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里的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回忆里的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回忆里的你范文1

有些话你还没有说

有些事我还没有做

有些故事只能放在心里

而你

无需揭秘谜底

就像

你想象中完美的嫁衣

......

你说

花儿的生命

就是为了绽放青春一季

你说

人生的价值

岂能只留下美好的回忆

你说

为何一场相遇

就让人不顾一切以身相许?

......

我走了

不带走你的惦记

我走了

不留下白云掠过的痕迹

就像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挥一挥手

作别这别离后的情谊

......

此后

我用一生慢慢回忆

那些

我们路过的灿烂风景

那些

你提出的一个又一个无聊的问题

那些

你虚荣而关切的目光

还有

回忆里的你范文2

不管是相隔遥远的天涯,还是近在咫尺的并肩,回忆似乎与我达成了默契,时时刻刻的让我感觉到你一直就在身边。

还记得你第一次自我介绍时的微笑,还记得请教你题目时你的认真,还记得课外交谈时你的幽默,还记得坐在窗口前你呆呆的表情,还记得自己曾经远远的看着你安静的学习,还记得因为意识到高考后的离别,一个人在家放肆的大哭。记得那一个冬天,我也不再安静,偷偷的拿着一团雪塞进你的脖子,你笑着说:“再这样我就生气了啊。”我问你生气了会怎么样,你说:“生气了我就回家。”每次想起你这时的表情都还忍不住大笑,笑的感觉到有一种幸福。好多好多跟你有关的回忆,虽然这些已是几年前的画面,可是今天还是那么清晰的出现在眼前。

;如果现在你在,我们一定会很幸福,我喜欢被你牵着走脚下的每一步,我喜欢用一秒钟的时间看你用一分钟的时间去笑,跟你在一起我觉得自己又像个孩子一样幸福,无忧无虑,这种感觉只有曾经跟妈妈一起才会有的感觉,真的很幸福。我喜欢安静的靠在你的肩膀,喜欢你温暖的怀抱,喜欢你给我这些我早已失去的温暖和幸福。

回忆里的你范文3

现实中的吴奇隆与《步步惊心》中的四爷最大的不同之处,可能是四爷当上皇帝是一直以来的夙愿以,而吴奇隆踏上演艺生涯却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吴奇隆家里有三个孩子,他排行老二,上有兄下有弟,自小独立为家里分担家用。1988年的吴奇隆还是学生,平时除了上课,业余时间就是打工,利用暑期时间挣学费。白天洗车擦楼梯,晚上在街上摆地摊。外形俊朗,眼神清澈的吴奇隆在熙攘的人群中颇有一副鹤立鸡群之势,引来星探的不断关注。

当时的吴奇隆生活很单纯,很少看电视,对娱乐圈的动态更是了解甚少,平时除了体育锻炼就是打工,所以,对于星探的游说,吴奇隆都会抛出一句冷冷的话:“不关我事!”最后,一位星探连续三天站在吴奇隆的摊位对面来观察他,弄得他很是难为情,吴奇隆实在是拗不过这位星探的执着,才去参加了小虎队组合的选拔赛。

没有任何准备,看到密密麻麻几千人来参选,吴奇隆也不紧张,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不会跳舞,不善言辞,就连自我介绍都没有出彩的地方,可是,在快要下场的瞬间,他木讷地说了一句:“我会空中翻。”然后自顾自地翻了起来,全场怔住!当时担任评审的资深电视节目主持人张小燕回忆当时的情形是这么说的:“吴奇隆的舞跳得不好,可是他很有架势、很亮眼,他一站出来给我的感觉就是这个人是要当明星的,那个后空翻尤其翻得好。”这个空中翻为他赢得了满堂彩,从此让吴奇隆彻底翻上了星途。

在几千人的选拔中,吴奇隆最后成为了小虎队的一员。对吴奇隆来说,虽然是无心插柳,但也算是另一种打工性质的工作,所以没再拒绝。小虎队成立之初,他们还是非常稚嫩青涩的三个大男孩。在三个人里面,吴奇隆是惟一没有怀抱明星梦的。陈志朋小时候家里开过唱片行,从小就有强烈的表演欲,有过许多唱歌、跳舞的经验,虽是姐姐帮他报名小虎队选拔,成为歌星却是他一直有的梦想。而苏有朋亦曾自言,当初之所以会报名参选,完全是因为他喜欢唱歌,希望有天能站在舞台上高歌。而吴奇隆在试镜时连手脚都不知道要摆哪儿才好,浑身不自在,很是笨拙,舞蹈是临时观摩乱凑的,怕出错丢人,只好故意装酷,没料到自己会入选,可是那个故意装酷的表情,却成为了吴奇隆以后二十多年的形象重点。

