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习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冬至习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冬至习俗

冬至习俗范文1

2、吃烧腊与姜饭,广东人冬至吃烧腊与姜饭,冬至这天,大多数广东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风俗。潮汕一带有“冬节丸,一食就过年”的民谚,俗称“添岁”。客家人认为,冬至时的水味最醇,所以,客家人冬至酿酒已成为习俗

3、吃年糕,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吃年糕从明末清初直到现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风味的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长高,图个吉利。在四川却是冬至吃羊肉汤,羊肉是冬日可谓冬日滋补之首。湖南湖北一带,在冬至那一天一定要吃上赤豆糯米饭。

4、吃冬至团(冬至丸),在南方一些地区,则比较盛行吃冬至团(冬至丸),取其团圆的意思。每逢冬至清晨,各家各户磨糯米粉,并用糖、肉、莱、果、萝卜丝等做馅,包成冬至团,不但自家人吃,也会赠送亲友以表祝福之意。实际上,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更是普遍,民间也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

冬至习俗范文2

1、大雪不冻倒春寒;

2、大雪河封住,冬至不行船;

3、大雪晴天,立春雪多;

小雪气象谚语:

4、小雪节到下大雪,大雪节到没了雪;

5、小雪封地,大雪封河;

6、小雪地不封,大雪还能耕;

关于冬至节气的谚语:

7、冬至晴,正月雨;冬至雨,正月晴;

8、冬至晴,新年雨,中秋有雨冬至晴;

冬至习俗范文3

关键词:运动素质转移,运动项目迁移,关系

 

1.运动素质转移的定义、分类及原因

1.1运动素质转移的定义

运动素质转移是多维的,是指某一因子的发展,可影响另一素质及其子因子的发展。运动素质多维转移是运动训练过程中客观存在的现象,这是因为运动素质中的各种基本素质如力量、耐力、速度、柔韧素质并不是孤立存在和独立发展的。它们之间具有不同程度的联系,并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或制约的[1]。

运动素质的转移内容不同,效果也不同,在发展运动素质时,如果训练方法科学、手段得当,各运动素质之间,将出现相互促进的积极的一面。反之,则出现相互干扰的消极的一面。我们学习和研究运动素质的转移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在体育教学、运动实践中注意充分利用其相互促进的积极的一面,排除其相互干扰的消极的一面,以加速运动素质的发展。因此,它关系到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和安排等一系列的问题,而直接影响到教学、训练的效果。

1.2运动素质转移的分类

1.2.1素质转移可分为良性转移和不良转移

良好转移是指某一种运动素质的发展能导致另一种素质的提高,例如动力性力量的发展能导致速度素质的发展。,关系。

不良转移是指某一种运动素质的发展不能促进另一种素质的提高,甚至会对另一种素质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例如,发展力量的练习练多了,就可能导致耐力水平的降低;柔韧素质发展的不适当,其结果会影响到力量素质的提高。

1.2.2素质的转移可分为直接转移和间接转移

直接转移是指一种运动素质的变化能直接引起另一种运动素质的变化。例如,腿部伸肌动力性力量水平的提高,可对跑的速度提高产生直接积极影响。

间接转移是指一种运动素质的变化不能直接引起另一种运动素质的变化,而只能起间接作用。

1.2.3素质转移可分为同类转移和不同类转移。

同类转移是指同一运动素质转移到不同动作上,同类转移大量体现在发展一般耐力的练习中。,关系。如心血管和呼吸系统发展的好,就能在许多练习中表现出来。

非同类转移是指不同运动素质之间的转移。 如耐力和力量素质之间,耐力和速度之间的转移等等。一般来说,非同类转移的数量比较少。

1.2.4素质转移有单一和相互之分

发展移动速度可提高反应速度,而发展反应速度则不能提高移动速度如发展力量素质可提高速度素质,而发展速度素质也可以提高力量素质。前者的影响是单方面的,后者则是相互的。

