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普文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普文章

科普文章范文1

关键词: 云计算 转喻 概念整合 科学松鼠会

本文仅对分析本篇章所用到的认知语言学理论做简要综述,对各个理论的具体分类不一一展开阐述。对于本文所用到的各个具体概念,会在后面的篇章分析中详细说明。

(一)转喻(Metonymy)

转喻具有指示功能,用一物指示另一物。转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它从本质上是认知的,也是基于体验的一种思维和行为方式。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部分―整体(Part-Whole):(1)事物与部分之间;(2)标量转喻;(3)成分转喻;(4)事件转喻;(5)范畴―成员转喻;(6)范畴―特征转喻;(7)缩减转喻。

2.部分―部分(Part-Part):(1)行为转喻;(2)感知转喻:感知者―感受物;(3)生产转喻;(4)控制转喻;(5)所属转喻;(6)容器转喻;(7)地点转喻;(8)因果转喻。

(二)概念整合(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概念整合(或概念融合)理论至少涉及四个心理空间(Mental Space),两个输入空间(Input Space),一个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和一个整合空间(Blended Space)。“认知主体有选择的从两个输入空间提取部分信息进行匹配并映射入融合空间;类属空间包括两个输入空间所共有的抽象信息”;“整合空间将整个事件整合成一个更为复杂的事件”(王寅,2006)。

(一)转喻

1.Google在“云”上有优势,但在“端”上处于下风。

“云 指代 ‘电脑云’的技术”。

“端 指代 客户端的技术”。

二者都是容器转喻,容器指代容器里的东西。在语篇前文介绍了“云”和“端”的概念后,这里直接用这个两个概念指代它们分别所包含的科学技术,更显得语篇前后连贯,读起来也亲切自然。

2.要么耗费巨资购买计算资源,用过一次就闲置起来。

“计算能力 指代 计算机”。容器转喻,容器里的东西指代容器。

这里,计算机被当做一个容器,计算能力,是包含在计算机这个容器里的。结合语篇上下文,这里说的是,要完成这项巨大的计算任务,可以花巨资买高级的计算机,利用计算机的计算资源,但用过一次之后,这计算资源就闲置了。

类似的转喻举例:“刚去珠江路买了几个游戏”,其实是指买了几个光盘,光盘里有游戏程序。也是以容器里的东西指代容器。

3.公司的创始人沃森说过:这世界上只需要5台电脑就够了。

“电脑 指代 电脑云”。部分整体转喻。

沃森的预言里,其实是说,世界上只需要5片“电脑云”就行了。鉴于当时“云计算”的概念还未成熟,所以,他只用“电脑”这一组成“电脑云”的部分,指代“电脑云”。

4.然而从市场的角度看。

“市场 指代 参与者”。地点转喻,活动地点指代活动参与者。

这也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用法。仅用一个“市场”,指代市场中包含着的参与者,竞争者,消费者,市场规则,等等。既简洁,又全面。

(二)概念整合

1.云计算:一片“电脑云”里的浪漫。

类属空间:人、云、行为、心情。

输入空间1:人、电脑云、使用、方便、轻松、快捷。

输入空间2:人、风、景云、欣赏、赏心悦目、浪漫。

整合空间:人使用、电脑云、赏心悦目、浪漫。

人们大都把科学技术当做一门枯燥的学问看待,实在想不出它能和“浪漫”这个概念有什么关系。不过我们通过概念整合理论进行分析,就容易理解了。

(1)“电脑云”里有一个“云”字,“云”与“浪漫”是很有关联的。“云”和“浪漫”共同激活了一个心理空间,也就是输入空间2。“云”是飘逸的,美丽的,经常出现在表现浪漫、愉快心情的诗歌、文字、电影电视镜头中。人的认知系统里存有这样一种体验,“云”是一种风景,当仰望蓝天,欣赏白云朵朵的时候,定是赏心悦目,心生浪漫的。

(2)在输入空间1中,电脑云是一种高端的科学技术,提供强大的计算资源,人们使用电脑云的时候,享受到的是方便、轻松、快捷。

(3)类属空间中包含了两个输入空间中的共同的信息,第一个便是“云”,将“电脑云”与用以观赏的“风景云”联系起来;再就是“人”,“人”与这两种“云”之间的行为联系起来,一个是“使用电脑云”,一个是“欣赏风景云”;最后是两种行为都能给人带来一种心情体验。

