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抑郁症调查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抑郁症调查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抑郁症调查报告

大学生抑郁症调查报告范文1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 心理问题 对策

随着各大高校的扩招,毕业生数量逐年增长,而社会就业岗位却未相应增加,导致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就业压力明显剧增。面对如此状况,一些在校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思想压力和心理冲突。据调查显示,近三成在校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如焦虑、抑郁、自卑、自负等心理问题,其中就业压力增大成为诱发心理问题最主要的原因。

心理专家认为,大学生就业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要想获得就业的成功,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不行的。因此,如何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对于毕业生乃至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常见心理问题归纳为七类,同时从学生的自身和外界原因分析相关心理问题产生的缘由,并提出调适对策。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问题

(一)焦虑心理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都会不同程度地产生各种焦虑心理。有的毕业生忧虑自己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有的毕业生担心签约单位不适合自己,怕自己无法适应新的工作单位和生活环境;有的毕业生因为多次应聘被拒,对用人单位严格的面试、笔试等录取程序而感到紧张恐惧,等等,以上都是就业心理焦虑现象的表现。这种压力是随着年级的增高而日益显现的,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使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无所适从。

(二)急功近利心理

近年来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应届毕业生择业的期望值过高是普遍的心态。据笔者所在学校《面对用人单位招聘情况的调查报告》中显示,70.8%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普遍期望值过高、功利心理严重,主要表现在不少大学生目光短浅,注重当前利益,不愿意从基层做起,更不愿意到边远贫困地区或者广东省外就业。

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和要求专业对口等个人功利取向方面都在影响大学生的个人社会定位,没有结合实际认真考虑自身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专业的社会适应性、自身的个性特征等各种综合因素是造成学生产生急功近利心理的最大原因。这种不良心理会严重影响学生就业取向,造成就业困难,即便是就业后也会在遇到挫折时产生很大的心理负担。

(三)自卑心理

毕业生小吴学习成绩和其他方面条件都不错,由于自己就读工程造价专业,只想做与造价专业相关的预结算员岗位,他找过几家单位都碰了壁,在后来的择业过程中表现越来越差,陷入恶性循环,最终未能落实就业单位。小吴的失败是由于自卑心理,这种心理严重妨碍了一部分毕业生正常的就业竞争,使得那些原本在某些方面比较出色的毕业生也陷入“不战自败”的困惑。

(四)自负心理

毕业生小蔡在校期间担任学生干部,形象佳口才好,在面试时自我感觉良好。但当对方问他的个人爱好是什么时,他竟得意洋洋地宣称是“游山玩水”,结果被用人单位毫不犹豫地拒之门外。这是典型的就业自负心理,自负在心理学上指过高地估计个人的能力,失去自知之明。一部分大学生自恃学有所长,过高地估价自己,在择业时往往以主观择业标准去衡量社会需要,结果常常是高不成低不就。

(五)依赖心理

一些大学生从小依赖家庭,从读书到择业,缺乏独立和自主承担责任的意识,由此在就业上存在依赖心理。

笔者所在学校的《关于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表明,人际关系网络仍是大学生进入就业市场、寻找就业机会的理想途径,62.70%的学生认为,通过家庭和个人社会关系、托熟人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这种心理致使大学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不会主动出击,期待依赖家人的社会关系来实现就业。即便有较为合适的就业岗位,也要向家长寻求决策帮助。这种依赖心理往往会贻误择业时机。

(六)攀比心理

大学生血气方刚、喜欢争强好胜、虚荣心较强,容易引发攀比心理。表现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忽视自身特点、对自我缺乏客观正确的分析、不从自身实际出发、不考虑所选单位是否适合自己,而是盲目攀比,总想找到一份超过别人的工作。这种攀比心理使得不少毕业生迟迟不愿签约,从而丧失就业机会。

据笔者所在学校《关于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所表明(见表一),59.8%的学生坦诚同学找到好工作后会对其心理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18.8%的人会“眼红”,甚至有近4%的人产生嫉妒心理。

(七)抑郁心理

在择业中受到挫折后,一些毕业生会感到无能为力、失去信心,表现为失落抑郁、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意志消沉,他们常常会放弃一切积极的求职努力、听天由命,甚至对外界的环境漠然置之,减少人际交往,导致抑郁症,抑郁症严重者甚至会产生轻生念头。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一)毕业生自身原因

1.自我认识不清。毕业生在择业中出现心理偏差和心理障碍,主要是因为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有时评价过高、自傲自大,有时评价过低、自卑自贱。在面对择业现实时,不能把握自我,顺利时,忘乎所以;遇到挫折时,烦躁苦闷、自暴自弃,不能理智地对待现实,缺乏驾驭自我的能力。

2.对就业时势认识不足。有些毕业生由于缺乏对国情、经济发展状况的深刻了解,特别是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形势认识不足,就业观念仍很陈旧,就业期望值不切实际,当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就容易产生心理困惑,引发消极情绪。

3.缺乏竞争意识和就业的心理准备。当代许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一直受到父母的保护,不仅吃穿由父母操心,读什么学校、学什么专业甚至找什么样的工作都由家长安排,形成了依赖性,缺乏竞争意识。此外,部分大学生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不仅没能及时调整就业心态,而且没能正确对待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就容易产生各种不健康的心理特征。

4.不懂如何排解压力。据笔者所在学校《关于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见表二),当毕业生因为找工作而心情不好时,有10.5%的人选择什么也不做,8.0%的人不懂得如何排解压力。毕业生因为就业问题而导致心情不好,却不会释放压力、排解坏情绪,状态就会变差,找工作变得越发的艰难,陷入恶性循环。另外,如果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就极可能导致心理疾病的出现。

(二)外界原因

1.社会环境因素。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生数量迅速增长,加上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逐步展开,无形中增加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的难度,这种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很容易使部分毕业生产生心理问题。此外,由于社会就业机制的不规范,使得在就业过程中存在不公平现象,毕业生受学校、专业、学历、性别及地域等方面的就业歧视,加重了就业心理的负面影响。

2.学校因素。一是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培养模式没有实现市场化。脱离市场,盲目招生、盲目设置专业的现象十分严重,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得到全面改革和创新。尤其缺乏对学生实际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二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心理辅导工作不能满足大学生就业需要。一些学校的就业指导和职业心理辅导工作滞后、工作人员不够专业,往往导致学生到毕业才对有关就业政策、方针、择业技能和心理准备等问题有所了解,这必然导致大学生在临近毕业时还对就业、择业等问题认识不清,产生迷茫、困惑、烦恼、焦虑、急躁等情绪。

3.家庭因素。家长或亲朋好友所从事的职业及对就业问题的认识,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家长中的“拜金主义、实惠主义”意识,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工作轻松、工资收入较高、福利待遇好”的择业误区;一些家长在子女择业过程中全程“作陪”,以致在人才市场上,父母代替子女、亲友代替本人与用人单位洽谈的场面屡见不鲜。

三、大学生常见就业心理问题的调适对策

(一)完善和规范就业市场,优化大学生就业社会环境。

要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和心理障碍,就需要完善就业法规建设,把就业工作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加强就业市场建设,完善市场机制,努力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要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整顿就业秩序,规范就业行为,确保毕业生就业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促进广大毕业生充分就业。此外,广大用人单位要建立客观、公正的人才选拔聘用机制,杜绝不正之风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干扰。

(二)学校积极支持,为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条件。

1.加强就业指导和教育,帮助大学生走出就业心理误区。首先,高校应该尽早对毕业生开展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教育,使学生不仅尽快了解到相关的就业方针、政策和如何办理接收毕业生的手续、方法、程序步骤等,而且正确理解“双向选择”、“供需见面”、“暂缓就业”的真正含义,减少就业的盲目性。其次,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和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使大学生在入学后就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他们尽早确定自己的人生轨迹。将就业指导课程贯穿整个大学阶段,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联系,对影响职业生涯的因素进行分析总结,根据职业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不断调整实施方案,满足未来职业岗位的需求,也是求职择业的基本保证。

