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散步莫怀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散步莫怀戚范文1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高审美情趣。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尊老爱幼,珍爱生命的情感。
3、体会文章用人物性格来表现文章主题的写作思路。
二、教学重点:
1、感悟文章所揭示出来的一条家庭道德准则: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照顾老的一头。
2、理解文章是如何围绕主题思想来写的。
三、教学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1、成语故事:(注意联系前面的几个成语)
两袖清风,画龙点睛,
2、导入:
从课题入手,散步在字典里的意思是随随便便的走走,是一种休闲的方式。那么在莫怀戚的这篇散文中,散步究竟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呢,且看课文第125页的文章。
3、快速地默读文章,思考问题。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的阅读课文,把你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者比较有特点的句子划起来,并且通过这个题目想一想:作者在散步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通过这件事表现了什么主题?
提问,回答:
(1)初春的时候,我、母亲、妻子和儿子四个人,在田野里散步。
(2)主题:尊老爱幼。
4、再仔细的阅读文章,想一想尊老爱幼的这个主题作者是通过哪些细节表现出来的?(要找出具体的字和词。)
师注意:同学回答之后,主要让学生来回答这些细节与主题有什么联系,反映出了人物的哪些性格?师只做适当的指导。
归纳:正因为有这个主题的存在,人物的性格都要服务于这一个中心。而是不是他所有的性格都可以服务于这个中心呢?不是的。因此,作者只选取了其中的一小部分性格来写,选取最能表现文章主题的那一部分性格来写。这也是我们作文中要学习的一个重点之一。撇开作文不说,就这一部分的性格也都可以让我们来
过渡:这些性格只是他们众多性格当中的一个方面,为什么其他的方方面面的性格都不写,而只写这个性格呢?因为要围绕文章的主题,要让人物的性格服务于主题。但是就这一部分的性格,我们每个人也都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感受。现在,我们不妨把这种感受说出来,在你们每个四人小组中谈谈:你在这些人物中,最欣赏哪一位,为什么?
5、讨论:你在这些人物中最欣赏哪一位,为什么?
师注意:尽量引导学生说出理由,在适当时候,由老师或学生提出反驳,看其是否能站得住脚,能否坚持住观点。
如有出现辩论的情况,则在第二、三轮打住。
我:孝顺。
母亲:善解人意。
妻子:体贴。
儿子:懂事。
6、联系生活:
不管你喜欢文章中的哪一个人物,总之,这个家庭,这三代人都是我们为之羡慕的,因为他们很和睦,很温馨,因为他们在出现分歧的时候,彼此之间都有着一颗尊老爱幼的心,一颗相互理解的新。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假如这样的分歧也同样出现在你的家里,我们不妨来想一想:当你晚上吃完饭,全家人聚在一起看电视的时候,爷爷奶奶要看戏剧,父亲要看新闻,母亲要看连续剧,而你要看动画片,此时,如果遥控器掌握在你手中,全家人都听你的,你该怎么办?
提问最多不超过五位同学。
归纳:说明一个家庭的道德准则:上有老,下有小,当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照顾老的一头,先考虑老人的感受,因为他们已经辛苦了一辈子了,不容易。毕竟孝顺第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加祝贺语。)
7、作业: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写一写,我理想中的温馨的家庭,作为这周的周记。字数不少于500字。
板书:
散步
莫怀戚
初春,一家人,田野,散步
我:孝顺。
母亲:善解人意.
