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总结范文1
1.重视预习
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阅读的能力和效率。在第一遍阅读过程当中,以读为主,不求甚解,简要自学,将文章中出现的重点词句以及不理解的地方标记出来,然后通过查找资料、同学交流、问老师等方式进行思考和解答。比如,学习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落花生》一课时,老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花生的花朵长在地上而果实却长在地下?为什么花生果实有一层硬壳包裹着?学生在这样的问题下阅读,围绕问题进行自主思考,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加大语句训练
文章是由词句组成,加强学生对词句的理解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在学生阅读过程当中,老师让学生用笔划出收集到的词句,可以是优美的词句,难解的词句等。比如,学习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春潮》一课时,让学生感受文章境界的同时,找出作者的写作特点,让学生在了解文章含义的同时,眼前也会出现绚丽的画卷,达到享受阅读的效果。
3.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最好的老师莫过于兴趣,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兴趣,让学生能够自主的进行阅读,并且能够享受这份阅读感。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可以提出一些相关问题,让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在学生阅读完毕之后,让学生总结出阅读内容的中心大意;之后教师在提出难度稍微大点的问题,并给予分析和解答。
4.讲究阅读方法,尊重学生个性
小学生阅读课文,一般分为三个步骤:读准、读通、读懂,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第一步将课文读准确,在阅读的过程当中标记不认识的文字。第二步,熟读课文到流畅的地步。第三步,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不认识的文字,让学生高效的积累知识点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因为每个学生的兴趣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存在很多个体化差异,因此学生的个性也不同,学生在读后的认知能力也有所差异。所以在选择阅读内容这方面,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
5.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阅读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进行阅读时,应在一种和谐、主动的氛围内进行。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应当及时做好标记,坚持阅读。学生一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以后的工作、学习以及生活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它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学生的阅读能力在短时间内是很难提升的,需要长期的坚持。教师应该及时的引导和督促,双管齐下,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晋•陈寿在《三国志•魏志•王肃传》中就谆谆告诫我们: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大量的阅读是形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基础。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行为,能够使学生持久的进行阅读。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承担为孩子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教学任务,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6.比较性阅读比例加大
何谓比较性阅读,就是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当中,挑选两篇截然不同或者由相似点的文章让学生阅读,之后再进行对比。从语文教学角度看,比较性阅读是十分常见的。帮助学生联系已经学过的课文,起到启发思维、扩展视野的效果。比如,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下册中《手》和《眼睛》两个单元,学生在自主阅读完毕之后,可以找出它们的相似点,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也可以把全班学生分为若干组,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分组讨论的方法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沟通,减少他们之间的距离,也可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二、结语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总结范文2
关键词: 单元整体教学 高效 优化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要求学生从提取信息到解读文本,从鉴赏语言到运用语言,以至走进更大的阅读空间,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在生活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文字。单元整体的教学模式,着眼点高,视野开阔,以点带面,尊重学生学习规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让教师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导,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优化教学设计,抓“主线”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就是知识自主构建的过程。单元整体备课就是把一个单元的教学看做一个整体,改变过去单篇课文独立教学、独立成线的形态,将一个单元的课文看做一个语文训练集合,将语文学习打造成一张网。大约由这样几条线组成:一是单元教材的体裁;二是单元教材的结构;三是是语文能力训练;四是语言点训练;五是学习方法的培养。这些线编织成一张语文的网,教师在单元教学中突破单元语文训练的某些点,由学生自主探究完成语文知识体系的构建。
二、突出预习环节,抓“立体”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单元整体教学中的“预习”是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落实《新课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策略。预习单是实现高效预习的一个重要载体。