1.3运动素质相互转移及干扰的原因

为什么有些运动素质之间能相互转移,而有些运动素质之间则相互干扰科学研究和实践证明全面协调地发展身体素质,能使各素质相互间起积极良好的转移作用。若单一片面地发展某一素质,则对其他素质的发展起干扰作用。这是因为人体是机的统一整体,人体各部位、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和各种运动素质,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机体某一部位、器官系统机能和某一运动素质的提高是建立在机体各个部位、器官系统机能和各种运动素质全面提高基础之上的。某一方面的发展或不足,势必促进或影响其他方面的发展。如力量素质的增强,同时也会有利于速度的发展;呼吸、循环系统不够强,也会影响速度和耐力的发展。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不仅为提高专项所需要的身体机能打下了牢固的基础,而且为专项运动素质的充分发展和掌握、改进、提高专项运动技术创造了有利条件。由此可见,是全面还是片面发展身体素质,是促进或干扰运动素质相互转移的主要原因。

其次,在发展和提高运动素质过程中,由于训练方法不科学,选择手段不得当,是防碍运动素质良好转移,导致运动素质相互干扰的又一重要原因,大体上可概括为以下四种:

① 各种运动素质练习搭配不合理。如力量素质与速度素质在同一次训练课中可以同时出现,因它们有相似的生理学基础,而力量素质与一般耐力素质不宜安排在同一次训练课中,由于生理机制上的矛盾,它们互相干扰的现象就往往表现得较突出,无论是先练力量再练耐力,还是先练长跑再做力量练习效果都不佳。,关系。

② 不能根据专项与对象特点,有针对性地发展运动素质。对不同的对象,或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同一练习时,所发展的素质也可能是不同的,如60米快跑,对水平低的主要是发展速度素质,而对水平高的进行反复多次练习时,则主要是发展速度耐力;举杠铃练习,如用极限或接近极限负荷举1次或2~3次,主要是发展绝对力量,如用较轻负荷、增多举次,则主要是发展力量耐力了。

③ 不能依据训练水平的不同合理安排各种运动素质的相互关系。 在训练的初级阶段主要表现相辅相成的一面,互相干扰的一面表现不甚明显,不管采用什么训练方法,各素质往往相应提高,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各素质相互干扰的一面表现得逐渐尖锐起来。

④ 未能合理分析素质练习的动作结构。在练习中,动作结构和特点基本相同的练习,对运动素质的良好转移起重要作用,如走和跑之间一般耐力素质的转移。这是因为在大脑皮层中所形成的运动性条件反射是基本一致的;而动作形式和动作实质不同的练习,各素质之间则容易出现相互干 扰[2]。

2.运动项目技能迁移的种类、改项训练原则及一般规律

2.1运动项目技能迁移的种类

实践中,大量存在着运动机能迁移现象。,关系。往往一项运动技术的掌握或形成过程中,会促进或干扰另外一种技能的学习,这就是运动技能的迁移原理在起作用。,关系。由于运动技术的学习过程是复杂的,迁移过程是多维的,因此迁移的类型是多样的,如下图所示:

正迁移是指掌握一种运动技能,对学习另一种运动技能产生良好影响;负迁移是指掌握一种运动技能,对学习另一种运动技能产生不良影响;纵迁移是指学习的技能属于同一项目,但所掌握的技能对学习另一种运动技能将产生影响;横迁移是指学习的技能不属于同一项目,但所掌握或学习的技能彼此可以迁移;顺迁移是指掌握一种较易动作,可对学习同类较难动作施加影响;逆迁移是指掌握一种较难动作,可对学习较易或已掌握的技能施加影响。