妻子:体贴。
散步莫怀戚范文2
生活永远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同学们要想写好作文,必须留意身边的生活;同时要学会思考,能从习以为常的生活中发现新意,获得独特感悟,从而写出个性化的文章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写自己经历过的事,容易写出真情实感,写自己的家庭、学校和接触到的社会生活,因为熟悉,故有话可说。其中的感受、体验和思考也会因此而真实、深刻。
鲁迅的《风筝》,讲的是小兄弟喜爱风筝,自己却不准他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把他快要完工的风筝抓断踏扁了。这是先生小时候家庭里兄弟间的小冲突,写得生动感人,对此,鲁迅的深刻自省是:自己当年的行径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而小兄弟的全然忘却,却让自己的心更为沉重;“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愿儿童不受压制,健康成长。我们何尝没有类似于鲁迅先生的经历呢?与亲戚家的兄妹玩耍的情景,在学校里和同学之间发生的矛盾,父母自作主张的干预――除了这些,想一想自己的生活,一定还会触发一些愉快的回忆――父母陪自己去郊游,一家人共同布置生日会,爷爷奶奶无微不至的关爱……一个个生活的场景会浮现在眼前,只要你肯动笔去写一写,就会在思考的过程中生发感悟,写出真情实感。鲁迅是大文学家,感悟多而深刻,同学们不必向鲁迅看齐,有自己的一两点感悟就够了。
我们的教材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文章,都是同学们学习写作的范文。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莫怀戚的《散步》,选自《世说新语》的《咏雪》,讲的都是同学们最熟悉的家庭生活,这里有写自己因病的任性和无怨无悔的母爱,领悟到要乐观地面对生活,“好好地活”;有记叙一家人田野散步时发生的事,素材平凡,意蕴却很丰富,领悟到怎样处理家人关系,才能使一家人和和美美,透露出中华民族孝顺的传统美德和中年的责任;有的写的是古代诗礼簪缨之家雪天“讲论文义”,通过古人家庭教育和家庭文化生活的片段,体会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传承。我们学习这些课文,除了理解文意、欣赏词句而外,更应该引发联想,启迪思维,去回忆自己经历过的难忘的事,写出自己成长过程中对家庭、人生的理解和体会,这些生活中的事,最能掀起你心海中的浪花,每每拿起笔来,让它们流淌于笔端,这不只是锻炼了你的写作能力,那些往事还会成为你生活中最为亲切的怀恋。
散步莫怀戚范文3
一、“中年使命说”
起初,我与学生们把探求的目光仅仅投在揭旨语的具象意义层面。
品味“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仿佛在演算一道美丽的加法。在这里,我背上的“奶奶”是一个具象,作者家族的先辈;妻子背上的“儿子”是一个具象,作者家族的新辈(未来)。家族的先辈加上家族的新辈(未来)就构成了另一个具象——“我”所在的那个繁衍生息的莫氏家族,即整个世界。倘若用一个数学表达式来表示会更直观,这个表达式为:家庭个体(先辈)+家庭个体(新辈)=整个莫氏家族世界。
其实,我们着眼具象,推究言表,得到的这个表达式计算的正是中年的重大责任和神圣使命。“我”和“妻子”为中年人,属于继往开来的一代人。二者的个性化动作“背”酷似一个强大的助推器,将人生的飞船从一个节点推向另一个节点;二者的个性化动作“背”酷似一段神奇的链条,将繁衍的生命链从祖辈链接到孙辈;二者的个性化动作“背”酷似一棒美妙的接力,将人生的接力棒从自己的先辈传递给自己的下辈。如果没有这一“背”,人生的飞船将就此焚毁,繁衍的生命链将就此断绝,人生的接力棒将就此落棒,“我”所在的那个繁衍生息的莫氏家族将就此终结。
所以,文末揭旨语具象层面的意蕴是:我背上的奶奶加上妻子背上的儿子,就有了“我”所在的那个繁衍生息的莫氏家族世界。从中可窥见作者的意图,通过描述自家三代人散步,我和妻子竭诚化解祖孙两辈人之间矛盾的生活材料,表达在家族发展与生命传承的进程中,中年人肩负着承上启下的重大使命的深刻思想。
