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课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窦娥冤课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窦娥冤课件

窦娥冤课件范文1

关键词 现代信息技术 有机整合 直观形象 学习兴趣 扩大外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就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并与高中语文教学有机整合,既“互联网+高中语文教学”,让教学方式、内容、过程在原有的基础上达到升华。它打破了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的那种原始的“刀耕火种”教学形式,构建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为高中语文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创建一个臻于完美的教学环境。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备课更加便捷和丰富

高中语文教师在备课的环节中需要大量的阅读和搜集整理资料,以满足时展的新需求。如今的高中生越来越关注这些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身为语文教师在和高中生打交道时必须更加关注社会,了解时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方便与快捷的优势,可从网络中获取更多更鲜活的信息,以便做到与时俱进。

传统的语文备课,一般都是一本教材、一本教参、一支笔、一块黑板、一个备课本,不仅效率低,教师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被严重束缚,而现代信息技术备课是指广大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和工具进行电子化备课,通过学科教学资源网以及教师自制资源库等,将各种资源整合为页面形式的课件,为教师备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把教师从“抄”教案中解脱出来,使得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教材教法和学生学情。电子化备课使得教师理解教材也开始由被动转向主动,教师的备课质量自然得到提升。

除此之外,针对教材中课文越选越精,高考难度越来越大,现行高中语文教学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苏轼的《定风波》一课为例,和初中相比仅仅停留在文学常识的介绍和疏通意思上已经不能满足教学要求,教师备课时需要搜集苏轼不同时期作品来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领悟词人旷达、洒脱的情怀,知晓此词“即景抒怀”的表现手法。而充分利用网络搜索引擎、相关教育资源网、QQ群、博客圈、微信等便捷地搜集材料、优秀课件,从而丰富备课内容,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更加直观和形象,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网络化的教学方式还未出现时,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主宰着教学,而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用得最多最广的是多媒体和互联网的运用,因为它们具有图文并茂、声情并茂的特点。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可生动、形象、直观、灵活地展示教学内容,从视觉、听觉多角度感染学生,熏陶学生,最大化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比如,在教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时,教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片头视频,连放两遍该片的主题曲: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楮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图画与声音展示出意境壮阔雄浑、气度恢宏,意蕴深厚。学完这首词时,又播放了一遍。这样,同学们通过观看与聆听,也就深层的理解了此词主旨,即表现了作者宽阔的胸襟,仰慕古代英雄,渴望建功立业以及功业无成的感慨。这样的方式无疑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更有利于深而全面地领悟词的主旨,最终使课堂教学更高效。

还有,如《兰亭集序》、《腾王阁序》、《归去来兮辞》、《荷塘月色》、《再别康桥》、《故都的秋》等等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之作,对这些作品,应含英咀华,品位其中的美。可传统的教学,费时费劲,却只能或应用音乐来渲染,或利用图像来显示,或运用文字来诠释,却不容易把它们有机地整合,可用网络的超时空性,下载适合的声音和图像,利用多媒体自然链接,达到意境全出的效果。这是一种惬意的、高效的教学,一种教学艺术化和科学化的完美结合,学生也更能进入一种审美境界。在这种境界中,学生的文化整合和审美情趣也就更容易提高,学习兴趣也会大增,也就真正实现了课堂的高效。

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更好地扩大课本知识的外延

传统的教学,是以课本为中心,虽然也会涉及到课外知识,但由于时空的限制,能够引导学生学的课外知识很有限;对于我所教的学生来说,本身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都还处在较低的阶段,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时达不到老师预期的目的。此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就不同了,我们都知道,互联网就像是一部百科全书,里面的知识包罗万象,与语文学科有机整合,既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渠道,又拓展了课本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课文重难点的理解。比如,在教授完《窦娥冤》一课时,利用晚自习播放《窦娥冤》的电影视频,这样弥补了节选教材情节不完整的缺点,通过对整个剧情全面直观的了解,学生对窦娥命运的不幸与心底的善良,刚强、有主见的性格,充满反抗的精神理解得更透彻。

窦娥冤课件范文2

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之效。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产生了优化的教学效果。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多媒体技术对语文教学的辅助作用。

