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清明小报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清明小报内容范文1
关键词: 阅读欲望 阅读氛围 阅读地位 阅读载体 阅读展示
阅读作为语文学习和奠基人生最重要的手段一直备受关注,朱永新教授说:“一所学校无论如何重视阅读都不为过。”但是对于注意力集中时间非常短的小学生来讲,让他们爱上阅读并养成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毕竟他们独特的身心特点注定他们生性好动,自控能力较弱,老师作为“人生的领路人”,如何引导学生享受阅读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点亮阅读欲望
学生不喜欢阅读,往往是因其年龄小意识不到阅读的重要性。语文老师要给学生讲述“读万卷书”的重要性,讲述名人读书的故事,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读书的种子,试想每个早晨,学生在“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跃着的诗行……”朗诵声里开始一天的生活,学生主动阅读意识形成就指日可待。
二、营造阅读氛围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需要良好的阅读氛围,要充分发挥环境的影响作用,让学生举目环顾之际感受读书的浓厚气息。鼓励学生自带书籍放入班级图书角,指导学生交换借阅,让学生在想读书时有足够的书可以读。老师在校园、教室醒目之处张贴关于读书的标语和名人格言,利用墙壁、板报、宣传栏刊载读书故事、新书介绍等,让学生受到读书的教育。平时各科老师上课的时候要渗透阅读意识,数学老师在教学圆周率时候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九章算术》,科学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科学家的故事……总之,要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读书的熏陶,不自觉地投入阅读中吮吸知识的甘霖。
三、提高阅读品位
阅读因其作用的多样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班级在举行某项活动时可以让阅读先行。比如举行“清明”这一主题活动时,我先进行主题阅读,让学生自由搜集清明相关的诗词、文章甚至整本书进行阅读,让学生进行阅读展示,这一阶段的活动开展得扎实有效,关于“清明”主题实践活动才能开展得更好,脱离主题阅读的“清明”活动往往让学生不知所以然,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组织学生上街写春联这一活动时,我引导学生阅读春联相关书籍,通过阅读讨论让学生明白春联的由来、春联的意义、春联的格式,在街上写春联的时候根据具体情况帮别人选择合适的春联。
四、丰富阅读载体
单一枯燥的阅读对于成人都是一种意志的考验,遑论自控能力较差的懵懂孩童?要想让阅读长久进行下去最终养成习惯,就必须依靠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各方面的训练,最终形成能力。
1.践行“晨颂・午读・暮省”的生活方式。这一方式是由新教育实验提倡的,在实际操作中我指导我班学生每天早晨抽出十分钟时间对一些经典诗文进行大声朗诵,达到积累内化的功效,每天中午抽出二十分钟时间组织学生安安静静地看一些适合他们年龄的书,以求开阔眼界,净化心灵,要求学生在放学回家后回想今天发生了哪些事,读书后有哪些收获,并形成文字或者写绘,达到自我反省的目的。
2.开展“共读一本书”。组织师生、亲子、朋友共读一本书活动,提倡“大人带着小孩读书”的言传家教方式,边读边交流,定期组织开展书香家庭的评选。
3.开好阅读指导课。面对庞杂的读物,学生缺少必要的甄别能力和选择技巧,面对浩如烟海的文字,学生还不能正确运用浏览、详读、研读等读书方法。我每周开设一节阅读指导课,系统地向学生介绍选择书物的方法,传授必要的阅读方式,不定期地组织学生进行新书推介或者阅读展示,力求通过系统教学让学生掌握必要的阅读技能。
五、做好阅读展示
充分地展示阅读成果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持续阅读的主要手段。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
1.主题知识竞赛。每个月抽出专门的班会时间,针对主题阅读的内容分小组进行主题知识竞赛,参照电视台《一站到底》栏目,选拔学生作为主持分抢答、指答等多种形式进行竞赛,评选出每月的优秀阅读小组和阅读之星,学生为了在比赛中获得好成绩,不自觉地就端正了读书态度。
2.办好阅读小报。无论是汇报课展示还是主题知识竞赛,学生参与度总略显不够,为此我在日常教学中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办阅读小报。每月学生根据自己小组的阅读计划,进行认真阅读,对自己阅读过的文章或是写成读书心得或是画成写绘,总之要留有思考的痕迹。小组长进行明确分工,把小组内阅读所得文字或写绘做成精美的阅读小报,用以各组交流学习。这一活动扎实有效,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阅读能力的形成、阅读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只要坚定阅读教育的信念,端正阅读教育的态度,总有一天学生会成为阅读的受益者。
参考文献:
清明小报内容范文2
一 、课前做好预习。
二、课中巧妙引导。
三、课后巩固使用。
【关键词】快乐识字 自主识字 识字生活化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载体,掌握汉字是小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基础,尤其是低年级,许多课时都是围绕识字展开。新课标在识字、写字方面,实行“认写分开”,提出“认识”、“学会”两种要求,在第一学段明确提出要“多认少写”。“多认”有利于学生尽早、尽快、尽可能地多认字,以便尽早进入汉字阅读阶段。因此课程标准规定第一学段的识字量由原来的1250个增加到1600-1800个,恢复到建国以来低年级最高的识字量,以这样的量满足初期儿童阅读的需求。事实表明,到二年级学生认识了1800个字,一般的儿童读物,生活中常见的信息,连同本学段数学、品德与生活、美术、音乐等教科书,学生基本上可以读下来。
