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事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事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事业

文化事业范文1

关键词:文化旅游 文化事业

一、河北发展农村文化旅游的优势

一是经济实力的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河北和全国一样,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到2012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9451.8亿元,个人生产总值突破人均2000美元。

二是文化资源的优势。我省素以文化昌盛而闻名,历代名人辈出,文化资源丰富。

三是政策的优势。自2000年以来,我省为全面推进文化大省建设步伐,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文化事业、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实施了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等一系列重大文化工程;目前正着手制订鼓励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有关规定。所有这些,都为农村文化旅游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是自然资源的优势。

二、河北农村文化旅游的定位

根据我省农村的现实情况以及农村文化发展特点,结合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要求,笔者认为,我省农村文化旅游可定位于:

一是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休闲观光农业旅游集农业产销、农产品加工、农业旅游服务等三种产业于一体,顺应了21世纪人们向往自然、崇尚自然、亲近自然的心理需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1、地面种植类观光旅游。可以结合农村高科技园区的开发,组织青少年开展“农村科技夏令营”活动,普及农村科技文化知识;可以结合果园种植,开展春季赏美景、秋季摘硕果活动;可以结合林业种植,开展种植“希望树”、“爱情树”、“同心树”等活动。去年“五一”黄金周期间,××市推出的“瓜果基地采摘游”项目获得巨大成功,超过10000的游客到农村大棚采摘草莓,到果园采摘鲜果,推动了农村旅游经济,带动了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2、水面养殖类观光旅游。可以在养殖水面周围,添置遮阳伞、休闲座椅、钓具等必要的设施设备,构建会员制的“垂钓俱乐部”;可以修建水面餐厅,让游客自己品尝垂钓成果,享受成功的喜悦;亦可修建水面旅馆,让游客仿佛栖身水中,回归自然。

3、特色农业类休闲旅游。要结合当地特产和特色农业项目,挖掘旅游资源。

二是农村风情体验旅游。我省农村的人文历史悠久,风情特色多样,非常迎合当今城市居民的乡村体验需求。

1、民俗民风旅游。民间风俗素以“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为特色,传承相习而时相变,南北有别又东西各殊。每逢庙会,四乡八镇的农民都会自发的聚集起来唱麒麟、对田歌、扭秧歌等,相互祝福、庆贺丰收、自娱自乐。这些民俗民风带有明显地方特色,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对游客特别是外国友人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2、农村节庆旅游。要进一步挖掘、整合本地农村节庆和民俗,不断丰富群众文艺形式,体现独特的民族民俗文化特色,打造本地文化品牌。

3、农村食文化旅游。品尝风味餐饮是旅游不可缺少的内容,具有农家地方特色的食文化应该成为吸引游客的旅游资源。农村之“食”关键在于“野”和“鲜”,野菜、野果以及农村的蔬菜采种等对想亲近自然的游客具有强烈的诱惑力。游客在大饱口福的同时,更可以细细体会纯朴的民风民情。

三是农村原生态旅游。幅员辽阔,山、林、海、河、湖、溪等自然风光美不胜收,其中有很多没有受到现代工业影响的“世外桃源”,具有非常独特的魅力。

三、发展农村文化旅游的具体措施

1、要在政策上给予积极扶持。发展农村文化旅游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相互协调、全力投入。首先,要在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会同省有关部门,制定出台鼓励农村文化旅游的扶持政策,在资金投入、土地利用、道路通讯、扶贫信贷等方面向农村文化旅游项目倾斜。同时,要组织专门人员对农村原生态物质的和非物质资源进行普查,并进行可行性论证,挖掘有较深文化内涵、能原汁原味反映自然人文风貌的农村旅游文化资源,会同当地旅游部门一道制定整体规划。

2、加大对农村文化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一方面要用足、用好、用活文化经济政策,把农村文化旅游设施的建设纳入小城镇建设项目,纳入农村文化发展规划之中,抓实、抓好。另一方面要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实施道路、通讯、食宿等相关基础设施配套,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强化农村文化的旅游功能。

文化事业范文2

[关键词]文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财务预算;会计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52-0111-02

1 我国文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为了发挥财务管理工作在国民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及主管部门先后采取一系列措施,规范和强化财务管理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财务管理工作仍然存在着不能满足文化体制改革发展要求的问题。

第一,财务管理理念落后。一些文化事业单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财务管理认识不到位,一些单位的财务管理者对财务管理缺乏创新意识,对财务管理的理论了解的不深,致使财务管理与业务管理不统一。

第二,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一些文化事业单位仍采用对固定资产只核算账面原值,不计提折旧,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只能反映其构建时的历史成本,不能反映其实际净值,造成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净值随时间推移相差越来越大,不能真实反映单位的经济资源及使用情况。

第三,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当前文化事业单位一般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预算管理是事业单位正常运转的保证,但一些单位却无视预算,随意扩大开支范围,提高开支标准,甚至虚列支出。随意改变资金的用途,“专款不专用”的现象经常发生。决算是预算执行情况的总结,不少单位年终决算与预算脱节,反映不出预算的执行情况,无法体现预算的计划控制作用。

