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课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课件范文1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关于几何初步知识的安排特点是:从一年级第一册教材起逐步安排学生能够接受的几何初步知识,其中第六册教材中安排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第八册教材中安排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认识,清楚了其特征及底和高的概念。而本册(第九册)教材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在学生掌握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安排的。所以若想使学生理解掌握好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必须以长方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为基础,运用迁移和同化理论,使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一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另外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这一内容学习得如何,直接与学习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有着直接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会运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 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够运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正确计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
教学难点:
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四、教具学具:
1.用Flash对照教材上的插图制成复合课件为教师的演示教具;
2.剪成一个长为40厘米,宽为30厘米的长方形和底为40厘米,高为30厘米的平行四边形硬纸片为教师演示教具;
3、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平行四边形纸片和一把剪刀。
五、教学环节:
根据新课程理念,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我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可以积极的动脑思考、动手操作,从而妥善的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完成好,我安排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 复习迁移
由已知到未知,即由旧知识引入新知识,引导学生进行类推,掌握新概念。这是教学抽象的数学知识的一种重要途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内容,与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有着密切的联系,适合用这一途径进行教学。
具体做法如下:
1.出示长方形教具:一长方形的长是40厘米,宽是30厘米,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出示平行四边形纸片,提问:这是什么图形?什么叫平行四边形?谁能指出它的底和高?(底40厘米,高30厘米)
3.比较黑板上长方形与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谁大谁小?
在这里通过第1、2两道题的复习,使学生清楚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并清楚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底和高的含义,为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打下了扎实的基础。通过第3题的练习,产生悬念,引起学生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动机与欲望,教师由此引出新课。
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仅靠肉眼观察是不够的,必须科学地计算出它们的面积才能正确比较。长方形的面积我们会求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进入第二个环节。
(二)、 引导发现
在这里,我化抽象为具体,将书中的插图整合到一起制成课件,便于学生观察比较。
首先通过数方格引导学生发现:当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相等时,它们的面积也相等。
具体做法如下:
1、出示复合Flash课件,从中取出一个小正方形,使学生明确,每一个小方格的边长都是1厘米,面积是1平方厘米。
2、让学生观察图中出示长方形,让学生数一数,长、宽及面积各是多少?
3、在图中出示平行四边形,让学生数一数,它的底、高及面积各是多少?(出现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
4、观察数出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然后借助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引导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具体做法如下:
1、引言:用数方格的方法求面积很不方便,因此我们有必要探索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一般方法,你们有信心完成吗?
2、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纸片,从平行四边形的顶点向对边做一条高,然后沿这条高线用剪刀剪开,将剪开后的两部分拼成一个长方形。
3、出示课件“平行四边形到长方形的转化过程,加强学生印象,辅助学生理解,让学生分组观察思考:把剪拼后的长方形与原平行四边形比较。提问:①面积是什么关系?为什么?②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4、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板书)
5、公式用字母表示。这一步骤需要使学生清楚每个字母的含义,并且知道S=a·h也可以写成S=ah。(板书)
6、引导学生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让学生看着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回答:若想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该知道哪些条件?然后让学生比较新课开始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面积的大小,解除悬念。再让学生独立思考书中的例题,在教师的扶持下,让学生在黑板前和黑板下齐做,教师巡视指导,共同订正。
(三)、巩固深化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为学生设计了梯度练习,以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和深化,习题可以根据情况进行增删。
1、 求下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单位:cm)(给出几个平行四边形图形。)
2、在两条平行线间画出两个平行四边形试判断甲和乙谁的面积大?谈谈你有什么发现?
3、铺一块底20米,高15米的平行四边形草坪,每平方米草坪售价15元,铺这块草坪总共用多少元?
