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高考作文题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河南高考作文题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河南高考作文题目

河南高考作文题目范文1

关键词:2014年高考;作文命题;成与利;败与钝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8-0128-02

作文在高考语文测试卷的比重可谓占了“半壁江山”,所以作文命题是自1951年高考以来一直避不开的热点话题。如今2014年高考落下帷幕,以下以学习分析的眼光对2014年全国高考作文题命题成败利钝做一探讨。

一、2014年高考的作文题命题的成与利

2014年全国高考作文题,共有18道(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3道,各省市自主命题15道),全部采用材料作文题型。自2012年起,高考作文命题全国范围内连续三年使用材料型作文。三年的研究揣摩,高考材料作文可谓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纵观2014年18道高考作文题,有五大成与利。

(一)发挥了高考作文命题的正能量指引功能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关于新时期教育目的的表述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们的目的是: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考作文命题在其中不仅发挥考查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的作用,还发挥了“德育”的正能量指引功能。像湖南题“最美乡镇干部党委书记――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辽宁题“祖孙二人倚窗远眺,发现生活美、思考社会美”,四川卷“人,只有在自己站起来之后,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他”的励志,新课标2卷的“给野生动物喂食,易使它们丧失觅食能力”的保护野生动物的环保理念,全国一卷“山羊过独木桥”中的人生双赢理念,江苏卷提倡对青春生命不朽的思考,都是积极发挥着“立德树人”的正能量导向功能。

(二)2014年高考命题更接地气,紧扣时代脉搏

著名青少年教育专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通过腾讯微博对各地高考作文题目进行评论,他指出:“高考作文题目越来越生活化,越来越多样化,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进步。”当代著名书画僧、河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延参法师说:“我感觉作文更加贴近时代了,非常符合年轻人思考世界的方向。”广东题“数码相机的时代”在广东学生家里几乎都有数码相机,个个手中都不乏手机拍摄功能的2014,成为高考题作文的材料,不很接地气?江西题“探究性学习课堂的构建”,不还是很多学校在积极提倡、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的吗?考题不就是要让学生写自己身边发生的所见、所思、所感吗?还有辽宁题、新课标二卷和重庆题把人们生活密切关注的环保宣传作料入题,天津卷“智慧芯片的发明”,湖南卷把热门的“最美……”入题,都是接地气,跟时代的表现。

(三)2014年高考命题体现了命题者自觉发挥了对莘莘学子的人文关怀

2014年高考命题切合中学生的知识面和生活经验,所包含的道理没有特别复杂和空洞抽象的指向,没有偏题、难题、怪题,学生容易判断发挥。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课程“表达与交流”实施建议部分的指导意见是:“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2014年高考命题者这一点做得较好,像湖北卷“山峰不同处,处处有风景”,江西卷“你对探究式学习的体验、思考”,全国大纲卷“农民工、老板、医院”等,不管你抓取材料的哪一点来写,都可以写出自己的精彩见解。正如《收获》杂志编辑部主任叶开在腾讯教育2014年6月7日的新闻点评高考语文作文命题所说的:“今年的命题比去年要明显的进步,而且给学生考试的发挥余地还是比较大的。”

(四)命题向理性思维靠拢

2014年6月7日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在腾讯教育对作文试题进行点评,王立群教授认为高考作文从总的方向上来说在朝着思辨性的方向发展。2014年考题无论是国家的命题,还是各省的命题,更注重的是思辨性。尽可能让我们的考生,让我们的学生学会多维的去思考一个问题。原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在《高考作文命题应有更多理性研究――兼谈语文高考改革》一文中写道:“往理性靠拢,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写作训练,当然要着力于语言表达,但根本上又是一种思维能力的学习。传统的语文教育不太注重思维训练,应试教育业不利于思维训练,目前的作文教学几乎都成为应试技巧的培训了。现今作文题往理性靠拢,是有利于扭转当下语文教学的弊病的。”