(4)通过类属空间中各个元素的联系,在整合空间中新创了一种感受,就是人在使用电脑云的时候,心情愉悦,乃至产生了浪漫的感觉。

2.自由、平等,这些互联网时代最基本的精神,将会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

类属空间:群体、优良特征。

输入空间1:人类社会、自由、平等、博爱。

输入空间2:计算机网络、方便、快捷、信息分享、资源共享。

整合空间:人、在计算机网络里享受、自由、平等、(博爱)。

(1)输入空间1中是人们所熟知的,人类社会所尊奉的三种精神,自由,平等,博爱。输入空间2中恰恰是计算机网络世界所拥有的特点:方便,快捷,信息分享,计算资源共享。

(2)两个输入空间中的共同点由类属空间联系起来,即“群体 拥有 优良特征”。人类社会的三种精神,正好又与计算机网络世界的特点相类似。

(3)整合空间新创出来的心理空间便是,在“云计算”时代,人们在网络世界里,方便快捷地共享着计算资源,就如体现了人类社会的“自由,平等,博爱”精神一样。

3.曾经有人说,到了云计算时代,世界上只需5片电脑云就够了:微软,Google,IBM,SUN,Amazon,各撑一片(电脑云)。

类属空间:某重要人物、维持、某种重要状态。

输入空间1:IT公司、经营、各自的电脑云。

输入空间2:巨人、撑起、一片天。

整合空间:IT巨头、撑起、一片片电脑云、意义重大。

(1)先看输入空间2,一般提到“撑起一片”,就会激起人们认知系统里的“撑起一片天”这个概念。表示有能力,有力量的人,如传说中的,肩负着巨大任务,为其他人提供支持,提供保障。

(2)输入空间1中,这5家IT公司,各自建立起,并经营各自的“电脑云”系统。

(3)类属空间联系了两个输入空间的共同点,即:某重要人物,以自身的能力,维持着某种重要状态。

(4)整合空间中,5家IT公司,即5个“IT巨头”,各撑起一片重要的电脑云,维持着整个“云计算”时代的计算资源。

(三)其他概念隐喻、转喻等举例

本语篇中,也包含其他一些常见的概念隐喻、转喻等现象,如:

1.在最近的几年里。结构喻。“时间 是 空间”。

2.这项工作只有两条路可走。结构喻。“工作 是 旅程”。

3.早在60多年前,他就看出了云计算。结构喻。“预测 是 观看”。

4.国内著名互联网企业阿里巴巴宣布。所属转喻。“公司 指代 经营者”。

参考文献:

[1]王寅.认知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G Radden,Z K?ivecses-Metonymy in language and thought,1999.

科普文章范文2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言学; 科普新闻; 科普教科书

中图分类号:H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2-072-001

1.简介

当今科技社会中,通过科普文章学习科普知识成为每个现代人日常生活的必要部分。科普文章在传递科普知识的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根据对科学教育进度的评估,超过三分之二的八年级生和四分之三的十二年级生的科学水平低于要求”(Zhihui, Fang,2010:262)。以往的学术文章倾向于强调学生对科学不感兴趣这一事实,然而忽视了产生现象的原因。也有些文章提到了个别原因,但是不够有说服力,也不够全面。

根据之前的这些研究,我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想法。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何为科普。郭建中(2004:4-12)对科普进行了模糊的界定,他称其为传播科学知识的文学,然而这不完全准确。科普文章不仅是那些严格意义上的论文,科研作品。在本文中将科普文章细分为教科书科普和科普新闻,两者都与科学紧密联系,然而我所要做的是,更加注重两者由于分属两个不同语域,所体现的不同点。

本文将会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来尝试解释这些不确定因素。本文将描述科普文章所特有的语言特点,讨论社会功能对选择的语言表达方式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引导人们注意教科书科普的编写,使得教科书科普在学生群中更具可读性和接受度。

2.系统功能语言学

作者将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来验证上述的推测。从传统意义上来说,语言仅仅是传递思想和现实的一种工具。然而系统功能语言学重新定义了语言的意义。它强调的是语言和社会的关系,长期以来,这种固有关系却被忽视了。韩礼德提出了“元语言功能”这一概念,是指语言包括了概念,人际和语境功能(胡壮麟,2006:21)。科普文章有其固有的社会功能,即向广大读者传递科学知识。

也就是说,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出发,科普文章是一种传递知识,价值和信仰的语言,所以需要区别于其他各种语言(也就是语域)。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来分析语言有两个原因。通过学习科普这一语域,读者可以了解科普文章的主要语言特点。同时,在理解这些特点之后,对于学校教科书科普的编写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要注意的是,本文将把科普文章细分为教科书科普和新闻科普,说明两个不同语域的语言的不同点。

