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家乡发展变化调查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家乡发展变化调查报告范文1
社会调查报告正文:
一、社会调查目的:
1)对自己的家乡的地理环境做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和了解,以便让自己更加清楚的认识自己的家乡;
2)认识自己家乡在镇、县、市、省的一个发展格局及自己家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寻求改善的良策,积极配合周边的兄弟地区共同协调发展;
3)了解人民生活状况、幸福指数,了解国家政策在推动三农建设上取得的成就是否切实落实到人民群众身上;
4)调查人民群众对政府、基础组织的满意指数,并了解政府、乡镇基层组织是否在为人民群众办实事,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
5)了解人民群众的受教育程度及医疗保险的落实情况,是否还存在上学难、看病贵等现象,了解乡镇医疗卫生状况、硬件设施、人员力量的安排状况及教育设施的建设状况;
7)了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出行条件的改善,交通方面发生的巨大改变以及对当地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带来的影响,并分析其中存在的发展经验;
8)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分配、协调机制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方面有哪些作用、影响及对当地三农的改革与发展产生哪些深刻影响;
二、社会调查的内容:
1)时间:
2)地点:
3)内容:通过实践了解家乡近些年来的宏观(如:农业、工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变化以及其三者发展变化背后的多方面因素)和微观变化;
4)实践的流程:
a收集一定量介绍家乡状况的文稿材料
b整理文稿材料,并作分析
c动笔写作
在自身的实践过程中,由于受某些因素的的影响,导致未能获取全面、综合的信息,通过了解、探究自己扩大了自己的知识面,锻炼了自己的思考能力,增强了与他人的交际能力;
三、实践的结果和体会: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党和国家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纲要时,举国上下团结一致共同为此奋斗。我的家乡位于滇东北的一个坝子里,它是云南最大的坝子,是滇东粮仓具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它有着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四季如春)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森林、水、矿产),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得以安居乐业。对于这样一个地方,地理位置相对重要,铁路、国道、高速公路相继在这里开通,改善了这里的交通状况。然而这样的改变并没有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给这里带来巨大改变,反而,从全国百强县的行列中被淘汰出来了,昔日那些能容纳大量劳动力岗位的工厂陆续下课从此便留下并滋生了一些污染、浪费型的企业。在我的家乡历来以烟草、蚕桑等为重要产业,并且每年能为全县人民带来大量的收入,但由于工业惯性、科技落后、设备老旧等原因,使得与这些相关的产业得不到深化更新,未能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的发展结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城镇化进程缓慢、人们生活水平得不到巨大改善。面的这样的状况,政府未能充分发挥其职能来对经济的发展进行及时的调整。
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人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经济作物(烟草、蚕桑)得到大面积种植,人们收入也随之提高,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成了一种时尚;在追求时尚的过程中给我们身边的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污染、浪费比比皆是,并在人群中出现了一些不利于社会和谐的人和事,让中国这个礼仪之邦的颜面为之蒙受损失,人们的幸福指数也不会太高,身心健康也受到威胁。因此,再好的教育也难抚平这样伤口,看教育办得如何就看受教育的范围有多广、深度有多深。在我的家乡,教育设施相对完善,但在完善的教育设施也不如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因为好的环境的确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师只能治疗精神上的伤口,身体上的伤还得靠医生。说到这,顺便谈一下人们看病的问题,随着医疗保险的实施,国家、人民各出一部分,给广大人民群众建立医疗保险,大大解决了人民看病难的问题,提高了健康水平,节约了农民的血汗钱,也在人民心中养成了健康的生活意识。
家乡发展变化调查报告范文2
关键词:乡土;地理;教学
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学生最主要地获得知识的途径,新课标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乡土地理的优势,密切结合学生生活,教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培养创新能力。
一、灵活处理教材,更新教学内容,体现新理念
现用的地理教材中,甘肃乡土地理教学内容陈旧,编排无新意,无法及时反应本省日新月异的变化。在重新编写教材时,搜集最新资料,结合旧教材,灵活和有创造性的进行取舍、增删、整合,增加相关的历史、经济、交通及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