第四,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知识素质还远远跟不上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的需要,高层次财务管理和会计人员匮乏,而低学历或无学历的会计人员还占相当大的比例,对于快速发展的经济形势和新的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的实施,一些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实践工作的需要。在事业单位财务和会计队伍中,掌握市场经济现代财会技能,适应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会计人员不多,相当多的会计人员业务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低下,对市场经济发展、会计改革深化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学习不够,更缺乏理论研究。一些会计人员的责任意识、道德意识、风险意识、服务意识和法律意识也有待提高。

2 深化文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的措施

第一,转变财务观念。建立完善的文化事业财务管理体制,财务工作必须建立起与我国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务管理理念。文化产业单位一般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引入各种投资方式下,势必要对产权关系进行界定,而这点是事业会计核算方法所不能达到的,因此也需引入企业会计制度,进行产权界定和经营成果的核算,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这就要求财务人员转变观念。

第二,加强预算管理。文化事业单位的活动经费主要靠国家财政核定的预算经费支持,用好、管好预算资金对文化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在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文化单位就必须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在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的条件下,对预算项目的细化和精确度要求大大提高,这就要求在预算编制时,既要参照近年各项收支水平,又要充分考虑计划年度内业务活动的新情况,及可能出现的增减因素,使预算的编制必须科学、准确。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要勤俭节约,反对浪费,充分挖掘内部潜力,节约国家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并结合单位实际情况,拟订预算指标预警线,及时发现并纠正超预算、超计划的经济事项。对文化事业单位的财政专项资金要坚持专款专用原则,保证文化事业专项业务的资金需求,使国家资金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第三,加强资产管理,特别要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文化事业单位资产是国家为保障文化事业活动正常开展而提供的必需的物质资源,在讲求经济效益的大环境下,文化事业单位也应该盘清家底,建立和完善资产管理制度。资产的购置、使用、维护、报废及变价清理各环节各状态均应纳入严格的资产管理体系。构建和调入的固定资产,由单位物资管理部门负责验收,财务部门会同参与。贵重的专用设备,应由专业技术人员验收,并及时入账交付使用。单位固定资产的转让和报废,一般经单位负责人批准核销,贵重设备等的报废和转让需经有关部门鉴定,报主管部门或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批准,否则单位不得私自处置。固定资产的变价收入也应及时收回、尽数入账。物资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定期清查核对。针对文化事业单位业务的特点,对其特殊的专有资产要查明原因、分清责任并及时处理。对特殊的专有资产如图书、文物、艺术品等藏品不论价值高低,均应登记入账,并建立健全总账和分类账。要完善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确保这些特殊资源的安全与完整。要注意将无形资产的管理纳入财务管理活动中,如文化资源、文化产品的商标权、专利权等,其评估、保护、使用和转让均应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进行,使优秀文化的价值得到充分的认同和保护。

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购置固定资产要列入预算法,防止无计划、重复购置,符合集中采购标准的要进行集中采购。处置国有资产必须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批准,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清查盘点,保证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固定资产折旧的核算方法应借鉴企业会计核算方法计提折旧,以真实反映单位的经济资源及使用情况。

要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就必须制定一套完整的财务管理制度。如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内部牵制制度、财产管理制度等,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实行规范化管理。各文化单位都应以体制改革为契机,结合改革发展的需要和本单位的特点,制定一系列财务管理制度,保证文化事业健康发展。

第四,重视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的完善。文化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最终通过财务反映出来,所以加强财务管理,就应当将单位内部控制从会计环节入手,逐渐向其他管理环节延伸。要实行严格的职责划分和授权控制,使部门、岗位、员工明确职责,应特别强调不相容职务的分离。会计不能代出纳收款,出纳不能代会计做账,非出纳人员不得管理现金收付和保管业务;要根据本单位业务活动的特点,划定相应的业务流程管理办法,要做好各项会计基础工作,完善会计信息系统;要明确会计处理权限,建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和内部稽核制,使经济业务和会计处理得以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监督,如定期对往来款项对账,督促、清理往来事项。通过内部控制的运行防止或自动检查与纠正各项违规现象的发生,保证会计记录的如实完整。

参考文献:

文化事业范文3

【关键词】文化事业发展;群众文化;农村文化

近年来,东营市利津县以发展文化事业、促进全县精神文明建设为己任,加强以节庆文化、广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农村文化、社区文化为内容的社会文化建设,使社会文化常办常新,促进了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一、全县文化工作基本情况

1.文化活动蓬勃开展。近年来,利津县依托凤凰广场、社区、农村文化大院等活动阵地,利用各种节庆纪念活动、文化下乡、文化进社区、消夏文化活动等形式,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连续举办了10届全县民间文艺调演、元宵节灯会和焰火晚会。自2007年以来,将专业文艺活动、群众文化活动与农村文化活动有机结合,广泛开展了迎新春晚会、文化下乡、“美丽凤凰城、文明新利津”、“歌颂伟大祖国、共建和谐家园”等丰富多彩的“文化乐民”演出活动。