1.预习环节的整体感知
单元整体教学的预习环节,就是让学生整体感知一个单元的课文,整体感知单元的学习内容。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能够读通、读懂课文,能够划出不懂的地方。不同的年段要求不同:一二年级,就是让学生自己读读课文,划划生字词;三四年级,不但要读课文、划字词,还能够提出问题;五六年级,读课文、划字词、提问题时要注意多个角度,比如主题的角度、体裁的角度、表达的角度、个人的观点等。
预习,就是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凭借自己的能力去学习。预习就是了解学情,尊重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承认学生具备学习经验和学习能力。预习还在于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提出问题之所以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是因为提出问题需要多个角度的思考,有价值的问题往往能促进更深入的思考。预习以后,师生可以站在更高的平台上进行交流。
2.预习环节的纵向设计
单元整体的预习环节应有2课时的教学,除了传统意义的感知解疑,还要引领学生将语文学习延伸向多学科的合并,明确单元各项学习目的和学习目标,指导学生有目的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整合课内外资源,学科间融合,让学生在更广阔的语文天地学习,感受语文的实践性。
以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找春天》为例。预习时,引导学生设计搜集春天的古诗、儿歌和美术课整合走进春天、画春天、讲春天的故事、认识春天的词语,全面立体地让学生感知春就在身边。
语文课程必须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在本设计中注重语文实践,让学生在生活中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单元整体学习计划中,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和标准,使语文学习的天地更广,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更高。
3.预习环节注重学法培养
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培养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在预习环节逐步培养学生自己设计预习单,是对学生语文学习方法训练的重要途径,也是检验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
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预习单为例。学生将《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四篇课文,从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景进行纵向分析概括。本案例中,学生在单元预习过程中自主设计预习单,初步完成课文内容感知和概括,对体会人物情感的方法初步了解,为后面阅读方法的学习搭建了舞台。纵向的对比使学生形象地感知了小说的写作方法和主素,这就是整合后的语文教学,然后将单篇的课文打通,让学生在对比学习中寻找异同,训练学生的思维,开阔学习的视野。
三、优化课堂教学,抓“探究”
1.探究问题的设计要来自预习单的反馈
《新课标》中有一条鲜明的教学理论:以学定教。这一基本理念将教学活动牢牢定位于“学”,学生的学先于教,即以学生的预习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学活动。预习交流中,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其中简单的、常识性的问题及时合作释疑。有探究价值的问题需归类板书,提醒学生在深入学习中进一步关注。这些“留”下的问题,通常是课堂交流的重点话题。比如,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观察与发现”,这是一个以科普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单元。根据单元特点,探究问题可以直接选定学生预习课中的疑难问题,如,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写作时的认真观察,最后指向单元技能目标:如何写好观察作文。
2.探究问题的设计要体现整合的理念
整合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体系,所以探究问题的设计一定要体现单元的主线,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和思考。如,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故事长廊”的领悟表达模块,探究问题可以设定两个,一是探究寓言、民间故事、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四种文体的特点。二是体会语言、外貌、动作描写中关键词语的表情达意。其中第一个话题的设计如下:
将民间故事、民间传说、寓言、神话从以下四个角度分析对比:
A.篇幅的长短B.主要人物(人、动植物、神)
C.有没有神奇的情节(举例说明)D.结局是否美好(举例说明)
这个话题的承载形式体现了整合的理念,让学生对文体的特点一目了然,而且有了更为明晰的认识。
3.探究问题的设计要注重读书方法的训练
单元整体教学不仅要在整体上把握教材,制订学习方案,还要从整体上进行语文能力的综合训练。除了教学内容的整合,还要注意语文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整合。内容的整合,重点在于单元课文思维的集中突破点,方法整合有利于学生获得语文学习的经验,使学生在高效的学习活动中逐步学会学习。
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童话故事”单元主题为例。在体会人物情感环节方面,教师抓住单元阅读的一个训练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知人物内心”。在典型示教中,教师选择《去年的树》中一关键字“看”,通过不同的“看”字引领学生体会鸟对树的真情。
师:……它变成了灯火,小鸟睁大了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它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看见了树。
生:仿佛看见了它给树唱歌的快乐情景。
生:仿佛看见了它们相依相伴的情景。
……
(幻灯片: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好像在说:)
师:它好像在说什么?
生:我的老朋友,我终于找到你了。
生:我再给你唱去年的歌吧。
生:老朋友,你怎么变成这样了?
……
(幻灯片:唱完了歌,鸟儿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好像在说:)
师:这里又出现了一个“看”,这是怎么样的“看”啊?
生:伤心地看。
生:不舍地看。
生:眼泪汪汪地看。
师:从这两个“看”字你读出了什么?
生:小鸟对树的友谊。
生:小鸟对树的心声。
生:小鸟对树的依恋。
师:简单的两个“看”字,你们就读出了这么丰富的内容,文字有温度,语言有情感,让我们用这样的方法在剩下的三篇课文中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读一读,看看你体会到了什么?