(五)出现了喜人的改革新现象

在现在微博、微信、微电影等的微时代,出现了北京的“微作文”。2014年北京卷的“微作文”出了3道题:考生选择1题写作――或谈语文学习经验体会;或评论家长送考生现象;或以一段抒情文字(可写诗歌)纪念自己的18岁,体裁不限,篇幅不超过150字。与学生的日常应用,日常生活相接轨,激发学生“用我手写我心”的热情,综合考查了学生多种文体的写作能力,此举对于人才选拔的公平性是一次有意义的改革。另外,2014年,广东卷和四川卷真正做到了“文体不限”,打破了“诗歌除外”的传统限制,进一步尝试教学与考试的接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表达与交流”部分的实施建议是: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二、2014年高考作文命题的败与钝

2014年高考命题在正能量导向、与时俱进和人文关怀、理性思维的加强和文体区分加强几方面都是有显著喜人的变化的,但是仔细推敲,其中却也还是有可以改进提高之处。

(一)2014年整体的高考作文命题时代化,接地气,但还是出现了某些让专家考生都没能研究透的材料

比如安徽卷是把人们关心的影剧材料入题,但是演员和剧作家的探讨问题,却是连行业专家都觉得有问题的材料。因为在某些情况下,演员是可以根据自己表演来改剧本的,剧作者或导演也会同意,这取决于谁更“牛”。改不改剧本是一个权力博弈的游戏。据说姜文、陈道明、巩俐都经常在演出中改剧本,而且根据自己的表演改得不错,事后都得到剧作家或导演的认可。但另一些改动,演员与剧作家、导演争得不可开交,故有些演员合同里就写明,不能擅自改动剧本,要听从导演云云。而不管演员有没有在表演过成中改编剧本,最后都得导演点头,材料把导演漏掉,显然是外行人的思维。所以,陈晓明教授认为:“此题作为考试题目可能是要考生讨论对规则的尊重,还是争论谁是老大,要听谁的?都不明确。”给考生审题带来了障碍。另外全国一卷的试题也有材料模糊的问题。著名相声演员,曲艺研究家徐德亮通过微博对今年的作文试题进行点评也说到全国卷“没看明白,不是题没看明白,是那个运动项目没看明白。“山羊过独木桥”,两人从不同方向上桥在赛什么?一人下桥一人过又是赛什么?是要在桥上把另一个人推下去才能过么?从小到大没参加过这样的运动会。”这也许是某些地方的传统运动项目,但是确实很多人都不太清楚这个运动项目的内容,材料也让一部分人云里雾里。

(二)2014年高考作文命题多有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

长期关注中学教育的北大中文系教授陈晓明先生从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提出了一个问题:2014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多有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这是属于教育隐性课程的负功能问题。著名的课程论专家布卢姆指出,历史上的课程研究专注于显性课程研究而忽略了隐性课程。事实上学生的成长受到教育界的各种政策、学校的各种活动等的影响,其中不能忽视的就是高考。而所谓消极作用是指,教育在作用于社会和人时,所产生的与主观期望结果不一致,非参与者所明确知晓的后果。陈晓明教授认为对青少年当然要给予明确的价值指导,但如果过分简单的二元对立思考贯穿我们的语言和文学,这可能也是一个问题。根据心理学理论,容易导致思考问题的极端化。陈教授认为,有些省的题目就比较有发挥的余地,如,山东卷“从窗子望出去,望到什么”,浙江卷的“门和路”,这种多元的材料更能激发中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文学性的表达才华。所以,不管是老师,还是命题者都不仅应该重视显性课程的思维多元和开拓,也应该重视高考作文命题这门隐性课程的多元思维。

(三)大部分省份还是限制了诗歌体裁,这将延续以往中学教育中对诗歌写作研究没有太高积极性的“传统”,使得国家整体“诗”的素养停滞不前

2014年6月7著名作家、诗人赵丽华通过微博对今年的作文试题进行点评,赵丽华说:“目前为止,除广东和四川外,其他各省高考作文均标注‘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这八个字堵死了青年人与现代诗歌之间唯一的一扇窗口。本来教科书现代诗歌篇目就极端陈旧,再加上这要命的八个字,使几代人的诗歌审美仅停留在那些虚假虚饰高蹈空泛的诗歌上。”高考考场上写诗歌,确实是一件冒险的事。尤其是现在人们对新诗的评判标准各有执端。但是如果还是保持“诗歌除外”,高考这根指挥棒将会指挥着教师和学生继续忽视诗歌创作,从而导致国家民族“诗”的滞后发展。

综上所述,2014年高考命题总体来说是稳中有进,守正出新的。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出台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对高考改革的重视,相信语文高考作文命题的改革也会被继续推进,像文中论述的文段材料的模糊、二元价值思维的固守和对文学体裁的限固问题也会有进一步的解决方案出台。我们相信,未来高考作文将会以更加开放,更加多元,切合时代呼唤的同时也紧扣学生的实际,在素质教育和人才选拔中发挥积极又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卢晓中.高等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温儒敏.高考作文命题应用更多学理性研究――兼谈语文高考改革[J].语文建设,2013(8).

