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思的诗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相思的诗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相思的诗句

相思的诗句范文1

思念家乡及亲人诗句(一):

1、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松下矛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唐·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4、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唐·张籍——《秋思》

5、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闻道风光满杨子,天晴共上望乡楼。唐·李益——《行舟》

6、京口瓜洲一水间,中间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7、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翻飞未肯下,犹言忆故林。唐·孔绍安——《落叶》

8、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天又一年。唐·高适——《除夜作》

9、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岭头梅。唐·宋之问——《题大萸岭北驿》

10、戍鼓断行人,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且未休兵。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11、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唐·李白——《关山月》

12、幸因腐草出,敢近太阳飞。未足临书卷,时能点客衣。随风隔幔小,戴雨望林微。十月清霜重,飘零何处规。唐·杜甫——《萤火》

1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14、《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5、《渔家傲》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6、《思江南》

唐·方干

昨日草枯今日青,羁人又动故乡情。

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17、《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8、《渡江汉》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9、《滞雨》

唐·李商隐

滞雨长安夜,残灯独客愁。

故乡云水地,归梦不宜秋。

20、《送吴十九往沅陵》

唐·王昌龄

沅江流水到辰阳,溪口逢君驿路长。

远谪谁知望雷雨,明年春水共还乡。

21、《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2、《村行》

宋·王禹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23、《望驿台》

唐·白居易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24、《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25、《冬日山居思乡》

唐·周贺

大野始严凝,云天晓色澄。

树寒稀宿鸟,山迥少来僧。

背日收窗雪,开炉释砚冰。

忽然归故国,孤想寓西陵。

26、《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7、《人日思归》

隋·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28、《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29、《慈母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30、《阴雨》

唐·白居易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

31、《江上送友人南游》

唐·张乔

何处积乡愁,天涯聚乱流。

岸长群岫晚,湖阔片帆秋。

买酒过渔舍,分灯与钓舟。

潇湘见来雁,应念独边游。

32、《南浦别》

唐·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思念家乡及亲人的诗句(二):

1、《月下独酌》【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2、《关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3、《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玉阶怨》【唐】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5、《秋浦歌其十三》【唐】李白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6、《把酒问月》【唐】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以往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7、《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8、《月》【唐】薛涛

魄依钩样小,扇逐汉机团。细影将圆质,人间几处看

9、《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0、《月夜忆舍弟》【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1、《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2、《旅宿》【唐】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13、《故人寄茶》【唐】曹邺

剑外九华英,缄题下玉京。开时微月上,碾处乱泉声。

半夜招僧至,孤吟对月烹。碧沉霞脚碎,香泛乳花轻。

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月余不敢费,留伴肘书行。

14、《暮江吟》【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15、《霜月》【唐】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16、《漫兴》一首【唐】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17《泊秦淮》【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18、《枫桥夜泊》【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父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9、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思念家乡及亲人的诗句(三):

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2、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唐赵瑕《《江楼感怀》》)

3、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唐赵瑕《《江楼感怀》》)

4、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唐杜牧《赠别》)

5、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唐杜甫《赠卫八处士》)

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

7、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南唐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

8、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唐杜牧《赠别》)

9、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唐杜牧《赠别》)

10、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渡汉江》)

11、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南唐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12、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南唐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1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

14、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15、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宋苏轼《水调歌头》)

16、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17、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18、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19、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20、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唐杜牧《赠别》)

21、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南唐李煜《相见欢》)

22、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楚辞九歌《少司命》)

23、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24、胡马依北风,越鸟朝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25、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26、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27、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28、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唐杜甫《赠卫八处士》)

29、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宋苏轼《水调歌头》)

30、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31、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北宋黄庭坚《寄黄几复》)

32、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

33、悲歌能够当泣,远望能够当归。(两汉乐府《悲歌》)

34、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35、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唐王维《杂诗三首》)

36、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7、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北宋黄庭坚《寄黄几复》)

思念家乡及亲人的诗句(四):

《杂诗》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阴雨》

(唐)白居易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

思念家乡及亲人的诗句(五):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泊船瓜洲》

(北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新年作》

(唐)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 ·

· ·

· ·

· ·

· ·

· ·

· ·

· ·

相思的诗句范文2

1、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2、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3、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5、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6、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7、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8、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9、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相思的诗句范文3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回乡偶书》(一) 唐代: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相思的诗句范文4

[关键词]实时数据库;事件关系;事件表达;组件技术;数据高效存取技术

[作者简介]聂书志,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广东广州510850

[中图分类号]TP31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11―0153-03

一、引 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工业过程中依赖计算机的技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其中巨大的改进是通过以前的控制技术与新兴的计算机技术相结合,逐步实现对过程的控制逐渐从底层向上层渗透,形成集控制、优化、管理、经营等等于一体化的综合自动化的新模式。不过由于技术发展的原因,控制网络上分布着不同厂商的不同种类的监控系统。每个系统只能采集和管理相应装置或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部分实时数据。同时,该数据平台应当为先进控制的实时在线优化和生产执行系统等提供实时数据的支持,而实时数据库系统正是为实现该类需求而产生的。近年来实时数据库系统的应用成功地实现了现场控制系统过程生产数据的集成,建立了企业管理系统与底层控制系统之间的数据通信,为企业过程实时信息的综合集成奠定了基础。

