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理想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理想教育

理想教育范文1

    “理想教育”是始终关注人的发展的教育

    人的发展有现实发展,也有长远发展乃至终身发展。教育不仅要重视学生当下的发展,而且更要重视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个基础概括地讲就是对社会、对自己负责的态度——终身学习的愿望,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本领——终身学习的能力。

    人的发展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这里的人不仅指学生,而且指教师。当然,学校的最大群体是学生,办学校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人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实践活动各个因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我的目标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人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学校教育具体到每一个学生,其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其发展路径又是各不相同的。只有适合每一个学生充分自由发展的教育才是真正公平的、优质的教育。在高中阶段,只有注重引导学生开始进行人生设计,才能把学生对学习探究的直接兴趣转化为远大的人生志向;只有引导学生把远大的人生志向落实到具体的学习实践之中,才有可能使他们成为未来社会各行各业的创新型拔尖人才。因此,学校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自主创新学习,多元优质发展”的条件,让他们去实现缤纷的人生梦想。

    “理想的教育”是遵循教育规律的教育

    良好的品德,是学生成人成才的首要条件。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了一套独创的“内化教育法”,就是在认可学生个体育德的内在需求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符合品德发展规律的,能调动学生内驱力的一系列措施,使得学生不断向自我育德的方向发展。

    “内化教育法”实现了一系列的创新。一是否定过去品德教育“目中无人”的现象,突出了德育要“育德”的目的和功能;二是肯定学生具有育德的内在需求,激活了学生自身的内驱力;三是指出这种需求带有层次性,肯定了学生的品德可以不断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主张品德分层施教,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四是研究内化的心理机制,指出了德育应遵循“行—知—情—意—行”的品德内化的客观规律;五是强调德育和其他各育的协同及内在关系,发挥了德育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和动力作用。

    我提出了以“两把两重”为核心概念的课堂教学模式。

    “两把”就是“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在教学改革中把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确保自习课不被占用;把学生参与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确保每节课学生活动思考的时间;把学生个性发展的时间还给学生,确保每周各类兴趣选修课和社团活动的时间;把学生休息锻炼的时间还给学生,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把方法教给学生”,就是始终把学习方法指导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提倡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各类学习方法的指导。

    “两重”就是“重视学生学习动力的激活,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重视学生学习动力的激活”,就是从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出发,培养学生学习的间接兴趣,重视激活学生学习的责任感和成功感;“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就是要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提倡学校的课堂教学要进行“五个”转变,即变重班级学习组织形式为重小组学习组织形式;变重课后训练为重课前自学;变重教师讲授为重学生交流;变重分数考核为重能力考核;变重结果评价为过程与结果并重评价。课堂教学要突出课中,并延伸到课前、课后,要落实“五个”环节(自主学习、交流展示、分析讨论、归纳小结、拓展探究)全过程指导。

    时间、方法、动力、能力,课堂教学中的几个核心概念与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相呼应,从“时间、方法”小处入手,成“动力、能力”大器之功。从每一堂课的量变,逐渐实现质的飞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理想教育范文2

关键词:理想的教育 平等 开放 自由

教育的不平等、功利化、产业化、知识化等与人们对教育日益提高的要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关于现代教育的弊端和教育的改革改良的论述汗牛充栋,但教育的宗旨、原则、相关配套机制等依然是值得讨论的问题,何为“理想的教育”呢?一言以蔽之,理想的教育应该是为人生的平等、开放、自由的教育。

一、宗旨

教育会影响人才体系的形成进而影响经济发展,教育会影响政治发展和文化传承,但教育的宗旨绝不仅仅是为了经济发展而培养工具人,也绝不仅仅是为了家国梦想而培养意识形态人,也绝不仅仅是为了文化传承而培养文化人。

一个人生下来之后,要处理的不外乎三种关系,即与自然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自己的关系。处理与自然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求真,我们要了解自然,要懂得顺应和利用自然。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求善,我们要了解什么是社会,要了解制度对个人的影响,要了解民主、自由的价值,要懂得人与人之间相处的一些道理和原则。处理与自己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求美,我们要学会处理自己的欲望、感情,我们要学会审美,我们要有理想、信仰。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目标和宗旨应落实在具体的个体的人的身上,服务于人解决人生的三种需要。因此理想的教育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即为人生的教育,为了成全每一人的人生的教育。教育是“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像方面的自由”,理想的教育应是为人生的教育。