在识字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快乐识字、主动识字,是学生学好语文的第一步。
识字的生活化。《课标》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确,学生识字必须通过自主实践、探究才能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主动探究不是学生在黑暗中的盲目摸索,而是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所进行的有意识的具有明确目的的探索研究活动。实现识记主动探究,必然要以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为基础才能有效地进行。
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小学低年级的识字量特别大,怎样引导孩子感受识字的乐趣,在音、形、义的统一联系中巧记字形,变枯燥乏味的机械识记为富有情趣的意义识记,这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是一个难点,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具体做法:
一、课前做好预习
预习是专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的。为了提高一年级学生的识字效率,在上新课前,我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和课后“我会认”的生字。在每次学习新课前,我都布置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初读课文。一年级课文内容简单,学生容易掌握,很快就能熟练地阅读课文。但是,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能熟练地阅读课文,并不等于学生就能认识课文中的每一个字。一年级的学生往往表现为:课文读得熟甚至能背诵,但是课文中的生字单个指出来却不认识。所以,我让学生在预习时先看文中后面有几个生字,并要求他们从课文中生字所在的位置,再结合课文的句子认读生字。比如:预习《失物招领》一课时,要求学生根据所学过的生字及利用汉语拼音先自读课文,再注意找找“失、级、观、围……”的位置。然后再反复朗读带有生字的句子、词语,从而达到会读生字的目的。通过这项实践活动,学生感到自己能读书,自信心增强,认字的兴趣大增,还逐渐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
二、课中巧妙引导
通过课前预习,加上在生活中口语的积累,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汉字的读音,识字生字的字形也就成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把识记字形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引导他们自己想办法,发现行之有效的识字方法,独立掌握生字,并在实践中不断运用,形成识字能力。
1.想一想
在识字教学中,我设计了几种常用的方法,如:想象识记法、形体识记法、大部件识记法、联系实际法、新旧字对照法、熟字加减法、画画法等,引导学生自主识记字形。具体做法是:先要求学生自读课文,遇到生字,拼拼字音,看看字形,猜猜字义,然后想一想,自己选用哪种方法既快又准地记住字形。学生对此兴趣浓郁,都在学习小组里积极主动地学习,或独立地思考,或小声地交谈。一会儿,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用这种方法记住了这个字,有的说用那种方法记住了那个字。有的字还说出了几种识记方法,如“早”字:有的说把“草”字去掉“草字头”就是“早”,有的说这个字是由“日”和“十”组成。又如“休”字,有的学生采用画画法,他在左边画了一个人,右边画了一棵树。有的字还说出了很多种识记的方法,如“闭”字:有的学生说“闭”字是由“门”和“才”组成的。有的学生说把“问”字里面的“口”换成“才”就是“闭”。还有的学生说“闭”字就是“门”里面加个“才”……学生在识记字形的实践中,我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他们想出许多形象、巧妙、有趣、甚至是创造性的识记方法。他们经历了大脑的创新过程,不依赖于任何帮助,自己选择合适的方法,主动识字,所以他们的学习过程是快乐的。
2.评一评
像刚才的“休”字和“闭”字,学生纷纷举手争取发言,既说出了自己的方法,也听取了别人的识记方法,有的学生思维特别活跃,一个人能对多个字想出很多办法。对于这些,学生内心一定会产生想法,这时,我不是自己去评价,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评,如:哪种方法最好呢?好在哪里呢?谁想出的办法最多?更重要的是学生往往在互相切磋、交换意见的过程中学会如何选择最适合自己识记字形的方法。
3.选一选
中国汉字历史悠久,每个字形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一个班有几十个学生,有的喜欢识记这个字的字形,有的喜欢识记那个字的字形,还有的学生特别喜欢挑战困难,专门想办法识记那些比较难的字,还有的学生对有些字可能已经会写了。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要求,我一般都是这样问学生:“你记住了哪个字?是怎样记住的?”这样,就会让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意愿识记字形。