二、“民族传统说”
又一次执教《散步》,在与学生们品析揭旨语,感悟主题思想时,先推出表达式:家庭个体(先辈)+家庭个体(新辈)=整个莫氏家族世界。接着归结意蕴:我背上的奶奶加上妻子背上的儿子,就有了我所在的那个繁衍生息的莫氏家族世界。结果有学生提出异议:这个数学表达式不完整,其中缺少一个“加数”——家庭个体(吾辈)。后来集体讨论将表达式修正为:家庭个体(先辈)+家庭个体(吾辈)+家庭个体(新辈)=整个莫氏家族世界。将揭旨语具象层面的意蕴修改为:我背上的奶奶加上妻子背上的儿子,再加上妻子和我,就有了“我”所在的那个繁衍生息的莫氏家族世界。这个疏漏大概是用揭旨语来推演“中年使命说”在逻辑上的唯一欠妥之处。
于是,本人把探求的目光转向“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的抽象层面。
在揭旨语里,“我”“奶奶”是中华民族的两个生命具象,透过“我”背上背着“奶奶”这个组合具象可以抽出一种中华美德——善待衰老的生命;在揭旨语里,“妻子”“儿子”是中华民族的两个生命具象,透过“妻子”背上背着“儿子”这个组合具象可以抽出另一种中华美德——保护幼小的生命;善待衰老的生命加上保护幼小的生命,就产生了另一个抽象的事物——整个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与蓬勃发展,即整个世界。这种理解着眼抽象,推究言里,难度变大。
运用从具象到抽象的思维方法去理解,篇末揭旨语的表达式和意蕴均彻底刷新。表达式刷新为:民族个体(尊老)+民族个体(爱幼)=整个繁衍生息的中华民族。全句意蕴变为抽象意蕴:善待衰老的生命加上保护幼小的生命,就有了繁衍生息与蓬勃发展的整个中华民族。
同一道“加法”,为什么会得出两个迥然不同的“得数”呢?原因在于做这道美丽的“加法”时,对两个“加数”的理解方法不同。理解的方法不同便导致“加数”的“值”不同。“中年使命说”中的两个“加数”是具象层面的“值”,分别是具象的家庭个体“奶奶”和具象的家庭个体“儿子”;“民族传统说”中的两个“加数”是抽象层面的“值”,分别是抽象的民族美德“尊老”和抽象的民族美德“爱幼”。“加数”的“值”影响着“得数”的“值”,所以出现了两个迥异的“得数”:一个“得数”为(作者)家人构成的整个莫氏家族世界;一个“得数”为整个繁衍生息的中华民族。
比较两个表达式的“得数”即可得揭旨语中“整个世界”的外延。在“中年使命说”中“整个世界”的外延指“整个莫氏家族”,在“民族传统说”中“整个世界”的外延指“整个中华民族”。后者大于前者,更加趋向合理。
三、“人类品格说”
有一次,刚执教完《散步》不久,西方两个总统的故事闯入了我的视界:
故事一:2005年3月7日,东南亚地区发生海啸,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和老布什同乘一架飞机前往海啸灾区视察。由于路途遥远,飞机上要飞十多个小时,旅途劳顿在所难免,可麻烦就在于克林顿与老布什同乘的那架飞机上竟只有一张床铺可供人休息。得知此情况,克林顿实实在在地表现出尊敬老人的风格,把飞机上唯一的床铺让给了老布什睡觉,而自己则把铺盖一卷安到地上睡了个大觉。
故事二:华裔女子关惠群十余年如一日,每天清晨2时起床,天不亮就为加州四五百名无家可归者供养当天生活所需的食物,并且送无家的小朋友上学。她所照顾的无家可归者,均为社会的弱势者,大多为有心理疾病、连自己名字都不知道的老人,或是未成年的孩子。关惠群的善举感动了不少美国人。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亲自为关惠群颁发了2010年度的总统“公民奖章”,这是美国最高的平民奖章之一。
这是两个真实的故事,一个是总统尊重衰老的生命的故事,一个是总统肯定并奖励善待衰老的生命和保护幼小的生命的华裔女子关惠群的故事。两个故事引起了我强烈的心理震颤:西方人不是和咱们东方人同样尊老爱幼么?西方各民族不是同样依赖尊老爱幼的美好传统来维系民族的繁衍生息吗?自己以前将《散步》一文揭旨语中“整个世界”的外延确定为“整个中华民族”不是偏小了吗?尊老爱幼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应该是整个人类的良好品格。