二、原则

现代教育有着种种弊端,如教育不平等,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对立;家庭与学校的理想主义教育与社会的现实主义教育的尖锐对立;私有制下的教育未能解决人的信仰问题;应试教育和社会功利性导致精神成面的缺失;家庭教育的家长性质以及与此关联的家庭暴力等问题,教育科学无法直接在家庭中推进实施;学校教育对学生个性的扼杀乃至自由权利(如恋爱)的剥夺,违背人性;学习不能与劳动相结合,反而与考试相结合;社会教育的大染缸性质,酿成重重社会问题。不能与学校和家庭教育有效结合,无缝连接;教育产业化(私有化)对教师本身的剥夺和对教育平等的严重损害;教师未能起到真正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也未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教育的社会功能未能与其他社会问题的解决相互关联等,因此理想的教育在为人生的宗旨下,要遵循平等、开放、自由三原则。

(一)平等的教育

实现平等的教育应首先公办教育应实现真正的免费教育,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免费教育。公办教育的免费供应可以在教育产业化的背景下,在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现实下为平等的教育提供最基础的保障。

教育平等是一种差异中的平等,是起点的相对平等,过程的平等,而非结果的平等。教育应是农业式的养成而不是工业式的塑造,让小草充分长成小草,大树充分长成大树,让能挑三十斤担子的人能挑满三十斤,能挑一百斤的人能挑满一百斤,这才是平等的教育。免费的公办教育供应是实现差异中的平等的重要保障。

为了实现平等的教育应关注几个问题,一是留守儿童的教育,二是民工子弟的教育包括异地高考问题,三是教育的择校与点招问题。

(二)开放的教育

据考证,中国的基础教育传授的知识比美国多,课堂的有效性也能够得到保证,但是高等教育没有美国好,学生的发展后劲不足,创新创造能力不够。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的教育太单一。目标单一,迫于生存的压力,功利化,我们的目标就是考个好学校,找个好工作。路径单一,从小学到初高中到大学再到读研读博一条路到底,选择职业教育基本上都是无奈或更功利的考虑。评价单一,评价标准就是分数,分数高就是好学生,好学生就应该分数高。我们的教育局限于书本、课堂和知识,与生活、社会、实践脱节。我们的学生吃了很多年的鸡肉猪肉,不知道鸡和猪是怎么喂养的长得什么模样,我们的学生写作文,会写出秋天到了,花生成熟了,风一吹,树上的花生哗啦啦地响,这是丰收的音乐。我们的职校招聘的汽修专业的研究生根本不会修汽车。我们需要开放的教育。开放的教育应解决目标、路径、评价单一的问题,应让专业和爱好结合、知识和实践结合、学习和生活结合。

(三)自由的教育

我们的教育不够自由。以专业选择为例,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开始选择专业,比如初中毕业或高中毕业,可那时候我们还什么都不懂,我们对各行各业都缺乏足够的了解,我们都是听从父母的意愿或直接看专业的名字觉得这个专业好就选了,我们缺乏选择的自觉。正因为这样,所以很多人学习了一段时间以后,觉得专业选错了,可是错了只能继续错下去,我们没有换专业的自由,除非你有非常的背景和关系,否则你换专业是不可能的。专业选择之初缺乏自觉,选择了之后又缺乏调换的自由,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很少是基于个人兴趣和天分的人才,所以潜力较小,发展后劲不足,创新创造力不足。自由的教育应该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利,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自由是创新的前提,自由的教育才是面向未来的有生机的教育。

三、机制

如何建设为人生的教育建设平等开放自由的教育呢?课程设置上就应该体现为人生的特点。课程设置应服务于人生应处理的三种关系,即与自然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自己的关系,即求真,要了解自然,懂得顺应和利用自然,求善,要了解什么是社会,了解制度对个人的影响,了解民主、自由的价值,懂得人与人之间相处的一些道理和原则,求美,要学会处理自己的欲望、感情,学会审美,要有理想、信仰。

考试与评价机制可以不实行百分制而实行等第制度。修完了一些课程合格即可毕业。合格的难易程度以高中毕业会考的难度为宜。这样学校、家长和学生就不会在分数上有那么多的压力了。节省下来的时间和精力去做什么呢,由教育部门组织去社会实践,去了解社会上的各行各业,了解花生是怎么种植的,了解鸡和猪是怎么喂养的,了解酒是怎么酿造的,汽车是怎么生产的,银行职员都在做什么,政府部门人员是怎么工作的,这样感性就可以和理性相结合,知识就可以和实践结合,学习就可以和生活相结合,学生也会更自主地去选择自己爱好和适合的专业去发展自己了。

