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教育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教育学范文1
伴随着对学科建设的关注,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是什么,成为其学科建设首先必须要回答的问题。目前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种:一种观点认为小学教育专业属多学科支撑的一个专业,如教育学、心理学、文学、理学、史学、健康医学、音乐、美术等;[1]一种观点认为,初等教育学学科是小学教育专业的支柱性学科,只有加强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才能促进初等教育专业的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再一种观点认为,小学教育专业是由多种相关学科开放融通、共同支撑的复合结构,其中,教育学科和任教所对应的某一相关学科的二级或三级学科作为主干学科,与任教相关的其他学科作为辅助学科支撑,两者融合交叉形成以学科教育为形态的学科领域。那么到底应怎样认识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呢?
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
一、基于小学教育性质及小学教师专业特性的分析
(一)基于小学教育性质的分析
对小学教育性质的认识,既是制约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设置的根本因素,也是确定小学教育专业学科基础的重要依据。虽然受应试教育与社会功利性等因素的影响,无论教育理论界还是实践领域对小学教育性质的认识存在不同程度的误区,但回到小学教育本身,还是可以认清小学教育的特性之所在,进而明晰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是什么。
小学教育具有不同于基础教育其他阶段的特性。小学教育与幼儿教育、中学教育同属基础教育,具有基础教育的特性,如全民性、全面性、基础性、义务性、启蒙性等,但这并没有区分开它们之间的不同,因而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梳理。小学教育连接着幼儿教育与中学教育,具有衔接性、过渡性。学前教育的主要特性是保育,是小学教育的前奏;中学教育的主要特性是学科教育,是小学教育的另一乐章。因而小学教育的低学段具有一定的保育性,高学段具有一定的学科教育性,这也同时表明了小学教育的主要特性既不可能是保育性,也不可能是学科教育性。因此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既不是学前教育学,也不是“学科+教育”双学科(或简称学科教育学)。
那么,小学教育的主要特性是什么呢?从终身教育理念下小学教育的任务看,一个可能的答案是养成性。当代小学教育不仅要传递知识,更为重要的在于把握儿童成长的方向,不仅要保证儿童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更要帮助儿童学会学习,注重培养儿童的社会意识、创造能力、合作精神以及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等,为今后一生的可持续学习,成为开放的、具有全球视野的人打下基础。进一步追问,能够支撑人一生的基础是什么?一定意义上讲,是一个人在小学阶段养成的良好品德、良好习惯(包括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等)小学阶段是人之生命成长历程中最重要的阶段,是最易受影响的阶段,一个人在此阶段形成怎样的品德与习惯会影响其一生。故小学教育促进小学儿童®养成良好的品德与习惯就显得非常重要,由此而言,养成性成为小学教育的主要特性。
养成性承接小学教育的自然性与社会性。小学儿童的养成教育既要遵循小学教育的自然性又要体现小学教育的社会性,是在遵循小学儿童生命成长规律的基础上,依据社会要求培养、形成小学儿童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小学儿童养成教育需要借助一些生活事件、生活常识、各学科综合知识等,为小学儿童良好品德、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提供所需要的全部支持性条件。
可见,对小学教育性质的认识,离不开对小学儿童生命特性的认识、对养成教育的认识以及小学学科教育教学的认识等,而对这些方面的研究恰恰属于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范围与任务。
(二)基于小学教师专业特性的分析
从小学教育的特性看,小学教师专业特性在于养成性、综合性。小学教师专业的养成性是相对于学科教学性而言的。小学教师是小学儿童的教育者,不是小学学科的教授者;是以小学儿童的教育为己任,而不是以小学学科知识的教授为己任。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手段,后者为前者服务。小学儿童教育的重心在于养成教育,小学教师应有明确的养成教育意识,懂得养成教育的原理与方法,并能促进小学儿童良好品德、良好习惯的养成,促进其生命的健康成长。
小学教师专业的综合性是相对于分科性而言的。小学教师若要胜任促进小学儿童生命成长的工作,仅有某一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对此,国外全科小学教师即是一个有力的佐证。英国小学校长认为,如果只教一门课,那么教师只会关注孩子在这门课上的表现,这会导致“割裂的评价”。比如说,一名学生在数学课上表现很差,那可能是因为他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点欠缺,但这不代表他其他方面有问题一如果没有全科教师综合观察,他可能会被认定为“差学生”。全科教师的职责正是凭借“全科背景”捕捉孩子的潜能。这种潜能,往往不由学科界限来粗疏划定,一名细心的全科教师会发现“爱做火箭的学生”、“擅长拼写单词的学生”…[4可见,小学教师对小学儿童生命潜能的发现与培养,必须得凭借自身的综合性素质、综合性知识与综合性能力。也就是说,小学教师的专业特性体现为综合性。
从小学教师由中师培养升格为高师培养的旨趣看,小学教师专业特性在于文化性,而非单纯的技能性。顾明远先生指出,以往中师培养重视教师的技能,相对忽视教师文化素养的培养。教师们不是知识不够,也不是技能上的问题,而是对教育的认识不够,是观念上的问题。教师一定要理解学生,重视小学生的优点。小学教师的培养应该强调文化底蕴、通识教育、养成教育,使之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准,这样他们就会明白什么叫教育,什么叫孩子。151小学教师专业的文化性凸显的是小学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小学教师对教育和小学儿童的认识与理解是支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之根。
