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源远流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源远流长范文1
在各种养生方法中,药膳养生一直为人所乐道,并广泛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人们把加用中药的膳食称之为“药膳”,始于西周时期。当时,宫中官职人员掌管帝王的膳食保健工作。后来涉及药膳养生的书籍有《伤寒杂病论》、《千金方》、《养老奉亲书》、《饮膳正要》等。因为“民以食为天”,医家把药膳保健的方法通过一日三餐给特定的人服食,容易为食用者所接受。药膳虽不是普通的膳食,但它也不仅仅是药,真正做到了药、食相融相合,所谓“以食促药,以养于生”。膳食的形式涉及各种菜肴、羹汤、粥饭、糕点、米面食品、酒类、饮料等,食品类型十分广泛。
药膳不仅具有可食性,更具有保健性。因其顺应了现代人对健康养生,特别是用药性动植物保健的要求,而受到人们的喜爱。药膳通常按药学原理将中药和食物合理配伍,通过烹调加工制成具有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功效的独特膳食,属于中医里的最高层膳食概念。制作药膳,必须遵循药材本身的性质,尊崇中医理论,对药物和食物事先净选、软化、切制,再做炒、煮、蒸、煅等热处理。在烹调药膳时,把先行处理的药物和食物加水炖、焖、煨或蒸食最佳,以上方法可使药性释放于“汤”内,彰显药效。为使人体能充分消化、吸收药膳,发挥药物功效,药膳宜在饭前半小时即空腹时食用;而心脏病患者因具特殊性,某些药膳可饭后食用。必须注意,药膳不是一两次就能奏效的,过度食用反而对身体无益,所以食用者应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合理选食,不要盲目暴饮暴食。
科学养生方法:饮药酒
带有药膳性质、以酒作溶剂的补益饮品,被人们称作“药酒”。药酒之妙在于其中药的药性能借助酒的力量作用于身体的相关部位,通过养血、补血、和血、散寒,从而达到养生强身的作用。药酒,因易于保存、配浸,随取随用,比药膳更方便、更易推广。
药酒在中华民族医疗保健方面的应用可谓源远流长。从酒到药酒,再到饮食文化已经上升到便捷的保健手段,折射出辉古耀今的智慧之光。在代表先秦时期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已有取醪醴(即酒)祛病邪的记载,可视为药酒治病之源头。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有药酒3方,为栝莲薤白白酒汤、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和红蓝花酒,分别用于胸痹、黄汗和妇人血气腹痛。自此以后,药酒应用日趋广泛,在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宋・赵佶《圣济总录》、明・朱棣,《普济方》和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等书中,有药酒应用的记载。《本草纲目》中列入的药酒有79种之多,每种都有它的针对性。清代特别盛行饮酒养生,宫廷御酿的补益药酒空前发达。不但如此,清代御医还对药酒的服用方法、原理和疗效均有详细的研究记载。
时至今日,药酒特别是保健药酒、养生酒不断推陈出新,更主动迎合人们追求品味、注重医疗和保健多重功效的要求,在酒类市场上愈来愈受欢迎。中药保健酒、养生酒侧重于防病养生。总体来说,此类酒具有补益气血、补益脾胃、滋补肝肾、温肾壮阳、强筋壮骨、养心安神、补虚扶赢、健脑益智、延年益寿、强身健体、平补阴阳等功能。如八珍酒、人参酒、仙灵固精酒、万寿药酒等,特别是遵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提供的原清官秘方酿制而成的乾隆御酒,是中国养生酒的首选,无病时服用可以养生,调理脏腑、气血、阴阳之偏,有病用之亦可祛疾,具有良好的养生保健作用。所以,现代人把药酒保健酒、养生酒视作养命圣品,在医药科学上是完全站得住脚的。