之后,我带着诸多疑惑和感慨重读《散步》,读到文末揭旨语“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的时候,这道美丽的“加法”豁然生成一个崭新的抽象表达式:人类个体(尊老)+人类个体(爱幼)=整个人类。揭旨语中的“整个世界”的外延便修正为“整个人类”。
再次执教《散步》的时候,我与同学们改用这个新的抽象表达式来解读该文的主旨,课堂上,同学们脑海里浮想联翩:当他们读到“我背上的”时候,他们就会联想出一个黄皮肤,或是白皮肤,或是黑皮肤的中年男子背着一个黄皮肤,或是白皮肤,或是黑皮肤的母亲的情景;当他们读到“她背上的”时候,他们就会联想出一个黄皮肤,或是白皮肤,或是黑皮肤的中年女子背着一个黄皮肤,或是白皮肤,或是黑皮肤的孩子的情景;当他们读到“就是整个世界”时候,他们就会联想出黄种人各民族,或是白种人各民族,或是黑种人各民族繁衍生息与蓬勃发展的情景。
于是,就诞生了《散步》的主题新说之“人类品质说”——善待衰老的生命加上保护幼小的生命,就有了繁衍生息与蓬勃发展的整个人类。
四、“生命特质说”
接下来,对《散步》主题思想的探究又由“人类品格说”转向“生命特质说”,转向的契机缘于看了专题片《动物世界·剑戟争锋》,其中“野牛护犊”的情感强烈地撞击着我的心灵。
情形一:在一片开阔的草地上,狼群向野牛群发起疯狂地攻击。为了保护下一代,大野牛把牛犊安排在群体中间一同前进。然而,在奋力往前逃命的过程中,有一只小野牛跑到了群体边沿。此时,三只狼包抄过来,扑向它。紧接着,有一只狼咬住了它。说时迟,那时快,三只大野牛赶来救援,经过几番较量,小野牛脱离了危险……
情形二:茫茫的草地上,野牛群被狮群冲散,一只小野牛被一只雄狮追杀。接下来,两只大野牛见势不妙,赶回来救援,大野牛用牛角顶翻凶猛的狮子,小野牛方才逃离狮口,一番激烈搏斗之后,救援获得成功……
片中大野牛对牛犊的关爱之情丝毫不亚于人类大人对孩子的关爱之情。其实,善待衰老的生命,保护幼小的生命这两种情愫人类拥有之,动物亦拥有之,植物亦拥有之:整个生命界皆拥有之。走进动物界,可睹野牛护犊的壮举,斑羚飞渡的英姿,甚至还可睹到动物版“劈山救母”的侠影。走进植物界,花叶庇蕊的柔情,荷叶护莲的温馨,果肉保实的慷慨令人慨叹,更有那植物版的“四郎探母”动人心扉。
有了上述思想基础,以后再次执教《散步》,与学生们重新做起“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道美丽的“加法”时,油然而生成一个崭新的抽象表达式:生命个体(尊老)+生命个体(爱幼)=整个生命界。揭旨语中的“整个世界”的外延修正为“整个生命界”。文末揭旨语抽象层面的意蕴也随即修正为:善待衰老的生命加上保护幼小的生命,就有了繁衍生息与蓬勃发展的整个生命界。此之谓《散步》主题之“生命特质说”的核心思想。
莫怀戚谈《散步》的创作动机时说:“因为是发一种‘生命的感慨’,所以注定了它的抒彩。”美丽浩繁的生命界,物种之多,物性之奇。作者慧心识得生命界物种用来维系自身繁衍生息与蓬勃发展的最重要的一点:善待衰老的生命,保护幼小的生命。接着以人(自家四口人)作为生命界生命的代表,将四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推到散步的矛盾之中,紧紧围绕那最重要的一点(善待衰老的生命,保护幼小的生命)去表现。如“奶奶”与“儿子”的“争执”、“让步”。如“我”和“妻子”的“奉劝”、“调解”“背奶奶”、“背儿子”等。前面的叙事如散步一般轻松,篇末的抒情亦如散步一般恬静。最后以“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一揭旨语一语道破生命特质的意义。
综上所述,《散步》文末揭旨句中“整个世界”的外延不是“整个莫氏家族”,不是“整个中华民族”,也不是“整个人类”,而是“整个生命界”。
散步莫怀戚范文4
我要求学生2分钟的时间背下来,然后问学生:“结尾用了什么标点符号?”
“句号。”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
“老师改为省略号,你看省略了什么内容?”
“景物描写。”
“请同学们开动脑筋,试着补上一句。”我环视了一下教室,有两个学生怯怯地举手。
“你说说看!”我对其中的一个学生说。
“草地上有野花。”
“野花前面加个修饰语,好吗?”
“草地上有星星点点的野花。”
“有野花,我儿子就想干什么?”
“摘!”
“写在课本上,这是你的作品。”
“还有翩翩起舞的蝴蝶。”
“有蝴蝶,我儿子就想干什么?”
“捕!”