(四)、课堂总结
我总结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清楚: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它的底和高或量出底和高。
(五)、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图略
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课件范文2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1)P64-65
例1、例2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1、利用割补、拼摆等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3、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中,感悟“化归”的数学思想,并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评价关注点
学习兴趣:活动兴趣;学习习惯:操作习惯
;学业成果:简单应用
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
平行四边形纸片、平行四边形模型、多媒体课件
教学
环节
目标指向
师生活动
评价
关注点
一、复习导入
认识平行四边形;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理解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1.说一说下面各是哪些图形?
2.我们最近研究的是哪些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3.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长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
4.
揭题: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求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能有针对性、清晰有效地运用相关的数学语言表达与交流。
二、探究新知
利用割补、拼摆等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经历面积的推导过程,具有一定的猜想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中,感悟“化归”的数学思想,并获得成功体验。
(一)猜测
1、首先我们通过数格子来看看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并在课堂练习本上记录。
2、还是通过数格子来看看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也做好记录。
3、比较两次记录结果,你发现了什么?(长方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4、比较这两个图形,你还发现了什么?(长和底,宽和高相等)
4、根据这个发现,你觉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二)推导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到用平行四边形的底乘以对应边上的高求面积的方法是正确的,怎样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呢?现在做个实验:把平行四边形剪一刀,拼成一个长方形。想不想试一试?
1.(学生操作后)提问:
①你是沿着哪条线把平行四边形剪开的?
②剪开后,你是怎样拼成长方形的?(边回答边演示)
2.学生操作后教师提问:
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关系?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形成完整的板书)
长方形面积
=
长×宽
平行四边形面积=
底×高
3.用字母表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S=ah
(三)应用
1.根据公式,说说要想求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填表
2.判断题
(1)
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它们的面积就相等。
(
)
(2)
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它们的底和高不一定相等。
(
)
3.求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正确明白操作要求,能够主动利用提供的材料进行操作,并且边操作边认真记录。
认识平行四边形;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
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通过观察、操作、验证等活动,亲历探索平行四边形特征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经历动手操作、探索、发现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对解决问题有充足信心,能主动思考、积极作答。
独立完成课堂练习,并且正确率高。
三、巩固练习
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中,感悟“化归”的数学思想,并获得成功体验。
1、一块近似平行四边形的地,面积是24平方米,底是6米,求这块地底边上的高是多少米?
2、选择合适的条件计算面积。
合作学习的意愿强烈,积极参加小组活动。
在学习过程遇到困难,能积极寻求同伴合作,解决问题。
感受图形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
四、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让我们知道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如何推导,如何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你对你今天的学习评价如何?
板
书
设
计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解:S=ah
=5×2.5
=12.5(㎡)
答:这个平行四边形停车位的面积是12.5㎡。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底×高
S
=
a
h
长方形的面积=
长×宽
转化
书面作业设计
校本练习册
教学反思
课题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P65
试一试
课型
练习课
教学
目标
1、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初步学会利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求有关数据。
3、能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底(高),正确地求高(底)。会应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4、经历观察图形、分析数据的学习过程,寻找必要条件计算相应数据。
5、初步形成仔细观察图形、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解决,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根据题意灵活仔细地整理数据计算面积以及对同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分析理解。
评价关注点
学习兴趣:活动兴趣;学习习惯:操作习惯
;学业成果:简单应用
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
平行四边形纸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
环节
目标指向
师生活动
评价
关注点
一、基本练习
能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能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底(高),正确地求高(底)。会应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1、求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单位:CM)
(1)
(2)
(3)
师:逐题统计做对的人数,第(3)题,你为什么要用20×10来计算?
生:平行四边形的形外高是10CM,对应的边是20厘米,所以我用20×10求情形四边形的面积(两三人说)
2、求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1)
平行四边形的底是2分米,高是8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2)
平行四边形的高是50厘米,比底长10厘米,求他的面积
(3)
第65页的第3题
师:第(1)题要注意什么,他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生:第(1)要注意把8厘米化为0.8分米,他的面积是1.6平方分米。
师:第(2)题的底是几厘米,他的面积是多少?
