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范文1
世界具有多样性特点,这就遭际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使得人们对于不同文化产生了兴趣和探究欲望。由于历史原因、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文化渊源等的极大差异性,中西方国家在饮食上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性,这就造就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性,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中西方文化。本文就从以下四个不同方面的中西饮食的差异来浅谈一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并对中西方饮食未来前景进行了展望。
一、饮食观念上的差异性
中西方国家对于饮食观念、味道和营养等都具有各自的特点。中国饮食文化强调的是“色、香、味、形”的饮食观念;而西方饮食文化强调的是“理性”饮食观念,更多注重的是营养,要保证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的摄入。中国地大物博,这就使得其具有多种饮食习惯和特色,具有很丰富法地域性和多样性特点,因而,在中国饮食中,“酸甜苦辣”口味一应俱全,即便是同一的食材也可以被制作出不同的味道;而西方国家文化起源于大洋文化,人们深受形而上学哲学观的影响,他们对于饮食法要求过多的注重在了形式上,但是,在口味上基本上都差不多,这就是为何无论是从旧金山到华盛顿,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的原因。相比较而言,西方国家饮食对于“营养”的关注度要大大超过中国饮食,虽然我们讲究食疗、食补、食养,但是,这些并不能抵过我“色、香、味、形”的首要要求,这就是使得很多在中国饮食中很多营养成分损失于加工过程中。可以说,中西方国家在追求营养方面都各有其侧重和喜好,这直接反映出了中西方国家的不同人文特色、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追求。
二、烹饪技法在随意与规范上的差异性
西方国家文化注重标准性和规范性,而他们在饮食上也不例外,这就使得他们在进行食物的烹制时会制定严格的标准和规范,以调料的添加量为例,他们也会精确到可、毫克等,再以烹调时间为例,他们可以精确到秒。西方的快餐通常都会按方配料,就连烹制的油温和炸制的时间都要严格依规范行事因而,所以,西方饮食中同样的一道菜在味道上并没有太多的差异性,只有几种配菜的简单变化,或者是摆盘上的些许差别。然而,中国文化注重的是多样性和特色化,即便是同一种食材,在不同的地方或是不同人制作都会具有不同、甚至是巨大的差异性,这就使得中国饮食呈现出相对较大的随意性,因为可以根据地区、厨师的习惯来调整或是改变食材或是调料的种类或是数量,即便是同一厨师做同一个菜,也会根据季节、场合、用餐人身份等作出不同的调整,只要最后的“色、香、味、形”达到“好”就行,这就为何在中国会有那么多的“私房菜”的原因。可见,中西方饮食在烹饪技法在随意与规范上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性。
三、用餐方式和餐具使用上的差异性
中国人注重“聚”和“合”的大家庭式用餐方式,因此,无论是何种宴席,大家都喜歡团团围坐,其乐融融,而美味佳肴都被放在桌子中间,大家共同享用并边吃边聊,感情在吃中得以交流。吃对于中国人来说还承担着情感交流的媒介作用,而大家在一起吃饭时也少不了要互相敬酒和相关夹菜,表达出对对方的热情和睦之情。然而,西方国家由于其文化特点所决定,人们并不习惯或是并不喜欢“过度亲密或是热情”,他们使用的是分餐制原则,首先是各点各的菜,想吃什么点什么,这是其个性原则的体现;即便是他们在一起吃饭的时候,通常都是各吃各的,并不进行劝酒或是夹菜,大家比较客气,并且吃饭就是吃饭,不会边吃边聊。在餐具使用上,中国和西方国家也是大有不同的,中国人使用的主要餐具是筷子;而西方人的主要餐具是刀叉,喝汤则有专门的汤匙。可以说,筷子与刀叉作为东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餐具代表了中西文化的不同,也象征了不同的智慧和生活方式。
四、用餐礼仪上的差异性
中西饮食上的差异性也体现在用餐礼仪上的不同。在中国,大家共同就餐时,不能自顾自吃饭,如果邀请他人来吃饭,主人一定要尽到职责——热情款待客人,尽地主之谊。在吃饭的时候切不可将多余的饭菜再放回锅里,要时不时给客人夹菜,不能让客人碗里空了;吃完饭后,客人应该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的盘碟,交给主人,而主人则需要跟着起身,不要客人动手劳动,请客人坐下休息。而在西方国家,主人在宴席上一般只给客人夹一次菜,其余由客人自主食用,切不可一味夹菜敬酒,吃饭的时候也不能发出声响,即便是想要交谈,也只能是与邻座交谈,不能进行远距离交谈。可见,用餐礼仪上的差异性也极大显示出了中西文化的不同性。
随着全球经济政治一体化的发展,中西方国家在很多方面进行交流的机会也愈来愈多,而饮食作为中西方国家中都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势必会在相互发展中得到更多交流和融合。在中国,很多西方饮食风格的快餐店比比皆是,汉堡、薯条和可乐也日益成为了我们的饮食组成。在西方国家,很多中国餐馆也大量出现并日益兴旺,那些热爱中国文化的西方人穿梭在唐人街、中国特色餐馆,对中国的美食具有了浓厚的感情。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中西餐之间的融合会越来愈多,很多中餐或是西餐在对方国家都进行了本土化的调整和改变,既体现了其原有的风格,也融合了所到国家的饮食习惯,成为大家可以共享的美食,这就是世界化的力量。总的来说,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特色,饮食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势必会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征,我们应当尊重并理解文化的差异性,这样的世界才会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
参考文献:
[1] 来骥.浅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及其当代融合[J].开封大学学报,2014(2).