“写在课本上,这是你的作品。”
这时我又看了一下,举手的学生越来越多,达到了十几个。
“小路上铺满了鹅卵石。”
“加上个形容词,这个句子会更好。”
散步莫怀戚范文5
在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教师就是通过过程与方法,不但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更要对他们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新课改后我上的第一节语文课记忆犹新,当时我微笑着问同学们:谁知道语文是什么?同学们先是不在意地笑,然后有的同学举起课本说:“这就是语文!”还有的同学说:“每天你走进教室,我们就知道是语文课了,那你就代表了语文。”同学们都笑了起来,个别的同学思考着说:“顾名思义,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字吧。”……我说,请同学们跟着我的朗读,说出自己的感受:“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我看到了春天。”、“我走进了花的海洋。”我缓缓地朗读:“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上就有同学说:“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画,很苍凉的画。”我充满感情地读:“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同学们都抬着头,仿佛在遥望那千古月色、触景伤怀。我低沉地读着:“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同学们都说:“抒发了壮志难酬的爱国之情。”……看着踊跃发言的同学们,我说,“是谁给了我们这如此多彩的画面?是语文!那语文是什么?我觉得语文就是那青天上的一行白鹭,是那山重水复的柳暗花明,是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是孤帆远影、云走霞飞,它给人以流动的壮美,色彩的绚丽……这就是语文;燕去燕来,花开花落,展示着生命的轮回……这也是语文。同学们!让我们携手走进语文世界,去体会语文的奥妙与神奇,去体会那无尽的美吧……”就这样我把学生、语文、美融在了一起。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语文教学离开美育,就会“失魂落魄”。那么语文课如何注重情感熏陶、美感引领呢?如何使学生在感受语文材料、感悟语文底蕴的过程中,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呢?这应当成为我们思考的问题。
首先,培养母语感情,开掘美感源泉,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与文化血肉同源,语文就是文化、就是交际工具、就是语言载体,传达的是思想与情感,语言是思想的家园,是民族精神的居所,语文教师要坚守母语教学阵地,指导学生深刻领会它的丰厚文化底蕴。作为华夏儿女,要真爱我们的民族,就必须真爱我们的民族语言。课堂上我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母语感情,比如我在讲《最后一课》这篇小说时,首先明确了重点:教育学生崇尚和平、热爱祖国、热爱母语,引领他们领略小说小中见大的艺术美、爱国情感的哲理美,体会语文的魅力。我首先让同学们回想印象中小学毕业时最后一课的情形,自由发言,热烈讨论,得出的结论是: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每一节课,不然即使后悔也没法弥补。然后我又让同学们讨论:当你身边的人的衣着、神态、语言等发生变化时,你会怎么想?带着疑问同学们掌握了小说的内容,我说:“下面,你们把自己都想象成小弗朗士,而我就是韩麦尔先生,我们共同完成这最后一课。”当同学们读到小主人公后悔自己没有好好学国语言时,好多同学都流下了眼泪,而当我像韩麦尔先生一样转身用力地在黑板上写下:法兰西万岁时,我也悲愤交加,体会到了韩麦尔先生心碎的疼痛。“感人者莫先乎情”,审美教育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我充分发挥教材语言特有的感染力,通过师生交流,利用”形象”的力量来激发学生的理智感、道德感和审美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认为成功的教学,无论教师的一句话、一个手势、还是一个眼神,都应该像高明的琴师一样,在学生的心弦上弹拨出动人的乐章。
在语文教学中还应该注意创设审美情景,唤起审美需求。“入境动情”是教师送给学生的第一束鲜花,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学生置身于教师创设的这种特定的情境中,就会带着一种对“美”的憧憬和审美期待,进入文章的情感世界,引起强烈的共鸣,使学生产生新的审美追求,从而深潜到文章所构筑的内部世界,领悟文章所营造的美学意境。例如我在讲《散步》这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如果世上有一种水能让你喝醉,那么这种水一定叫母爱,因为母爱如水;如果世上有一座山能让你学会坚韧,那么这座山一定是父爱,因为父爱如山。我们的父辈在艰辛和苦难里繁衍生息,没有畏惧,从不悲观,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和安适。但是,等他们老了,羸弱的双肩已不堪重负,做儿女的我们也应该给他们一个温馨的家。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馨,家因为有了浓浓的亲情而美好。让我们走进莫怀戚先生的家,陪同他们一家三代去《散步》,去分享他们家浓浓的亲情……
一堂语文课,听来能让人如沐春风,如醉如痴,是每位语文教师的追求,更是每位学生的渴求。语文教师用凝炼活泼的口语和优美高雅的书面语,为学生创设一个个美的画面、美的场景。久而久之, 他们就能发现美,体会美,塑造美,享受美。由美诗美文的引领,升华到热爱母语之美,这正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孜孜以求的夙愿。美,无处不在,缺少的只是发现。那么,就送给学生一双审美的慧眼,让他们去领悟语文之美吧!