虽是无心插柳地进入了演艺圈,吴奇隆却并没有为此懈怠过,相反,他勤奋努力不服输,在竞争激烈的演艺圈里创下了诸多佳绩。

《青苹果乐园》、《爱》、《蝴蝶飞呀》、《红蜻蜓》等一首首小虎队的曲目成为诸多70后、80后心目中永恒的经典,随着小帅虎陈志朋服兵役、乖乖虎苏有朋上大学,霹雳虎吴奇隆开始单飞了。在他单飞的短短几年间,推出了十张个人专集,连续两年的《追风少年》、《追梦》专辑在短短一个月内就突破了双白金销量100万张。

当《还珠格格》风靡大江南北,苏有朋、陈志朋再次活跃在人们视线之时,而吴奇隆毅然放下自己如火如荼的演艺事业选择了服兵役,他说:“人处于长期的作战情况下,停下来透透气是必须的。从前我每天只会往录音室钻,根本没时间去想一些东西,究竟做出来是否值得,当兵给我时间去检讨和反思过去,思想成熟了就更能明白自己的目标,也就懂得如何安排自己的前路。”

吴奇隆服完兵役后的第一部作品是与徐若合作的《好孩子》,这时的他,第一个出击的是《创世纪》一部长达百集的连续剧,而后又出演《萧十一郎》大获成功,一周之内突破了各大电视台的黄金收视率。接着又马不停蹄地拍摄了《名铺镇关东》、《丝路豪侠》等武侠剧,吴奇隆瞬间成为了的戏剧一哥。

《记得我爱你》在网络的收视次数高达2000万人次以上,这部偶像剧的播出,让吴奇隆迎来事业的第二个巅峰。

2010年,吴奇隆又跨行做起了监制和制作人,他监制了网络剧《无憾青春》大获成功,并将影视公司运作得井井有条,而于同时开机的都市情感励志剧《完美丈夫》,吴奇隆则又担任了制片人。商业方面,吴奇隆的餐厅生意也是红红火火,每年固定收益颇丰。

扑朔迷离的感情世界

20余年的演艺生涯,让吴奇隆从一个青涩的绝色美少年,变为一个成功的形象型男。可是,他依然谦逊,在综艺节目上他黑衣白裤,身型俊朗,对观众鞠躬几乎都是90度,他的眼神依然清澈,少了一份书卷气,多了一份豁达。在现场依然有90后的粉丝为他尖叫,他还会有含羞的表情,这个过了40岁的男人,举手投足间更多了一份从容与淡定,依然是那么惹人爱,惹人仰慕,惹人追捧。

就是这样的一个男人,却在深夜的博客上,写着这样的文字:“我喜欢半夜里坐在我的书房/看着落地窗外喧嚣的城市夜景/我住在北京最热闹的不夜城旁边/人来人往,车水马龙/有喝醉酒的,有呼朋引伴的/外面越是热闹,我的心越是平静/曾几何时我爱上了这完全极端的两个世界/彼此矛盾却又活生生的共存在这个空间/跟我的工作生活一样人前极动,人后极静/当然静的一面只留给我自己很难跟别人分享/想到我这惟一独有的空间/嘴角不自觉地泛起微笑/这是属于我自己的秘密花园/只有咖啡,香烟和我知道”这些文字留给他的粉丝无限遐想空间……

最初让大家记得的一段情,应该是蔡少芬吧。那时他帅她美,他忧郁她爱笑,都是风华正茂时,他为父还债她为母还债,相似的家庭背景让两人在变化无常的娱乐圈里多了一份惺惺相惜。港商的一家婚纱馆找来正在热恋中的他们来代言拍广告,他穿礼服她穿婚纱,一对璧人对着镜头笑得甜蜜。在拍摄间隙的采访,她每回答一句都是半含情半含笑地看着他,他则在后边帮她把答案补充。那时的他满脸阳光,她那娇羞的女儿态也是一览无遗,这是他们在一起的幸福模样吧。后来的后来,两人宣布分手,说着一些大众化的分手理由,什么“彼此性格不合适”、“双方忙着拍戏,聚少离多”等等,让大众一头雾水,再后来他结婚,再离婚,而她如今已是时常拿着女儿照片出来秀的幸福妈妈。