三、课后巩固使用
一年级学生学习生字,经常出现遗忘想象。上节课学习的生字,下节课就忘记了,这时再平常不过的事了。因此,复习巩固生字很重要。在学习生字时,我尝试多种复习巩固的方法,并让学生学会运用,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在日常生活中我会找
开展“寻找我的好朋友”的认字活动,充分利用学生周围的生活环境,语言环境,让学生从路牌、宣传栏、广告语、黑板报、电脑、电视中寻找自己在课堂上学过的生字,反复认读,加深印象。如:我让学生课下搜集生活用品的商标,然后做成精美的商标展,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商标,大声读出来,模仿电视广告中的语气,学生兴趣盎然。
2.在课外阅读中我会认
再认字还有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课外阅读。因此,我要求学生每周都要阅读适合低年级的儿童读物,报纸杂志,遇到认识的字就大声朗读,在读中巩固生字。随着阅读量的增大,学生对生字的巩固日益加深,学习生字的欲望更加强烈。
3.在语文实践中我会写
清明小报内容范文3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教师能不能设计一些既能深化课堂学习,又好玩有趣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作业呢?能不能设置一些学生既爱做,又需要动一动脑筋完成;既要独立思考,又可以合作完成;既可以有不同的答案,又可以选择做与不做,老师批改起来还能轻松愉悦的作业呢?我认为,我们应该让语文作业走向“五彩缤纷”,变得有意思起来。
一、来点趣味的——别有天涯天地间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的内心有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发现、研究、探索者。”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发现、鼓励、发展学生的这种需求,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为了让作业能“吊起”学生的“胃口”,使学生一看作业的内容就有劲,就想跃跃欲试,我将过去单一的文本作业改进为可以辅以图画、照片、剪报、互联网资料,甚至是手工制作、植物叶片等等来表现,用创作的乐曲来表现,用摄录的活动录像来表现,用排练的短剧或小品来表现……鼓励学生以看、听、触、闻、尝、摸和想象等多种手段感受知识的存在,进行学问的探讨,完成生动活泼的、精彩纷呈的作业。
如在上《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文前,我布置了预习作业: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清明上河图》,有条件的可以搜集相关的图片资料。没想到的是,第二天一位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把完整的《清明上河图》打印了出来,我把它贴在教室的墙砖上足足有3米多长。那幅画色彩丰富,画上人物的形象、动作看得分明,尽管人物的神态看不清晰,但孩子们围在画卷旁边,个个看得津津有味。那个出色完成作业的孩子,此时脸上那阳光般灿烂的笑容,任谁看了都难忘记。
再如,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和魅力,我让学生通过画图想象,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教学古诗《夜书所见》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我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画一幅彩色的画。当时学生们热情高涨,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第二天,大大小小的画交上来了,看着这一幅幅流露真情的画,对我而言,与其说是在批改作业,不如说是在欣赏作品。学生也从中切实感受到了“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的美好、深远的意境。
学生在完成这类作业时,不仅充分学习了教材内容,还广泛涉猎了与教材相关的文学、生物、自然、环境、城市、绘画、科技、历史、信息技术等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现象和知识。 这时,作业不再是学生的负担,成了学生的调味剂、开心果。学生内心愉悦了,作业的质量何愁不保呢?
二、来点开放的——于无声处听惊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还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课堂教学中,教师已经注意到多方面地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但是,同样作为学习的重要环节的作业练习,我们不应当把它当成单一枯燥的文本,而是要让它成为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多元复合体,让学生置于一个动态、开放的、无拘无束的学习环境中,主动、积极地学习,使每位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
因此,我们在设计作业时,要立足课本,着眼课外,放眼社会,在社会生活这个大环境中,充分利用语文课外资源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1.作业内容的开放