3.语料

本文选择了科学教科书,其社会功能主要为顺应应试系统,以及新闻科普,其社会功能非应试,而是侧重公众娱乐。在数据研究时,分别从教科书科普文章和新闻科普文章中选择25篇文章。语料是McGraw-Hill Company出版的2008版本8年级的地球科学教科书和主流科普新闻网站美国之音中的科学板块。所选择的两种语料演绎不同的社会功能,这样才能验证作者的猜想――语言的组织形式会根据其社会功能的变化而变化。

4.教科书科普和新闻科普语言之比较

4.1词汇密度

科学文学――教科书科普和新闻科普,所共有的明显特点是词汇密度高。在科学写作中,实词在一句话中出现的频率更高。韩礼德指出,日常生活的言语中,每小句中有2-3个实词;书面语中大概是4-6个。而在科学文章中,这个数据可能更高,有时甚至高达10-13个。

从语料研究中发现教科书科普,词汇密度达到58.9%,而来自科普新闻的词汇密度低了将近9%,词汇密度是50%。

通过比较这两个数据,科普新闻信息密度低于教科书科普。新闻科普在每个小句中,所含的信息量比较少,这样的方式有利于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争取时间思考,也不会因为过量的科学信息而感到负担。教科书应当学习这一点,这样学生对科学的看法也会有所改善。

4.2名词化

作者用名词化的方式阐述科学,使得信息表达更加流畅。科学作品的目的十分直接,就是让读者吸收科学信息,换而言之,两者都需要使用名词化。

科普新闻在这方面已经日渐改善,使用一些新潮单词等,但教科书依旧没有改变。

4.3技术性

科学作品中的技术化过程通常是指高频率使用技术性词汇,这些词汇因为其特殊的语域有特殊的含义。

现今,新闻科普避免使用过多术语,让读者在相对轻松的氛围下,持续阅读,教科书科普这些语言特点给学生对课本的理解带来了更多的障碍。

5.结论

从上述可以看出,社会功能不同,教科书科普甚少显示亲和力。科普新闻不论在词汇密度,还是名词化,或是科技化这几点上,都做了相应调整,让科学显得不发威,然而我们都知道教科书科普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方面有所欠缺,这个现象引人反省,教科书需要改变,这样才能改变学生对科学教科书缺乏兴趣和科学水平低的现状。

参考文献:

[1]Zhihui Fang. 2010. Improvi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cience literacy through reading Infusion. Educational Research. 103:262-273.

科普文章范文3

【关键词】网络时代 科普编辑 业务素养

一、互联网时代,编辑要与时俱进,适应信息化的工作方式

编辑是一项非常古老的职业。在我国,商代就出现了有文字记录的典册,说明那时已经有人从事编辑整理的工作。实际上,我国的编辑业和中国文化一样源远流长,正因为有了精湛的编辑活动,灿烂的文化才得以保存和发展。

几千年来,古今中外的编辑都是用笔和纸,对各种作品进行加工和整理,尽可能把作者的劳动成果完美无缺地奉献出来。从这个意义看,编辑的纸笔就好比裁缝手中的针线,故有“为人作嫁衣”之说。

最近十几年,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高度发展,传统的编辑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除了书籍、报纸、期刊等出版物外,还出现了以光盘、网站为载体的多媒体出版物,这类新型载体利用声频、视频、图像等传播信息和交流思想,因此,编辑工作的内涵扩大了。

如今的编辑工作,很大程度上都是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来完成的。如用QQ、电子邮件和作者沟通、约稿,用专门的编校软件来审稿和发稿,用论坛、微博与读者交流,等等。随着传统媒体不断向互联网迁移,可以预见,以网站为载体的无纸化出版和无纸化阅读,将会大行其道。

随着越来越多的编辑工作在互联网上进行,网络编辑作为一种新型职业,其需求量将不断增长。据测算,我国网络编辑的年增长将超过26%,比其他各类职位的平均增长量还要高。网络编辑的发展,已日益引起业界和相关领域的密切关注。

作为平面媒体的报刊编辑,要应对网络化带来的各种挑战,除了要熟悉传统的工作方式,还必须深入了解网络编辑的技术手段,能够熟练使用网络编辑软件和绘图软件。由于网络信息是实时的,对编辑人员的判断力、突发事件处理能力和工作效率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外,网络的互动性较强,经常会有网友跟帖讨论,在这种工作方式中,如何与网友互动,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也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科普编辑作为编辑队伍中的重要力量,更要适应信息化工作方法。不断自我加压,不断更新知识,不断学习新的技能,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对科普编辑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随着时代的进步,知识在不断地细化,人们的认知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在许多科学现象的背后,往往要由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来解释,才能把某一现象说清楚。这些都对科普期刊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尽可能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

