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翻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寒食翻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寒食翻译

寒食翻译范文1

中国古典诗歌乃中国文学的瑰宝,它蕴藏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映,同时也是文学作品中最精炼的一种形式。而“古诗之妙,专求意象”。(pi,1986:49)意象是诗歌的精髓,诗者所精心构建的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特色。因此,译诗实则译意象。一首诗歌在其译文中能否保留原文的文化韵味与审美要求,并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主要取决于意象的处理,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的过程中,能否传达出汉诗的审美神韵则是摆在译者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一、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意象概念

“语言是意象的物质外壳。在诗人的构思过程中,意象浮现于诗人的脑海里,同时借着词藻固定下来”。(qu 2002:162)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yuan 1987:63)意是主,象是宾;意是目的,象是手段;意是内容,象是载体。诗人拟用其精心构建的审美创造成果――意象,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时候,运用自己的艺术联想和想象,把诗人物化的词藻还原为生动的意象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由此可见,意象是诗歌的灵魂。

二、汉诗中的意象翻译

“汉诗英译要保持本色,首先要辨明什么是本色。这本色,一不在于辞藻,二不在于典故,三不在于形式,而是在于意象以及加强其艺术效果的节奏。”(weng 1986:285)谢天振也谈到了“无论多么好的译文,如果失落,甚至歪曲了原文的文化意象,那就会使读者感到美中不足,有遗珠之憾,有时还会使读者产生错误的印象。”(xie 1999:174)可见在跨文化交际中,意象传达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译语读者对原诗的解读与理解。但由于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两种语言的表达很难实现完全的对等,在语际转换过程中,意象翻译也不可避免地会有一定程度的“失落”。这样就要求译者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来进行补偿,以下向大家介绍三种意象翻译策略。

(一)完全替换法。原苏联学者巴尔达罗夫曾说过:“当译语中因某种原因没有原语中某些成分的等值成分,也无适当的表达手段时,常用补偿法。”(wang 1988:11) 这里的“补偿法”就是本文所阐述的“替换法”。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都拥有其特定而又独特的文化,在诗歌中的意象就会有着各自的文化烙印,正是由于这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在翻译诗歌中的意象时,译者可从目的语中寻找一个类似源语意象概念的意象进行替换,从而对源语意象意义的“失落”作出“补偿”,使译入语读者获得与源语读者相似的认知和审美体验。在翻译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佳人》中有这样一句“新人美如玉”。“玉”这一意象自古在中国有着“美丽”与“纯洁”的意味,用它来修饰女子更是说明此人美丽可人,冰清玉洁。但如果把此意象翻译成“beautiful like a jade”,恐怕译入语的读者很难体会到其中的意味,甚至还会造成误解。这时译者就需要在译入语中找到一个与“jade”有着相同或相似意义的意象来替换它,于是译者找到了“lily”或“rose”,在西方,此二词有着同“玉”相同的认知与审美概念,所以此句最终翻译成“sweet as a lily”或“ sweet as a rose”。同样在诗人王维的《相思》中,诗人用“红豆”这一出自典故的意象抒发了对友人的怀念,诗中的最后一句“此物最相思”被英国学者Innes Herdan 译成“ These are the best forget-me-nots”,把“红豆”替换成了西方的“勿忘”,可谓妙笔生辉,精彩绝伦。

(二)部分替换法。刚刚我们列举的两个例子都是在译入语寻找与源语意象意义相同或相似的意象进行替换,可并非源语中所有的意象都能在译入语中找到认知和审美概念近似的意象进行转换,这时,译者就需要保留部分源语意象的意义,使译入语的意象能与源语意象具有相近的意义。比如在李白的《怨情》中有这样两句:“美人卷珠帘,深坐颦娥眉。”许渊冲先生译为“with eyebrows knit she waits in vain。”而Amy Lowell 将其译为“ she sits in an inner chamber, and her eyebrows, delicate as a moth’s antenna”。在中国,“娥眉”是用来修饰人的眉毛浓密弯曲,许渊冲先生出于句式对仗的考虑,只把“娥眉”中的“眉”译出,虽然没有完全把意象“娥眉”的意义全部译出,但却保留了其主体部分的意义,在意象的认知意义方面看,也可算是语义上的对等了。而Amy Lowell的译文虽把“娥眉”的语义意义全部译出,但看起来却让人有些毛骨悚然,连中国的读者都很难想象出长有飞蛾触角般眉毛的女子是什么模样,更不用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的西方读者了。所以,相比之下,许渊冲先生作出的保留部分意象意义的选择还是明智的。

