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五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五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总结

五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总结范文1

关键词:交互式电子白板;高效课堂;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一种较新的高科技电子教学系统,它相当于一块神奇的黑板。在教学中,巧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不仅可以满足传授数学知识的基本要求,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在参与各种精彩互动的过程中,自主探究新知,发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打造高效课堂。

一、巧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强大资源库,激趣导学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学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这节时,以往的教学中,笔者都是用课件来讲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新课。大部分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兴趣,但对体积的概念的理解仍旧很模糊。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来上这节课,教学效果大大增强了。在上这课时,笔者同样是用了乌鸦喝水的故事来引入新课。讲到乌鸦放石头时,笔者让学生亲自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操作,把石头一颗一颗地放进瓶子里。这时,学生个个都兴致勃勃,争着要上台展示。全体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了,也巧妙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又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旋转”时,巧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存储的大量资源,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旋转的例子,并在屏幕上显示出来。例如:学生说风车的转动是旋转,教师就马上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资源库中找出旋转的风车。这样,在2、3秒之间,学生说的例子就具体地呈现在眼前。这时,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课堂上,这些形象优美的图片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还让他们积极地去感受学数学的乐趣。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对数学知识从感知到理解,充分发挥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在教学中巧妙地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乐学、活学。

二、巧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诱发学生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要自己主动发现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思考、操作、讨论,自主地探究新知,从而达到理想的学习目标。而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利用是实现这一系列过程的有效载体,巧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操作,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学习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在教学五年级下册“旋转”时,学生对顺时针旋转、逆时针旋转理解起来是有难度的。这节课笔者巧用了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活动挂图功能。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出示一个时针图,让学生以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用小时钟自由地拨动时针和分针来探讨怎样是顺时针旋转、怎样是逆时针旋转。最快有结论的小组依次地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操作,出小习题考考全班同学。这样的小组合作既是轻松地交流,也是紧张地比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积极主动、热情高涨地参与探究的全过程。经过观察、思考、讨论和实践操作,学生得出了许多精彩的、准确的结论,也让课堂教学实现了真正的高效。

三、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巧妙地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能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和更大的思维空间,帮助学生理清数量关系,梳理解题思路,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五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总结范文2

一、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乐于自主学习

教师通过对教材的深入研究,找准教材的重点、难点后,还要进一步考虑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乐学、好学。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少,接受能力有限,生活经验不足,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落脚点难以找到,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需要讲究教法、研究学法。选择教学方法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要强求一律,不要照搬他人的经验及做法,但教师应遵循以下共同的规律。

1.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新知识。

数学是一门严谨而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各部分知识联系密切,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深化和发展。数学来源于生活,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教师要抓住新旧知识的交接点,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落脚点,通过课前的搜集、整理,课上提问、发现,把难点化成几个小问题,顺利过渡到新知。如教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一节时,课前教师可布置学生搜集分数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在具体的实例中,找到产生分数的原因。在教学开始阶段可先让学生汇报,提出有关分数的问题,然后教师适时引导,巧设悬念,探究新知,使学生感到新知不新,难点不难,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2.运用直观操作,分散教学难点。

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从实际出发,充分运用直观教具和学具,使学生的认识建立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获得较牢固的知识,并逐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同时提高学习兴趣。如:教学六年级下册《圆的周长》一节时,教师充分创设时间、空间,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实践,探索圆周长和直径之间比值的规律,展示小组合作成果,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的直观操作、研究交流,揭示圆周率的意义,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

3.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

我们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不需要教,学生今天的学习是为了将来离开学校在实践中能够自学。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打开思路想问题,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可能性》一节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充分感知发现的基础上,要重点让学生探究、验证。首先引导学生做实验前的准备,教师介绍实验材料,并说明实验要求―小组商量活动方案―小组汇报活动方案―合作实验、初步推测―学生汇报。在小组实验交流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将各组的意见展示出来。最后师生共同推理、验证、归纳:打开盒子,看到盒子里的球,联系刚才的实验结果,问学生明白了什么?可能性的大小到底和什么有关?如果给你一枚一元钱的硬币,将它掷出,结果会怎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营造主动参与的氛围,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知识的快乐,学生会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二、抓好双基,适度训练――促进数学知识的内化

抓住数学概念的本质教学是数学教育永恒的话题。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无疑要对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给予重视。数学概念是支撑数学大厦的根基,数学基本能力是建好大厦的保证。因此,知识必须到位,能力必须训练。