饮用养生酒:健康长寿的需要
“酒大伤身”已成为中国白酒业的“难言之隐”,同时也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个大难题。今天,文明健康消费、绿色消费凤靡全球,作为中国传统消费文化代表之一的白酒,已不能满足人们这一消费要求。不少人视喝白酒为畏途,于是以健康为主要诉求的药酒、保健酒、养生酒开始在市场上风生水起。但人们往往对其酒体、色泽、药性不甚了解,它们究竟对人体有无好处呢?据专家研究,嗜酒对人体有害,但适量饮用精制的养生药酒,对人的健康长寿好处多多。
1 养生药酒是一种很好的营养剂,酿制香醇,少饮无害。而酒药结合,对身体更是有益无害。
2 饮养生药酒可促进消化。步入中年以后,人体消化系统功能就开始降低,如果饭前饮用养生酒,可以促进胰液分泌,增强胃肠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3 养生药酒可以预防心血管疾病。中年以后,血压变化与酒呈现以下关系:酗酒者血压最高,其次是不饮酒的人,血压最低者是少量饮酒者。因为适量饮养生药酒可使高密度脂蛋白增多,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并增强纤维蛋白的溶解,阻止血液在冠状动脉内凝固,有活血化淤的作用,从而降低冠心病的发生率。
源远流长范文2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千古佳话,伴随着这个典故还有一道名菜“羊肉胡拨”。
上古时,大禹受舜之命治理洪水。他是殚精竭虑,夜以继日。有一天,大禹经过自己的家门,但想到任务还未完成,也就顾不上回家吃饭了。当他走到安邑尉郭镇(今山西晋南一带)时,已是饥肠咕噜了。于是他走进路边一家小饭店,让店家胡拨弄些吃的,能饱肚子就行。店家知道这就是大禹,于是就自己动手把吃剩的死面饼切成细丝,又用卖剩的羊油和葱花、辣椒面,炝锅后再倒入羊杂碎烧开,这时小店内香气弥漫,令人垂涎欲滴。大禹吃饱喝足后,问店家做的是什么饭。店家不好意思地说:“因为饭已卖完了,您又很饿了,来不及做新的,只是把剩下的东西,胡拨弄的,哪有名字啊。”大禹听了,哈哈大笑,说:“我觉得你这个胡拨弄的味道很好,就把它叫做‘羊肉胡拨’吧。
从此这个路边小店便新添了这道美食。流传开来后,一些膳厨高手将死面饼改用驴油起层,作为千层死面胡拨胚来用。
清朝的慈禧太后西狩途经此地,当地官员请她吃这道“羊肉胡拨”时,为讨好她,就说成是“长寿胡拨”。今天的山西名吃“长寿胡拨”便是由大禹的“羊肉胡拨”而来的。
“太平神仙鸡”
春秋时的晋襄公经常外出打猎,有天他满载猎物而归,当他经过太平县时,感到有些饥饿。便让随从到附近找一家店,先填饱肚子再赶路。
正巧前面有家乡野小店,就这样晋襄公屈身走进这家店,店家看到进来的是一群气宇轩昂的大人物,就有点慌了神,不知道该弄些什么给他们吃。还是聪明的老板娘灵机一动,指着他们地上的猎物,喜眉笑眼地说:我用你们的猎物准备饭菜吧。
老板娘挑了两三只野鸡,到厨房三下五除二地打理开了。不到一个时辰,她为他们端上一个用精麻布盖得严严实实的瓦钵。当她用纤纤十指掀开粗麻布后,一盆鲜嫩香醇的野鸡汤便呈现在晋襄公的面前,热气袅袅,清香扑面而来。这使胃口大开的晋国国君,不由得越吃越觉得味香浓郁,越吃越觉得肉嫩汤鲜。晋襄公不由得啧啧自语:“寡人今天吃的,真乃彭祖爷烹的神仙鸡啊。”不一会儿他们就连肉带汤吃了个干净净。
源远流长范文3
松风水月,空明九霄。诗意凉山,是大地的恩赐。且看苍莽雄奇的螺髻山、神秘温情的泸沽湖,还有那灿烂绵长的阳光,都使得凉山穿透时空的风烟,携带千年的风雨,把岁月变迁、人文兴达的历史底蕴深深融会在这奇俊秀美的自然风貌之中。彝家节日、傈僳族红裙、女儿国的爱情、藏乡的神韵,每一个独特的生活场景,都能让你感受到美,感受到凉山各族人民生活的充实、幸福和安宁。原生态的多民族文化在此共同交融,孕育了风情万千的民风民俗。个性独特的人文精神滋养着这方山水、这方人,并传承着历史,演绎着今天,延续着未来。
两千多年前,有两条鲜为人知的著名古道经过凉山:一条是“南方丝绸之路”,一条是“茶马古道”。这两条古道不仅是中央王朝治政用兵的官道,也是中外文化交流重要的通道,并由此形成了我国西南的民族大走廊。社会学、民族学大家先生称之为古代“藏彝民族走廊”。古道的贸易繁荣,促进了川、滇、藏地区汉、藏、彝等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有着丰厚的历史积淀。