2.合理设置专业,建立“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增强毕业生的就业适应能力。学校应主动适应市场,适时调整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毕业生,缩小与企业用人要求之间的差距,全面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另外,高校应该积极与校外企业单位的联系,建立“校企合作”实习基地,为毕业生提供“准就业能力”的培训环境与机会,提高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调节大学生的心理情绪。针对大学生普遍表现出来的就业心理问题,学校心理健康机构可以利用报纸、广播、网络、团体心理辅导等形式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指引他们舒缓就业压力。对个别因就业压力过大引起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及时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对其进行系统指导。

(三)大学生正视社会现实,客观定位自我,更新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素质,积极调适就业心理。

1.认清自我,客观定位。大学生应该全面地进行自我评价,冷静分析自身优势与弱势。同时,要善于听取他人的评价从侧面认识自己。可以通过专业的职业能力测试,对自己的性格、兴趣、气质、职业倾向等方面作进一步的了解,明确自己适合的职业方向,在就业过程中处于主动、有利位置,降低择业盲目性。

2.正视现实,改变观念。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要调整就业目标,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顺应时展潮流,根据自己的专业需求、学历层次和就业起步阶段的特点,树立“自强自立、敢闯敢拼、从小做起、从头做起”的就业观念,敢于面对现实,勇于面对困难,到艰苦地区、中小型企业等基层一线单位去就业与创业。

3.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提高综合素质。高校毕业生的个人素质是决定其求职成败和收入水平的关键因素。职业道德高、专业技能好、实践经验多的高校毕业生,更容易找到满意的工作并获得较高的收入。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要充分利用时间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和通用职业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4.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自我转化不良情绪。兴趣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可以使人智力得到开放,知识得以丰富,眼界得到开阔,把生活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大学生可以从广泛的兴趣爱好中得到多方面启发,从而把自己的兴趣与社会生活、与未来的前途联系起来。当不良情绪不易控制时,可以采取转移情感和精力到其他活动中的办法,使自己没有时间和精力沉浸在不良情绪中,以求心理平衡,有效消除就业而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

5.乐观面对就业挫折,提高心理承受力。在求职中遇到挫折时,要用冷静和坦然的态度待之,客观地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进行正确的归因。首先,在就业市场化、需求形势不佳、就业竞争激烈的条件下,出现求职失败是在所难免的,要对可能出现的求职挫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同时应把就业看成一个很好的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机会,通过求职活动发展自己,促进自我成熟。要正确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调整自己的求职策略,学会安慰自己,以便在下次求职中获得成功。

6.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心理健康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朋友之间倾诉衷肠,分忧愁,解苦闷,寻找他们的安慰和支持,使人情绪开朗,返回理性的自我,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社育.大学生职业心理辅导[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2]“两课”教学研究协会.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3]席润.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致富时代,2015(2).

[4]胡毅.试论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调适[J].咸宁学院学报,2010(1).

[5]陈薇.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探究[J].滁州学院学报,2008(06).

[6]宋长春.大学生就业心理与自我调适[J].中国青年研究(社会综合版),2005(08).

[7]朱秀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6(10).

[8]潘登.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

大学生抑郁症调查报告范文2

本刊调查

一、一般情况

1. 你是否经常感觉到很郁闷或者孤独?

是56% 不是44%

2. 你是不是时常感到生活中无人倾诉?

是48% 不是52%

3. 你认为自己的人缘怎么样?

还不错71% 不太好29%

4. 你是不是时常会有想哭的冲动?

是22% 有时会43% 从来没有35%

5. 你是不是觉得自己不够上进?

是42% 不是30% 有时候是28%

6.心情不好的时候,你会怎么解决?

大哭一场10% 自己解决危机56% 找父母或者朋友倾诉34%

7. 你是不是经常拿自己和别人作比较,常有自卑情绪?

是34% 不是42% 有时是24%

8. 你身边有值得信赖的朋友吗?

有几个20% 一两个44% 还没有36%

9. 你是不是觉得自己的生活很精彩?

是29% 不是71%

10. 你认为自杀是一种什么行为?

懦弱的行为68% 极端而残酷的行为32%

二、你是否有抑郁倾向?

请仔细阅读以下20条文字,理解其中的意思,然后根据你最近一星期的实际情况,按照A、B、C、D四种情况作选择(限单选):

1. 我觉得闷闷不乐,情绪低沉。

2. 我觉得心情很差。

3. 我时常想哭。

4. 我晚上睡眠不好。

5. 我的胃口比平时差。

6. 我与异性密切接触时没有以往的。

7. 我发觉我的体重在下降。

8. 我有便秘的苦恼。

9. 我的心跳比平时快。

10. 我无缘无故感到疲乏。

11. 我的头脑没有以前清醒。

12. 我做我熟悉的事情有困难。

13. 我觉得烦躁不安,难以平静。

14. 我对将来不抱希望。

15. 我比平常容易生气激动。

16. 我觉得做决定不太容易。

17. 我觉得自己是个没用的人,没有人需要我。

18. 我的生活过得没多大意义。

19. 我认为如果我死了,别人会生活得更好些。

20. 平常感兴趣的事,现在一点兴趣都没有了。

A.没有或者很少这样

B.有时会这样

C.相当多时间处于这种状态

D.绝大部分或者几乎全部都是这样

其中,选A得1分,选B得2分,选C得3分,选D得4分,最后将得分相加。调查结果,90%的人总分低于40分,心理状态正常。10%的人总分高于41分,有抑郁倾向。

看着这份调查报告,记者突然觉得抑郁似乎"远在天边,近在眼前",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与抑郁"交过手",只不过这种交手还没有造成严重的伤害,还没有达到"抑郁症"的程度而已。那么,抑郁症到底是怎样一种疾病?怎么才称得上是抑郁症?如何尽早识别抑郁症的"苗子",及时寻求帮助呢?得了抑郁症该怎么办?带着这一连串的问题,记者特地采访了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张海音、薛伟医生,两位医生回答了读者关心的一些问题,并就一些个案作了分析。

分析篇:抑郁症不可怕

答疑解惑:抑郁症可以治愈

Q:什么是抑郁症?

A:"抑郁"一词很早就出现在中国古代的中医文献中,那时称为"郁症"。如果要给抑郁症下一个定义,它通常指的是情绪障碍,但并不是精神病。它是一种以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自我评价降低,出现失眠、早醒等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这种障碍可以从情绪的轻度不佳到严重的抑郁,有别于正常的情绪低落,而且这种状态要持续两星期以上,患者本人无法正常生活和工作,同时还会影响到其他人。符合这些基本条件者,可以确定得了抑郁症。

Q:抑郁症与精神分裂症是一回事吗?

A:不少人以为得了抑郁症关键是自己想不开,这种说法不尽正确。比如一些患者什么都不缺,在旁人看来,他应该生活得不错。但他本人却经常感觉不如意,有失落感,乃至抑郁。这其实是患者自我压力过大,目标离开现实有距离而产生的不满足感造成的。不少人把抑郁症看成是一种精神病。其实,抑郁症与精神分裂症是有区别的,虽然两者在某些症状表现上有些相似,但抑郁症患者是有现实检验能力的,他只是把过失扩大化了而已。

Q:女性是否比男性更容易得抑郁症?