综上所述,小学教师专业的养成性、综合性与文化性,均指向小学儿童的教育,而对小学儿童教育的研究恰恰是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核心。
二、基于高师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分析
尽管小学教育专业的设置是依据社会需要,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没有自己的学科基础;尽管小学教育专业在创建伊始及其十年的发展进程中没有明确的学科建设,但这也并不意味着事实也是如此;尽管学界对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学科基础认识多元而模糊,但从对全国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中可以窥见其学科基础之所在。
小学教育专业是一个独立专业,而不是某学科专业与教育专业的结合。从教师学科标准的角度看,小学教育是一个与其他学科并列的独立学科。如美国教师学科标准中,将“小学教育”与数学教育、物理教育等其他学科并列。我国“小学教育作为一个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科专业,应当建立自己的本科水平,而这个本科水平不是简单的'学科+教育’,即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本科层次的学科教育,再加上教育理论与技能类的课程,应当有适应小学教师需要的具有小学教育独特性的本科水平”。161可见,小学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教育学类专业,其学科基础不可能是“学科+教育”,而应有自己独立的学科基础。
小学教师的培养模式不同于中学教师的培养模式。目前我国中学教师的培养模式有“双专业模块式”、“3+1”或“2+2”双专业双学段、“4+2”或“4+1+2”双专业双学位,小学教师的培养模式是“单专业教育学位”。171尽管小学教育专业在具体的培养模式中形成了综合型、大文大理型、先综合后分方向、分方向等四种,或为综合型、分科型、中间型三种,16但其实质皆是试图超越中师培养模式和有别于中学教师的培养模式,探索适合小学教师的培养模式。这就表明,高师小学教育专业有着不同于中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即不可能是以学科教育为形态的学科领域。
从小学教师面临的现实问题看,缺乏初等教育学理论的支撑是其症结所在。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教师持续接受了学历提升、计算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等多方面的培训,一定意义上不乏各学科的知识,但面对现实问题,仍感束手无策。我们认为,小学教师许多教学困惑无法解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缺乏应有的初等教育学理论。教育理论的学习是小学教师入职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弥补中师培养之不足所在,更为重要的是小学教师对小学教育的理解对小学儿童的理解具备对小学教育问题进行思考、价值判断和实践行动的能力,这正是初等教育学理论学习的价值所在。
由此可见,小学教育与小学儿童是小学教师的工作性质与工作对象,对小学教育的认识是小学教师教育的主要内容,以小学教育为研究对象的初等教育学成为了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
三、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与教育学的关系
如果确定了初等教育学学科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那么就需要廓清初等教育学与教育学的关系,这是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前提。
初等教育学与教育学的关系似乎无需证明,前者是后者的下位学科,后者属于前者的上位学科。但事实并非如此,至今初等教育学并没有成为教育学独立的二级学科,不过,不论是基于教育学学科体系,还是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实践探索,以及教育学界及初等教育学界的理论研究,初等教育学作为教育学二级学科都是毋庸置疑的。伴随着教育学的不断分化与发展,教育学的学科体系不断扩展,教育学学科体系也需要完善,初等教育学的建立也是对教育学学科体系完善的一个贡献。问题的关键是,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如何摆正自己与教育学的关系。
教育学是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重要基础之一。初等教育学学科作为一个新兴学科,需要开拓性建设。但这并不意味着从零开始,也不意味着无从参照的任意构想。既然教育学是初等教育学的上位学科,那么初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就必然要以教育学为基础。虽然高师小学教育专业是近十年来我国教育发展的产物,是按照社会的需求而设置,但对初等教育的研究则不仅出于此。研究初等教育现象,揭示与解释初等教育规律,更是人类生存的需要,人类认知的需要。虽然目前研究成果还十分有限,也没有形成初等教育知识体系,但它己存在于教育学学科之中,所以建立初等教育学科必须以教育学为基础。
同时,构建初等教育学需要警惕简单套用教育学框架与内容的做法。这是己有一些小学教育学教材存在的一个弊端。尽管目前还不能完全说清楚初等教育学的框架是怎样的,但它与其他学科的一些区别还是比较清楚的,如初等教育学不是普通教育学的“小学版”,不是教育学理论在小学教育中的简单应用。再有,教育学框架本身也存在一定问题,教育学界对教育学自身的反思也为初等教育学的构建提供了借鉴与参考,所以初等教育学的建设应依据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但不是简单地套用。
四、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与儿童研究的关系