散步莫怀戚范文6
笔者在散文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一些具体的方法:
一 抓“文眼”,悟情感。
文眼,顾名思义是指“文章的眼睛”,也就是文章中最能直接表现作者情感和主题思想的句子或词语,它有时是文章的标题,有时是文章开头或结尾的一个句子或字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文眼,从文眼中具体体悟作者的情感。
如我们在教学《散步》时,怎样才能走进文本,让学生懂得文章“珍惜亲情,理解责任,明白一切情感都是源于对生命的热爱”的主旨呢?我的做法是:抓文眼,悟感情。我抓住了最后一节的最后一句话,“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他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两个人都不重,加起来却是整个世界”。作者为什么有如此的感慨?一问激起千层浪。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逐渐明白:内容上,“重”是物质,“不重”是精神,一个是身体的重量,一个是感情的重量。这一抒情议论句,体现了亲情的力量,责任的可贵,生命的价值。如此,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内涵。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心句的理解带动了文章整体的理解。
二 品字词,悟情感。
自古文人讲究遣词造句,揣摩语言,推敲文字。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世人评价宋祁“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一“闹”字境界全出,古人都认为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比“满”、“吹”等字用得好。在散文教学中,如能像分析诗歌一样抓住一些重点字词加以揣摩,一定能更好地体悟作者的情感。
教学《散步》第3节时,我让学生咀嚼三个词语,即“太迟,太迟”、“总算”、“熬过”。方法是从传情达意中体悟,在调换词语后比较。“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为什么儿子(作者)觉得春天“太迟,太迟”而庆幸“总算”来了?经过点拨,学生从“表情达意”的角度揣摩出:春天的到来,意味着母亲的生命再次获得了新生,这两个词语实则表达了儿子对母亲熬过这个严冬的庆幸。这两个关键词语的理解,也让学生明白了作者为什么带母亲散步的原因,同时也从这个原因的把握中理解到作者对母亲的孝敬和母亲对儿子的信任与依赖。因此,当我问“熬过”能否换成“度过”时,学生马上回答“不能”,因为“熬过”是指要经历一定的磨难,这更体现了母亲度过冬天的艰难、下地散步的不易和与生命抗争的可贵。
三 析手法,揭情感。
选入教材的散文尽管风格各异、地域有别、时代不同,但都是情意浓厚、语言优美的文章。这些文章重在抒写作者的感受,表现作者的性灵,着重突出“自我”,但这种“自我”的展示是有所凭借的,作者往往通过精巧的构思,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实现。其中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象征、比喻等表现手法将作品所描写的事物和所要寄寓的情感联系了起来。
例如,教学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时,引导学生抓住对比和借景抒情这两种手法,在鲜明的对比中,领悟文章的情感。十多年前的紫藤萝伶仃、稀落,十多年后的紫藤萝辉煌、茂盛;先前的作者焦虑、悲痛,遇到紫藤萝之后宁静喜悦。情感自然得出:不能让昨天的不幸把人压垮,每个人都应该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
四 巧借经验,以情激情
对话理论认为,阅读教学中存在多重对话关系,如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教师、学生与编者的对话等等。在这多重关系中,我们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独立自主性,重视学生在阅读中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重新建构文本的意义,教师只是学生阅读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对话者。学生独立自主理解散文的意义,把握散文的情感,就需要调动已有的经验储备,通过联想、想像重构经验体系,激发自身情感,从而更好地体会散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因素。
教学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文中有一个环节是父亲引导儿子走下悬崖,战胜困难。我在教学时是这样处理这个环节的:首先组内交流,讨论文中父亲的教育方法怎样;然后让学生举身边的例子,说说你的父亲如何教育你,与文中的父亲比,哪种方法好。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调动他们身边的经验。这样,不仅加深了对文中父亲高明的教育方法的理解,也让学生懂得,遇到困难,不能依赖他人,学会把大困难化解成小困难,更主要的是让我们的学生领悟到父爱的伟大,常怀一颗感恩的心。
五 朗读吟咏,以声传情
抒情性强的散文教学要特别重视朗读的作用,以有声的语言传递情感。重点段落要反复读;教师范读要有感情,能渲染气氛,引发学生共鸣。
张抗抗的《地下森林断想》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屈服啊!地下森林,我们古老的地球生命中新崛起的骄子,谢谢你的启迪。”反复朗读这一段文字,注意体味加点字的含义,作者满怀激情地歌颂地下森林的顽强不屈的生命力,更感受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常常会堕入低谷,像大自然的风云变幻、地质变迁考验森林、禽兽的生命适应性一样,考验人群的品质、适应性、耐力,锻炼人群的意志、生命力。这样,情感就较容易把握。
六 诗情画意,由景入情
写景状物的散文中,对景物的描绘比比皆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读这类文章对绘景的句子固不可忽略;而写人叙事散文中,看似漫不经心的几处写景句,亦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