二、实时数据库特点

由于传统的关系模型数据库系统善于处理比较稳定的数据,它强调维护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其性能目标是较高的系统吞吐量与较低的代价,但是对于处理的定时限制无严格的要求。它所针对的是结构简单、稳定不变和可预测的数据,未涉及数据维护、数据共享及数据的完整性与一致性,特别是在时间上的一致性问题。而实时数据库的数据和事务均有显式的时间限制,系统的正确性不仅依赖于事务的逻辑结果,而且依赖于该逻辑结果所产生的时间。实时数据库不是数据库和实时系统的简单结合,它需要在数据模型、体系结构、事物处理模式、数据存储方式等很多方面重新进行开发、研究。也就是说,实时数据库相对于传统的关系模型数据库系统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实时一致性。实时数据库系统作为外部系统的一个客观反映,它表示了外部系统的当前状态。只有与外部系统的实际情况符合时,数据才会有意义,所以要求实时数据库系统必须能够高效地实现实时处理。即能确保数据库的状态与被控系统的实际状态一致(外部一致性);能按被控系统所决定的时间有效地处理数据;能对一定的情形进行监视并自动作出反应。

2.实时稳定性。任何数据库系统都要求具有很高的稳定性,而由于现实中直接基于实时数据库系统的应用常常强调实时性,所以系统的稳定性相对于传统的关系模型数据库系统被提到了更高的高度与要求。

3.实时容错性。根据工业控制现场的复杂情况,各种干扰非常常见,可能导致采集的数据被污染。因此要求实时数据库系统必须具有较好的容错性,防止出现数据被破坏。

三、实时数据库相关技术的实现

1.实时数据库中的基本事件

实时数据库的实时功能是在数据库系统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数据库被激发具有某种智能去执行操作和处理的主动性、实时性,也就是说实时性来源于事件的触发,即事件驱动。显然,事件表达、复杂事件的分解和事件的运算则成为建立实时数据库的必须和关键。众所周知,事件是一种系统行为的瞬时发生,系统行为可以是数据库操作、事务管理活动、时间行为或外部环境的交互作用。数据库系统预先定义,用户可以直接引用的是各种应用中常用的共同事件,称为基本事件。任何复杂事件都是通过基本事件的复合及其运算而构造和表达的,或者说任何复杂事件都可以分解为若干基本事件。

而事件包含的属性有事件的名称标志、类型、发生期、开始发生的时间点、结束的时间点和事件的联系标志。事件分为2类,即系统事件和用户事件。基本的系统事件分为4大类,每一类又包含若干类型,具体分类如下:

(1)对象事件:指数据库中指定部分发生改变时发生的事件,如插入、删除、更新等。其结束时间点定为各操作的结束点。

(2)事务事件:数据库状态必须随时能够反映数据库内部的变更情况,根据事务管理操作的不同,分成三类事件,它们被用来监视数据库的状态,实现完整性和一致性的检查。

(3)时间事件:时间事件也叫时钟信号,其进一步细分有绝对、相对和周期事件型3类,这类事件用来描述数据库系统中各种具有时间限制和约束的事件。

(4)外部事件:数据库状态必须随时反映外部环境当时的真实状态,当系统与外部环境或用户有通信行为时,如输入/输出、中断、操作员命令、实时信号等所形成的事件。这些事件常在程序实现处理、实时监控、复合事件中应用。

2.事件的定义与运算、维护和事件表达式

事件的定义按照事件的复杂程度,将其分解成若干基本事件,然后用这些基本事件运算表达出来,其组成的基本事件和事件本身输入事件库。这类操作由事件管理器执行。事件运算可以定义为同时发生运算、选择发生运算、合并发生运算、相继发生运算、之前发生运算、之后发生运算和不发生运算等7种运算。用运算符连接事件而形成的表达式称为事件表达式,事件表达式描述的是一个复合的事件,即复合事件是通过基本事件进行事件运算所构成的事件。一个事件发生表明需要系统作出反应的情形已经出现。判断一种情形出现的标准是其限制或条件的满足与否,但事件与限制作为一个整体对待,一旦一个事件发生,相联的限制就立即被检验。它何时开始及以何种方式执行被触发的活动,由执行方式决定。而执行方式可分为立即执行、暂缓执行2类。例外处理指明当限制违反时要执行的一系列要处理的动作。