关于那段婚姻,许多人都不看好,他是曾经的台湾美少年,后来红极一时的知名演员,而她不知名,许多人是因为这次婚姻才知道了她。没有隆重的婚礼,结婚照也只是在一家路边店,甚至门都紧闭的小店里,随意一拍就结婚了,的确够仓促。婚后没度蜜月,几天后就各自分头拍戏,两人聚少离多,他也在媒体面前自曝与老婆一年零八个月才见上五次面,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他们结婚后几乎很少去台湾,他的家人说他那几年很是不开心,而他习惯了一个人忍,家人也不敢多问,媒体铺天盖地地报道她的劈腿事迹。他习惯性地选择了一个人承担,最后道出了缘分已尽。

关于媒体爆料他的离婚代价是付出含6栋房产及现金共约1亿元台币(约合2000万人民币)时,粉丝都出来替他打抱不平,连他身边的熟识人也忍不住出来说话,说他太傻老被人利用被人骗,可是他仅仅发了一条离婚声明,写了几句“为自己走出自己”的文字,然后就置之不理。

在影视剧里他塑造了很多荧屏形象,外向善交际的叶荣亨,至情至性的萧十一郎,儒雅书生梁山伯……而在银幕下的他是自己也不肯向自己认输的人,所以无论遇到什么事,他都会去面对,就只他一个人去面对,尤其是感情这回事。

回忆里的你范文4

玛丽亚・拉斯尼克1919年出生于奥地利克恩顿州(K?rnten)的小镇卡珀尔(Kappel),1941年至1943年就读于维也纳美术学院时,拉斯尼克无法接触到被纳粹禁止的“堕落”的现代艺术,但想方设法利用尖锐大胆的色彩逾越常规。战后,拉斯尼克位于克拉根福(Klagenfurt)的画室成为艺术家与作家的聚点,她和朋友们研究表现主义、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自动主义等各种流派,如痴如醉。本次画展展出的最早作品,是1945年的《表现主义自画像》。超现实主义对可见世界的怀疑,对幻想、记忆、梦和癫狂的合法化,以及对感官和欲望的释放,把年轻的拉斯尼克从学院派传统中解放出来,是她个人艺术风格的催化剂。上世纪50年代初拉斯尼克赴巴黎,在那里她受到了法国非定形艺术(Art Informel)和塔希主义(Tachisme)表现手法的影响,同时力图摆脱这种影响,创造个人风格。

探索身体意识

上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开始的“身体意识绘画”,是拉斯尼克艺术的里程碑,也是贯穿其一生的艺术探索。1980年她回顾这个转折时说,自己的艺术创作,开始于观察和表现可见世界的传统,此时转为向内的自我探索,成为激进的前卫派。

“身体意识”,也就是“身体感觉”或“内省体验”。身体具有二重特性,不仅通过器官感知,也能察觉自己正在感知。“身体意识绘画”的作画方式是全新的:画家面对画布――没有事先的意图或计划,没有模特,没有照片,画室成为艺术家与自我交流并以图像表达感知的场所。作画的起点是觉察,身体躯壳内知觉的展开是唯一的真实。为了感受身体的张力,她长时间蹲伏、倚靠或者撑在画布上,很多画是躺在画布边闭眼画出的。不同于非定形艺术和塔希主义那种爆发式、不受控制的即兴发挥,她的作画方式介乎仪式和冥想之间,在画布上上色的动作是缓慢而全神贯注的。拉斯尼克把自己从模仿的绘画方式和对图像的记忆中解放出来,“进行身体意识绘画时,我要对抗记忆中的形象,把它们抹去――不要提镜子,那是一种障碍。”

“无形的身体意识难以用视觉定义,它从哪里开始,哪里结束,是尖的、弧线形还是锯齿状?”拉斯尼克借助了法国非定形艺术和塔希主义用线条表现的方法。例如,在作品《静止冥想》(1951)和《非定形圆团自画像》(1952)中,她用确定的线条,画出类似圆或椭圆的封闭图形,赋予无形的感觉以清晰的形式。拉斯尼克说,这种形式,在他人看来是想象,对她本人来说则是现实,想象本身就是现实。