一、创设情境,激感

人的情感是易于被激起的,尤其是这些青年学生,如果他们的认识活动能伴随着情感,那么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会更为丰富、更为深刻、也更为主动。如果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内容连同渲染的课堂气氛成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学生的心理,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整个学习活动中,一定能达到整体和谐发展的目的。多媒体技术无疑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视听觉效果。

《窦娥冤》一课写的是窦娥含冤受刑,发下三桩誓愿并感到天地的故事。在这课的教学中如果能借助多媒体技术编制集音画像为一体的课件,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悲剧情景中,那么课堂上一定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于是,课堂上,我播放了剪辑的电影片断:悲怆的音乐,主人公深情而激愤的控诉把学生带到了窦娥受刑的“刑场”中,宛若现场的看众,一个个情绪高涨,那种同情和悲愤之情油然而生,这样一来,学生都思维活跃,主动探究,为下一环节的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同样像《长亭送别》也是具有很强抒情性的戏曲,在讲授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集音、画、像为一体的特点,让学生置身其境,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激情。

此外,在讲授一些感彩浓重的文言文如《陈情表》等时也适当地插入一些配乐朗诵,让学生感受人物的情感并产生共鸣,一旦学生带着了这份情感就容易入情入镜了。

二、形象直观,解决难点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借助多媒体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激活学习的内因。

教材中许多作品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但由于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文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等感到疏远,因而学生理解起来较难。如能合理地运用多媒体,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文章的学习理解,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那雪正下得紧”中的“紧”字用得十分绝妙,但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体会。而录像的恰当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

教学时,我先提问:“紧”字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不用“大”而用“紧”呢?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画面上:彤云密布,北风凛冽,夹着如盐粒般的大雪向林冲身上扑来,而林冲则用花枪挑着酒葫芦,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而行,呼啸的北风,令人紧张的音乐,学生不禁为林冲的命运捏了一把汗,录像将文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学生学习兴趣极为浓厚,他们积极观察、思索,很快从中领悟到“紧”字的妙处:“大”字仅仅只是看到纷扬的大雪;而“紧”字还使整个情节的发展呈现出紧张的氛围。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彩。

再比如《林黛玉进贾府》讲述的是林黛玉初进贾府的经过,而林进贾府的路线也正是读者初识贾府的线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然而单凭教师口头上讲述这种抽象的路线很难让学生理清脉络,于是我用多媒体展示出整个贾府的平面图再用动态的线条演示出其行走的路线,这样学生就感到非常直观和形象,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培养能力,拓展知识

多媒体课件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能使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促使学生手脑并用,思维集中,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运用和提高,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在语文课中结合课文,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启发学生由眼前的景象,联系生活想象可能发生的变化,从而加深对眼前事物的认识,丰富观察的感受。

如教《滕王阁序》一文,课文语句优美,用词精确,有一种超然的意境之美,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一切呢?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作了如下设计:

(1)配乐示范朗读,把学生带进优美的情景之中。

(2)学到有关描写滕王阁景色的段落时我播放了一段宣传滕王阁的记录片,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和体会这段景物描写,去体会景色的优美。

(3)学生配乐读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窦娥冤课件范文3

一、激发动机,创造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动机是一切学习的动力,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主观因素。好的教学情境会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比如我在讲《隐形的翅膀》的时候,首先放一首张韶涵的歌曲《隐形的翅膀》,让同学们一起唱,这样一开始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在唱的同时就复习了一遍文章。另外让同学们说一说如果自己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会怎么样,大家都非常积极主动地发言。整节课下来,同学们的积极性、主动性都非常高,教学效果也非常好。