大学怎么招生呢?自主招生。在修习完必修课程之后,学生自主选择专业,通过学校组织的专业考试即可入学和毕业。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也可以再次通过其他专业的课程考试而选修其他专业的学位。

理想教育范文3

这个校长有“孩子气”。他拥有三个独特的外号:因为他属兔又亲切,师生们都叫他“徐兔兔”;因为他喜欢抚摸孩子的头,孩子们都叫他“徐魔头”(徐摸头);因为他把新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中,网友都称他为常州最潮的“大虾”校长。这样的校长谁不爱!

这个校长有“书生气”。儒家的文化精髓影响着他的一言一行,他像所有有“书生气”的人一样,喜欢“做梦”,喜欢“掉书袋”,喜欢写诗。他几乎每天都在阅读,“不阅读和写作的老师,不是合格的老师!”这是他对自己和全体教师的要求。这样的“书生气”真是让人又“恨”又爱。

这个校长有“浩然气”。他正直无私,十几年前,他自己出资5000余元为学生建设了小型阅览室;三年前,他自掏腰包数万元购买了教学投影仪,带领北郊小学走上教育信息化的道路,他说:“我们不能带领孩子周游世界,但是我们却可以把世界带进教室!”这样的校长怎能让人不感动!

他就是江苏省常州市北郊小学校长――徐青。

徐青和学校的教师们为“追寻理想中的教育”而努力“打拼”,践行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共同创造充满爱、民主、科学气息的教育生活”;追求着学校的教育目标――以“爱、民主、科学”的教育孕育求真、向善、爱美的一代新人。

徐青和学校的教师们一直在做三件事:

一是通过“E服务”改造学校管理。通过借鉴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将先进技术融入学校管理,形成了“量化细节、优化流程、充分沟通、构建规范、随时随地、持续改善”的管理策略,通过制定一系列学校规范,理顺管理脉络,规范办学行为,提高管理效能,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是通过“i学习”创生学校特色课程。通过融入新技术和新工具、融入研究性学习、融入游戏活动,将国家课程校本化开发和实施,创生出基于学生本位、基于学生兴趣、基于先进技术的“i学习”系列课程,从而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三是通过“V博”重建学校教育生态圈。为了在“大时代”、“大世界”、“大社会”、“大教育”中发出北郊“小学校”的声音,学校确立了“把学校办到微博上”的发展策略。即不仅要办好“现实北郊”,而且要办好“虚拟北郊”。“现实北郊”主要是努力“育人”,“虚拟北郊”主要是让“育人”的过程和成果更具价值。

理想教育范文4

中国德育:陈局长,济南市是我国最早实施素质教育的省会城市,曾因素质教育而在中国城市教育满意度调查中两度荣登榜首。您曾说过,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请谈一谈您对德育的认识和思考。

陈东生: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都体现了教育的核心内涵――教育规律,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就是“教好”和“教会”的问题。

“教好”,实际上就是德育工作的具体化,让学生懂得是非和美丑,成为好人。好人的标准是什么?朴素地说,好人应该具有好品质、好性格,在不给社会增加负担的前提下回报社会。良好的学习行为是好人品质的反映。品质欠佳的学生往往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找不到学习动力,在这一点上说也很难成为学业优秀的学生。素质教育是一种塑造人生的教育,从文化范畴来说也是一种追求完美的教育。可以说,德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为什么提出“教会”,就是因为还存在着某些教不会的现象。自从出现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之后,教师的工作就会按照升学率来加以考量,因而导致了某些教育教学行为的偏差,反而教不会学生了。比如,努力提升教师(职务)专业化水平却被片面矮化为学科教学技术的专业化,教师更多地研究和训练本学科的教法怎么好看,忽略了学生学会才是教学的目标,教学“能手”越来越多,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的水平却没有正向同步跟进,这种把过程当作目标的错位也造成了“教与学”一定程度上的脱节。其实,教师的专业化应该是作为教师这一职业本身的专业化技能和品质――也就是能够把别人教好教会的本领。回过头来,我们重新考量教育回归本质的问题,也就是要把每一个孩子教好教会。所以,我们倡导济南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们要在新的形势下找到自己工作的起点和边界。

素质教育的实施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时空条件和发展契机,同时,也对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年来,德育工作在形式上并未放松,但从效果来看,则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有些工作找不到“回家的路”,很多原因是在实际操作中把“丰满”的德育工作课程化了,这样就使得一些不能量化的内容都被量化了。然而,对人的评价很多是定性而非定量,如果过于强调定量评价,必然会使之成为应试课程,这样就偏离了把人教好的轨道。

中国德育:我们也在不停地追问和探讨,怎样才能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如今,济南是否已经找到切实可行的路径?