为了建立完整的区域地理概念,乡土地理的阐述可涉及地形地貌、天气气候、河流与湖泊、植被与动物、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文化、旅游、城镇建设等诸多方面,但不宜平铺直叙,要突出特色。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多安排一些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如:“绘制反映学校或家庭所在地的示意图”,“查阅以前的乡土地图,勘察学校周边与以前有何不同,讨论家乡有哪些变化”,“通过上网等形式了解家乡的环境,分析有哪些环境问题,应采用怎样的措施”等活动。
全新构建教材的内容框架,全书共分为四个章节,包含了历史和地理内容。“锦绣甘肃”介绍自然地理概况,“古韵甘肃”介绍历史遗迹,“腾飞甘肃”是经济发展情况的介绍,“我们的家园”介绍有关兰州市的风俗、小吃等。
努力构建“开放性”的地理课堂,每节课的设计包括“知识链接”“传授新课”“课后探究”三个板块,“知识链接”目的是复习与新内容相关的知识,“课后探究”的设计是把课内知识传授引伸到课外,让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探究知识。
乡土地理的教学要充分利用校外的资源,校外资源包括:1、科普场所:科技馆、博物馆、天文台、地震台、水文站等。2、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与地理课程相关的资源,如地形、地貌、植被等。3、人文景观:民风民俗、传统文化、文物古迹等,引导学生研究这些问题既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又能培养他们收集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各学科融合。
二、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实践感受,促成情感的共鸣
要实现新课程要求的“课本知识”向“生活知识”的拓展,课堂教学就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实际生活经验和感受,将其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教师应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开展参观、调查、考察、旅行等活动,在实践中学会观察地理现象、获取地理信息、发现地理问题,以文字或图片形式记录所得、所感、所想,拓展学生的地理视野。在“不断变化的城市建设(兰州)”教学中,我在教材原有的框架结构中,添加了昔日的兰州交通状况、现在的建设成就、今后的城市规划设计等内容,补充了同学们感兴趣的正在建设中的、连接市区和郊区的地铁交通、及高速公路系统的介绍。今昔交通鲜明的对照和对今后美好蓝图的设想,深深地吸引着同学们。
课堂教学中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信息交流,分享体验,共同探讨的研究活动。在“兰州──不断变化的城市建设”一节教学前,组织学生开展以下实践活动:①上网搜寻不同时期的兰州地图,比较城区范围、交通方式、绿化布局的发展变化,列表小结。②采访周围的长辈,了解他们对兰州以前的交通条件、环境条件、居住条件的感受和对现在的生活条件的认识,并做较详细的记录。③利用所获得的文字资料,再搜集一些兰州城市建设的图片,制作成墙报进行交流展示。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在社会实践中搜集的资料和获得的知识,比较分析这些图片、事例,深入讨论、拓展问题,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从认识家乡过去的状况和现在的发展,引申到关注家乡的未来,甚至于描绘、设计、构想家乡未来的宏伟蓝图。
三、淡化知识点,着重于学生综合性地理思维和使用地图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乡土地理课堂教学的重点是教会学生如何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点,“兰州──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教学中,教材中的高速公路、交通干线和交通枢纽的名称,是将其作为学生熟悉兰州交通图的着眼点,涉及出行路线的一个选择。教学中,可设计现实问题,①让学生在《市区交通图》上标出学校、住所的位置,在有比例尺的图上运用比例尺计算它们的距离;②画出每天上学的行走路线,并标明方位;③设计以学校为起点,目的地分别为西站、西北师范大学、北京的快捷经济的多条出行线路。要求注明选用的交通工具、主要线路、中转的港口和站点的名称。使学生认识到地图的实用价值,从而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图、用图的兴趣,主动学习使用地图的方法,养成在学习和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
四、对学生的学习评价重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
家乡发展变化调查报告范文3
关键词:创新思维;主观作用;学习兴趣
《品德与社会》课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它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既注意与儿童日常生活的联系,同时也注重与社会发展变化的联系,课程内容十分丰富。而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却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往往只局限于书本,回避了现实生活,同时由于家长文化水平有限和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使《品德与社会》课成了教学活动中的“鸡肋”:学生生活圈子狭窄导致知识贫乏;家长及学校不够重视导致学生也将品社课看成是随意性较强的课,大部分学生不会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种种原因导致品社课成了看图说话课,成了枯燥乏味的课。我们该怎样才能使这门课程不流于形式,不再成为所谓的副科呢?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认真贯彻课程标准,体现新课程理念,转变教学观念,摒弃过去那种纯粹的思想教育,以及过多的说教,改变传统课堂教育呆板、枯燥、忽视儿童需要的弊端,同时结合农村实际开发多样化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活用农村课程资源启发创新思维