[2] 万苗苗.浅谈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5).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范文2
关键词: 饮食 中西方文化 差异
引言
饮食是文化的载体之一,不同的饮食反映着不同的文化。随着中西交流的日益频繁,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了解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有助于中西双方的文化交流,不仅能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成功率,而且能避免因不当的方式或行为造成的误解与交流障碍。
中国历来讲求“天人合一”,“水融”,西方社会一直强调“天人对立”,“人定胜天”,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必定造成两种完全不同的饮食文化。
一、息息相关VS生存所需
饮食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国人向来视“吃”为头等大事。中国人打招呼的首选就是“吃了吗?”。小孩满月要吃满月酒,周岁要吃抓周宴,结婚要吃喜宴,生日要吃寿宴,就连过世也要吃。客人来了要接风洗尘,客人走了要饯行,首选当然还是吃。搬家要吃,升迁要吃,离职还是吃……通过吃,可以交流信息,在觥筹交错之间表达欢迎之情、恭贺之意与惜别之绪,甚至情感上的波折也能通过吃来平复。
孔子在《礼记》里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所谓饮食,就是民生问题。在中国人看来,饮食不仅可以用来维持生存,而且可以用来维持健康。这种对“吃”异常的执著,在中国人的文化当中也有相当的体现。中国的很多成语典故都离不开“吃”或与吃相关的词,例如,“寅吃卯粮”、“争风吃醋”、“坐吃山空”、“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吃不了兜着走”、“好汉不吃眼前亏”,等等。中国人常把职业比做“饭碗”,将嫉妒说成“吃醋”,轻而易举被形容为“小菜一碟”,经常发生的事情或情形被称为“家常便饭”中国人什么都可以用“吃”来形容,不管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就连看不见摸不着的风也可以“吃”,最形象的例子莫过于“喝西北风”。中国历代的文人骚客常常将吃喝入诗,坡就写下“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等脍炙人口的诗句。
在西方人的眼里,吃饭仅仅是满足生理所需。西方人对待饮食,首先讲有什么营养,能产生多少能量,完全是把饮食当做一门科学。在他们看来,吃饭,仅仅是作为一种生存手段和交际方式。西方人将人的需求划分为从低级到高级五个不同的层次,饮食需求就位于第一层次,在其之上的需求分别有安全、情感、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西方人将“吃”看做是对机器添加燃料,保证其正常运行,只要在吃过以后能够保持身体健康,能够抵御疾病,其他就不重要。吃对于西方人来讲只是为了维持生命所需。
二、随意随性VS科学规范
中国饮食文化非常注重“美味”。在中国的烹调中,对美味的追求没有最高只有更高。中国人在评价一道菜时,往往会说这道菜“好吃”,或是“不好吃”,然而何为“好”,何为“不好”则很难下定论。这说明中国人对于美味的追求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即便中国人常用“色、香、味、形、器”界定这种“意境”,也很难把握。
同样的一道菜,不同的烹饪者会做出不同的味道,甚至是同样的一道菜,相同的烹饪者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节烹调,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冬季需要味道浓郁,夏季则考虑清淡爽口,婚宴须色彩斑斓,丧宴则忌讳红色,等等。此外,烹饪者还会根据自己的临场变化随性发挥。同时,对食品加工的随意,成就了中国庞大的菜谱。食材的丰富,加工方法的多变,调味料的多样,以及烹调手法的繁杂,再加以组合,就变成成千上万种的菜肴。如“饺子宴”、“全羊宴”等都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随意随性所派生出的无穷创意。
西方的饮食就显得很规范科学。西方人注重饮食的科学与营养,因此在烹调时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遍布全球的洋快餐“肯德基”、“麦当劳”,无论是在哪里,他们的食品味道都没有太大分别,全因其严格按照规范化的烹调要求,调料的添加精确到克,烹饪时间精确到秒。在这样的高规格下,要求烹饪者不能有任何随意与创新,就如同机器一样严谨。
再看中西菜谱,可以发现中式的随意性和西式的严谨性。中式菜谱中涉及材料及调味料的用量都会用一些比较模糊的词,如“一些”、“少许”、“适量”等,谈及食材的制作流程,则常会出现“放入滚油中”,“炸至微黄色”,“焯水少时”等字眼。西式菜谱,则让初学者很有头绪,菜谱中不仅详细记录了用材的分量,就连烹调的时间也很精确,让操作者只要按部就班,就能制作出像样的西餐。
三、和合团圆VS个性分别
台湾地位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说:“文化异,斯学术亦异。中国重和合,西方重分别。”此一文化特征也体现于中西饮食文化之中。
中国人一向追求“和”与“合”为最高境界。中国饮食强调“五味调和”,指在烹调过程中在重视烹调原料自然味道的基础上,要用阴阳五行的基本规律指导调和,该调和要合乎时序,注意时令,最终结果就是要味美适口。中国人之所以把做菜称为“烹调”,就是因为这意味着我们历来是将烹与调合为一体的。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中国人烹调不是“1+1=2”那么简单。不用说是繁复的宴会菜肴,即便是最一般的家常菜,也必须讲求荤素搭配,将各种材料混在一起,放入锅中或炒、或煮,或煨,或焖,同时在制作过程中适当添加调味料,或搅拌,或翻炒,最后出锅放入器皿中,不同的食材已经完全融合。