我曾经上过求“平均数”这节课。教学模式:出示例题―分析条件问题―引导列式计算―总结规律:总数÷份数=平均数。一节课下来,学生对数量关系式:总数÷份数=平均数掌握得非常熟练,解题正确率也很高。但是,一次实际测试却给了我当头一棒:“某单位招工,月平均工资800元。结果一位员工在开工资时只拿到了600元,他状告公司老板不遵守承诺。请问,这位员工能赢吗?”结果学生的正确率只有28%。学生会解答书上的习题,却不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呢?为什么被教师一致认为的好课,测试结果正确率只有28%?经过反思,我终于明白:我们重视的是学生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这一知识点,急于把规律抛给学生,因此我们教学的“桩”打在了数量关系式上,以为孩子只要掌握了这个数量关系式,就能解决求平均数的所有问题了。

三、选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适时选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提供一个双向的、平等的交流平台。信息技术以声音、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形式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促进教学目标由“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的转变。

1.借助信息技术,创设学习情境。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合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创设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

五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总结范文3

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多样性、新颖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等特点,将文字、图形、图像、视频、动画和声音等多种信息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图文并茂,直观生动,往往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调动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参与课堂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效率和效果。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势,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一方面巧设学习情景,营造轻松、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模拟和再现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譬如,学习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美丽的南沙群岛》时,笔者结合教学内容,借助多媒体课件,适时播放了一些描绘海滩风光、海岛美景以及海底世界的录像及影视片段,通过有声有色、动静结合的动态画面,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感受南沙群岛的美丽与富饶,唤起学生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二、巧妙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突破重点难点,深化理解

从儿童的思维特点来看,小学生形象记忆能力较强,分析综合能力较弱,对于一些较为抽象和复杂的知识内容不易理解和掌握,这时,巧妙地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可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从而分散学习难点,便于学生抓住知识关键点,更好地掌握知识。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巧借现代教育技术,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释疑解惑,激活思维,深化知识理解。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螳螂捕蝉》一文,是一则寓言故事,哲理性较强,课本重点:学生能够凭借文中语言体味出寓言故事所说明的道理;难点:能联系课文语言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内涵。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巧妙地出示投影片,让学生仔细观察“蝉”“螳螂”“黄雀”的动作神态,再联系课中的“乘虚而入”“不堪设想”等词,指导学生放飞想象,领悟“眼前利益”和“身后正隐伏着的祸患”的双关之意,领会吴王“恍然大悟”的道理。最后,通过播放视频,展示一些生活中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的事例,深化学生理解,把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蕴含的深刻道理。

三、有效整合现代教育技术,拓展学习空间,提升能力

语文学习离不开丰富的语言积累和文化积淀,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广泛阅读、多方涉猎,然而,这一要求在过去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是难以完成的。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效整合,丰富了学生学习资源,拓宽了学生学习空间,学生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充分借助现代网络信息技术,自主拓展阅读与交流,自主学习探究,学会搜索、查询、分析、鉴别、筛选、归纳、整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开展学习活动,从而扩大学生知识面,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协作精神,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效整合现代教育技术,借助网络信息环境,广泛开展课外学习活动,拓展学生学习空间,通过课内向课外的迁移延伸,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比如,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梦圆飞天》一课后,教师可以结合近年来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神州八号”“神州九号”“神州十号”的成功发射,以“中国航天科技”“探索太空奥秘”为探究主题,让学生借助现代网络技术查阅相关资料,并开展相关专题学习活动,说一说自己的感想和设想。

四、总结

五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总结范文4

主题式学习活动可以让枯燥的技术知识的学习变成彼此协作学习的任务来完成,具有一定的创造性。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惑。首当其冲的是时间和效率问题。根据小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征,如果事先没有做好规划,在浩瀚的网络中寻找有用的信息,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且难度颇高。一个主题研究需要2~4个课时,进行资料的查找、整理与制作作品,而一个星期信息技术课的安排基本只有一个课时,当资料查找整理完毕后,经过一个星期的时间间隔,在制作作品的过程中又需要再一次进行阅读和筛选。二次阅读给任务的完成带来了衔接上的问题,学生会不会因此更加无法完成任务?另外,虽然主题式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分组合作、协作学习的能力,可是在协作和研究方面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在主题式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现一个小组只有个别学生在参与,而其他学生都在观看,无法真正参与进来,小组缺乏合作性。或者遇事一窝蜂,个人为主,缺乏团队意识。面对一个主题,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由于没有提前规划好,活动没有组织和策略,经常无法达到教学任务。如何让主题式学习成为真正的研究性学习?我想到了思维导图,因为它能够对信息进行高度的组织,能够让我们的活动在思维导图的引导下进行合理的操作,它还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逻辑的思维习惯,让学生条理清晰地解决问题。