2.2利用运动项目技能迁移进行改项训练的原则

利用运动项目技能迁移进行改项训练的总原则是利用生理迁移规律,充分发挥正迁移的作用,尽量避免负迁移的负面影响。

(1)科学地二次选材原则

对刚升入大学的高水平运动员进行科学地二次选材,对运动员自身条件和所从事项目进行发展前景的预见,综合的评价每一位运动员是否适合从事原来的项目还是改项训练别的项目。

(2)尝试新项目原则

在运动员的原始项存在成绩停滞或下降的情况下,最好尝试改项训练新发展的项目,因为高校训练的周期较短,最多为4 年。如果改项去训练一项发展比较成熟的项目,专项训练的周期显然太短。但是从事新项目就和其他的运动员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成才的机率大大增加。

(3)合理利用迁移规律原则

迁移规律在运动训练中广泛应用,在改项训练时首先考虑原始项和改入项的迁移规律。充分考虑到正迁移带来的积极影响和负迁移带来的负面影响,使改项后的训练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2.3 运动项目迁移的一般规律

(1)跑、跳、投三大项目迁移一般在各大项内部进行转化 如跑项存在:100 米、200米之间的迁移:400 米、800 米之间的迁移、中跑与长跑、中长跑与障碍跑之间的迁移等;跳跃项目存在:跳远与三级跳远、跳远与撑杆跳高之间的迁移等;投掷项目存在:铁饼和铅球之间的迁移等。,关系。

(2)跑、跳、投与全能项目之间的迁移 高校男、女全能项目中都存在以速度为特长的速度型、以跳跃为特长的跳跃型、以及以投掷项目为特长的力量型三种类型。显然,这三种类型都来源与跑、跳、投三大项,通过统计,跑项中的400 米跑、110 米栏(100 米栏),跳项中跳远、三级跳远;投掷项目中的标枪项目改项目全能项目的成材率较高。跑项中的长跑、投掷中的铅球没有改项训练全能项目的例子,而其他项目改项训练全能项目成材率较低。

(3)利用迁移规律进行大项之间的改项训练 在高校改项训练中也存在大项之间的转化,如100 米和跳远的转化;中长跑与竞走的转化等。但也遵循一定的规律,那就是改入项和原始项的速度特征相似。只有速度素质相似的项目才能进行改项训练[3]。

3.运动素质转移与运动项目迁移的关系——以全运会三级跳远冠军获得者王莹为例

山东师范大学的王莹入校时从事女子跳远训练,成绩为5.50 米,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成绩没有显著提高,后改项训练女子三级跳远,她在跳远训练中练就的速度、爆发力等运动素质在三级跳远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经过2 年的系统训练,最后以12.81米的成绩获得全国大运会冠军。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运动员在训练中速度、力量等运动素质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两者水平的提高是相互依存、互为促进的关系。王莹在跳远中获得的良好的速度、力量等运动素在后来的三级跳远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进而为改项三级跳远奠定了基础,实现了运动项目之间的迁移,因此,运动素质转移为运动项目迁移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是项目迁移的前提,同时,项目的迁移往往更有利于素质的转移。

[参考文献]

[1]胡亦海.竞技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M]. 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2]宫维民.浅谈运动素质转移[J]. 安庆师专学报,1994,4.

[3]张松.迁移规律在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改项训练中的应用[J]. 潍坊学院学报,2006,2.

冬至习俗范文4

关键词:恒减速;对比;测试;分析

中图分类号:X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提升机是煤矿生产重要设备之一,是联系井上和井下的主要交通运输工具,提升机能否安全可靠运行,直接关系到矿工的生命安全和生产任务的完成。而制动系统又是矿井提升安全可靠运行的重要保证。

铁法煤业集团大强煤矿有限责任公司井深998米,设计年产量150万吨,2012年9月副井安装一台JKM-4.8×4(Ⅲ)E型摩擦式提升机,设计提升机设计最大静张力1100 kN;最大静张力差180 kN;运行速度8.5 m/s。提升方式为混合提升,实际运行载荷在0-150 kN 之间,有运行距离长、运行速度快、载荷变化范围大等特点。

1 提升机制动方式对比

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有二级制动和恒减速制动等;

