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喜帖模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喜帖模板范文1
1.试验材料
(1)基材:来自湖北某工厂,幅面为1220mm×2440mm×18mm的稻草刨花板。参照国家标准GB/T4897—2003《刨花板》测试,板材主要理化性能指标见表1。(2)薄木:0.2mm厚的水曲柳和0.6mm厚的白橡,含水率9.6%左右。(3)胶黏剂:聚醋酸乙烯酯乳液(PVAc,俗称乳白胶),德华兔宝宝装饰新材股份有限公司;改性乳白胶(型号为GB-3),南京高宝橡塑股份有限公司,固含量50%,黏度>20Pa•s,pH6.8~7.0。
2.设备与仪器
(1)贴面设备:平板硫化机,型号XLB。(2)表面胶合强度测试仪器:微机控制电子万能力学试验机,型号CMT6104。(3)其他:表面粗糙度测试仪、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320#砂纸等。
3.试验方法
参照木质刨花板表面常用的处理方法,综合考虑贴面板的环保性,分别采用PVAc和GB-3对稻草刨花板基材进行薄木贴面工艺试验。
(1)试验设计:根据影响薄木饰面稻草刨花板胶合质量的工艺因素和预备试验的情况,饰贴0.6mm厚白橡薄木的涂胶量为120g/m2,饰贴0.2mm厚水曲柳薄木的涂胶量为100g/m2,对热压压力、热压温度和热压时间3个因素进行3水平的正交试验。正交试验设计如表2所示。
(2)贴面工艺:稻草刨花板表面饰贴采用“干贴法”,其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1)基材锯切:将稻草刨花板锯切成400mm×300mm的幅面。(2)基材砂光:根据预备试验结果,综合考虑轮廓不平度算术平均偏差(Ra)、轮廓微观不平度平均间距(Sm)、生产效率、经济性等因素,将锯切好的板材用320#砂纸在其表面重复砂光4遍,保证表面粗糙度达到薄木贴面要求。(3)薄木拼接:由于薄木的幅面比较狭窄,弦向长度一般都小于300mm,因此需要进行薄木拼接。手工拼接时,尽量将两张薄木较齐的边拼在一起,保证不离缝或重叠;将透明宽胶带粘在上面后,再用木棒在宽胶带上来回碾压几遍,以保证在组坯、陈化等热压工序前不会脱落。(4)涂胶:按试验方案的要求施加涂胶量,用刷子均匀涂刷在基材的表面上。(5)组坯:薄木应张贴平整,要求上、下两层薄木的纹理方向一致,使其两面应力平衡,防止翘曲变形。(6)陈化:闭合陈化,时间为30min。陈化的主要目的是让胶液更好的浸润,使一部分水分挥发,保证产品的强度。(7)热压:热压前将压机上、下热压板的温度升至规定温度,再设表压力值,严格按热压时间压制试件。(8)陈放:热压后,检查薄木胶贴质量,再放置3d,消除热应力,使其应力平衡,胶黏剂充分固化。(9)修边:用裁纸刀进行修边处理。
4.性能测试
依据国家标准GB/T15104—2006《装饰单板贴面人造板》规定,对薄木贴面稻草刨花板的表面胶合强度进行测定。(1)试件锯切:将贴面板锯切成幅面尺寸为50mm×50mm的试件。(2)画线:用色笔在锯切好的试件中央画一个20mm×20mm的小方格。(3)黏方铁块:用热熔胶将定制的方铁块正面(带圆形凹槽的一面)朝上黏合在试件的中央位置。(4)陈放:陈放时间至少24h,消除热应力。(5)切割:用手工钢锯沿着方铁块的四周切断装饰层,切割深至基材表面。(6)测试:用卡头和卡具将试件固定在万能力学试验机上,在与表面垂直的方向上加载,从加载开始到试件破坏,记录试件的表面胶合强度。
二、结果与分析
影响薄木贴面板质量的主要指标是表面胶合强度和透胶率,本试验通过对这两项性能指标的测定来评价贴面质量。
1.透胶率
薄木贴面试验的透胶率情况见表3。由表3可见,Ⅱ、Ⅲ、Ⅳ类试验中薄木贴面的透胶率均为0,达到了国家标准GB/T15104—2006薄木贴面装饰板优等品的等级;Ⅰ类试验中薄木贴面的透胶率为0.1%,达到了薄木贴面装饰板一等品的等级。当胶黏剂选用PVAc时,0.2mm厚水曲柳贴面试验7(热压压力为0.8MPa、热压温度为90℃、热压时间为240s)有透胶现象,透胶率为1%,也达到了薄木贴面装饰板合格品的等级。由于试验采用的胶黏剂为PVAc或改性PVAc(型号为GB-3),均是热塑性胶黏剂,且渗透性差,可防止透胶。通过预备试验,饰贴0.6mm厚白橡的涂胶量为120g/m2,饰贴0.2mm厚水曲柳的涂胶量为100g/m2,这既保证了胶合强度,又可防止透胶。组坯后闭合陈化30min,使胶黏剂充分流平,以防透胶。