作业内容既可以与教材内容相联系,也可以与学生生活相结合,还可以与社会活动“接轨”。题材可广泛,思路应开阔,让学生有“自由驰骋”的余地。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平时还得多注意,多观察,多找学生聊天,从他们的生活、学习、言论中寻找真实的、切实可行的作业内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那么,我们的语文作业不光表现在语文课上,美术课上也可以,数学课、品德课、体育课……都可以,所以我觉得现在推行的综合性语文课是一种极好的课型。我清楚记得:那是一堂美术课后,学生马上要吃中饭了,我及时地走进教室为他们分饭菜,发现黑板上还遗留着美术老师的作品——一幅山水画,这时候我脑中突然闪现出一个念头——“给画配诗”。当我把这一想法告诉孩子们时,他们都兴奋不已,有的积极思考,有的马上查阅,还有的则高高地举起了手,只一会儿工夫,一首首山水诗便冒了出来。这时,我因势利导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兴趣题:“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把这些诗抄在黑板上,供大家欣赏,也可以把这幅画和这些诗收入你的‘采蜜本’中,好吗?” 回答是响亮而肯定的,当然收到的效果也是令人满意的。由此可见,只要留心观察,语文作业的内容到处可见,而且学生也能做得轻松、做得有趣、做得灵活,学得丰富、学得扎实、学得开心。集腋成裘,潜移默化,学生自会长进,也有利于学以致用和学习育人。
2.作业形式的开放
在作业形式上我实行了多样化,使作业从“写”的单一形式中走出来,听、说、读、写全面开花,将听、说、读、写与演、唱、画、游戏以及参观、访问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结合。如学了《晏子使楚》《草船借箭》等故事性强的课文后,让学生们排演课本剧;学了《新型玻璃》后,让学生自己设计一种新型玻璃并附上解说词……课后,学生们写起了剧本;开展了比赛;做起了《乌鸦喝水》的实验;讲起了《滥竽充数》后来发生的故事……应该说,比起常规的抄写练习,作业的难度是较大的,可是完成的情况却比想象中的好许多,学生不但不把它们看成是负担,能按时完成,而且还花了很多时间,把他们自己的作业完成得与众不同,独具匠心。
3.完成作业时间的机动灵活
有的作业可以一两天完成,有的可以一周内完成,有的还可以一月内完成,甚至可以一个学期内完成。
4.检查评估作业方式的开放
检查型的、汇报型的、展示型的、交流型的、评比型的……应样样俱全。作业评估的过程也是学生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共同合作,共同提高的过程。
对于作业,过去片面强调独立思考,没有把“合作”作为必要的素质来培养。随着新课程理念不断深入,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孩子的作业可以自己独立完成,可以在与爸妈合作下完成,也可以和同学合作完成。
三、来点自主的——赏心悦目我家院
学生都是有差异的,他们都各具特点并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学习方法。如果让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遏制。所以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经验和个性,并重视个性的发展,对不同水平学生的要求应有所侧重。在教学中,我经常把作业设计成“快餐”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能力去选择。如A套餐的题型灵活多样,偏重于理解、想象、运用;B套餐的题型再低一层次;而C套餐多为比较简单的巩固性作业。
例如,学完课文《灰雀》后,“作业超市”里供学生选择的作业有不同的难度类型(以“”表示难度)。
必选:完成《灰雀》课堂作业3、5两题
选学:
抄写《灰雀》的词语3遍
课文中描写灰雀的句子写得多生动呀,我要把它抄下来,背一背。
读读想想
读这几句话时,你发现有矛盾的地方吗?这时,小男孩的心里在想什么?试着写出来。
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当一只采蜜的小蜜蜂,课下收集有关诚信方面的名言警句,在班级里交流。
描写诚信的小故事你还知道哪些?读了它们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或者在日常生活中你自己和身边的人也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吗?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吧!
这样的作业布置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能力强的可选择较难做的,能力弱的,可以做简单的,让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四、来点实践的——绝知此事要躬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 。这充分说明语文教学要与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语文实践提高学生理解语文和运用语文的能力。
如教学了《秋天的雨》和《听听,秋的声音》这两课后,我布置学生走进大自然去观察秋天的树、秋天的叶、秋天的花、秋天的果园等,并写出观察日记。这一作业的设计,学生不仅享受到了大自然的美,而且也让学生在作业中学会了许多自然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写作能力以及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再如,根据学习内容可以组织学生办小报。这是考查学生综合能力很好的办法,也是学生才艺展示的一个大舞台。学习了《赵州桥》一文后,我要求学生收集有关桥梁知识的图片、文章、故事、诗歌、对联等,举办一次“桥知识知多少”的小报展览。这下可热闹了,有的小组制作了关于桥梁发展史的小报,有的小组是介绍桥梁类型的,也有收集赞美桥的文章、故事的,更有趣的是有一个小组让中外著名桥梁来了一次PK。这样的作业既延伸了课堂训练目标,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又扩大了视野,何乐而不为呢?
