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意见和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培训意见和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培训意见和建议

培训意见和建议范文1

一个至关企业发展的内部销售培训体系,一件关系到企业人员素质提升的大事,难道就这样被不内行的培训管理人员一直敷衍下去,让员工根本得不到有效的培训?

建立一个良好的销售培训体系,这是一个企业所有营销系统的员工最好的福利!

小阳是一个在一线销售岗位上工作长达十余年的杰出的销售精英,阴差阳错地坐到了C公司的销售培训部经理的位置上,而这个企业却是一个正在乘风破浪的新兴发展的企业,不但企业膨胀很快,人员需求大幅增长,对人员的提升也迫在眉睫,可是对于人员素质提升的培训事业在该企业还是“小媳妇坐轿—头一回”。虽然,一切都是从头来,困难重重也根本无章可循,但领导也给他下了一个死命令,必须在半年内将整个集团的销售培训体系完全建立起来,这不但包括总部的销售培训规划体系,也包括下属公司的销售培训分支体系等等。

他开始也干着急,这与做销售的困难比起来,可要困难得多啊:要人没人,要支持没什么支持,要经验没经验,用一句大白话说就是:除开他一个光杆司令之外,要啥没啥!怎样才能把销售培训体系建立起来呢?怎样将这样一个有十大区域公司的销售培训系统建立,将销售培训搞好呢?

好在是做销售出身,有相当的“开荒”经验。小阳运用其极强的规划、沟通能力,将销售培训体系一步步地推进了起来。

一、万事开头难,先动起来—寻找素材:

小阳先搜集到了集团原来的一些零散的销售培训教材,将其整理到了一起,对一些已不符合现在的现实情况或已老套的理论进行了初步的修改。如对业务员的业务培训中的“生动化”,他就针对实际情况进行了重新的定义,也对业界尊为经典的“拜访八步骤”进行了扩充,使业务员一天的工作内容更加丰富和有条理。

同时,由于自己是老业务,有着非常丰富的销售工作经验,曾经操作过或经历过很多鲜活的案例,于是,他也对这些内容进行了收集和扩充,如原来他曾经操作过的深度分销过程,他就从原来的具体操作中总结出了一些规范化的内容,拟订了一本新的《深度分销手册》作为培训教材和操作手册,而对自己操作过的解决渠道冲突的几个成功事件,进行了总结和提升,成了区域管理中的案例分析中最重要的部分。

到这个时候,小阳心里只有一个想法,先将销售培训做起来再说,边走边看呗,实践出真知嘛,反正基本的培训教材已经有了。先做一些简单的培训—基本业务培训,这些没有多大发挥的比较固定的内容经过修改,已经基本能满足最基层的业务员培训要求。于是,他经过领导的同意,大胆地向下属区域公司发出文件:“我下来培训来了!”

在下属区域公司培训过程中,他一边做着基本业务培训,一边在课堂上收集起了一些有特性的案例。通过他有计划的要求业务员提供各类型的案例,他得到了培训最宝贵的东西—素材。

下面是他通过这一轮的基本业务培训收集到的各类型案例汇总:

案例类型走访调查新产品上市价格体系渠道选取消费者促销渠道促销区域开拓对抗竞争组织机构设立

正面232435431

反面 121 1

有了这些重要的现实素材,小阳心里有底了—我的培训体系将从这些案例开始!

二、找到销售培训体系的支撑—确立方向:

小阳所在的集团公司是一个新兴的大型集团,销售系统复杂而分散,于是公司成立了一支专门的队伍对销售发展进行研究,对区域公司的销售进行指导。于是,小阳充分运用了这个资源,邀请他们这些销售发展研究人员对销售培训方向作出指引,看是否有对销售培训体系有指导意义,或者是否还有重要的部分被遗漏(其实大家可以从他收集案例中看出,他收集的案例类型是比较典型而系统的)。

他心中暗自偷笑:哈哈,其实,公司销售发展的方向不正是我销售培训发展的方向么?原来一直以为他们只作研究,跟我根本没有什么关系,看来,关键时候他们还是很有帮助的哟!

通过沟通与讨论,小阳最后与销售发展部确定了近期销售培训的主要方向: 类别日常管理 销售技巧提升职业素质提升渠道发展 销售能力提升人员基层、中层基层、中层基层、中层中层、高层基层、中层、高层

三、实际与理论相结合—成就新教材:

前面提到的被小阳视为宝贝的案例,其实只是让小阳对他的销售培训体系成功建立吃了定心丸。但真正难的是,他如何在现在鱼龙混杂的营销理论中,找到契合的营销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集团自己的营销理论体系。也就是说,他首先必须找到有用的理论作基础,将这些理论基础或营销大类串起来,并且揉合到上面几个大类中,成为他整个销售培训教材体系中的理论支撑。

到他找书看、找资料查的时候了。小阳一头扎进了书店,在经管、营销类书架边扎下了根,遍翻了一些或经典、或时髦、或理论、或实战的各类营销书籍后,他选取了一些对其培训教材编写可能有用的书,乐颠颠地搬回到了办公室里。

他早就想逐渐舍弃原来集团里正在应用的基本与书店里的各类教材无异的传统教材,为什么他又要将这些书搬回来呢?小阳可不是这么想的,他将这些书搬回来,是要与他曾经收集到的案例一起,都变成他自己的东西,将其完全针对各级销售系统员工的需要,编出一套全新的教材来!