2.农村文化日益繁荣。坚持将新农村文化建设放在重要位置,通过推进小康文明村创建活动、组织“三下乡”活动、电影进农村等形式,切实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获得了农民的广泛好评。每年组织送文化下乡100余场次,每年为农村放映优秀影片6000余场次。各乡镇、各村依托本地的产业优势和民间习俗,组织了一系列别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原虎滩乡利用冬枣产业基地,举办利津虎滩冬枣采摘节,提升了人气,促进了产业发展;原北岭乡着力打好“文化之乡”品牌,邀请北岭籍在外文化名人举办了文化作品展,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汀罗镇毛坨村依托文化广场,定期举办健身和文体活动;利津镇大北街村积极挖掘保护传统民间表演“虎斗牛”,被列为全市非物质遗产保护项目,逢年过节深入各村展演,深受群众喜爱。

3.阵地建设稳步发展。目前,全县建有博物馆一处,公共图书馆一处,公共文化馆一处。全县建有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8处,文化大院全覆盖,兼职文化辅导员100余人,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利津分中心1处、乡镇基层服务站点7处、村级基层服务站点512处,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县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络体系。

二、文化建设发展不足和问题

利津县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与新形势下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要相比,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队伍的现状与新形势下文化事业的发展不相适应。缺少专业技术人才,从事文化工作人员的年龄、文化结构也不合理。年轻专业技术人员和艺员引进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事业的发展。二是文化事业的投入与文化事业发展不相适应。虽然近几年县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从文化单位运行的状况来看,经费投入依然不够,文化单位运转比较困难。

三、今后工作思路及构想

文化事业的发展,是一项涉及政府、社会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为了加强文化内涵的先进性,文化目标的远见性,文化意识的优化性和文化设施的标志性,确立了以下文化建设发展设想:

1.完善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县级、乡镇(街道)、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是继续完善提升建成的8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的服务功能;二是完成“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全面实现行政村“农家书屋”全覆盖的目标;三是完善图书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投入设施设备及数据库建设和8个乡镇基层服务点建设;四是继续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在全县所有村每月免费为群众放映一场数字电影;五是建立县、乡、村流动图书管理体系。以县图书馆为龙头,定期对乡镇和村的图书进行流转,促进图书资源共享。

2.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一是打造品牌,提升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品位。充分发挥现有的文化协会的作用,凝聚群众文艺骨干,组织创作一批有影响力的作品,争取举办高档次的文艺比赛和文化活动,打造紧跟时展的脉搏,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深受城乡群众欢迎的文化活动品牌,扩大县影响力和知名度。二是以“文化惠民工程”为载体,组织举办群众性文化活动。围绕中心工作,精心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健康有益、深受群众欢迎的文化活动。指导和帮助群众开展一些自娱自乐的文化娱乐活动,使专业演出和群众的自娱自乐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社会文化社会办”的思路,形成“活动共办、人才互补、资源互用、群众广泛参与”的农村文化活动模式,让群众从台下看戏的观众变成自我参与、自我展示的“演员”,让更多的农民群众参与进来,拓展文化活动的覆盖面。

3.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用人机制,不拘一格选人才,选拔专业知识强、业务素质高、年轻有为的人才,并加以培养,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积极扶植农村专业和业余文化队伍,定期举办书法、美术、摄影、文学、舞蹈、器乐等培训,为农村培养更多的文化人才。文化服务中心乡镇建立健全,配齐专职人员,稳定工作人员队伍。大力发掘社会人才,培养文化骨干,建立一支扎根基层、融于群众的农村文化指导员队伍。通过强化“软件”建设,保障各层面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做,确保农村文化工作积极健康发展。

