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发展

农业发展范文1

明年继续加大温室基地建设力度。首先完成__二期温室基地建设,由现在的200亩,扩大到300亩,加上原有冷棚400亩,整个基地设施菜种植规模达到700亩。再有就是半截河200亩、__200亩、__100亩三个设施菜基地建设,目前已完成土地流转等基础工作。

我镇农业专业合作社运作较好的并且有一定影响力的有3家,即大代木穆民肉羊养殖专业合作社、__瑞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__东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现在这3家合作社分注册了“穆民”“抛庄”“东耘”商标。明年计划进一步做大做强,将优质的农产品打入京、津及沿海地区。

明年我镇北八村(子牙新河以北的8个村)将以__温室基地为核心,重点发展日光温室,__已完成100亩土地流转用于建设日光温室,十王堂村(温室水果)。我镇中部各村将以__温室基地为核心发展日光温室,__村已完成200亩土地流转,用于温室建设。西部各村在__和__的影响下,部分村也开始筹划温室基地建设,如胡太洲,半截河,正在加紧土地流转。

明年春季植树造林,计划改变原有分散零星种植模式。总思路是化零为整,整体推进,政府扶持。将全镇31个行政村,所有宜林的沟、路、渠两侧全部发包到村到户,好的地段进行有偿承包,各别地段可零地价发包,本着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谁种植,谁管护,谁受益,充分调动人民参与与绿化的积极性。同时,镇政府给予一定的奖励和相应的政策扶持。

继续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本项目涉及子牙新河河套16个,22000亩耕地(1400万);继续实施高效节水项目,本项目涉及__、朱司吴召、__、门店、__、前董景、珠庄等9个村。(800万元桥闸维修、地下管道、扬水站点);继续实施土地平整项目,本项目涉及子牙新河河套南15个村,40000亩耕地(2400万);继续实施土地出让金项目,本项目涉及子牙新河河北__、__2个村,3个温室基地,10000亩耕地。(550万)

重点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从农业所属种植业、养殖业等产业中挖掘示范户,以点带面,加大宣传力度,增加辐射效应,从而使整个产业发展壮大,增加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

农业发展范文2

计划完成棉花种植面积35万亩,粮食21万亩,油料4.5万亩,全年总播种面积63.5万亩,完成猪出栏20万头,牛2.4万头,羊14.4万只,鸡92.3万只,完成新增大中型农机具1000台件,实现粮食增长4%,棉花增产4.5%,油料增产3%,种植业产值增长5%,养殖业增加6%。

二、xx县农业局**年目标规划

全县农业工作总体部署是:围绕一大战略目标,培育四大农业龙头,建设五大农产品生产基地,落实五大保障措施。

㈠围绕一大战略目标,就是按照“稳粮棉、强畜牧、突特色”的农业发展总体思路,稳步推进粮棉生产的健康发展,大力发展畜牧业,狠抓芦笋、金银花等色种植,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整体提升。

1、继续搞好棉花生产,完成35万亩棉花种植。

2、稳定粮食种植,主攻单产,推广两晚技术,使全县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在23万亩,亩增粮食50市斤。

3、加快生.猪产业,增加生猪出栏,推广养殖技术,鼓励规模养殖场建设,力争全年生猪存栏达到20万头以上。

4、加强其它畜禽产品生产,全年肉类产品达到1.8万吨,蛋类总产0.75万吨,奶总产0.16万吨。

5、大力发展芦笋种植,全县芦笋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

6、进一步加大农机作业面积,农机作业年达到80%以上。

㈡培育大农业发展龙头,促进农业生产的提升

1、进一步完善板台集奶牛养殖小区建设,存栏数达到400头以上,以比带动奶牛养殖的快速发展。

2、加强董里集养猪规模场建设,改良生猪品种,促进生猪生产的快速发展。

3、搞好相庄金山波和羊养殖协会建设,推动我县养殖品种改良,提高养殖效益。

4、增强大柏社食用菌菌种繁育中心的功能,提高其在食用菌种供应、技术指导和产品销售的能力,促进全县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发展。