A:据统计资料表明,在美国有将近20%的女人和10%的男人受到抑郁症的困扰。对后一个数字,有些研究者表示怀疑,因为传统上要求一个男人要独立处理自己的问题,而不鼓励他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或是寻求帮助和抚慰。男人一般不会像女人那样去寻求心理保健治疗,当男人痛苦时,不会像女人那样喜欢表现出来,他们的痛苦往往不容易被发现,因而他们是否患有抑郁症也不得而知。

Q:男性和女性在发病原因上有什么不同吗?

A:从女性角度来说,因为失恋、离婚、失业的原因导致抑郁的比例较高。其中,感情上失去依靠对女性的打击最沉重。

对男性而言,失业或者失去事业发展的方向造成抑郁的可能性较大,因为男人多数还是以事业为重的。比如我遇到的一位身价千万的私营企业家,他是做外贸生意的。早几年如鱼得水,生意特别红火。去年因为市场竞争加剧,他的事业开始出现低潮,而他又是一个很上进、对自己要求很高的人,突然间没有了方向和目标,他觉得活着没多大意思,整天哀声叹气,不参加任何交际活动,像"煨灶猫"一样过日子。在妻子的陪伴下,他来到心理咨询中心接受治疗。先是一星期来两次,然后是两星期来三次,这样前后持续了大约三个月,才渐渐恢复了正常。

Q:白领人群是不是比一般人更容易得抑郁症呢?

A:不少人以为,工作环境好、工资收入多的"白领"应该个个心满意足,不会出现抑郁的烦恼。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调查结果表明,这些受教育程度较高、经济收入较好的人群,罹患抑郁症的比例并不低于社会其他人群。因为白领们虽然拿着高薪,但他们所需要承受的压力,特别是心理压力要比一般人大得多。另一方面,白领们更注重自己的生活质量,如果他们意识到自身心理出现问题,他们比一般人更懂得及时把握求助的机会。所以,在一线咨询中,他们的出场率会比较高。

Q:如果一个人经常乱发脾气,可能也与抑郁有关,是 这样吗?

A:确实如此。如果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容易动怒是一种痛苦和压抑的释放,有时是一种寻求帮助的呼叫,其本质仍然是情绪低落,它反映了患者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力求摆脱的心态,有时也是一种对抑郁情绪的掩饰。如果我们能够心平气和地与患者交谈,会发现他们的内心是痛苦的,情感的"底色"是灰暗的,而且这种底色影响着整幅"油画"--精神活动的每一个"画面"。 患者的家人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当患者的"脾气"超过一定的程度,持续过长的时间,不符合患者一贯的行为方式,无法用常理来加以解释时,应考虑可能与抑郁有关,应劝其到心理门诊接受诊治。

抑郁症的九大评估标准

1. 对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都没兴趣,持续两星期以上。

2. 身体明显消瘦或体重明显增加,持续两星期以上。

3. 有睡眠障碍,常被噩梦惊醒,清晨四五点早醒,持续两星期以上。

4. 经常烦躁,为一点小事争吵,持续两星期以上。

5. 动作迟缓,说话缓慢,持续两星期以上。

6. 经常感到疲倦,甚至长时间卧床,持续两星期以上。

7. 觉得自己活得没有价值,过低估计自己,事事缺乏自信,持续两星 期以上。

8. 注意力不能集中,对任何事都心不在焉,思维迟钝,持续两星期以上。

9. 经常想到死,有过伤害自己的经历,持续两星期以上。

案例篇:深陷抑郁泥沼的人们

无法忍受初恋情人的背叛

患者:张小姐,21岁,上海人,大学生

抑郁症表现:整日以泪洗面

患者自述

我是家里的独生女,从小过着比较优越的生活,基本上没怎么不顺心过。高三时,父母怕我考不上复旦、交大这样的名牌大学,便出资送我去澳大利亚留学。我先在当地一家高中读了一年,然后幸运地考上了悉尼大学。在大学里,我意外地遇上了一个男孩子,他和我的经历很相似,同是上海人,在同一大学的不同学院上学。在异地寂寞孤独的环境里,我很需要有人安慰和帮助,于是我们越走越近,他成了我的男友。

说老实话,他应该算是我的初恋,我通过国际长途把这事告诉了妈妈。她很担心,特地飞来学校看我们。妈妈见了他以后,觉得他与我不怎么相配,反对我们继续交往,可我怎么也听不进去,依然和他在一起,还固执地认为我们的爱情是非常纯洁而美好的。就这么热恋了一年多,正当我满怀期待地憧憬未来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他不止有我一个女朋友。我当时简直气晕了,想想自己对他那么好,那么迁就他,把自己最美丽的初恋奉献给他,他却这么薄情寡意地背叛我。这打击对我来说实在是太残酷、太沉重了。在和他分手后的日子里,我整天以泪洗面,陷入了"他凭什么会背叛我"的死胡同中。我根本无心继续念书,无法忍受和他呆在同一所学校,无法克制自己的悲伤和痛苦。为了不再让自己的情绪恶化,我转了学。可是,我依然走不出悲伤、绝望的漩涡,整天哭哭闹闹,像个疯子一样。虽然也有朋友不断地劝慰我,陪我去当地的心理咨询中心治疗,可依然毫无起色。最后,我只能飞回上海,在父母的陪伴下到心理咨询中心接受治疗。至于悉尼那里的学籍,已经过了一个月的有效期,我也不想再回去了。

治疗师分析

她的表现属于中度抑郁症。她之所以会得抑郁症有多方面因素:一来是因为她是独生女,从小受到父母的溺爱,一向认为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就一定要得到。当爱情不在的时候,她就觉得自己失去了安全感。二来是因为她过于看重了感情对她生活的重要性,认为自己付出了纯洁的初恋,男友的背叛是不可饶恕的。同时,她可能会觉得自己是不够优秀或者做得不够好,才导致男友变心的,这与她从小受到"高标准、严要求"的家庭教育是有因果关系的。三是,她的心理年龄还太幼稚,与生理年龄有比较大的脱节。21岁的身体却只有16岁左右的心理。

治疗方向

通过交谈来纠正患者对感情、生活的一些错误认识,缓解她的心理压力。帮助患者建立和稳固一个真实的自我,让她得到属于她自己的生活。比如建议她安排自己居住的房间,打扫和收拾属于自己的领地。她可以拥有自己的东西,哪怕是一个洋娃娃,当她感觉郁闷的时候,可以有个对象倾诉。初期治疗是一星期一次,经过两三个月的放松式治疗,现在她的情绪已经基本控制。

升职了,我却好苦闷

患者:林小姐,25岁,未婚,上海人,银行职员

抑郁症表现:失眠、思维混乱

患者自述

我在一家银行做业务,这是我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两年以后,因为我的业务成绩非常出色,领导破格提拔我做科长。想来这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啊,毕竟人家可能艰苦奋斗五六年甚至更长时间也未必能顺利坐上那个位置。所以刚上任那会儿,我整天沉浸在对未来工作的美好幻想中,我要求自己一定要做出点成就来让人家看看,虽然年轻,但我有实力。

然而事与愿违,我被提拔后,原本关系不错的同事因为我的升职而疏远了我,我一下子感觉自己好像被孤立了。每当遇到不太熟悉的业务,我总是很耐心地去请教一些经验丰富的老职工。本以为自己那么真诚的态度会赢得他们的认可,但是她们居然反问我: "你是科长,这种问题,该我们问你才对啊?"这样反复多次之后,我的自信心受到了很大打击。我觉得自己好像吃了哑巴亏,不能发作,也不知道该怎么应对,当时的羞愧真让我无地自容。

