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草的诗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春草的诗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春草的诗句

春草的诗句范文1

1、全文写春草,从长满山坡原野开始,到千里牧场,一直长到天涯海角,表现它旺盛的生命力。

2、第①段中的“连篇累牍”在文中的意思是到处长满春草。

3、第④段描写一幅“旷野春光”图,对这幅图,作者是怎样动静结合进行描写的?

答案:树木、野花、春草是静景,但又是动写;飞鸟是动景。这样互相衬托,表现出诗的意境。

4、文章写春草,为什么还要写雏鸡、雏鸭、呆鹅和庄稼人?

答案:为春草所衬托,使春草的形象更丰满,同时,观察的视野更开阔,文章的内容更充实。

5、揣摩第⑦段中的省略号,想想它可能省略了哪些内容,请再补写一个句子,做到前后衔接连贯。

答案:此题具开放性。例句:栽一部稻浪滚滚的电视连续剧。

6、回忆朱自清《春》中写“春草”的段落,说说它与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有哪些相同点。

答案:都写出了春草柔嫩的特色和顽强的生命活力,都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手法。

7、下列各项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A、文章极力铺写春草,刻画了春草为庄稼人执着奉献的形象。

B、文中写春草长到庄稼地,却说它“顽皮”“闹一闹”,描写很有情趣。

C、春草传达了春天的气息,展示了春天的景色。

D、全文赞美春草,托物寓意,借以表达自己的人生理想。

8、文章结尾处化用了白居易的诗句,请写出原诗句,同时再写出一句古人写春草的诗句。

①白居易的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②古人写春草的诗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附:春草散章原文:

①连篇累牍,风之笔蘸着水之墨,春草将她绿色的文字刻于春天的大地上。

②冬雪渐消,湿润的泥沼里,草种子就潜心于构思了。春天的诠释在她的横叶树茎里悄悄拱出地面。

③或章、或篇、或段、或句,写满山坡,写满原野,写满堤边岸头,写满水泽沟壑,甚至写满农家小院的墙头和屋檐——春草任性,最得意于写她的随笔。

④旷野上,树林忙着做插画,野花赶着绣彩图,春草蔓延蔓生,更行更远,没有谁能阻碍住她行路的脚丫。鸟在空中配着它的画外音,解说给匆忙行走的云听。

⑤雏鸡最先啄开蛋壳,雏鸭也被惊醒,纷纷睁开眼睛来读春天。它们最喜欢在春草的段落之间追寻,碰到读不懂的地方,就去啄一啄,嚼一嚼,草汁儿鲜嫩清香,甜中有些苦。鸡无事就站在岸边打量风笔的气韵,跳着脚儿喊一声:“这笔好神气哟!”鸭子“扑通”一声落进碧水里,翻着筋头洗个澡,“看这水墨染不染得绿我的羽毛!”风笔频蘸水墨,碧波乍起涟漪,把个呆鹅都看得欢了,拍着翅膀“呱呱”地叫起来。

⑥走过河岸的庄稼人早已沉不住气。暖暖的太阳晒酥了筋骨,厚重的冬衣脱去,一身的力气长出来。他背起背娄,扛起梨耙,去开垦他的田亩。唐诗宋词的种子在仓里耐不停寂寞,胚芽的眼睛瞄向春雨的酥胸,像婴儿渴望母亲的乳汁。

⑦犁笔翻开田垄,播一首玉米的抒情诗,撒一章豆子的论文,再种一部枝蔓横爬的红蕃薯的长篇小说……大块的田地他决不肯放过,至于田埂、路沿、山坡、谷洼,就大大方方地送予春草去填补空白。

⑧春草珍惜每一寸土地,驱除荒凉,征服贫瘠,以她绿色的大手笔和庄稼汉的锄头较量着:看谁的文章更流芳千古!有时候春草忍不住顽皮,悄悄钻到庄稼行里闹一闹,结果常被严谨认真的农人发现,一锄头钩了出来:“你来掺和啥?这儿不是你歇脚的地方。”草扮个鬼脸仍回田头地角扎根。

⑨春草素朴天真,她淡漠都市的豪华,却甘愿将她的脚步不断伸向浩瀚无边的沙漠,为饥渴的旅人们寻找生命的甘泉水。

⑩在一望无际的千里牧场,春草更是热情奔放,恣情抒写,淋漓尽致地挥洒她绿色的畅想!