今天在凉山世居的10多个民族的先民,就是通过这两条民族大走廊,在这里迁徙、繁衍、交往,共同开拓和保卫祖国的西南边疆。各民族文化共生共荣,为我们保留下一条特殊的历史文化沉积带,其中有些原生态文化,如彝族毕摩文化、摩梭人母系社会形态的婚俗等,至今都还“活”着,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
凉山彝族自称“诺苏”,人口近200万。在彝族山寨,在彝族聚居的腹心地带,仍然延传着固有的生活方式。彝族的传统文化仍然保留着古朴、独特的原生面貌,传统依然是山地彝人所恪守和珍视的价值理念。
毕摩文化是彝族文化的核心。“毕摩”是彝语音译,“毕”意为“念”、“诵”或“读”,有“举行祭祀时作法祝赞诵经”之意,亦代指宗教仪式活动;“摩”意为“长者”、“老师”,是长老的尊称,毕摩即“掌天命神权的长老师人”或“吟诗诵经之长者”。彝族民众从古到今都认为毕摩是“智者”,是“知识最丰富的人”,他们识古彝文,掌握和通晓彝文典籍,是彝族民间各种祭祀仪式的主持者和组织者,又是彝族宗教和信仰的代表人物。毕摩“身系一族之本位文化”,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毕摩文化”是由毕摩们所创造和传承,以经书和仪式为载体,以信仰与仪式为核心,集成彝族古代的语言、文字、哲学、历史、谱牒、地理、天文、历法、民俗、伦理、文学、艺术、医学、农学、技艺等丰富内容的一种特殊民族文化,它是一种通过彝族“本土知识分子群体”和祭司毕摩世代传承下来的族群文化传统,因而被彝族人民视为历史的“根谱”和文化瑰宝。
因此,毕摩文化是在几千年的彝族文明史中生长出来的一棵婆娑之树,凝聚了彝族民众特有的认识与特别的情感,为彝民族的民族认同、情感联结、文化传承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许多彝学研究者都认为,不了解毕摩及其文化传承就谈不上理解彝族的文化遗产。
新闻背景
源远流长范文4
【关键词】:诗词意境 文人墨客 诗中明月
月亮,因其皎洁清白,高悬空中,自古就充满浪漫和神奇色彩,特别能引起人们的艺术联想。尤其是古代的诗人们,更是对月亮情有独钟。早在《诗经》的《月出》篇中就有“月出皎兮”的句子,“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句子更是家喻户晓。可以说,这一轮明月,照彻了古今的文坛。古代的文人墨客们,既把月亮当成客观的自然之景来描绘,又把它当作主观的情感载体来表现。因而寄予在古诗中的“月”之上的,往往是较为丰富的内涵:有对月怀乡、思人念远;有寄情明月、聊以遣怀;有寄托祝福和期望;也有借明月表达理想和情操的。
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李白的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
唐代的另外两位诗人,并称王孟的孟浩然和王维,二人诗风相近,都极成功的描绘了幽静的景色,反映自己宁静的心境。
【摘 要】:在我国诗歌的这片原野上,流淌着一条银光闪闪的月亮河。这条河,从《诗经》这眼汩汩的泉水中流淌出来,流经唐宋,流过明清,一直流淌至今,历经二千多年,从未干涸。在这条河中,澎湃着无数月亮的名诗佳句,闪烁着许多不朽的动人篇章。
【关键词】:诗词意境 文人墨客 诗中明月
月亮,因其皎洁清白,高悬空中,自古就充满浪漫和神奇色彩,特别能引起人们的艺术联想。尤其是古代的诗人们,更是对月亮情有独钟。早在《诗经》的《月出》篇中就有“月出皎兮”的句子,“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句子更是家喻户晓。可以说,这一轮明月,照彻了古今的文坛。古代的文人墨客们,既把月亮当成客观的自然之景来描绘,又把它当作主观的情感载体来表现。因而寄予在古诗中的“月”之上的,往往是较为丰富的内涵:有对月怀乡、思人念远;有寄情明月、聊以遣怀;有寄托祝福和期望;也有借明月表达理想和情操的。