我也知道那些故意与我作对的员工其实是嫉妒心在作怪。她们只有中专学历,虽然在这个岗位上做了十多年,但办事能力肯定无法与我相比。我抢了她们晋升的机会,她们自然怀恨在心。但我又不能争辩什么。于是,我开始拼命翻阅各种资料,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弥补这种能力上的不足,但总感觉这种进步并没有我想像得那么明显。何况在同一个办公室里做事,抬头不见低头见,她们对我的态度非常冷漠。即使参加同事聚会,她们也会故意冷落我,让我觉得特别孤单。渐渐地,我发现自己的记忆力开始下降,很多事转眼就忘,晚上经常失眠,且很容易惊醒。再后来,我开始害怕去上班,在家休息了两个月,可还是无法摆脱心里的郁闷,感觉自己仿佛掉入了一个无法言说的黑洞,无力自救。

治疗师分析

该患者存在的核心心理问题是成长的缺乏,她没有成功地转换角色。她虽然业务做得不错,但那只是独处的能力而已,她的社交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是很弱的。她把工作的处理能力理解得过于简单化、单纯化。她的个性比较内向,在工作中她也不懂得如何争取自己的权利,所以生活得很被动。

治疗方向

通过交谈来纠正患者对工作的一些错误认识,缓解她的心理压力,提高患者的交际能力,让她多阅读书籍,在实际生活中体验和摸索。这样的治疗每星期一次,每次一个小时,持续了一个多月,便收到了很好的疗效。

为什么我走不出失去弟弟的阴影

患者:肖小姐,23岁,广西壮族人,大学生

抑郁症表现:过度自责,有自杀表现

患者自述

我和弟弟是龙凤胎,从小感情特别好。五年前,中专毕业的弟弟去工厂做事,我则在县城读高中。高三那年,弟弟突发重病住院,我因为忙于高考没来得及赶去医院探望。当我高考结束赶回家时,弟弟已经去世,而且已经被火化了。我伤心欲绝,我觉得作为姐姐,没能很好地照顾弟弟,是我的责任,是我的过错。以后的每天晚上,我都梦见弟弟,梦见我们在一起的情景。他在对我说话,他痛苦的表情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直到现在,我都没有勇气看一眼弟弟的遗物,我怕自己控制不住悲伤的情绪。

一年多前,叔叔的一场重病让我重新陷入了思念弟弟、责备自己的漩涡中。我的脑子里充满了关于弟弟的各种生活片段,晚上频繁地梦见他的音容笑貌。我觉得自己活着实在太痛苦了。我曾经服过大量的安定,好多次爬上学校大楼的平台。我想一死了之,去陪伴在阴间的弟弟。为此,我已不能正常上课,只能申请休学。

治疗师分析

该患者有强烈的自杀倾向,属于重度抑郁症。她自述有过自杀行为,只是没有成功而已。她的矛盾在于心理上没有完成与弟弟共有记忆的分离。她始终觉得这种失去让她活在现世是一种折磨和痛苦,她始终无法接受弟弟死去的现实。

治疗方向

先用抗抑郁药物治疗,以左洛复和安定为主,持续一个多月,通过药物来消除她的自杀倾向。同时采用心理分析疗法,帮助她完成一个哀悼的仪式。比如让她拿出弟弟的照片,对着相片说话,把自己的担忧和思念尽量说出来,让她直面弟弟永远不可能回来的事实。治疗持续三个多月已有效果。

治疗篇:心病还需心药医

抑郁症是常见的心理疾病。抑郁症的治疗,有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两种,而心理治疗是重中之重。"认知疗法"和"自我强化疗法"是目前应用较广、效果较好的治疗抑郁症的方法。

认知疗法

当你感到沮丧时,根据以下十点去分析思考,你会发现,所谓的悲伤、痛苦只是自己在愚弄自己:

1.思维过于绝对化。

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泾渭分明,好像一个成绩一贯优秀的学生偶尔得了一次"良",于是便认为自己是个彻底的失败者。这种思想会使你无休止地怀疑自己,认为自己不论做什么都不会及格。

2.把问题过于普遍化。

因为有过一次不愉快的经历,就固执地认为在别的事上也会同样倒霉。如一个羞怯的男青年邀一个姑娘约会遭拒,他会对自己说:"我永远也得不到约会了,我这一生将会在孤独中度过。"

3.精神过滤。

只看到事物消极的一面,脑子里老是想着它,好像始终戴着一副"有色眼镜",把一切积极的东西都过滤了,认为每件事都是消极的。

4.自我轻视。

总是看到别人的许多长处,认为自己一事无成,对自己缺乏信心,遇事总觉得自己不行。

5.武断地乱下结论。

总以为别人瞧不起自己,却不去检验自己的设想正确与否,展望未来,尽是灾难。

6.放大与缩小。

总是把自己的缺点放大,优点缩小,歪曲本来面目。

7.情感上的错误推论。

"我感到内疚,因此我一定干了坏事。"把情感作为思想的根据。

8.应该论。

"我应该做这件事"或"我必须做那件事",这些都是你感到内疚的思想,它们不能令你去实干一件事。

9.乱戴帽子。

如果选择并为之努力的目的达不到,就总是想"我是个失败的人",而不去想"我选择错了"。记住,一个人不可能胜任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

10.个人化。

总是在想:"无论发生什么事,无论别人干什么,都是我的过失。"似乎总有个"责任问题缠绕着你"。

针对上述情况,你可以这样改变一下自己的认识:你的感觉不是事实;你能对付;不要以你的成就作为看待自己的根据。自我评价是认识疗法的主要内容,如果你能更加喜欢自己一些,你就会感觉好些。

自我及时强化法

这种心理治疗方法的理论基础是:有些人之所以患了抑郁症,主要是他们本人对自己的消极情绪和行为不断强化的结果,如果反其道而行之,不断地及时地强化自己的积极情绪和行为,抑郁的成分就会越来越少,直至消失。

一、 坚持正常活动。

有的患者本来可以正常上班和做家务,却不愿去上班,甚至连家务都不做。这种行为是错误的,你越是这样,就越会感到自己没用。实际上,患者是有能力完成工作任务、有能力搞好家务的,只要该干的坚持干,自己的情绪就不会日益低落。锻炼也有益于克服抑郁症患者的孤独感。跑步、跳绳、跳健身舞、散步等都是可供选择的锻炼项目。

二、 定计划留有余地。

每天晚上睡觉以前,考虑明天干什么,计划不要定得太高,也不要太低,充分留有余地,这样每天都可以顺利完成计划。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跳一跳就可以摘下果实来"。

三、 及时肯定自己。

每天晚上睡觉以前,充分肯定自己今天的成绩和进步,不想消极的东西。如果能写日记最好,把好的体验、进步、成绩记到日记上。天天记这样的日记,便会觉得生活越来越有意思。

四、避开消极话题。

不向亲友谈消极的问题,亲友也不听患者消极的言谈。这并不是不同情患者,主要是避免强化患者的消极情绪。

当然,一些病情严重的抑郁症患者,可以在接受心理治疗的同时,使用适当的抗抑郁药物治疗或电休克治疗。

相关链接

一、抗郁食物让你吃出快乐

综合国际医学界的许多研究报告显示,某些食物有助保持身、心、灵的平衡,吃下它们,你会变得心情开朗。

1.深水鱼:研究显示,全世界住在海边的人都比较快乐和健康。不仅仅是因为大海让人神清气爽,最主要的是他们把鱼当作主食。哈佛大学的研究报告指出,鱼油中的脂肪酸,有常用的抗忧郁药--碳酸锂的类似作用,能阻断神经传导路径,增加血清素的分泌量。

2.香蕉:含有生物碱,可以振奋精神和提高信心。此外,香蕉含有丰富的色胺酸和维生素B 6,可以帮助大脑制造血清素,减少抑郁的发生。

3.葡萄柚:不但香气浓郁,而且可以提神醒脑。葡萄柚富含维生素C,而维生素C是制造多巴胺、肾上腺素的重要成分之一。

4.菠菜:含有人体必需的叶酸。医学文献指出,缺乏叶酸会导致精神疾病,包括抑郁症和早老性痴呆等。研究也发现,那些无法摄取足够叶酸的人,大多有入睡困难、健忘和焦虑等症状。