二、结合专业特点,针对个体差异,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职业学校有着双重教学任务,在激发学习兴趣方面,许多教师在学生入学时及日常交谈中经常对学生进行文化课学习重要性的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关系。耐心教育固然重要,但根据学校性质和专业特点,只要注意了解专业课的内容和特点,并发掘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彼此联系,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给幼师专业的学生上课,就应注重培养学生亲和力、表达力和想象力,充分发掘学生的长处。如选取一个有故事性的文章,选一个伴奏的学生,选一个旁白的学生,再选几个学生分别扮演文章中不同的角色,让学生利用唱歌和跳舞的方式表达文章的内容。这样不但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还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开展多样的兴趣活动,采用多媒体教学,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职高生好动,因为他们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没有很好的自我控制能力,所以上课时他们喜欢做小动作、讲话等。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快乐,进而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教《窦娥冤》一文时,因为这篇课文是元代杂剧,不少学生看不懂课文内容,于是我让学生自愿来分角色进行课本剧的表演,看完表演后,他们对课文内容就有了大致的了解。我又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形象,学生们对窦娥发下的三桩誓愿提出许多问题并展开讨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另外,丰富、形象、便捷的多媒体教学越来越成为教师们的最爱。教师的讲解和多媒体手段的有机结合,能突破时空界限,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使教学形式多样化,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语文课堂中,更容易使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例如我在教《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感触颇深。这篇课文选自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第三回,文章篇幅较长,大多数学生不愿意阅读课文,于是我收集了大量与课文有关的图片及视频,精心设计课件。上课时,学生观看了图片和视频后,自觉地品读课文,积极参与讨论,师生配合默契。

四、重视课外活动,开阔学生视野。

窦娥冤课件范文4

随着当今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师对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也日益得心应手,电脑多媒体课件已成为重要的教学手段,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语文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中引用影视资料辅助教学,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育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

现在影视资料越来越普遍的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是有其时代必然性的。如今电视早已普及,看电视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模式,电视远远超越了普通家用电器的意义,在人们生活中所发挥的影响可以说无处不在。与电视普及相伴的是大量影视作品涌现,这些影视作品的题材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再加上数字技术的成熟与推广,使得现在获取影视资料途径极为便捷,因而语文教师把影视资料引入课堂教学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简要分析语文教师运用影视资料辅助教学的种种形式,主要出于以下几种目的:

1、展示景物

在语文教科书中有不少写景状物的篇目,这些文字优美的文章能够引发读者的无尽遐想。但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课文中描写的大漠风光、塞外风情、江南水乡、异域见闻,绝大多数学生无缘亲见,但是运用影视资料可以弥补这一遗憾。在讲授《美丽的小兴安岭》时给学生播放一段东北原始大森林的影像,在讲授《井冈翠竹》时让学生看看江南竹海的风光片,老师带领学生身临其境般的感受一番,再回到课本上品味作者的细致描述,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增加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于像《故宫博物院》、《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样的说明文,在讲课时播放相应的实物影像资料,对比作者的文章,能够使学生更好的理清文章思路,掌握写作技巧。

2、介绍史实

在语文课本中会涉及到许多历史人物和事件,学生对历史的感知相对比较模糊,老师的讲解也无法带给学生明晰的感性认识,现在有许多纪录片和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可以帮助学生走进历史,了解过去,把这些影视资料用到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将会大有裨益。比如《曹刿论战》一文涉及古代作战的兵器、战车、战阵等内容,如果在课堂上播放一段反映春秋时期战车作战的影视资料,学生就能更好的理解“一鼓作气”的含义,理解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的含义,进而对文中刻划的曹刿这一人物形象会有更深的认识。

3、辅助阅读

影视资料在辅助阅读中也发挥着独特作用,特别是剧本、解说词这些特殊文体的阅读。剧本与舞台表演有着天然的联系,许多剧本文字背后的潜台词需要演员表演提供给观众去领会,因此阅读戏剧剧本应该和观看演员表演结合起来才好。语文教材中选录有剧本这种体裁,如话剧《茶馆》、京剧《打渔杀家》、元杂剧《窦娥冤》等等,在教学中让学生结合相关剧目的影视资料阅读课文,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而电视解说词作为一种新兴文体,与现代传媒的关系更为密切,脱离具体的电视作品去学习解说词根本无法领会其中的精妙之处,所以在学习解说词的时候辅助以观看原片对阅读理解是非常必要的。

4、提高审美

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欣赏水平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美的含义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理解,既有恒定不变的标准,又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在语文课堂上适当引入一些极具欣赏性和艺术价值的影视资料,既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同时又能使学生对身边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具备一定的鉴别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优秀影视作品中所表现的壮美山川、悠久文化、浓郁情感能够深深触动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进而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阅读和写作。

然而语文教学毕竟不是影视欣赏课,语文学科有其特有的教学规律,影视资料在给语文教学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与传统语文教学存在着不少冲突之处,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运用影视资料时要清醒认识这些冲突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1、文字与影像的冲突