于是,他将在各区域培训时让区域公司安排的培训助理都召集到了一起,找到一个安静的地方,静心地写起了培训教材来。

以下是他经过一个月封闭,与几个助理写出来的教材系列:

类别 日常管理 销售技巧提升 职业素质提升 渠道发展 销售能力提升人员 基层、中层 基层、中层 基层、中层 中层、高层 基层、中层、高层题目 4、2 6、3 3、2 5 3课时 6、3 9、5 5、3 7 5

四、集团与区域相结合—制定全盘计划:

有了销售培训方向,全面编写了营销培训教材后,提交给领导,领导也表扬了他,对他的思路与实施结果表赞许,小阳松了一口气—总算没有白费!于是,他趁热打铁,与下属区域公司经过充分的讨论,依照这些培训方向与教材,编写出了销售培训三年初步计划和当年具体计划:

类别日常管理销售技巧提升职业素质提升渠道发展销售能力提升

时间开展一年一年两年两年三年

类别日常管理销售技巧提升职业素质提升渠道发展销售能力提升

人员基层、中层基层、中层基层、中层中层、高层基层、中层、高层

区域A、B、C、D、EA、B、C、D、A、B、C、D、EA、C、D、EA、B、C、D、E

具体时间安排A:

B:

C:

D:

E:A:

B:

C:

D:A:

B:

C:

D:

E:A:

C:

D:

E:A:

B:

C:

D:

E:

讲师集团:

区域:集团:

区域:集团:

区域:集团:

区域:集团:

区域:

以上都还是集团总部安排组织的培训,小阳还针对区域公司的情况,对区域公司自己来安排的培训也作出了一个宏观的要求:

类别业务入职培训业务技巧培训专项培训1专项培训2专项培训3

人员

课时

五、人员培养与培训—内外结合:

由于集团的业务急剧扩展,区域公司对培训有了较强烈的要求,于是,按照集团总部要求,公司主管最好从内部培养的精神,小阳抽调了一个很有培训潜力的区域公司销售经理,作为自己的副手,这样,他这个光杆司令终于有了第一个兵,他这个销售培训部也就堂而皇之地挂牌成立了!

由于集团下属区域公司开始一般都没有自己的培训组织,只是有空的时候,由销售精英们来作为兼职培训师,作一些基本的培训;有时也请一些培训公司来作培训,但都不成体系。小阳早就在自己到区域公司培训的过程中,接触到了一些有潜力作培训的内部人员,并都进行了一些交流和沟通。在他挂职牌成立销售培训部的时候,他不失时机地写了一份报告,将整个集团的销售培训体系概念提出,要求建立整个销售培训机构。于是,那帮一直在区域公司干销售的哥们,都成了区域公司销售培训部的员工。

由于有机构做保障,小阳有了自己的经费。于是,他找到了一家培训培训师相当有经验的培训公司,给这帮销售培训体系的员工们做了一次非常专业的TTT培训。

有了部门机构的架子,有了自己写的有针对性的教材,又有了一帮逐渐专业的培训师们,小阳的销售培训体系就差操刀演练了!

六、轮番试讲—滚动式改进:

培训意见和建议范文2

第一,从认可度较高的思想品质方面来看,其优良率高达97.47%。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我校培养的学生职业道德优良,工作中能吃苦耐劳,表现出较好的敬业精神和工作责任心。这也说明我校一贯注重的思想道德教育在毕业生就业中发挥了作用。

第二,从认可度较低的方面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在专业知识方面,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水平持肯定态度,但对所学知识与工作岗位的适应性评价不高。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点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综合素质较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总体上说,我校大部分院系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计能适应用人单位的岗位需要,但仍需继续进行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的改革,避免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需求的脱节。在业务能力方面,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等评价较高,而对毕业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组织管理能力评价较低。对此,用人单位建议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社会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在工作业绩方面,用人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的工作效率和质量都较高,在工作中已经产生实际贡献,但普遍不善于提出新的工作思路、方法和建议。这也反映出毕业生对工作内容的研究不够,创新精神也有待加强。

二、启示

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我校2011届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总体是满意的。其高度肯定的方面需要继续深化,其反馈的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薄弱点则是学校教育教学和就业指导工作的关注要点。

第一,继续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注重思想道德教育与思想道德实践相结合。思想道德教育对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要使道德教育收到实效,特别是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被社会、企业所认可,就必须不断地丰富教育载体,广泛开展丰富的道德实践活动。例如学工处、团委组织开展的文明校园创建活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可以让抽象的思想道德教育回归社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道德的魅力,并在未来的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第二,从专业整体看,我校大部分院系的专业设置和专业课程设计能适应用人单位的岗位需要。但仍需继续进行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的改革,推行“课程重塑”工程、“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等。教学内容上,摒弃陈旧的教学内容,注意知识的更新,改变过去只重知识传授的做法,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放在首位。教育方法与手段上,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潜能。教学实践上,要与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相一致,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增加学生实习的时间并保证实习质量,加强教学实践和课外实习锻炼。