寒食翻译范文2

【关键字】话题式主语,主语突出,英汉翻译

对于汉语译文的质量,除了排在首位的信息准确这一要求外,最重要的就是符合中文表达习惯,即没有俗称的“翻译腔”。所谓“翻译腔”就是由于受到了原文英文的牵制而使译文表达青涩不自然。要想避免这一问题,就要首先弄清中英两种语言在表达过程中有哪些差异。虽然两者的基本语序比较相似,但毕竟来自两种语系,两者的差异还需要引起译者的重视。其中的一项差异就是汉语的话题式主语特点。

“话题式主语”是指句子的基本结构是话题--说明。20世纪70年代西方学者Li, Charles N和Sandra Thompson从语言类型学的角度指出:汉语是话题占突显地位的语言(topic-prominence),英语是主语占突显地位的语言(subject-prominence)。[1] (张爱华,2011)英语中,主语和谓语的关系可以是施事和动作的关系。在汉语中主语和谓语的关系与其说是施事和动作的关系,不如说是话题与说明的关系[2](赵元任,1968)。

出现英汉这种差异的原因归根究底还是由于中文意合、英文形和的特点。英文在一个意群中不经常更换主语,为了符合严谨的语言结构,有时甚至要使用被动句来避免主语的更换。而中文则不然,中文主语更换频率较快。主要是因为其以话题作为中心,而不是以某一主语人称作为中心。侧重点不同,主语的选择自然不同。

以下为中文话题式主语的几种分类情况:

1、汉语的主谓结构与英语的偏正结构

例:BAT electrical fan features big wind flow, low electricity cost, low temperature rise and nice design.

蝙蝠牌电扇具有风力大、用电省、温升低、造型美等特点。

英文原句是以BAT electrical fan为主语引出的一系列特点,中心点没有变,始终是“电扇”。而中文在描述电扇特点时,却不断的变换主语,形成短小的主谓结构,即“话题——说明”。话题为风力、用电、温升、造型;说明为大、省、低、美等一系列形容词。将原文的“大风力、低耗电、低温升、美观造型”这样的偏正结构转化成中文的主谓结构,更突出了话题式主语的特点。如果保留原来的语序则一不能强调话题,二不符合中文习惯。

这样的结构转化在英译汉中比比皆是,尤其是在一些描述语篇如旅游文本、人物刻画文本中更是常见。

2、句子重点

例:They have encountered innumerable difficulties.

对比:①他们遇到了无数困难。

②他们遇到的困难数都数不清。

不可否认,这两种译法都可以接受,因为原句信息都毫无遗漏的表达出来。但是要指出的一点是:到底原文的重点在哪里?原文是在强调他们“遇到”困难,而非“解决”困难?显然不是这样。句子的重点应在“innumerable”,译文②将其处理为说明部分“数都数不清”,而话题自然为“困难”,这样便把句子的重心进行了转移,而不只是译文①那样描述一个事实。

3、存在句与形式主语句的译法

There be 存在句和形式主语it句是英文特有的句型,中文中没有这样的表达方式,因此如果跟着原文就会令译文读来虽无大碍但略显蹩脚。下面的一句便是一个实例。

例:How does the stock market affect business investment? There are three direct affect. First,……

股票市场是如何影响商业投资的呢?直接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

There be 存在句实则为倒装,翻译时不能以there 为主语,而应找到其真正主语direct affect,说明部分是“three”。有了这样的框架,再略加润色所得到的译文就要比“有三个直接影响”要完整,而且增强了与后文“其一”的连贯性。

4、中文习惯

例:The substance reacts three times as fast as the other.该物质的反应速度是那种物质反应速度的3倍。

由于中文属于汉藏语系,自然可能缺乏与英文的某些对应表达,如本句中的“react”就不能译作“该物质反应得是那种物质的3倍之快”,读来令人不知所云。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将句子想要表达的“话题”找到。本句想要表达的话题不是“The substance”,它只是主语,话题应是“反应速度”。这样再加上后面的说明成分“是几倍”就顺理成章了。这样的译文没有漏掉原文的一点信息,又能更加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

例:The Center is running a series of talk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ce and literature, in which poets and scientists discuss how scientific ideas over the past two centuries have influenced literature and social change.