毫无疑问,小学教育是为小学儿童服务的,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必须研究小学儿童。但研究小学儿童与以儿童为研究对象并非同义,那么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与儿童研究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首先需要明确初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目前的认识主要有两种声音:一是儿童,另一是初等教育。笔者认为,以儿童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儿童学,初等教育才是初等教育学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儿童的领域涉及哲学、心理学、文学、医学等诸多学科,初等教育学作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也必然要研究儿童,但并不能承担起对儿童的所有研究,只能是研究6~12岁的小学儿童,而且是立足于小学儿童教育生活的教育研究;而初等教育主要是对小学儿童实施的教育,它不同于其他阶段、专业的教育,有其独特的内涵与规律,具有不可替代性,因而成为初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如果我们把初等教育转化为以小学儿童教育来表达,那么初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小学儿童教育,也不是儿童。
但小学儿童在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逻辑起点。所谓逻辑起点是指研究对象(任何一种思想、理论、学说、流派)中最简单、最一般的本质规定,构成研究对象最直接和最基本的单位。181逻辑起点是一个理论的起始范畴,往往以起始概念的形式来表现。它必须具备以下四个要件:其一,有一个最基本、最简单的质的规定;其二,此逻辑起点是构成该理论的研究对象的基本单位;其三,其内涵贯穿于理论发展全过程;其四,其范畴有助于形成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191小学儿童恰恰是小学教育中最简单、最一般的本质规定,是构成小学教育最直接和最基本的单位,且满足了逻辑起点的四个要件,因而是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逻辑起点。
儿童研究成果(或儿童学)是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重要基础之一。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必须基于儿童研究的成果,尤其是小学儿童的研究成果。正如有学者指出,初等教育的建立必须认清小学生的特点,必须借助儿童发展心理学等基础学科研究成果来建设初等教育学。15如果离开了小学儿童研究成果,所构建的初等教育学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初等教育学。
五、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与其他多学科的关系
除了明确与教育学、儿童学关系之外,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还必须明确与其他多学科之间的关系。
从学科含义看,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需要多学科知识的支撑。学科一词有多种内涵,基本含义有三种,一是教学的科目;二是学问的分支;三是学界或学术的组织。在此所言的学科(discipline),相对于教学科目的学术分类,指的是由某一类知识形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以一定领域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学科知识形成的知识体系。由此可见,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是以初等教育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学科知识形成的一个有关初等教育的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
从研究对象看,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离不开其他学科知识。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要立足于教育立场、基于小学儿童生活来研究小学儿童,然而要研究小学儿童的教育、小学学科教育、小学教师、小学校等,不仅需要教育学及其理论基础的学科知识(如人学、心理学、文化学、社会学等)有关儿童学学科知识(如儿童心理学、儿童生理学、儿童哲学、儿童文学等),而且还需要管理学、数学、语言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教育技术学等一系列相关学科知识。
从学科构成看,初等教育学学科必须形成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以学科标准衡量一门学科的独立地位,其关键在于它是否形成独特的概念系统和运用这些概念进行逻辑推理的命题,构成严密的理论体系。1101这就意味着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必须形成自己特有的概念系统以及运用这些概念进行逻辑推理的命题,构成严密的理论体系,而不是简单地将多学科知识罗列、叠加、汇聚与融合。
六、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是一个学科群建设
确定初等教育学学科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还需要明晰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并不是一门初等教育学的建设,而是初等教育学学科群建设。
“许多学科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一定的分支学科或交叉学科,构成一系列学科,有人称之为学科群。”1111作为一级学科的教育学学科发展是这样,作为二级学科的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也是如此。同样,初等教育学学科发展也必然会形成一定的分支学科或交叉学科,从而构成学科群,如初等教育学、初等教育哲学、初等教育原理、初等教育史、比较初等教育学、初等课程教学论、初等德育原理、初等教育研究方法等。
小学教育学范文2