语文学科研究的对象是语言文字,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人们利用语文进行思考和表达。而影像虽然生动,影视剧虽然也能感人,但它们充其量只是引发人们的思考,而不能代替人们的思考。

语文课本中收录了传统名著《水浒传》中“拳打镇关西”、“武松打虎”等片段,文中绘声绘色的描写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其中对鲁提辖打郑屠的那三拳所引发的感官联想描述以及对景阳冈上猛虎“一扑、一剪、一掀”夺命三招的描写,充分体现了作者驾驭文字的功力,历来为读者所津津乐道,语文教师在讲到此处时也总要指导学生做精读分析。但是这些精彩的文字在影视剧中却无从表现,只能用高超的武打设计和巧妙的镜头剪切营造紧张气氛,仅靠看影视剧根本无法领略原文的妙处。这就是文字与影像在表达方面存在的冲突,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习领会文本、驾驭文字的本领,依靠影视资料是无法达到这一目的的。

2、想象与现实的冲突

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红楼选角”曾引发无数口水仗,新版《红楼梦》电视剧的演员选来选去似乎总是不能让人满意,其实这种结果完全是在意料之中的。文学是想象的艺术,通过文字塑造的人物形象需要经过读者的一番想象再造后才会存活在每个阅读者的脑海之中。同是曹雪芹笔下的林妹妹,有一万个读者就会有一万个不同的形象,并且每个人心中的林妹妹都是独特的,无法与别人分享的,这就是想象的魅力。影视作品却剥夺了这种想象体验给人们带来的阅读愉悦,把一个活生生的“林妹妹”推到了千万人面前,根本不给你留下想象的余地,虽然扮演林妹妹的这个演员也是经过了千挑万选,虽然这个演员的表演也可能非常传神到位,但是硬要让这个现实中的大活人与所有人心目中的林妹妹都能对号入座,那是绝无可能的,因此《红楼梦》的铁杆读者们不买账也是情理之中的了。

窦娥冤课件范文5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注重课堂效果,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现代社会是信息时代,所有的一切都要讲究效率,信息交流必不可少,简洁有效的语言交流尤其重要。可现实的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却恰恰缺乏这方面能力的训练。由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与能力的实践应用对中职教学起着关键作用,中职语文教学就必须围绕综合素质的培养来实施,课堂教学效果至关重要,只有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全面需要。

一、增强教学内容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语文是属于工具性学科,针对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语文教学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来调整教学内容,从而改变学生厌学的现状。在教学内容中增强趣味性环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引导学生回到课堂,这样才能使教师教授的教学内容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中职语文教师的任务不但要传授语文知识,还要在课堂上善于通过有趣的活动,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营造出高效的课堂氛围。

二、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1.全面实施多媒体教学。传统的教学手段就是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支粉笔,落后的教学手段往往附带的是陈旧的教学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多媒体进入了我们的教学活动,语文教学理应分享科技发展的成果。多媒体教学这种直观的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讲《林黛玉进贾府》、《边城》、《士兵突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些小说时,我通过多媒体手段播放电视剧片段或影片,并制作成课件,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①讨论式。讨论是在教学中运用广泛且效果突出的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讨论中能使学生的思想得到交流,在交流中碰撞出火花。讨论式的关键在于教师事先的精心设计和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否则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先设置问题进行充分讨论,然后适当地点拨,这样不仅节约了时间,而且学生们在讨论交流中完成了教学目标,还训练了学生的口才。

②启发式。“启发式”教学的特点是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前提是教学内容要适合、启发质疑要合理性(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否则就会“启而不发”。这种方法适宜在富有哲理的散文教学中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通过举相近的例子来启发学生,通过举一反三,变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易。

③情景式。创设情景,让学生参与表演,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体味学习的快乐。这种方法在戏剧的教学中十分有效。在《雷雨》《窦娥冤》《茶馆》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人物的情感,琢磨人物的心理,使课堂教学轻松活泼,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④自主式。“自主式”教学法是综合运用上述三种(或更多种)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在收集信息、发现问题等方面的兴趣、特长,让学生在自我学习中体验价值,从而达到拓展知识的目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故都的秋》中 作者对秋景描绘的独到之处,我让学生收集历代文人墨客描写“秋”的诗文并作对比,这一样来,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拓宽了阅读面,收到了“一石数鸟”的效果。在讲《合欢树》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作者的情感,我让学生课外收集并阅读史铁生的作品,在阅读中加深了理解,增长了阅历。