实践性作业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与心理规律,结合教材实际,通过新颖有趣的形式把语文课和开放的语文实践活动巧妙地联系起来,如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广告词、调查报告、排课本剧等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增长才干。
清明小报内容范文4
【关键词】初中语文 综合实践活动
一、要立足于现实生活,精心选取活动主题
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要选取能让学生“心动”的主题,这个主题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越好,范围越小越好,让学生在活动没有开始之前便“跃跃欲试”,这样才会使课堂活动之外的真正探究,因这份“心动”而更加丰富多彩。学校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一块必经之地,是学生生活的基本空间。因此,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对自我、自然、社会引起足够的关注,并在这个过程当中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我班开展了“我是小编辑”的综合实践活动。先让学生自由组合,每组推荐出一名组长担任总编,其他成员根据各自的特长进行分工;然后在总编的协调下,按各自的特长进行分工合作,自拟栏目,自己写稿、编辑、排版、设计等,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办完,力求做到内容充实、图文并茂。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组合,进行办报合作实践。在办手抄报的过程中,孩子们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发挥创新潜能,办出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手抄报。他们设计的手抄报整个版面中,还根据各自小报的特点,配上精美的图画,使手抄报展示出引人入胜的魅力。编辑手抄小报既培养了学生勤于动脑,勇于动手的实践能力,也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更陶冶了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立足家庭生活,丰富实践内容
1.收看时事新闻。现代社会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也是信息的时代。学会收集、整理信息,可以使学生耳聪目明、头脑灵活,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为了让学生在这方面得到锻炼,我要求学生在家里,从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上等多种信息渠道收集信息,择其重要的两三条新闻,写在“每日信息”摘录本里。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收集、整理信息的活动中来,不但拓宽了知识面,开阔了眼界,提高了阅读和习作的能力,而且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养成了关心国内外大事的好习惯。
2.收集谚语农言。群众的语言是生动活泼、寓意深刻的。谚语、歇后语、成语在劳动中被广泛运用。我们要求学生虚心地向自己的长辈学习,收集这些生动的语言。把“农”语收集到自己的摘录本上,下面是学生收集的一些本地农谚:“小葱拌豆腐—— 一清二白”“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今年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并且注意引导学生将这些语言运用到习作中去内化吸收,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得学生的习作也富有淳朴的“农”味。
3.体验生产劳动。根据实践活动本身具有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原则,结合学生家庭特点,要求学生多参与生产劳动和家务劳动。例如,在学习《叶》专题时,教师就要求学生到茶园采集茶叶标本,利用学校实验室的显微镜观察叶形状和它的病害情况,再通过到图书室或上网等形式查阅、收集资料,对症下药,在茶农的帮助下到茶园实地预防病害,帮助茶农除草、施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传统的农活,同时也体验到了劳动的艰辛、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三、关注社会生活,生成实践资源
1.建立劳动基地。为了更好地完成劳动实践任务,提高实践教育的实效。我们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十分重视校外劳动基地的建设。我班与淮河村蔬菜种植基地挂钩,建立了学农劳动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去基地参观、劳动,开展了《关于淮河村大棚蔬菜种植的研究》,写出研究报告。通过研究,使学生初步了解了大棚蔬菜种植的基本知识,学会了简单的蔬菜种植技术,使学生在活动中体味到了劳动的辛苦与喜悦。
2.进行社会调查。社会调查可以培养学生勇于实践的能力,是学生接触社会,感受生活的极好形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社会发生的某一现象进行调查,弄清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及解决的方法。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交流,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我校在淮河之畔,河面漂浮物较多,污染比较严重,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通过调查,查清原因,提出治理对策。首先以小组为单位,各自拟出调查提纲。其次,沿河进行观察、访问,并作好记录。再次,对调查的资料进行整理。最后,交流调查结果。学生通过调查交流,归纳总结出江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本次调查活动,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认识周围的生活环境,懂得让他们参与社会服务的意义,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往,锻炼自己勇于参与、大胆实践的品质。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养成收集、分析、整理信息、交流思想和发现、安排和组织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
清明小报内容范文5
传统节日实施方案一一、主题产生的背景
我们国家在其悠久的历史中孕育着极为丰富多彩的节日时空。 面对外来文化与商业文化的冲击,许多学生对外国的节日提起来滔滔不绝,津津乐道,而让他说起中国的传统节日时,一般只记得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至于为什么过这些节日、中国人怎么过节,则一问三不知,有的甚至觉得过这些节日又忙又累,实在没必要。中国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礼节习俗就要在我们下一代人这儿销声匿迹了吗?为什么西方的节日会对中国的青少年有这么大的影响呢?这使我们不得不对自己的民族文化产生一种忧思与紧迫感。
在许多西方国家,他们更多的让孩子参与到节日的庆祝中来,甚至孩子是节日的主角。他们注重的是对孩子能力及性格的培养。一个不珍惜自己传统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我们意识到,应该在吸收优秀外来文化的同时,传承光大自己的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是我们教育应切实肩负的重任。 在
二、活动目的 知识技能:
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一些重大节日的风俗文化,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知道独特的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方法能力:
学会多种途径查找资料,通过网络论坛、小组合作等方式学习,运用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流,加深对传统民族节日的了解。 情感态度:
通过开展包饺子、包粽子、放风筝等活动,感受传统节日的快乐,进而感受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活动的实施
本次活动的实施主要依托网络论坛,论坛中的版块划分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小组评价活动日记活动反思电子作业。各个阶段的资料成果都可以发表到论坛中来。充分发挥论坛的方便、快捷、高效、共享的优势。 第一阶段 明确主题 制定计划
1、激发兴趣,明确探究主题。
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交流: 当你穿上新衣服快乐地去逛花街,当你看到五彩缤纷的烟花空中飞舞时你们知道这是我们中国哪种传统节日吗?当一家人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
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时,这又是什么节日呢?你还知道我们中国的哪些节日?