《品德与社会》课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儿童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工具。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与学生的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因为我们生长在农村,所以,品德与社会教育必须面向农村,紧密结合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要利用《品德与社会》课加强儿童爱家乡、爱劳动的教育。不应局限于教材中的内容,将教材作为范例,灵活选用当地的课程资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课程要面向儿童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要加强和发挥儿童的创造力,要了解儿童、解放儿童、尊重儿童的人权。应给儿童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把儿童从学校放到大自然之中。”教育家的话充分说明了作为品德与社会的课程,课堂空间已经不能局限于教室。例如,在进行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教学时,学生可能意识不到自己家乡的美,这时,教师可以灵活机动地带领学生到农村广阔的天地中感受乡土气息,告诉学生家乡的一草一木、山
山水水都是美丽的,都值得我们去热爱。
同时,就广袤的农村而言,各地都有自己的一方水土和优势,有着地方特色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人文景观。它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去开渠引水――将一些农村教育资源引入教学中,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嫁接”,为学生构建开放、轻松、活跃的学习环境提供自主、合作、探究获取知识的渠道,为学生搭建将课本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的平台,从而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走向社会、了解社会,使学生在身临其境、潜移默化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如:教学“浓浓乡土情”一课时,我结合地区实际情况让学生唱一唱东北二人转、说一说东北话,然后结合蛟河每年举办的红叶旅游节的情况让学生找一找哪些是属于我们家乡特色的工艺品。教学时,教师也有意识地将家乡特色的艺术品进行整理,拍摄成照片,整理成文字,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比较中对教材资源进行透彻的感悟,而且在了解和掌握家乡的地域文化的基础上激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如:在教学“家乡的变化”时,关注社会经济,在地方发展中开发课程资源。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家乡,以调查报告、演讲赛、课本剧、美术展览等形式,获取对家乡全方位、立体的、多角度的认识,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在充满情趣的活动中,在广阔的生活背景下,提升学生关注家乡、热爱家乡的朴素感情。
二、妙用给定资源发挥主观作用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学习方式上倡导“自主、合作”,《品德与社会》课同样也要求运用这一方式指导课堂教学。教师就像是母亲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常常会担心学生这个做不好那个有点难,喜欢给学生“造阶梯”,把学生的大脑看成是一张白纸。有时精心设计一堂自以为可以赢得满堂喝彩的课,结果却因不切实际而使这堂课一败涂地。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一厢情愿,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品德与社会》课明确指出: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重视儿童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同时结合农村学生搜集资料困难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通过课前的精心准备给学生建立一个资料库,这个资料库可以是文本的,也可以是教师自己建立的一个模拟网页,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资料库中寻找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资源并进行总结概括,内化成自己的结论,在课上进行汇报。这样既让学生课上有话可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整理和概括的能力。