其次,科普编辑要正确认识科学的两面性。科学是人们认识自然与社会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自然规律是客观的,可是,当人们用大脑去分析、判断、解释这些科学规律时,又是主观的、局限的。因此,科普编辑不仅仅要把科学知识讲述给广大读者,更重要的是要怀有一种批判的人文精神,让读者理性地认识今天的诸多科学成果,以及科学发展带给人类的好处和缺憾,从而让读者形成一种正确的科学发展观。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科普编辑的业务素质呢?笔者觉得,应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方面要多看多想多学,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了解一些具体学科的知识,从各种渠道了解科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另一方面,编辑部应该鼓励编辑们走出去,参加学科最新的学术报告会。鼓励青年编辑参加短期培训,多结交新的、年轻的作者群体,做到眼界开阔,这样才知道自己怎样做是最好的。

总的来说,科普编辑不仅要成为科普领域的杂家,更要成为某一领域内的专家。只有具备这样的本领,才能在工作中识别细小的差错,避免失误。

三、科普编辑要有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常言道,编辑是一座桥梁,两端分别连接着作者和读者。因此在策划选题和组稿时,我们应时刻关注科学热点、知识热点,以便从中发现读者关注、喜爱的选题。找到了一个合适的选题,就要选择合适的作者来写,这涉及到作者的知识结构、语言风格以及他对栏目宗旨的正确把握等。有时候,一个好的选题,由于没有找到好的作者,反而会被写成枯燥乏味的文章,不忍卒读。笔者在编辑科普文章时,常常关注这几个要点:文章的语言是否生动、内容是否有趣、标题是否吸引小读者、引用的数据是否准确,等等。

在版面的安排上,其实也有许多工作要做。随着网络的渗透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读者的阅读习惯也在改变。一组热点话题究竟用哪一种编排方式来表现,这是我们在排版时经常思考的。也许有的人会说,版面设计是美术编辑的工作,不关文字编辑的事,其实这个想法是错误的。

因为阅读方式不同,影响着读者的阅读兴趣。作为科普编辑,对自己编发的文章十分熟悉,因而对采用何种版式、选用何种配文图片能达到最佳的阅读效果,他的意见对美编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有时候,如果能找到一张高质量的配文图片,就可以突出文章的重点,或是弥补了文章知识上的不足,使整个版面更加出彩。笔者在编辑科普文章时,都是自己找图片,力求文图紧密配合,知识点准确无误。

四、科普编辑应该培养原创能力,积极投身到科普创作当中去

目前,我国的科普事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国既存在着少年儿童和低文化素质者的庞大群体,也存在着对科学技术关注日益增强的社会公众,科普工作可谓任重而道远。但现实情况是,我国科普创作队伍偏弱,高质量的科普作品不多,尤其是适合广大少年儿童的科普佳作更为缺乏。

1961年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是我国第一本普及版的百科全书,堪称科普读物中的精品。该套丛书内容非常广泛,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介绍各类科学知识,文字不长,深入浅出,非常符合青少年读者的认知方式和阅读特点。《十万个为什么》至今修订过5版,在传播知识、普及科学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影响了中国几代青少年走上了科学的道路。近年来,冠以“十万个为什么”的图书层出不穷,虽然把众多前沿学科的问题也纳入进来,但同质化倾向严重,有的图书为了追求出版速度,编校不严,甚至出现谬误,在读者中造成不良影响。

科普佳作的稀缺,折射出我国科普人才匮乏的现实。一项调查表明,我国年龄在40岁以下的中青年科普作家所占比例仅为20%多一点,而许多已退休的学者或科普工作者仍在发挥余热,但这批作者毕竟精力有限,而且无论是从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上,还是从写作手法和语言来看,跟新生代读者的需求存在着明显差距。因此,发现和培养中青年科普作者,是科普编辑义不容辞的责任。

同时,科普编辑在编有余力的情况下,应当积极投身于科普文章的写作。特别是一些资深的科普编辑,多年来对自己负责的栏目储存庞大的知识库,也具备业内敏锐的捕捉能力,了解读者的需求,知道哪些内容是读者最想看的。这个时候,可以尝试自己写一些科普文章,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同时也能在栏目缺稿时,自己可以拿出得力的作品顶上去。

五、科普编辑要有市场意识,具备宣传和推广能力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科普作品既有精神产品的属性,又有一般商品的属性,因此,科普作品也受着商品经济规律的制约,也要进入市场竞争。科普编辑不仅要做编辑业务上的强者,更要善于推销产品。