从本质上看,幽默属于美的一种形态。将幽默贯穿于儿童教育过程之中,实际上也就成为对儿童进行美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无论儿童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均可以针对不同年龄、不同个性特征的儿童进行幽默教育,从而促进儿童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
在生活中,我们应尽量满足儿童对幽默的需求,促进儿童幽默才能的发展。因为幽默对于儿童的成长有着积极、独特的作用。幽默是儿童健康心理的重要因素,它能抵御阻碍儿童才能发展的不良心理,从而让儿童更加聪颖,机敏,富于创造性。
幽默作为优秀教师的必备品格,在小学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幽默能使教师在生活中遇到障碍或干扰时,保持一种乐观开朗的心态,忍人之所不能忍,处人之所不能处。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把不愉快的情绪带到学生的面前。
幽默可使教师更好地保护和发展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更好地担负起不同的角色,完成角色所规定的教育任务;使教师组织以学习为目的的小学生活更加自由活泼而丰富多采;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矫正儿童的不健康心理。
从某种意义上说,幽默品格对于一个小学教师尤为重要。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而且带有较多的情绪色彩。因此,教师不是要改变这种常性,而是利用它将学生的注意力主动转移到教学中来。幽默的笑声活跃了课堂气氛,调整了课堂节奏,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教学质量。
当然,我们在使用幽默批评学生的时候也要注意几个原则:尊重孩子的人格;必须让孩子知道受批评的原因,让他们知道错在什么地方,从而深刻反省自己;让孩子明白,怎样才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
幽默作为一种人的品格,并不是想幽默就可以幽默的,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幽默起来的。它需要人的一定素质、涵养、知识面和一定的情景。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幽默带入课堂,抓住教学中的幽默点,迅速做出反应,使学生在脑海中加深认识。
小学教育学范文3
关键词:小学教育;法制教育;教学
一句康有为的“少年强则国强”。提醒着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确,少年儿童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他们在党的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他们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希望所在。对小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而更重要的是理想、道德和法制教育。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承担着增强少年儿童法制意识的培养教育和历史使命责任。下面就如何在小学教育中进行法制教育提出我的看法。
一、遵循行为规范,在课程中渗透法制
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按照贴近学生,小型多样,生动活泼,注重实效,主阵地,开拓创新的原则,对小学生加强养成教育习惯的培养。教学中要深入浅出、循循善诱,采用通俗的语言、生动的典型事例,增强对小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渗透法制教育实效性。在小学开设好语文、数学、品德、音乐、美术、体育、英语等课程的法制渗透,在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同时有意识、有计划、有机适度地渗透相关法制知识,以增强学生法制意识,激发学生法制情感,培养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习惯和能力。充分利用学校教育主阵地和课堂教学主渠道,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切实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学校课堂教学之中。
二、抓好课堂教育,注重明理导行
课堂教学是进行法制教育的主渠道,法制教育专题课、思想政治课要采用形象化手段,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进行法律常识教育,尤其是法律法规中直接涉及青少年、儿童利益的内容。如:在小学法制教育的基础上,了解法律是具有强制性的行为规范,了解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了解我国法律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增强自我防范意识等。同时,采用必要的专题教育形式,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提高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认识,法制专题教育要与道德教育、心理教育、青春期教育、生命教育紧密结合,与安全、禁毒、预防艾滋病、交通安全等专项教育有机整合,使之融为一体。发挥好法律常识考核对学生操行评定的诊断、激励、导向功能,强化学生的法律知识和依法办事的习惯,指导学生言行。
三、现代学校法制教育构建
建立科学的法制教育课程体系,使学生从小学到大学都能够接受到系统的法制教育。法制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之所以没有地位,得不到应有重视,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没有法制教育课程,没有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材,使法制教育成了可有可无的“软任务”。比如,许多学校仅仅是每一学期或学年请校外的“法制辅导员”举办一至二次法制讲座。其实,法制教育与其它学科教育一样,具有自身的认知规律和结构体系,没有相应的课程就难有法制教育实效。因此,教育决策部门应当及时修改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建立法制教育课程体系,让法制教育作为一个重要学科纳入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当中,使法制教育在学年编制、课时分配、学周安排和教材编写等方面都加以明确,把“软任务”变成“硬任务”。这不仅是法制教育地位使然,也是课程现代化的一个客观要求。同时,要加快法制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在法学院校开设一定比重的教育学科,在师范院校增加一定比重的法律课程,从而使法律专业人员能够有机会进入教师队伍,使师资队伍具有相应的法律素质,最终使现代学校法制教育具有可靠的智力资源保证。