5.牛奶:纽约的西奈山医药中心研究发现,让有经前期综合征的妇女每天服用1000毫克钙片,3个月后,75% 的人感觉紧张、暴躁或焦虑情绪有所减轻,而牛奶正是钙的最佳来源。

6.鸡肉:英国心理学家班顿和库克给受试者服用100微克的硒之后,受试者普遍觉得精神很好、思维更敏捷。美国农业部也曾发表过类似的报告。鸡肉、海鲜、谷类等食物富含硒。

二、明星抗抑郁有奇招

抑郁症不分中外,它像无形的病毒一样,四处狩猎。从港台到好莱坞明星,都有艺人遭其"毒手"。介绍一些明星抗抑郁奇招,普通人虽不可依样画葫芦,但可借鉴其中精髓。

1.梅艳芳:找朋友喝酒吐苦水

香港演艺圈大姐大梅艳芳,早年也曾为了感情不如意而自杀未遂。童年就出道的她,看尽星海沉浮,明白没有一个大明星能永远稳坐位子,所以哪天不红了,她也有心理准备,做一个平凡的女人。面对压力,个性豪爽的她最喜欢找朋友喝酒吐苦水,想办法把压力化解掉。

2.泽塔・琼斯:跳舞释放自己

貌美如花的凯瑟琳・泽塔・琼斯小时候是个坏脾气的公主,妈妈为了培养她淑女般的气质,送她去学芭蕾舞。长大以后从影,很长一段时间星运不顺,琼斯都会从舞蹈中抖落失意。她说:"跳舞令我浑身舒畅,犹如脱胎换骨一样。"

3.哈里森・福特:挥汗运动来减压

银幕上的铁汉哈里森・福特也有情绪低落的时候,每当感觉郁闷的时候,他会到人少的地方舒解压力,比如在家附近的公园跑步,跑出一身大汗,回家洗个澡,再喝一罐冰啤酒,什么烦恼都不见了。

解读张国荣:荣耀背后的悲凉

文/可 言

医学顾问/薛 伟

(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心理治疗师)

《阿飞正传》里有这样一句名言:“有一种小鸟,它生下来就没有脚,一直不停地飞,飞累了就在风里睡觉,它一辈子只能着陆一次,那次就是它死的时候。”

张国荣纵身一跃,从此阴阳两隔。尘归尘,土归土,就这样与我们作别。万分痛惜之余,我们千万次地问,“哥哥(张国荣的爱称)”为何那么匆忙地走上不归路,留给世人那么多痛惜与疑惑。为情所困?压力过大?抑郁缠身?罹患绝症?外界的种种猜测不一而足。现在,就让我们慢慢靠近他,看懂他的眼神,他无言的沉默和微笑,他的内心……

幻想:脱离现实的唯美

张国荣是爱美的,他所需要的美丽,纯正而不含任何杂质。作为一个才貌双全的演员,他优秀而动人。

张国荣从影后,成功演绎了英雄、侠客、戏子、警察、流氓、书生等角色,经历过无数悲情时刻。在《霸王别姬》中,他饰演的程蝶衣穿着裙子、披着长发的样子,平静而灿烂,水袖摆起时,让人诧异原来男人也可以如此妩媚。他是千万人心中的偶像,他成了一个带着光环的“神话”。然而在众人的注视下,他已经无法自由来去,即使不喜欢,他也只能继续完美地生活下去。

张国荣是杰出的,他的每次演出都是那么投入。可是,无论戏演绎地如何完美,戏终究要谢幕。人去楼空之后,回到现实世界,人世诸多的不满令哥哥开始彷徨而茫然,比如传闻情变,唱片推出计划受阻,身体不适等灰色事件让他无所适从。他无法完美解决这些世俗纷争,无法继续完美下去。舞台上,他深情款款地演唱情歌,其实也正代表了他内心极度的渴望,只是这种宣泄和呼唤,他人如何能解读?如何能靠近?如何能援手?

专家直言:

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这样区分悲哀和抑郁之间的差别。悲哀是对世界十分恐惧,它对自我存在毫无意义。而抑郁是对自我价值的否定,因为觉得自己无力改变自我,而觉得世界因此而变得异常空落和虚无,所以自我的存在也就没什么意义可言了。

由此推论,张国荣可能觉得自己虽身为超级巨星,生活在众人羡慕的花花世界里,该无忧无虑,但现实却一次又一次地给予他打击。这些挫败,肯定无法通过他一个人的力量去扭转,他只能无可奈何地通过幻想来解救自我。当这种危险的理想主义一次又一次地拯救了他的精神时,他成熟运用幻想的技巧其实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水中月。

张国荣过分依赖演员和歌手的角色,他的生活离真实越来越遥远。这其实是一把可怕的双刃剑。他在幻想中越来越成功,在现实里却越来越低靡。所以,当他从耀眼的舞台上走下来的时候,失望、失落,甚至绝望便开始“袭击”他,他的抑郁情绪也就越发强烈起来。

陷落:“昨日黄花”的惶恐

1956年9月12日,张国荣出生于香港的一个大家庭,是家里的老幺。他从小由一女佣带大,父母离异,家人聚少离多的不和谐在他的心灵深处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所以,张国荣自小就认为婚姻不可信,成年以后,他更是时时把“婚姻是一种无形的负累”一类的话挂在嘴边。

幼年的伤痕深深地烙在了张国荣的心灵深处,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一生的生活观念。童年的悲凉记忆和刚出道时候的落寞,使他一直郁郁寡欢。可以说,他的成功完全凭自己的努力,可是在他内心深处,他的独立是无可奈何。他内心的激情和感情需要,别人不可能理解。当他成为一名巨星,在他人的眼光里似乎什么都不缺少的时候,他的情感世界依然苍白而空虚。

因为凡事追求完美,已经46岁的张国荣仍然相当在意自己的外形。他曾为日渐稀疏的头发而烦恼,并积极转型到幕后当导演。他知道自己不可能一直保持年轻完美的形象,所以他在香港成立了“梦幻联队”制作公司,还特地北上向姜文 “取经”。后来因为压力过大,原本准备到北京、青岛等地开拍的电影被迫停机,为此他苦闷而伤感。近几年,他还备受失眠摧残,有感而发写了一首歌 ――《夜有所梦》。歌中唱道:“沉睡中,为何拿刀横过漫长路,梦境那样恐怖偷窥我,跟踪我,惊险到想吐,我一路,睡不好只为噩梦太嘈。”可见失眠已经令他时刻生活在惶恐中。

专家直言:

大学生抑郁症调查报告范文3

关键词:现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

我国现当代大学生是朝气蓬勃的一代,也备受着社会各界的关注与热议。他们出生在经济飞速发展,信息高速发达的新时代,既睿智又轻狂,既成熟又盲目。当社会各界正惊叹于他们史无前例的张扬举止、超前思想的时候,他们的身影已经在高校校园中悄然出现,并且成为了当下高校校园的主力军。面对这样一群特点鲜明、时代感突出的年轻群体,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只有认清新形式,及时转变陈旧观念,充分把握年轻学生的特点,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一步做好现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引领新时代的大学生们走上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道路。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承载着祖国、社会和家庭的希望,自身定位高,他们急于成长但心理发展尚未完全稳定成熟。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变得复杂和多样,面对的压力明显增大,学业紧张、就业困难、经济压力,情感困惑等,均能引发出各种心理问题。

(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涵义

希腊哲学家曾经说过如果没有健康,智慧就难以表现,文化无从施展,力量不能战斗,财富变成废物,知识也无法利用。一个人身体的健康和内心的健康是密不可分的,身心健康是一切事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这对于正在求学的现当代大学生至关重要。