三、巧用电化教学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农村学生的生活圈子狭窄,家长的知识水平有限,对外界的了解少。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我们可充分发挥电化教学,尤其是现代远程资源的魅力。“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采用恰到好处的电化教学和远程资源,可使学生在心理上形成最佳状态,乐意学习。现代的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而电化教育具有直观、形象、吸引人的优越性,所以利用电教媒体,可以把文字教材中一些抽象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以形象、具体的画面呈现出来,同时电化教学以其独特的优势,创设适宜的环境气氛与相应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情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并使这种情感得到升华,产生正确行为的内驱力,为转化为道德行为奠定了情感基础。在“我们家乡的环境”的教学中,我播放了有关当地水污染现状的视频。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调查走访,了解家乡水污染的现状及造成的危害,探究其原因,最后集体探究解决办法。其实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提到水污染问题,但始终认识不够深刻,因此,教师播放精编的视频剪辑,充分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感受到水污染的触目惊心后,学生自发的保护家乡的河流意识强烈起来。学生通过环保意识的教育,使学生从小认识到环保问题是关系地球和全人类生死存亡的严重问题。学会从身边做起,持久地采取适当措施保护生态环境,热爱环境,做一个环保的小卫士。
家乡发展变化调查报告范文4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分析、运用语言的能力
我们认为,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以及初步的语言研究能力,提高学生语言修养。现代汉语有助于学生提高对母语的认识,使之系统化,增强按语言规律办事的自觉性,使他们在语言运用中既能“匡谬正俗”,又能求异创新,为他们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语文教学和语言研究工作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现代汉语课程面向的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和相关专业的一年级学生,他们经过高中的学习,大多一开始认为现代汉语就是中学语文的重复,也有的认为现代汉语就是我们的母语,没必要重视,因而对这门课程提不起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要求教师仔细研读教材,积极捕捉、整理、分析各种各样活的语言事实,不断补充、完善授课内容。课堂上,尽量用富有时代感,具有针对性的实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现代汉语中枯燥抽象的理论趣味化,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比如在讲解词汇时,可以尽量多举一些学生身边的实例,让他们参与其中讨论、辨别,选择最准确、贴切的词语表达。语言是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变化的,其中最显著的就体现在词汇上,“神马都是浮云”、“有木有”等网络词语产生的原因何在,又为何会普及开来,这些问题都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做引导、总结。汉语词汇丰富,同样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比如以稻米为主食的南方,稻谷叫“谷”,脱壳的叫“米”,煮熟的叫“饭”;而在北方,稻谷叫“稻子”,脱壳的叫“大米”,煮熟的叫“米饭”。也可以给出一个词,让不同方言区的同学分别说一说家乡方言的表达,比如北京话“一个苹果”,量词用“个”,苏州话用“只”,福建、广州话叫做“一粒苹果”。这些在讲课的时候适当补充,让学生时刻体验活的语言就在自己身边。学习文字时,将汉字与文化结合起来。因为语言不仅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分析汉字的造字法,可以通过有趣的例子将理论形象地讲解。如“贝”字做偏旁的汉字,多和钱财有关,这是因为古人曾用“贝壳”充当货币商品。又如从“取”的甲骨文字形可以看出是用手拿耳,古人打猎或打仗用手拿左耳作为立功的凭证。从“男”“、女”的造字上,可以看出古代男女不平等的历史事实。也可以适当穿插字谜、拆字、填字的游戏,寓教于乐,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掌握基础的语言知识,灵活创新,开阔眼界。现代汉语教学目标主要在于学生能够运用语言,学会分析语言现象,并具有一定的语言研究能力。学生不仅要学会语言知识,更要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要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充分发挥语言工具的作用,将其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不是仅仅让学生死记硬背,那样只能将理论僵化,无益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引导学生活学活用,比如讲到规范用字,可以提前让学生搜集身边或见到的不规范现象,并分析其优劣。学习修辞时,选取名家经典语段,仔细推敲、分析,使学生学会遣词造句,形成较好的表达效果。现代汉语课堂在教授汉语知识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一定的语言研究素养。大胆质疑,小心求证,产生一种问题意识。“尽信书不如无书”,引导学生敢于质疑,永远站在问号的前面。如发现与语言事实不符的情况,及时指出并分析。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堂,积极思考。能够从平时的语言事实中,发掘出隐藏在背后的规律。比如“他的老师当得好”能说,而“他的教师当的好”一般不这样表达,这其中的原因何在?又如在“把+名词+动词重叠”的结构中,“把桌子擦擦”、“把书读读”、“把马溜溜”,都是适当的表达,而“把桌子买买”、“把书借借”、“把马骑骑”却一般不这样说。这其中的规律又是怎样的,可以让学生搜集类似语料,归纳分析,从而得出答案。