四、小学生法制教育的内容
小学教育学范文4
1.1教学准备的科学性不强
小学教育的备课工作存在的不足主要是:部分小学教师对备课工作不够重视,备课只是为了应付学校要求,有的把过去的备案重复多次使用,有的甚至将参考书中的教案内容抄写一遍。有的学校对备课要求过于刻板,不符合小学教育实际,缺乏有效性和创新性。集体式备课没有真正达到集中教学智慧、研讨教学问题的目的,有的甚至将备课的教案分工准备、集中抄袭,没有真正发挥集体式备课的作用。
1.2课堂教学过程的针对性不强
有的小学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完全按照事前准备的刻板教案实施教学,没有认真倾听和解答小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听课遇到的难点问题,影响学生听课效果和积极性。有的在讲课中满堂提问,简单地认为这样就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和地位,导致学生被问得头脑混乱、无所适从。有的对课堂教学采取放任式方法,过于强调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未对课堂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不清楚课堂教学要实现的目标,对于课堂教学各环节缺乏清晰的条理,对课堂教学活动无法科学合理地进行控制和引导。
1.3学校教学管理的规范性不强
一些小学的班级规模设置上千差万别,有的小学的班级人数相对较少,存在教育资源浪费严重问题,有的学校特别个别重点校普遍存在大班现象,影响教学实际效果。有的学校教师培训工作力度不够大,缺乏系统性规划和安排。有的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上缺少专业化人才队伍,现有教师队伍缺少课程设计与评价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及能力,严重制约和影响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水平。
2.小学教育中教学质量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生源方面的原因
小学生的家长对于优质类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大,此外不同类型和级别的学校在教学基础环境和条件方面存在较大差距,部分学生的家长觉得孩子的学习成绩相对优异时,就努力把孩子转到基础条件更好的小学就读,从而导致学校间生源分布情况不均衡。同时,由于受到教学类资源的有限性等因素的影响,一些优质校录取人数超过学校教学承载总量的问题时有发生,使各个层次和水平学生被安排在同一个班级中,从而不利于差异化教学的开展,不利于教学水平提升和教学质量管理。
2.2家庭教育方面的原因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部分家长把主要精力用在赚钱养家上,家庭对孩子的教育缺失或不科学、不到位问题较为突出,影响小学教学质量提升。有的对孩子成长关心得不够,对孩子过于溺爱,无力对孩子进行必要教育和指导,更缺乏必要督促和帮助,导致孩子学习自觉性较差。有的文化水平较低,教育方法不科学,对于孩子没有耐心,动辄就打骂,更不会给予必要的激励,家庭教育效果不好。
2.3教师素质方面的原因
部分老师工作态度不够端正,认为教师待遇和公务员相比差距很大,从而导致个人心理不平衡,敬业精神弱化,责任心不强,甚至有的存在师生关系庸俗化倾向。有些教师参加进修和培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专业理论素养和质量管理观念不强,影响小学教学质量提高。有的缺乏创新性意识,满足完成现有的教学任务,对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考虑不够、研究不多,导致教学质量、水平和层次长期得不到提升。
2.4学校管理方面的原因
小学教育中教学质量监测与管理体系不健全,部分小学虽然建立了教学管理体制和框架,然而在教学质量的激励方面还没有真正建立制定,只停留于约束、限制及管理的初始阶段。学校教科研活动有效性不够,小学教学与科研工作结合得不紧,教学科研水平不高。部分小学教学的基本设施和条件需要进一步完善,尤其在实验室、图书室及实验类器材设备等方面无法满足教学实际需求,制约教学质量提升。
3.进一步加强小学教学质量控制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3.1进一步推进小学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强化集体性备课工作,定期开展大集体式备课,组织科组中所有教师参加;不定期开展小集体式备课,组织年级组教师参加,通过备课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注重教案的个性化特色,要求教师备课时将规范性与特色性统一起来,防止教师备课教案千人一面的问题。重视课后辅导,强化课后作业管理,按要求对各年级学生的作业量进行统一,防止额外增加作业的问题。强化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教育主管部门每学期对各校进行教学质量调研式考试,促进各校、各科教学质量实现均衡性发展。
3.2进一步优化和完善课堂教学活动
小学课堂教育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源泉和保障。强化课堂教学指导,通过公开课和竞赛课等多种形式,开展课堂教学检查与评价工作,对听课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人才进行通报表扬,对听课发现的问题用集体通报谈共性、私下讲个性问题等方式,确保课堂教学任务和效果落实到位。强化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工作,学校通过每周抽查方式,表扬课堂教学比较规范和学习习惯良好的学生、科目及班级,组织科任老师与班主任对习惯不好的班级进行会诊,推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养成良好的个人学习习惯。