一直以来人们对健康的定义和理解都是只要身体没有生病就是健康的。世界卫生组织在1948年阿拉木图的成立大会上给健康重新作出了定义,人们把这个定义称作健康新概念。即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残缺,而且应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都处于完好状态。人类之所以不同于动物,就是因为人类具有发达的大脑和复杂的心理活动,有创造智慧和预见未来的能力,拥有情感丰富的主观内心世界。人类自身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互相影响并相互转化,两者同属于一个整体,整体均能正常运转才能被称为健康的人。

心理健康在健康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比重,心理健康会直接影响生理健康,直接影响一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通过心理影响生理的过程,会使身体生理功能受到损害。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由于心理导向出问题,就会严重影响到社会适应能力。健康概念延伸到心理健康方面,是人们对健康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科学地应对健康问题。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既可以合理地评价自我、接受自我,又可以与他人和谐共处;既可以面对不断变化的现实环境,又可以不断完善和保护自己的人格特征,具有很好的自我调控能力,同时在认知功能、情绪反应活动中和意志行为方面可以处在比较积极的状态之下。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国各地许多高校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虽然大体一致,但提法却各有不同,例如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卫生教育以及心理辅导、心理治疗等等,从这些各不相同的提法上我们可以看出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也是各有不同的。概括起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大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通过多种科学理论与实践指导,培养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促进他们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提高心理健康状况,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竞争,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使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内容更加充实丰满,是新时期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工作。当前我们提倡和正在进行的素质教育目的是助力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指思想品德、科学文化、专业技能、身心健康等各方面成长。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可以使素质教育内容更加贴近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有利于大学生完整人格更好地形成和发展。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成效,塑造当代大学生优秀的思想品德,为切实有效地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保障,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有效地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更易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健康的心理基础也就无法培养优良思想品德。

第三、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地促进大学生智力发展。在学习生涯中,如果学生能保持愉悦的心情并充满蓬勃的朝气,他的智力活动也会随之被积极地调动起来。那些被日常感情问题、人际关系等因素所困扰的学生,往往会成绩不理想,甚至由于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冲动而违纪违法。

第四、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大学生精神类疾病的发生。心理健康的主要意义是帮助大学生发展健康心态、开发智力潜能、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不仅在于预防治疗心理疾病,主要是完善心理调节机制,促进大学生心理充分发展。当代大学生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是时代的客观要求,也是大学生个体的现实需求。

二、我国现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

现当代大学生身处社会日趋开放、经济飞速发展、信息高速发达的重要时期,他们既是享受着时代带来的各种便利和优势的受益者,又是被这个时代不良因素侵蚀着的受害者,因此他们这一代有着不同于前人的思维、行为和认知方式。现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特点。

(1)思维特点

现当代大学生成长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接受着各种海量信息,这使他们思想超前、观念新颖,对事物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们面对问题时逻辑严密、观点深刻、善于言表,时常喜欢用成年人的思维考虑问题。他们信息知识丰富,内心却很空虚,受到负面冲击时他们看似老练,但却又常常表现得激动失控。

(2)情感特点

现当代大学生大多情感强烈,个性张扬,但深度略显不够。当下的社会环境造成他们情感容易上躁动不安,他们荣誉感强、虚荣心也很强。他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但精神生活却空虚迷茫。他们在张扬着自己独特个性的背后充满着孤独无奈和无法宣泄的内心压抑。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在现实社会中受到的刺激可能更多,自我调节能力本应该是越来越强,但他们往往很难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和情感表现。

(3)行为特点

现当代大学生依赖心理强,抗挫折能力差,他们在行为上却表现出很高的自主性,却因为渴望独立而表现得过早成熟,一种假性的成熟。他们备受呵护和禁锢,成长空间中的私密空间相对较小;他们喜欢通过网络与同龄人沟通和倾诉;他们反叛意识强烈,独立生存能力又很缺乏,因此无法摆脱对家庭的依赖;现当代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衣食无忧,以自我为中心,不太会考虑他人的感受,个性张扬,缺乏团队忠诚感。他们拥有的心理成熟程度与社会实际要求相差太远,他们行为表现成熟,内心都比较脆弱;他们大多数心理素质偏弱,抗压能力很差。据有关调查显示:有72.3%的大学生表示在遭遇挫折后,自己心里会留下阴影,甚至有5.1%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①

(4)认知特点

认知,通常指对善恶美丑和对错的分辨。现当代大学生在判断是非对错、善恶美丑时大都逆向而行,他们虽然敢爱敢恨,但有时会善恶不分,无法明辨是非对错。换句话说他们的思想和价值观更趋功利性,通常把自身利益看得比较重,这是他们幼稚和成熟自我矛盾的集中体现。现当代大学生整体智商偏高,喜欢新鲜事物,具有极强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三、我国现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我国现阶段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主流是健康的积极的,大部分学生能很好地适应自己当下的学习生活环境,各项心理能力均发展和谐,但也存在着一些值得重视的普遍问题。

(1)心理不健康群体比例偏高

据2004年7月4日《中国青年报》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14%的大学生存在抑郁症状,17%的人存在焦虑症状,12%的人存在敌对情绪。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有着明显的阶段性,贫困学生的心理问题日渐突出。兰州大学2010年对在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一次普查,普查结果令人震撼:有73.27%的贫困生不满意当下的生活状况,有64.51%的贫困生感觉当下生活不幸福,有52.53%的贫困生存在抑郁状态和倾向。笔者对5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有42.73%的大学生做事情易紧张恐慌,有55.92%的大学生对小事过分苦恼担忧,有47.41%的大学生感觉人际关系冷漠,有67.26%的大学生在心情不舒畅时找不到朋友倾诉,48.63%的大学生遇到考试就特别紧张。可见,现当代大学生心理状况不容乐观。

(2)心理不健康率趋势上升

苏州大学心理咨询中心96年开始采用一种新式心理健康测试形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试,二十年积累的数据发现,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基本稳定在6%左右,近些年略有上升,这些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部分人的学习和生活已经受到了比较严重的影响,而这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其他学生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负面影响。社会科学院还有专家不全面统计,我国近年来每年至少有100名大学生轻生,并且这个数字呈上升趋势。

(3)精神类疾病或成为休退学主导因素

现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学习状况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着的,不健康的心理状况不利于学习,而学习不好又导致心理问题的加重进一步影响学习,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根据2012年上海20所大学的联合报告,由于心理、精神方面疾病休学、退学的人数占总体休学退学人数的二分之一。神经症、精神疾病成为现当代大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主要问题,也是现当代大学生休学、退学的主要原因。

四、我国现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方法

我国高校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良好人格的塑造,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输送新一代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心情决定健康,心态决定命运,一切从心开始,心理问题至关重要。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任务就是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当代大学生个性张扬,渴望独立,他们身上既有着很强的反叛性又有着无法改变的依赖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现实,寻求有效的方式来迎接新时代的巨大挑战。

(1)因材施教类比分析是基础

因材施教,必须有针对性地做好现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文化不同。以前的大学生在接受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接受外来文化的冲击,现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与中国文化脱离得相对较远,他们内心深处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和认同日渐被淡化;第二是生活不同。以前的大学生生活比较简单艰苦,因此吃苦耐劳意志力坚强。现当代大学生大部分都是在整个家族的无限宠爱中成长起来的,基本没受过什么委屈挫折,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以前的大学生和现当代大学生从性格定型到人格成熟之间的差异,是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实施应当着重关注的要点。在整个学习生涯中,大学是学生心理健康成熟的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塑造阶段,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向社会输送身心健全的合格大学生。