细观西方的烹调方式,则会发现地道的西餐,除了“罗宋汤”是多种食材混合烹煮外,几乎都会是一大块肉(牛肉、羊肉、鸡肉或鱼肉等),配上几个土豆,几片菜叶或番茄,虽然同放在一个盘子中,却是互不相干、“各自为政”的,只有等咀嚼下肚,才会在腹中融合。调味的佐料也不是在烹调过程中加入,而是现吃现加的,即使现在受到了中菜的影响也开始注重调味了,但仍然是分开的工序,先把食物弄熟了,再加上味道。这些都体现了中西方文化“和合”与“分别”的根本差异。
结语
中西饮食在诸多方面存在各式各样的差异,这些差异都能在文化中找到根源。当然,这些差异都具有相对性,几千年来的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促成中西方的饮食文化的不断融合。目前,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使多样性的饮食文化增强了互补性和兼容性。同时,这类的交流,会使得世界的饮食文化更加丰富多彩,最大限度地促进人类的健康发展。同样,中国饮食也会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中不断完善发展,推陈出新,永远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促进中华饮食在全世界范围的传播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南怀瑾.论语别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2]南怀瑾.孟子旁通[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3]赵红群.世界饮食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6.
[4]林语堂.生活的艺术[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陈治安,等.跨文化交际学理论与实践研究[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范文3
关键词:菜谱 文化差异 翻译
中图分类号: 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6-0026-01
1 引言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对于这一点,每个国家的人都不例外。但是中西方的历史差异、地理环境、风俗习惯以及长期以来的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不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饮食文化。
2 中西方菜谱命名差异
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历史实践过程中,每个社会都形成了一种与之相适应的饮食文化。菜谱翻译时,译者若能熟知这些差异,将对饮食文化交流的成功有着重要作用。
中国菜谱的命名多富于艺术性,为了提升菜肴的品位和档次,许多菜名文化蕴含丰富,牵涉到人名、地名、动物名称以及自然景色等。讲究文雅、含蓄和吉利,注重表情、联想能力,少量大众菜肴以原料命名;而西菜命名直截了当,突出原料,往往一目了然。几乎都是以原料加上烹饪方式或者地名来命名的。想要让西方人理解并接受中国菜名,翻译时必须遵循一些相关的原则,不能望文生义或因不考虑中西方文化因素差异而造成文化上的冲突。
3 中国菜谱英译的主要方法
3.1直译法
中餐菜名主要包括主料、辅料、容器、刀法、做法和口味六个要素,在不违背西方文化的前提下,对一些以传说、典故,特别是以形象命名的菜肴,仍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尽量在表达原译的 同时保持原汁原味,让海外游客在品尝佳肴的同时,领略中国饮食文化的魅力。例如:
糖醋排骨――sweet and sour spare rib
荷包蛋――poached egg
铁板牛肉――Sizzling Beef Steak on Iron Board
白果虾仁――shrimp and nut
蘑菇虾――shrimp and mushroom
3.2音译法
语言是个符号系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接受外来词,音译法能避免因直译或意译带来的误解和不可读性。在中国菜里,有一部分是用地名、人名、象声词或地方语来命名,为了保持原有特色风味,中餐特有的一些主食也可采用音译法。例如:
麻婆豆腐――ma po tou fu
东坡肉――dong po pork
北京烤鸭――beijing roasted duck
炒面――Chow Mein
粽子――Zongzi
3.3意译法
语言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表达形式,当形式成为翻译的障碍时一般采用意译法。中国菜的命名讲究,常常富有诗情画意,给人以美好的联想和回味,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在中国菜谱翻译中,为了将抽象或带有联想性的菜名以具体清晰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以采用解释、删减、借用等手段。采用解释可以更加清楚的明白菜肴的原料以及做法;为了使菜名显得简明扼要,有时在翻译时可以省略无关紧要的词语这样更容易让客人一 目了然;借用西方人熟悉的菜名或主食名来翻译部分中餐菜名和主食,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
咕噜肉――sweet & sour pork(解释)