生:第(2)题的底是40厘米,他的面积是2000平方厘米。
生:我先算草坪的面积,再算铺平共需多少元,算式是24×31×47(两三人说)
师:逐题统计做对的人数
小结:我们已经学会了用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并能解决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相关的实际问题。
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经历观察图形、分析数据的学习过程,寻找必要条件计算相应数据。
二、变式练习
初步学会利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求有关数据。
能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底(高)正确地求高(底)
经历观察图形、分析数据的学习过程,寻找必要条件计算相应数据。
师:大家把书翻到65页,做第2题
1、师:展示学生练习,全对的举手,在平行四边形中,怎样求高,怎样求底的长度
生:底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高
高=平行四边形面积÷底(两三人说)
小结:在平行四边形中:S=ah
h=S÷a
a=S÷h大家要熟记三个数量关系。
2、用平行四边形的是指解决下面的问题,
(1)S平50CM2
求C平
(2)C平=70CM,求S
师:第(1)题要求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平行四边形的边有什么特征?
生: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是相等的
师:已经知道了一条边是25厘米,要先求什么,才能求他的周长?
生:先求他的另一条边长才能求他的周长
师:大家做这两题
解:500÷20=30CM(底)
解:70÷2-25=10CM(底)
(30+25)×2=110CM(周长)
10×20=200CM2(面积)
师:第(1)题做对的举手,第(2)题做对的举手
小结:我们要运用平行四边形边的特征,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相关的问题,既发展了我们的思维又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3、独立练习
(1)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0平方分米,他的底是2.5分米,高是几分米?
(2)
平行四边形的底是10分米,是高的2.5倍,他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3)
平行四边形两条相邻的边分别是30米和20米,在它的四周每隔5米种1棵树,共要种几棵树
(4)
平行四边形的周长是60厘米,底是20厘米,另一条边上的高是15厘米,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师:第(1)题做多的举手,第(2)题做对的举手用10÷2.5=4,先求出高,
师:第(3)题先求周长,再求种几棵树,做对的举手
师:第(4)看图,先要用60÷2-20=10求出另一条边的长度,再用20×10求出他的面积
做对的举手。
对解决问题有充足信心,能主动思考、积极作答。
独立完成课堂练习,并且正确率高。
合作学习的意愿强烈,积极参加小组活动。
在学习过程遇到困难,能积极寻求同伴合作,解决问题。
感受图形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
三、总结
初步形成仔细观察图形、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拓展:
比较平行线间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让我们知道了如何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你对你今天的学习评价如何?
对解决问题有充足信心,能主动思考、乐于探究、积极作答。
板
书
设
计
平行四边形面积
S=ah,
a=S÷h
h=S÷a
周长=邻边长度的和×2
边长=周长÷2-另一条边长
书面作业设计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课件范文3
一、课前:做足准备,预习推测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教学一个知识点之前,知道学生已知的起点在哪里是教学的关键。教师在课前准备过程中就要在“导”上做足文章,“导”他们的习惯,如此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第一个教学内容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让学生通过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做法,为后面的《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的学习作铺垫、打基础。由于学生已有对长方形的特点、周长、面积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对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因此,要求学生准备学具:每人剪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各一个,其中平行四边形要求标出它的底和高。教师准备教具:课件,方格纸数张(每人一张),15份用打印纸剪成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各一个(每组一份,四人一组),并且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相等。在准备学具和预习过程中,让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进行推测、估算。
二、课中:做实活动,亲身体验
“做实活动”中的“实”是指活动要真实、力求有实效,不搞形式、不走过场。没有经历数学活动,就不可能有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得与积累。因此,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经历整个完整的知识的形成和探索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活动的过程,体验活动之乐,提升活动经验。
1.个人操作
教师利用课前3分钟预备时间,将方格纸发给学生(每人一张)。课伊始,要求学生拿出各自准备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求出长方形的面积,想办法计算或推测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利用方格纸),看哪个同学发现的方法最多。真正有困难的学生可以求助于同桌同学。此时,教师巡视时,要在“导”上下工夫,“导”他们的方法,以便达到整个操作过程省时、高效。不到10分钟,除两位智残同学没有结果外,其余同学都很轻松地完成了任务。通过概括归纳得知:长方形的面积,绝大部分学生是通过量出它的长和宽,然后计算出其面积。至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方法多样:有的学生是把平行四边形放在方格纸上,通过数方格的方法得出其面积(由预习教材得知:不满一格按半格计算);有的是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一条高剪下一个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再去测量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计算出其面积;另外,有六位男生把平行四边形从中间剪开,得到两个直角梯形,然后拼成长方形,量出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求出其面积。
2.小组合作
教师给每个小组发一套教具(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各一个)及一份表格。平行四边形统计底、高、面积,长方形统计长、宽、面积。由以上个人操作活动经验及小组有条理的合作,各组有质有量地完成任务。