培训意见和建议范文3

关键词:校企合作;继续教育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1-0063-03

一、问题的提出

继续教育是指已经脱离正规教育,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接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是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高的一种高层次的追加教育[1]。它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校企合作,顾名思义,是高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校企合作教育的产生最早可追溯到1903的英国桑德兰特技术学院(SundlandTechnicalCollege)在工程和船舶及建筑系中实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2]。“三明治”教育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因此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校企合作的继续教育培训模式做到了高校与企业信息资源共享,高校利用企业提供设备,企业也不必为培养人才担心场地问题,实现了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高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节约了教育与企业成本,是一种“双赢”模式。

中国使用校企合作教育一词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虽然已经历三十余年的发展与完善,但目前校企合作仍存在较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校企合作观念落后、合作模式单一。据调查显示,高校在校企合作中的积极性与热情相对企业较高,大部分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处于以学校为主的合作模式,企业处于被动地位,参与合作的主观能动性没有调动起来。另一方面,校企培训计划与市场需求脱节。高校制订的培训计划及其课程与企业对接不够,以至于高校培训的人才与企业所需的人才不符。

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研究解决现在没有解决的问题,或者提供参考。校企合作继续教育的理论意义体现在为中国继续教育实施及校企合作的办学方针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同时可以提高企业内部人才质量,实现其人才发展战略。校企合作继续教育的实践意义在于探索出以校企合作为依托的高校继续教育模式,能够为企业切实的提供人才,让企业与高校之间构建良好的互利共赢,为学生谋发展,为企业创收益,为高校谋福利的关系,共同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和进步。

二、依托校企合作的高校继续教育培训模式构建研究

本文在强调高校和企业之间创建合作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高校继续教育培训模式图。从合作宗旨与合作内容两方面对合作模式进行深入探析,企业和高校在各方面实施合作,提高继续教育培训效率与实用性。

通过对合作宗旨及合作内容的明确,高校利用自身成熟的理论知识、企业利用其丰富的技术经验为合作的实现提供可靠的理论和实践依据。在整个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的运行中,最主要的是校企合作内容,故以下对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的校企合作的相关知识做详细阐述:

(一)合作宗旨

当前校企合作继续教育仍存在众多突出问题,其中陈旧落后的观念是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据此,高校与企业必须加强观念的革新,坚持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以专业技能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合作宗旨,提高校企合作的实质性效率。

(二)合作内容

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内容包括培训前、培训中以及培训后的所有事宜,本文构建的模式图是研究具体上的合作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培训体系。培训体系的建立是校企双方展开合作的首要前提,它明确了校企双方的各自职责与任务,是培训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首先,是明确培训意向。培训意向是指由培训需求引起的为解决某一问题而产生的想要培训以及什么培训的想法,这是培训开始的第一步。其次是清楚培训重点。企业培训目的是解决其出现的问题,对此,高校通过问卷和访谈等方法深入企业进行调查,帮助企业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法,进而确定培训的关键点。再次是划定培训内容。培训内容是培训的关键环节,决定着培训结果的好坏。最后是培训方式。培训方式是传递信息的工具,它影响着受训者接受信息的强度,是培训中不可忽略的重要过程。

2.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建设是继续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高校开设的培训课程,既要符合企业的需求,又要符合职业课程的基本要求,还要兼顾受训者的综合素质和基本文化素养。课程设置不应再固守传统的课程分类方法,应加大探索工作过程导向、任务驱动等新的课程设置方式。为建立健全课程体系,必须从教师技能和基础设施这两方面进行不懈努力。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决定着一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同时通过良好学习设备的提供,可以提高受训者的学习效率。

3.文化体系。文化体系是指在继续教育培训中形成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等文化现象,是教育和引导受训者健康成长、全面成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强文化体系的建设主要从这两方面入手:其一,规范办学理念。人才和技术是当今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这也就是吸引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关键。其二,营造文化氛围。良好的文化氛围对受训者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使其耳濡目染地不断提升自己。高校可以通过聘请知名的有丰富经验的企业家来学校进行座谈,用他们成功的经验鼓励学习者,使整个校园弥漫着一种学浓厚的学习氛围。

4.评估体系。高校必须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培训评估体系,对企业工作的实际情况、受训员工的主观感受及工作表现等进行中长期监控,从而对自己的培训方式和培训课程进行不断的更新和调整[3~5]。在校企合作的整个培训过程中,评估体系的建立相当于是后期的完善工作,是保证前期一切努力成果的重要措施。通过评价考核,才能了解到受训者是否真正获取相关知识,也可以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受训者对高校的反馈意见,也是高校评价自身培训是否有效,是提高办学质量重要的经验财富。