[3]张开.守正出新稳步进取――2014年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情况分析[J].语文学习,2014(7).

河南高考作文题目范文2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语文教学事半功倍

语文教学首先要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有一个很高的学习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创造才能的催化剂。不少学生对娱乐明星、体育明星的个人资料无所不知,这些信息他们是在极轻松的情况下掌握的。可见,兴趣越浓厚,学习的效率就越高。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方法很多,创设合适的情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上让众多的学生体验成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诗意的教学语言设计等。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有效教学日益成为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焦点。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教师善于钻研,灵活处理,一定能最大程度地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从而构建起高效课堂。语文教学中老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代替枯燥乏味的口授,营造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使师生仿佛身临其境,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二、把握语文教学规律,设置情景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语文教师要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遵循语文学科的教学规律。语文和数学的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就在于数学的知识点是相当明确的,数学学习的过程也就是知识点的掌握、各项技能地形成过程,而语文学科的学习并非是为了掌握每篇课文的知识点,课文仅仅是案例而已,语文学习是阅读、感悟、欣赏的过程。在文本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教材不是不可挑战的金科玉律,学生也不是被动接受的知识容器,两者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关系,教师要教会学生带着猜测,期待的心理和批判精神去阅读、评价作品。遇到疑难时,要善于提出假设,产生分歧时,要敢于进行“二度创作”。发现空白时,要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去审视、填补,把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有机结合。语文教学中要设置情景教学、移情体验,走入人物内心,学生在阅读感悟课文时,往往会因为没有切身的体会而无法感受人物的心情、感受,为了让学生能与课文中的人物产生共鸣。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移情体验,唤起其生活中类似的经历,从而达到“将心比心”的效果。

对于送别场面的感悟,一位老师就采用了“移情体验法”,教师以导语引导学生幻想送别的场面,幻想自己当时内心的感受,唤起学生亲身感受后,再来感悟课文中的送别场面,学生读着读着,仿佛自己成了志愿军战士或送别的小金花,情真意切,感悟颇深。要运用好“移情体验”的方法,教师自己要做有心人,多关注学生的生活。

三、新课标理念重视阅读教学,注重引导、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在新课标背景下,语文老师要重视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果任其依照自己的兴趣与爱好进行个性化阅读,可能会产生阅读范围与方向的错误,甚至会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虽然许多学生在选择阅读范围的时候,把高考作为首要的目标进行选择,但是由于学生的能力有限,很难完全把握阅读的方向与范围。甚至还有许多学生只是单纯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进行选择,浪费了学生许多宝贵的时间,面对这种情况,语文教师应该倡导学生进行目的性阅读。在学生自主阅读,进行个性化阅读的同时,语文教师要提醒学生阅读的目的,帮助学生树立阅读的目标,对于学生的阅读方向与范围,教师可以给予意见和建议,引导学生利用探究性阅读的能力进行目的性阅读。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师只是配角,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发挥学生阅读主体性的作用,积极引导,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地探索阅读,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与阅读习惯,帮助学生实现高考的理想,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满足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

四、积累素材,训练学生写作,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平时,语文教师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逐渐训练其做到厚积薄发、运笔如神。如果说作文有“秘诀”的话,那就是鲁迅先生所讲过的:“要多看、多想、多读、多写。通过对近几年高考作文变化趋势的分析和对高考作文评分细则的分析,不难看出,从试题角度来说,命题人对各种类型作文题目的设计,源于学生的生活,更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和写作实际。考查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使学生更应该关注社会,感悟生活,而不是做生活的旁观者。文体的自拟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提高写作水平主要把握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积累写作素材中提高综合能力;二是勤奋训练中提高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