体系”改革的意义进行分析、研究。

4 . 1通过“质量管理体系”,对航海院校的教学工作起监督作用

“质量管理体系”的定义、内容、宗旨、特点、要求和作用体现在航海院校培养船员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培养出理解国际航海规则、符合国际航海需要的船员,使培养出的毕业生能顺利进入世界船员劳务市场,航海相关的教学管理工作必须引入“质量管理体系”,采用质量管理体系和信息化是航海高校管理国际化的重要途径。《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规则、船员管理质量管理规则》中明确规定:开展船员教育和培训的机构必须依据本规则建立、实施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审核机构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审核。

通过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能实现对航海院校的教学组织、教学活动、教风学风状况及教学效果等方面工作进行有效监督,对不符合项及时采取整改措施,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行之有效的改进、预防措施,并付诸实施。做到事先监控准备过程,事中监控实施过程,事后监控整改过程和整改效果,从而使日常教学过程和管理工作达到预期的目的和要求,使之处于动态协调之中,在动态的环境中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在《规则》中明确规定了“质量管理体系”应包含12项基本要素。这些基本要素全面地涵盖了航海教育和培训的全部过程,更好地规范了教学管理过程,强化了教学监控机制。

4 . 2通过“质量管理体系”,对航海院校的管理工作起促进作用

我们实施的“质量管理体系”是依据《ISO9001标准》模式建立起来的,尽管只是一种质量管理方式,然而它是一种动态的、有效的质量管理方法,它的创新和改革、提升内涵、提高质量的管理理念正是我们的船员教育和培训机构质量管理真正需要的。

围绕航海教学工作的开展,教育和培训机构相关部门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被纳入受控范围,教学和管理工作得到了监督和规范,充分调动相关人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稳定协调的教学秩序。在“质量管理体系”的监控和推动下,教育和培训机构明确制定各受控部门和相关人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以及部门的质量分目标,理顺了各部门间的工作关系和职责关系,并按要求开展“质量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和接受审核机构组织的外部审核,从而确保各受控部门和人员的工作有章可遵、流程优化、运转顺畅、有条不紊、衔接紧密,使各项工作职责更加明晰。而且,对审核工作中发现的不符合项要求必须制定整改措施和实施计划,限期进行整改,并由内审员对整改效果进行跟踪验证。使每一项工作都得到程序化、规范化管理,真正做到“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人监督、凡事都有结果”,从而使教育和培训机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5.结语

“质量管理体系”在教育和培训机构中的实施是一种发展创新的管理模式,它通过建立起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积极采取预防和纠正措施,按P(plan)D(do)C(check)A(action)步骤不断循环,确保教育和培训机构的质量管理持续改进,并以阶梯式或螺旋式不停顿地前进和提升,从而进一步促进教育和培训管理工作走上制度化、科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轨道,并日趋完善,以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实现,必将有利于我国航海教育和船员培训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充分发挥教育和培训机构为社会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航运人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蒋祖星.基于《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的高职轮机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J].航海教育研究,2012,(1):29-32.

[2]孟祥武.《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对中国船员教育与培训的影响和对策[J].航海教育研究,2010(3):3-5.

[3]刘正江,鲍君忠.STCW78/10修正案背景、特点、影响及履约对策[C]海峡两岸海上安全交流论文集,2009.

[4]崔向东.山东省航海教育的相遇与挑战[J].航海教育研究,2010(2):11-14.

[5]李恩洪.《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解读[J].世界海运,2011(1):20-24.

[6]潘文荣.浅谈新形势下海事部门的船员管理[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1):43-45.