陈东生:学校里有很多教育阵地,却在发展过程中丢掉了,目前济南正在一个一个地收复“失地”。例如,原来学校设定卫生区,把学生分成小组,每周安排一个小组值日,让学生从小打扫卫生,这就是一个阵地。不要小看打扫卫生这件小事,学生们有的洒水,有的摆凳子,有的扫地,分工合作,既能培养热爱劳动的好习惯,还能培养团队精神,增强责任心,最后通过评比引领增强荣誉感,激发上进心。可惜在某些学校,这个阵地交给了物业公司。与此同时,为了完成劳动实践的课时安排,还要去“购买”社会实践课,这不是舍近求远吗?

另一个教育阵地是黑板报。学生每周换一次黑板报,自己构思、设计、画图,这既是一个学习、创作和提高的过程,又是一个团结合作分享智慧的过程。现在,有的学校的黑板报已经换成了喷图甚至涂鸦,取而代之的是陶艺、泥塑等其他课程。

其实,这些现象的出现并不能归罪于谁,这是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这只能说在过去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过程中,我们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略了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应该全面发展。现在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就应该让全面发展伴随学生的健康成长,让他们将来成为祖国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试想一下,如果在校园中我们担心他们不能把这些事情做好而不让他们去做,那么只能等他们走向社会再去锻炼和学习了。现在,社会发展和进步了,教育也在发展和进步中寻找“回家的路”,“失地”也在逐步收复。

中国德育:回归,也是创新德育机制的一种尝试。在“教好教会”的实施过程中,怎样才能使学生切实受到影响,学好学会呢?

陈东生:客观地说,现在的评价标准并不统一,来自学校、社会和网络的各种声音,必然使孩子们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把这些影响统一成共性的德育意识,使之形成良好的社会德育工作理性并非能够一蹴而就。我们从现实教育过程中感悟到,学生因为生理原因而不愿过多地接受理论式说教,一旦把“拔高”的德育内容搬进课堂,学生自然就会产生抵触情绪,但为了获得分数又不得不学习,因而只能是死记硬背,在他们看来,这只是一门课程而已,对他们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并没有多少显著的作用。再加上多重因素的影响,反而可能滋生虚伪心理,甚至形成双重人格。因此说,教育之道,大道至简,不在说教,应该引导学生自己感悟,一旦悟出,终身难忘。所以,教师一定要有教育智慧,要找到教和化的方式,这也是当前德育工作应该破解的难题。

有个孔子求教于老子的故事传说:就在老子一百多岁的时候,孔子向老子请教学问。老子坐在那里一言不发,只是张开嘴向孔子伸了伸舌头。孔子十分不解,再次问道。老子长时间不发话,孔子继续洗耳恭听。老子拗不过孔子,最后又张开了嘴,让孔子看他已经脱落不在的牙齿。这个时候孔子顿悟。原来老子告诉他的是:牙齿硬,舌头软,刚劲的牙齿早早脱落,柔弱的舌头却能长期保存,因此,柔能克刚,弱能胜强。

禅宗有一则“磨砖作镜”的故事,南岳怀让禅师看马祖道一整天呆呆地在那里坐禅,于是便见机施教,问道:“你整天在这里坐禅,图个什么?”马祖道一答道:“我想成佛。”于是,怀让就拿起一块砖,在马祖道一附近的石头上磨了起来。马祖道一见此十分惊异,立刻上前问道:“师父,您磨砖做什么呀?”怀让答道:“我磨砖做镜子啊。”马祖道一困惑不解地问道:“磨砖怎么能做镜子呢?”怀让说道:“既然磨砖不能做镜子,那么坐禅又怎么能成佛呢?”怀让不啻于迎头棒喝的生动而锐利的比喻,使马祖道一“如饮醍醐”“心意超然”,当下彻悟。