这个中心正在举办关于科学与文学关系的系列讨论会。与会的诗人和科学家们的讨论议题是:在过去两个多世纪里科学思想对文学和社会变革的影响。

原文中discuss 引导了一个较长的宾语,如果直译则为“就在过去两个多世纪里科学思想对文学和社会变革的影响进行了讨论”。这无疑显得很臃肿,还不符合中文短句小句的思维方式。本句实际上就想要点明所讨论的议题是什么,而不必保留原来的动宾形式。所以应将“讨论议题”作为主语,这种做法还能够将想要表达的关键内容置于句尾,符合中文习惯。

从话题式主语的角度看英汉翻译不仅可以解决汉语缺乏英语对应表达的问题,还可以使译文更加流畅,符合汉语的散句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使译文读者得到与原文读者同样的阅读感受。

参考文献:

寒食翻译范文3

1、《后汉书·赵憙传》原文:

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更始乃征憙。嘉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后拜怀令。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其年,迁憙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 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 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憙典边事,思为久长规。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及薨,车驾往临吊。时年八十四。谥曰正侯。

2、译文:

赵憙字伯阳,南阳郡宛人。从小就有节操。堂兄被人杀死,无子,赵憙时年十五岁,一心想着为兄报仇。于是操练兵器,结交宾客,后来就去复仇。而仇家都生病了,无人抵抗他。赵憙以为因病报仇把人杀死,不是仁者想法,暂且放弃而离去。回头对仇者说:“你们如果病愈,应远远避开我。”更始即位,舞阴县城大姓李氏拥城不降。更始派遣柱天将军李宝去招降李氏,李氏不肯,说:“听说宛人赵氏有孤孙赵憙,信守节义,非常著名,愿向他投降。”更始就征召赵憙。赵憙还不到二十岁,召见后,即任为郎中,偏将军事务,让他到舞阴,李氏就向他投降。光武攻破了王寻、王邑,赵憙受了伤,有战功,回来后拜为中郎将,封勇功侯。邓奉在南阳造反,赵憙平素与邓奉友善,屡次写信给他,恳切地指责他,而造谣的人就诬告赵憙与邓奉合谋,帝以此感到怀疑。等到邓奉失败,光武帝搜得赵憙写给邓奉的信,于是大惊道:“赵憙真是一位长者啊。”后来拜为怀县县令。大姓李子春起初担任琅邪相,豪强掠夺兼并,为人所患。赵憙一到任,听说他的两个孙子杀了人未查出,就极力查问其中的,逮捕拷问李子春,两个孙子自杀。京城为他说情的达数十人,最终没有听从。当时赵王刘良病重将死,光武帝亲临看望赵王,问他有什么要说。赵王说:“我平素与李子春相好,今犯罪,怀令赵憙想杀他,愿乞求留其性命。”帝说“:官吏奉法,法律不可歪曲,你再说还有什么要求。”赵王再没有说话。这年,升任赵憙为平原太守。当时平原盗贼很多,赵憙与诸郡讨伐追捕,斩其首领,余党受其株连者数千人。赵憙上书说:“恶人作恶罚及其身就行了,可将他们徙往京城近郡的地区。”帝听从了他的建议,就将他们全部迁移安置到颖川、陈留。于是提拔荐举有义行的人,诛杀锄掉奸恶之徒。后来青州发生大蝗灾,蝗虫一侵入到平原郡地界就会死掉,平原境内连年丰收,百姓歌颂。二十七年,被授予太尉官职,赐爵关内侯。当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都来入朝修好,帝令赵憙主持边疆事务,打算作长久规划。建初五年,赵憙生病,帝亲临探视。等到病逝之后,帝亲往临吊。时年八十四岁,谥曰正侯。

(来源:文章屋网 )

寒食翻译范文4

关键词:翻译 汉译英 技巧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3(a)-0218-02

考试文章汉译英的翻译有章可循,但由于翻译涉猎内容广泛,考生译文颇为生硬,或捉襟见肘。该文为初学者对长句的切分、句子逻辑分析、词汇选用以及英语思维下翻译行文提供一些技巧。