1.1 二级制动

二级制动是一种传统的安全制动方式,属于恒力矩制动,其制动过程就是将某一提升机所需要的全部制动力矩,分成二级延时制动。第一级制动力矩,使提升系统产生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的减速度,以确保整个提升系统平稳、可靠减速,然后经过延一段时间第二级制动力矩全施加上去,使提升机系统安全地处于静止状态。这种方式足以满足使用。但由于第一级制动力矩和延时时间一经调定后,将不再变动。为了安全起见,一般按最大负荷、最恶劣工况,即全载下放工况来确定第一级制动力矩和延时时间值,比较适合提升量恒定的主井提升;而副井提升多为混合提升,负荷、工况变化大,既有全载下放、全载上提,又有轻负荷工况,这就可能在较小载荷的情况下1级制动力矩仍然很大,从而在1级制动时就产生很大的制动力矩,对于多绳提升机,过大的减速度将导致钢绳滑动突破防滑极限;对于单绳提升机,则增加断绳的危险性,从而危及设备及人身安全。这种恒力矩制动在制动过程的制动力 (制动油压) 不能随负载变化而自动调整,当然就不能适应提升载荷大、速度快、工况复杂的要求。

1.2 恒减速制动

恒减速制动是一种全新的制动方式,其将提升机的制动减速度设计为一个恒定值,无论制动工况如何,安全制动减速度均以预先设定的值为基准,在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调整,这对提升机的安全运行有重要意义。从牛顿第二定律a = F/ m可知,制动减速度要恒定,制动油压产生的制动力矩要随负载变化而变化,直接从力的因素入手很难。从最初的分析可知:制动力矩与制动减速度之间并不是一个线性关系,并且在复杂的工况中,绞车司机事先也很难知道负载多大,且在不同位置发生安全制动时,外负载也是不同的,发生安全制动后外负载也是在变化的。所以从运动角度分析a = V/t,可以看出,实现恒减速可以控制速度变化与时间变化之比为定值。可通过电气控制系统根据《煤炭安全规程》所要求的减速度值,首先标定一条速度变化设定曲线,直线的斜率即为减速度a,这样的减速曲线 (a 恒定) 即是要达到的减速效果。如果安全制动时,速度是按这样一条曲线变化,便达到减速度值恒定的目的。恒减速制动回路的核心部件是比例方向阀,比例方向阀既能够按输入信号的正负改变方向,还能够根据输入信号的大小成比例地控制阀的开口度,控制流量。在制动过程中,它起节流控制作用,使盘形制动器内的回油快慢按控制要求执行。调节中速度给定是一条设定的曲线,而压力给定是经速度比较得出的,是不断变化的。此外在这个阶段,溢流阀除第一步贴闸外还兼有安全保护的作用,这是为了避免因调节失效,造成阀芯超行程,产生误“开闸”的结果。

1.3 对比

对比两种制动方式的工作原理不难看出,二级制动方式虽然简单易掌控,但因其制动力矩不能随负载变化而自动调整的局限性,只适合主井提升。

恒减速制动的本质是以相对恒定的减速度进行制动。其特点是:通过闭环控制,双向调节油压,使得制动力矩能够随负载变化而自动调节,最终达到减速度“恒定”这样一个效果。正是兼顾了各种因素,采用了闭环控制,使得这种制动方式更加安全可靠。

2 主要参数测试及分析

恒减速制动系统虽较传统的二级制动方式更加安全可靠,但在实际运行调试中仍存在瞬时减速度大等现象,笔者在恒减速系统调试时对该系统进行模拟测试,以找出潜在缺陷。

2.1 测试用仪器

测试选用TC-3C型提升机综合测试仪,该仪器是目前较为先进的综合型测试仪器,运用了检测技术、信号分析、计算机技术等对提升机的运行速度图、提升力图、制动系统及制动减速度等参数精确测试。