船员培训范文5

传媒人才的培训与教育问题,是传媒事业发展的基础问题与根本问题。传媒人才的产生、成长和成熟过程,实际上就是接受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过程。一般来说,传媒人才的培训与教育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学校教育和培训,二是社会实践教育与培训等①。虽然很多培训代价较高,需要花费组织大量的时间和经费,然而事实证明,培训的效果会远远超出它的成本。传媒留住人才、引进人才固然重要,但只有自己培养的人才才能更加细致入微地体会出本传媒的战略意图,才能更有心得地实施传媒的战略意图②。就传媒机构而言,培训可以有对新进雇员的技能培训、取向培训和文化培训,使他们尽快适应自己的工作和组织文化;有对资深业务人员的培训,如对记者、编辑等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及管理培训,使他们成为某一领域的专业人员或是晋升为部门主管;还有对管理者的培训,使他们能够多吸收国内外成功企业或是传媒同行的管理经验,用以促进自己所在传媒机构的改革和发展。培训可以让员工在传媒机构中不断成长更新,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更进一步,培训也让员工对组织心存感激,从而更好地为组织服务,降低离职和跳槽率。

德国、美国的镜鉴

在培训方面,一些西方传媒机构显然走得更远。以德国国立电视台ZDF为例,ZDF是欧洲最大的电视台,也是一个非营运的公共电视广播服务中心,拥有 3000多名员工,同时有约一万名自由职业者为它服务。随着欧洲及世界广播电视业竞争不断加剧,ZDF也意识到培训是对未来一项最好的投资,是确保竞争力永存的源泉。ZDF为员工提供了相当灵活的培训方式:用互联网进行服务,用数字付费提供相应的培训。为达到这一目标,电视台把所有培训资料数字化,并引进相应的数字化存档历史记录,引入电子学习课程。在培训过程中,ZDF会为每一个被培训者建立目标,也要求培训参与者列出自己的目标清单和制定详细计划,一方面增强培训的目的性,一方面便于在设定培训预算时有的放矢。ZDF每年培训支出可达1000万欧元,从1997年到2003年培训费用每年都超过总费用的 27%。除了内部员工的培训项目,ZDF每年还会邀请一些高中毕业生进入电视台接受相应的培训,通过这样的培训,公司可以不断更新人力资源结构③。可见在德国,传媒和学校的合作已经成为一项约定俗成的培训方式,不论对传媒机构还是对学生,这都是一个低成本高回报的项目,这一点非常值得我国的传媒机构借鉴。

2005年7月,美国卡耐基和奈特两大基金会共同出资410万美元,联合5所著名高校启动了一项新闻教学计划,旨在培养适应日益复杂的社会的新一代传媒领头人。该计划主要包括3大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充实各校新闻学院的课程设置,试点范围是除哈佛以外的其他4所学校,将增加历史、政治、哲学、古典文学甚至科技等课程,力求使学生具备更为综合的知识、更深刻的思想和更开阔的视野。哥伦比亚大学计划从其他科系调配相关专家授课,加州大学伯克利分院则准备与法学、公共卫生、文学、社会科学、经济等专业联合授予学位。第二部分是被称为“二十一世纪新闻摇篮”的实习项目。自2006年起,每年暑假由5所学校联合挑选学生参加。由5校联合设立的“全国二十一世纪新闻协调员”负责与各主流媒体及新兴媒体负责人联络,安排学生实习,实习期为10周。实习期间,学生们需要实地采写重大题材新闻,并且探讨新闻怎样才能对年轻一代受众更具吸引力。第三部分是名为“卡耐基-奈特行动组”的研究项目,主要是通过搜集传媒公司、新闻从业人员、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反应,就新闻教学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行动组”设在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下属的新闻、政治和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由资深学者和新闻从业人士组成。此外,卡耐基基金会还与美国广播公司合作设立了夏季新闻研修班,从加入计划的5所学校中各挑选两名学生,参加美国广播公司优秀记者主讲的培训,学习有关新闻职业道德、现场调查报道和数字化时代报道的知识。

国内传媒的借鉴、创新

传媒需要建立人才培训开发机制,使传媒人才适应本职岗位工作需要,促使传媒组织或机构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④。制定人才开发目标,建立多层次、分类别、重实绩的人才培训体系,把人才培养纳入组织战略规划;以制度约束激发员工自觉学习的积极性;重视组织培训,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专门的能力,全方位发展和提升人的能力;强调道德开发,以公共价值观为标准提高员工品质,增强人员的组织忠诚度。国内一些优秀传媒对国外经验学习、借鉴,并有所创新,形成了各自模式。