佛跳墙――Buddha Jumping Over the Wall (topmost fare of Fuzhou cuisine,a concoction of practically all delicacies from land and sea stewed in a sealed jar, so-called because legend has it that enticed by its aroma, even the Bud-dha jumped over the wall to find the source in defiance of religious command- ments)(解释)
四季叉烧豆――roast pork with string beans(删减了四季)
馒头――steamed bread(借用)
4 结语
客观存在的文化差异使得中餐菜谱翻译时常常要面对诸多矛盾和冲突,译者只有充分认识和理解它们,在翻译中采用正确的方法策略,,追求近似的对等反应,合理进行“折中”,才能更好的将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推向世界,才能实现成功的文化交流。中华饮食文化的独特性决定了菜名的翻译不可以也不可能局限于某一种翻译方法, 而是应该多种方法的综合体现。有时甚至可以直接使用汉语拼音来标注菜名,并且在旁边附上该菜的图片,并标注菜的主料、配料和口味等主要信息。这样便可以让顾客一目了然,不会因为对菜名的误解而破坏了品尝中国美食的兴致。
参考文献:
[1]周湘萍.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与中餐菜单的英译[J].北方论丛;2003(02).
[2]白靖宇.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顾蓓蓓.中文菜谱翻译的异化与归化[D].东华大学,2008.
[4]潘桂娟.中、西餐菜单的差异与翻译[J].商场现代化,2008(4).
[5]黄海翔.中餐菜单英译浅谈[J].中国科技翻译,1999(1).
[6]刘清波.中式菜名英译的技巧和原则[J].中国科技翻译,2003(4).
作者简介:侯学智(1992―)女,满族,辽宁鞍山人,(学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范文4
虽然目前国内的餐饮教材很多,但能恰当地融中外餐饮文化于其中的优秀教材却严重匮乏。学生普遍对餐饮英语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差。笔者根据自己在餐饮英语教学一线中的实际经验,和大家一起讨论,探索在餐饮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中西餐文化的差异。
一、餐饮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文化现状
1.中餐菜名翻译不当,引起文化冲突
餐饮英语教材中翻译存在问题。由于有些菜品是我国特有的,在西方饮食文化中成为空缺。涉及中译英翻译菜品时,如何正确地处理这些蕴涵丰富的中国文化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笔者发现有些教材机械地按照字面的意思翻译,如:
“夫妻肺片”被译成“husband and wife’s lung pieces”(丈夫和妻子的肺片);
“红烧狮子头”被译成“braise lion’s head”(红烧狮子的头);
“麻婆豆腐”被译为“pork-mark woman’s bean curd”(满脸麻子的婆婆的豆腐)
“蚂蚁上树” 被译为“ants climbing up the tree”(蚂蚁爬上了树)
据说海口有一家中餐餐馆开业,为了宣传中餐文化,老板把所有的餐单译为英文,没想到不久就收到一份投诉,为什么呢?原来菜单中有“braise lion’s head”(铁狮子头),外国客人中有参加动物保护组织的人看到了勃然大怒,要找老板论理,说lion(狮子)是保护动物,该店有虐待野生动物之嫌,并要游行示威。老板连忙做了一番解释才平息这场风波,他本想推广中国美食,结果却惹了一身麻烦。不当的翻译不但使游客没有胃口而且还严重破坏了中国美食在他们心中的形象。
2.中餐文化渗透偏少
外国客人想品尝中国的美味佳肴也想体验中国的餐饮文化。中国的餐饮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伴随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高职学校开设餐饮英语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了解中西方餐饮文化及其差异,从而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笔者在从事多年的餐饮英语教学中发现,餐饮英语的教材有如下问题:大部分餐饮教材偏向介绍西餐和西餐文化,有的就是国外教材的改编,几乎全是关于西餐的知识;有的餐饮教材中西餐内容都有,但文化介绍部分大多使用中文或知识的罗列,具有随意性。强调“外来”忽视“自有”,学生对中国的饮食文化却不会用英语表达。
二、餐饮英语教学中渗透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改革
1.大胆创新,改革教材
近年来,笔者走访了东莞市几家五星级酒店的餐饮部的经理,他们普遍认为餐饮教学过程中应增加中西餐饮文化差异的内容。笔者从东莞喜来登大酒店和东莞富盈酒店培训教师中获得了一些酒店对员工的内部培训资料,了解到企业对餐饮部员工的英语能力要求比重是:餐饮英语基础知识占80%,中西文化对照占20%。我们要从专业特色入手,根据行业的特点,大胆创新,编写校本教材。
(1)利用多种译法,避免文化冲突。西餐中的菜名很简单,往往一目了然。如汉堡包、炸鸡腿等几乎都是以原料加上烹饪方式或者地方名来命名的。美食配美名是中国餐饮文化特色之一。中国美食不但注重色香味俱全而且菜名讲究,有些菜名的命名往往采用各种修辞方式,或赋予美好的祝愿,注重“音、形、意”方面的意境美,耐人寻味,以激发人??的食欲。对此,我们应该用多种译法翻译中餐菜单。例如:在翻译“狮子头”的时候,英译为:minced pork ball “lion’s head”(Shizitou)。“lion’s head”用引号表示不是真的狮子头,这样既能被外国客人理解和接受,又能推广汉语和中餐文化。又如:
麻婆豆腐:bean curd with minced pork in hot sauce (Mapo Tofu)
蚂蚁上树:stir-fried vermicelli with minced pork (Mayishangshu)
夫妻肺片:beef and ox tripe in chili sauce (Fuqifeipian)
(2)加大中国饮食文化的融入。一位称职高星级酒店的餐饮从业者或餐饮专业教师要精通客源国的饮食文化和本国的文化。目前国内餐饮教材中,中国的饮食文化的外语介绍,基本上处于空白的地带。现在为了使教学能适应培养高层次的餐饮服务人才的要求,在实践中做到有的放矢,自编一些中餐行业英语会话,适当增加中餐文化的英文介绍,例如,笔者在校企合作教材中编的中餐的文化知识有:Introduction of Yuxiang;In China,many foods have symbolic meanings.等等。这些英语中餐文化知识材料得到企业和学校的好评。
(3)内容上注重中外文化对照。中餐与法国、土耳其烹饪并称世界的三大烹饪体系,它们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厚实的技术基础,以味为核心,是文化、科学、艺术的完美结合。西餐的“西”,是指西半球的国家,通常包括欧洲、美洲、东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西餐文化渗透着西方文化中的“卫生”“科技”“自由”“平等”“快捷”等传统文化内涵,在西方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经过现代工业文化的不断改进而成的。
饮食观念中西方存在差异。中餐强调饮食的感性和艺术性,从来都是把追求美味作为进食的主要目的,不太注意营养。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使食物的本味,加上配料的味及调料的调和之味融合在一起,成品个性被埋没,但在整体上却熠熠生辉。中国人喜欢热食,认为菜凉了,就失去许多鲜味。
西方人的饮食观念是理性的、科学的饮食观念。强调饮食的营养价值,进食如为一机械添加燃料。特别讲究各种营养成分搭配是否合理,充分吸收及副作用。例如法国人喜欢冷食,蔬菜基本是生吃的,讲究菜肴的原料形和色的搭配,但滋味上各种原料都互不相干,各是各的味。
饮食对象中西方存在差异。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饮食习惯是植物类占主导地位,以谷物为主,辅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据西方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蔬菜有600多种,比西方多6倍,中国人食谱广泛闻名于世。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吃大块肉、整块鸡等。以牛、鸡、鱼为主,很少吃猪肉,不吃动物的内脏。法国鹅肝这道佳肴算是例外。配菜多是蔬菜,有助于消化和增加营养。
在现代营养学的影响下,中西已趋向融合,西方的餐桌上蔬菜的种类及分量、中国人的肉类和牛奶的乳制品在比重上也在大大地增加。
餐饮礼节中西方存在差异。首先,中国人请客吃饭采取“合”和“共享”的方式,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人们互相敬酒让菜,热闹非凡;在西方,请客吃饭的习惯是每人一份,而且主客双方各自点自己的饭菜,以客人自己食用为主,主人一般只给客人夹一次菜,如果客人拒绝,也不要硬让人家再吃。吃东西时,不能发出响声,但客人要注意赞美主人准备的饭菜。如果与客人交谈,只能跟邻座交谈,不要与距离远的人交谈。
其次,中国人请客吃饭讲究排场,品种多样,从主菜到汤,到甜品到水果,次序也讲究;西方人宴客则以牛、羊、猪排为主食,餐后食用甜品。
再次,在餐具方面,中国人使用筷子、汤匙,吃饭用碗盛;西方人用刀即切即吃,喝汤用专门的汤匙。如下图所示。
第四,座次安排方面, 在中国,宴会的席位按长者为尊、长幼有序的标准排座。许多地区有女人不上席的原则,即使上席,女性所坐的位置一般也比较偏。这种做法体现了对女性的不尊重。在西方,西餐长桌的男主人左边是女主宾,女主人的右手是男主宾,女士为尊,餐桌主人为女,一般男女分开坐,以便让男士更好地为女士服务。
第五,出席时间方面,在中国的宴会中,客人更倾向于“迟到”。所以主人通常故意将时间提早,以便为客人们的“迟到”提供更加充裕的时间。在西方,正式宴会要求准时到达,否则会被视为是对主人和其他客人的不尊重和不合礼仪。
烹饪方法中西方存在差异。中国的烹饪方式多达24种,常见的有炒、炸、焖、爆、煎、烩、煮、蒸、烤、腌、冻、拔丝等。在大厨眼里,做菜和制作工艺品一样有着高深的学问,即使是同一原料,不同的厨师用不同的方式会做出不同的口味来。
西餐的烹饪方式主要是煎、烧、烤、炸、焖,烹饪过程比较规范,烹饪时间较短,火候适中,最后是调味。厨师好比化学实验室的实验员,烹饪的时间精确到秒,调料的添加量精确到克。西餐还强调原料本味和调料的独立使用。其加工方法简单,基本是机械地混合,所以菜肴的品种很少。
2.采用开放式的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
局限于课堂的中西餐文化教学是不够的。改革餐饮英语教学,创设情境教学,把英语课堂开进学校的模拟中西餐厅、中西餐厨房、中西菜场等场所的实地教学;利用学校开会、各种大型的活动、一切对外接待等机会和到校企合作的酒店实习,学生直接参与设计,进行实战演练,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文化差异兴趣和培养中西方文化的专业素养。此外,可以在教室、宿舍营造中西方文化氛围。例如,学生在学校实训室里的中餐接待室中设计了10张标语,经笔者修改后分别贴在房间的四周,当外籍客人来学校参观时,学生设计了活动内容,其中有一小组学生演示茶艺,一组小学生负责向客人解说;在西餐接待室,学生也同样用英文设计了有关咖啡的标语和制作咖啡的活动内容。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范文5
关键词:文化教学;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应用