2.2测试方法

由于该提升机主要承担井下作业人员的运输又担负着物料运输,实际运行载荷在0-15kN之间,所以制动装置必须满足载荷变化的要求,测试分为3个阶段进行即模拟该改提升机实际运行满载提人、半载提物、满载提物3中状态下全速运行时紧急制动,从而得出制动时间、制动减速度、制动距离等参数。

2.3 测试结果及分析

测试结果见下表

2.4分析结论

从测试结果可以看出,在三种载荷状态下无论是提升容器上提还是下放,其参数均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但从减速度图中可以看出仍然存在速度超调量大和瞬时减速度大等情况,如图1中(D)所示设定速度曲线与实际速度曲线,如果这2条曲线重合度越高,调节效果越好。很明显图(D)实际速度曲线振荡过大,其瞬时减速度是很大的,这是由于恒减速制动的控制相对复杂,每一部分性能的好坏都能影响到最终的调节效果。比如油液的清洁度,整个闭环系统的刚性、控制元件的调节性能、电气元件是否受到干扰等等。在实际调试时,液压与电气调试人员要相互配合。综合分析通过多次的现场调试,发现恒减速调节第一步“贴闸”很关键,它对整个调试效果起着重要作用,安全回路断开的瞬间,闸瓦与闸盘有 1 mm 左右的间隙,防止速度超调尤其是在重物下放的时候,首先要消除这1mm 左右的间隙。通过液压回路中溢流阀将制动器中的油泄回油箱。从控制角度讲,这也是在“压力环”首先给出了一压力给定信号,反映到“速度环”中得出一初始速度偏差。如果贴闸不迅速,会出现速度超调量大如图(F)所示,即初始速度偏差大,这会影响到整个调试效果。理想情况下,希望贴闸后闸瓦与闸盘之间产生的摩擦阻力矩接近于0或很小,尽可能减小初始速度偏差。如果出现较大的速度超调量,则要求在之后的速度比较阶段,比例阀有较大的位移量来消除速度偏差。然而比例阀作为控制元件,其通流能力易受外部压力变化的影响而不能满足消除较大速度偏差的要求,就会造成在某点瞬减速度很大。因为正常情况下,在速度比较与调节过程中,制动器的闸瓦始终与闸盘是相接触的,只是根据速度的偏差不同,制动力矩大小不一样,“贴”的程度不同。此时油缸的位移不大,碟簧处于一种小形变状态。压力波动也不大,方能体现比例阀的节流效果而如果贴闸效果不好,压力波动大,近似于“大开大合”的状态,会使调节效果很差,甚至没有。尤其是在重物下放的时候,更是如此,这对设备的安全运转非常不利。建议在实际调节过程中结合减速度图,要从低速到高速,轻载到重载,上提与下放,逐次调节,兼顾各种工况,来达到一良好的贴闸效果。

图1

A——实际载荷为4t时重载上提制动减速度图

B——实际载荷为4t时重载下放制动减速度图

C——实际载荷为8t时重载上提制动减速度图

D——实际载荷为8t时重载下放制动减速度图

E——实际载荷为10t时重载上提制动减速度图

F——实际载荷为10t时重载下放制动减速度图

3 结束语

恒减速制动以其先进的控制方式明显提高了提升机运行的安全性,已从测试中得到了验证。恒减速液压制动回路控制上的最大特点是采用了比例控制技术。电液比例控制技术无论是性价比还是控制功能都代表了液压技术的一个发展方向,要想使系统更加安全可靠,要加强现场测试能帮助调试人员做出正确的判断;从测试结果不难看出,在ZK143(D)恒减速制动系统调试过程中结合技术测试显得尤为重要,反复调反复试是解决存在问题的最好方法。

【参考文献】

[1]李纪.矿山设备性能测定与状态诊断技术,1995.6

[2]权毅.浅谈恒减速制动的原理及在矿山提升系统中的应用,2010.5

作者简介:

张景龙,(1982-),男,工程师,毕业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从事矿山提升、排水、通风等机电设备安全技术测试工作。