春草的诗句范文2

关键词 皎然 《诗式》 谢灵运 诗学

唐代诗僧皎然《诗式》是唐代著名的诗学著作,也是继《文心雕龙》和《诗品》之后分量较重的诗学批评著作。在对诗人、诗作的批评中,皎然对南朝诗人谢灵运的诗歌极为推崇,“且如‘池塘生春草’,情在言外,‘明月照积雪’旨冥句中。风力虽齐,取兴各别。”(《诗式・卷二》),表现出皎然“真于性情,尚于作用”独立的诗学观念和诗学立场。

一、真于情性皎然主张“为文真于情性”,主要表现为评价谢灵运的山水诗。谢灵运对山水的吟咏较之同时代的玄言诗,少了空谈玄理、证道载体的意味,多了发于真性情的歌咏。在他的诗句:“迈深心于鼎湖,送高情于汾阳。嗟文成之却粒,愿追松以远游”(《山居赋》),表现出诗人怡情养性于鼎湖、汾阳,远离世事纷扰,从赤松子远游,绝尘去世的思想倾向,并以此来化解内心的苦闷与矛盾。在他的《自注》写道:“经历名山、遇余岩室,披露其情性,且获长生。”可知,谢灵运是把游历山水看作是一种披情展性,获得长生的途径。唐代诗人白居易也曾评价谢灵运山水诗:“谢公才廓落,与世不相遇。壮士郁不用,须有所泄处。泄为山水诗,途韵谐奇趣。”皎然“为文真于情性”的诗情审美追求正与谢诗心与物融,心与道契,这就是皎然之所重谢诗,“为文真于情性”审美极至追求的表现。谢灵运这种表达内心真情,避开空谈玄理的山水诗,不仅为当时诗歌写作丰富了题材,而且为南朝诗歌风貌开了另一扇窗。

二、锤炼佳句皎然认为锤炼佳句是诗人追求独特的艺术个性的表现,也就是他所说的“尚于作用”。他把佳句的追求与风格的崇尚都纳入了意境神往、心与道融的创作至境。在谢灵运之前,中国诗歌以写意为主,摹写物象只占从属的地位。同为山水诗人的陶渊明,其写作风格主要是写意,表达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物我一体的审美体验。谢灵运则不同,山姿水态在他的诗中占据了主要的地位,“极貌以写物”(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和“尚巧似”(锺嵘《诗品》上)成为其主要的艺术追求。他尽量捕捉山水景物的客观美,不肯放过寓目的每一个细节,并不遗馀力地勾勒描绘,力图把它们一一真实地再现出来。从皎然的《支公诗》:“道家诸子论自然,此公惟许逍遥篇。山阴诗友宣四座,佳句纵横不废禅。”可看出他把锤炼佳句也提高到参禅悟佛的高度。《述祖德赠湖上诸观》:“我祖文章有盛名,千年海内重嘉声。雪风梁苑操奇赋,春发池塘得佳句。世业相承及我身,风流自谓过时人。”他认为自己继承十世祖谢灵运的文学才能,在文学作品中能写出那些体现情兴相圆融,妙用无体的佳句。皎然评价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就是一首表达真性情,用词修饰不着痕迹的典型例子。诗人开始时对“潜虬”“飞鸿”的描绘,表达自己所处的困境,接着自“衾枕”以下八句,写登楼所见满目春色,“池塘”“园柳”两句,转为近景的具体描绘,这种景象中是冥含着诗人的牢愁之旨的,皎然认为这就是“旨冥句中”。

三、文外之旨皎然认为,谢诗是最富有“文外之旨”的审美特征的,并且指出这是受了佛教思想的影响,“康乐公早岁能文,性颖神彻,及通内典,心地更精,故能作诗,发皆造极,得空忘之道助邪?”集高僧、诗人、诗论家于一身的皎然,对同是佛学家、诗人的谢灵运,论诗自然别具慧眼。禅宗始终是皎然思想的主导,他对南宗和北宗都有所接受。《皎然传》称他:“及中年谒诸禅主,了心地法门。”禅宗是以“不立文字”“见性成佛”为特征的。而禅宗特别是南宗禅的哲理,则深受魏晋玄学的影响。魏晋玄学,又是佛教思想与道家思想的融合。皎然在《诗式序》中说:“至如天真挺拔之句,与造化争衡,可以意冥,难以言状,非作者不能知也。”所谓“意冥”,就是难用语言来描绘,只是内心默默领会。也就是说,好的诗句,天真自然,特立秀拔,能与自然争高低,其中的意蕴,难以指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他极力提倡诗歌必须达到“但见性情,不睹文字,盖诗道之极也”的高度。皎然谈到对谢诗“池塘”、“明月”二句的鉴赏时,《诗式》卷二:“‘池塘生春草’,情在言外”。又云:“情者如‘池塘生春草’是也,抑由情在言外,故其辞似淡而无味。”关于此句的妙处前文已有所论述,不在赘述,可见皎然的审美思想追求在谢诗中找到闪光点,所以对谢诗推崇倍至。