5.沟通体系。沟通交流是促进校企双方相互了解、相互合作的重要渠道,加强沟通交流,有助于信息传播以及意见的反馈,促进校企合作的长远发展。对于培训前期而言,加强双方的合作交流,使高校了解员工的真实信息,抓住员工的需求,合理设置培训课程。对于后期的意见反馈,可以让高校和企业找到各自的优缺点并不断改正,最终实现合作的互惠互利。完善沟通体系,首先从沟通方式做起。建立健全多种沟通方式,确保教师的信息可以快速散播给学生,同时让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传达给教师。另外,双方沟通内容是丰富多彩、各种各样的。

具体校企合作的高校继续教育培训模式(见图1):

三、进一步完善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的对策研究

针对本文构建的继续教育培训模式图,为促进继续教育不断发展,本文进一步提出了完善高校继续教育培训模式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主要从高校、政府、企业三方面进行分析,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一)高校可成立市场调研和企业分析的专业小组

作为校企合作继续教育培训的承办方,高校理应先进行市场调研,针对个别当地知名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市场的人才需求变幻莫测,高校作为人才继续教育的培训基地,应随时掌握人才市场的动态,第一时间了解最新人才需求信息以制定更改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和方式,让高校的培训更具针对性。企业随时都存在着大大小小的问题,这需要高校随时注意企业的动态,可委派专业人员收集信息和实地考察,以了解掌握相关信息,从而分析出企业急需通过培训才能解决的问题,总结出其中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一方面,一旦企业主动联系学校商讨培训事宜时,高校可及时拿出培训方案,让企业满意;另一方面,当企业没有联系高校时,高校也可主动联系企业,指出企业应进行培训的理由,让企业主动参与到继续教育的培训中。故高校有必要成立专业的分析调研小组,为培训的实现收集各种有利资料。

(二)高校推出拥有相当实力的“明星培训教师”

校企合作中最重要的资源是直接参与授课培训的老师,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继续教育能否开展以及开展后的持续性。现在高校拥有更多的是有着丰富理论知识的老师,对相关的实践技能了解甚少。针对此现象,一方面高校应当转变以往引进教师的观念,及时调整在引进教师上的相关标准和条件,要求教师应同时具备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高校应加强对已有教师的技能培训,要求教师掌握其所知理论知识的相关技能,让他们深入企业实践学习。

(三)高校进行培训后的跟踪调查

校企合作继续教育的培训方式并非立竿见影之事,它需要时间及实践的验证。高校应就培训后的效果进行及时的跟踪调查,并积极和企业交换意见。在培训结束后,高校安排专业人员深入被培训的职工中,和企业一起以观察交流的方式发现培训中被忽视以及培训后新出现的问题。由此应对以后在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上需要注意的问题,当然,这必须建立在高校和企业的长久合作当中。关于这一点,也从侧面证明了关于第一点意见中成立专业小组的必要性。

(四)政府政策上积极支持校企合作的继续教育培训

本着对企业职工负责的态度,以及企业职工的长期就业保障,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积极支持企业职工的在职培训,并着重偏向于校企合作的形式。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无论是企业还是社会,对技术性工人的需求与日俱增,在职员工需要继续教育来提高他们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以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而对企业而言,它们更多关注的是自身利益,尽管也有关注员工的时候,但他们只是关注那些只占很少比例的优秀员工,而忽视了其余绝大部分。因此,政府此时应主动站出来,一方面引导企业积极让自己的员工参与培训,另一方面从政策上硬性规定企业必须让员工在规定的时间里参加培训,并制定相关的监督评定措施。

(五)企业应以长久合作为理念,在企业内部建立相关标准规范

企业发展是一个长久的过程,特别是中大型企业,人力资源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企业主管应从企业的长远发展考虑,积极为企业储备人才,高校和企业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并以书面形式达成一致。企业问题的发现与解决都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它需要专业人员不时地观察与总结。企业应将校企合作看作一个长期的合作项目,向高校及时地总结培训中出现的问题,并与学校协商,解决企业面临的问题。企业必须确定培训的目标,只有目标坚定,才能在实施过程中提高培训效率,督促学生勤勉向前。

参考文献:

[1] 李朝昕.继续教育培训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探讨[J].市场论坛,2012,(6):72-74.

[2] 金爱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09.

[3] 于楠.中小企业培训市场分析及校企合作解决方案[J].职业教育,2011,(7):192.

[4] 何波,万嵩,阳海琴,田密.以评估为契机全面提升网络教育教学质量[J].中国成教,2009,(4):39-41.

[5] 何波,周朝发.中国优秀企业选人标准的特点及启示[J].绵阳师范学报,2008,(6):24-25.