3.基于组件的模块化体系

组件模型是构造二进制兼容软件的规范,利用组件技术构建的软件具备了更好的可伸缩性和可扩展性,并且组件模型能方便地解决共享和协作问题。实时数据库中核心业务封装在不同的独立进程COM服务器中,彼此之间通过COM进行接口调用而不是简单的数据交换。COM所提供的通道经过特别的优化,在执行效率和数据通信宽带方面均优于常规的方式,使得核心业务模块可以避免手动处理复杂的线程同步和数据共享,所有的接口访问都被自动同步和序列化,保证数据安全并且防止访问冲突。实时数据库的数据采集模块同样采用COM/DCOM技术,能够实现与底层OPC服务器无缝整合,使得实时数据库可以方便地实现分布式构架而不必手动处理网络通信。

4.被动式内核结构

实时数据库为了保证稳定性,采用类似OS中内核体系的结构,并将各核心模块尽量独立,即便特定模块出现故障系统也可以自动重新启动该模块并且将系统恢复到故障前的状态。由于将内核

模块与直接面向用户的常规业务应用以及数据采集模块隔离开来,大大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内核服务全部注册系统服务运行的方式相比传统的数据库具备如下优势:

(1)即便服务器没有完成登录,系统服务已经可以运行,该情况在出现系统由于硬件故障或断电重启动后特别有用。

(2)可以让低级别的用户以非管理员的身份在服务器登录并且进行操作而不至于因为登录用户权限不足而导致系统无法运行。

(3)系统服务只能运行一个实例。

(4)系统服务方便管理员进行控制,可以避开常规的COM应用计数来控制服务器的启动和停止。

一般来说,采用系统服务方式运行数据库系统核心的做法几乎是所有大型数据库系统的标准方式。内核模块采用被动模式工作,即通过数据采集模块完成数据读取并且将数据压入到内核模块中;外部应用则通过主动读取内核模块的方式获得数据,内核模块本身不提供主动数据通知服务。

5.高效数据存取技术

实时数据库必须实现高效的数据存储,才能在应对海量数据的同时保证系统的实时性。在实时数据库中实现高效数据存取必须解决下面的几个问题:

(1)快速位号检索:实时数据库必须面对海量的位号,位号的检索对于保证数据库的实时性至关重要。经验表明实际应用中大量业务和应用软件均会频繁存取位号,大量CPU时间被用于检索位号。实时数据库为加速位号的检索,采用了双索引结构。主索引数据结构为平衡二叉树,以位号的ID作为标志,树的叶子内容作为指向位号实例的指针。另外一套作为辅助索引。结合位号回收利用机制,数组长度总是等于系统中已经组态位的数目,而不至于无限膨胀。采用双索引结构的代价是系统必须保证两套索引的一致性,以免检索过程中出现索引混乱。

(2)访问同步和数据共享:实时数据库需要面对大量并发访问。而数据采集模块读取的大量数据也需要更新到内核模块,如果为了防止访问冲突而简单地采用整体锁定方式,势必导致效率急剧下降,难以保证实时性。负责数据服务的内核模块均采用COM的MTA模式,允许许多客户端并发访问。

(3)高速数据读写:无论中间过程如何,实时数据库最终都需要从存储介质中存取位号的数据。为了实现高速数据读写所需要的数据应当驻留内存,但物理内存容量有限而实时数据库所处理的数据极其庞大,造成无法将所有的数据驻留在内存。考虑到实际应用中位号的即时值访问频率极高,实时数据库将所有位号即时值的管理独立成内存快照服务,可以有效应对大规模的并发访问。而对于位号的历史数据,为提高存储效率必须采用缓冲管理策略,采用优先级机制。系统建立优先级队列管理缓冲区中的缓冲类,可利用系统的空闲时间将位号的数据预先载入到缓冲区。结合智能预读与缓冲技术,能够极大地提高系统对数据请求的响应速度。

6.事务调度模式

实时数据库不同于传统的关系数据库,其数据结构和事务模型均相对简单,但是同样提出了对于实时性的要求,需要系统作出快速的响应。由于实时数据库需要同时处理多个事务,系统必须具备良好的事务调度模式使得各个事务均得到最快的处理,为此必须实现多事务并发处理及负载平衡。实时数据库内部采用线程技术来实现多个事务的并发处理,并且根据每个线程处理事务所花费的时间计算权值,系统根据每个线程的权值实现负载平衡。作为系统内部的事务处理服务,内部持有工作线程池缺省的线程总线数目为CPU数目的两倍,所有的线程均在系统初始化时被创建,然后系统将他们挂起等待处理事务。当事务被触发时,系统调用事务处理服务的接口函数。由于采用了MTA模式,COM会自动地从内置线程池选取合适的线程进入事务处理服务模块中,首先根据各个线程的权值以及事务本身的优先级从线程池中选取最合适的处理线程并激活该线程,然后将事务打包并发送到该线程处理后立即返回。每个工作线程均装备事务队列,发送过来的事务根据其优先级插入队列中合适的位置,高优先级的事务总是位于前面,工作线程依次处理这些事务,这样可以确保事务优先级。