师者应有这种“教和导”的智慧,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找到自学的方法,会学、乐学,这就是机制建设。机制,实际上是工具的延伸,工具是手的延伸,机制指的就是工作方式。选择机制就是选择正确的工作方式,教学相长,相辅相成。

教育工作是成就别人的事业。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有好的教育心态――成就别人的心态。当你发自内心地和学生分享喜悦,当你看到课堂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融为一体,你就会有一种成就感。有了学生,才有教师,也才有学校。学校教育成败与否,就在于我们培养出的一代代学生是不是好人、能人。

中国德育:学者乐学,师者乐师,这是济南教育均衡发展所要追求的境界。据了解,“十二五”期间,济南学校“思想资源”的配置基本上能够实现均衡。对此,您做了怎样的规划?

陈东生:均衡的最高层次是各有所得,即结果公平,而不是绝对平均。第一步,我们要做到给予公平,就是在区域范围内的任何地方,学生接受教育的条件大体上是公平的。这种条件包括硬件设施、教师资源,还有代表更高境界的思想资源。通过这些资源的均衡配置,实现学生学好学会、各得其所的目标。我们正在通过各种方式,对学校领导和教师进行分类自主培训培养。济南的名师建设工程已经走完第一个五年,我们的做法是:先选出具备培养资格的教师,为他提供五万元培养经费,支持、资助他开展课题自选的教育教学研修。三年后进行中期筛选,五年后通过实践成果论证的结业,定为名师,否则淘汰。这不是走过场,而是实实在在地引领教师走向成功之路,淘汰率比较高,五年只成功培养了77位名师。通过第一个五年的尝试,考虑到教学与教育管理的差别,我们在2011年出台了《优秀教育管理者培养方案》,把干部与教师分开培养,首批只筛选了64个培养对象。先由个人申请,然后由专家组从提交的材料中(类似于开题报告)筛选出具有基本素质的人员进行培养。我想,五年之后,他们的思想水平,特别是实践能力将会达到较高的水平。这些都是“思想资源”和干部资源配置的具体方法。

从去年开始,“教师交流”在济南换了一个词――教师交换。去年9月份,我们选派了115名优秀教师到非热点学校去任课,将指标平均分配到薄弱学校,目的就是让那些在薄弱学校的学生不用去择校,也能得到公平的那一份,逐步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优秀教师去了之后,除了教课,还要给其他老师做示范,尽义务。与此同时,相应数量的薄弱学校的教师也选派到热点学校教学,这是一个双向学习和提高的机制。每一个参与交换的教师都没有特殊待遇和补贴,都是由本人提出申请,然后给他选择相对方便一些的学校。虽然第一批教师交换的人数不多,但是效果非常明显。这是教师资源和“思想资源”有机配置的另一种方式。

均衡之路任重而道远。有句话说“世界上所有的追求,只有公平是个不归路”,我深有同感。单讲的公平和均衡,是一个假命题。就像球一样,大的圆球都是弧扇,只有缩放到一个小区域的时候才能够找到平面,平面与平面搭配起来,方能实现总体均衡。

:中央提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您认为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应如何贯彻落实?

陈东生:学校德育的抓手就在四个字――是非美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国家教育的灵魂,一定要贯穿到整个教育体系中。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人,是我们教育必须要完成的任务,也是义务。

理想教育范文5

关键词:理想教师;真才实学;双边交流;以心换心;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075-02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合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更应重视和提高实践教学水平,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及职业技能。高职教师是集理论与实践于一身的教师群体,拥有着一技之长,担负着将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渴望有所收获的学子的重任。同时针对高职学生文化知识基础薄弱、自卑心理较严重、思想比较活跃、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以及适应能力比较强等特点,需要对症下药,以增强学生的优势,弥补学生的不足之处。芸芸众生中当教师者不计其数,但是否都能称得上是好教师,学生心目中的理想老师呢?本人从执教以来一直在观察思考,觉得要想成为高职院校学生心目中的理想教师,应从工作态度、业务能力、专业知识、教学风格和由此体现出来的人格魅力着手,必须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要有真才实学,有流利的口才