(2)以人为本找准方向是关键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高校各项教育工作须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遵循现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规律,把促进现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作为所有工作的首要任务,努力调整工作态度和方法,以人为本,尊重现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当下的学校教育,一定程度上没有有效帮助年轻人树立正确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的迷失将导致他们进入社会后不会正确地交流沟通、不会合理地做人处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充份结合现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找准工作方向,拓展教育模式,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3)转变方式创新手段是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改变 有心理问题才需要教育的陈旧想法,通过课堂教育、单独引导、网络传播相结合的方式,着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能力,防患于未然;对部分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单独引导和积极治疗,做到预防治疗与传播引导相结合,立体化全方位促进全体学生心理素质优化发展。

为了更好地向现当代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做到心理问题尽早控制、及时解决,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善于把握现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不守旧、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勇于创新的特点,积极开拓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

首先,学校要充份发挥课堂教育教学的作用。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课程的同时,开设大学生心理适应和发展的课程,如健康心理与成才、人际关系、职业生涯规划等,开展素质拓展、语言技巧、抗压性管理、提升自信等相关团体训练项目,引领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帮助学生提升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

其次,高校要重视主题渗透功能。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类主题性活动,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充分利用主题班会、讲座沙龙、心理剧表演、心理知识竞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寓教于乐,有效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借助电影欣赏、读书聚会、冥想瑜伽等学生容易参与的模式,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自助与助人的能力。再次,重视特殊群体引导。实践证明,心理访谈和疏导是目前解决现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不同学生成长过程中受社会、家庭等环境影响各不相同,个性发展也存在很大差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认真分析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在普及教育的基础上,再就学生个体情况的不同,针对特殊个体开展有针对性的帮扶和疏导。

现当代大学生所处的网络环境十分便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坚持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可以借助网络载体,利用网络平等、隐私、快捷、实效、互动的特点,通过网络平台开展个体辅导、咨询、测试、解析,向现当代大学生普及心理知识,为个体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咨询辅导。网络教育和咨询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对快捷有效地了解学生心理状况、采取相应治疗手段起着十分重要的推进作用。

五、结语

加强现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及时抛弃和修正老旧落后、不切实际的思想观念和教育方法,以实效新颖、务实创新的态度解决现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努力帮助大学生塑造完整的人格和健康的心态,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有用之才。

注释:

①戴长澜.中国首份90 后大学生调查报告:心理抗挫能力弱[N].中国青年报,2008-11-12(06).

参考文献:

[1]戴长澜.中国首份90 后大学生调查报告:心理抗挫能力弱[N].中国青年报,2008-11-12.

[2]黄希庭,郑涌.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樊富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4]曹振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对策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1(04).

大学生抑郁症调查报告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朋辈心理辅导;心理委员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实施的一项调查显示有57.4%以上的大学生由于各种原因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精神疾患已成为大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正处于一种“心理断乳期”,强烈的心理独立感与心理的不成熟发生了巨大冲突,使许多大学生产生了心理上的不适应,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而在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严重不足。许多高校专职心理咨询员和在校学生比例不足1∶10000。在咨询教师人数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建立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心理自助组织,形成一种运行良好的心理自助和互助机制,构建全程全方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监护系统,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自2003年中国农业大学率先在班级中通过设立心理委员开展朋辈心理辅导以来,一些高校也在班级设立了心理委员。甘肃农业大学在同辈心理辅导模式理论的指引下,尝试建立班级心理委员,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经过一年的运行,发现其在队伍建设、机制建设、活动开展、学生主体性作用发挥等方面都具有可操作性。

一、朋辈心理辅导的理论

(一)朋辈心理辅导概述

朋辈:包含“朋友”和“同辈”的双重意思,“朋友”指有过交往的并且值得信赖的人,而“同辈”是指同年龄者或年龄相近者,他们具有年龄相近、性别相同或者关注的问题相同等特点。

朋辈心理辅导以人本主义为理论基础,有时被称为“准心理咨询”或者“非专业心理咨询”,是指年龄相当者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和朋友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类似于心理咨询的帮助活动。

(二)朋辈心理辅导的特点:

1、相互性:在朋辈心理辅导中的助人者和当事人的角色是通常不固定的,也就是说,助人者与当事人随环境和心境的改变而相互转换角色,所以朋辈心理咨询具有相互性。

2、广泛性: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是与他们年龄相当的同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当大学生有了心理问题的时候,首先选择的是向朋友倾诉(79.8%),如果能具有一定心理健康知识,在相互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同学之间就能得到更好的心理帮助。

3、有效性:在学校中,学生以宿舍、班级、社团等方式联系在一起,为他们在心理辅导提供有利条件,不受时间、地点场所语言等因素的影响;且朋辈心理辅导员通常都是当事人较好的朋友和同学,这些朋友或同学易于接触,其建议和意见容易被接受;此外助人者往往与当事人共同生活和学习,有利于发现和接触当事人对监督建议的实施以及改善环境极为有利。

4、自发性:朋辈心理辅导是同龄之间的一种互帮互助的行为。大学生在面临心里困扰而自身无法克服时,往往会主动寻求帮助,这样,“朋辈心理互助”便自发产生了。

5、友谊性:因为他们在年龄、价值观、经验、情感体验、爱好、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等方面都很相近,具有天然的“亲缘”关系,在面临很多困惑的问题时能够及时解决。

二、朋辈心理辅导操作模式的实践探索―设立班级心理委员

(一)学校班级心理委员工作简介

根据学校实际,参考其他高校的心理委员工作机制,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于2006年11月开始了班级心理委员工作模式探索,具体如下:

1、班级心理委员的职责确定:

(1)以满腔的热情、真诚的态度关心每一位同学,工作中能够坚持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原则;

(2)在心理老师的指导下,积极开展有利于维护本班学生心理健康的各项活动;

(3)在本班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工作,采取各种措施,最大程度的预防本班重大紧急事件发生;

(4)协助心理教师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5)协助心理教师做好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工作;

(6)按要求参加心理委员培训及其他心理健康知识培训、专题学习和交流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理论知识,增强工作能力。

(7)关注特殊人群:对性格孤僻、家庭情况复杂、经济贫困、纪律观念淡薄、学习困难的同学要给予特别关注和帮助;

(8)当本班同学中出现心理危机突发事件,应准确、迅速地上报班主任、辅导员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9)加强与其他班干部尤其是寝室长的联系,及时发现和帮助有心理困惑和烦恼的同学,并有效地开展朋辈间心理辅导;

(10)在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中做好保密工作,严格保护同学的隐私,维护同学的权益;

(11)认真完成上级交予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按时参加各项心理健康教育会议与活动;

2、班级心理委员的产生方式:

心理委员由“个人自愿、班级推荐、辅导员考察、咨询师面试”的方式产生。“个人自愿”是指希望担任这一职务的学生首先要具备主动帮助同学的愿望,不能简单地通过一般的选举来产生,而是通过自愿报名,填写《甘肃农业大学班级心理委员选聘表》。在“个人自愿”的基础上,再通过“班级推荐”,即获本班半数以上的同学支持即可。然后提交到所在学院主管学生心理工作的辅导员考察,考察合格后再通过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面试,如果符合要求即可确定为“心理委员”。但真正获得行使自己职责的资格还需经过学校规定的心理培训。

3、规定了选聘班级心理委员的具体条件:

(1)在学生中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2)热心班级心理健康工作,具有服务意识和责任感;

(3)对心理学知识感兴趣;

(4)具有乐观、开朗、热情的性格品质,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5)善于与人沟通,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6)能够服从组织要求,遵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保密原则;

(7)学习成绩较好。

4、对班级心理委员的考核方式:

学校制定了《甘肃农业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奖励办法(试行)》,在日常管理中实行星级制度,通过德、能、勤、绩几个方面对心理委员进行考核,每年评选一次优秀心理委员。