⑤讲练结合式。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当务之急是正确处理“导”与“学”的关系。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意识,应讲练结合,以练为主。让学生的手、口、脑动起来,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每一个同学都有自我锻炼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沉思、认真反思、大胆质疑,在质疑中引导学生从“知其然”进入到“知其所以然”。

三、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阅读能力训练是重要内容,在现实社会中大量的育人信息是存在在报刊杂志或者是网络上,这就要求在对学生进行语文教学中,必须要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以便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达到潜移默化教育学生的效果。

四、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客观事物复杂多变,要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不仅需要学生努力学会各种理论知识,掌握各种技能,还需在实践中锻炼。要将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并不容易,这就要求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地去实践和总结,能灵活多变、举一反三地解决生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把学生的学习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新时期的语文教育要适应社会的要求,担负起自身的责任,以素质教育为宗旨、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中职学生不仅要学好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更应在语文学科里提升综合素质,获得深厚的人文修养。

参考文献:

窦娥冤课件范文6

如何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正确的解读?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提出了“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1]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孟子的这一原则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历代文学批评家所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今天,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情况跨越了两千多年的沧海桑田以后,要向学生介绍当年的文学,单纯分析文本更是行不通的,学生会产生诸多的疑问。例如,魏晋隐逸山林的诗人们为什么要去谈“玄而又玄”[2]的玄言诗?词为什么鼎盛于宋而非唐?宋代士人为什么有那么多牢骚,使得一代诗风出现“以议论为诗”的鲜明特色?这些问题,如果只是就文学论文学,很难解释得清楚,必须把文学作品还原到其产生的历史年代当中,引领学生把思维回退到当时的情境之中,去体会作家在独特的政治背景、风俗习惯、社会准则、人生经历之下,创作出独特文学作品的必然性,以及作品因此在当时具有的难能可贵的开创性或代表性的文学价值,即其文学史价值。这样文史结合的古代文学教学,能够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文学现象、作家作品,并在头脑中真正形成文学“史”的脉络,这才是我们所期待的理想的古代文学史教学效果。而这一效果的实现,仅仅依靠教师口述或文字课件来评说,效果往往不佳,制作精良、融汇心血的多媒体课件则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例如,我们可以使用画家范曾的《竹林七贤》图,让学生直观感受魏晋隐逸山林的诗人们的放荡不羁,在学生惊讶于诗人们的衣冠如此不整时,解释其原因在于他们服用了很多的“五石散”,需要解衣“发散”[3],而这种类似吸毒的行为背后,是他们对黑暗政治的惧怕与失望。那么,同样由于对黑暗政治的惧怕,本来用于“言志”的诗到此时便不敢再做,于是,只能做“玄而又玄”的玄言诗聊以排遣。这是玄言诗产生的根源。一幅《竹林七贤》仿佛带学生回到了那个貌似纵情洒脱实则苦闷难言的时代,使学生从根本上理解和接受了即使在当时也是晦涩难懂的玄言诗[4]。讲到宋代词体的兴盛原因,我们必然会提及宋代城市经济的大繁荣,酒楼妓馆的遍布使得当时用来佐酒的宋词吟唱这样一种表演形式兴盛起来,因而使得“词”这一文学样式随之兴盛了。此时学生的疑问是,我们历来所熟知的大唐盛世,经济空前繁荣,为什么唐人就不需要在工作之余的午夜聚会中唱“词”助兴呢?我们可以在课件中用《唐代都市城坊图》与《清明上河图》两幅图的对比来让学生一目了然地明白这一点。唐朝的城市“坊市封闭”,即居民区与商业区都是封闭式的,不准沿街设立商铺,首都长安、洛阳商业活动只限于东市和西市两个规模不大的市场里,且商业活动的时间、地点都受到限制,夜色中的长安城坊市关门,人声绝迹。宋朝的城市“坊市合一”,宋朝的居民区与商业区都是开放式的,商业活动的时间、地点都不受限制,酒楼妓馆通宵达旦。唐朝最盛之时人口超过10万以上的城市也只有17座,而北宋末年超过10万人以上的城市竟发展到52座。这样的清晰对比之下,差别立见,而“词”这种文学样式,依靠着城市繁荣的需要在宋代应运而兴,并因此具有诸多区别于传统诗歌的当行本色。文史结合的讲解,容易为学生所理解,这也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课件可以带给学生的学术享受。再如宋人的牢骚议论,固然因为宋代的宽待文人,允许其发言,也更因为宋代政治的积弱,使得宋文人多愿深思,故其诗多议论。到底大宋朝羸弱的程度如何,口说无凭,北宋版图回缩与南宋偏安一隅的地图可以带给学生震撼的感受。学生在课件中观看这两幅地图后,往往恍然大悟,进而表示,若是自己生而为当时文人,版图零落,朝廷退让,自己唯一能做的也只能是向内自省,故发而为诗者,多为议论,表现出与唐诗截然不同的艺术特色。这样直观地感受历史,品味文学,进而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怀,也是精致的多媒体课件带来的优质教学效果。