50年代早期,拉斯尼克关注线条而摒弃色彩,很快,她意识到这使她陷入了抽象贫乏的危险。为了展示鲜活、肉质的现实,50年代中期她给自己、家人、朋友作肖像时,开始运用色块(如《自画像/抽象的头》,1956)。尽管她本人后来不认同这些作品,但充满力量的色彩开始在她的绘画中获得一席之地。1960年创作的《身体分裂》,浅色半透明的身体不断膨胀,充满画布直到画布外,身体外厚重的蓝色空间似乎因挤压逼迫而浓缩了。

这种膨胀和挤压的效果继续出现在一年之后的大幅油画系列中,如1960/61年的《大圆团形体》。早年《非定形圆团自画像》向左扩张的圆团形式被沿用,两米见方的画布上,红、橙、绿等鲜艳繁复的线条表现膨胀感,单一、黯淡、简洁的线条则描画出下部的被挤压感。正如她自己所说,她不断地“在模糊的知觉和模糊的表达可能性之间,在曲线和折线之间,在左和右之间,在向前与后退之间,在繁冗与简洁之间苦苦思索”。

写实主义转向

1968年,带着母亲过世的悲伤,拉斯尼克前往美国。1971年她创作了画风写实的《拿棍子的自画像》。画中的艺术家上身坐在椅子上,双手握着折断的木棍,身材年轻健壮,目光陷入回忆与忧伤。背后的大画框上是她母亲肖像的草图,母亲的双手仿佛从画面中伸出,轻搭在她肩上。1972年,她创作了表现自己正面站、正面坐和侧面站立行走的《三重自画像/新自我》,画家口微张,怅然悲伤的面容从灰暗模糊的背景中浮出,仿佛身无栖息之所。

拉斯尼克回忆,她在1968年至1980年旅美期间转向写实主义画风的重要原因是,“身体意识绘画”在美国完全无法被接受,当时的美国人将抽象变形视作病态。她的邻居直接对她说,“你根本不会画画”。为了接受这一挑战,她转向写实以证明自己的绘画能力,不再排斥外部世界。1978到1980年她专门探求过去企图关闭的视觉回忆、联想和想象,创作了系列铅笔和水彩水粉画,描绘她在闭上眼睛后想象“爱”、“美国”、“狗”等名词或概念时脑中浮现的画面。

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连接

拉斯尼克开始反思身体内外两个世界的关系,尝试由封闭转向连接。她不再把对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感知相隔绝,而是尝试将二者并置在同一画面中。比如,她坐在桌边,前臂搁在桌上,看着桌子和水果。她觉得自己像个沙发椅,身体下坠,桌上的双手,像挂在桌面上的椅扶手。所以当她自我观照自己的感觉时,随着聚焦的不同,可以“看”到两种景象:向内看到垂挂扶手的沙发椅,向外看到摆着水果的桌子,二者结合成《身体和红色自画像》(1969)。

此后,拉斯尼克的作品多尝试以不同视角连接内外世界。比如《科幻小说自画像》(1995)中,人物轮廓以鲜艳的粗线条勾勒,边界清晰确定;身体所处的空间,模糊璀璨、深不可测,仿佛科幻世界。而另一件相近主题的作品《科学》(1998),描绘的则是满导线的被测试者的感知。动物式的头颅、突出的吻部,身体内部被线条分隔成不同色彩领域,显示出各部位的知觉类型和强度的差异;身体所处的背景空间被隐去,以凸显“意识”存在的空间――身体。

显然,前者更偏重外部观察和记忆,后者则偏向内在知觉。上述两种视角,在《两种存在形式》(2000)中被进一步强化,在此,艺术家将自己迥然不同的两种形象并置在了一张画中。

变体与肉色的器官

80年代后期开始,拉斯尼克开始大量运用变形手法。她以身体同时感受自身和外部,然后将其结合为奇异的变体。例如,《书塔》(1990)画面下方那不堪重负的是双腿和书柜脚的结合变体。在拉斯尼克作品中,身体或器官有各种变体,有时是机器,有时是瓶子或者马桶,利用变形和色彩,她一面清晰揭示肉体,一面含蓄隐蔽肉体,令身体避开观者的直接注视。