相思的诗句范文5

(注:作者简介:傅松雪(1977― ),女,汉,山东临沂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美学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后,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讲师。研究方向:文艺学,美学研究。)

摘 要:本文从禅的时间性入手进行分析,借此窥探禅宗美学空寂之美的根源,厘清“以空为美”的本性。空和美都不是一个既定、现成的目标或状态,美只在刹那间照面。以空为美,意味着以刹那间自性所起之念与因缘和合刹那间生灭之相的相互映照的瞬间为美。

关键词:禅宗美学;时间性;美学特征;空;瞬间;空寂之美

中图分类号:J110.99

文献标识码:A

Nothingness Upon Time-Chronological Research on Buddhist Aesthetic Ideas

FU Song-xue

禅宗作为佛教之一宗,并不是美学,也鲜论及美与艺术问题,但其涉及的诸多基本问题却与美、审美、艺术相通、相关甚至相似之处多多,客观上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古典美学向纵深处发展,张节末先生把禅宗的出现作为庄玄之后对中国古代传统美学的最重要的突破 [1](P1-23),判断应该是公允而准确的。抽掉了禅宗美学思想,则唐以后的中国美学思想及其发展,就不仅是片面的、残缺的,而且是不可理解的。禅宗美学思想,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特别重要的组成部分,其重要程度和深远影响不必赘言。一入佛门深似海,佛学之博大精深,禅宗美学问题细节繁复,绝不是廖廖数千字可以说清的。本文从时间角度出发,对禅宗美学中的时间性问题做一管窥式的t望,即便如此,所得一斑之见也仅仅是浅尝辄止而已。

禅宗对时间的关注或曰超越是世人所公认的。铃木大拙在对禅学研究的批判中,涉及了禅的时间论问题 [2](P310),并认为“对禅来说,时间和永恒是一个东西” [3](P252);李泽厚把“对时间的某种神秘的领悟”推断为“禅宗的哲学秘密之一” [4](P206),大多禅宗研究者也大多持此观点,如朱良志在《中国美学十五讲》里说道:“瞬间永恒是禅宗最深刻的秘密之一,也是中国艺术的秘密之一。” [5](P196)张节末在其颇有影响的《禅宗美学》一书的《新版后记》里则把禅宗时间观的变化作为哲学背景以理解“意境的诞生”与“比兴传统的退场” [1](P296-298)。这样看来,对禅宗美学思想中的时间性研究就不仅仅是角度和方法的问题,而其实就是其本已的理论问题。

佛教认为,人生是痛苦的,每一个人从生到死、从死到生都在“生生不息”的“三世”(前世、现世、来世)轮转中备受苦难的煎熬,在时间流转中忍受烦恼的缠绕。人生皆苦,无法逃避,这就是佛教所谓的“苦谛”。佛教又有“集谛”,即认为痛苦有因,人生的痛苦与烦恼,根源于人心中有因、身外有缘。佛教有人生“十二因缘”之说,即“无明”、“行”、“识”、“名”、“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所谓的“因”指的就是人心底里与生俱来就有的“无明”,或称为“痴”、“愚惑”;“缘”的本意是指各种关系与条件。佛教认为,世上一切现象和事物,都是由于“无明”妄心之“因”与种种关系与条件之“缘”偶然相遇、相合而生成的。可是这种因缘而起的、暂时的世界,由于人之“无明”所导致的愚昧和执著,本来镜花水月、空幻假相的世界,在人的渴求、欲望和不断攫取中,幻化成了真实的世界。可是这个世界毕竟是人的主观幻想所建构而成的假象,因缘聚敛、假象层出,人的欲求与渴念在因缘变幻中起起落落、人所渴求与追逐的事物也在因果轮转间生生灭灭,人生如梦,世事无常,一切都是过眼烟云,人的欲望又怎么能满足,人的追求又怎么能够永恒呢?假象为因缘所造,因缘构成时间之流,世间一切事物处于时间的变迁运化之中,刹那不停,永不长驻。人在时间的流转中执于既有、逐于现成的欲望便犹如“望梅止渴”,欲求之而不得之,不得之又欲求之,永不满足,结果不免“饮鸩止渴”,烦恼不断了。流逝不驻的时间似乎成了人生痛苦与烦恼的载体,涌动着无穷无尽的苦难纠缠与欲望折磨。