文化事业范文4

一、现状:忧大于喜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站在文化强县的战略高度,于*年提出了创建“文化先进县”的目标,出台了《关于开展创建文化先进县活动的意见》(桃发〔*〕4号);*年,县委、县政府提高创建标准,出台了《关于开展创建文化先进县活动的补充意见》(桃发〔*〕10号),明确提出了县城“六有”、乡镇“五有”、村“三有”等具体目标,要求全县各级各部门切实做好文化“五纳入”工作,并将创建工作作为考核内容纳入单位目标管理责任制。*年,县委又提出了“一园一节三基地”的“一三一”工程(文艺园、桃花江美人窝风情文化节、竹文化基地、举重培训基地、民俗文化基地)。“文化先进县”及“一三一”工程为全县文化工作规划了发展蓝图,指明了前进方向。通过不断努力,目前,全县文化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一是规划蓝图部分实现。县城“六有”已具备“四有”,即文化馆、图书馆、剧院、电影院(尚无博物馆与民间职业剧团),乡镇“五有”在灰山港镇、松木塘镇基本实现。在“一三一”工程中,竹文化基地以桃花江竹海为基础,已基本建成;举重培训基地于去年通过验收合格(但该项验收是一年一次);文化节定于今年9月举行,目前正在开展各项准备工作,可望能顺利举办;文艺园建设处于前期准备阶段。二是文化活动开展较为频繁。*年,文化部门围绕“县庆”等中心工作共开展广场文化活动、文艺招待演出、文化下乡等大中型文化活动8次,各乡镇组织开展活动100多次;*年文化部门组织开展元旦广场文艺演出、九运会文艺招待会等大中型文化活动32次,各乡镇组织活动108次;*年尽管受到“非典”等因素的影响,文化部门仍然组织了元宵文艺晚会、“红艺之光”金秋音乐晚会等文化活动13次,各乡镇组织开展活动91次。尤其是*年10月初组织的“心连心”杯精英歌手挑战赛有120名歌手参加,参赛及观看人数之多为历史上罕见。这些活动的开展,大大地丰富了城乡群众的文化生活。三是文艺事业走向繁荣。《桃花江报》(现更名为《桃花江通讯》)自开办以来广受各界好评,至今已出版69期;全县广大文艺爱好者从*年至*年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作品2800多件;桃花江艺术团等5个较大的民办剧团及一些小型民间剧团,长期活跃在广大农村,每年演出在1000场以上,每年创收60万元,*年文化局曾给予奖励4万多元;*年,由文化馆组织参加湖南省第二届“三湘蒲公英奖”大奖赛,获金奖1个、铜奖4个,居全市之首。四是文化市场整治初见成效。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县域经济的发展,全县文化市场近年快速发展,形成了网络文化、音像、印刷、歌舞、娱乐、文物等10大市场,但经营市场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从*年开始,文化部门加大了“扫黄打非”力度,对十大市场的500多家文化经营单位(户)进行了多次集中整治,查处违法违规经营行为120多次,有效地净化和规范了文化市场。五是文化系统内部的产业化初露曙光。*年下半年,投入近200万元的电影院服装超市开业,除安排10个职工就业外,电影公司每年可收取场租17万多元;投入上百万元的灰山港电影院改造工程正在进行,其建成不仅能提高灰山港镇的文化品位,还将成为全县文化产业的一大亮点;影剧院“南大门”以200万元整体出让,门面楼综合开发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县电影公司与影剧院联姻,开展电影放映合作,可实现资源共享与捆绑发展,将对解决两家内部困难、维护内部稳定发挥出积极作用。对上述成绩,上级有关部门给予了充分肯定,从*年开始,我县连续3年被评为全市文化工作目标管理先进单位,从*年开始连续2年被评为全省文化市场专项治理和“扫黄打非”先进集体,*年列为全省县域文化建设基地县、“湖南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网点。

从总体上看,全县文化工作在近几年之内已取得长足进步,但要把县委、县政府规划的美好蓝图全部变成现实,要把桃江建成一个事业繁荣、产业发展的文化强县尚任重而道远。那么,到底是一些什么问题在阻碍着文化工作目标的实现呢?

(一)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缺少必需的工作场地。我县文化基础设施大多建于上世纪70至80年代,现在不是整体丧失就是破旧不堪,文化事业缺少必需的工作平台。从县城“四有”来看,为了生存,电影院被改建成服装超市,图书馆也偏居一隅,目前能开展室内文化活动的只剩影剧院一家。对场地需求最迫切的是文化馆和文管所。文化馆馆舍建于1972年,为五层砖混结构,共计1250平方米,30多年来未进行过大的维修,近年来因桃花路改造后增高,馆舍第一楼360平方米场地低于临街路面1.5米,成了阴暗潮湿的地下室,失去实用价值;1995年开始,县城几次被淹,馆舍基础出现不均匀沉降,部分承重梁柱出现裂缝,*年被鉴定为危房;*年,为了通过国家二级馆验收,文化馆只得谎称正在更换房产证,馆舍面积不达标亦由房产局开个假证明蒙混过关;现在第六层圈梁及天花板出现裂缝,一到下雨,五楼排练室就水滴不止,加上桃花路车水马龙,噪声太大,文化馆内已找不出一个适宜的培训辅导场所。全县有馆藏文物3000余件,其中93件是国家级珍贵文物(国家

一、

二、三级),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均居益阳市之首,从全省来看也是文物大县,却没有展列文物的必要场所。沅江、南县有博物馆,资阳、赫山有博物馆,安化正在建,桃江没有,反映我县源远流长的历史与深厚底蕴的文物只能躺在柜子里睡大觉,不能发挥任何作用。从乡镇来看,目前,全县有10个乡镇无文化工作办公地点,23个乡镇无文化活动中心,80年代建起的13个乡镇影剧院(场)只剩2个,6个万册图书馆及几个千册图书馆只剩7个,共计图书18400册,且全部尘封。全县770多个村只有59个村级文化室,乡镇文化工作的档案、资料早已荡然无存。可以说,乡镇文化工作阵地几乎整体丢失。