此时的学生必然跃跃欲试。
引发思考:创设问题情境,学生的兴趣被激发,是良好的开端。 2、 自主选题,成立小组。
课题产生后,教师进行必要的引导: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
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节日里我们可以尽情地感受它给我们带来的快乐,你们想怎样去感受呢?将大家的想法合起来,这样的几个问题是值得我们去研究:1、节日的简介;2、节日的由来与传说;3、节日的习俗;4、有关节日的诗歌。
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至今仍流传甚广的有8个。其中四个节日已经列入国家的法定节假日,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爱好来选择研究。(为了避免多数人选择一个节日,有的节日没人去选择的情况,每个小组分配一个固定节日和一个自选节日进行研究。)
各班选择分配表
3.制作小组合做计划
好的计划是做好一件事情的重要前提
这次的主题活动将在论坛中开展,小组活动计划发表在中国的传统节日版块中。
五五班第X小组活动计划样表
活动主题:中国的传统节日 指导老师:薛老师 子主题:春节、端午节 小组名单: 主要问题:
1、节日的简介
2、节日的由来与传说 3、节日的习俗
4、有关节日的诗歌
材料准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具体分工
任 务 人 员
设计目的:综合性学习尤其要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因此,导向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对学生的想法进行取舍、整合,形成学生可操作性的探索问题,让学生根据个人的喜好进行选择,结成小组,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但这里教师要有整体的把握,要权衡好,不能多数人去研究一个问题,或每个问题都要研究,要与学生进行平等协商,注意尺度,引发出学生的探究热情。
第二阶段 收集整理资料阶段
计划确定下来后,学生会迫不及待地投入到实践活动中去。他们有的访问亲朋好友,有的到图书馆摘抄资料,有的上网收集下载图片、信息。他们按照各自的分工忙碌着。
老师推荐大家几个网站,课后,你可以进一步学习、了解更多的中国的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经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准备,同学们已在校内外展开了广泛地资料收集。为了有效利用起网络,使之成为同学们简便、快捷地资料查询方式:1、用搜索站点击出关键词的方法查找相关资料;2、对获取资料进行复制、整理和打印。
如果说自主研究为孩子们提供了独立思考和主观判断的空间,那么分组学习则让孩子们懂得和形成了交流合作的高效学习方法与互相协助的共同意识。
二、制作电子报、手抄报指导课
在课堂上,孩子介绍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很多很长,指导他们提炼,筛选;再一次对自己的资料进行整理,摘抄重点的内容,设计制作手抄报。
三、制作调查问卷指导课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确问卷设计的要求、掌握问卷设计的原则。掌握问卷设计方法,能设计一份良好的问卷。 在分解调查内容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问卷设计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动手、探究的能力。让学生逐步形成一种喜爱质疑、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重点:调查问卷设计的原则和要求,调查问卷设计的步骤。 难点:围绕调查目的分解调查内容。
四、围绕传统节日的风俗文化,计划开展以下几个活动。
3月份 制作花灯、花球
4月份 放风筝活动(制作风筝) 5月份 包粽子活动 6月份 包饺子活动
注意做好活动记录:照片、活动日记、活动反思等。把相关的记录发表到论坛中。
第三阶段 成果展示、交流体验
学生的劳动终于有了成果。各小组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展示汇报。①讲一讲节日传说,自己过节经历;②演一演节日活动,展示过节物品;③用画板画一画节日景象;④唱一唱过节歌曲,背诵相关诗文;⑤演示制作的电子报 评价的主要方式
1、成长记录评价
(1)学生在记录中记下自己的作品,学生放的作品大多是活动计划、调查问卷、收集的资料、日记等。
(2)指导教师对学生作品提出一定的要求。如感受最深的一次采访,我的新发现等,引导学生开始审视自己的作品。
(4)教师设计一些小栏目。如收获园、新发现等,逐步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和独立性。
2、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指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对自己在参与主题研究过程中的态度和成效做主观性评价。这种评价方法为学生加强实践活动体验,记录活动原始感受。
3、成果展示评价
在实践活动的不同阶段,将学生的成果公布于众,或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安排展出,让学生感受成功、体验喜悦、协作共勉。
传统节日实施方案二一、活动主题提出的背景:
传统节日文化是悠久民族历史的根,也是璀璨民族文化的核心。中国民间节日文化有着鲜明的特点和旺盛的生命力,是滋养我们中国人最初的天堂。在上学期节日文化主题研究活动开展之后,我们教师和学生都越发感到祖国传统节日所承载的文化、文明博大精深,学生对传统节日由没意思,没什么认识,不如洋节日到从心底里流露出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喜爱和为自己的祖国拥有灿烂的文明而自豪。基于以上认识和了解,我校本学期的综合实践课题仍然走探究传统、感受历史的路子《走进祖国传统节日》由此产生。我们的目的旨在让学生通过本次研究性学习活动,能产生发自内心的对中国节日文化和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热爱,继承中华传统美德,正确认识和了解祖国的传统节日,增长知识和才干,完善自身,立足社会。
二、主题活动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的节日文化,重点是阴历节日,让学生感受中国特色节日的魅力,培养他们关心社会、关心生活的情感。
2、将生动的课外采访与丰富的课内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历史悠久、灿烂文明的节日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
3、学会必要的科学研究方法,会收集与整理资料,会在研究中与他人合作与交流。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活动实施准备
1、课程资源导航:
(1)收集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庆祝方式、风俗习惯,可以通过查阅书籍、杂志,询问父母、长辈和民俗机构等方式;