拉斯尼克作品中经常出现的肉红色器官或身体部件,仿佛被砍下似的鲜血淋漓,令人觉得怪异或不适。这是冥想的关照,当她选择性关注身体某一部分的感受,同时自我关照自己正在感受,所“见”即是如此。在《关系》(1992)中,她用颜料饱满到往下滴的线条联系各种器官,鲜红的肉色表现皮肤下的肉体知觉,同时也表达欲望。她说,“我作画时,一切都是被允许的,难堪是种挑战。我想画些让人不舒服的东西。”

晚年获终身成就奖

七十岁之后的拉斯尼克从心所欲,创作更加自由。她不再在作画方式上自我设限,常常请亲朋好友担当模特、摆造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为她最近十多年来热衷表现的主题。她说,“一个人的肖像画不足以成为故事,两个人就是故事,三个人就成为一出戏。”她从早年在美国超市看到的包苹果的玻璃纸得到灵感,把塑料膜描绘成婚纱。作品《一对》(2005)中,透明塑料膜准确传达了亲密伴侣被禁锢的情感欲望和对安全感的渴求。

回忆里的你范文5

做电视节目,就是要把创意“管”起来,其实质是把创意流程化、具象化,最终成为电视产品,呈现给观众

节目模式引进这些年在国内兴起,除了版权保护意识加强之外,更深层次的因素是电视人在竞争激烈甚至惨烈的今天,越来越意识到创意的宝贵。模式愈纯熟,创意就愈有生命力、愈能发挥“倍乘效应”。电视创意的比拼就是一个二进制换算,不是1就是0――要么胜要么败。

近十年的时间里,省级卫视组的崛起,打破了许多原有的发展规律,也改变了很多游戏规则。如今的“电视天空”,愈发像是亚马孙丛林,物种多样为世界之最,危机四伏却总有惊喜。在这样的生存环境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成为必然。省级卫视竞争从混战阶段净化到新锐频起,再到今天逐步稳定到几强鼎力并能够与中央卫星频道比肩,这并非偶然――能脱颖而出的卫视频道,都有一样共通的核心动力:创新。

在这种境况下,海外市场业已验证成功的节目模式、创意的引入就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用更为娴熟的创意来做引领,可以更好地激发本土原创的能力,更快速地生产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节目。而对于东方卫视来说,勇于做海外模式引进的“吃螃蟹者”,还在于我们更看重它带给我们的全方位学习机会。引入海外节目模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模式引入,更是一套复杂操作系统的引入,一个制作流程的引入,这也是电视节目创意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达人秀》的总导演金磊对这一点感触最为深刻,每次在总结《中国达人秀》成功经验的时候,他总会提到这样的细节:主办方所提供的“制作宝典”事无巨细,会给出很多与我们经验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制作要求,比如:不要放任何煽情的音乐、侧幕的主持人不应该化妆等等。“国内的电视工作者想要创新的时候,往往爱拍脑袋,组织个‘头脑风暴’什么的,其实在电视制作发达的地方,这一过程如实验室的工作般严谨。”

“天空的竞争”最直接的压力就是收视率,而收视率之争就是节目之争,如果说电视技术的不断进步能为这种竞争做加法的话,那么好的节目创意就是一个乘数,创意所带来的放大效应是倍乘的,也是无法替代的。

创意可被管理吗

创意,是媒体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从本质上谈,创意不应被管理,创意本身虚无缥缈,是灵感、是火花,是无数灰色小细胞的无意识瞬间结晶,创意应该属于自由,与管理似乎天生对立。但做电视节目,就是要把创意“管”起来,其实质是把创意流程化、具象化,最终成为电视产品,呈现给观众。

如何做好创意具体化的流程管理?