收稿日期:2013-07-19

培训意见和建议范文4

【关键词】教育技术 培训 “一重视” “三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1-0045-02

自2000年12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文《关于开展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通知》(〔2000〕79号)开展教育技术培训以来,各高校都积累了不少培训经验,教育技术培训对促进教师深入进行教学思想、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整体改革,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教育部于2007年1月和2月连续了1号文《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2号文《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再次强调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实施质量工程,其中,“把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一 教育技术培训10年实效明显

从2001年至今的10年来,笔者坚持组织并参与教育技术培训,培训包括教育技术软件培训和多媒体课室硬件设备操作培训两个方面,教育技术软件培训在每学期中期的周末进行,多媒体课室硬件设备操作培训在每学期开学前进行。截至目前,共举办教育技术软件培训班22期,参加培训教职工1832人次,情况统计见表1。举办多媒体课室硬件设备操作培训22期,其中集中培训10期,分散培训12期,参训教师868人次,情况统计见表2。通过10年的教育技术的培训,我校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取得了实质性成效,参加学习的教师反映良好,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推广了教育技术知识的应用

首先是人员推广,我校共有教职工12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650多人),通过10年的教育技术知识培训,使全校教职工(包括离退休老职工)特别是专任教师都认识到教育技术对教育教学的重要性,了解了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掌握了教育技术的基本技能,使教育技术知识在我校得到了基本的推广普及。

其次是知识推广,培训内容包括教育信息技术理念、计算机基础知识、课件制作、网络知识、教学资源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网络教学平台应用等,基本包含了教育技术的主要内容,使参训教师较全面地、及时地了解和掌握教育技术基础的和新生的有关技术。

最后是技术推广,通过开学前集中或分散的多媒体课室硬件设备操作培训,介绍使用多媒体设备的注意事项,帮助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的教师尽快掌握设备的操作方法,正确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设备的使用得心应手,保证了老师顺利操作和教学的顺利进行,大大提高了设备的使用效果,降低了设备的故障率,提高了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和寿命。

2.促进了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参训教师将培训所学教育技术知识运用于教育教学中,极大地促进了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全校90%教师能够独立制作教学课件进行教学,60%的教师能够独立制作学习网站辅助教学。他们制作的教学PPT,媒体选择适当、版面布局合理、文字显示清晰、表现形式多样,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深受同学们好评。学校几次教学竞赛的一等奖获得者,他们制作并使用的教学PPT,为其获得最高奖项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都是参加过多次培训的优秀学员。

二 教育技术培训的经验——“一重视三结合”

通过坚持10年组织并参与教育技术培训的工作实践,笔者总结提炼出搞好教育技术培训工作“一重视三结合”的经验做法。

1.“一重视”

“一重视”是重视培训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培训内容的准备、培训环境的准备、培训辅导人员的准备等。

内容准备的依据是教师需求或教育技术的发展现状,经过讨论和调研而决定的。培训前我们都要向教师发放需求调查问卷,以调查结果为主要依据确定培训内容。

环境准备就是培训机房的准备。培训前要维护好计算机设备,安装好所需软件及所需素材,保证网络畅通,保证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

培训辅导人员的准备包括两条途径——内部技术人员和外聘专家。培训前要求我们的技术人员充分熟悉培训内容,掌握相关知识和技术。我们也先后聘请清华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专家到校作专题报告,提高培训的影响力和效果。

2.“三结合”

“三结合”就是讲解与操作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软件培训与硬件培训相结合。

我们的教育技术培训采取自愿报名、免费参加、每期一个专题、逐点突破、面向应用、面向教师、面向教学。培训班都安排在计算机房进行,保证每人一机,边讲边练,讲解与操作相结合。实践证明,这种培训方法目标明确、针对性强、效率高、效果好。除了集中的教育技术软件培训外,我们随时接受教师的来访咨询,解答疑难问题,协助教师开发课件,制作学习网站,及时提供教育技术支持。在举办教育技术软件培训的同时,每学期开学前都进行多媒体课室硬件设备操作培训,软件培训与硬件培训相结合,使教师全面掌握教育技术。

三 教育技术培训存在的不足与对策

1.存在的主要不足

虽然我们每次的培训都是免费培训,送“货”上门,但仍有些教师由于种种原因对参加教育技术培训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或忙于教学、科研,对教育技术学习不够重视,报名人数少。10年来软硬件培训各举办22期,其中软件培训参训教师共1832人次,平均每人2.8次。最多一次有138人参加,占教师总数(650人)的21%,最少的只有40人参加,占教师总数的6%;每期平均83.3人,占教师总数的12%,见图1。硬件培训参训教师868人次,平均每人1.3次。最多一次有80人参加,占教师总数的12%,最少的只有16人参加,占教师总数的2.5%;每期平均39.5人,占教师总数的6.0%,见图2。参训教师中部分积极性高的教师坚持多次参加培训,而又有相当部分的教师一次都没参加培训。部分参训人员学习不能坚持到底,学习效果不能达到预期目标。另外培训内容难以确定,大多数的调查问卷结果统计意见较分散,难以集中,致使培训内容与教师的需求对应性较差,这也影响了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2.工作对策

第一,出台有关激励政策。学校应把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列为师资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并把教育技术培训结果与职称评定结合起来,教育技术培训考试合格的成绩可等同于职称计算机考试成绩。