(2)与少先队辅导员联系开展主题活动,节日文化主题教育是最现实的爱国主义教育。与计算机、语文、美术等学科教师联系,取得支持,多学科教师参与组织的形式,组织学生开展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全面考察的综合实践活动。
四、活动实施设计:
《走进祖国传统节日探寻节日文化》这个课题涉及的面非常广,从古到今,从老到少,从上到下,从社会到学校,都对本主题有独到的见解和认识。它的主要内容涉及到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腊八节、冬至节等节日文化。这些传统节日在日常生活中与学生最接近,但由于社会、家庭的等情况庆祝方式又有很大不同。学生对各个传统节日的认识和了解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我校以祖国传统节日为大主题,根据学生的知识和年龄特点,在各小组分设小的项目开展活动。
一组:以元宵节为活动主题,带领学生了解祖国各地民风民俗,做元宵,吃元宵,闹元宵;
二组:以中秋节为活动主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指导学生制作民俗物件,通过演讲、故事等形式汇报研究成果;
三组:以春节为活动主题,围绕最大的传统节日,探究它的历史,感受它的文化。 四组:以端午节活动为主题,了解它的由来,以及各地的风俗。
五、活动涉及的学科领域
节日文化
语 文 古诗词、石碑、对联、
散 文、写 作、表 达 数 学 统计、分析
计算机 网上浏览、搜索 人文风俗 民俗风情、地方特色
社 会 历史变迁、政治经济 艺 术 摄影、绘画、歌曲
六、总体活动过程:
1、由指导教师确定主题、设计制定出具体的活动方案。
2、组织学生做好活动前的宣传发动工作,指导学生制定活动计划。
3、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分组,让学生选出组长,负责领导组织实践活动。
4、活动指导教师及时根据学生研究情况调整教学,负责组织活动,保证活动安全。
七、活动的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确定主题、发现问题、制定活动计划(3月5日3月31日)
组织学生学习课题,撰写出活动计划,计划力求涵盖主题、小组分工、研究阶段、探究方式等各项内容。主题确定后,活动就全面铺开。师生共同确定实施本课题的调查点:
1、了解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以及这些传统节日的各种风俗习惯。
2、向家长询问传统节日的由来以及典故。
3、去图书馆或网上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古往今来的中国传统节日,以及它们的文化。
4、向家长询问古今传统节日文化的差异性,了解中国历史背景。
第二阶段:师生自主探究交流学习(4月1日5月18日)
1、认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1)以元宵节、中秋节、春节为主要研究对象查阅相关资料,认识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文化,以及它们的传统风俗习惯。
(2)依据它们的风俗习惯,全班交流各自的感想,写出有感日记或记录等。
(3)配合主题开一次专门的班会,针对主题节日,办一次小报,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4)了解学生对各种节日的需求,以及他们想对家长说些什么。
2、了解中国古今传统节日文化的差异性。
(1)向家长询问中国古今传统节日文化的差异。
(2)学生全班开一次主题班会,针对学生感兴趣的差异问题进行讨论,找出差异的主要原因。
(3)学生上网或有关图书资料查询,了解家长所不熟悉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差异。
(4)全班交流自己所得。
(5)向家长汇报自己的所得。
3、调查各种传统节日文化的起源。
(1)向家长询问民间常见节日文化的起源,以及它们的形式。
(2)上网或查阅图书了解节日文化的起源,师生共同研讨起源的原因。
4、畅想未来节日文化形式。
(1)小组讨论,你希望有什么样的节日,以及在这节日中形成怎样的文化。
(2)个人设计,用画画的形式设计出自己心目中的节日文化。
(3)交流,推选出优秀设计方案全班交流。
第三阶段:总结评价阶段。(5月18日6月30日) 指导学生写出综合实践活动总结、体会,整理实践报告资料。
传统节日实施方案三一、活动背景:
清明节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要求,结合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这一有利契机,更好地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进一步推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努力建设和谐文化。
为了使同学们更加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不使这一富有传奇色彩的文化付之东流,我们带领同学们好好了解并亲自体验传统节日 ------清明节的文化魅力。
二、主要内容:
1.通过查阅资料和调查访问的形式了解清明节的来历,并搜集相关的诗文对联。增强对清明节文化的了解。
2.通过走访调查了解清明节有哪些风俗习惯,至今还有哪些是比较盛行的,哪些渐渐已被人遗忘。更深一步了解传统文化习俗。
3.通过外出踏青,扫墓等活动,让学生亲自经历,体验。去感受春光的明媚,同时也缅怀一些英雄烈士,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荣誉。
4. 以和家人一同祭祀的活动形式,通过观察了解解决自己心中对祭祀文化的疑惑,更加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
5. 通过整个活动:交流,讨论,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学会自主探究
合作的学习方式。激励他们通过不同途径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清明小报内容范文6
关键词:初中语文;综合实践课;六个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7-0067-01
初中语文综合实践课应予以高度重视,这对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巨大的作用。在综合实践课中,要求学生自始至终的积极参与,强调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自我设计、自我活动和自我感受与体会。具体操作时应该把握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1.选好内容,“活”“动”结合