运用思维导图理清思路

面对学生提出的一个问题,如果教师只是口头回答,没有进行及时整理,那么即使教师总结得再好,学生的印象还是模糊的,没有形成整体的概念。利用思维导图,则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的大脑动起来。例如,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让全体小组成员都参与进来,对思维导图增删,通过不断讨论和修改来进行学习。一张思维导图制作完成了,一次学习也就告一个段落。

案例: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遨游因特网》。经过了5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网络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于是我增加了一节课《关于网络,你知道多少》,对学生如何上网、如何健康地上网进行了一次道德上的升华。

任务布置:请每个小组通过平时对网络的理解和到网络上收集资料,来制作一张思维导图。

教学意图:对于刚接触网络不久的学生来说,网络是好玩的、新奇的,可是面对网络的五彩缤纷,学生容易迷失方向,所以在这个单元学习的最后,上一节讨论和总结课,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上网意识和道德观。图1就是学生们在小组中边讨论边制作的思维导图。

应用思维导图进行创作

1.增删随意,快乐创作

主题式学习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筛选和创作,进而制作出一个作品。大多数学生在计划安排环节总是无法明确自己到底要查找哪些资料,制作出怎样的作品。在对小组作品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总是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下列情况。(1)查找资料与制作不同步,等资料查找好再进行创作时,才发现自己查找的资料不够理想,于是重新查找,浪费了很多时间。(2)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有限,等资料查找好,再到第二节课进行创作时发现自己对查找到的资料已完全陌生,不得不重新浏览,又浪费了很多时间。(3)学生在Word中排版后发现自己收集的内容过多,或者自己的材料无法进行合理的排版。(4)由于小组成员的意见不统一,或者有了更好的创意,要重新创作,事倍功半。

使用思维导图则可以排除这些障碍,让创作变得更加方便与快捷。小组中,学生可以边讨论边对思维导图进行增删,可以让小组创作的思维导图跟着小组的讨论思路逐步修改至完善。

2. 有组织、有计划地协作

托尼·博赞教授对思维导图的描述有这样一句话:“使用思维导图,可以把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高度组织的图,它与我们大脑处理事物的自然方式相吻合。”面对网络上众多的信息,学生很容易迷失自己的方向,而思维导图的特点是可以把信息进行高度的组织和集中。这样主题明确、内容清楚、层次分明。每个小组的成员就能很清晰地明确自己的任务,并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分工合作。

思维导图的引入让学生有计划、有条理地进行学习,让混乱的信息在思维导图的指引下有意识地构建。

案例: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充实个人博客》的知识目标应该定位在信息资料的搜集、查询和甄别整理上。由于本学期秋游的目的地是杭州,于是主题便围绕旅游景点杭州而展开,包括杭州的美食、旅游等。而能力目标体现在探究活动中运用信息技术。在这个环节的学习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个主题:如果我们去杭州旅游,你准备去游览哪些地方?尝试哪些小吃?我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了解杭州,比如杭州的高校、杭州的旅游、杭州的小吃、杭州的商业,等等。通过思维导图这个载体,学生边查找边补充,在自己和同伴的努力下,一张形式活泼、内容具体的杭州介绍图就展示出来了(如图2)。

在资料收集、整理的过程中,可以在原来思维导图的基础上直接对有用的资料(文字和图片)进行添加。如果觉得整篇文章很好,可以直接链接网址。这样的过程具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组织性,减少了不必要的盲目性。

这些思维导图就像一张张旅游地图,学生就像是一个个小导游,让学生的思路变得清晰、有条理。

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汇报

五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总结范文5

一、有效激发学生兴趣

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对小学生的英语学习一样适用。当学生对英语充满了兴趣,就会获得学习和探究英语的热情,并在好奇心的驱动下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对此,小学英语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为基本点,让他们对英语的学习产生兴趣,从而为其学习的深入和教学效率的促进提供坚实的保证。

一般而言,在课程的导入阶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可以让他们在课外活动之后将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上,并且对于课程的顺利开展也有着积极的意义。例如,在五年级上册Unit 3 What would you like?课程导入时,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平时都喜欢吃什么食物,哪家店的味道最正宗。这样的话题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并能够迅速产生思考和讨论的兴趣。这时教师询问学生这些美食如何用英语表达,学生会在兴趣的思维惯性下拥有学习和研究的动力,从而实现高效教学。