四、意境之美皎然在《诗式》中评谢灵运的《登池上楼》为“意也”。《咏魏太子》《过始宁墅》也为“意也”;《从游京口北固应诏》为“高也”。以“高”“意”标举谢诗,体现出谢灵运诗歌经营画镜创造诗境美的特点。追求诗境之美正是皎然诗论的核心,同时也是其创作所追求的。皎然“偶来中峰宿,闲坐见真境。”(《宿山寺寄李中丞洪》)“月彩散瑶碧,亦君禅中境。”(《答俞校书冬夜》)“释印及秋夜,身闲境亦清”(《酬乌程杨明府华将赴渭北对月见怀》),只有心悟道妙,才能象忘神遇,心与神道契,达到妙用无体,自然美的创作至境,表现为自然自在的宇宙本体与自由自在的精神主体的和语言文本与所描写的物象高度圆融契合的境界。自称是谢灵运的十世孙的唐代诗僧皎然,曾把自己这位祖先的诗句比作“诗中之日月”(《诗式・卷一・章宗旨》)尽管皎然一再强调“夫文章乃天下之公器,安敢私焉”(《诗式・卷一・章宗旨》),但实际上,他对乃祖推崇备至。他对卢藏用评陈子昂非常不满,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卢藏用“道丧五百年而有陈君乎”的说法对陈子昂揄扬过当,最要紧的是“上掩曹刘下遗康乐”(《诗式・卷三・论卢藏用陈子昂集序),遗漏了谢灵运在皎然看来当然是不合适的。谢灵运善于把自然山水纳入到审美视野中,静心开掘山水之奇蕴,匠心独运,别开境界,在中国山水诗创作中,确为一大宗派。他的山水诗的主要特点是能把自己的感情贯注其中,锤炼佳句,善于经营画境创造意境美,达到“真于情性”的审美效果。谢灵运诗充满道法自然的精神,贯穿着一种清新自然恬静之韵味,一改魏晋以来晦涩的玄言诗之风。艺术审美理想的一致,成为皎然推崇谢灵运的重要原因,谢灵运的诗意境新奇,辞章绚丽,影响深远。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诸大家,都曾取法于谢灵运。

参考文献:

[1]李壮鹰.诗式校注.济南:齐鲁书社,1986.

[2]王利器.文境秘府论校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

[3]李运富.谢灵运集.湖南:岳麓书社,1999.

春草的诗句范文3

古典诗歌意象可分为五大类:自然界的,如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等;社会生活的,如战争、游宦、渔猎、婚丧等;人类自身的,如四肢、五官、脏腑、心理等;人的创造物,如建筑、器物、服饰、城市等;人的虚构物,如神仙、鬼怪、灵异、冥界等。

中国古典诗歌中植物意象丰富,如杨柳、梧桐、梅花、、竹林等,在诗歌中具有独特的文化内蕴。下面试浅析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植物意象。

杨柳。属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古代诗歌中离情常常与柳相关合,以折柳表惜别,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 “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 之情;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更由于柳之易活,寄托了送别人对离人的美好祝愿。折柳赠别的习俗在唐时最盛,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 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后世就把 “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柳这一特殊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与制约,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

梧桐。属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都以梧桐叶落来写凄苦愁思。

芭蕉。属愁苦类意象。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宋词有李清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

。属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寄托他那玉洁冰清、超凡脱俗的品质。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写了很多咏菊诗,将素雅、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宋人郑思肖《寒菊》中“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宋人范成大《重阳后二首》中“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等诗句,都借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

梅花。属抒怀类意象。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傲雪、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来写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松柏。属抒怀类意象。《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作者赞扬松柏的耐寒,来歌颂坚贞不屈的人格,形象鲜明,意境高远,启迪了后世文人无尽的诗情画意。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唐人刘禹锡《将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辞李相公》诗中的“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也以松柏来象征孤直坚强的品格。