冬至习俗范文5

关键词:造纸自动化;传动控制;速度链负荷分配

传动控制设计的关键在于速度链和负荷分配。纸浆经由纸机的各个传动部分形成纸张,由于纸张的伸缩度不同,传动各个分部之间的速度也不一样,为了保持传动分部间的纸张的伸缩度和传动分部间的速度差恒定,就要进行分部的速差控制,使各个分部间严格保持一个相对的速度稳定;同时,在有主辊和从辊的分部,还要对主辊和从辊进行负荷分配,使两辊在速度保持一致的同时按不同的比例合理分担负荷的大小。

造纸机主要由网部、压榨部、干燥部、卷取部等部分组成,根据纸种、质量和工艺指标的不同,部分纸机还会增加施胶分部、涂布机、压光机等。分部传动基本构成如下图

随着微机技术以及现场控制总线通信技术进入实用阶段,造纸控制系统基本上采用了基于现场总线的分部同步控制方式、使用公共直流母线供电和数字式的交流变频调速。本文以罗克韦尔工控产品和ControlLogix软件平台作为传动控制系统设计的基础,以下为ControlLogix平台自动控制系统的标准总貌示意图:

在上图中,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速度链和负荷分配的设计是必须的。传动控制还提供了系统联锁和系统保护。

下图为某纸机主传动速度链和负荷分配示意图,图中 表示速度主链,虚线表示带有负荷分配及联动的速度支链,实线表示速度支链, 表示张力控制, 表示速度控制, 表示带有负荷分配的转矩控制。

一、 速度链

由上图所示,速度链可以看作是一条由上而下的树状形式,在速度传递方向上主要的分部作为主干,其它从辊或者不重要的分部作为分支。较常见的是以底网驱网辊作为速度链的基准点(源头),主干线是底网驱网辊 三级压榨部主辊 前烘干部 施胶机主辊 施胶烘干部 卷取部。各部的从辊或导辊作为分支,其中网部以底网为中心星型辐射,靠近底网的分网跟随底网,分网内的从辊又跟随主辊,形成层叠形的主从速度跟随关系。在纸机的传动控制中,将各独立的传动分部作为一整体,多台电机带动的分部通过转矩分配并在主辊恒定的速度带动下实现整体控制,主辊保证速度的稳定,从辊通过转矩分配施以一定的转矩,承担一定负载。

根据造纸工艺要求, 纸机车速(v) 和抄纸定量(q) 之间存在下列关系:Δq/ q =Δv/ v (其中Δq 是定量容许公差范围, Δv 是纸机车速容许公差范围)。为了保证纸的定量能够在许可公差范围之内, 要求纸机车速稳定, 速度只能在一定的许可范围内波动, 通常生产时, 纸机车速偏差Δv 不超过±( 1.5 %~1 %)。稳定的纸机车速能保证纸的定量稳定, 并避免断纸及其它一些问题。在某一品种某一速度区, 各个分部间速度的比例基本不变, 纸机前后各分部间速度是一种比例协调关系,如下图所示

前一分部速度是后一分部速度的Ki 倍。

K1 = N2/N1 N2 = K1•N1

K2 = N3/N2 N3 = K2•N2

K3 = N4/N3 N4 = K3•N3

速度链的设计要以易拉纸、控制容易为主要目标,纸机各分部速度按照前慢后快的方式运转,各分部间利用调节系数控制速差,使纸在高低速时前后速差都能按比例变化。

附:实现速度链控制程序节选。通过一段程序的分析,可以起到一叶知秋的效果。

速度链爬行/运行控制

总车速调节

速度链调节

速度链处理

速度给定

二、负荷分配

纸机的同一分部若有多个电机时还得进行负荷分配控制,各传动点之间要求速度同步的同时还要求负载均衡,否则会影响正常抄纸, 有可能撕坏毛布或造成断纸;另外,负荷分配不平衡可能会造成某一个或多个电机过负荷运转,有时速度过快的电机会拖动速度较慢的电机,增加了电机负荷,影响电机寿命,甚至会烧毁电机。所以有必要在各个分部中的各自传动点之间实施负荷自动分配控制功能。