1 准确把握长句的切分

翻译考试一般为时政类翻译。此类文章原文文体十分正式,逻辑非常清楚,找准逻辑是做题的第一步。一般采用三步走战略,具体是指,中文长句中第一步给出理念指导方针和原则;第二步具体阐述在这种方针原则的指导下都做了什么,或者要做什么;第三步给出结果或者要实现的目标。具体行文时,可以按照以上逻辑先分出三部分,再根据每一步信息的多少进行二次切句或者灵活整合,如果其中一部分过长,可以切分之后翻译,若某一部分信息量较少,则可以与前后两个部分整合进行翻译。

如,同时我们也将反腐作为缩小贫富差距的重要方面,通过坚决反腐来有效遏制有贪污、收受贿赂、渎职等产生的“灰色收入”,切断权钱勾结的链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分析:该段选择刘晓明大使的演讲稿,遵循“三步走”的原则,对该段落进行逻辑整合,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属于“理念原则和指导方针”;第二部分属于“策略”;第三部分属于“实现的目标或达成的结果”。

再如,中国海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双赢、责任、诚信、创新、关爱的企业理念,实施协调发展、人才兴企、科技创新和低成本战略,坚持特色发展道路,推动公司的高效高速发展,努力建设国际一流能源公司。

分析:按照三步走原则,将段落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理念或者原则;第二部分为措施;第三部分为目的。但是第二部分“措施”为四字结构,翻译时需要解释,造成英文句子较长。所以可以将第二部分“措施”再次进行切分断句,使句子长短适中。

2 句间逻辑

切分句子之后,我们本可以对句子逐个翻译,但需要考虑如何将散乱的句子串联起来。汉语重意合,句子之间常靠内部的逻辑关系联系在一起,所谓“形散而神聚”;而英语重形合,句与句之间往往靠各种语言形式紧密结合。所以考生在进行汉译英翻译时,首先要确定汉语句子内部的逻辑,再根据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添加句间关联词或转化为从句,体现句间逻辑关系。

比如,我将时政类句子划分为指导思想或方针、行动和目标三部分。为了体现句间逻辑,应当在句子之间添加句间关联词。

下一步,还要立足中国的基本国情//处理好市场与效率,发展与分配的关系。

Going forward, we will take full consideration into China’s realities. That will mean striking a balance between market and efficiency, and between development and distribution.

分析:按照第一步的方法,可以将句子划分如上。第一部分是指导方针,第二部分是具体的行为。在翻译考试中,大部分考生的第二句话会翻译为“China will…”将句子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割裂,没有注意句子逻辑的关系。而答案“That will mean…”运用的恰到好处。This指代上文,mean引出下文,连接了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充分体现了两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3 灵活恰当用词

词语的灵活正确选择取决于对原文词义的准确理解,在具体运用中,词义往往要随着语言情境千变万化,因此,必须熟悉词在运用中的灵活变化,才有可能给出地道的翻译。学生在翻译考试中的用词主要有两方面的缺点:第一,不善用副词;第二,不能灵活选用动词。

(1)副词的使用。考生经常将形容词对应翻译,不会为译文添加相应的副词。其实,副词在英语书面语中作用不可低估,起修饰或限制动词或形容词作用、表程度或范围。在英文行文中,添加适当的副词,会使文章立体感凸显。不能为了翻译而翻译,字字对应,而是站在写作的角度上行文。

例如,历史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和价值的文化状态。考生经常会翻译为time-honored, well-kept and valuable cultural legacies.“历史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和价值”并列的三个形容词并非有着同等地位,文中更强调“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和价值”。如果翻译成“valuable cultural legacies”,并未将重要程度都体现出来,应当添加“highly”,翻译为“time-honored,well-kept and highly valuable cultural legacies”。

(2)动词的使用。在翻译考试中,如果中文反复出现同一个动词,英文需要采用不同动词,可以充分展现译者翻译功底,有效提高译文翻译质量。

例如,高度重视教育,可以翻译为: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education/highly value education/highly cherish education/put education high on the agenda 每一常见的动词有很多种表达方法,学会灵活运用动词,会使译文更加生动,但是动词的选用也应当结合上下文,选用最恰当的动词。