1.讲解文化背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传统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为迎合应试教育,教师常采用“学生查阅―教师翻译―学生记忆”的方式引导学生背诵学习阅读知识,没有意识到“阅读中蕴解释的文化知识、文化背景学生是否能理解”这个问题。这样的教学模式降低了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学习兴趣且不利于学生英语能力的全面发展。
对此,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对阅读文化背景的讲解,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以初中英语“This is my sister.(这是我姐姐)”这一教学内容为例。首先,教师应深入阅读资料,挖掘资料中蕴含的文化知识,借助互联网查询相关的知识,并将其渗透在阅读教学中。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相关阅读资料之前,可以为学生介绍西方国家家庭成员及家庭成员称谓等文化知识,并借助课外延伸材料为学生补充讲解西方家族及家庭等文化背景:美国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自力更生”,并学会对自己的决定与行为负责;18岁以上的美国孩子被鼓励离开父母生活;美国孩子叫父母、长辈的名字以表示亲昵等。通过这些知识的补充讲解可以为学生之后的阅读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加深学生对英语阅读的理解。
2.讲解文化差异,提升学生理解能力
传统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没有意识到为学生讲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必要性,导致学生经常以“中国式”思维思考阅读内容。为改善这一情况,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文化教学的重要性,为学生讲解渗透中西文化差异的知识,让学生认识到文化之间的差异,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而促进学生英语思维的形成。
以初中英语“I’d like some noodles?”这一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在讲到这一内容时可以以“Diet culture(饮食文化)”为切入点为学生讲解中西方饮食文化之间的差异。如“beef(牛肉)”,中国人用牛肉做菜r,或切成片、丝,或剁成块、泥,或煸、炒,或烧、煮,形式丰富且技法多样,百菜百样;而西方人用牛肉做菜时,不是切成大块,就是剁成小块,或者烤制牛排,或是做成牛肉汤,粗而不俗,经济实用。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中国人擅长手工,看重技艺,但机械能力不高,而西方人擅长机械,所以手工能力相对粗糙。通过以上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对比分析,加深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
3.导入文化环境,深化学生情感认知
与中文阅读相同,英语阅读中同样蕴含作者的情感,因此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文章脉络,疏通文中结构与条理,加深学生对英语阅读的理解。同时,教师需要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文化环境的导入,借助阅读内容体现不同国家不同的文化,以此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深化学生的情感认知。
以课外阅读“what should I do”为例,阅读材料中探讨了意见咨询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介绍了西方国家“advice columns are popular and entertaining(建议栏目是最受欢迎且具有娱乐性的)”和“people write to these columns to ask for advice on every problem(针对每一个问题,人们都会给这个专栏写信征求意见)”。针对以上阅读内容,教师可以为学生导入相关文化:相对于中国人,美国人比较倡导人际交往的沟通表达,所以这样的心理机构非常普遍,人们通常通过电话就可以进行预约服务。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网络查询相关的视频、电影片段等为学生介绍讲解,将阅读中的文化知识以十分直观、生动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对西方文化环境的了解。
总之,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文化教学的渗透。教师可以深入挖掘阅读材料中的文化知识,为学生讲解相关的文化背景、文化差异等,加深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同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导入文化环境,以深化学生对阅读知识的情感认知,进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小卉. 关于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思考[EB/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5(5).