㈢建设完善五大农产品生产基地

1、继续搞好塘町、冯寨两乡的优质棉基地建设,克服品种多乱杂的局面,主载品种占播种面积90%以上。

2、巩固东召、平台两乡金银花生产基地,推广鲜花烘干技术,提高种植效益,增强产品的市场充争能力。

3、大力发展芦笋种植,以件只、葫芦两乡为重点,使芦笋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

4、根据市场需求,继续抓好核园乡的超天椒生产基地建设,扩大种植规模,面积达到5000亩以上。

5、积极发展设施蔬菜,搞好韩葫芦、冶村规模示范棚建设,带动全县棚室蔬菜的发展,使全县大棚总数达200个以上,建成错季蔬菜基地雏型。

三、xx县农业局主要职责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文件精神,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一手抓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一手抓农业综合执法,突出重点,塑造亮点,大力推进粮、棉、油和畜禽产品的稳步健康发展,积极培育芦笋、棚室蔬菜等新型农业产业,扶持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建设,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着眼点,努力搞好农业结构调整,切实搞好农业综合执法,净化农资市场,加强动物疫病防控,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食用安全,为全县农业快速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xx做出积极的贡献。

四、落实保障措施

1、狠抓农业基层服务体系建设,按上级的批复,认真建好区域服务站,完善配量健全制度,明确职责,突出重点,强化服务职能,为全县的农业生产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2、搞好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按照我县的区域种植布局,组织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利用电视讲座,办培训班,印发技术材料,田间巡视指导等形式,把先进适用的种养实用技术传送到广大农户,特别是种养大户,真正达到懂技术会管理,使全县的种养技术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3、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健全防控制度,完善防控措施,建立长效防控机制,达到畜禽免疫率,检疫率100%,实现依法防治,群防群控,力争疫情不发生,确保有疫不扩散,保障全县畜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农业发展范文3

【关键词】低碳农业 农村 工业化 发展

一、低碳农业的发展前景

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了《能源白皮书》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概念,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1】。低碳经济是以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经济,是应对气候变暖、确保能源安全、保护资源环境的必然选择。一般来讲,人们只把“低碳经济”看成工业的发展方向,低碳经济似乎与农业发展无关。

但是,低碳农业是中国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领域和根本保证【2】。

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正面临着高投入、低产出、低效益、资源高消耗和过度利用、生态退化、环境恶化、农村生活条件差等一系列问题。近年来,在可持续发展这个大背景下,以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农业备受世界各国的关注。低碳农业是以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为核心的根本性转变,同时也是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领域。

因此,将低碳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中,以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为基本思路,将会实现农业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二、低碳农业将面临的问题

目前,全国各地农村的低碳农业模式的优越性在推广应用过程中得到了证明。但由于我国的低碳农业匹配的条件不足,在农村推广过程中受到了我国地理、生产习惯、资金和技术等因素的限制。

1.低碳农业发展遭遇技术瓶颈

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低碳农业,却面临着农业科技应用水平不高、农业科技人员断层、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这直接影响了低碳农业的推广和发展。

2.我国人口的迅速猛增伴随着粮食的大量需求

立体化的种植模式初步改善了我国土地短缺与粮食需求量大的矛盾,推动了我国农业发展的新进程。但如何更充分利用土地、阳光、空气、水,在拓展生物生长空间的同时提高出产效益,同样是未来农业面的又一挑战。

3.规模化低碳农业发展面临困难

以小农分布为特征的农业影响低碳农业的规模发展。我国农村由于地理位置等的因素,缺乏统一组织与支持,从而影响了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的组织。

4.资金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近年来,我国的水利投资往往偏重于江河治理、水利工程建设,而对农业水利工程倾斜不足。多数地方的水利基础设施不尽完备,缺少资金的大量投入,使得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处于尴尬境地。

5.现有的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快速发展与保护相矛盾

以农业化肥使用为例,化肥的使用已形成了农民们惯性思维,大量的石化产品使用造成土地结块、肥力下降等,严重影响了土地的循环使用,不符合低碳农业的发展要求。如何将可持续发展和高产相结合,转变农业生产的方式,是我国农业面临的又一难题。

6.农民的生态意识不高

农民生态意识的优劣是直接影响到农村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推行低碳农业的关键因素。提高农民生态意识普及低碳农业常识,让低碳农业成为一种自觉行动,才能切实有效的推进低碳农业。

三、低碳农业发展之路势在必行

发展低碳农业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必然选择,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我国农业的低碳生态转变,这将是未来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1.低碳农业发展之路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迫切要求

农业生态系统与全球气候变化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全球温室气体(包括CO₂、CH4 和N2O)循环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主要的温室气体来源之一【4】。农业生产系统也越来越多地受到温室效应的影响。农产品生产与加工的工业化进一步加大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发展低碳农业,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已成为各国的当务之急。