4 英语思维指导翻译行文

我们学习英语是从简单的英语表达开始,其中部分中英文是相互对应的,也使我们养成了翻译时一一对应的习惯: 找到中文的主谓宾,按照英语语法结构排列,这样就可能出现译文的表达不地道,甚至外国人看不懂的情况。因为中英表达很少一部分是可以对照翻译,但很大一部分并不相互对应。所以在翻译中应当坚持“得意忘形”的原则,用英语地道用法来表达中文意思。

如,“我要努力学习”在英语中对应的地道表达就是“I will work hard”。但是,“道路决定命运”不可以译为“Path decides destiny”,因为在英文中没有对应的表达。我们应当选取英文中地道表达“A right path leads to a bright future.”来表达“道路决定命运”。可见,养成运用英文表达的习惯,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英文思维,才能不断提高英文翻译质量,最终达到准确地道的翻译。

总之,翻译是一门艺术,虽然说有技巧可循。但笔者认为考生最主要的还是要提高自己的双语水平,大量阅读与自己水平相当的、优秀的和正宗的英语原文,广泛吸收准确和地道的表达,在学习过程中还要长期坚持英汉互译的练习,日积月累,循序渐进,才能量变引起质变,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完成高质量的译文。

参考文献

[1] 刘晓明.解析五热词:中国发展前景光明[J].名流, 2014(3).

寒食翻译范文5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歇后语;翻译;方法;技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韩两国之间文化交流也日益密切,尤其是两国的文人把韩国的优秀作品翻译给中国的读者,把中国的优秀作品也翻译成韩语给韩国的读者,这样一来,也难免涉及文学作品里面的经典语句,如成语、歇后语、典故等语言的精华。汉语习语中的歇后语最能反映汉民族的语言习俗,如能正确理解和运用歇后语,也能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1. 跨文化交际翻译

跨文化交际是对不同文化源的信息的编码和解码的过程,这个过程受到社会文化、心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又因文化而异,阻碍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2]

不同的民族透过统一喻体的不同运用,可体现其价值观。如汉语的“江山易改,秉性难移”翻译成韩语的话“? ? ? ?? ???? ??”;“?? ?? ?? ???”韩语的两个句子都合乎原意,前句是意译,以韩国人的思维方式和逻辑的表达方法,后一句是口头通俗的说法。

2. 歇后语及其特点

歇后语是汉语习语的一种,习语是指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表达形式。歇后语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部分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部分是解释、说明,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3]

歇后语充分展示了汉民族的语言风格,是民族文化与智慧的结晶,是语言的精华。歇后语大都言简意赅、遣词隽永,有形象生动鲜明、富有韵律节奏的特点。[4]

3. 汉语歇后Z的韩语翻译

翻译需要克服语言和文化的双重障碍。如果独特的语言形式又表现了民族性极强的思想内容,翻译就更难了,汉语中的歇后语就是这种类型的代表。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主要来自汉字文化,汉字由于其发达的表意功能造就了独特的汉字文化,汉字的偏旁、部首促进了其形音会意的特点。因此,歇后语是汉语独有的语言文字表达形式,翻译好歇后语是件不容易的语言活动。

3.1 歇后语的分类

歇后语从结构与内容上看可分三类。谐音、谐义类,比喻类,故事类。具体如下:

第一,谐音、谐义―双关类。如: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一根筷子吃藕―挑眼;这种歇后语运用谐音或词语语义上的双关通过联想来表达意义,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种意义。

第二,比喻类。如:电线杆上晒衣―-好大个架子;当官不坐高板凳―平起平坐。此类歇后语是用客观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其后半段的“谜底”也自然在想象之中。

第三,故事类。如:老包断案―脸黑心不黑;齐威王猜谜语―一鸣惊人;刘备卖草鞋―本行。此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5]

3.2 找出歇后语和韩语的对应关系

歇后语是汉语中独有的修辞手段,汉字由于其发达的表意功能造就了独特的汉字文化,而韩文字是表音文字,韩语中没有相应的对应格式,韩语中的熟语(成语、谚语、惯用语等)的发展长期受到汉语的影响。由于汉语和韩语的语言表达格式和方式不同,在韩语里找不到和歇后语完全对应的格式,但是广义上讲歇后语也属于熟语、习语。因此,韩语的部分熟语、俗谈中能找到与歇后语在表达方式和喻义方面一致、相近或相反形成了一定的对应关系。[6]