[2]周国芬. 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文化渗透[J]. 教育教学论坛,2016(20):273-274.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范文6
关键词:饮食文化;差异;哲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6-0173-02
在国际交往众多的今天,我们会接触到来自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各种不同于我们的文化,饮食文化就是其中之一。饮、食是人类生存的第一要务,中西方在此方面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西饮食文化各方面具体的差异和产生原因我们会一一进行分析。
一、饮食观念
1.“民以食为天”、 “民可百年无货,不可一朝有饥,故食为至急”,从此可以看出中国人多么地重视吃,把吃饭看做是人生至急、比天还重要。这种重要性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在我们的语言和组词方面:无论何时见面打招呼都是“吃了吗?”说人不忠诚是“吃里扒外”、说谁社交能力好是“吃的开”、说经历磨难是“吃苦”、感情中的嫉妒是“吃醋”等等。中国人重视吃、喜欢吃,无论各种场合都能找到吃的理由:人,出生要吃、满月要吃、生日要吃、升学要吃、毕业要吃、升职要吃、结婚要吃、去世要吃;出远门要吃(饯行)、回家要吃(接风)等等。
中国人不仅喜欢吃、重视吃的场合,还强调吃的美味。“民以食为天”但“食以味为先”。中国烹调对美味的追求几乎达到极致,这也是中国饮食独特魅力之所在。中国烹调美味的产生是各种调料、辅料,配料相互搭配、相互调和的结果。中国的饮食观其实是一种美性饮食观,讲究五味调和,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当然中国美食在过分追求“味”的同时,很难兼顾营养,这也是我们感性饮食观的外露。
总之中国人重视吃、强调味,在物质丰富的时代,吃已不仅是填饱肚子维持生存的方法,而且是一种美的享受。中国人重视吃,是因为它是生存的第一要务,也因为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中国都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食不果腹,才会把吃看得重于一切。中国哲学强调“和”,阴阳调和、五味调和,讲究的是统一、融合和和谐。不仅是“色、香、味、形、器”的“和”,还要 “阴阳五行、四季”的“和”,吃饭不仅要味道鲜美还要和四季时令结合,至此才创造出中国的美性、感性饮食观。
2.西方国家虽重视吃,但其不管是在吃的重要性上还是对“美味”的重视上和中国相比都相去甚远。饮食对他们来说大多还是作为生存的必要手段或者是一种交际方式而已。林语堂先生语:“英美人仅以‘吃’为对一个生物的机器注入燃料,只要他们吃了以后能保持身体的健康,足以抵挡病菌的感染,其他皆在不足道中。”[1] 所以,即便他们的食物单调乏味,为了生存他们还是会理性地吃下去的。同时,为了更好地活下去,他们会关心所吃食物是否有营养,营养成分的搭配是否合理、是否有利于充分吸收。尽管中西方都有食物的搭配,但中国强调的是“美味”,一种感性的享受;西方强调的是营养,一种理性的生存方式。
二、饮食对象
1.“一个民族的饮食与其生存环境和传统密切相关” [2],“其生存环境不仅决定了可能获得的食物资源种类,而且对于该食物的获得方式和消费方式等也影响至深” [3],中国的饮食文化是建立在传统的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的农业基础之上的,所以历来大多以谷物或其他素食为主,肉类为辅。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变,中国的饮食对象范围在无限的扩大,食物的种类可以说无所不包,烹调方法:炒、煎、炸、蒸、炖、烤、爆、焖、拌等五花八门。食材的丰富、烹调方法的多样化,使得中国人对吃更是乐在其中,并且不辞辛苦地不断追求创新,把吃文化的享受发挥到极致。
中国饮食对象的广泛性是和感性、随意、享受的饮食观念相适应的。哲学观念上的“和”,在这里就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是和谐共处的,一切皆可为我所用,为我所食。
2.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传统农业为畜牧业,种植业只占小部分。所以西方人以食用肉类和奶制品为主,辅以少量的谷物。西方的饮食往往是高脂肪、高热量的,但他们注意的是尽量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和天然营养。他们食材虽营养丰富但种类单一,制作简单。他们吃的目的不在于享受,而只是为了生存和交际,所以他们会很乐于吃“大块牛肉”和“整块鸡”。