一、上海文广集团模式。在组织进行职业生涯管理的过程中,培训与开发工作应该与员工职业发展目标和职业发展路径相结合,应尽量与员工的需求相结合,做到目标明确、内容具体,从而有利于调动员工积极性,取得较好的培训效果。上海文广集团已经建立起了比较系统的培训工程计划,主要包括四方面,一是丰富培训项目;二是加大培训投入;三是建立培训基地;四是全员开展培训。具体来说,从培训项目看,首先是建立员工培训档案,涉及不同岗位员工素质的培训;第二是开发中高层领导训练营;第三是选送大量员工尤其是管理层的员工,参加中欧复旦、交大一些管理课程,这一计划已经持续了三年,有上百位管理者参加了这一培训;第四是进行海外培训,文广集团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有专门的合作培训项目,经常会定期选送高层领导到那里接受专门课程培训。在集团内部,文广还建立了自己的学校,名为“东方传媒学院”,该内部学院的核心理念是让每个员工有机会参与培训,让每一个需要培训的员工,在适当的时候得到培训,并把整个集团建构成为学习型组织,以保证集团培训工作的系统化、常规化、有形化。同时集团在改革中进一步加大了员工培训的投入力度,每年将不少于集团销售总额的0.5%作为员工培训的专项投入。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内部讲师制度丰富和发展培训项目积极实施全员培训发展规划。

二、南方传媒集团模式。传统的人事管理正在成为过去,一场新的以人力资源开发为主调的人事革命正在到来。南方传媒集团加大现有人才的培养力度,把人事处改为人力资源中心,该集团前任董事长范以锦认为这是体现观念上的变化,原来的人事处是机关型、事业型的,只是承担对干部一般性的调配和管理。作为人力资源中心,把人才作为重要的资源来看待,有责任对人的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和提升。人的资源的开发一是不断加大培训,在再教育中开发;二是大胆将人才放在重要岗位上,在使用中开发;三是建立良好的用人政策,在激励机制中开发。为了提高现有采编经营人员的水平,尤其是中高层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该集团与中山大学合作开办了EMBA的培训班,对干部进行工商管理的职业训练,每期八个月,每星期一到两天的课程。2003年以来共培训了一百多人,社长、总编辑、总经理都参加。从培训中南方传媒集团尝到了甜头,开拓了办报的思路,强化了经营管理者的素质,全面提升了报业运营的能力,为集团营造核心竞争力、强化竞争优势打下非常好的人才基础。