3.3进一步加强教学科研工作和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学校教学科研工作,以研究课题项目为有效抓手,经常组织教师开展形式多样的相关科目教研活动,自觉开发校本类课程,努力形成学校办学的个性特色,进一步强化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以科研促教学,为提升教学质量提供有力保证。注重加强对小学教育学科业务骨干及专家人才的培养,做好教师的职称评定工作,帮助其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加强对小学教师的培训工作,将脱产学习与在职学习相结合,鼓励教师增强个人学历层次、专业素养及教研能力,促进小学教学质量和水平提升。
4.结语
小学教育学范文5
1.了解专业培养目标,掌握课程设置的意义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的是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促成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小学教师既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和学科知识,又要有较为宽广的知识面,因此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数学类课程设置是让学生通过数学类课程的学习,获得必要的高等数学基础知识和小学数学教育方面的知识,体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数学素养,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较为扎实的数学基础。教师在授课之前,若不了解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不了解课程设置的意义,在给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讲授该课程时,忽略该专业的特点及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盲目的向数学专业看齐,盲目的照搬数学专业数学分析的教学模式,讲授内容过难、过深,数学专业化过强,忽略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博”的特点,则会导致学生虽然花费的精力不少,却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此培养的学生,既没展现本专业自身的优势,又缺乏其他专业毕业生的专业学科深度,在就业市场上处于竞争的劣势。在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分析教学中,了解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掌握数学分析课程设置的意义,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避免按照数学专业模式教学导致的学生学习效果的低下及学习兴趣的缺失。
2.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
小学教育专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专业,主要培养具有更多的通识性知识,具有多学科专业基础,了解小学教育教学规律,适应小学多个学科教学和班级管理的复合型小学教师,该专业课程设置涉及多个学科课程,教学方式以综合为主。由于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博”的特点,该专业数学分析课程的课时较之数学系的课时偏少很,但作为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数学分析在知识结构上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承担着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和思维品质的重要任务。任课教师如何结合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及课程课时较少,课程性质重要的因素,制定适合专业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就显得尤其重要。数学分析内容多,学习周期长,学习难度大,在给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讲授该课程时,受课时限制较大。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避免照搬数学专业课程教学的模式,以抓住课程的主要结构及基础知识的讲授为重心,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及教学实际情况,在保持课程结构完整的情况下,对一些过难、过深、数学专业化过强的知识点,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进行适当的删减及调整。若盲目的照搬数学专业的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学习难度的加大,学习兴趣的缺失,学习效果极差。
3.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思想及内容,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基础教育新数学课程的实施,对小学教师的教育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作为未来的小学教师,要能适应教育改革的发展,在加强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必须提高自身的数学文化知识及数学素质,这既是专业培养的需要,也是未来小学教育的需要。在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培养中,教师要充分的认识到提高学生数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加强引导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学习数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数学能力与数学素质,以适应未来基础教育的需求。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博”的特点,决定了学生要学习多个学科的基础知识,客观上导致了数学课程设置上缺乏系统性,于是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数学分析的教学不仅承担着课程教学的使命,也承担着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数学能力与数学修养的使命。在数学分析的教学中,有效的渗透数学文化,既能加强学生学习数学分析的兴趣及热情,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数学知识,同时又给学生营造数学文化的气氛,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接受数学文化的熏陶,在提高数学知识的同时提高数学素质及修养,使教学达到较好的效果。