理性、注重营养、简单,这依然是西方理性哲学思维的表现。
三、烹调操作准则和程序
1.由于中国饮食对象的范围广,烹饪手法多样,所以烹饪准则和烹饪程序也不确定,且同样变化多端。就算是全国知名的菜,其菜谱上的描述也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模糊。不管是原料、调料或者是辅料,很多时候都是用“一汤匙”、“小半碗”、“适量”、 “少许”等等这些模糊概念来描述的。同样一个菜,因为配料、调料或辅料选择的不同,不同的人做出来有不同的味道,即使同一个人每次做出来的味道也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在烹调程序上同样可以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没有严格的操作标准。那么在中国这么辽阔的土地上,不同地区的人更会做出不同的味道、不同的特色,中国饮食也才因此有了不同的菜系。为了追求味道的独特和鲜美,厨师们甚至会根据不同的季节、不同的食客和不同的场合把同一道菜做出不同的变化。
宏观、模糊、变化就是中国哲学的特点,中国饮食操作准则和程序上的随意和不确定性就是其内在影响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在操作程序和烹调准则上的随意,归根结底还是为了追求至高无上的“味”,对味的强调和追求依然是中国哲学“和”思想的深远影响,阴阳调和、五味调和,食材原料、辅料、调味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合而为一,包罗万象。
2.西方国家在饮食习惯上强调的是营养,注意的是尽量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和天然营养,在饮食对象上相对中国而言又比较的单一,他们吃的目的也只是为了充饥和交往,所以他们的烹调程序可以、也能够严格地依照一套标准的步骤进行。“中国人既以饮食为人生之至乐,至乐之中自然以享受为第一要务;而西方人仅把饮食当做注入一个生物机器里的燃料,难免就要为进食制定清规戒律。” [4] 相对于中国的菜谱,西方的菜谱整体上看是科学和精确的,配料、调料的添加精确到克,烹调的时间精确到秒,甚至他们的厨房里备有天平、量杯、刻度锅、定时器以及其他大大小小的容器,厨房不像是一个制作、享受人间美味的地方,反倒像个辛苦工作的实验室。比如肯德基和麦当劳,虽然其连锁店遍布全球,但其所有的食物在全世界任何一个能吃到的地方都是一个味道,因为他们是严格按照全球通用的一整套操作标准进行烹饪的。这种烹饪手法做出来的食物,几乎都保持着食物本身的味道,即使有不同食物间的搭配,也只是在容器之上的搭配。
西方哲学的理性思维在这里的表现形式就是机械、严格的烹饪操作程序。西方哲学强调理性、强调个体和独立。西餐中大部分正菜原料互不相干的搭配风格把这种哲学内涵生动地表达了出来。
四、饮食习惯
1.中国人用餐,不管是什么样的宴席、怎样的目的、什么样的场合,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围桌而坐。所有的食物,冷菜、热菜、主食、副食、汤、甜点、水果等等,全都放在桌子中间供大家共同享用。同时,会根据用餐人身份、地位、年龄等的不同,尊卑有序地安排不同的座次。大家在宴席中相互敬酒、相互劝菜。此种用餐习惯看起来团结、热闹、祥和,也便于集体情感的交流。
围桌宴饮符合我们中国人“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单道菜品的“味道”、整桌食物的“搭配”,以及用餐人员间的“团结、礼让”,都是中国哲学思想“和”的体现。我们一向以“和”、“合”为最美妙的境界,我们重视整体、强调全局,个体和局部被融合在集体之中,“和”的哲学思想导致了如此的饮食习惯。
2.西方人用餐的主要目的是充饥,其次是交谊。通常情况下的用餐都是分食制,大家各自用餐互不干涉。而西式宴会的核心目的就在于交谊,所以此种宴会讲究温馨、优雅和富于情调。西方人最钟情于自助餐,所有的食物依次排开,大家各取所需,在整个用餐过程中大家可以自由走动,或是取食或是独处,当然最重要的是可以自由地选择交谊的对象。如果在多人餐桌共同用餐时,西方人更注重的是和相邻人的交谈,而不是全桌人的交流。
与讲究“气”,追求“和”的中国哲学思想不同,西方哲学讲究实体和虚空的分离,强调的是形式结构,他们尊重个体,崇尚个性突出,不喜群体性的交流,这也是自助餐流行的深层原因。
五、餐具、用餐环境及其他
饮食对象的差异以及用餐习惯的不同,也导致了饮食餐具的各不相同。中国人的饮食对象五花八门,用餐时又是围桌共食,所以筷子的发明和使用简直就是绝配了。筷子虽简单,但却几乎能应付一切食物。中国人用餐,讲究的氛围就是热闹,要场面、好面子,吃饭或喝酒时喜欢大声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