知识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纽带,教师要教给学生丰富的知识,自己必须要有真才实学。教师要坚持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学生不能原谅教师的不学无术,教师的业务知识水平和治学态度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上能否做到得心应手、生动活泼而不是生搬硬套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关键取决于教师知识根基的强弱,也就是看教师是否有真才实学。当然,一个教师成功的教学还应注意语言艺术。语言是教师的重要工具,是传播知识和影响学生的重要手段。风趣幽默、富有感情个性的语言能创造一个活泼、愉快的课堂气氛,如果说教师只顾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语言呆板,表达能力差,则很难成为一名优秀教师。

二、要注意双边交流,提高教学效果

要想成为学生心目中的理想教师,课堂上还应注意双边交流,提高教学效果。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情绪化较强,对感兴趣的东西学习积极性较高。而对于比较枯燥的内容则学习效率较低。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废除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提倡启发式教学。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结合社会实际,增强教学的生动性,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高职高专教育,实践教学应该是一大特色,学生对实践环节的学习兴趣明显高于理论课程的学习兴趣,我们应该通过加强实践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学生有兴趣,教师再注意提问、激疑,启发他们的思维,只要提问切中要害、发人深思,脑子一开窍,学生思维一下便活跃起来,课堂上将出现令人兴奋、紧张有趣的生动局面,然后教师因势利导,使学生认识逐步深入,以获取新知。

要想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对于理工科课程来说,如何引入新课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抓住学生心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保证教学质量,教师应该十分重视这一环节。我们可以通过提出问题、演示实验、举实例、讲相关故事等方法,采用任务式的教学,通过各种方式与学生进行双边交流,学生的思维已处于积极状态,接下来再引入新课,就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要关心学生,以心换心

不可否认,高职学生普遍学习基础较薄弱,思想自我而敏感。要想成为学生心目中的理想教师,教师还应以心换心、用心育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好的教师不应排斥学困生,而应用心去关心他们。一般说来,当人的某种需要得到满足时,便会产生喜悦、愉快等肯定情感,反之,则会产生厌恶、憎恨等否定情感。学困生们常常习惯于被否定,一旦你关心他、赞赏他,便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我曾经带过的一个班级中有一位学生,在中学时可能一直很调皮,老师都很讨厌他,父母也不太关心他。由于他上课经常睡觉,我很快就记住了他的姓名。有一天,他问我为什么把他的名字记得这么牢,我回答说因为他很出色,谁知他说:“老师,你就明说,就说我是我们班的一粒老鼠屎,我中学的老师都是这么说的。”我很惊讶,就从不同的角度夸奖他,赞扬他,尽量让他觉得我不是在讽刺,结果这位学生在我的课上睡觉次数明显减少,学习也比以前认真,还说要感谢我。

一个学生心目中的理想教师,除了会教书,还要会育人。在实践中,我深知建立情感十分重要,师生间的情感是一座桥梁。通过这座桥梁可以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才能把老师当作最可信赖的人,并真诚地把内心所想告诉老师。

四、要为人师表,有良好的师德

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教育学家把为人师表视为教师最基本的行为准则。教师的职责是用自己的榜样来教育学生,教师的人格特征对教学效果产生着巨大影响。教师应做到热情慷慨、乐于助人、有责任心、仁慈友善、公平客观、耐心周到、言行一致,真正起到表率作用。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师德。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教师对成长中的青少年有着巨大的又是潜移默化的影响。精神需要精神的感染,道德需要道德的濡化,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人格力量,它会对学生产生终身影响。学生不仅对老师的知识水平、教学水平作出反应,对教师的道德水平、精神风貌更会作出反应,用各种形式表现他们的评价和态度。作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加强道德修养,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学习,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时刻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要热爱人民的教育事业,在本职岗位上忘我工作,要树立终生为教育事业献身的职业信念。

五、要重视个体,因材施教

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个体差异很大,教师要针对学生家庭、受教育水平不同的多层次、多类型的特点,选择相适应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历史上,曾一度被视为“差等生”的“歪才”,最终却成为杰出人物的不乏其人:达尔文、居里、拿破仑、拜仑、海涅、爱因斯坦等,这些伟人都曾被视为难成器的“差等生”。海涅这样一位德国大诗人,曾被老师斥为“对诗一窍不通的德国山沟里出来的野蛮人”;拿破仑这样一位赫赫有名的大军事家,在巴黎军事学校学习时成绩只得42名。这都说明了“差等生”以其特长往往可以成就大才。我们不能忽视对学困生的培养和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以道德宣讲、理论灌输为主要的教育方法,对思想上存在偏差的学生更应积极地了解并以朋友的角色沟通交流,建立相互的信任,让学生愿意接受劝慰和指导,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总之,只有具备真才实学、有流利的口才,教学态度好、效果佳,关心学生,用心育人并有良好的师德,在实际生活中能做到因材施教、为人师表的教师才有可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的理想教师。