负荷分配首先需要确定好主辊和从辊,在网部一般是功率大的、包角大的、包胶的辊子作为主辊,简单说就是驱网能力大的分部作为主辊;对于压榨、施胶等分部,一般以固定辊作为主辊,摆动辊做从辊,如果压区合上之前纸张附着的辊子应作为主辊。传动控制要求各传动点电机负载率δ相同,即δPi/ Pie;其中Pi为第i台电机所承担的负载功率,Pie为第i台电机的额定功率。但是在实际控制系统中, 由于电机功率是间接量, 在实际运行中难以测量, 所以通常是以电机转矩电流代替电机功率:

在以上公式中,Ili为第i台电机的转矩电流,Iei为第i台电机的额定电流,Il为负载总电流。负荷分配的通常做法是转矩限制下的速度控制,先给定从辊比主辊略高的速度偏置,再分别读取主从分部当前转矩电流,根据事先确定的比例曲线给定从辊转矩限制,从而使得从辊因转矩限制而降速直到与主辊基本一致,同时保证了从辊与主辊的出力比例。比例曲线的横向坐标可以是总转矩电流,也可以是主辊的转矩电流,转矩电流读上来时可适当滤波。比例曲线采用两点一线法来确定,通过调节两点的坐标位置,可以达到不同的运行效果,即在调整负荷关系时,要应实际情况设置好从辊的最小值、最大值和斜率;从辊的转矩限幅:如下图所示

实际需要应根据现场机械特性确定,目的是保证主从电流分摊尽量一致,包括启动电流。启动时需要较大转矩的设备,分配的比例也要大。

附:实现负荷分配控制程序节选。

负荷分配比例设计

负荷分配控制

三、结论

传动系统和MCS、DCS、QCS等其它控制系统,共同构成了纸机自动控制系统,科学合理的设计使各种控制方式在这里得到和谐的统一。

1.传动技术作为造纸自动化的组成部分,起着举足轻重和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速度链闭环控制、负荷分配控制是整个传动控制系统的核心,其设计至关重要,是造纸机能否正常生产的关键。

2.本程序设计结构清晰、功能明确;得益于微机技术和现场总线技术,使速度链和负荷分配的设计方案得到优化,成功实现了纸机高精度同步控制,达到精确控制的目的。由于使用了先进的软硬件系统,相比现今较为流行的其它工控系统,在运算能力、总线控制手段和网络传输速度等方面有独特的技术优势,具有很好的高速实时响应性,数据传输迅速,提高了系统自动化程度、稳定性、响应速度,并且降低了设备故障率。

3.上位机可以保存各种生产状况数据和报表,极大方便了生产管理人员跟踪查看纸机历史数据,分析并随时调整生产状态。操作屏的应用也极大地方便了现场生产人员的生产操作,通过操作屏现场人员可以非常轻松地对各种生产参数进行设置,生产运行中可以轻松地监控纸机各个部位的实时运行状况,而且操作简单明了,实现高效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成纸品质和产量。

4.纸机传动系统中通常设置吸收馈电的保护装置,一般在直流母线排中接入DBU单元,通过DBU单元测算馈电能量,接入适合的制动电阻,消耗反送的能量。

5.由于采用了通讯网络技术,纸机各传动分部的数据和系统联锁信息能通过通讯网络直接传送到公开信息层网络(ETHERNETIP),因此可以非常简单方便地将数据传送给其它系统(如MCS、DCS和QCS等系统),实现整体自动控制系统的稳定无缝链接,数据共享。

参考文献

[1]吴国庆.纸机传动系统应用手册.

[2]ControlLogix系统概述.罗克韦尔自动化公司.