(二)专业人才青黄不接。文化工作对专业人才的要求特别高,文学、书法、绘画、舞蹈、音乐等各方面来不得半点虚假。在其他部门无一技之长者可以干工作,在文化部门则万万不行。文化局及其二级机构共有207人在职,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66人,高中以下的114人,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仅38人。如文化馆23人中,有一技之长者约9人,9人中能独当一面完成上级任务的只有4人,这4人中有3个接近内退年龄,另1个今年将办退休手续。文化馆作为全县群文工作的组织者,即将出现无懂行者的局面,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深的忧虑。在59名乡镇文化专干中,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只有31人,余下者对文化工作深感陌生,出现了文化专干无文化专长的不正常现象。59人中,有中专以上学历的32人;目前在文化岗位的仅15人,其余44人有9人抽调担任乡镇临时工作,35人下海或干其他事去了,致使9个乡镇文化专干出现空缺,文化工作职能已不复存在。

(三)经费投入相对不足。资金投入是开展文化工作的必要条件之一。近年来,随着县财政收入的增长,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对文化工作的投入(见下表),对照〔*〕7号文件规定的“文化事业经费的增长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的要求,我县还是做得很不错的。*年、*年、*年全县财政的增长速度分别是1.7%、9.9%、10.5%,但对文化工作的投入增长分别达到了15.7%、18.8%、14.6%。可见,文化投入不仅呈两位数增长,而且增速远远超过了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但文化事业对资金的刚性需求是十分巨大的,文艺园、博物馆或其他任何一项稍大一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就可用完文化系统几年的财政拨款,不断增长的财政投入无法满足这种客观需求,因而出现了资金投入的相对不足,致使文化局的部分二级机构要靠争取资金或“乞讨”才能开展工作。*年文管所从文化馆迁入原民政局三楼,因改造维修场地、添置报警防盗等配套设施,左借右赊,负债10万元,*年该所在省财政争取到3万元维修资金,*年又争得部分资金,加上县财政的增拨款,才勉强还清欠账,但要开展其他工作就困难重重了。近年来,全县开展的文化活动较多,而每次活动的必需经费都要上万或数万元,事实上文化馆对开展群文活动力不从心,经常要去有关单位拉赞助,拉不到赞助就只能自己先背着,致使*年负债11万元,*年情况稍好仍负债8万多元,*年是否能还清债务尚不得而知。乡镇文化站情况比局直二级机构更糟。*年县委、县政府作出决定,乡镇文化站与广播站合并,并实行整体分流,1995年以前参加工作的文化专干定为全额拨款编制,1995年以后参加工作的定为差额拨款编制。在现有的59名文化专干中,有28人为差额拨款,财政每年只发给3780元基本工资,所以生存成了部分文化专干的第一要务。某乡文化辅导员*年拿了7个月工资,*年拿了9个月工资,*年拿了基本工资的80%,*年、*年只拿了“工资”。生存都没有保障,谁还有精力去干事业?现在乡级财政十分困难,*年仅有灰山港、牛潭河、马迹塘、修山等小部分乡镇投入了合计不超过10万元的文化事业资金,支持了一些公益活动的开展,大部分乡镇年初未将文化事业纳入整体规划,更无经费预算,因而大部分乡镇的文化工作萎靡不振或基本瘫痪就势所必然了。

(四)文化保护工作亟待加强。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由于山水阻隔及民族习俗、语言、审美等各方面的差异,形成了异彩纷呈的区域文化。这些文化资源是县域文化中的宝贵资产,一旦遭破坏或灭绝,其损失是不可估量的。文化资源就我县而言,主要是两大类。第一类是民间文化。县境的民间艺术形式,分属文学、美术、戏曲、音乐、舞蹈等不同范畴,最保守的估计不下30种,极其重要的有故事、谚语、歌谣、功德画、竹雕、剪纸、地花鼓、三棒鼓、狮舞、道舞、猫舞、秧歌、腰鼓舞、蚌舞、灯舞、弹词、高腔山歌等,其中马迹塘故事与大栗港山歌(胡呐喊)是我县最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故事还是全省唯一的高台艺术形式。但令人焦虑不安的是,这些民间艺术濒临失传,究其原因,一是民间技艺的传承属父子相传,师徒相授,艺人们没有普及技艺的愿望,许多技艺是代代单传,口传身授,无文字记录,很不可靠;二是由于商业文化的冲击,年轻人认为民间技艺不赚钱,不愿学习,加上许多民间艺人不是已经作古就是年事已高,民间艺人队伍严重萎缩,民间技艺传承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三是已有的民间文艺资料已毁于一旦,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化部门花了近十年的心血整理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民间文艺档案资料,却不幸于1995年彻底毁于洪灾,因此拯救和保护民间艺术已刻不容缓。第二类是文物及文物保护单位。县境历史非常悠久,从新石器时代起,桃江就有先民居住,3000多件文物真实地再现了桃江一脉相承的历史渊源。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全县珍贵文物中,东汉的漆木器及古籍、丝织品等一部分珍贵文物对保管条件要求苛刻,稍有不慎便会遭氧化或变质损毁,但因保管条件太差,连最基本的恒温干湿设备都没有,无法达到行业要求,文管所整天在担心着这些文物的生死存亡。全县有浮邱寺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熊亨瀚墓),这些场所的维修保护每年需要资金约8万元,*年县财政下拨的文物保护费是0.55万元,*年是1.5万元,*年是2.5万元,与需求相差太大,因而文物保护单位的维持工作形势严峻。