第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针对教师队伍的年龄差异、学历差异和专业差异开展培训。使培训工作真正取得实效并非易事,这需要从制度上、组织上、管理上及教学方式方法上进行合理安排和布置、改革,从而进一步调动和提高教师参加教育技术培训的积极性。

第三,增强内容实用性。教育技术培训内容的设置应突出对教育教学实际工作有直接支持作用的那些内容,并与教学实践挂钩,使教师能够将学到的东西切实转化为实际技能,真正做到通过培训学以致用。

第四,提高培训员素质。要求培训辅导人员掌握全面的教育技术学理论知识,具有丰富的教育技术培训经验、过硬的计算机和网络应用水平、较强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还要与时俱进,及时跟踪最前沿的教育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

第五,优化培训教学设计。教育技术培训本身是一个教学过程,不同的是,教学对象是教育工作者,所以教学设计的理论完全适用于教育技术培训。采用教学设计的理论对教育技术培训进行学习需要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目标分析、学习内容分析、教学策略制定和教学评价等工作。

开展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也是保持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的重要保证。因此,在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学校应把开展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作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经常性工作,常抓不懈。

参考文献

[1]赵兰清.混合培训模式在高校教育技术培训中的行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8(7):21

培训意见和建议范文5

模具属于生产过程中的中间产品,用于最终产品的生产。模具加工是材料成型的重要方式之一,与机械加工相比,具有工序少、材料利用率高、能耗低、易生产、效益高等优点,因而在汽车、能源、机械、电子、信息、航空航天工业和日常生活用品的生产中被广泛应用。据统计,75%的粗加工工业产品零件、50%的精加工零件由模具成型,家用电器行业80%的零件、机电行业70%以上的零件也都要靠模具加工。同时,模具工业又是无与伦比的“效益 放大器”。据国外统计资料显示,模具可带动其相关产业的比例大约是 1:100,即 模具发展 1 亿元,可带动相关产业 100 亿元。在国外,模具又被称为“金钥匙”、 “进入富裕社会的原动力”等等。

模具设计、模具开发、模具维修、CAM/CNC工程师、数控编程、数控加工等已成为东莞人才市场招聘频率最高的职位之一。在各种招聘会上,模具人才也是企业热衷于标注“急聘”、“高薪诚聘”等字样的少数职位之一,以致出现了“月薪6000元难聘数控技工”,“年薪16万元招不到模具技工”的现象。

由此可见,加强模具人才的培养输出是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尤其是需要大量培养具备大专学历的适应模具设计师职位的实用型人才。

结合模具综合技能开发,进行职业分析,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符合高职院校实际教学条件的,模具综合技能实训教学体系的开发可以有效提升模具实践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输出“与职业高度对接、能力不断成长”的高质量模具人才。

2 培养模具综合技能人才的意义

2.1 发挥校办工厂对外经营模式,加强模具专业的职业“无缝对接”的高技能应用人才

教育部在2006年一份重要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 (2006]16号)》的第五条“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中就对“实践教学环节”给予了高度关注,它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 职业院校要实施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属于韶钢集团企业办学,有着与企业千丝万缕的依附关系,已有的校办工厂具有对外经营的独立法人,一直以来做为韶钢配件公司除韶钢机修厂以外的另一个备件加工厂,除满足学生正常实习外,年产值达200万左右,拥有先进的模具加工设备,如四轴加工机床、卧式加工中心(车铣中心)以及数台电火花和线切割机床,先进制造技术实训室,具有较强的模具加工和模具质量检测能力,对模具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必要的硬件基础。

2.2 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具综合实训教学体系,可以有效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具有很好的时代意义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第一条强调“深刻认识高等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第一条和第八条也强调要“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和“强化实践育人环节”等。

以质量提升为目标,通过改革实践教学过程,创新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开发出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带有普遍适用价值的模具综合实训教学体系,有效提升实践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水平。紧跟教育部对高职教育教学的指导意见,具有很好的时代意义。

2.3 以质量提高为目标对高职模具专业实训教学体系进行系统化开发和创新,符合时代职教理念

基于“综合技能”的理念,紧密结合工作过程,对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系统开发与创新,以“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教学安排对教学过程进行改革,以任务驱动下的模具典型零件设计与加工的模具实训活动为载体对教学手段进行创新,以启发引导式教学等多种先进理念为指导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突出操作性特点,对学生培养效果的考核评价体系进行构建,形成基于“模具综合技能”培养为目的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出符合高职院校现阶段实际条件的、具有普遍适用意义的模具实训教学体系。

2.4 构建综合实训平台,拓展学生专业素质,有益于理论知识与职业能力有机融合

模具综合实训模块开发就是要培养高职学生既具备良好的上岗所必须的专业能力(职业技能等),同时又具备丰富的职业道德和职业通用能力(尤其是学习技能、信息获取及分析处理能力、团队协作组织能力等),最终形成良好的职业能力,使学生既能顺利就业,快速有效开展工作,又能形成职业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3 目前高职院校实训教学的现状