二、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语言理论是一个静态的知识体系,但语言能力的培养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用实践去培养和强化。理论的终极目的就是指导实践,现代汉语也一样。它除了要求老师的课堂讲授之外,还需要学生参与进来,成为实践主体,发挥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将书本上的理论切实地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激励质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知识,不断地提高语言素养。从形式上来划分,现代汉语分为书面语和口语,在教学上两者应该兼而有之。然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有限、教学内容繁多、教学观念守旧等因素影响,现代汉语课大多是沿袭学习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模式教学,就形成了重视书面语教学,而忽略口语训练的局面。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尽管试卷成绩良好,却不能流利地表达。常见的是有的学生回答问题语句不通,思路混乱,有的学生普通话表达还不过关,有的学生经常带有“然后”、“就是说”等的口头禅,因此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进行专门的口语训练是十分必要的。“一言丧邦,一言兴邦”,口语表达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首先要让学生树立自觉口头训练的意识。生活中我们每天要与人交际,几乎天天都在使用语言,当与别人交谈时,要注意分析别人的语言,有意识地积极调整自己的语言行为,便于人与人之间的顺利交际。其次,开展“今日我主场”的课前3分钟演讲活动。每节课前可以让同学围绕指定话题或自备话题,进行3分钟的演讲。从音、义、技来要求学生,逐步实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流畅地表达。音主要从发音、吐字、语调、节奏来把握,克服学生吞吞吐吐,纠正学生的不规范发音,能够做到发音吐字清清楚楚,易于让人明白。义主要是演讲的结构和内容上,要求结构清晰、主旨明确、内容丰富。技就是演讲的技术性,要求学生注意站姿、眼神交流和手势语等的运用,克服胆怯心理,得体大方,形成自信从容的交际风度。我们所学的语言知识对于说话和写作大有裨益,教师要及时更新授课语言,结合生动新颖的语料,将语言教学与社会、时代、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在教授文字的时候,有许多关于国家新时期的语言文字工作方针、政策,其中就有和社会紧密相关的语言运用上的规范化问题等,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相关的政策法规,同时也要让他们参与其中。比如可以开展社会用语规范调查,街巷名称、广告标语、报刊杂志上使用语言等等都是鲜活的素材,然后撰写调查报告,开展讨论。这样学生既掌握了知识,也锻炼了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语音教学上,要注意纠正学生固有的不准确的发音习惯,让他们从意识上注意自己的发音。很多学生认为声母、韵母等内容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大不必在课堂上再来学习。殊不知我们不仅要学会发音,还要通过与不同语系的语音的对比,对其产生规律性的认识。也有的同学受方言音的影响,个别发音总是出错,这就要及时纠正和鼓励学生,让他们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多加练习。通过音频的播放,让学生掌握准确发音,也可以让学生做示范朗读,互相比较,共同提高。在词汇和语法教学上,可以开展不同形式的讨论会、辩论等活动,让学生在讨论中对问题产生深刻的理解。比如,“整”、“忽悠”等东北方言词,逐步渗透到日常生活中来,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可以以此为论题展开讨论,从中能使学生更加明确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同音词、多义词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兼语句和主谓短语作谓语的句子也很难分辨,让学生展开讨论,如何分辨,积极思考,教师加以点拨,这样比起单纯的教授效果要好得多。语言理论需要语言事实来支撑,语言事实也需要理论来指导。只有将两者巧妙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语言理论的价值,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课外还可以组织各种主题的兴趣研究小组,比如“汉语方言研究”、“汉语词汇研究”、“社会用语”等,集中组织,围绕主题开展研讨,积极开展提高语言运用的实践活动,从中得到语言实践能力的锻炼。如开展推广普通话活动,使语音教学为推广普通话服务,还可以组织学生到校报社、网站进行文字校对的相关实践,组织各种主题形式的演讲、辩论、朗诵等活动。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了语言课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并从中得到很好的语言综合能力的锻炼。综上所述,现代汉语教学要切实将语言素养成为首要教学目标,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分析、运用语言的能力和语言实践能力。
作者:李琛 单位:西安思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