佛教的目的在于帮助他人自救自度,使人摆脱苦难、超越尘世(假象世界),“处于没有痛苦烦恼、不在六道轮回中的超升境界”。所以佛教有“灭谛”、“道谛”之说,结合上述所言“苦谛”与“集谛”,是佛陀为人生解脱而提出的“四圣谛”。这个超升的境界,是“断灭引起苦难的心理和欲望的根源,抛弃一切念头与欲望”之后所处的“心灵绝对的寂静境界”,是一种“解脱轮回与苦难的‘涅’状态”。 [6](P77)在我看来,这个超升之境其实就是一个超越时间的境界,正所谓“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释迦牟尼当年在尼连禅河边的毕钵罗树下的这个“四圣谛”的悟道体验,为解脱人生苦难、超越时间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后来佛教的基本教义,其核心内容就是空观,即真如。佛陀(即释迦牟尼)在说《金刚经》毕,偈曰: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世上一切都没有实在性,只是“如”,甚至连“如如”也只是虚幻之相,一切是空。“空”遂成为般若智慧的最主要的范畴,成了大乘佛教无上的根本义理。佛教东渐,传入中土,“空”成为禅宗标举的哲学旗帜,成为禅宗美学的基调。“空”的理解关系到禅宗思想的理解,也关系到禅宗美学思想的理解,那么什么叫“空”呢?“空”与禅的时间性的关系如何呢?

在印度佛学中,“空”的原意是万法的存在,其意思是指万有万法皆由因缘和合而生,没有实体,没有自性。也就是说,现象世界中的一切都没有“自性”,只是种种因缘和合而成的幻相,没有实在的本体,它本身就是“空”。在梵语中,“空”通常作为复合词的后缀部分,指称“……是没有的”。比如,说“人空”,即是说“人是没有的”;说“法空”,即是说“法是没有的”。 [7](P343)我们在因缘和合而生的世界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触摸到的、所感知到的一切都是没有的,它们都不是真实的存在。宇宙天地间一切都没有自性,唯一存在的就是这个没有“自性”的“空”,一切皆空,空即一切。“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静,何处惹尘埃。”惠能正是凭着对“空”的干净利落的彻悟,把“空”推向了极端,而承禅宗衣钵、创立后来影响深远的南宗禅的。“佛性常清静,何处惹尘埃”,在后来通行的本子里被改为“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对“空”的理解则“更为彻底和明畅” [4](P198),意思是说,智慧本来就没有树,明镜也不是实实在在的存在,本来什么东西都是虚假的,没有什么真实的本质,哪会招惹什么尘埃呀!明代著名禅师一如在解释“空”时说:“空者,离性离相之谓也。谓观一念之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名之为空。由观一念空故,一空一切空,无假、无中而不空,以三观皆能荡相故也。盖空荡见、思之相、假荡尘沙之相,中荡无明之相,三相皆荡,即毕竟空,是名空观。” [8](P77)可谓得“空”之三昧。

在我看来,一切皆空,并不仅仅意味着世间万事万物是没有的,它们只是因缘和合而生住异灭的幻相,而且意味着这个“生生不息”的因缘聚合的过程也是虚幻的。近人丁福保诠释“空观”时云:“观诸法皆空之理也。一切诸法,尽为因缘所生,因缘所生之法,无有自性,空寂无相也。中观论四谛品曰:‘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此谓空谛之理,观此空谛之理曰空观。”因此,仅仅把“空”理解为“一切现象世界都没有确定性和永恒性,都处在倏忽不停的生住异灭的过程”是不彻底的,这让人觉得仿佛有一个生住异灭的变化在时间的过程中真实地连续着。海德格尔认为,“日常的、取获时间的此在首先在世内照面的上手事物与现成事物那里发现时间。它在切近的存在之领会的视野中领会以这种方式‘经验’到的时间,亦即把时间本身领会为某种现成事物。” [9](P457)如果一切都成为转瞬即逝的虚幻,那么时间呢?僧肇说:“诸法如电,新新不停,一起一灭,不相待也,弹指顷有六十念过,诸法乃无一念顷住,况欲久停?无住即如幻,如幻则不实,不实则空。” [10](P356)没有任何事物是现成的,没有任何现象是不变的,那么人们对时间的这种体验,本身也是虚幻的,正如葛兆光所指出的,“由于时间的过程本身也是虚妄,这个生住异灭的连续过程也是虚妄” [11](P411)。时间为空,“空”表达的正是禅的时间观。

佛陀说:“以空随顺,是为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以无起无作无所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随顺,是菩萨摩诃萨应如是行般若波罗蜜。以如梦幻焰向化随顺,是行般若波罗蜜。” 这里的“随顺”不可理解为顺应时间、在时间中随运而化,因为空不是时间,空不在时间中,而应理解为对时间的超越或曰消解,是谓“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12](P1)禅宗也认为,“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第一,无住无去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 [13](P51)这意味着日常体验的时间及时间意识,那种关于过去、现在、未来相序的时间的看法,在禅宗看来,是空的,是虚幻的。《金刚经》里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僧肇注云:“过去已灭,未来未起,现在虚妄,三世推求,了不可得。”时间是空,它没有实在性,没有过去,没有未来,而现在也只是幻相,《金刚经》在解释“如来”时说:“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在禅宗看来,时间没有动,而是“仁者心动”,才会产生时间流动的感觉,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变化只是幻相。著名的智门莲花的公案就此作了形象的诠释:

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僧云:“出水后如何?”智云:“荷叶。”(《碧岩录》卷三第二十一则)

未出水时是莲花,出水后却已成荷叶。然而,未出时怎“见”的是莲花,出水后又怎“知”已是荷叶?如果我们把未出理解为过去,已出理解为现在,那么,在这里,未出已是现在,而现在则已然不在,未来又成现在。过去、现在、未来,生生灭灭、起起落落,无暂住,无故实,只是虚幻的心的体验而已。

“以空随顺”,是对流俗时间的超越,然而,这种超越却不是脱身于时间之外,或者“截断时间之流”所能涵盖,也并非一个“无时间”所能体悟。因缘和合,刹那生灭,如何脱身,如何截断,时间如何是无时间?佛教中有“无量无边劫”的时间说法,一劫是世界漫长的一成一毁,沧海桑田巨变也只不过是天地之一劫而已,可见佛教不仅承认有时间,而且认为时间是无限长久的,那么如何身处时间中却与时间割绝,以一种掩耳盗铃的方式置时间于不理、不睬、不顾呢?这种超越也不仅仅是对时间之内的超越。时间之中,万物流转,人心浮动,时间虽有,却是假有,时间的绵延是人心之幻相,过去已灭不可得、未来未起亦不可得,只有刹那显现于现在,而刹那亦在刹那间生灭,如何“与物俱往”,“与时俱化”?这种超越无疑要看作是对时间本身的超越,既不执着于时间之无,也不拘念于时间之有,超越既不在时间之外,也不在时间之内,而是对时间之有无的超越,这才是禅宗空的时间观。

张节末认为:“这种时间意识能够从宏观上把运动看破,宣称让庄子(包括儒家)惊叹不止的大化流行(变化中的自然)全是假象。乾坤倒覆,不能说它不静;洪流滔天,不能说它是动。推论到极点,就走到以完全静止的观点来看待世界,以为有相不过是对无相的证明。这样一来,不免把时间和绵延给否定了。这一时间意识,体现了佛教自然观真正的本质。” [1](P297)认为空的时间观是对绵延时间的超越大抵是不错的,然而却未必是对“时间和绵延”的“否定”。禅宗的“终极处就是更广阔的无差别。由于无差别,所以它最忌讳的就是‘分别’与‘执著’” [14](P161),《坛经》就有“起心看净,却生净妄”的话。“否定”是对有所分别的另一面的执著,对于空的时间观,无所谓肯定,亦无所谓否定,而只是对时间的看穿、看空。

关于这一点,铃木大拙的理解是非常有启发的,他说:“历史与禅都关涉着时间,但有本质上的区别。历史对于非时间(timelessness)毫无所知,甚至把它当做一种虚构,禅却反要贯穿时间与非时间。这就是说,非时间存在于时间,时间也存在乎非时间。禅的生命呈现在时间与非时间的矛盾。” [2](P310)对于禅宗来说,“日日是好日”,无所谓时间与非时间的分别,无所谓时间之内与时间之外的分别,每一日每一时就是好日、就是好时,好日就在每一日,好时就在每一时,时间即是非时间,非时间就是时间,这里所说的“非时间”无疑就是永恒。在《禅与存在主义》一文中,铃木更清楚地表达道:“对禅来说,时间和永恒是一个东西。这样说,容易引起误解。因为,大多数人都认为消灭时间而以永恒替代时间的。对这些人来说,这是表示一种绝对寂静或无作无为的状态。其实,就禅的看法来说,如果时间就是永恒,永恒也就是时间。禅从不主张无作无为,永恒是我们在感觉和理智世界中的日常经验。因为,时间限制外没有永恒,只有在生灭之中才有永恒,只有在时间历程之中,才有永恒。例如,我举起一只手指的动作,是在时间之中,永恒也就在我的指尖跃动。” [3](P252)把时间看空,就是对时间的超越,就是对永恒的回归,也就是对苦难的超越。烦恼的解脱之道,就是在时间之中把时间看空、看穿、勘破。那么如何将时间看空,如何才能达到对时间的超越呢?答案就是在惠能所宣扬的“无住为本”法门中所蕴含的“刹那永恒”的秘诀。

无住者,为人本性,念念不住,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无有断绝;若一念断绝,法身即离色身。念念时中,于一切法上无住,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系缚;于一切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 [13](P32)