3.读表格,找关系,推理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1)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 )相等;(2)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 )相等;(3)这两个图形的面积( );(4)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5)如果用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a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用h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高,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以写成(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实验、计算、推理并想象,使数学活动贯穿于整个课堂,学生在动手操作活动过程中,能够获得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
4.看课件,温新知
在学生亲身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数学活动后,再让他们观看循序渐进的课件演示,把本节教学内容有序浏览一遍,直观形象。如此借助直观教学,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就会让感悟变得更具体、更直观;使学生既放松一下身心,又温习所学新知。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课件范文4
数学教学的过程,应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示范、引导、指导,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一些思维的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思维的活跃状态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本节课是学生刚刚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上学习的,为后续学习组合图形面积打基础的,本课通过拼摆等实际操作,来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不过,让他们切实理解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却不是很容易。要想让学生完全领悟,须要引导他们在探索活动中,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进行操作与观察,讨论与交流,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发展空间观念。下面我将研课过程中遇到与想到的问题与大家共析。
【研课经历】
第一次备课:
教学目标 :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计算三角形面积的必要性。
2.在自主探索中,经历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
3.能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相关图形的面积,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让学生经历操作、合作交流、归纳发现和抽象公式的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每个小组至少准备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两个,一个平行四边形、剪刀。
一、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平行四边形,底2㎝,高1.5㎝ 。
提问:(1)这是什么图形?求它的面积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数方格、公式计算。)
(2)求出它的面积(注意单位) 。
(3)平行四边形面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板书:转化图形——找出关系——推导公式。)
【设计意图:通过再现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重温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过程,为进一步探究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作好思维上的准备。】
2.导入课题 。
师:既然平行四边形面积能用数方格或者公式来计算,那我的这张三角形彩纸是否也能用这些方法呢?(出示三角形彩纸。)好,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的面积。(板书。)
二、探究新知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对比”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三、观察对比,设想转化
1. 师:你能用什么办法得到三角形面积呢?
(学生思考并汇报,预计学生可能提出以下两种方案。)
(1)数方格的办法。
(2)将三角形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平行四边形。)
2.动手操作,体验转化。
(1)师:下面同学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利用自己手中的学具进行转化,并思考问题:在转化过程中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
(2)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动手实践,根据思考题思考,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并作适当点拨。
(3)学生汇报探究的成果。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拼;
或许会出现把平行四边形沿着对角线剪开,得到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结论:当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时,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板书。)
得出结论同时,讨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和三角形的底、高有什么关系。
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三角形的底,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三角形的高,因为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三角形的面积 等于底×高÷2。
(4)归纳总结。
①三角形的底、高、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面积之间的关系。
②公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交流、汇报、归纳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做”数学,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和自主获取新知的过程,积累数学实验的经验,发展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利用数学语言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5)学生自学字母公式。
①生自读课本25页最下面4行。
②通过看书,你知道了什么?