这三五年,国内主流的电视媒体都去过英国学习节目研发,欧洲是全世界电视节目创意的发源地,而英国则有着众多创意中心与节目版权公司的大本营,相信很多电视人都在那里得到了创意的启迪。但相比创意的激发,管理这门学问更难偷师。在这方面,美国的电视台给了我们更多范例。美国各大电视网从创意案到制作样片的过程大致类似,每个电视网用差不多年广告收入的1/20来购买创意案和样片――不仅包括创意样片,更包括创意概念、创意脚本等。每年有6000个以上的创意入围各大电视网,每个电视网会收到数百个创意案。这些创意案来自独立制片人、电影公司的电视部门、电视网的员工、业务爱好者等。电视网会从创意案中选出25-50个,然后和制片人签订合同做样片(PILOT)。样片完成后,还要经过观众测试的筛选才能上档播出,试播集的收视情况将会决定它能否被最终采用,成季播出。几千个创意最后真正能播出的只有个位数。这一不断筛选的过程其实就是美国电视网的创意管理流程。

而在我们这里,创意管理的初期,也都是从借鉴英美的这些流程管理开始的。倒金字塔式、漏斗式的筛选模式能最大限度地确保节目稳定性、安全性,而敞开式的创意邀请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确保更多的创意进入筛选。

早在2005年,SMG就正式成立了国内第一个专门的节目研发中心,尝试建立研发流程,为集团旗下所有频道提供更多发现好电视节目创意的机会。随后,节目研发中心所带动的创意理念在所有频道都已形成氛围,这其中,东方卫视因窗口的特殊性成为了创意最聚集的地方。

东方卫视的节目创意管理最初都在内部完成。在前两年,东方卫视汇聚了沪上最优秀的综艺节目、专题节目制作人,关于节目的点子与创新想法源源不断出现,因此那个阶段卫视的节目更新速度快、种类也更为繁复。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我们渐渐意识到,内生式的成长的确可以保持节目风格的一致性、保持团队成员的积极性,但时间一久,很容易出现“创意的疲劳态”――长期在内部滚动的创意点子,如同金属一样,会很快表现出“记忆性”,即最后创意“长”得都很相像。

所以,我们决定邀请更多的人来为卫视提供创意,更为灵活地利用好集团资源。现在东方卫视的创意流程管理,是依托SMG整体来完成的。东方卫视的上级单位为上海东方娱乐传媒集团有限公司(ET),再上级则是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SMG),在SMG和ET的总编室和运营管理部,分别设有节目研发模块,在那里,制作团队可以获得最多的灵感刺激和借鉴。而由台集团总编室主办、每季度进行的“千金买创意”活动,则是目前我们获得节目创意的重要渠道。“千金买创意”主张不拘一格降人才,从完整的节目方案、到一个可操作的节目模式,甚至只是简单的一个构思,只要足够新颖、足够有创意,就可以获奖,甚至有可能被制作成样片,最终获得播出。只要是集团的员工,无论职位高低,都可以平等身份参与活动,让属于平凡人的金点子洗去泥沙闪耀光芒。

对于东方卫视来说,“千金买创意”是一个重要的创意源头,也是创意的首轮筛选。在这里成功胜出的创意案,接下来会进入到东方卫视内部的创意筛选流程。这一流程,由东方卫视的运营管理部承担。运营管理部有一套自己的筛选程序,从创意到样片,都需在这个程序中进行360度的“体检”,完成一份全面的评估报告,从而考量一个创意是否可行。这套程序要求节目严格匹配东方卫视整体的定位要求,符合“新鲜、新锐、都市、国际”的风格,同时,也必须兼顾收视。在样片制作完成后,运营管理部还会用送审流程、样片审片制度以及观众小组测试来保证效果,确保每一个样片都得到充分的检验和修改,最后,合格的产品会送上播出线。这一套模式可以归纳为从“大漏斗”再到“精细漏斗”的筛选。

创意管理的补丁:

容错、突破、信赖团队

“就算我们把每件事情都做对,仍有可能错失城池。面对新技术和新市场,往往导致失败的恰好是完美无瑕的管理。”这是商业管理学中常常被提及的一种观点,对于电视这样的创意产业来说,这一点的应证性更普遍。因此,在强调创新的同时,容许错误与挫败是必需的。毕竟,今日的电视竞争有太多不确定因素,且创意在初期和执行之后的效果也可能大相径庭。而最关键的是,判断创意好坏的标准可能无法引导市场。容许创意失败,其实就是容许下一个创意的产生。