现在又不少科普作品在市场上不叫好,这固然与选题和编校质量有一定关系,但编辑人员在市场、经营方面的经验不足、参与不够,恐怕也是原因之一。

实际上,科普编辑参与经营的过程,也是全面检验、提高自己能力的过程,这对搞好发行工作也是十分有利的。因为编辑对自己的产品最了解,它的特色何在,内容如何,宣传起来更容易到位。编辑虽不能代替发行部门,但可以通过一系列公关活动,如读者座谈会、新书会、科普讲座等方式,提高书刊的知名度,从而拓展发行渠道,扩大发行量。同时,编辑直接与读者见面,不但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还能更迅速地掌握读者反馈的信息,这对提高编辑水平、改进作品的质量大有裨益。

所以,要做一个业务全面的科普编辑,不仅要具有较强的市场意识,善于开发选题,了解文化市场的新动向,也要有宣传自己文化品牌的能力。

六、科普编辑要恪守职业道德,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

说到底,编辑工作是一种服务性工作,是为读者提供精神食粮而存在的。一个编辑只有牢固地树立了服务意识,才会在日常的选题、组稿、编辑加工过程中,把读者的需求放在首位。对广大读者而言,他们有一个本质的共同点:那就是崇尚科学,渴望看到高品位的科普读物。真正的科学知识和实用的技术办法,能使他们“茅塞顿开”乃至受益一生。

有过科普编辑工作经验的人都知道,喜欢科普作品的读者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喜欢新鲜和猎奇。因此,科普栏目要办得新奇有趣,图文并茂,才会吸引读者的眼球。当然,单纯和一味地追求刺激和猎奇,久而久之,读者也会产生倦怠感。因此,科普编辑只有根据读者的需求,不断调整思路,提高自己的编辑水平,才能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有些编辑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放弃社会责任,在作品中宣扬庸俗低下甚至封建迷信的东西,这无疑损害了读者的利益,也是编辑职业道德所不容许的。

美国青少年读物出版社总裁兼总编辑福格曼在谈到少儿读物出版时说过:“一本好书能改变孩子的一生,影响他们对于事物的感觉和看法,参与儿童读物编辑的过程不仅仅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而且是很重要的责任。”在互联网时代,我们需要更多的对科普事业一往情深的出版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把更多的科普精品奉献给青少年朋友。

科普文章范文4

【关键词】新媒体;科普传播;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5-0249-01

一、新媒体时代下科普传播的发展背景

新媒体展现了媒介对科普传播日益增强的影响力,对科普传播的发展可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借助新媒体来推进科普传播极为重要。这需要科学传播工作者深入研究,以达到新媒体和科学传播发展的双赢,促进我国科学传播事业不断发展。

二、新媒体语境下科普传播的优势

(一)对科普传播时空界限的突破

在新媒体时代,受众可以更加自由、灵活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除此之外,新媒体传播的海量信息也更适合个性化检索。

(二)实现科普传播的双向互动

传统的科普传播主要是信息者单方面向受众信息。新媒体以其独特的交互性使受众可以在实时互动平台上根据自身需求获取想要的内容,为科普传播提供参考并通过自媒体参与其中,实现双向互动。

(三)改变科普传播的单一形态

在传统科普过程中,媒体往往只能以单一的形式出现,而新媒体则打破了这种单一的表现形态,引起了科普传播的根本性变革。新媒体强调多种媒体形式的整合,使得科普传播从“平面”传播走向“立体”传播,使传播的内容更加易于理解、形象生动。

三、新媒体语境下科普传播存在的问题

(一)科普传播的科学性问题

新媒体带给人们更多的是人们表达方式的变革。新时代信息爆棚,信息流加速,丰富了公众的表达。但由于公众是利用自己的零碎时间获取信息,就呈现出信息碎片化、表达情绪化的特点。同时,非专业人士因为传播成本的降低更容易参与进来,轻则影响科学知识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重则引发谣言,而这些问题又会被新媒体的特点所扩大。

(二)知识产权问题

就新媒体而言,内容极易被储存、再次加工和传播是另一个重要的特点。这种未经授权的行为,不仅经常会打击创作者的积极性,对传播内容的知识产权拥有者的合法权益造成严重侵害,还会扰乱媒体系统传播的正常秩序,阻碍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新媒体时代的知识产权问题尤为复杂,这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三)内容表达的低俗和浅薄

新媒体环境下的科普传播方式多种多样,如果在传播过程仅靠夸张的画面和强大的音效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就非常容易导致科普知识的表达浅显、表现低俗。并且由于新媒体传播具有与传统媒体截然不同的特殊性质,在对传播内容的监管和审核方面,它都逊于传统媒体一筹。因此新媒体中的科普传播更要注重科普的科学性和教育性。