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a和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那么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用字母表示为:S=ah÷2.
(6)解决问题。
师:现在我们能求这个三角形彩纸的的面积了吗?
(学生重新审题,独立完成,口述,教师板书。)
4×3÷2=6(cm2);
答:它的面积6cm2。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P26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板演,教师订正。)
【设计意图:以教材为引领,完成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经历数学建模。】
五、小结
师:这节课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设计
1.利用学具摆一摆、说一说三角形面积推导的过程,复述重要的结论。
2.完成教材P26练一练第1题。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课件范文5
是呀,课堂,老师和学生共同的地方,是我们互相传递知识、情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共同成长的地方。特别是像我这样一位面对数学课堂,充满着好奇、向往,并以满腔热情,一头扎进数学课堂、迎接充分的挑战的新老师,在课堂这块实践基地上,该怎样留下成长的痕迹,留下幸福的脚印......
一、立足课堂 奠定基础
记得市教研室的傅国华老师曾说:如果一个老师在上课时讲的太多,说明他没有理解新课改的精神。新课程是让你想讲都不知讲什么。还有一位师长兼好友告诉我,上课时不要讲的太多,讲的多不如练的多。自己一琢磨,练的多,练什么,大量的数学题,枯燥乏味,怎样才能让练变得时效而有趣,在教学实践中反复应用才知道,原来是立足习惯,创造奇迹。
二、注重探究 自主发展
课堂上看到孩子们那如饥似渴求知的眼睛,那充满仰慕的神情;课下那份依依不舍的留恋;最终在学习和行为上都取得了进步;这时的我才体会到老师的幸福,才明白自己活着的意义和价值,真的很幸福,如果是一位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师,那我们只有扎根在课堂、立足习惯,才能促进孩子们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如果在课堂上还能让他们当家做主,注重他们的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才能让学生自主发展。
例如在学习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特性和三边关系》的39-40页信息窗2中第一、二个红点的内容时,为了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便先布置了这样的预习作业:利用学具拼成三角形和四边形,拉动这两个图形,发现各有几种情况产生,分别试着画下来。比较一下三角形和四边形,你有什么发现?并试着画一个三角形,想画三角形的过程,并标出各部分的名称。有了预习作为前提,就为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奠定了基础赢得了时间。
三、把握精髓 追求高度
付国华主任还说:实现本节课的目标是一节课的下线,是保底。探究过程是重点是实质,而渗透学习方法,使孩子们学会学习,则决定了一节课的高度,决定一节课的档次与品位,是“授之以渔”的真切体现。而孩子带着积极地情感、高度的兴趣参与本节课,表现出良好的习惯则是本节课的宽度。
而我今年11月份,我有幸参与了枣庄市教学能手评选活动,那份经历,那份体验,乃至课上的每一个环节,每一句话至今都历历在目,时刻萦绕在我的心头,令我用心品读,感悟课堂的真谛,感悟成长的快乐,更感恩朋友,感谢队友与平台。
当时执教《平行四边形面积》这一课,我以“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个问题为主线,力求体现以下四个层次:在经验中去猜想;在动手操作中去体验;在实践中应用;在应用中提升。着力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得出结论―实践应用”的学习过程,掌握平行四边形计算面积的方法。
站在这样的高度,根据孩子们的特点先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便以猜一猜的游戏导入课题。而游戏分两个层次,先根据图形的一部分猜图。教师拿出一个装着图形的档案袋,档案袋中露出图形的一角。让学生根据图形的一角,猜出图形的形状。通过学生的猜测过程,教师总结并过渡,顺利进入下一个环节:看来只根据图形的一部分,很难猜出是什么图形,现在听老师说出图形的特征,看谁能猜出他们是什么图形。孩子们很快得知学过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并且根据计算长方形面积公式的经验,猜想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可能是:
邻边×邻边或底×高
而邻边×邻边利用课件演示,进而否定邻边相乘的猜想,老师这样引导:咱先看一下第一种猜想能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吧,(播放课件结合活动的长方形框架两方面相结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课件演示的内容:面积在不断的变小,高在不断地变小,而平行四变形的两条邻边没变。
操作长方形的活动框的过程,将它的底边和平行四边形的长重合,放好,然后慢慢的顺着平行四边形的方向,将长方形推成平行性,进一步感受邻边的长度没发生变化,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变,它的高也在变。
小结:以上足以说明邻边×邻边,不能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接着学生根据探究提示,根据自己的需要,拿出自己的学具验证第二种猜想,底 × 高能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