二、创设真实交流情境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交流和沟通。这要求学生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实现英语的使用,进而进行英语的学习。当然,教师不可能带领学生到真实的环境中把所有的场景进行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应当在课堂中根据课本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尽可能和真实生活相契合的环境中学习英语,进行交流,从而掌握知识。

比如,在四年级下册Unit 6 Shopping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办一个“Small Shop”,将课文中学习到的T-shirt,socks,jacket以及以前学到的orange,bread,pencil等物品摆到讲台上,之后让两名学生分别扮演顾客和售货员,并拿着教师发的代金券用英语进行模拟购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用到Can I help you?或How much is it?等语句,使其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交流,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

三、信息技术促进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将信息化教学辅助工具应用到小学英语的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托计算机强大的信息处理功能、互联网海量的信息资源和多媒体的影音播放功能,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生动、具体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多重感官的刺激下和丰富的学习资源中提高学习效率。而教师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学习到适合自己的教学资源和方法,并利用多媒体和计算机实现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

多媒体除了能创设真实的情境之外,对于将抽象知识具象化也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例如,在讲解“进行时”和“过去时”的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相关的视频或动画,让学生在人物的对话中掌握进行时和过去时的使用方法,这比教师运用口述、联想等方式进行教学有着更好的效果。

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学效率的提高。比如,教师可以运用微课教学进行单词识记等琐碎知识点的具体化讲解;翻转课堂可以弥补学生因事未到校而导致的学习遗漏问题;至于学生在课下产生的问题,也可以利用微信群、即时聊天工具、YY语音公会、微博等方式和教师、其他同学进行实时的在线请教与探讨,从而在第一时间实现问题的解决。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的问题和聊天记录获得学生的学习反馈,为自己教学计划、目标和策略的调整提供理论依据,实现真正的高效教学。

四、综合活动进行拓展

英语拥有极其丰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资源,这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单纯地局限在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中,而应当通过组织多元化的综合英语活动,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激发对英语的兴趣,了解英语背后的文化和知识,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并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实现个人综合能力的提升。

五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总结范文6

【关 键 词】 解疑能力;信息技术;教学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然而,信息技术课既有它的特殊性,它的知识往往是理论学习及靠人在机的操作上获得,通过理论学习、实际操作,最后才算是对知识的掌握。我们通常把它归纳为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性课程,其知识性不但广泛,而且很强,但其操作性更强,对学生来说,难度更大。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全面实施和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而在信息技术课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解疑能力,是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十分关注的问题,如果能在这一环节做好、做到位并有所突破,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必将大有帮助。所以,提高学生的自主解疑能力也是新世纪素质教育的核心。怎么让学生按课程要求快乐学习,并能在学习中自主解疑,从而达到触类旁通地掌握其他知识点,在这方面应该引起我们每一位信息教师的重视。

一、做好问题设计,让学生自主解疑

在这一方面,我常采用揭示矛盾,引起思索的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新接受的信息不相适应,就会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会产生一种自求统一矛盾、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达到自主解疑能力的高峰。一旦心中的“疑”被突破,心理重新趋于平衡,就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最终满足学生心中的求知欲。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时常有意将揭示问题进行矛盾化,抓住手中的“疑”不放,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激发他们探究的愿望,只要学生有了强烈的自主解疑,就能克服原有的知识经验限制,一泻千里,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四两破千斤,到时我们当老师的就十分的轻松,坐等渔翁得利。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一课《生活中的信息技术》一文时,由于现代化的普及,当我教学这一课时,全班的学生都不以为然,好像书里的知识他们都清楚了,老师没必要再讲。学生们有的哄堂大笑、有的都把书翻到后面来看,整个班级就如市场乱成一团。这时,我在展示台上展示了几张平时收集的图片,世界第一台计算机、清末官员使用的发报机、古代的算盘,甚至把宋代的火炮也搬上银幕。班级的气氛马上来个180度的转变,只见学生们眼睛瞪得大大的,伸长脖子,那神态,除了好奇,就想知道上面那些到底是什么,跟我们今天的学习有什么关联?难道这些还是我们生活中的信息技术?此时我还不急于进入课题,除了问学生以上那些是什么?你还知道哪些?通过设计先进与落后来揭示矛盾,每个学生都冥思苦想,又跃跃欲试,等大家发言后,我再进行总结,最后导入新课,班级的气氛如雨后初晴,大家轻松愉快地进入新内容,课堂上的重难点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对生活中的信息技术的印象也更加深刻。第一节的信息课,通过教师的“课前准备―矛盾导入―新知学习―自主解疑―小结拓展”。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并让学生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既培养了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又掌握了要点,突破了难点,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同样教本册第五课《敲敲键盘,听听歌》一文,一小部分学生对手指分工这一教学重点不以为然,认为自己用以前的老一套来打就够了,以前的习惯难以改变,还出现个别学生用单手打,任老师怎么开导依旧很固执,不要说盲打,连熟练都没法达到。这时,我让一部分姿势正确,操作较熟练的同学坐在其身旁,同样的任务,看谁完成得快,完成得好,在残酷的事实面前,这些同学便会深深的懂得:科学的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不改正,不刻苦训练,必将永远落后。原先深藏在心中的疑虑被解开了,心服口服地按照要求,埋头苦干的练了起来,进步相当的快,如今,他已是学校班级中少有的电脑高手,我经常让他发挥小老师作用,帮教另一部分学生,取得一定的效果。