第一、喻体相同,喻义也相同。如:上天摘月亮―难上难 (??? ? ??);笼屉里倒水―白搭 (??? ? ??)。

汉韩两种语言用共同的形象表达了相同的喻义。尽管如此,语法结构上仍有差异。即汉语有解释部分,韩语却没有。

第二、喻体略有不同,喻义相同。如: 老虎嘴上拔毛―寻死;不知厉害 (?? ? ? ???);猫哭耗子―假慈悲 (???? ???)。

这些例句的形象略有不同,但表达了同样的文化内涵和深层喻义。

第三、喻体完全不同,喻义相同。如: 正月十五拜年―晚了半个月 (?? ? ??);

麻花上绣花―好上加好 (? ?? ?);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 ?? ?? ????)。

中韩两国的历史背景、文化风俗、价值取向、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使两国语言的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 “麻花”、“绣花”、“?”这些极具民族特色的事物也体现了歇后语和韩语熟语源自民间生活并带有深层的民族文化烙印。

第四、喻体相似,喻义不同。如: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 ?? ??? ???);

雨后送伞―虚情假意 (? ?? ? ??);过年娶媳妇―双喜临门 (? ?? ?)。

有一些韩语熟语看似和歇后语喻义相同,但实际上略有差异。在上文例句中,韩语俗谈(? ?? ??? ???)经常以“为时已晚”的意思使用;韩语俗谈(? ?? ? ??)经常以“打一巴掌揉三揉”的意思来使用;韩语俗谈(? ?? ?)则表示“摇摆不定、犹豫不决”的含义。

3.3 歇后语的韩语翻译方法

我们经常提到的翻译标准有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重神似而不重形似”、钱钟书的“化境”、许渊冲的“三美”;国外则有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或“动态对等”等。这些主张并不互相矛盾,而是相互影响、互为补充、不断完善的。虽然侧重点不同,但中心都是主张译文要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意义,保持原文的风格,尽可能地保证原文与译文的等效或等值,使译文读者能够获得与原文读者如出一辙或大致相同的感受。[7]

3.3.1 直译方法

(1) 喻义歇后语

喻义歇后语一般地讲形象性强,喻义清楚,在韩语中直译也能产生一定的修辞效果。因此,可以运用直译法来翻译。如:他们现在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 ???? ?? ??? ??? ??? ???? ??? ???);他现在是老牛追兔子―有劲使不上。(?? ?? ??? ?? ?? ??? ?? ??? ? ?? ??)。

他远走高飞了,你现在找他,岂不是大海里捞针―无处寻吗?(? ??? ?? ?? ? ???. ??? ?? ?? ???? ? ???? ?? ?? ???)。译文只译了谜面,谜底没有译,但表意准确,而且也达到了原文的修辞效果。[8]

(2) 谐义歇后语。谐义歇后语可以只翻译前半部分。谐义歇后语与喻义歇后语不同,它是通过谐义交替表达意思,其表意方式是间接的,是一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双关的修辞手法。所以,谐义歇后语不必将前后部分都译过来,只翻译谐音的喻义部分就可以了。比如:

城门外的砖头―踢出来的。(? ?? ?? ???);快刀坎西瓜―一刀两断。(?? ?? ???)。

(3)喻事歇后语。歇后语前半部分比喻和后半部分喻义都属于一般事物或情理,比喻关系一目了然,易于为译文读者所理解,那么可以将前后两部分都整体翻译。如: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 ??? ??? ??? ??? ????);杀鸡取蛋―只图一时。(?? ?? ?? ? ?? ??? ??? ??)。

3.3.2意译方法

(1) 喻事歇后语。前半部分的意思或修辞手法不易为译文读者所理解,或容易造成曲解的,只翻译后半部分。如:打破砂锅―问到底。(??? ??? ???);破饺子―露馅了。(?? ????);肉锅里煮元宵―混蛋。(? ? ?);我还以为他改好了呢。没想到还是外甥打灯笼―照舅(旧)。(? ? ??? ??? ????? ??? ? ???? ? ??????)。