教师这样小结:让我们共同看黑板一起回顾一下这节课的过程。开始我们根据以往的经验猜想平行四边形面积可能是邻边相乘,结果不成立。接着探究出用数格子的方法得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运用转化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变成了长方形,根据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对应关系,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那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整堂课我们经历了“猜想―验证―得出结论―实践应用”的过程,运用“转化”的方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课下请运用今天学习的方法看能不能推导出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借用付主任的观点去衡量这节课,学会了该学的知识,拥有了学习的方法,表现出极大地兴趣,以及良好的习惯,是一节好课。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课件范文6
通过剪、移、补等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及积极参与、团结合作、主动探索的精神。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创意生动课堂方案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数学创意生动课堂方案一
学情分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并能灵活运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和平行四边形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将为后面学习梯形、三角形、圆的面积及立体图形的面积奠定基础,因此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剪、移、补等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及积极参与、团结合作、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师:多媒体,平行四边形。生:剪刀、三角板、平行四边形纸片、练习本。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来猜一猜,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知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你怎么知道?(黑板上写着)你真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师板书)大家齐读课题。
二、自学互学,探究新知。
(一)引出数学思想方法,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
1、师: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会计算哪些图形的面积?(长方形,正方形)我们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将要学习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都是数学家们动手实验得来的,今天,你们想不想像数学家一样,自已动手实验,找到求平行四边形面
积的方法?(想)研究是要讲究方法的,今天的研究,我们将要用到什么数学思想方法呢?大家能猜到吗?
2、师:下面请大家做一道练习。求出下面图形的面积。谁能勇敢地把自己的答案说出来?(生答: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9×5=45m2)
师:利用公式计算面积非常地快。(师根据学生说的板书长方形面积公式,并贴一个长方形的图)
师:那第二个图形呢,谁能用__捷的方法算出它的面积?(生:把中间的图形移到下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然后再计算面积,10×6=60m2)
师:还有别的移法吗?(师课件演示另一种移法)看一看,这样移,可以吗?3、师:刚才这位同学非常机灵的把原来的组合图形,转化成了我们学过的长方形,再计算面积。其实这就是数学家们常用的一种思想方法,猜一猜是什么?(转化)你们同意她的想法吗?(同意)我们数学家呀,就是把这种方法叫做转化。(师板书:转化)
师:转化就是把未知的变成已知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转化的数学思想,研究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师:怎样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铅笔,剪刀,根据屏幕上的提示,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把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
(二)动手操作,深入探究。
1、学生自已动作操作,并与同桌交流,师巡视。(时间:4分钟)
2、师:老师把你们的作品拍成图片,看,你们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什么图形(长方形)你们真会思考,动手能力也强,有数学家的风采。老师不知道怎么剪,我想请同学们来教教老师。其它同学在下面监督,有问题随时提出。
(生:先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再沿着高剪,向右平移,变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
师:跟他们的方法一样的,举手。(生举)真棒。同学们成功的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掌声鼓励鼓励自己。
3、课件演示强调剪拼要注意的事项。
师:昨天,老师也剪几个平行四边形,看一看。行不行?大家一起说?(不行)为什么?(因为这样剪,就变不成我们学过的图形了)对,所以,我们一定要沿高剪,这样才能拼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