在本案例中,教师以《去年的树》中两个“看”为切入点,向前让学生思考大树与小鸟的深情,它们之间发生过什么事情,统领全文的内容主线,向后让学生感悟,这样的深情你感受到了什么,想说点什么,发散思维,让情感体会更深刻。单元学习中以此为例,学生在其他课文中横向找每篇课文的切入点理解课文,纵向由一点深入下去,把课文读深刻,这是对学生读书方法的训练。
4.探究的过程教师要调控引导、传授技巧
有序高效的课堂探究离不开教师的调控引导。在学生合作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有知识上的,也有合作技能方面的,这些都会对学生的合作进程带来影响。教师可根据问题难度,合理调控合作时间,保证学生充分交流、充分思考,必要时给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同时需教授学生一些合作技巧,教会学生如何倾听,如何发表不同意见,如何向别人提出改进建议,如何处理矛盾、争议等。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暗示、认可、奖励、语言评价等手段,及时引导学生的合作,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合作热情,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习惯有很大裨益。
由于学生在知识基础、动手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施教中,教师要正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充分考虑到高、中、低三种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按照他们所能接受的程序组织教学,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尤其对于后进生,更应给他们的心灵注入一缕阳光,增强信心,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实现高效的探究。
单元整体教学不是一种模式,它是传统语文教学经验总结的创新,这样的教学思路,对教师的教是一种挑战,教师要优化自己的知识体系,调控好课堂,在这一教学思路下,真正让教师、学生、课堂相生相济实现高效的教和高效的学。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什么是真正的高效课堂.中国教师报,2010―07―01.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总结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能力
社会在进步,学校教育也要与时俱进。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下是笔者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注意的问题的简单总结,望大家指正。
一、注意正确处理学生读和教师导的关系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分清自己与小学生的角色地位:小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则是指导地位。也就是说,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利用好课前和课后时间;其次,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再次,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云雀的心愿》一文,教师可以让小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回家与自己的妈妈对应角色来读这篇文章,这样小学生既可以在妈妈的帮助下学习生字词,认真阅读课文,又可以通过母女情感亲身体验小云雀的心愿,进而与小云雀的心愿达成共鸣。从而在学习本节课上,小学生可以更流利、更有感情地阅读此课文,会带着与小云雀的共鸣认真学习,课后更会因为小云雀的心愿,认识到保护森林的重要性,认识到植树造林的好处。整个教学过程中,小学生处于主导地位,自主学习,教师起点拨作用,启发学生。
二、注意正确处理学生读与学生思的关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重点在“读”,这种读不是让小学生大声地、摇动晃脑地、无感情地阅读课文,而是要小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或者说阅读中学会思考,做到边读边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出:小学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让小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注意培养小学生学习思考的能力,能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疑问,然后自己寻找答案。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九寨沟》一文,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些问题:“九寨沟地名的来源是什么?”“为什么叫那些湖泊为‘五彩池’?”“九寨沟有哪些珍禽异兽?”等。让小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此文,这样小学生在阅读时不会简单地朗读课文,而是学会了思考。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充满好奇和疑问的,能激发小学生思考的热情。
三、注意熏陶小学生的情感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总结范文4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方式;非连续性文本
非连续性文本是近年来新兴起的一种教学模式。这里的“非连续性”是与传统的连续性文本相对,其内容不过分追求语段、句子之间的连续性,而是强调在保障语段完整的情况下,用图表或图画的形式加以呈现。这种方式会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到更加轻松有趣,进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小学中年段的学生来讲,在运用非连续性本文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文本内容的趣味性,另一方面也要多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对学生进行引导,提高教学效果。
一、小学语文中年段非连续性本文教学的特点分析
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由于在内容上并不追求语段之间的连贯性,而是多以图表或图画的形式直观呈现,因此其典型的特点便是教学容量更大、效率更高。小学中年段的学生思维能力、对事物的感知能力相较于低年段学生已经有了较大发展,因此采用非连续性教学问题更适合其心理特点,有助于锻炼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其理解力。以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组《秋天》这篇文章为例,在非连续性教学文本中,可以将各个语段压缩,而根据其内容制作出相应的图画,在教学中对着图画进行想象,并组织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然后再将原文公布,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加强对课文的理解,还通过对比加深了对文章写作布局、遣词造句的理解,课堂教学的信息容量更大,教学效果也更好。此外,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文本内容主要是以图表、图画形式展现,因此教学内容更加清晰,这对于学生理解一些比较抽象的文学语言非常具有帮助。以传统文学体裁的古诗为例,比如四年级语文第七组中《江雪》这首诗,如果只看“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两句话让学生想象,难度较大,学生理解也比较吃力,但若是配上相关的图画,冰天雪地、万物都被茫茫白雪覆盖,看不到人,也看不到鸟儿的影子,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直接多了。这种清晰直观的特点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对于培养发展学生的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等也具有很好的促进效果。
二、小学语文中年段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方法探究