2.低碳农业发展之路是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建设现代农业的迫切要求

以农业开发为基础,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型农业生产结构,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建立起高产、优质、高效的新型农业生产结构。低碳农业的核心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以最小的要素投入获取最大的农业生产效益,因此低碳农业既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理念,又符合我国土地“小、碎、散”的特点。

3.低碳农业发展之路是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迫切要求

低碳农业是为解救生态圈失衡而实施的人类自救行为。发展低碳农业的关键在于改变人们的高碳消费倾向,减少石化能源的消费量,实现农业低碳生产。使高产与低碳切实结合起来,在改善环境的同时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4.低碳农业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从全球范围来看,食品安全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国际市场对农产品的质量、单位能耗指标、环保指标要求越来越高。农业竞争力集中表现在产品的数量、质量、安全、效益和生态等五个方面,它是一个国家农业发展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实现农业低碳化关键在于投入低碳化与产出低碳化,包括缓控释肥技术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应用,采用绿色种植、绿色加工,推进低碳农业的蓬勃发展。

综上,低碳农业的发展之路是艰难曲折具有挑战性的,同时低碳农业又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由低碳农业的“ 三低、节约、高效、安全”的特点来看,低碳农业符合我国建立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潘家华,郑艳,庄贵阳.低碳经济的概念与方法学探析[M]./张坤民,潘家华,崔大鹏.低碳发展论.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

[2]李明贤.“循环经济与现代农业”笔谈.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2~4.

农业发展范文4

近年来,为进一步推动设施农业上档次、上规模,使其逐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偏关县重点在平万线和沿黄旅游线集中的3个乡镇连片发展温室大棚,精心打造引领全县农业发展的绿色经济长廊。截至到2009年8月末,全县设施农业已由2005年初的200亩发展到1000亩,温室大棚的数量已达到1000多栋,形成了老营镇绿色蔬菜基地、陈家营乡瓜果基地和天峰坪镇花卉等三大基地,2009年该县又在交通发达的陈家营乡投资800万元新建了蔬菜批发市场,初步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链,全县设施农业逐步向规模效益型拓展。

二、发展设施农业的一些主要做法

1.科学规划,政策扶持。在规划上,严格实行“四统一”、“两结合”,即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建设标准、统一配套、统一生产品种;实行作物生产外销与内需相结合,产品批发与零售相结合,走“公司+基地+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发展模式。在政策上,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发展设施农业的政策措施,凡设施农业达到建设标准的村(组),每栋奖励农户5000元,水电路配套全部由县乡负责解决,有利地促进了全县设施农业的发展。

2.树立样板,典型带动。大力实施“三地”、“四棚”建设,即做到县有示范基地、乡有示范点片、村有示范户棚。示范基地把大棚建设、滴灌技术、新品种的引进、技术人员的培训、病虫害的防治、茬口的安排等各项措施组装配套。示范点片把实用技术、优良品种以及良种良法在点片上配套。充分发挥干部的指挥棚、党员的带动棚、科技人员和科技户的示范棚的“三个示范”作用,切实提高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和技术水平。在一些农民接受程度暂时不高的乡村,通过1~2个示范户的大棚种植和示范,引领带动周围群众,使设施农业的种植技术逐步由点向面上扩展。

3.转变职能,优化服务。该县通过“行政+技术”,即“政技”结合的方式,强化了政府的服务职能建设。一是制定大棚建设标准、无公害蔬菜生产标准,印发不同品种蔬菜的技术操作规程。二是及时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合理安排果菜种植结构。三是统一育苗和技术服务,提高育苗质量和生产水平。四是落实技术人员承包指导大棚生产责任状,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五是积极引进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推进设施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为设施农业发展提供良种、技术及产后销售服务。

三、设施农业发展成效显著

1.促进了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设施农业的规模化发展彻底打破了传统农业生态环境脆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的特点,实现了农业由单一的粮油种植逐步向多样化、高效益转变。

2.拓宽了农民就业门路。设施农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带动了加工、运输、营销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解决了全县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拓宽了农民致富门路。据调查,2009年全县有3000多劳动力从事温棚蔬菜生产,有近500名农民参与蔬菜的贩运和销售。