四、建议及对策

(一)重视对新媒体中知识产权的保护

每个人都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新媒体的自由、开放和包容性,但也显示其知识产权容易受到侵害的弊端。新时代下科普传播的核心要求是内容的原创性,要激发作者的原创动力、维护他们的基本权益,就必须要重视对科普传播中知识产权的维护。因此,政府和社会机构都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积极地发挥作用。

(二)重视对新媒体的管理工作

如果要加强科普知识的传播,就要有效利用新媒体自身的传播优势,深化对科普传播的规范管理。一方面,要继续强调政府监管职责,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是必要的。另一方面,要引入自发互动的管理机制。应该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实现科普传播资源的多元化应用,引导、鼓励和支持大众参与科普传播,充分体现新媒体对科普传播变革性的影响。

(三)重视对科普传播人才的培养,提高科技传播工作者的职业素质

新媒体给科普创造了大量机会,因为在新媒体时代下,这样就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传播过程中来,使把关变得困难。因此,要注重对我国高层次科普人才的培养,加强科普传播队伍建设,更新先进的科学传播理念。与此同时,重视政府和民众的沟通交流,提升大众参与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石磊.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科普文章范文5

为了丰富春节期间科普文化活动,让广大市民度过一个喜庆、祥和、文明的春节,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市科协于近日启动了自2013年1月1日至2月28日为期两个月“科普伴春行”专题科普宣传活动。活动以安全为主题,通过科普展览、科普讲座、文艺汇演等群众乐见的形式,普及科普知识,倡导健康、安全、文明的欢度春节新时尚。

新春佳节作为传统佳节,探亲访友、家人聚会这些传统礼节是少不了的,出行安全、饮食安全、防火用水用热安全就成了人们每年都在关注的焦点。为提高广大市民的安全意识,防患于未然,即墨市“科普伴春行”活动突出安全这一主题,围绕交通、饮食、防火、用水用电等涉及市民安全的内容做文章,通过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提高广大市民的绿色出行、健康饮食、科学用热、安全用火,小心用水的意识,使新春佳节更加喜庆与祥和。即墨市科协已印制了《健康饮食》、《低碳生活》等科普图书2600余册,科普挂历、台历1000本,并已发送一空;即墨市科协与即墨热电公司、即墨市人民广播电合举办“即墨科普用热行—科学用热进社区”等大型科普活动3次,吸引近2000名市民参与。

“科普伴春行”活动通过科普讲座、科普展览、联欢会、文艺演出、送科普春联等形式,积极推进科普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进校园、进机关“五进”活动。通过活动,传播科普知识,弘扬科普精神,提高广大市民的科学素养,使广大市民能够更新观念,使这个即将到来的新春佳节,能够增添一份文明、健康、安全、和谐的新意。目前即墨市老科协成功举办了2013迎春书画展;“送科普对联到基层”活动已经展开,老艺术家们随身携带笔墨和红纸,在现场书写春联,满足广大市民对于春联的不同需求。送春联活动在7个社区、30个村庄、6家企业展开,同时将举办1次科普文化大集活动。

为把此次活动推向深入,即墨市科协已向镇、中心社区、办事处、村各级科协下发了《2013“科普伴春行”科普宣传的通知》,将活动的内容、组织实施进行了细化,确保活动具有更好的操作性,并通过即墨科协网、广电等媒介对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跟踪报道,加强舆论宣传,扩大此次活动的知名度。在组织广大科技、文化工作者、科普志愿者积极参与“科普伴春行”活动的同时,广泛发动群众,提高广大市民的参与热情,形成全民参与的良好科普氛围。目前各级科协已在社区、村庄开展各类科普迎春活动21场次,参与市民达3700余人。(山东省科协)

科普文章范文6

摘要:现阶段气象科普评估主要是气象科普管理机构自上而下的自我评估。文章通过解析气象科普评估的内涵,从气象科普发展规划、气象科普成果和气象科普组织能力三个一级指标梳理现今气象科普评估现状。以期对气象科普评估体系的建立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 :气象科普;评估指标;现状

气象科普评估内涵界定。目前学界对气象科普评估还未做出明确的界定。结合科普评估定义①和气象科普的特点,本文对气象科普评估初步界定为:借助系统科学,确立评估指标(主要包括发展规划、组织能力、效果等一级指标),参照客观合理的评价标准,由参加者(指参加气象科普活动的各类人群,包括各级管理者、组织者、受众等)②对气象科普管理机构的管理能力、科普能力等进行客观、公正、科学的考核与评价,从而促进被评估单位提升气象科普工作管理水平和科普效果的一系列科普管理活动的总称。