师:那老师这就去剪拼。这样剪行不行?(不行)为什么?(这样剪,面积就变了)你同意吗?你能再说说吗?转化时,我们不能改变原来面积的大小,面积变了,求出的还是原来图形的面积吗?(不是)
师:我们把刚才操作的过程通过电脑再演示一次。(电脑演示剪的各种方法。)有些同学还有别的方法以,我们一块来看看图片。
4、找到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联系。
师:通过我们自己动手操作,把平行四边形形转化成了长方形,我们能不能发现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找到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呢?请同学们根据屏幕上的问题,小组内互相交流,找到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计算方法。
生汇报。师电脑展示
师:你们找到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了吗?(找到了)请你们大声地告诉现场的老师(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为什么是底乘高?(因为长方形的长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说得真完整,把掌声送给他。
师:用S表示面积,a表示底,h表示高,你能不能用字母表示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s=ah)(三)总结
1、师:今天,我们五(4)的同学,用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画、剪、拼的等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板书:推导)恭喜你们,个个都是小小数学家了。
赶紧用_烈的掌声送给自己。
(四)数方格,验证公式1、数方格
师:以前我们用数方格的方法找到了长方形面积,其实,我们同样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找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看着屏幕上的,我们一块来数一数。
师:再一次观察表格中的数据,我们同样找到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而且也再一次验证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以高)。
2、师:通过公式观察,如果我们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要知道哪两个条件?(底和高)谁的底和高?老师的答案中比你的多了两个字,为什么得强调是对应的?比如这一个平行四边形,7cm对应的高是(6cm),5cm对应的高是(8.4cm)。三、练习巩固,大显身手。
师:下面,就用我们的研究成果,去解决问题。四、总结升华
1、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2、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还真不少!不但学会了知识,而且还掌握了一种方法—转化。通过转化,我们可以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解决新问题。这种数学思想方法非常重要,在我们的数学学习中会经常用到它。希望同学们以后能运用这种方法去解决更多的难题。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五、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转化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s=ah
数学创意生动课堂方案二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方案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数、读数、写数,比较大小和组成,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的认识和掌握。
3、结合数的概念的学习,感受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和爱科学的教育。
4、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显示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食物投影、10的卡片、点子图、小棒;学生准备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复习已学过的数,比9大一的数是10。
1、谈话引入;师:我们已经学习了0~9的数,我们不仅能够正确的数这些数,还能读写,知道他们的大小和组成。那么比9大的数大家认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10”
2、板书课题:10的认识。
二、认识10
(1)出示主题图,指导学生看图数一数,抽象出数字10。
师:图书同学们在干什么?大家数一数一共去了几个同学?老师呢?一共去了多少人?(10人)是吗?大家一起来数一数。
介绍你数的方法。(可以一个一个数,也可以几个几个数,发现只要有次序,不遗漏重复数的结果都是10)
(2)数一数:
从学具盒中数出数量是10的任意一种学具。
教师示范数出10根小棒,并用皮筋捆好,问:这一捆里有几个1根?也就是几根?使学生明确10个一是1个十。
找找自己身上哪一部分的个数可以用10来表示。
(3)10以内数的顺序
教师出示点子图。看书上的计数器的图,让学生感受9颗后面再加一颗就是10颗。
看书上的直尺图,你能说出10以内的数的顺序吗?
引导学生小结:明确9加上1是10,10去掉1是9,10排在9的后面。
按数的顺序,让学生把直尺上的数字填完整,再抽象出数轴,明确10以内的数序。填空:书上P67页,第1、2两题。反馈第1题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第2题呢。
(4)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比较9和10
除了9以外,还有哪些数比10小?10比哪些数大?你是怎么想的?