3.实现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设施农业变一季生产为多季生产,一季增收为多季创收,有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实现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特别是随着设施农业的规模化发展,农民的增收渠道也随之扩大,增收效果十分明显。据测算,当地日光温室亩均纯收益平均达到1.5万—2万元;大中拱棚亩均纯收入平均达到6000—8000元以上。每亩年均纯收入是种植玉米的6倍。设施农业的发展壮大,使群众看到了科技生产力的实效,已成为晋西北山区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突破口。

四、设施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发展设施农业的技术力量薄弱。一是农民自身技术水平普遍低;二是科技人才缺乏,技术服务不到位;三是设施农业科研投入不足,技术创新不够,突出表现为设施农业装备发展滞后,设备比较简易,环境控制能力差,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

2.发展设施农业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1)农户资金积累少,财政资金支持不足。多年来,农民自我积累微乎其微,大多数农民维持日常生产仍显得捉襟见肘,对设施农业无力投入,而政府投入又少,难以把蛋糕做大。2008年,偏关县投入财政扶持资金860万元;2009年,投入增加到1000万元,这对于保吃饭的偏关县财政来说,为扶持设施农业的发展,已经是尽了最大的努力。而对于大规模发展设施农业的资金需求明显不足。同时,政府在对设施农业的投入中,只注重了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资金投入,对其衍生的原材料供给、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没有扶持或者甚少扶持,导致投向上对产业链其它环节的盲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发展规模、建棚质量和生产效益。

(2)金融业资金支持力度不够。晋西北处于边远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民收入水平低,发展相对滞后,使得该区域农户和涉农企业贷款风险较高,况且设施农业是一次性投入高,多年受益的项目,与一般支农贷款期限相违背,造成设施农业贷款困难。以偏关县为例,截至2009年9月末,该县设施农业贷款余额仅为470万元。近年来,人民银行虽然提供了多种政策和资金支持,但规模和服务功能还十分有限,信贷投入总量无法满足设施农业规模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

(3)其他融资方式较少。晋西北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落后,农户和涉农企业融资渠道狭窄。由于受企业规模、经营业绩等上市条件的限制,涉农企业很难通过股市融资来获取企业发展资金。同时,受本地投资环境的影响,招商引资的力度严重不足,民间投资发展也较为缓慢。融资渠道狭窄严重制约了该区域设施农业的发展。

五、相关建议

1.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一是围绕设施农业工程建设、优良品种选育、土壤及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二是针对设施农业主要是用于瓜菜生产实际情况,强化瓜菜新品种引进和推广工作;三是加大对设施农业的科研投入力度,努力加快自动化、机械化、现代化设施农业建设的步伐。

农业发展范文5

当前,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城乡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休闲度假旅游已经成为城市居民消费的一个重要渠道。回归田园、亲近自然的愿望更加强烈,休闲农业面临着难得的大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一是国家重视休闲农业发展。发展休闲农业列入了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显得越来越重要。2007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积极发展休闲农业,拓展农村非农就业增收空间;甘肃省委省政府在2008年,将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扶持和引导有条件的农户发展农家乐和观光休闲农业写入了促进农民增收的“六大”行动。2010年,甘肃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意见》对积极开发农业和农村蕴藏的自然生态、生产生活、民族风情等休闲旅游资源,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为全省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政策支持。2012年4月,省农牧厅、省旅游局签署了《合作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框架协议》,建立了定期会商和联系机制,2013年9月,省农牧厅制定了《甘肃省休闲农业发展实施方案》和《甘肃省休闲农业示范县和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办法》,提出了全省休闲农业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根据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对全省休闲农业发展进行了总体布局,明确了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创建的对象、条件和程序。二是休闲农业资源丰富。甘肃境内地形地貌复杂,气候差异较大,农产品特色鲜明,文化遗存丰富,农耕文化悠久,少数民族众多,因而休闲农业资源类型多、分布广、特色明显。据调查统计,休闲农业资源有8大类型1176种,类型多,分布广,特色明显。