气象科普评估分类。依据评估主体类型,气象科普评估可以分为三种:一是科普机构对自身活动开展的自我评估;二是请外部专家对科普活动的绩效开展的外部评估;三是评估者吸收受评对象和科普目标群体共同成评估小组。我国现阶段的气象科普评估主要是通过气象主管部门网络平台、热线电话,一些社会媒体、教育部门对社会公众和学生的调查访问,来了解公众对气象科普单位的组织以及气象科普知识接受程度的反馈信息,属于典型的自上而下自我评估,处于评估的初级阶段。依据评估内容,可以分为发展规划评估、组织能力评估、效果评估。文章梳理出我国气象科普评估一级指标,进而为构建气象科普评估体系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气象科普发展规划指标现状

气象科普发展规划是气象科普工作的顶层设计部分,应作为气象科普评估的一级指标。中国气象局、河南省气象局、海南省气象局先后编制实施了《气象科普发展规划(2013-2016)》。中国气象局的规划具有开创性和标志性意义。率先提出到2016年基本实现气象科普业务化、常态化、社会化和品牌化发展,实现气象科普融入气象业务服务之中,形成科学有效的气象科普业务流程,提出新增20个专业性较强、现代化水平较高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气象科普场馆(展区),每个县至少建成一个标准化的校园气象站,全国建成约2000个气象科普示范社区,培训万名农村气象信息员等。为了更好的落实和呼应中国气象局编制的气象科普发展规划,河南省科协、省气象局制定的《河南省气象科普发展规划》,提出到2016年河南省气象科普场馆(所)覆盖全部省辖市,覆盖70%以上的县城。全省新增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1个,建设或升级3-5个省部级和市厅级科普教育基地。全省乡镇气象信息综合服务站和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园区70%以上建成气象科普宣传站。

全省配置或新增气象科普大篷车3 辆。河南省气象科普展教资源开发总量达到20 种,科普读本发行总量达到20 万册。气象科普知识培训40万人次。专兼职气象科普服务人员达到5万人。此后不久,海南省气象局印发《海南省气象科普发展规划(2013-2016年)》,提出包括气象科普发展现状及形势分析,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工作原则,主要任务,重点工程,保障措施五大部分内容。

二、气象科普成果指标现状

气象科普的成果主要指的是为开展工作而进行的科普基地等重点工程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以及总体经费投入,以及因气象科普工作而产出的效益,包括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下几点是成果指标下的二级指标现状:

1.气象科普基地等重点工程的认定和运作指标现状

经各地气象局、气象学会推荐,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学会参照《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认定办法》负责制定“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的申报和认定工作。通过评审和公示等程序确定各类科普工程的建设和认定。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的推荐单位承担对其日常活动和相关工作的业务指导职责。通过向推荐单位提交年度工作计划和总结来汇报工作,并获得相应指导和支持。

2.气象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指标现状

目前我国气象科普人才队伍主要包括气象学会会员、科协部分会员、气象科普宣讲员、气象服务中心等业务有关人员,多为兼职,未经过专业培训,成员少且不固定。因此,为了建设专业的人才队伍,中国气象局《气象部门人才发展规划(2013-2020)》,规划明确提出气象人才总量、队伍规模、学历等具体等级指标,指出统筹科普宣传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扩大气象科普宣传志愿者队伍。要求各级气象部门完善创新人才引进和柔性流动机制、岗位管理机制、选人用人机制、教育培训机制、考核评价机制、开放合作机制、激励保障机制和人才投入机制。

3.气象科普经费指标现状

随着气象科普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气象科普经费的来源渠道逐渐得到完善。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制定《气象科普业务发展规划》,提出建立稳定的多渠道投入机制,逐步建立以国家财政投入为主体的气象科普经费投入机制。将气象科普工作列入事业发展规划和计划,将气象科普项目建设、科普活动、运行维持和科普研发经费列入气象事业经费预算,统筹安排,并确保稳定增长;在中国气象局及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各类重大气象工程项目和业务系统建设项目中加大对气象科普设施建设的投入;从科技服务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经费支持气象科普工作。在组织开展大型科普活动时,争取有实力的企事业单位提供冠名等各种形式的赞助和捐助;在坚持公益性的前提下,探索气象科普设施和科普活动收取少量成本费作为气象科普设施运行维持的经费补充。探索和建立与相关部门单位的合作机制,拓宽气象科普经费投入渠道。我国现阶段对于经费投入的评估现状就是对经费的来源渠道的拓展渠道以及监督所得经费的使用。