参考文献:

理想教育范文6

关键词:柏拉图;理想国;教育思想

柏拉图是古希腊一位影响深远的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撰写了大量有关办学、教书、育人、伦理、法律、宗教等方面的著作。其中最有影响的该属《理想国》了,就教育而言,柏拉图提出了他自认为理想的完整教育体制构想。他关于幼儿教育、终身教育、音乐文艺教育、体育军事教育等思想对古希腊及后世的教育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学前教育观

在西方教育史上柏拉图是第一个提出学前教育思想。他认为人的初始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对儿童的教育开始得越早越好。尤其对那些性格尚未定型的孩子而言,对好的总是会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柏拉图认为,一个人从小受教育的方向,往往能影响他以后发展的方向,甚至也能决定他将来的目标方向。他们的头脑在早期所接受的一切东西都将是很难遗忘或更改的。所以柏拉图认为对孩子们早期的教育应该是从美好的道德熏陶开始。

二、教育伦理思想

天赋品德论是柏拉图的整个教育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因为在人的灵魂中先有善,于是,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就是如何引导人们去认识这个善,而教育的内容就是该用什么在最大程度上去实现这个善。如果我们把柏拉图的整个教育伦理思想看作是一座大厦的话,天赋品德论就是构筑这座大厦的基石。

教育是实现善的理念行之有效的手段,但是,教育实现善的理念不是无中生有,即不是把理念从外向内灌输而是基于天赋品德论的基础上,教育是对人本身所具有的实现善的理解能力的发掘。

三、终身教育观

柏拉图从重视胎教开始,对各阶段教育进行了明确的划分,而且为了造就至善至美的优秀治国人才,他还最早提出人工作后还需要有继续受教育的思想。柏拉图认为,教育是终身的,应贯穿于人的一生。不但如此,他还认为那些年满50岁,在实际工作和学习的一切方面都以优异成绩通过了考试的人必须接受最后的考验,即要用善的理念武装自己,改造自己的灵魂,从而在晚年更好地管理好国家、公民个人和他们自己。所以,他要求人们在剩下的人生岁月里,还要用大部分的时间来研究哲学,这样一边学习,一边工作,直到培养出像他们那样的继承人,才可以辞去职务,进入乐土为止。

终身教育的理念适合于任何的时代,尤其是当代知识爆炸和信息渠道多元化的今天,知识的老化现象日益严重,要求我们的知识储备及时更新,这样才能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

四、乐育与体育的教育思想

柏拉图特别重视对人的音乐文艺教育和体育教育。他认为教育就是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教育要先教音乐后教体操,将故事包括在音乐里。

在他看来,教育大抵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用体操来锻炼他们的体格;另一方面是用音乐来陶冶他们的灵魂。先从音乐教育入手,然后再以体操训练为后续。这里音乐是包括文学或故事,教育好比给小孩讲故事开始。音乐本身是没有什么害处的,但当它被作为一种工具时,就会成为一种精神性的东西一点点地渗透到人们的心灵里去,以此改变人们的性格和习惯,再渐渐地扩散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再由人与人的关系肆无忌惮地流向法律和国家的政治制度。

五、国家教育观

柏拉图教育思想的一个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着眼于国家,立足于国家,始终把教育与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国家而培养人才的观点。他认为一个国家要成为有序和谐、人民幸福正义的国家,关键在于统治者必须是真正关心国家利益,具有护卫国家的智慧和能力的哲学家。

综上所述,柏拉图在构筑自己理想国的蓝图中提出并实践的一系列教育理念、方法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例如终身教育的提出,教育要按教学实际情况设计它的教育课程,并注重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的提高,提出终身教育的理念等;也有其消极的一面,例如剥夺第三等级的民众受教育权,不主张变革,轻视技术和职业教育等等。对此,我们应当用辩证的观点加以分析和批判。在研究现实情况的基础上提出适合我国的教育理念和实际方案,把我国教育事业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柏拉图.理想国[M].张子菁,译.西苑出版社,2003.

上一篇鼓舞士气

下一篇述职转正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