全省乡村具有开发价值,各具特色的自然风光441处;分布在城乡结合部及大型景区周边的农家乐5401户;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251个;浓郁的民族特色活动57个,其中生产活动12种,生活方式9种,民族习俗23种,民族节日13个。乡土特色的手工艺品及文化艺术品共151种;独特的乡村传统劳作方式34种;各具特色的民俗风情比赛77种;各地的节会、庙会共165项,为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广阔空间。三是市场需求巨大。随着人们健康、养生意识的增强,回归田园、回归乡村风尚的兴起,交通运输日趋发达和私家车的广泛普及,国家经济发展和带薪休假制度的施行,城乡居民和省内外游客休闲体验农事活动和乡土文化成为市场新宠。四是农民积极性高涨。许多地方农民发展休闲农业富裕了,带动周边农户自发利用自家空闲的房屋、多余的场地、菜园、果园、鱼塘等资源创办农家乐等多种形式的休闲农业经营实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农民发展休闲农业的愿望越来越迫切,积极性越来越高涨。调查显示,休闲农业发展好的地方,农民收入显著提高,尤其农家乐集聚区的农民,年均收入比当地农民人均收入普遍高1倍以上。近年来,全省休闲农业虽然得到了快速发展,具备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面临着一些不利因素的制约,主要表现在:政策和资金支持不足。省政府2010年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意见》,但大多数市县没有出台扶持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和办法,政府无投入,发展无规划,尚处于自发式、无序化发展状态。发展速度慢、规模小、层次低,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居民消费需求不相适应,开发深度不够。

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最常见的是形式是“农家乐”“农家乐”大多以吃农家饭、打牌、喝茶为主,经营特色不明显,农家乡土风味不够浓,与风土人情结合不紧密,对乡村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延伸产品开发严重不足、基础设施差。乡村的道路、饮水、公共厕所、垃圾处理、通讯设施、住宿和饮食卫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管理人才匮乏。休闲农业经营管理人员,基本都是原来从事农业生产、加工、营销的农民,对休闲农业缺乏管理经验,整体素质偏低,组织化程度不高。休闲农业管理机制不健全,农业部门与工商、税务、国土、金融、卫生、公安、旅游等部门在管理上还不够协调,游客的餐饮、住宿、娱乐在安全、卫生等方面还不规范。

二、休闲农业发展思路与对策

甘肃休闲农业要紧紧围绕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为核心,以推动农村繁荣发展,实现农民文明富裕为目标,以特色乡土文化传承创新为亮点,以农业和文化结合为灵魂,把发展休闲农业与“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相结合,与“富民兴陇”战略目标相结合,与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相结合,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完善设施,打造有机、绿色、健康、安全品牌,推动全省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㈠发挥区位资源优势,合理规划布局依据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农业生产背景等条件,将甘肃休闲农业发展总体布局为5大区域。

1.河西走廊绿洲农业区。主要是酒泉、嘉峪关、张掖、金昌、武威5市。依托河西走廊奇特自然景观、沙漠绿洲和莫高窟、嘉峪关关城、大佛寺等著名景区,利用油菜花、葡萄、现代制种、啤酒原料等种植业资源和鲑鳟鱼等冷水鱼资源及河西走廊光照充足、积温较大等自然条件,以敦煌阳关葡萄村、敦煌杨家桥农家乐村、肃州区银达镇新农村景观、玉门市清泉农业示范园、酒钢紫轩葡萄庄园、金塔鸳鸯湖渔业园、张掖湿地公园生态休闲垂钓园、临泽双泉湖垂钓园、甘州二八水库休闲渔业园、永昌金川峡水库鱼乐园、肃南裕固族风情园、石岗墩高科技农业示范园、肃南康乐草原、高台祁连葡萄庄园、凉州区长城乡农家乐、威龙葡萄酒堡、莫高葡萄庄园、天乙生态园、民勤青土湖沙漠生态园、天祝三峡农家乐等为依托,重点发展生态科技观光、乡村生态庄园及丝路风情体验等休闲农业项目。

2.黄土高原农耕文化区。以庆阳市、平凉市及定西市为主。依托黄土风情、农耕文化、特色农业和特色餐饮,以华夏农耕文化博览园、黄土地农家乐、城市情缘农家乐、西峰窑洞农家乐、崇信龙泉寺农家乐集聚区,陇西县中药材科技示范园、渭水情休闲娱乐中心、渭源马铃薯博览园、临洮三易花卉园等为重点,重点开发窑洞农家乐、乡土民俗体验、农耕文化体验等休闲农业项目。

3.民族风情体验区。主要是临夏、甘南2个民族自治州及肃南、肃北、阿克塞、天祝、张家川等民族自治县。依托回、蒙、藏、裕固、哈萨克等民族风情特色,凭借黄河、草原等自然风光和特色乡村景观,以永靖枣园新村、永靖太极岛休闲垂钓荷花园、刘家峡水库网箱渔业园、东乡族民族风情体验园、康乐人家民俗园和政万亩油菜花、卓尼九甸峡水库网箱渔业园、香巴拉藏族风情园、迭部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文化遗产、桑科草原、碌曲草原牧家乐等为重点,发掘花儿等特色民俗节庆,开发“田园牧歌”式的民族风情体验和乡村生态庄园等项目。