语文实践活动课有着明确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内容丰富多彩,题材广泛新颖,从学习到生活,从课堂到社会,具有独特的实践性和灵活性。我们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体现出"活""动"结合的原则,"动"中有"活","活"中有"动",从而激发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1 实践性内容。语文实践活动课的生命力在于实践性。它改变过去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机械地"灌"的落后方式,教师在教学书本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积极动脑、认真操作的能力,活跃课堂气氛和学生身心,拓宽学生思维。例如,在教学《选编自己的作文选》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将以前自己在课内外写的比较满意的作文收集并抄写好,按照类别整理编排,装订成册,配上封面,就编成了一本作文选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抢着整理,互相帮助,不但提前完成了教学任务,还学会了整理作文选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1.2 想象性内容。合理的想象是写作的源泉。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来确定活动内容、方式、步骤,经过动手操作,完成教学任务。如我在教学八年级语文实践活动课《办小报,迎国庆》时,要求学生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信息渠道广泛收集祖国巨变,家乡变化等资料,想象未来的美好生活,认真设计、书写、绘画,办好高质量的手抄报。由于主题贴近现实生活,同学们积极性都很高,交流创作十分活跃,在手抄报上写下了自身的感受和体会。结果,这堂课不但锻炼了学生灵活应用的基本技能,赏析了格言妙语的深刻含义,还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爱国主义情怀。
2.立足生活,丰富实践内容
2.1 收看时事新闻。现代社会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也是信息的时代。学会收集、整理信息,可以使学生耳聪目明、头脑灵活,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为了让学生在这方面得到锻炼,我要求学生在家里,从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上等多种信息渠道收集信息,择其重要的两三条新闻,写在"每日信息"摘录本里。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收集、整理信息的活动中来,不但拓宽了知识面,开阔了眼界,提高了阅读和习作的能力,而且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养成了关心国内外大事的好习惯。
2.2 收集谚语农言。群众的语言是生动活泼、寓意深刻的。谚语、歇后语、成语在劳动中被广泛运用。我们要求学生虚心地向自己的长辈学习,收集这些生动的语言。把"农"语收集到自己的摘录本上,下面是学生收集的一些本地农谚:"小葱拌豆腐-- 一清二白""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今年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并且注意引导学生将这些语言运用到习作中去内化吸收,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得学生的习作也富有淳朴的"农"味。
2.3 体验生产劳动。根据实践活动本身具有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原则,结合学生家庭特点,要求学生多参与生产劳动和家务劳动。例如,在学习《叶》专题时,教师就要求学生到茶园采集茶叶标本,利用学校实验室的显微镜观察叶形状和它的病害情况,再通过到图书室或上网等形式查阅、收集资料,对症下药,在茶农的帮助下到茶园实地预防病害,帮助茶农除草、施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传统的农活,同时也体验到了劳动的艰辛、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3.语文教学实践活动课要充分发挥其优势,必须在活动过程中周密的安排和调控
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课探究过程中,笔者认为取得成败的关建是要合理解决以下问题:
3.1 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活动课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教师充当引导者。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可以作壁上观,让学生自由"活动"。教师要在实践活动课之前对活动进行一定的引导点拨,并组织学生活动,还要在活动结束后进行总结。语文教学实践活动课成败的关键是教师引导的艺术水平和应变能力,也就是"导"的艺术。
3.2 教师要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课要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质,必须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活动起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积极参加活动。所以教师在设计语文活动方案时,要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
3.3 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实践活动课时,既要注重生动灵活,又要注重效果。语文教学实践活动课应该做到内容和形式具体、形象、活泼、有趣,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但也不能片面追求活动形式的灵活多样,而忽略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学习。语文实践活动课必须根据教学的目标、内容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设计操作简便行之有效的方案,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提高语文素质。在活动的各个阶段引导学生扎实掌握学习内容,认真测评学习效果,使活动课既丰富多彩,又都各有收获。
4.语文综合实践课要有社会性
在开展语文综合实践课时,除了课堂外,还可以将其拓展到校园之外,通过活动范围的扩大开拓学生的视野。语文的人文性甚广,不是几十篇课文就能涵盖的,如果能将学生带到社会中,让学生亲身去体会和感悟,那么所学到的知识将是课堂教学所无法比拟的.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虽有固定的系统教材,但没有一成不变的套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可变因素,有待于我们不断地去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