竹。属抒怀类意象。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张九龄的《和黄门卢侍御咏竹》诗言简意赅地赞美道:“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苏轼的《於潜僧绿筠轩》有咏竹名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将竹视为名士风度的最高标识。郑板桥一生咏竹画竹,留下了很多咏竹佳句,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赞美了立于岩石之中的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

黍离。属抒怀类意象。“黍离”常用来表示对国家今盛昔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典出《诗经王风黍离》。旧说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经过西周古都,悲叹宫廷宗庙毁坏,长满禾黍,就作了《黍离》这首诗寄托悲思。后世遂以“黍离”之思用作昔盛今衰等亡国之悲。如姜夔《扬州慢》中有:“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红豆。属爱情类意象(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莲。属爱情类意象。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例 1: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 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例 2: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 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 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连理枝。属爱情类意象。连理枝,指根和枝交错在一起的两棵树;古典诗歌里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1)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萋萋”是形容春草茂 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2)草木繁盛,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 路,如今长满了青 青荠麦,一片荒凉了。

春草的诗句范文4

描写清明节的诗句

清明

杜牧(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寒食

韩翃(唐)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途中寒食

宋之问(唐)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闾门即事

张继(唐)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

王禹俏(宋)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寒食上冢

杨万里(宋)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郊行即事

程颢(宋)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高启(明)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苏堤清明即事

吴惟信(宋)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

王磐(明)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

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

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描写清明节的诗句:

1)朝听细雨润门扉,年年一度送春回。——《清明祭诗》

2)看舞颜如玉,听诗韵似金。绮罗从许笑,弦管不妨吟。可惜春风老,无嫌酒盏深。辞花送寒食,并在此时心。——唐·白居易《清明日观妓舞听客诗》

3)漫见新柳娇眼垂,疑君逸影踏风归。——《清明祭诗》

4)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清明》

5)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明·王磐《清江引清明日出游》

6)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唐·宋之问《途中寒食》

7)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宋·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8)春雨杏花满清明,追思犹怨水烟轻。——《清明祭诗》

9)粉杏轻柔岸柳新,清明春雨两相侵。——《清明祭诗》

10) 赏芳时节清明日,清明把酒释别愁。——《清明祭诗》

春草的诗句范文5

与苏轼共度中秋

苏轼正在举杯邀月,尽管喝得正尽兴,但我还是可以看出他内心情感,所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嘛。作为知己,岂会看不出来他正思念远方的亲人呢?他边饮酒边道:“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我鼻子一酸,深有同感,泪珠儿直在眼眶里打转,正要安慰他.岂料他又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你说,我能不为之震憾吗?在他身上,我读懂了自得其乐的生活理想,与他共度佳节中,找到了积极的人生态度.

品曹操之博怀

"幸甚是哉,歌以咏志."这是曹操最喜欢引用的诗句。品他的诗,你会感受到他正淋漓心致地展示了他博大的胸怀,抒发了他的英雄气慨。一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可见诗人海纳百川的广博胸怀。品他的诗,我读懂了他博怀,让我找到了远大的抱负。

品杜甫之诗史

从“造化钟神秀,阴阳割分晓."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林深."让杜甫经历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程.用肝肠寸断之笔调记下了国家由盛到衰,发出流离苦,几时休的感慨.品他的诗,我诗懂了他忧国思家之情,让我懂得了热爱祖国,有国才有家的意义.