4.山地生态绿色度假区。以天水市和陇南市为主。以天水高新农业示范园、麦积后川村农家乐集聚区、秦安南苑山庄、甘谷月季园、康县阳坝茶园、武都油橄榄示范园、西和仇池古国渔业风情园、文县白马河民族风情区、文县汉坪咀水库网箱渔业园、张家川秦岭细鳞鲑渔业园为依托,依靠自然环境、人文环境,重点开发休闲度假庄园、休闲农业创意精品、绿色特色农产品礼品。

5.黄河风情休闲区。以兰州市和白银市为主。以黄风三峡风情线及其永靖枣园、永登玫瑰园、安宁仁寿山桃园、皋兰什川古梨园、白银水川休闲渔业垂钓园、白银四龙农家乐集聚区、兰州南北两山农家乐等为依托,发展农家乐、现代农业示范园和农业观光博览园。

㈡立足现有基础,打造休闲农业经营实体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设施基础,依托各级农业园区、农事景观、农业文化、节庆活动等打造一批休闲农业示范园区、农家乐、休闲农庄和休闲农事体验区等经营实体。

1.休闲农业示范园建设。依托各市、县农业示范园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和林果、蔬菜、渔业等优势农产品种养研发基地,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拓展教育示范功能,打造集农业生产、农耕体验、渔业休闲、文化娱乐、教育展示于一体的休闲农业示范园。2.农家乐建设。引导有条件的农户,利用区位便利优势、农业生产条件、水域滩涂和空置房屋等生活资源,大力发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摘农家果、钓特色鱼”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同时,挖掘文化内涵,发展特色经营和参与式体验经营。

3.休闲农庄发展。发展以农民经营为主体,乡村民俗文化为灵魂,城市居民为目标的休闲农庄,打造一批休闲特色突出,休闲主题多元,引导标识规范,建筑物与周围环境协调,民俗活动、科普场所、特色小吃、客房餐厅齐全,使用自产无公害农副产品比例达到80%以上的休闲农庄。

4.大型农事景观开发。利用农业生产过程的时空景观,发展休闲观光,为农民带来收入,同时彰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丰收景象。每年评选推介一批环境优美、场面宏大、景色迷人、特色明显、公众喜爱、环境友好的农事景观,进一步丰富休闲农业类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甘肃”。

5.发掘农业文化遗产。要把挖掘农业文化遗产作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充分挖掘甘肃悠久的传统农耕文明和绿洲农业文化,发掘梯田耕作、淤地坝、间作套种、特色作物栽培、农业复合系统等农业文化遗产,建立遗产名录,出台保护政策,建立保护组织,做好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要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把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丰富休闲农业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和景观资源加以开发利用,以增强休闲农业产业发展后劲,带动遗产地农民就业增收。

6.提升农事节庆活动内涵。挖掘民间节庆节会文化,繁荣民俗文化,实现“以节会友、以节拓市、以节富民”,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势新成果,不断开发新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节会节庆。

㈢开展示范创建,培育知名品牌在全省开展示范创建活动,打造一批明星品牌,引领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规范发展。一是根据农家乐接待能力、就业人数、经营收入等规模,食品卫生、规范操作等内部管理及经营特色、文化挖掘等因素,制定评价指标体系,评选一批明星农家乐;二是以自然生态、田园文化、农耕文明为基础,以诚信经营、提升内涵、保障质量为重点,根据基层党委政府重视休闲农业发展程度,休闲农业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状况,综合考虑区位、经济发展、自然生态等要素,创建一批休闲农业示范县和休闲农业示范点(含农家乐、农业示范园、渔乐园、休闲农庄、专业村、民俗村等);三是开展省级星级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企业)评定,着力打造一批优势产业突出、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经营特色化、管理规范化、服务标准化的休闲农业示范品牌。

㈣完善保障措施,促进产业发展

1.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各级政府加大相关优惠政策衔接力度,在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土地使用、税收减免、融资信贷及用水用电等方面实行优惠;出台专门政策,以市场导向配置资源,鼓励工商企业、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户和个人等投资开发休闲农业;建立财政专项资金,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发展休闲农业,开展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住宿、餐饮、娱乐、信息网络、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休闲农业快速发展。