二、添加有效音视频,为古代文学融入审美体验

文学与艺术的关系密不可分,很多古代文学作品在当时的年代就是艺术表演的底本,如上文所述的宋词,如消失得只剩文本的元杂剧。音视频欣赏的有效加入,图、文、音、像四位一体的古代文学课堂,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全貌,并以其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带给学生美的熏陶与享受。这里强调音视频添加的“有效性”,绝不单单为了使课堂有趣起来,而是要精选音视频材料,使每一分钟的播出都对学生理解作家作品具有切实的效果。讲到《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的时候,为学生播放古筝配乐朗诵,以古筝悲凉凄楚的音色衬托李煜的故国之思与亡国之痛。讲到岳飞《满江红》的时候,为学生播放1983年港版《射雕英雄传》中罗文的歌唱演绎。学生每每联想剧情,心潮澎湃,与文学作品深度共鸣,久久不忘。讲到元代杂剧的时候,由于年代久远,学生总会觉得对这种文学样式雾里看花,不甚了了。在课堂上引入京剧《窦娥冤》《西厢记》选段播放欣赏,配合杂剧内容行当特点进行讲解,告诉学生不同剧种之间的差异更多在于唱腔,著名剧目的故事情节和戏剧冲突多数已经较完整地传承下来,因此,虽然元杂剧的唱腔已经失传了,如果仅从文学的角度考量戏剧底本的人物塑造与情节冲突,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欣赏当代其他剧种的同题故事来增进对元杂剧的理解。同时,这种剧种间的文学传承关系反而带给学生更多的启示,也让我们的青年学生直观地走近传统文化,接受一次心灵的震撼和洗礼。这些良好的教学效果,都是简单的文字课件所无法比拟的。

三、绘制结构性图表,使古代文学呈现发展轨迹

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会带给学生文学艺术美的体验,但作为中文系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课堂教学的意义绝不仅止于此,同样重要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很好地了解文学历史的传承和发展的轨迹,把握其演变的脉络和规律,进而清晰地认识文学的发展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密切关系与相互作用。在这方面,有很多细节的东西往往不是见诸教材,而是来源于教师自身教学及科研经验的积累,清晰地显现于教师自己的头脑之中,文字和语言难以诉清,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绘制结构性图表,清晰直观地将其展示给学生。讲到谢灵运与谢朓,其重要的氏族背景极具时代特色,对其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影响深远[5]。在讲授中,可以为学生绘制谢氏宗亲文学图谱(如图1所示),帮助学生理解那个独特的时代背景对作家及作品风格产生的影响。讲到元杂剧的时候,为了突出其作为中国戏剧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的重要地位,以线路图的形式为学生展示:原始歌舞春秋战国的俳优汉代百戏唐代参军戏宋代杂剧、金代诸宫调元杂剧、南戏明清传奇(昆曲)京剧这些结构性图表,展示直观,清晰易懂,课上效果明显,其优势为简单的文字课件所无法企及,而课前资料积累分析和绘制准备工作也相当繁重,往往耗时甚多,需要教师精心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