所谓的“无住”,就是不停顿于某一念,不执著于某一相,就是惠能所说的“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念”不是没有念,也不是“不起于念”,而是“于念而不念”,“于一切境上不染” [13](P32),换句话说,就是这里所说的“念念相续”,“于一切上,念念不住”。因为人的念想于刹那刹那间相续而作,无有间断,念生念灭只在因缘和合刹那间,不持续于任何一念,不染驻于任何一境,“念念时中”,于刹那间“自性起念”。所谓的“无相”也不是没有相,或与相绝缘,而只是“于相而离相”。世间万物本是刹那间因缘和合的幻相,相相生生、相相灭灭,相不在过去,不在未来,相不在绵延的时间之流中,只在刹那间如电光闪现,“于相离相”,即是在当下呈现的所见之物中“破相”、“扫相”,看出其本来是空的,悟到“即色即空”的真谛。因此,所谓的“无住”,就是不追想过去,不筹划未来,不执驻于现在,于刹那间将刹那间生灭的幻相与念念看“空”,超越世间一切事物,断绝心中一切邪见妄念,“昙花一现”,于“一刹那间透入法界”,把握到真如的存在。有和尚问兴善惟宽禅师:“道在何处?”惟宽说:“只在目前。”(《五灯会元》卷三)惠能也说:“移西方于刹那间,目前便见。”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刹那”不可理解为单纯的静止,刹那刹那间,刹那不是静止,刹那转瞬即逝,每一刹那只是一刹那,刹那不是一个固着的时间点,驻足刹那,会将刹那看“住”,试图执意把握刹那的人,被刹那的意识所支配,无法超脱,亦无法达到永恒,刹那无所谓静,也无所谓动,刹那就是刹那,刹那就是永恒。之所以说刹那即永恒,是因为每一刹那都是一个开始,也都是一个结束,开始就是结束,或者说无所谓开始也无所谓结束,开始是空,结束亦是空,在刹那生灭中,真如(即“空”)显现。“瞬间作为开始和诞生,是自成一类的一种关系,一种与存在发生的关系,一种朝向存在的启动” [15](P92),作为“宇宙天地间唯一的存在” [11](P398),“空”在刹那间自现。刹那不承接过去,也不担负未来,刹那自身就是永恒,就是空,真如只在刹那间呈现,刹那刹那间为禅者开启一扇门,一扇通往真如、通向涅的佛门。世尊“拈花”顷刻,迦叶“微笑”瞬间,而“微妙法门”已传 [16](P10)。“禅思何妨在玉琴,真僧不见听时心。秋堂境寂夜方半,云去苍梧湘水深”,绵长的琴声隐去,续延的听时之心亦退去,在秋堂夜半境寂的当下时刻,只见得目前的淡云卷舒、苍梧森森、湘水深深,禅思在瞬间得到,妙悟在刹那完成,刘禹锡的这首《听琴》可谓得禅宗之三昧,形象地诠释了禅对时间超越的秘密。

对于禅宗美学而言,这意味着什么呢?

对于人而言,刹那间生灭的是心中妄念,妄念为空,妄念不居,“自性起念,虽即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常自在” [13](P32),心中“无念”,故消解了一切情与欲的驻留,亦无所谓主观、主体的执拗,“无尘心、无机会、无分别之心;没有任何内心牵挂、没有滞累、没有焦虑、没有紧张,也没有妄执,真正……做到‘是心是情,同归性海’、‘脱弃凡近’” [17],这无疑是处于审美状态中的自由而澄净的人;对于物而言,刹那间生灭的是世间万相,万相为空,万相不著,“离一切相,是无相;但能离相,性体清净” [17],万相“无相”,物以其所是的纯粹现象现身,“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五灯会元》卷十七《青原惟信禅师》),割绝了一切功利用途、概念逻辑,无所谓客观、对象的拘泥,万物呈现着一个自在彰显的世界,“无论春花秋月、山鸟红叶、夜静天寒,……都还原为‘太上无情’的自本自色,原质原美” [17],这无疑是处于审美状态中的空灵澄澈的自然。说人说物,只是为了分开论说的方便,其实在刹那生灭间,人为空,物亦为空,无所谓人、亦无所谓物,一切分别皆是妄想,没有人与物的争执和对立,物我融合,心物合一,人与本真的世界在瞬间照面,“空”在刹那间澄出,美在刹那间映现。这种美,是在刹那间排除了一切功利、弃绝了一切、忘却物我、超越尘世之后而得到的空寂清净、灵透澄澈之美。

王振复教授在分析了王维《辛夷坞》、《鸟鸣涧》、《山中》等诗之后,将这种刹那间的“禅悟”与“诗悟”合一,归结为一种“无审美的‘元审美’”,他在文章最后论述道:

而所谓“元审美”,是将一般人对自然与尘世生活沾溉以种种情感的审美“放在括号里”的“审美”。审美一旦“放”进“括号”加以“悬搁”之后,那么,人的审美世界、审美关系与审美过程,大约便只能是王维禅诗那般的“空寂”了。“空寂”是生命原本的空白与寂静,却并非一无所有,它是一种生命原始的“存在”。僧肇《涅无名论》说:“夫众生所以久流转生死者,皆由著欲故也。若欲止于心,既无复于生死。既无生死,潜神玄默,与虚空(空幻)合其德,是名涅矣。”涅即空寂,“斯乃穷微言之美”。道安《安般守意经》又说:“得斯寂者,举足而大千震;挥手而日月扪;疾吹而铁围飞;微嘘而须弥舞。”这种佛教的“空寂”、不是死寂,在“元审美”意义上,是人之生命出离生死烦恼、破心中贼、持平常心、顿悟人生、精神空灵的一种深邃境界。 [17]