2.加强规范管理。按照边发展、边规范的原则,各级农业主管部门要加强指导、服务和监督管理,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做好休闲农业统计调研等基础性工作,及时发现和总结推广发展休闲农业的好模式、好经验。

3.强化宣传推介。加大开展休闲农业宣传推介力度,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报刊、路牌等各种媒体和渠道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推广,进一步宣传推介甘肃农耕文明、乡土文化,普及休闲农业知识,让城市居民方便、及时、准确地获得休闲农业消费信息;通过举办研讨会、节会,组织休闲农业产品参加大型展示展销活动等形式,促进休闲农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业主进行交流探讨和合作,互通有无,借鉴经验,实现休闲农业良性发展。

农业发展范文6

襄垣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长治市北部,辖8镇3乡、323个行政村;总面积116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9万亩;总人口26万,其中农业人口19万。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200亿元,同比增长15%;财政收入完成30亿元,同比增长12.6%;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7亿元,同比增长22.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427元,同比增长12.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855元,同比增长11.5%。在山西省2010年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中,襄垣县发展指数排名第三,发展水平排名第七。襄垣是煤炭大县,也是农业大县。近年来,襄垣县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综合实力跃居长治市乃至山西省前列。但从农业这一块来看,却不容乐观。一是农民穷、产业弱。大多数农民靠种地为生,收入较低。以2010年为例,农民人均纯收入虽然达到6855元,但客观事实是大部分农民达不到平均水平。二是襄垣农作物生产门类杂,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三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少、无带动能力,而且产值都不大。为解决农民增收难、就业难问题,近年来,襄垣县以发展设施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步伐,探索出了一条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在2010年建设5200亩设施蔬菜园区的基础上,襄垣县2011年又新建了百亩以上设施蔬菜园区80个,面积15000余亩,总面积超过2万亩,亩均年收入达到9500元以上。此外,襄垣县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大力发展“3+1”产业模式,培育设施种植、规模养殖、干果经济林三大产业和一批配套龙头企业。

二、襄垣县发展设施农业的优势

(一)时差优势。从全国来讲,海南蔬菜大量上市的时候,东北还没有;东北蔬菜大量上市的时候,海南还没有;山西蔬菜上市的时候,海南和东北都没有,打好这个时间差、抓住这个市场缺,蔬菜就能卖个好价钱。再加上设施蔬菜产业一年两季,目前是前茬青椒、后茬西葫芦,种植的内容可以根据市场和技术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因此,襄垣县发展设施农业占“天时”。

(二)地理优势。设施农业首先在我国东北地区兴起,在山东省得以盛行。影响设施农业的主要是气候原因。山东、河北、山西都位于北纬36—37度之间,是我国最佳设施农业产业带。往北成本会提高,往南气候不适宜。襄垣地处上党盆地,四季分明,生产出来的蔬菜口感好、品质好,而且襄垣和寿光在一个纬度带上,发展设施农业居“地利”。

(三)有经验可鉴。多年来,长治市长子县发展设施农业,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人力资源,形成了规模效应。襄垣在发展设施农业上,远处可借鉴山东寿光,近处可学习长治长子,而且襄垣与长子的农业条件不相上下,可以说,在襄垣发展设施农业有“人和”。

(四)有政策支持。2009年12月,山西省政府制定了《设施蔬菜生产发展规划》,将襄垣县列为山西省发展设施蔬菜重点县之一,为襄垣县设施农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三、襄垣县发展设施农业的经验做法

(一)科学决策,准确定位。先进地区农业调产的实践表明,只有发展既符合实际,又能让大多数农民都参与、都增收的产业,才能调好产、做下去。经过反复调研,外出考察,联系实际,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2009年7月,襄垣县在古韩镇崔家庄村小面积试种设施蔬菜,获得成功。最终,襄垣县把农业调产思路定位在设施农业上。