近几年,高职院校盲目扩大招生计划,量的膨胀势必导致质量的下降,特别是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高职发展到目前规模,如何以质量的提高来遏制数量的膨胀这是高职工作者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高职教育的工作重点。所以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校内实训等途径来提升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提高“双师教师”的实践能力。调查得知,高职教育各专业实训教学仍然存在着缺乏系统性、职业针对性不强以及实训效果控制乏力、职业能力培养不足等问题。

3.1 知识体系缺乏系统性

相当一部分实训活动,是结合相对独立的课程进行,先天上就存在内容零散的问题,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作用,但缺点在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缺乏系统性。由此学生也无法在一个连贯、有序的实训环境中锻炼职业能力。

3.2 教学内容缺乏职业针对性

主要表现在实训活动的职业针对性不强,理论讲解与实训内容不对接,实训任务与职业能力培养联系不紧密,甚至部分实训活动陷入了追求场面上的热闹而对学生未来职业能力发展没有实际帮助的误区。

3.3 实训教学效果不理想,控制乏力

鉴于自身的利益诉求,实习老师缺乏足够的理论知识,而理论老师又欠缺实操技能,实训过程已完成任务为目的,缺乏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同时考试缺乏过程监控体系,只凭一份实习报告定成绩,对学生综合能力评价具有片面性。

3.4 重岗位技能培养,边缘化职业能力培养

主要表现在对“五个对接”的解读和践行存在片面性,过于追求与岗位的“无缝对接”,而忽视了高职教育的目标定位及高职学生终身教育思想的落实,导致学生作为“操作工”顺利就业,但后续的职业转换、提升等可持续发展乏力。

4 发挥校办工厂独立经营优势,加强模具教学改革,培养综合能力

4.1 借助品牌专业的东风,加强校办实习工厂设备的完善,为实训模块开发创造硬件基础

我院模具专业于2004年开办专业已经过了近十年的历程,模具专业实训已有近500万的设备条件,有幸是我系机电维修专业2011年被列为央财专项支持的专业服务产业的重点建设专业和广东省专项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总支持资金达1000万以上,充沛的资金基础,我们可以在原基础上增加先进制造加工设备如三坐标测量机、快速成型机等。

4.2 开发模具技能实训模块,搭建“产、教、学、证、赛”五位一体的实训教学平台

利用校办工厂这一经济实体,为学生营造校内真实性实习环境,将产品生产、理论教学、学生学习、教学与科学研究、技能鉴定(模具专业相关证书)以及校、市、省、国等各级技能大赛为一体,搭建师生展示自我的平台。充分考虑到新手在工作之初可能会不知所措的状态,较之同类的实训方案,在设计 “熟悉企业”、“熟悉环境”、“熟悉岗位”和“认知产品”四个模块,目的在于帮助新手熟悉工作内容,掌握工作方法,缩短实习周期。

4.3 紧贴行业企业工作实际,开设以模具设计、零件加工、模具装配等整套模具生产实例的实训项目,突破单一实训教学孤立的瓶颈

通过实际案例模拟企业生产的环境,全面地练习学生操作机床的能力,以模具生产的具体案例为载体,同时要兼顾理论、实践相统一,有利于使学生知识的连贯。对于加强课程实践性环节教学,解决模具专业实践的困难,达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和广泛的职业需求性。本方案将大量采集企业模具职业人员典型的日常工作情境及日常工作任务的信息,遇见的各类问题及其各种有效的解决方法,并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导入学校培养过程中,增强学生在不断变化的工作情境中随机应变的能力,这是突破该瓶颈的关键。

4.4 改变传统单调的实训模式,摈弃传统教学的“只演不练”的教学方法,实现实训方法的多元化

实训方法既有学生独立操作,也有协同操作;既有书面写作,也有口头交流;既有纸质操作,也有用软件模拟操作,既有启发引导式教学,也有任务驱动下的团队协作等,总之,将根据模具专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所需完成的任务的特点,实现多元实训方法综合运用,达到全方位、多角度的训练学生各种技能的目的。

4.5 开发综合实训教材,编写有机组合、五位一体的实训用书,克服了传统实训指导教材内容单一、模式固定的局限

采用新型的“五合一”实训用书,包括四大块:实训指导书、实训任务卡、实训任务工艺卡、实训报告等。实训指导书在理论上给学生以指引;实训任务卡上包含真实工作情境和工作任务为蓝本的实训项目任务;实训报告上须记录实训演练过程,供日后随时查阅回顾。这样有机组合、四位一体的实训用书,克服了传统实训指导教材内容单一、模式固定的局限。

4.6 加强过程评价体系建设,构建教学效果“立体式”考核评估体系

改变原有“终结性考核评估”的模式,重视过程考核内容,以实际工作任务的各个环节为依托,从各层面进行考核:针对每个流程模块,设计出能力考核评估方案;构建综合型模具系列活动和专业技能比赛,以利于学生“学中做、做中学”、“以产带考”、“以赛促练”、“以证代考”,既是对能力的综合训练提升,也是对学生培养效果的总体考核。最终建立起针对职业能力的全方位、动态立体的考核评估体系。