4.气象科普产出评估指标现状

气象科普产出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气象科普产出的评估具有长期性和宏观性的特点,定量性评估比较难,目前我国还没有进行气象科普产出评估。但气象科普作为气象服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方面的研究已经渐成系统,许小峰等编著《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理论方法与分析研究》③,中国科普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志敏曾《科普展览巡展的社会效益评估指标体系研究》④,文中关于社会效益评估的指标体系设计,可借鉴到气象科普社会效益方面的评估。

三、气象科普组织能力指标现状

组织能力是一级指标,指的是各级气象科普单位的架构和组织方式、以及组织所取得的绩效。组织架构和组织方式是二级指标,指的是气象科普单位或者机构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组织如何开展工作。

1.各气象科普单位间的架构关系指标现状

中国气象局负责联合中国科协、中国气象协会等制定气象科普发展的总体规划,各级气象部门及行业有关单位、高校积极响应,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丰富的气象科普活动。各级气象学会接受所在地气象局的领导,并得到地方政府、科协的大力支持。

2.各级气象科普单位的活动组织方式指标现状

各级气象学会是气象科普工作的主力军,是科普活动的主要执行单位。主要的科普活动:组织观看气象知识展览、参观气象科普基地、气象科技园等主题公园、举办讲座、放映纪录片,利用新媒体定期气象科普知识,同时也负责组织召开全国气象科普年会和其他科普单位进行交流等。

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是气象科普组织的新方式。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2008年9月起正式启动运行,其中专门设有“科普与服务评价室”,该部门的主要职责是承担气象科普宣传工作,参与气象部门科普宣传发展规划的编制,牵头组织气象科普产品的设计、开发以及组织制作等。此后,各省、市气象局成立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借助公共气象服务的平台,气象科普组织开辟了一条新道路。

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是气象宣传与科普工作的纽带。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2012年8月正式成立,中心的职责是为了促进气象业务服务与科普宣传之间的良性互动。承担全国气象宣传与科普工作的策划、组织实施与业务指导,全国气象宣传与科普工作规划、计划的编制,组织气象宣传与科普基础研究和产品研发等职责,并承担国家级媒体和境外媒体的联系、服务和协调等相关事务工作。该中心的气象科普宣传层次比较高,主要负责规划和指导。

各级气象部门、所在地政府把气象科普工作政府化。将气象科普工作纳入工作考核、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包涵到公共服务范畴、纳入到公共财政预算。

组织效果指标是指各级气象科普单位通过科普活动需要达到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能利用气象科学普及的最佳时机,在每年定期设置的“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日”、“全国科技周”、“全国科普日”等相关主题活动期间,展开主题活动,促进提高全民气象科学素质,及时准确的预警信号并被公众接受。

第二,能打开气象科普作品创作的新思路。关于气象文化建设和气象文学创作的研究已经有相关成果⑤,“气象文学”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学样式,对促进气象事业的发展有实践意义。⑥气象科普机构应该利用这些研究成果编辑出版为社会公众所喜爱的气象科普读物、手册等科普产品。

第三,能推进气象科普网络化。“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具有即时、传播时间短、获取便捷、互动性和交流性强等优点。气象微博目前主要用于解决气象灾害性突发预警等。”⑦基于现代媒体的气象科普创新形式,更便捷、高效地推广气象科普工作,构建社会化工作格局,推进资源共享共用,提升气象科普业务化水平。

总结分析中国气象科普评估一级指标的基本内涵和相关事实,可以得出:中国现阶段开展的气象科普评估工作,评估指标的设计较为粗糙、宽泛,并没有形成制度化和系统化的评估指标体系,很难做到对气象科普进行客观、合理、公正和定量的评估。因此,分析气象科普评估的指标现状对构建气象科普评估体系提供一些借鉴和新思路,也为我国气象科普的深入推进添砖加瓦。

引文注释

①张风帆,李东松.我国科普评估体系探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6(3):69.

②刘彦君,吴晨生,董晓晴,李小燕.英国科学节效果评估模式分析及思考[J].科普研究,2010(25):61.

③许小峰等编著.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理论方法与分析研究[M].气象出版社,2009:57-72.

④张志敏.科普展览巡展的社会效益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科普研究,2010(12):45-49.

⑤赵超“. 片云头上黑,应是雨催诗”――论自然气象兴感与诗歌审美意境营造[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44.

⑥初清华.气象文学刍议[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1(1):150-160.

⑦杨春红,巨传友.浅谈基于现代媒体技术的气象科普创新形式[J].华章,2012(36):353.

上一篇厂规制度

下一篇电子商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