5、班级心理委员的工作开展

心理委员刚设立时,165名学生来自不同的学院和班级,基本上都不认识,不好组织协调开展工作。针对这种情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先以学院为单位进行管理,每个学院设一名联络员,负责信息的传达和协调。在培训的过程中增加了互动环节以促进同学间的认识和了解,同时还组织开展了素质拓展活动,使同学们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培养信任协作意识,激发生活热情,增强心理委员这个团队的凝聚力。

当同学们基本上相互认识和有初步的了解后,打破学院的界限,在心理委员队伍内部采取负责制,设置了网络部、策划部、新闻部和事务部管理四个部门,各部的职责和工作重点不同。各心理委员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愿选择进入各组。

在设置心理活动场所时,学校考虑到学生开展活动和管理的便利性,将心理委员的活动室放在了学生公寓里。在装饰心理活动室时,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自己动手设计和装饰。事实证明这样的方式不仅培养了心理委员的主人翁意识和他们的动手能力、协调能力,还起到了宣传心理健康的作用,漂亮的活动室吸引了不少同学驻足观看,并积极主动要求协助工作。

当然,要有效开展朋辈心理互助活动,前提是学生必须具备必要的心理卫生知识。我校是农科类院校,部分学生埋头于专业知识的学习,缺乏对社会历史、现实人生和人际关系方面的了解。为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心理委员进行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互助技能的培训,帮助提高心理委员的朋辈心理互助的基本能力。在每学年的第2学期给心理委员安排20课时的岗前培训,从心理健康、情绪管理、人际关系和心理委员工作技能四个方面进行讲解,在教学时以受训者为中心,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重点提高心理委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并且在培训中辅以心理辅导活动,让受训者以自己的心理辅导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的理念、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通过提高受训者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其心理辅导能力发展。

除了对心理委员进行定期培训和开展素质拓展外,还定期召开例会,交流工作经验,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汇报班级心理健康状况,对班级心理辅导工作提供意见与建议。同时不定期组织心理委员开展观看心理电影、心理委员沙龙、团体训练等活动。同时,督促各部门各自开展有特色的部门活动,并在开展全校性的心理活动时充分发动心理委员,让他们发挥协助、组织和协调的作用。通过以上工作,起到明确心理委员职责,提高个人素质,促进人格培养的作用。

心理委员组织健全后,我们制定了《班级心理委员工作计划》,按时间段布置了工作重点,明确班级心理委员的角色――班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以及其日常主要工作。以指导各班级心理委员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工作。

(二)取得的成果

2007年12月份,在班级心理委员设立一年、经培训上岗一学期后,学校在大一、大二、大三各20个班级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和一些心理委员和老师进行交流,结果显示其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效果:

1、心理委员自身素质得到很大提高。经过推荐和系统课程培训的心理委员,自身素质得到了很好发展。自我意识与自我观察力明显增强,具有感受他人、理解他人的能力,能够组织开展心理辅导活动,有良好的奉献精神,乐于为他人服务。因此,心理委员成为班级中受欢迎的人,一些辅导员和其他老师开始着手在心理委员中 “挖人才”;有的班级在竞选班干部时,有20多人竞聘心理委员,成为最热门职位。

2、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壮大。使经过培训的学生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协助者,使从事和关注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日益壮大,解决了传统模式的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到目前为止,我校每个班级都设立了心理委员,共有心理委员220名,为进一步加强和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在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并开展工作以后,到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咨询的学生较前期数量增加,还有一些同学主动要求心理委员帮他们预约并带他们到咨询室;班级中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活动增多,一些班级出现同学要求、老师督促心理委员开展活动的情况。在调查中对“当你或你的同学、朋友有了心理问题时,你们会不会去做心理咨询?”有28%的同学选择了“会”,与两年前11%的调查结果相比有显著提高;对“你对心理咨询的看法”的回答,有50%的同学选择了“心理健康的人也可以做咨询”。

4、提高了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灵敏度和有效性。心理委员能够与学生保持近距离接触,能敏锐地察觉到有心理危机的大学生周边环境的各种变化,及时有效地向学校传递信息。2007-2008学年的第一学期,经过班级心理委员转介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进行咨询的同学有23人;有的心理委员将心理咨询老师请到学生宿舍开展工作;因心理委员的信息预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及时有效地干预了抑郁症患者和焦虑症患者各一名,经过药物和心理治疗,现已返校正常学习,状态比较稳定。

5、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地通过心理委员渗透到学生中去。通过心理委员这个“桥梁”,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普通学生能更好地进行信息沟通,学校和班级能更多地组织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设立了班级心理委员后,2007年的“5.25心理健康节”发动心理委员组织班级将学生的学习生活场景搬到舞台上,开展了学校“心理情景剧大赛”,在随后的“首届兰州市高校心理情景剧巡演”中,学校推荐的剧目受到其他高校好评。2007年11月底学校依靠心理委员开展了“心理游园”活动,受到同学们的普遍欢迎。这些活动在没有心理委员之前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没有能力开展的。不仅如此,班级中自发开展的活动也增多。自2007年9月第一批班级心理委员经过培训上任的这一学期,班级开展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活动报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有近20次,而在以前,每学期最多只有5次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活动。

6、信息渠道更畅通。设立班级心理委员后,能更多地了解学生的信息,增加了渠道直接倾听他们的声音。仅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就接收到班级心理委员的建议14条,同时在开展活动时广泛征求他们的意见,早做部署和预防,使大型活动都能圆满完成。同时在综测和评发奖助学金等其它时候,心理委员也会及时主动地和我们交流信息,反映学生的状况,促使我们针对这些主题及时开展讨论,引导心理委员开展工作。

(三)不足

心理委员的建立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又一次探索,但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经过思考与分析发现该工作还存在几点不足,总结如下:

1、工作体制不健全,相关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心理委员的定位不明确,相应的工作体制还有待于完善,造成了其工作开展的不平衡性。学院重视,心理委员负责的班级,工作开展的很好,效果也比较显著;而部分心理委员则感到工作重要性与责任性不强,以至工作缺乏主动,得过且过,在调查中,有30%的同学反映班级心理委员没有开展相关活动,这不利于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心理委员的工作和管理体制的建立,相关的政策的扶持依然需要增强,如危机防预方案的建立和落实等。

2、培训系统体系不健全。我校没有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心理委员专业知识不足,并且没有相关配套教材出版,学校只是进行了一些最基本的培训。和心理委员交流后发现多数心理委员表示培训不够,专业知识缺少,在日常工作中觉得没有“底气”。还有一些心理委员因种种原因中途调离岗位,接任的同学没有经过系统培训,很难融入集体,开展工作。这要求我们尽快健全培训体系,编制《班级心理委员工作手册》,进一步落实班级心理委员的选聘和管理制度。

3、心理委员作用发挥不足。原因有二:一是管理漏洞。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人员有限,各学院重视程度不一样,使得部分班级心理委员与学院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联系不紧密,弱化了心理委员作用的发挥。二是工作没有头绪,难见成效。据报道,一些率先设立心理委员的高校出现了班干部聘选中无人愿意当心理委员的现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觉得心理委员出力不讨好,而其他班委的工作容易出成绩。这提示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管理机制,进一步探索学院在心理委员的工作开展和组织管理中的工作模式。

班级心理委员,逐渐成为学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又一亮点,今后我们会提高心理委员的专业水平,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立健全学校危机干预体系,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詹启生、李义丹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新模式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 (3)

[2]宋英大学班级增设心理委员的实践探索中国学校卫生2005, (12)

[3]王猛、周莉、张野、王聪高校心理委员发展研究中国地质教育,2007,(3)

[4]吴代莉发展性心理辅导操作模式的实践与探索教育探索 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