(2) 后半部分是固定成语或谚语的歇后语。这一歇后语一般只翻译后半部分相应的韩语成语、惯用语、谚语等。因为后半部分的成语、谚语、惯用语广为流传,认知度高,可以用易于x者所熟悉的成语、谚语、惯用语来代替。如:大石头落沉海―一落千丈。(????);

瞎子坐上席―目中无人。(????)。

(3) 前半部分是包含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民俗等文化内涵的歇后语。这一歇后语存在文化差异,令译文读者费解,这时只翻译后半部分。歇后语中有相当一部分源于古代的传说、神话、历史故事,包含了古典作品中的人物、事件或民族风俗。这部分内容对译文读者来说很陌生,不妨直接用韩语中具有相应意义和修辞色彩的语言,只翻译后半部分。如:武大郎上墙头―上不去下不来。(???? ???? ? ??);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 ??? ????)。

(4) 后半部分是双关语的歇后语。歇后语的前后两部分从意义上和逻辑上都没有任何关联,只是取后半部分某个字的谐音或谐义,幽默地表达其比喻意义。这时就不必拘泥于前半部分的内容,只转达后半部分即可。如: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 ??):

老九的弟弟―老实(十)。(????):石头落水―沉没(默)。(???????)。

双关是汉语独有的修辞方式。这种译法虽然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喻义,但原文双关句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却大打折扣。

3.3.3 套译方法

一些汉语歇后语尽管原文很形象,但由于汉语韩语两种语言在文化和语言上的差异,就不得不改变一下原来的形象,用一种读者十分熟悉的比喻来进行翻译。这事实上就是一种套译,译文和原文采用各自不同的比喻,来创造同一种形象,传达同一种精神,达到一种异曲同工,殊途同归的效果。因为文化翻译的重点就是在译语文化中保留原语文化的意象,而套译是一种以译语读者为趋向的翻译策略,主张用译语文化中的意象来替换原语文化的意象。如: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 ??):水缸里的王八―跑不了。(? ?? ? ?):秋后的蚂蚱―蹦Q不了几天。(?? ?? ???):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 ?? ?? ? ??)[9]

这几个歇后语中的比喻对韩国人来说很陌生,容易产生错误的语义联想。翻译时可以舍弃原文的形象,使用韩语中常见的比喻,符合韩语表达习惯,让读者一目了然,能传神传义。

3.3.4 仿译方法

仿译是指翻译外语中词或词组的一种方法,通常借用外语词的语义结构或语义的组合模式。仿译,有时候也称借译或译借。仿译是一种逐词逐句的翻译方法,仿译以原文为参照模板,仿原文形式复述或再现原文的思想内涵,在译文中保留仿拟修饰。如:黄鼠狼给鸡拜年―没按好心。(???? ??? ???? ??? ?? ? ??):墙上的草―随风倒。(? ?? ? ?, ?? ?? ????):断了线的风筝―谁知哪里去。(? ??? ?, ??? ?? ?? ??):兔子尾巴―长不了。(????? ?? ??? ???)。

4. 结语

总之,歇后语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应该根据具体语境和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在跨文化交际翻译视角下,歇后语的翻译决不能仅仅盯着语言形式的转换,更要透过语言表层了解其蕴藏着的文化内涵,并进行仔细的文化比较,寻找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平衡点。汉语歇后语翻译的根本任务是解释源语和目标语所反应的文化的深层结构,中韩两国交流历史悠久,在语言表达方式、思维逻辑、文化意蕴上既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少差异,翻译时要把握好两种语言文化的异同,灵活掌握多种翻译方法,最终达到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目的,顺利进行跨文化交流的活动。

参考文献:

[1]马丽. 歇后语韩译策略 [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14.11.