(二)重点扶持,强力推进。农业基础薄弱,最需要扶持。在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同时,对设施农业,襄垣县主要采取了直接扶持和间接扶持两个措施。首先,直接扶持。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财政扶持。新建冬暖式日光大棚每亩补1万元,生贵式春秋大棚每亩补3000元,每亩秧苗补助360元。二是贷款扶持。襄垣县专门出台了奖励政策,只要积极支持设施农业建设,每年奖励有关银行30万元。三是用地扶持。襄垣县及时为有关农户办理流转手续,每亩土地流转金平均500元左右,实现了流转双方互利互惠。四是基础设施建设扶持。相关职能部门,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价格、最优的服务,帮助各园区完成了水、电、路等配套设施。五是技术扶持。由财政出钱,从外地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县农业部门也组织技术骨干定点包保,长期服务于各个园区。六是种养联动扶持。鸡粪是设施蔬菜最好的肥料。因此,襄垣县制定了发展规模养鸡业的补贴标准,凡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且新增商品鸡在1万、2万、3万只以上的,分别按每只3元、4元、5元的标准补贴。其次,间接扶持。以抓工业的理念抓设施农业,需要从设计、生产到销售全程谋划,要统筹考虑各个环节,积极向产业化方向发展。按照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服务的思路,以财政补贴总投资的40—50%和贴息贷款的方式,及时建设了东山底鑫源祥、崔家庄永丰等四座智能化育苗中心,西王桥、西关2座大型蔬菜批发市场,西王桥、五阳、桥头3座自动化恒温冷库,1个客商服务中心以及配套龙头企业,形成了一条龙服务体系。

(三)加强指导,注重服务。首先,坚持正确引导和技术服务并重。针对广大种植户缺技术、不会种的实际,定期组织召开形式多样的观摩会、培训会。同时,对技术人员,不管是外聘的,还是本县的,都签订技术服务合同,明确服务标准和服务要求。此外,坚持及时指导和主动帮扶并重。在发展设施农业的过程中,及时应对灾害,采取防灾措施。组织机械、保温物资等,帮助各园区度过灾害。对设施受到损害的农户及时拨出专款,并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修复工作。

四、襄垣县设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思考

(一)后续资金不足,银行贷款困难。建设设施农业,改变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条件,是农民长期以来的愿望和要求,但是设施农业投入较大,特别是水、电、路硬件设施投入较大。农民虽有从事设施农业的愿望,但在筹集建设资金方面还有较大困难。银行贷款存在门槛较高、手续繁杂、资金到位晚、贷款时间短等问题。

(二)主体意识不强,农户思想消极。虽然襄垣县政府已经给农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但有的乡镇未能全部落实到农户,存在政府积极、农民消极,政府主动、农户被动的现象,特别是气候反常问题,尤其是2010年严重的“倒春寒”加剧了农民等一等、看一看的想法。如何把政府行为变为农民自愿,变“要”为“我要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技术人员较少,缺乏全面服务。目前农业技术人员,尤其是能开展设施农业技术服务的人员还不能满足设施农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对襄垣县农技人员来讲,设施农业还是一个新内容,需要边干边学。另一方面虽然从外地聘请了一部分技术人员,但远远满足不了现实的需要。

(四)市场运作能力较低,营销队伍数量较少。目前襄垣县从事农产品经营的人员还相对不足,农民经纪人数量较少、素质还比较低,还没有真正建立起充分利用市场、进行市场化运作的营销队伍,还没有形成市场化、产业化链条,不利于降低农产品销售风险和实现农产品增值。

五、发展设施农业的启示

(一)发展设施农业要形成规模效益。设施农业发展,没有规模不成气候,不成气候难以保证效益,不保证效益难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要确保设施农业始终保持较强的生命力,始终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就必须规模连片、园区推进。效益高的产业不一定适宜大面积推广,比如养藏獒,收入很高,但却不适宜大多数农民养殖。农业的效益来自规模。没有规模就没有市场,没有市场就没有效益。设施农业虽然是科技型产业,但大多数农民都能够掌握,适合大面积推广,有利于形成规模效益。

(二)发展设施农业要坚定信念。要想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就必须着力于内涵扩大再生产,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广大农民都要坚定这个大方向,要进一步通过各种渠道开展全方位的宣传教育,更加坚定发展设施农业的信念,为进一步加快设施农业发展奠定坚实的组织保障和思想基础。

(三)发展设施农业要有“能人”牵头。设施农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带头人的领导。能人带动引领了农户思想观念的转变,激发了农户致富的热情,也引进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大大地促进了农民增收进程。襄垣县设施农业之所以得以发展,县委副书记冯俊义功不可没。冯俊义是一位对农业生产颇有研究的领导,在长子县任县长期间就以设施农业为总抓手,发动农民大搞蔬菜基地建设,经过几年奋斗,长子成为闻名全国的青椒生产基地。从长子调职到襄垣任县长后,凭借自身的经验技术,大大推进了襄垣县设施农业的发展。

上一篇腊梅

下一篇茨威格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