1.要充分结合教材中的图画资源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部分文章都配有了对应的图画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但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只重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而忽视了这些配图插画的作用。所以在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中必须要重视这些配图插画的作用。在设计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时,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根据图画内容和文本内容找出相对应的联系,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这种联系进行描述,最后让学生试着根据图画内容提炼文章的中心思想。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图文理解能力、语言概括能力。
2.注重生活化场景的引入
小学中年段的学生在心智方面与低年段学生相比虽然已经有所发展,但仍然还不成熟,对于一些事物的认知理解仍然只停留在表面阶段。对此,教师在设计非线性文本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一特点。可以引入生活化场景,多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入手,便于学生理解。比如在学习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组《生命的壮歌》这篇文章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生命”的抽象含义,可以在非连续性文本设计中,加入一些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人或动物,为了救助某一个人等类似事件时,不幸离世。这样通过熟悉的生活场景先将学生引入到对应的场景中,然后再让学生阅读课文。这样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感同身受,更能融入到文章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学效果自然提高。
3.完善丰富教学评价方式,不断优化教学模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是一种创新型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现成的标准模式参考,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性,对学生多进行鼓励,同时丰富教学评价方式,优化小学语文中年段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质量。比如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组织进行一次总结课,让学生总结这一阶段学习到的内容,并评价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效果,分享自己的内心感受等,教师则认真倾听,并做好记录,通过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不断丰富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
三、结语
总之,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是现代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中的一种重要尝试,它能够以更加清晰直观的图表、图画等形式取代连续性教学中的语段、文字,更有助于学生的掌握理解。但是目前该种教学模式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探索,不断丰富完善非连续课堂教学内容,提升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胡群芳.浅析非连续性文本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7,(18):135-136.
[2]周晓琴.对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资源开发的实践探索[J].语文知识,2017,(14):74-75.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总结范文5
【关键词】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单元整体教学的理论与小学语文教材紧密结合,不仅能够提高教学的效率,而且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和提升。单元整体教学的实施可以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组合等方面来进行。
教学内容,教师和学生三个要素共同构成了基本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承担着实施和引领教学活动的重要任务;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是教师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语文教材是语文学科知识和成果的系统阐述,是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知识的重要载体。为有效的实施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者之间作用,充分发挥三者的合力,笔者对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实施提出了如下要求。
一、全面进行单元分析
进行单元分析,就是全面把握它在整个教材中的位置、作用以及特点,了解它的外部联系和内在结构。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分析单元,以便真正把握整个单元,驾驭整个单元。
首先,从纵向来看,我们要分析单元的序列性。如果说整个教材的知识体系是一个由多根链条相互交织且不断上升的螺旋体,那么单元内容则是其中某根链条上的一节。分析序列性就是分析这些链节在某根链上和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也即确定听、说、读、写等内容的顺序、作用和逻辑关系。单元序列性基本上表明了从浅到深,从易到难,从已知到未知的学习规律。弄清楚单元的序列性就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单元中听、说、读、写等内容的要求,据此细化目标,既不过度拔高也不降低要求,从而使教学循序渐进,按部就班的进行。
其次,从横向上来看,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分别由游历山水,真诚待人,自然的启示,战争与和平,乡村生活等几个单元组成,体现出并列关系。掌握了单元之间的联结关系,老师们在使用教材时就可以充分的发挥创造性,为整个学期的教学作出统筹安排。这是做好单元整体教学的重要保障。在单元之间的各种外部联系中,各个单元也有相对的独立性。每一册中的各个单元相互独立,每个单元都是一个完整且独立的听说读写系统。教师必须做到对整个单元内容心中一盘棋,弄清它在主题、体裁、知识点、能力点、主要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表中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例,简要列出了单元内容的分析情况。不同的单元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个性特征,这些特点共同表明了单元的独立性。弄清每个单元的特点有助于教师更加明确的实施单元整体教学。
二、充分考虑学生学情
学生的学情包括照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两个方面。进行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因为学生学习策略和认知策略的学习会受其心理发展水平以及思维发展水平的影响和制约。
张大均教授认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已经能够学习一些简单的认知策略,他们具备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的能力,如果能够得到有效的指导,学生们就能够使用这些策略来为自己的学习服务。策略教学时可以从这一年龄段开始的。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就是要帮助学生掌握类比比较,总结归纳,概括反思等学习习惯和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认知发展阶段中的具体运算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出现了逻辑思维,但是需要与具体事物相联系,需要直接经验的支持。因此,教学时需要给学生们提供丰富的知识背景,补充和增加相关的知识经验,加深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
另外,单元整体教学强调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因此教学时也需要注意将新旧知识,前后知识相联系,相贯通,帮助学生促进知识迁移。其次,在考虑学生年龄特征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指向学生语文学科能力的发展。在单元阅读阶段,通过讲读和自读两个环节,引导学生对整个单元的课文进行对比分析,理解几篇课文的共同特点以及个性特征,学会有效迁移,举一反三。在单元表达阶段,沟通单元内容有关读写的内容,联系实际生活,创设真实情景,在实践中积累素材,组织语言,是同学们学会写作,学会与人交流。在单元总结阶段,注重引导学生对单元内容以及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反思,通过检查反馈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所了解。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逐步培养学习能力。因此单元整体教学要在合乎学生年龄特征,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作用。