二、思考:如何突破五大瓶颈

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所以从某种角度看,解放生产力就是解决“人”的问题。从实践层面来看,推动县域文化发展,重点在于突破观念、人才、投入、产业化及管理五大瓶颈。

(一)观念瓶颈。文化是什么?它是具有浓厚地域色彩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文精神、民族艺术、行为方式、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总和,其核心作用是教化,其最大目的就是为统治阶级服务,因而我们的文化必须是先进文化,必然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文化逐步渗入经济领域,形成了今天我们津津乐道的文化产业。因而文化既有事业属性,又有产业属性;县域文化既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既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又是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催化剂。文化可以改变社会的精神面貌,可以提高民族素质,同时先进文化还可激发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创新能力。许多同志考察过沿海发达地区,总认为他们文化工作搞得好是经济基础好、财力雄厚使然,但他们为什么要把钱投在文化工作上呢?投在其他地方不行吗?这是因为他们看到了文化工作的极其重要性,投入资金是非常值得的。而我们许多同志却认为文化工作是可有可无的。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一件事干好干歹,首先是观念上的差异。有的同志认为文化是宣传理论部门的事,只看到事业属性,看不到其产业属性;有的认为文化工作投入多、产出少,太不值;有的存在就经济抓经济、就文化抓文化或先经济后文化的两张“皮”现象;有人仍在用一种计划经济或行政管理思维来看待文化工作,政事不分,企事不辨。凡此种种,致使一些地方文化建设摆不上应有位置,文化资源得不到合理保护与开发,甚至文化工作真空化。任何人都具有一定的思想看法,但这些思想看法则是后天形成的,正确观念不占据其头脑,错误观念必然占据其头脑。因此文化工作真空化的不良后果是先进文化不占领,落后文化必然乘虚而入,一些地方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犯罪行为日益增多,社会不稳定因素屡屡出现,给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人才瓶颈。谁来办文化?他为什么要办?事业要繁荣,产业要发展,关键在人才。长期的计划经济形成的僵化体制既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发展成长又不利于人才的自由流动,现在的状况依然是作“茧”自缚。其表现:一是外面的人才进不来。随着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与规范,编制政策一直执行得较好,但编制政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确能控制机构臃肿,另一方面因编制所限许多应当进来的人进不来,所以一些单位出现了借用、借调人员现象;二是进来的不一定是人才。编制政策虽然能控制人员数量的无节制增长,却无法保障进来的一定是必需的人才,在59名乡镇文化专干中,大多属非文化专业人才,其中有5名是学农技的、6名是学机械制造的、有8个乡镇的专干是城镇退伍兵,文化局二级机构的状况也大体如此。原因是什么?核心是文化部门对所进人员的业务素质无把关权。1995年撤区并乡后,文化站人、财、物、事四权下放到乡镇,文化站成为乡镇政府兴办的公益事业单位(湘办发〔*〕29号),与文化主管部门只存在业务上的指导关系,对专干能否胜任文化工作主管部门无权把关;三是进来了共吃大锅饭。做多做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我为什么要尽心尽力去干?所以大锅饭体制极大地挫伤了专业人才的积极性,而现在许多企业或民办社团对专业人才十分青睐,不仅尊重人才,而且聘以高薪,许多有一技之长者辞职下海就理所当然了。面对这种令人痛心的状况,我们如何办?其一,加大培训力度。对已经进入文化部门者,不能把人家一脚踹开,一脚踏死,而应在提高其业务素质上狠下功夫。在文化工作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还很年轻,处在可塑期。乡镇59人中,50岁以上者只有5人,40岁以上者14人,其余40人都在40岁以下,完全可以通过系统的多批次的培训,使尽可能多的人拥有一技之长。从长远来看,我们应从基础抓起,可在县职业中专增开适当数量的文艺班,确保文艺工作能新人辈出。其二,明确文化部门进人的业务素质把关权。对此,文化部门应分门别类根据不同的业务要求制定出相应细则,对外公布,一视同仁。招考人员的业务素质面试以文化部门为主进行。其三,建立人才流动机制。可由“两办”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完善文化人才流动与引进政策,开辟人才进出“绿色通道”,做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其四,深化事业单位分配改革。这主要指文化局二级机构,改革的核心是“三定三不定”:1、定基本拨款,不定专项经费。这主要是针对县财政而言,可将某年度某单位的财政拨款额定为该单位基本拨款,如遇县委、县政府要求举办活动再行追加。2、定岗不定编,竞聘上岗。单位取消编制,只定岗位,除负责人岗位由主管部门主持竞聘外,其他岗位定人由单位自行确定。实行全员优化组合,竞聘上岗,竞聘上岗每三年进行一次。3、定基本工资,不定福利津贴。所有人员均按国家人事部门规定确定基本工资;对福利津贴,上岗者有(以完成岗位目标考核任务为前提),待岗者无;福利津贴按岗位性质划分不同等次,岗位内部亦适当拉开分配距离。如此改革的实质在于不增加财政额外负担的情况下,打破大锅饭体制,激化单位内部潜力与活力,达到真正搞好文化工作的目的。但改革须注意:一是要对特殊人员(如年龄较大)的利益予以适当考虑;二是要基本稳定。可选择条件适宜的单位先行试点,待取得成功经验后再铺开,不能冒进。