二、在欢快的合作中,激发学生自主解疑

卢梭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新课程倡导探究学习、合作交流、实验操作,然而由于信息课的教学任务大部分都靠上机完成,在落实合作交流方面受到一定的影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受到限制,课堂上看似热热闹闹,却依旧存在老师讲得多,或是一问一答式,学生填鸭式地接受知识。那是在制造人才,那一套根本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还是占据心灵的大部分,更谈不上让学生自主解疑,每遇到这种情况,我都让学生自己组合,在欢快的合作中自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欢快的合作中比速度,比质量,提高自身的解疑能力。如教四年级下册第12课《让相片更靓丽》,新授前,我先让学生对前面《修补数码相片》及《让相片更清晰》这两课进行回顾,再教学如何调整相片的色调,重点让大家进行调整相片的白平衡及色彩平衡。虽然讲得面面俱到,但在训练时,还是有近一半同学不会操作或达不到要求,怎么办?这时我让学生自找小老师并分成五组,这样一来,学习气氛马上热烈了起来,同学间的讨论、动手多了,他们在互教互学的同时,情感上也得到相互的沟通,大大增强了大家的凝聚力与战斗力。

三、培养空间观念,引导学生自主解疑

什么是空间观念?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图形,根据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它与信息技术教学的关系到底有多密切?在平常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经常重视操作工具的应用,而忽略了思路的引导,忽视空间观念的培养,让学生在兴趣中不由自主地对书中知识点的爱不释手,甚至耿耿于怀,最后达到不解疑誓不罢休的境界。如教五年级上册第1课《创建演示文稿》一文,我们知道,本课的知识点主要是要求学生学会创建演示文稿,并在此之上学会应用幻灯片版式、应用设计模板、应用配色方案以及放映与保存演示文稿等。本课知识点广且零碎,学生虽然兴趣浓度高,但容易受空间观念干扰,为培养学生空间观念进行自我解疑,我特地对知识点进行延伸渗透,让学生知道“福州三坊七巷”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而福州是一座具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名城,城内三坊七巷正是这个千年古城历史和文化的精髓所在,它地处市中心,是福州乃至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高度集中地区。现在我们就去那里玩一玩,好吗?紧接着再讲述演示文稿通常用于协助人们向他人展示要表达的观点和主要内容。然后师生一起制作“福州三坊七巷”演示文稿,借此达到游“福州三坊七巷”的目的,通过教师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此时的学生们个个热血沸腾,求知欲空前高涨。我要做、我想做的想法已烙在心中,自然而然后面文字、图表、声音、图像、视频和动画等这些演示文稿常用的素材大家都会面面俱到地搜集好。在操作中过程中,大家更是小心翼翼,整个课堂鸦雀无声,教师驾驭起来就相当的轻松。

学生自主解疑能力提高的关键是靠我们这些教育者在吃透教材的同时把握各种机遇,时时刻刻、处心积虑地给学生铺设自主解疑的阶梯,使他们在真正意义上摆脱“疑”的困惑。使他们在解疑的战场上如虎添翼的驰骋,让学生从惧“疑”到喜“疑”到乐于自主解“疑”。

【参考文献】

[1] 徐学福,房慧. 让学生做自己的老师 名师讲述如何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