春草的诗句范文6

    一、“山”与“月(日)”意象交织的意境美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以生动形象的意象来开拓诗境,形成淡泊悠远、闲适自然的意境。明代的朱承爵在《存馀堂诗话》说:“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王维借自然景象,融入恬淡之情,使他的诗歌展现出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在《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一诗中,“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这几句先是描写山中秋景,山色苍翠葱绿,秋味正浓;秋水日日喧流不息,打破秋日的宁静。然后视线转向乡村风情:在落日的余晖下渡头一片宁谧,炊烟袅袅升上云天,给和谐的乡村增添一分生气。苍翠的山、熔金的落日,营造出一番生机无限、秋意浓郁的意境美。山水田园诗的最高境界不在于简单的描摹大自然的美景,而是在景物中融入一种情趣寄托,达到情景交融的诗意。这首诗又借与知己友人临晚风、听暮蝉、看落日、赏孤烟、醉饮狂歌,把自己和裴迪比作陶渊明和接舆,那份高洁脱俗、超然物外的品性和这幅秋日晚景图浑然融合在一起,意蕴深远。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具有空旷、深远的意境,这种意境美是在虚实相生的审美空间与想象视野中产生的。例如,《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这首诗,不着一字朋友离别后的想念,却在平白如话的平淡中给读者留下余韵无穷的想象空间。诗歌的起首句打破常规,不细写相送的情景、话别和心境,只以“山中相送罢”将这一难舍难分的场景一笔略过。山路高远,难以再见朋友的身影,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百无聊赖的时光及相见何时的叹息,俱化作“日暮掩柴扉”的动作中。友人离别已经远去,留给诗人的是漫漫长夜和独守草舍的寂寞。“山中”和“日暮”,一个点名环境,一个说明时间,实写了友人的离别。最后两句化用《楚辞·招隐士》中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句,感叹王孙出游不归。春草绿非眼前之景,是诗人设置的艺术联想,绿草会随春意如约而至,但与友人能否见面却尚未可知。诗人拉远时间和空间的镜头,将对友人的思念表现得更加真切。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说,“中国的诗词文章里都着重这空间的点染,抟虚成实的表现手法,使诗境里面有空间、有荡漾,和中国画具有同样的意境结构”。王维借想象设置独特的虚实相生的意境,寄情感于言外,令人神远。

    二、“山”与“月(日)”意象交织的组合美

    盛唐时的《河岳英灵集》中对王维的评价时说:“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成珠,着壁成绘,一字一句,皆出常境。”王维善于捕捉山水田园的景色特征,运用自然凝练的语言,描绘出一幅优美深远的画卷,抒发亲近自然、追求闲适的心境。他的“山”与“月(日)”意象交织的诗歌所体现出的组合美,常常反映在诗歌的画面层次美和动静结合的图景美中。苏轼评价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读王维的诗如同进入画境,在感受诗人热爱自然的诗情外,还能领略到层次变幻、组合精妙的画意美。《山居秋暝》使是充满了画面组合美的着名诗篇。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秋后的傍晚,山雨初霁,空气清新,群山如洗,一番澄澈的清丽之景。夜色逐渐降临,皎洁的明月照在疏朗的松林间,落下斑斑驳驳的树荫,洒下一地月色,泉水显得格外清亮,缓缓地流淌在山石之上,发从淙淙的响声,山林变得越发清静。竹林喧动,渔舟下行,莲叶摇曳,一群美丽的浣衣女子归来,山居的闲适感油然而生。前两联写景,后两联写人,人与景同在。上是空山明月,下是清泉光影,一群女子在其中穿行。青山、明月、翠松、碧莲、浣女,以有人、有声来衬“空山”,由静到喧,营造出一种空灵、洁净的世外意境。

    这首诗同时体现出动静结合的艺术。月光和空山是清静的,淙淙的流水更衬出环境的寂静。竹喧、浣女笑和莲动是在安静中才能听到的声音,以喧衬静,动静结合,这比单独写静更富诗意。有月下秋景,有潺潺水声和浣女嬉笑声,视听相融,使诗歌富有立体感和流动感。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此清寂、明净、深幽的景,正是诗人洁身自好、追求理想境界的品性的外化。

    王维对大自然的声音的体验,是以动静结合的方式将诗人的心境和环境融为一体的。例如,《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歌从静态的人闲、夜静、山空入手,构成雨后的山间夜晚宁谧的氛围。桂花落、月出、鸟鸣,制造出动态的声音,尤其是一声声的鸟鸣,打破宁静的环境,更突现了山中的幽静和生机,这正是诗人以自然美来展现自己对理想社会环境的追求。

    三、“山”与“月(日)”意象交织的情感美

    “山”意象是王维在诗歌中常用的,如“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等。王维诗歌中的的山,不是其他诗人笔下神秘的象征,也不是王朝兴衰、人事代谢的映射,而是寄予了空灵淡泊之境界的“远山”意象。例如,《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在诗中,远在云峰之上的香积寺,高不可测,似入“无人径”却在深山处闻钟声,泉水在曲折的危石间逶迤流淌,薄暮的雾色使青松更添阴冷色。在“深山”和“日色”的外在笼罩下,诗人的禅意和超然出尘的心境渗透其中。

    王维晚年只喜好静,“万事不关心”,欣赏“落日满秋山”的美景,过着“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的自在闲适生活,以“山”为伴,以“月”为友,远离尘嚣,诗人的心灵与山水合一,精神境界出世。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