小学教育学范文6
关键词:小学教育 语言问题 分析对策
1我国目前小学数学教育的现状
我国目前的小学数学语言教育缺乏一定的规范性,没有做到教学明确,思路清晰,学生的交流比较固定模式化,口头表达能力也比较差,不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深入能力,因此在小学语言教育方面培养学生的浓厚兴趣已经变得刻不容缓了,除此之外言语方面还缺乏形象艺术性,不能够生动地表达课本所要表达的原意,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将会进行一定的分析解剖,并提出适当性的意见来改变这种情况。
2分析研究这种现象及相应的对策分析
2.1语言教育的规范性及艺术性
教师言行举止方面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起着无形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想把语言教育方面做好教师就一定要从语言的规范性开始做起,教师无论在备课还是课堂教学方面都应该力求做到语言的精炼简短,用词有条理,思路明确清晰,只有这样才会使学生能够领悟课本的思想,在老师的指导下不断进行深入分析,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了他们自身的学习自主性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科学规范的语言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自己的学习兴趣。小学数学教育方面还应该注意语言的艺术性,师生相互交流不断提出并解决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用词的艺术性,丰富的语言和词汇往往会引起学生浓厚的探讨兴趣,增加自己学习的动力,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使师生之间的亲切感倍增,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2.2语言教育注重多角度启发学生进行深入思维
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学习与思考的相互结合,把学生的思维性给调动出来,重视比赛与竞争,多角度地开发学生的思维灵活性,我们应该多提供一些思维比较复杂,逻辑性比较强的难题来启发学生,通过学生自己的不断判断与推理然后得出答案,增强自信心,还有就是通过比赛来练习学生的解题速度,提高他们的思维敏捷度,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出些比较困难的计算题,然后分成若干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测试答题速度以及答题的正确性,这样就直接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它也直接会影响学生以后智力的开发与认知新事物的能力,一些学习差,反应慢的学生,并不是智力存在缺陷,很有可能是因为智力尚未开发出来,因此我们要不断对他们进行鼓舞,实行特别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原则,找出一种适合他自己的专门方法,比如我们可以让他从简单的问题开始做起,然后一步步调整试题的的难度,逐渐培养他们的做题速度与准确度。
2.3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每个学生的分析思考问题方式可能不一样,我们要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力求一个问题多种解决方式,这就要求我们要从辩论学的角度对同一个问题进行正反两方面的分析,引导学生一个问题几种答案的思想,先弄清楚问题的因果关系,然后从它们的内在联系中寻求解决方法,使学生形成正逆向的思维方式,并能够灵活运用于实践当中,正确的答案虽然只有一个,但是类似正确的答案却很多,每个教师在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应下大功夫,在遵守国家课程改革的基础上,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总结经验与方法,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创一条创新的路线,更确切地说,就是,教师在语言教育方面应该结合学生实际,根据每个学生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完成国家赋予他们的伟大使命。
结语:小学语言教学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课程教学改革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国家应该加大力度培养小学生的语言教学,社会也应该给予较多的支持与关注,每个学校都要积极跟上国家的课改步伐,立足于学校的实际,招募一大批有素质,高水平的教师师资队伍,使我国的教育事业能够在历史发展的洪流中勇往直前,也希望家长能够与学校全力配合,相互沟通,为了孩子的美好明天而不懈努力,我们的任重而道远,真正完全普及新课改新方法还需要相当长的一个过渡时期,相对偏远落后的山区我们要尤其重视,除了在财力物力方面的大力支持外,还要强化教育制度建设,加大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希望我们大家能够齐心协力,完成党和国家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张盼杰,如何提高学生的教育素质[J].《都市家教半月刊》,2012.3
[2]彭望苏,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的语言教育问题[J].高等教育学报,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