王振复教授在文中的论断与我们这里所得出的结论大抵是一致的,只是我们是从禅的时间性入手进行的分析,因而更能窥探禅宗美学空寂之美的根源,更能厘清“以空为美”的本性。空和美都不是一个既定、现成的目标或状态,只在刹那间照面,以空为美,也就意味着以刹那间自性所起之念与因缘和合刹那间生灭之相的相互映照的瞬间为美。(责任编辑:楚小庆)

参考文献:

[1]张节末.禅宗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傅伟勋.从西方哲学到禅佛教[M].北京:三联书店,1989.

[3]铃木大拙著,耿仁秋译.禅风禅骨[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

[4]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

[5]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葛兆光.古代中国文化讲义[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7]赵建军、王耘.中国美学范畴史(第二卷)[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8]释一如.三藏法数[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

[9][德]海德格尔著,陈嘉映、王庆节合译.存在与时间[M].北京:三联书店,2006.

[10]僧肇.注维摩诘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11]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12]龙树.中论(大正藏三十卷)[M].

[13]慧能.坛经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4]葛兆光.中国禅思想史――从6世纪到9世纪[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5][法]埃马纽埃尔・列维纳斯著,吴蕙仪译.从存在者到存在[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相思的诗句范文6

如八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上册67页《网络沟通无极限》中举的例子:2003年我国上网计算机总数为3089万台,人数为7950万人。这与现实相距甚远。79页《礼貌是尊重》中举例不当,对教育孩子不利。85页《因礼貌而优雅》中列举的行走姿态不规范。

八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下册第5页《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中举例为2003年人代会。第7页中举例为2003年数据,我国人大制定或决定法律总数为380多件。第63页《履行受教育义务》举例为2009年数据,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3.59%。

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第33页《世界舞台上的中国》中的举例材料仍然为2002年数据,10万人口中我国科学家和工程师为454人,高级技工占3.5%。49页《坚持对外开放》中举例还是2006年数据,我国利用外商投资超过724亿美元。50页《计划生育关乎国计民生》中举例还是2004年的数据,世界人口突破64亿。51页中采用2000年数据,男女比例为119:92。54页《我们共同的家园》中举例为2003年数据,人均耕地为1.43亩。59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举例为2003年数据,杂交水稻累计增产5000多亿公斤。

上述列举虽不全面,但足以说明问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知识面广,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把握好教材,实现教学目标。

教材还存在以下问题:

1.教材内容过分注重范例性,教材的可读性不强,导致学生看过之后记不住,加大了备课负担。

2.对农村及教师队伍现状不够了解,高估了农村实际和教师解读教材的能力。有些农村根本无法上网,有些教师没有电脑,导致对这部分教师来说,教材只起了引子的作用,未能真正成为师生研读的工具;还有部分教师只能照本宣科。因此,教材在强化可读性的基础上,还应有更多的利于操作的活动设计,以便于师生在课堂上有事可做,有话可说。

3.教材主要关注大中城市儿童的生活状况,对小城镇和农村学生的生活现实重视不够。比如关于放学回家的安全问题,教材注意引导学生不要把马路当游乐场,要分辨红绿灯,遵守交通规则等等,但对农村孩子如何安全、及时地回家却不曾提及。其实,农村孩子在回家途中于乡间的小路、河塘中遭遇不幸的情况也不是个例,应引起教材的关注。

4.部分教材过于将现实生活理想化,有意无意地回避讨论在真实状态下的青少年应该怎样直面某些不完美或有缺陷的现实生活。在现实中,有些学生的家庭环境并不是那么的理想。尤其是一些农村家长的素质偏低,不懂得正确地爱孩子,甚至因重男轻女等原因对孩子根本就没有爱。这样的孩子应怎么直面现实,教材缺乏对他们的关注和引导。

5.教材内容更有条理性,内涵也更丰富,但图片信息多而相关的文字解说过少,仅仅关注学生的注意力,忽视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能力培养,也是一种缺陷。

为此,笔者有以下建议。

1.教材应强调操作性,尤其是针对大多数学生的课堂活动应具有可操作性。针对安全、理智的生活类内容,应有明确的操作要点呈现,便于教师直接依据教材(而非教师用书或自己拓展创构)组织学生进行活动性演练(如遇到地震怎样做――生命三角等)。

2.教材应强调激趣性。特别是针对史地文综类内容,应在呈现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提供可供师生随机拓展的激趣活动方案。

3.教材举例应与时俱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师易教学生易学,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上一篇曾经拥有

下一篇冬至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