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李白的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
唐代的另外两位诗人,并称王孟的孟浩然和王维,二人诗风相近,都极成功的描绘了幽静的景色,反映自己宁静的心境。 如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和“风鸣两岸夜,月照一孤舟”;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但是“月”所寄托的情怀却不相同,孟诗中更多的抒发孤独凄凉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弥漫于空旷寂寥的天地之间的淡淡愁绪。而王维诗中表达出的却是一种恬淡、闲适、安详和宁静的情怀。
表达祈福和祝愿。如谢庄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和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的诗句,都传达出一种期盼和祝愿。这种思想在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中表现的最淋漓尽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一种更伟大、更豁达的美好愿望。
宋代另一位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在中秋词《木兰花慢》中独辟蹊径,表达了别具一格的味道。在中秋节,他不思乡,不怀人,也不悼古,而是对月亮的运行进行科学幻想,对月亮的神话传说驰骋想象。“飞镜无根谁系?”月从海底经过,那会水的蟾蜍不用担心,但是不识水性的玉兔怎能安然度过?在雄伟奇幻的想象背后,隐藏着词人的哀伤。在词中,作者以皎洁的明月象征大宋江山,而对它的命运忧心忡忡。
在古典诗词中,月的自然属性比较淡化,诗人写的不是月的形体,而是以我观物,化物为我,物的感情就是诗人的感情。所以,月亮代表的情感就是作者的情感,这样情景交融,人月合一。月亮的形象走入诗人的笔端,大大地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也为月亮带上了美丽的光环,让波光迷离的月亮河长流不衰、奔腾不息。
如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和“风鸣两岸夜,月照一孤舟”;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但是“月”所寄托的情怀却不相同,孟诗中更多的抒发孤独凄凉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弥漫于空旷寂寥的天地之间的淡淡愁绪。而王维诗中表达出的却是一种恬淡、闲适、安详和宁静的情怀。
表达祈福和祝愿。如谢庄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和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的诗句,都传达出一种期盼和祝愿。这种思想在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中表现的最淋漓尽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一种更伟大、更豁达的美好愿望。
源远流长范文5
粥与药相结合,能治病并粥药相彰。如大枣入粥,可补血益气,绿豆入粥,能消暑清气,山楂入粥,能健脾化积,梨肉入粥,能清肺止咳,所以古人说:“米虽常食之物,服之不甚有益,而一参以药投,则其力甚巨,有延年益寿之功效。”
早在战国时代,就有服食青果米粥治疗蛇咬伤和用加热的石块煮米汁内服治疗痒痛的记载。