[2]金惠康. 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篇 [M]中国出版集团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0

[3]王军云. 谚语俗语歇后语精粹 [M]中国华侨出版社,2007

[4]杨根培 李延林. 从跨文化视角看歇后语之英译 [J].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

[5]王军云. 谚语俗语歇后语精粹 [M]中国华侨出版社,2007

[6]马丽. 歇后语的韩译策略 [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11

[7]李延林 夏志明. 论英汉文化翻译的理论与实践 [M]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9

寒食翻译范文6

【关键词】英汉翻译 翻译文化 失落文化 差异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4-0075-01

翻译是语言的翻译,更是文化的翻译。积累掌握文化知识,了解背景知识对翻译者来说十分重要,它对保证译文质量,促使译者忠实、准确地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和精神风貌等助益匪浅,反之,则易造成文化意义的丧失或不达。

一 不同的思维方式造成文化差异和文化意义的不达

由于英汉语言各自的发展历史的不同、环境的差异,所以英汉民族在思维方式上也存在着差异。中国人的思维特点是内向的、辨证的、主观的、整体的;英国人的则是外向的、分析的、客观的、具体的。孔子曰:“吾日三省吾心”,思维活动对内;英国人则讲:“out of sight,out of mind”,思维对外;中国人身处内陆,取名为“中国”;英国人身处海岛,说“above the horizon,above the heaven”(地远天边);中国人重主观,善用人作主语,多用主动语态;英国人强调客观性,善用抽象名词和物作主语,多用被动语态。如:英语里说“self-taught”,译成汉语是“自学”,而不是“自教”;再如英语说“emergency exit”,在汉语中成了“太平门”,而不是“危急门”。

二 自然与地理位置的不同导致文化意义的损失

英国是一海岛,是典型的海洋性气候,因此英语中有许多与“雨”或“海洋”有关的词语和短语。如:“as close as oyster”(像牡蛎一样的紧),译成汉语却为“守口如瓶”;“to fish in the air”译成汉语为“水中捞月”,而不是“空中钓鱼”;以上这两个翻译,在意义上虽然与英语原文有异曲同工之处,但其中的文化意义在翻译过程中损失殆尽。在中国农耕用牛,马主要作为坐骑;而在英国农耕用马,牛主要作为食用肉的提供,这种相同的文化也反映在语言中,如:“as strong as a horse”,译为“强壮如牛”;“to talk horse”译为“吹牛”。

三 英语习语翻译时的文化意义不达或误译

习语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包含着大量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背景,具有鲜明的形象和比喻,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习语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因此习语的翻译要同时处理语言和文化的矛盾,不仅要译出原语习语的形象、喻义、修辞,还要译出其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程度的文化交流。

英汉语中有些习语在语气形式和喻体形象上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给人以不谋而合、天造地设的感觉。如:to st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to be on the thin ice.(如履薄冰);an eye for an eye, a tooth for a tooth.(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但毕竟英汉民族的生活环境、风情习俗、等有着较大的差别,因此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所形成的习语无论在语言形式上或表达方式上都各有特色。在翻译中,能译出本义已相当困难,想要再保持原文的形象比喻、丰富联想、修辞效果以及民族色彩是很难的,故易出现表层与深层意义的脱节、意义与形象不能兼顾的问题,英语文化的某些含义便不能表达出来,甚至完全丧失。

四 英语翻译中宗教文化意义的失落或误译

英汉两民族的不同,自然也会体现在语言方面。英语中出现的文化主要是基督教文化,《圣经》在整个西方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中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与之相应的是在我国影响极为深远的佛教文化。两种文化在思维习惯上、语言表达形式上、词汇意象和含义上,都有着自己的特色,故在翻译时特别要引起注意。例如:If we try to implement these harebraincd ideas(that English should be replaced by Hindi and the 15 recognized state languages),India will become a Tower of Babel.(Anita Pratap)句中的“Tower of Babel”,如果直译为“巴别通天塔”,对于不熟悉《圣经》内容的读者来说等于没有翻译,因为不知其为何物。“Tower of Babel”出自《圣经 创世纪》第十一章,Babel是城市名,诺亚的后代拟在此建造通天塔,上帝对他们异想天开的狂妄计划甚为恼怒,于是变乱建塔者的语言,形成交流障碍而无法合作,最后通天塔因此而没有建成。现此短语称为“语言障碍”的同义语,由此全句可译为:如果我们实行这些轻率而愚蠢的主张,以印度语和其他十五种官方承认的各邦语言取代英语的话,印度就会因语言的纷杂而乱成一团。

五 结束语

总之,在翻译过程中,双语对比永远在思维中进行着。作为外语教学和翻译者,除了通晓两国的语言文字外,还必须深刻理解两国的语言及文化差异,具有一定的跨文化意识,尽量减少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文化失落。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