(5)区别10和第10
自己画一画表示10的物体:画o,画好后请同桌同学数一数校对。师拿出学生刚才画的圆OOOOOOOOOO,给左起第10个O画上黑色和右起第10个O画上红色。
(6)10的书写:教师范写一学生练习,说说写10与以前写的数有什么特别?
三、10的组成
1、10的组成
(1)同桌合作,学习10的组成,一个分,另一个记录。归纳10的组成。
(2)10的组成有几种?用什么方法能很快地记住它们?可用手指强化记忆
2、练习巩固:
(1)击掌组成10
(2)说数组成10
(3)连线:P65做一做
(4)10的组成和分解的运用如套圈活动:练习九第3题
四、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又增长了什么本领?
五、课后小记:
学生第一次写两个数字组成的数,学写中协调性比较差,写1合0时都是要求略斜,组合后写成了尖尖的。如,问题在于前面写0时要求不够严格。
数学创意生动课堂方案三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经历从场景图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按顺序数数的方法。
2、初步经历运用点子图表示物体个数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和一一对应的思想。
3、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事物,渗透应用意识。
4、在他人的帮助下,初步体会数学的意义与乐趣。
教学重、难点
初步经历从场景图中抽象出数再用点子图表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按顺序数数的方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兴趣的产生
谈话:小朋友们都爱玩,你们最想到哪儿去玩呢?这节课老师要带我们班小朋友到儿童乐园。(学生闭上眼后再睁开双眼的同时,课件出示儿童乐园情境图)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刚刚升入一年级的学生对于第一节数学课,以儿童乐园游玩作引子,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从上课开始便能全心投入,进入一个学习状态]。
二、自主探索兴趣的维持
1、初步感知
(1)提问:在儿童乐园,你看见了什么?
分小组交流后集体交流
(2)描述:灿烂的阳光下,绿树成荫,鲜花怒放,鸟儿欢快的歌唱,蝴蝶快乐的飞舞,小朋友们玩得多开心呀,他们有在骑木马,有的在荡秋千,有的在坐小飞机,有的在滑滑梯。
[情感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声情并茂的语言渲染,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深切体验教师的可亲,课堂的可爱]。
2、数数交流
(1)提问:儿童乐园里有好多东西,你能数出它们各有多少个吗?
(2)学生先自己数一数,再数给同桌听。
(3)选几名学生做向导,带领其余小朋友按顺序数数。
3、总结方法
(1)展开讨论:怎样数数才能又对又快?
分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
(2)小结并强调一个一个按顺序数。(从左往右,从上往下等)
4、抢答练习
(1)提问:1个……学生接:1个滑梯;2架……,学生接2架秋千……(课件演示,从主题场景中逐个抽取10幅片段图)
(2)自己看图说图意如:3架木马……
5、点子图表示数
我们可以用一些最简单的符号表示物体个数,你想用什么表示?我们就用点子图表示好吗?1个滑梯用1个点子表示(演示出现1个点子)怎样表示秋千的个数?为什么?怎样表示木马、飞机的个数?你还有什么想法?(让学生充分地说)
探索:什么物体的个数用7个点子表示?8个点子表示的是什么?怎样表示气球的个数?10个点子表示什么?
三、寓教于乐 兴趣的体验
过渡:小朋友,美丽的校园就是我们的乐园,让我们一起到儿童乐园中去玩吧!(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校园)找找数娃娃美丽的校园藏着许多数娃娃,你愿意找到它们吗?找到后与好朋友(包括老师)交流。
练练点子表示数(课前创设好特定场景)
1位白雪公主、2条手帕、3个蘑茹、4朵花、5只篮子、6个苹果、7个小矮人、8只茶杯、9只梨、10只小碗。
[童话般的美丽场景,学生喜爱的童话人物,学得生动,练得有味]。
四、总结提升 兴趣的延伸
谈话: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紧相连,每一个数学王国的成员都正眨着智慧的眼睛看着我们,你们想与它们交朋友吗?你打算今后怎样做?学生自由谈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