“突破”则是另一个关键词。对于电视节目来说,“第一”和“追随者”有着质的差别,就好比再多的达人节目,也无法盖过《中国达人秀》的光芒,因为它是第一。大多数管理者都是在延续性技术环境下形成自己的创新理念的,但即便是最优秀的管理人员,他们所积累的创新管理经验也永远无法预估改变市场规则的破坏性因素的产生,因此经验有时候也可能成为束缚,尤其对于创新而言。而这,也是乔布斯和苹果公司的信条,他们信奉“海盗精神”,他们只相信引领而绝非迎合。

最后就是信赖你的团队。创意管理能反映出机构内部资源分配的流程,表面上,做出资源分配决策的是管理层,但决策的实施其实掌握在普通员工的手中――产生创意并最终落实创意的是每一个制作人员。因此,在东方卫视的内部创新管理中,我们始终提醒自己:不断激发和保护一线团队的创造力是多么重要。《百里挑一》是东方卫视原创的栏目,在一年多的运营后已经成为同时段数一数二的节目,收视稳定且拥有了不少拥趸。基于对这支团队的信任,频道领导鼓励他们再做创新。《百里挑一》团队勇于开拓,自愿承担压力,在8月开始尝试制作套播节目《谁能百里挑一》(新版),并大获成功。周四周五两档联动,也成为国内第一个成功的双套播节目模式,开辟出一种制作的新理念。这就是一线团队的力量,也是创意的力量。

回忆里的你范文6

?chapter.2?你脑袋里装的是什么?(徐夕烨)

在第25次追求谭筱逸失败后,我选择了放弃.

说这话的时候,朴逝言那家伙只知道一个劲地笑,完全不理会我作为失恋者心中的痛.

“大不了再找一个.”他说,“虽然你的长相相对于我来说逊色一点,但还不算太丑.”

“朴逝言.”

“诶?”

“你是变态么?”

……

我想,我现在很想回忆一下以前的事.

第一次遇到朴逝言……嗯,是在初中.

老师让他介绍自己,说了半天,也只有支支吾吾的几句话.我看了看他涨的通红的脸,突然想,他究竟是不是男生?而至于现在的朴逝言脸皮为什么这么厚,恐怕我辛勤的培养占据了主导地位吧.

后来一次是在文学部(那时我才知道原来他也对文学感兴趣).

接触久了,我发现他的诗写得很棒,很多时候我都看不懂.我说他弱智,他说这叫艺术.

于是我说,你才几岁啊,跟我谈什么狗屁艺术.

他眨了眨眼睛,俏皮地说,孩子要从小抓起.

我顿时吐了一地.

他依然眨了眨眼.

“你脑袋里装的是什么?”

“你知不知道我脑袋里装的是什么?”

“我不知道你脑袋里装的是什么才会问你你脑袋里装的是什么.”

“你不知道我脑袋里装的是什么我怎么会知道我脑袋里装的是什么.”

“你怎么会不知道你脑袋里装的是什么?”

“我为什么要知道我脑袋里装的是什么?”

“比猪还笨.”我说.

像上面那种兜圈子的吵架方式常常光顾我们这里.实在生气了的时候,我真的很想拍他两巴掌泄愤,不过这样的想法总是轻易被朴逝言及时送过来的某某牌薯片击溃.

大概可以定义为表面上吵吵嘴,实际上感情很好的朋友吧.

我想应该是这样的.

可能是这几天一直没睡好,所以今天我竟然在公认为最恐怖的数学课上打起了盹.

天妒英才啊!

“徐夕烨.”老师叫嚷着我的名字.

当然,我在打盹,听不到.

“徐夕烨!”这次是震耳欲聋的响声.

我清醒了,第一个想法是,建议他去参加歌唱大赛,前途无量啊.不必在这里教书,一辈子遭人唾骂.

“这道题的答案是什么?”他又是一吼.

哇塞,这声音和麦克风发出回馈反应的啸叫声绝对有的一拼.

不过,我想,眼下的首要任务是如何解决正在面临的尴尬局面.

于是我以极好的视线控制能力成功地避过了老师的目光,直射入朴逝言的眼帘.在接受到我求助的眼神后,他缓慢地将脑袋扭到一边,混蛋!

这时,前排女生从后面递给我一张纸条,我知道,救星来了.

“±√13.”我说.

“很好,你坐下吧.”

我回过神来,看了看我前排的女生,嗯……好像有点印象,叫什么晨来着的.

“你好,我叫顾落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