(三)投入瓶颈。资金是文化工作的血液。应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各种社会资金投入,从单纯的政府投入向企业、政府、社会力量共同投入转变,形成多元投资格局。从实践来看,大体有如下几种融资方式:一是开征文化事业建设费。*年9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文化经济政策的若干规定》(国发〔*〕37号),要求对文化营业单位征收营业额3%的文化事业建设费,省政府湘政发〔*〕13号文件、市政府的益办发〔*〕12号文件对此予以明确。*年12月国务院再次下发《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国发〔*〕41号),省政府相应出台了湘政发〔*〕12号文件,规定各地上缴的文化事业建设费由省财政“留三返七”。现在全省大部分地方已开征,我县尚未开始,建议开征此费,返还部分由县财政设专户,由宣传文化部门掌握,由县委、县政府批准使用,主要用于全县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目前除文艺园外,文化馆提出了新建文化馆(群文中心)的项目建议书,县计物局已批准立项;图书馆提出了建少儿分馆的项目建议书,县计物局已批准立项;马迹塘镇提出了将“故事”申报列入省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建议书。这些项目只要运作得当,争取一定资金是很有希望的。三是鼓励捐赠,落实各项免减税政策。建立优秀文艺作品奖励机制,凡获国家、省、市表彰或奖励的文艺作品,按就高不就低原则给予相应奖励。奖励资金全部来源于社会捐赠。根据国发〔*〕41号、湘政发〔*〕12号文件,对社会力量捐赠,核减相应的企业所得税与个人所得税。社会力量要求进行的专项捐赠亦享受此政策优惠。四是积极进行市场运作。文化事业中可以产业化运作的部分,完全应该以股份合作、拍卖、租赁、冠名、广告位出让等多种形式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影剧院的“南大门”出让就是一个较为成功的例子。

文化事业范文5

关键词:公益性文化;资金投入;体制保障;基本原则

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是推进先进文化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必经之路,是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重要职责,是以文化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的价值体现,是生活质量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进程中,要把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放到与文化产业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使二者齐头并进,协调发展。

一、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

1.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和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通过公共文化服务的制度基础、物质保障、人才队伍、基本载体等方面的建设,必将大力促进文化的科学发展,增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

2.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满足广大群众精神需求的内在选择。只有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才能在文化发展的机遇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充分发挥文化对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塑造灵魂的社会教化功能,满足人民群众休闲、娱乐、求知、审美、健身、交际等方面需求的服务功能。

3.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破除一切阻碍和影响文化发展的体制弊端,是文化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建设一个充满活力、能够自我优化的、适应文化发展规律的、政府、社会和市场力量共同参与的文化体制,才能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二、当前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滞后是影响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因素

公益性文化事业虽有较大的发展,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经费仍然“捉襟见肘”,文化设施和设备仍然很难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费投入不足,基层文化活动乏力。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有足够的经费支持。但由于受财力的限制,政府对文化事业投入较少,不少地方的领导干部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认为只要搞好经济就行了,存在着重经济建设,轻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的现象。

2.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文化创新乏力。文化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文化管理方法比较单一,过多地依靠行政管理和政策调节,文化市场管理缺乏统一的行政执法力量。同时,存在着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管办不分的状况,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没有发展动力。

3.投融资体系不够完善,需要建立有力的投融资主体及平台。由于文化事业单位公益性、准公益性和经营性界定不够清晰,该推向市场的没有政策以及体制界定不够明确,造成资金投入上的缺位和越位,从而制约了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与发展为先相结合。必须坚持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把提高全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根本目的。

2.坚持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的发展,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要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面向广大群众,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要。

3.坚持市场运作与政府调控相结合。加强政府在规划引导、政策调节、市场监管、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等方面的职能。创造条件,吸引社会资金投入,鼓励社会力量办文化,逐步推向市场化运作。