到了汉代,药粥已正式列入医方。在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扁鹊仓公列传”中,曾记载“齐王为阳虚候时,病甚,群医束手,医者淳于意(即仓公)诊脉,以为痹,根在右胁下,大如覆杯,令人喘,逆气不能食,随欲以火齐粥,六日气下,即令更服丸药,又六日后病愈。”我国最早的中医基本理论史书《黄帝内经》中说:“药以祛之,食以随之”,“谷肉果菜,食养尽之。”而药粥也正是一种以药治病,以粥扶正的食治方法。
东汉名医张仲景,在其所著的伤寒论中,就有很多米药同服,或在药后服粥的论述。例如我国临床常用的名方“白虎汤”、“桃花汤”、“竹叶石膏汤”中,就是用药物和梗米合煮的汤。
唐代医圣孙思邈在其所著《备急千金要方》中列有“食治”主节,并收集了民间用谷皮糠防治因缺乏维生素B族所致的脚气病,羊骨粥温补阳气,防风粥去四肢风等药粥方。到了宋代,药粥疗法有了很大的发展,无论是宫廷贵族还是老百姓,都喜欢用药粥来防治疾病,并积累了很多极为珍贵的药粥医方。北宋大文豪坡在《粥贴》中说:“粥能推陈致新,利膈益胃,粥后一觉,妙不可言。”宋代官方编纂出版的《太平圣惠方》和《圣济总录》中,对药粥作了详细介绍,留传下来的药粥有129方。其中的“麻子粥”、“薏苡仁粥”、“黑豆粥”、“酸枣仁粥”等一直为后人所喜用。
有效的食养粥方,不仅深入民间,在宫廷中也有一席之地。元代宫廷饮膳太医忽思慧,主管宫廷贵族的饮食烹调,他根据多年的经验,结合诸家本草及名医方术知识,编撰了《饮膳正要》一书,其中就有不少滋补强身,延年益寿和防治疾病的药粥方。如用于“补脾胃、益气力”的乞马粥,其实就是用羊肉和梁米煮成的稀粥;有“治阳气衰败,五劳七伤”的枸杞羊肾粥等。
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长期走访民间,在总结前人应用药粥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在其所著《本草纲目》中,对药粥作了专门的论述,并选载药粥方62个。
到了清代,药粥疗法又有所发展,黄云鹤所著《粥谱》一书,收集粥方247个,是目前发现记载粥方最多的一份资料,直到今天,药粥仍在发展过程中。
药粥的养生和医疗作用
我国人民对喝粥能起到养生和医疗作用早有认识。周代《礼记・月令》有“仲秋之月,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的记载。《战国策》中也记载了一段老臣触与赵太后的对话,当赵太后问到:“日食饮得无衰乎?”他不加思索地回答:“恃粥耳”。看来,老年人以食粥来调和脾胃,养生防衰,在春秋时代已有成功的经验了。
正因为如此,粥的养生和医疗作用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喝粥已成为一种传统的保健食谱,对于防治疾病、增强体质以及防止衰老、延长寿命等起到了应用药物不能达到的作用。尤其是一些粥对预防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效果较为明显,因此受到人民的喜爱。
粥一般以五谷杂粮为原料,合水熬制而成。谷类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多种维生素和矿物盐等营养物质,经慢火久熬之后,质地变得糜烂稀软,甘淡适口,很容易被消化吸收,是一种理想而方便的营养食品,如果在粥中再加入一些药物,则治疗作用更强,效果也更为明显。因此药粥的作用既不同于单纯的药物祛病,又不同于纯服米谷所扶正,药物与米谷同煮为粥,可收到治疗与营养的双重作用,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既具有营养价值,更具有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的功效。
药食其实是同源,食物也是药物,药物也可供食用。常以食物入药者甚多,在常吃的食物中有赤小豆、绿豆、桂圆、大枣等等,既能食用,又可入药,二者难以严格区分。夏天吃些白扁豆,对肠胃颇有益处,因为白扁豆可健脾益气,解暑化温,如配合梗米煮粥,则更增加健脾养胃的功能。另外以瓜果、蔬菜为主的粥方亦很多,如胡萝卜粥健脾养胃;芹菜粥清肝降血压;梨粥润肺止咳;山楂粥消食化积等。祖国医学的一大特点,是寓治疗于饮食之中,亦食亦养,亦养亦治,真可谓是一举数得。