4.7 制定合理的、适于经济发展要求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打破学科界限,顺应广东省“十二五”发展纲要及贴近珠三角发展规划,根据就业地产业发展需求及企业实际岗位需求,制定科学的、具有时代意义的模具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全面发展的模具专门人才。

5 结论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模具综合实训教学体系,通过项目的开发实施,有效提升学生实践教学质量,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效果,向社会输出“与职业高度对接、能力不断成长”的高质量模具毕业生。藉此解决高职“重知识体系的传授、岗位技能培养不足,职业能力培养边缘化”的问题,解决了职业教育的 “五个对接”,以及与岗位的“无缝对接”的问题。

5.1 完善了校内实习的设备种类,提高实习工厂加工能力

5.2 开发了基于工作过程的真实加工的实训模块,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5.3 依托企业生产的真实环境,搭建实训平台,开展了企业模具生产的的实训教学活动,拓展了学生视野

5.4 激发专业教师参与生产的积极性,培养了一批双师型教师

培训意见和建议范文6

理论实践一体化是石油专业开展教学创新,推进培训改革的信息模式,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和培训模式是以岗位实践和课堂学习相结合,以职业发展为目标的新型教育模式,对于石油专业建设,提升石油专业学生学习水平,增长石油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和价值。新时期石油专业应该以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和培训模式为中心,在正确认知石油专业传统教学模式存在弊端的基础上,从石油专业教学内容调整、石油专业教学方法优化,石油专业教学过程创新等环节入手,更好地发挥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和培训模式的优势,在加强石油专业建设的前提下,为石油专业学生发展铺筑教育、教学、实践、理论方面的坚实基础。

1 石油专业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

1.1 传统教学模式过于机械

传统石油专业在进行教学中存在简单机械的缺点,在教学形式上出现注重课程内容,忽视石油专业技术与专业特点的问题,影响学生对石油专业知识的构建。传统石油专业教学模式机械地将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分离,使教学内容和实践不能得到统一,失去二者有机衔接的练习,往往出现顾此失彼的问题,出现职业技能和理论知识增长的不稳定和不全面问题。

1.2 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资源浪费严重

传统石油专业教学模式存在偏重理论部分,而对于实践部分往往是敷衍了事,导致实践基地、实训场地的教学资源出现闲置和浪费。学生不能通过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提升操作能力,出现理论与实践、学习和生产相互脱节,影响石油专业的教学质量与效果。

1.3 传统教学模式针对性不强

传统教学模式将学生看做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没有根据石油专业特点和学生发展需要进行教学,导致石油专业教学出现针对性和有效性偏低,石油专业学生对教学失去兴趣,学生专业成长和发展受到阻碍,影响到石油专业学生的就业和工作。

2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和培训模式的优势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和培训模式是对石油专业教学和培训模式的重构,是将石油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发展相互统一。作为一个系统,在结合石油专业特点和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重新制定石油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关节,以此来确保石油专业教学目标的实现,做到对石油专业学生全面地发展和促进。总的来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和培训模式具有如下一些主要优势。

2.1 新模式的教学优势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和培训模式将石油专业的教学和培训统一在一起,使学生得到理论学习和操作实际两方面的教育和培训,这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的学习和对实践的把握,既调动了学生对石油专业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

2.2 新模式的综合优势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和培训模式符合石油专业学生智力发展和能力发展的规律,特别是理论实践一体化可以使学生将知识学习和技能学习统一起来,在调动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教学和培训中眼睛、头脑、手脚得到综合运用,在开发学生心智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3 石油专业进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和培训模式实践的措施

3.1 创新石油专业教材体系

石油专业应该根据学校的师资、实训基地设备等情况,周密研讨,形成对石油专业教材体系的创新实,编写适合专业特色的实施性专业教学计划,调整石油专业的课程教学大纲,根据石油专业特点编制和创新石油专业教材体系,以便顺利实施一体化教学和培训。

3.2 变革石油专业教学内容

应该提高石油专业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适用性,增强学生专业经验的积累。要提升石油专业教学内容的通用性和针对性,使学生具备石油专业普通工作和特殊工作的能力。要提升石油专业教学内容的匹配性和一致性,通过优化理论学习和实习实训内容,做到对石油专业学生发展的保证。

3.3 调整石油专业教学方法

应该根据石油专业的实际发展和学生对专业的学习与认知特点,建立起适应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和培训模式的教学方法。当前具有良好教学质量的方法有:行为导向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分组式教学,这些方法的主旨就是通过对教学和培训方法的改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形成对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和培训的定向,确保学生学习的质量与效果。

3.4 优化石油专业教学过程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和培训模式的关键在于理论与实训穿行,教学过程中有理论讲解,有操作示范,还有操作训练。在教学实施中,如何将两者有机融合,如何适时的穿插录像、投影、演示、实物拆卸、板书、讲述,教师在备课中必须较为周密的计划与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