4.坚持特色文化与大众文化相结合。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面向市场,了解群众的文化需求,着力提高大众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在发展大众文化的同时,有选择、有重点、有步骤地发展富有文化内涵的特色文化,把发展特色文化与发展大众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为文化发展开拓更加广阔的空间。

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路径选择

1.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基础设施是公益性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依托。文化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一方面是可以为广大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另一方面是能够让人们生活在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之中,更重要的是能以此帮助人们培养更加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2.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升文化软实力。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保证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基本的文化权益,努力提高全体民众的综合文化素质,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其公益性质决定了其生产目的并不在于追逐利润的最大化,而在于是否较好地实现了其社会服务功能,因此决定了其投入必须由政府来主导完成。无论如何改革,政府都不能在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投入上缺位。

3.抓好基层文化建设,切实保障农民和城市低收人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要加大力度,改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条件,使文化设施、服务网络和文化产品基本满足居民就近便捷享受文化服务的需求。要在农村基本解决农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要采取政府采购、补贴等措施,保障和实现城市低收人居民、残疾人、老年人和农民工等群众的基本文化生活需求。体育场馆、文化公园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或优惠向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开放。

文化事业范文6

关键词:呼和浩特市 群众文化事业 发展

中图分类号:G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1-0335-01

在原始社会,当人们获得较多的食物得以饱腹,或者战胜自然灾害得以生存的时候,总是情不自禁地欢呼跳跃起来,当人们处于饥寒交迫,或者遭遇天灾人祸,无法生存的时候,也总是情不自禁搓手顿足,呼叫起来,这些情不自禁的即兴抒发,随着劳动生产和人类的智慧的发展,那种自发的呼唤,跳跃,逐渐变为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创造,形成了反映各种集体劳动生产的歌舞。后来社会生活领域不断扩大,群众文化的内容也随之不断的发展,形成多样化。

一、举办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

呼和浩特市群众文化由于外来人口颇多,历来具有多种民族文化自然融于一体的特点,汗、蒙、回等各富名族特色的文化交融历史久远,宛若水乳。这不仅使我市群众文化色彩缤纷,而且各民族文化在互相补充,互相推动的过程中发展了自身的精华,所以我们应当看到在我市的群众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宝藏,它将给我市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就拿我市最有特色的活动来说吧,昭君文化节,一直是我市文化的一个“重头戏”,而且我市也已经连续十多年成功的举办了“昭君文化节”,在此期间,我们邀请了我国多个少数民族的活动团体来参加我们的活动,我们在不断的总结经验,提高活动质量。

二、贴近群众,有利于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

既然是群众文化事业,那就离不开群众,离不开老百姓。群众文化事业一直是以群众为主的,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也就离不开百姓。所以我们要走进他们的生活,去了解他们真正想要什么,需要什么(群众对文化活动的需要是广泛的,多方面的)。但如果没有了解情况就盲目的服务大众,群众不喜欢又怎么谈的上发展呢?就拿我们去年对呼市社区文化调研的来说吧,我们根据各社区的活动场所,开展活动的情况,安排了不同的辅导员,并决定在各个区选出俩个好的活动社区进行舞蹈、声乐培训辅导,这些活动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收到的良好的社会效益。但同时也发现了不少问题,例如:活动经费不足,活动场地得不到保障,这些原因都会阻碍我市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所以下一步我们就要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走近群众,贴近他们的生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我市的群众文化事业更好的发展下去。

三、群众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也会给群众文化工作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力量

为了跟上发展中城市的文化水平,我们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全力以赴,锲而不舍,开拓前进。列宁说:“群众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会奠定坚实的健康的基础,而在这个基础上就会给艺术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取之不尽的力量”。可见群众文化工作的发展是离不开群文工作的普及与提高。群众文化工作的普及就是把广大人民群众目前急需和容易接受的文化艺术活动及其知识和技能提供给他们。而也要在群众中真正的起到辅导和示范的作用。而所谓的提高,就是在普及的基础上向群众提供比较高级的文化艺术作品和知识、技能,如果说普及主要是向广度扩展,那么提高则是向高度攀登。这就是普及与提高对发展的最强力量。

四、我市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进入了较为快速的发展时期

近几年,我市由于经济的开发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的新要求,文化也随之具备了更大的交流前景,国内外各种文化思潮无不互相激荡,互相容纳,使我市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进入了较为快速的发展时期。虽比起发展中城市还有些差别,但群众文化事业也取得了全面的、持续的、积极而稳步的发展。例如:我市2005年“第四届国际民间艺术节”来说吧,在此期间,有十八个国家和地区的十九个演出团体参加的此次活动,而且还有我国少数民族的多个代表团。不仅如此,我市的广场消夏活动也是日见红火,还有春节期间的文化庙会活动,如:高跷、秧歌、文艺戏曲、灯展等等。这些活动大大地推动了我市的文化事业发展。

五、经济是群众文化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

上一篇早安中国

下一篇春节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