历代医学家均称脾胃为“后天之本”,因此,对脾胃功能十分重视,特别是老年人。上了年纪的人,疾病容易缠身,其中一个明显的指标是脾胃转向虚弱。年龄越高,表现愈为明显。要维护老年人的脾胃,不仅要注意饮食有节,不过饥过饱,还要做得温热、熟软、清淡、营养丰富。因此,选择一些健胃补脾的粥方,如山药粥、扁豆粥等,可以加强老年人的消化吸收功能,使脾胃强健,抵挡疾病的入侵。
明辨药粥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是指气味;升、降、浮沉和归经等,用性味来说明药物的功能,是中药运用的特点。
气,是指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这四种不同的药性,都可以用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映中表现出来。如能治疗热证的药物,则知其具有寒凉的性质;能治疗寒证的药物,则知其具有温热的性质。
五味,是指辛、酸、甘、苦、咸五种味道。它是可以通过人的味觉直接尝出来的。由于每个味的不同,都有不同的治疗规律。
四味和五气,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为每种药物都有性、味两方面。因此,药物的气味是错综复杂的,例如温性的药有辛温、甘温、咸温、酸温、苦温;甘味药则有甘温、甘寒、甘凉、甘热和甘辛。药物性味的差异,也使药物的效用复杂起来。此外,一种药物还往往有两种以上的味,如当归甘辛、芍药酸苦,因此,其作用范围亦相应地扩大。这些都体现了药物具有多种作用,以及药物之间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特点。
归经,是中医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认识到某些药物对某些脏腑经络的疾病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例如生石膏能清热,石斛能养阴,因二者主要作用于胃,所以都归胃经。由于各个脏腑经络的病变会相互影响,因此,不要拘泥于单纯使用归某一经络腑脏的药。要根据脏腑经络的整体关系,客观而灵活地掌握好药物归经的原则。
药物的搭配也非常重要,用功能相类或不相类的药物互相搭配,使之产生协同作用,以提高疗效,如黄芪加薏仁米,可以加强渗湿利水的作用;赤小豆配鲤鱼,则利水作用更好。
此外还有用一种药物抑制或制约另一种药物的性能,使之产生拮抗作用,以改变其性能,或减少其副作用与毒性。如水产动物一般多属寒性,煮粥时,如适当加入葱、姜,不仅能解除水产动物的腥味,而且,还可以以葱、姜的辛温之性味来减轻水产动物之寒性。
辨证用粥之术
根据不同的疾病及疾病的性质,结合病人的体质,而选用相应的粥,这就叫辨证用粥。煮粥的食物和药物各有自己的性能,而疾病的性质也有表里、寒热和虚实的不同。因此,药粥的选择,要与疾病的性质相适应,带有针对性,才能达到调治疾病的目的。如表证的感冒,征j状可表现为恶风、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四肢疼痛、鼻塞,有汗或无汗,脉浮,舌苔薄白,但又有风寒、风热的不同。若以恶寒重、发热轻、脉浮紧为主证者,为风寒感冒,治以祛风散寒,可选用荆芥粥等辛温之品;若以恶寒轻,发热重、咽干口渴,脉浮数,舌尖红为主证者,为风热感冒,治以疏风清热,可选用薄荷粥、银花蓝根粥等辛凉之品。
证见潮热心烦,口干咽燥、盗汗、颧红、舌红少津,脉细数为阴虚证。如还见咳呛无痰,咽干声哑,为肺阴虚,可用麦门冬粥、沙参粥之类滋养肺阴;如阴虚证兼见舌尖红或口舌生疮为心阴虚,可用生地粥滋养心阴;如阴虚证兼见惊惕头晕,易怒,为肝阴虚,可与山萸肉粥滋养肝阴;如阴虚证兼见腰疼,下肢酸软,耳鸣耳聋,发脱齿摇,梦寐遗精,眩晕健忘等证,为肾阴虚,可用熟地粥、枸杞子粥等滋养肾阴;如果是不思饮食,大便燥结或干呕呃逆,为脾阴虚,可用麻仁粥等滋养脾阴。