三、深圳报业集团模式。现代人力资源理论认为,投资人力资源开发是一个见效快、投资成本低而回报高的低成本扩张行为。因而,成功的传媒无一不在人才培训上下大力气。到2006年,深圳报业集团总资产超过50亿元,居全国各大报业集团之首⑤。该集团把在职培训作为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的必要手段,从硬件投人和机制建立上保证培训工作的顺利展开。集团从1998年起就专门成立深圳特区报人才交流培训中心,集团成立后,每年拨出80万元专款作为培训经费,并在报业大厦办公区划出近100平方米作为培训中心用地,购置最先进的培训、教学设备,将培训中心建成智能化培训课堂,还在印刷大楼开辟近200平方米的教学、会议室,在可容纳600人的国际标准会堂内配置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同声翻译设备。他们制定了《深圳特区报社新闻采编人员培训试行办法》、《党政经营管理人员培训试行办法》等,将培训与员工奖惩、任免、考核结合起来,增强员工学习意识。报社还积极与名校广泛联系,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建立长期合作培训关系。同时,由各名校针对报业集团的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课题研究。近几年来,深圳特区报社共举办脱产业务学习班、研讨会、学习讲座、演讲、专题报告等形式的培训近100期,参加培训人员近4000人次。经过培训的人新闻采编水平、经营管理水平普遍提高,对报业集团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湖北日报报业集团模式。按照人力资本的理论,人力资本是投资形成的,人才资本也是投资的结果。美国壳牌石油公司企划主任德格说过:让我们拥有“惟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或许是具备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⑥”为了更好地应对国内外传媒业特别是报业经营竞争和挑战,湖北日报报业集团加大力度培养现代高层管理人才、复合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增强人才队伍对外的竞争力⑦。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全国知名的高等院校深造,组织优秀人才到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报业传媒进行考察学习,了解当今世界传媒业发展态势,系统学习传媒业特别是报业经营管理理念,深入研究当今传媒业特别是报业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趋势。选派到复旦大学开办的(EMBA)高级工商管理硕士研读班的两位年轻干部,一位是集团从事经营管理的领导成员,一位是从事理论评论业务的中层干部。他们目前已即将学完高级经理会计学、现代企业财务管理、领导学、公共关系学、供应链管理、国际经济学等20门功课。这些课程全部由国际国内顶尖级知名教授授课。他们联系报业经营实际,深入学习研究现代工商管理理论知识,深感收获颇多。鉴于集团化经营急需加强,抓紧培养经营管理人才,几年来选派7名经管干部到武大工商管理知识读书班学习,充实、更新知识,学习新的管理理念,提高现代管理水平。同时,先后选派6位年轻干部到美国、新加坡等国外“充电”,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管理知识,更好地了解国际传媒业发展的走势,提高各方面综合素质,更好地为集团事业持续发展增强后劲培养人才。还出台优惠政策,给予适当资助,鼓励职工在职学习。从各个方面创造学习环境和条件,鼓励大家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创建学习型集团,千方百计帮助各种人才成材。在培养造就人才、增强人才综合素质上,湖北日报报业集团用了极大精力,同时在成本投入上也舍得花财力。特别重要的是,人才资本投资是战略性的,管长远的,不能急功近利,因此要用战略眼光加大对人才资本的投资。正是从这种认识着眼,这几年在人才培训上拿出了相当的财力。5年来,各种人才培训投入270多万元,这是仅限于干部职工继续教育所花的费用,如果加上与人才资本投入相关的费用投入的总量更大。

注释

①周毅:《传媒人才学概论》,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278页

②李建新:《媒体战略策划》,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28页

③周鸿铎:《传媒集团运营机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版,第192页

④谌新民:《新人力资源管理》,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149页

⑤王永亮:《传媒方家――高层权威解读传媒》,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69页

⑥(美)彼德・圣吉:《第五项修炼》,郭进隆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页

船员培训范文6

谢世杰在讲话中说:四川关爱元贞职业培训学校的成立和四川农村贫困青年就业技能培训项目的启动是适应地方经济发展急需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是帮助农村贫困青年改变自身命运的需要,也是促进社会公正与和谐发展的需要。项目是省关工委和省关心下一代基金会按照“急党政所急、想青少年所需、尽关工委所能”的工作方针,切实关心下一代、倾情服务青少年,为急需帮扶的农村贫困青年办好事、办实事的一项公益性举措:项目通过为农村贫困青年提供免费就业技能培训的机会,使这些青年用自己的劳动实现自己和家庭脱贫的愿望,实现“培训一人、脱贫一家”的目标:项目充分体现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让更多的贫困青年掌握技能,具备参与社会竞争和持续发展的能力,让他们能够融入城市生活,改变一生的命运。

谢世杰要求:学校是农村贫困青年就业技能培训项目的具体落实者,要精心组织,严格管理,教书育人,办出水平。希望学校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和有职业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希望学校突出办学特色,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主动面向企业和劳动力市场,掌握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培养企业和市场最需要的人才。希望学校注重办学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力提高教学质量。要注重学生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树立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掌握职业技能,遵守职业纪律。希望同学们倍加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尊敬师长,刻苦学习,勇于实践,团结友爱。为将来走上就业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成都市市长助理、龙泉驿区区委书记陈争鸣表示,龙泉驿区将继续加强对公益教育工作的引导,协调有关部门,在政策上予以大力支持。希望四川关爱元贞职业培训学校以揭牌为契机,树立先进办学理念,探索科学管理模式,培养更多技术型有为青年。

省关心下一代基金会副理事长、四川关爱元贞职业培训学校理事长、元贞集团总裁任志宇表示,学校将加强管理、加大投入、创新措施、完善制度,将四川关爱元贞职业培训学校办成师资一流、教学一流、硬件一流的职业培训学校,为更多农村贫困青年提供免费学习培训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