三、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实施单元整体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成果,能够有效克服单篇课文教学的弊端。单元整体教学提倡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从而实现优质教学,高效课堂。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线教师们作为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承担着重要的任务。虽然在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中,我国基础教育的师资水平有显著的提升,但是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理论水平还是参差不齐、有待提升的。大部分老师囿于自己得心应手的教学策略,不愿意再花时间和精力去做新的尝试和探索。即使他们对单元整体教学持肯定和赞扬态度,但仍然不愿打破他们惯常化的教学策略。其次,改变传统的单篇教学策略,整合、统摄整个单元内容进行教学,这对一线老师们来说还难以胜任。
另外,当单元整体教学与其原有的惯常的教学策略发生冲突时,就急于否认它在改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方面的优越性。因此,我们需要了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单元整体教学不是一激而就的事情,这一方面需要教师们良好的专业知识,专业素养做基础,另一方面也需要借助教研培训的力量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以此促进专业能力的提升。
总的来说教师们不仅需要转变教学观念,从理论上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厚实文化底蕴,扎实业务能力,而且还要从之前的被动执行的角色中逐渐脱离出来,积极转变为研究性教师,专家型教师,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和胜任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刘济远主编.小学语文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总结范文6
关键词:小学语文;电子白板;具体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许多新型的适应现代化发展的教学手段被引进课堂教学中来,其中电子白板技术就是最重要的一种。电子白板技术,其最鲜明的特点是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以信息化的技术(电子白板与计算机进行连接,并利用投影仪反射到电子白板屏幕上)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具体的教学情境,从改变教学方式为基本的出发点,在课堂上为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从而有效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促进了教师的高效教学和学生的有效学习。在新课改背景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进电子白板技术很有必要。本文通过分析三种电子白板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希望为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提供借鉴。
一、在电子白板上导入音频图画,激发学生兴趣
电子白板技术可以以其特有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展示动态的图画、优美的音乐和形象的视频,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氛围,从而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例如,在讲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西师版)《瀑布》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悉掌握本课的生字词,通过朗读课文,感受瀑布的声音、形状和色彩,分析作者的观察顺序,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多媒体上的瀑布动态图片导入电子白板上,同时给学生播放瀑布水流的声音,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语文教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教师把本课的生字词放映在白板上,带领学生朗读,并在白板上标出所需要注意的读音。同时在白板上给学生标出本课课文中的重点描写意境,带领学生进行分析,总结各个自然段的具体含义,完成课堂的教学目标。
二、在电子白板上设置教学重难点,促进学生理解
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还没有完全发展,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在电子白板上给学生点明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便于学生后面的学习,从而促进了有效学习。
例如,在讲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西师版)《春的消息》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悉本课的生字词,通过熟读文章,想象春天的美好,学习作者所运用的景物描写方法,感知春天景物的变化特点,不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在进行本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把多媒体上关于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放映在电子白板上,即注意观察作者所运用的景物描写特点和抒情手法,感受一些形声字如“聆,苞,颊”等的表达特点,体验作者的心理活动,跟随作者的写作思路,认真感悟春天刚来临时的景物变化特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使学生对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有一个宏观的印象,便于后面的学习。之后教师带领学生真正走进课文教学中来,指导学生根据电子白板上面的提示进行课文阅读,从而顺利完成课堂的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
三、在电子白板上布置随堂练习,巩固教学内容
电子白板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除了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展示特定的教学情境,引进图片音乐等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外,还能够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给学生布置合适的随堂练习,当场检测学生的学习水平和领悟能力,从而促进教师的高效教学和学生的有效学习。
例如,在讲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西师版)《迷人的九寨沟》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练掌握本课的生字词,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认真感受九寨沟的神奇与秀美,分析文章中的优美语句,从而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本课中的基本生字词,理解文章中的具体意境和作者的写作手法,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之后教在电子白板上面给学生布置本课随堂练习,主要考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程度。在电子白板上给学生列出一系列的形近词和音近词,使学生进行辨析;另外在白板上给学生列出两排词语,使学生把这些词语连成通顺的话语,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
在小学语文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尽量发挥电子白板技术的优势,使之与信息技术有效结合起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