总之,对于药粥的服用,必须紧密配合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来辨证用粥,除了掌握中医的脏象、经络、诊法以及药食的性味、归经及搭配原则外,还要熟谙中医学的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特别是八纲辨证等多种辨证方法,扶正祛邪,补虚泻实,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等治疗原则,以及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的具体治疗法则,才能全面掌握身体状况,再结合自然界气候的变化,季节的不同,地理环境以及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做出客观的,整体的分析,选择合适的药粥,达到强身祛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药粥的制作方法
1、选米――粥通常以小米、大米、糯米、豆类等作为主要原料。因此米质的好坏,对粥的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若用梗米煮粥,以香稻为上品,晚稻性软,亦可取。
2、辨水――医家认为水的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粥的质量。古书中说用长流水(活水)煮粥远比池沼上水(死水)为香。若用雨水,则初春之雨水较梅雨季节之雨、夏秋季之露雨为好;雪水以腊月为佳,春雪则不堪用;井水则应于平旦(早晨3~5时左右)时汲取为佳。
3、用火――火候的掌握是烹饪技艺中的关键问题,做粥也不例外,清代曹庭栋在《粥谱》中的“火候”一节中说:“煮粥以成糜为度,火候未到,气味不足,火候太过,气味逐减,所以应先煮水,然后下米,并要煮不停沸。”也就是说煮粥的整个过程要一气呵成,中途不能间断,否则粥味不浓,所以煮粥最忌中途停火,或中途加水,煮药粥的方法一般在以下几种:
1、把中药直接与米谷同煮为粥。凡可供食用的中药,大部分均可采用这种煮制方法。如龙眼、桑椹、山药、薏苡仁、柏子仁、扁豆、百合、大枣、羊肉和鸡肉等,均可直接或切碎或捣成粗末与米一起煮粥。
2、先将中药研为细粉,再与米谷同煮。如菱粉粥、芡实粥、莲子粉粥、白茯苓粥、天花粉粥、贝母粉粥等。
3、以原汁同米煮粥,如牛乳粥、甜浆粥、鸭粥、鸡汁粥、猪蹄粥、安胎鲤鱼粥等。
4、先将中药制成药汁,待米粥煮成后,兑入煎服。如竹沥粥、蔗浆粥等。
5、把中药煎取浓汁后去渣,再与米谷同煮成粥。这种方法较为常用,如补虚正气粥、黄芪粥、参苓粥、麦门冬粥、酸枣仁粥、菟丝子粥等。
此外,煮粥时还要注意容器的选择,最好是用砂锅煮熬。因为砂锅煎熬中药可使砂锅中的有效成分充分析出,并可避免因用铁锅煎熬所引起的一些不良化学反应。如果没砂锅,可用搪瓷容器代替。
服用药粥的窍门
1、喝粥不宜太烫――经常喝太烫的粥,对食管有很大的刺激性,不仅会损伤食管粘膜,引起食道发炎,造成粘膜坏死。久而久之,还会诱发食管癌。医学研究表明,人的口腔、食管和胃的粘膜,耐热温度为50~60℃。长期受滚烫食物的刺激,可能触发癌变。据调查,在食管癌集中发作的地区,多数患者有吃滚烫食物的习惯。
2、胃肠功能不好者不宜常喝稀粥――有些胃肠功能不大健全者经常喝稀粥,以为稀粥容易消化,殊不知效果适得其反。这是因为稀粥中的水分太多,进入胃肠后,容易把消化液、唾液和胃液稀释,从而影响胃肠的消化功能。同时,胃肠一下子容纳了这么多的稀粥,使人感到腹部有膨胀感而难受。因此,胃肠功能不好的人不宜常吃稀粥。
3、食药粥要因季节时令而异――我国从南到北,粥的品种丰富多采,风味独特,功效各异。这么多的粥品是由于地区和气候时令的不同而设的。如北方人春季常吃菜粥,夏季常吃绿豆粥,秋季常吃莲藕粥、菊粥,冬季常吃羊肉粥等。南方人吃粥同样也有冬夏之不同。
源远流长范文6
不经意的完整
有些人真的是出乎想象的命中注定
无论上天给我怎样的躯壳
我上演了十七年的悲欢
一些人
一些事
就这么明明灭灭地刻在沿途的风景中
我学会了安稳
学会了谎言
学会了冷言冷语
学会了
用一只眼睛流泪
所以
一只眼睛永远模糊
一只眼睛枯萎凋零
辗转中的快乐
在百转千回中
碎成一地琉璃
我把它们扫进心底最阴暗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