[3]ControlLogix用户手册.罗克韦尔自动化公司.

冬至习俗范文6

关键词: 微柱凝胶 交叉配血 新生儿

微柱凝胶技术(microbubes gel technology,MGT)是在微柱凝胶介质中的抗人球蛋白试验,作为一种新的免疫学技术,自1994年获得美国FDA认证以来,该技术已逐步完善,现国外已作为常规应用。我院自2003年开始应用微柱凝胶技术进行交叉配血、抗人球蛋白试验和不规则抗体筛查。由于新生儿各器官发育尚不成熟,使新生儿配血具有很多独特性,为保证安全输血并对微柱凝胶技术在新生儿交叉配血中的应用有更多的了解,现将我院2003年6月~2004年12月新生儿科需输血的患者用MGT进行交叉配血,同时用聚凝胺交叉配血法进行对照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检测对象 受血者为我院2003年6月~2004年12月新生儿科输血患者,共473例,标本EDTA-K 2 抗凝血1ml;供血者为深圳市血液中心无偿献血者。

1.2 试剂与仪器 戴安娜手工配血系统、Diana Fuge离心机、Diana孵育器、Diana Gel Coombs微柱凝胶交叉配血卡,北京斑珀斯公司提供,有效期内。聚凝胺交叉配血试剂,由(台资)珠海贝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有效期内。

1.3 方法 对凡预约当日用血的送检血样,用Diana Gel Coombs微柱凝胶卡按测试系统要求进行交叉配血试验,聚凝胺法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对交叉不合的标本,同时用两种方法复查,并用微柱凝胶卡做抗体筛查及直接、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对怀疑是新生儿溶血病的患儿同时做放散试验。

2 结果

在473例交叉配血中有5例主侧交叉不合,7例次侧不合。5例主侧不合标本中,3例检测出抗A或抗B,2例发现有小凝块;次侧不合者,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阳性或弱阳性,抗体筛查阴性。

3 讨论

微柱凝胶实验是应用分子筛技术、离心技术和特异性的免疫反应技术原理,可以非常灵敏地检测出可能存在的血型抗体,在该测定中聚凝胺交叉配血473例都可合,而微柱凝胶法有12例不合,说明微柱凝胶法比聚凝胺法有更高的灵敏度。新生儿免疫系统不成熟,血清中抗体较弱,聚凝胺配血可能导致抗体漏检。为了避免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应尽可能采用微柱凝胶法进行交叉配血。同时新生儿初次交叉配血试验需包括ABO、Rh血型定型及不规则抗体筛查,除输注O型、Rh(D)阴性血外,输注其他血型必须对新生儿进行筛查以排除来自母体的抗A和抗B [1] 。7例次侧不合是因为输多个献血员的全血产生同种免疫,使患儿RBC被不完全抗体所致敏,从而出现DAT阳性,引起MGT交叉配血时次侧有凝集现象。DAT阳性患者,尽量不要输全血,对需要输血者可以考虑输洗涤RBC,能有效地保证输血安全 [2,3] 。也可以将1U保存悬浮RBC分成数份,分离时无菌连接,专供同一新生儿输注,既避免血液浪费,又减少使用多供者血液 [4] 。以上结果表明MGT优越于传统的聚凝胺法。

由于MGT法的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结果准确、操作简便快速,所以应用MGT法时一定要做到标准化操作,不仅血样要新鲜无污染,且要避免RBC浓度过高过低或离心不彻底、血清中含纤维蛋白出现细胞凝块、细菌污染等导致假阴性或假阳性 [5] 。

参考文献

1 赖文元,田兆嵩.婴儿输血.中国输血杂志,2002,15(1):70.

2 王显荣.柱凝集技术交叉不合的原因分析.临床输血与检验,2002,4(1):27.

3 李育.柱凝集技术在交叉配血试验中的应用.浙江临床医学,2003,5(6):464.

上一篇相思的诗句

下一篇白马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