2.表面胶合强度
(1)薄木贴面试验的表面胶合强度情况见图2。由图2可知,薄木贴面的表面胶合强度完全符合国家标准GB/T15104—2006对装饰单板贴面刨花板表面胶合强度的要求(≥0.40MPa)。(2)如图2所示:水曲柳贴面的表面胶合强度明显优于白橡贴面,这与薄木的厚度有直接关系;对于0.2mm厚水曲柳贴面试验,选用PVAc胶黏剂的表面胶合强度要优于GB-3胶黏剂;对于0.6mm厚白橡贴面试验,选用GB-3胶黏剂的表面胶合强度要明显优于PVAc胶黏剂。(3)级差R值反映了各因素对实验结果影响的大小。由表4可见,0.2mm厚水曲柳贴面试验,无论选用PVAc还是GB-3,因素C的R值均最大,可知因素C(热压时间)对贴面板表面胶合强度的影响最大。随着热压时间的延长,胶黏剂固化充分,表面胶合强度明显提高;但热压时间进一步延长,树脂老化,表面胶合强度反而下降。0.6mm厚白橡贴面试验,无论选用PVAc还是GB-3,因素A的R值均最大,可知因素A(热压压力)对贴面板表面胶合强度的影响最大。由于胶黏剂的预压性和初黏性好,随着单位压力的增加,表面胶合强度明显提高。(4)对于0.2mm厚水曲柳贴面试验,选用PVAc胶黏剂,热压压力0.7MPa、热压温度100℃、热压时间120s时,其表面胶合强度最大;选用GB-3胶黏剂,热压压力0.8MPa、热压温度90℃、热压时间180s时,其表面胶合强度最大(图3)。(5)对于0.6mm厚白橡贴面试验,选用PVAc胶黏剂,热压压力为0.8MPa、热压温度为90℃、热压时间为240s时,其表面胶合强度最大;选用GB-3胶黏剂,热压压力为0.7MPa、热压温度为90℃、热压时间为180s时,其表面胶合强度最大(图4)。(6)由于试验采用的胶黏剂为PVAc或改性PVAc(型号为GB-3),在一定的热压温度作用下,PVAc中的水分逐渐蒸发或渗透到基材中,使胶液的浓度不断增大,之后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使高分子胶体颗粒发生凝聚而变硬。
三、结论
喜帖模板范文2
【关键词】发展,e-training,效率,车站值班员,培训
2011年9月27日,上海地铁10号线由于信号故障采用运营闭塞降级方式运营的过程中,行车调度及行车值班人员未对正线运营列车准确定位,造成一列从豫园向老西门行驶的列车不慎与前方列车发生轻度追尾,造成多人摔倒受伤。这次事故造成了很大的社会影响,使得10号线停运了两天,由此也引发了全国轨道交通行业的大反思。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个事故的整个过程:
时间:9月27日14时许;
地点:上海地铁10号线新天地站设备故障;
事件:14:10分交通大学至南京东路上下行采用电话闭塞方式,列车限速运行;15:51分一列列车行至豫园至老西门下行区间不慎与前车发生追尾;
进展:271人受伤,其中约20人重伤。上海轨道交通方面在事故发生后立刻成立事故调查小组,对此次事故展开全面调查,事故也导致上海地铁十号线被迫停运2天。
在这里,我不是要研究这个事故的原因,而是想通过这个事故更直观地说明目前上海轨道交通行业所存在着的一个隐性的问题。众所周知,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诚如十二五期间,随着国家3万亿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全国各地的城市轨道交通行业都开始进入大发展时代。根据规划的通车目标,未来5到10年,上海的轨道交通规划将达到近1000公里,实现市区范围内步行15分钟便能到达轨道交通站点,同时每个郊区新城(除崇明岛之外)至少都有一条轨道交通到达。
与各地的地铁建设热火朝天相对应的,越来越多城市的轨道交通企业,正面临着合格的轨道行业专业人才却越来越稀少的现实。从众多行车安全事故中,我们就可以看出目前上海轨道交通行业在行车岗位的人才储备上确实存在很大的短板,而这个问题也越来越成为上海轨道交通行业企业寻求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与此同时随着越来越多新兴发展轨道交通的城市出现,急需人才资源的他们还纷纷向上海、北京这样的老牌轨道交通城市的企业员工抛出橄榄枝,不断地以高薪聘请方式挖角,使得老牌轨道行业城市加速出现了人才断层。
正是面临着规划如此远大,人才却越来越少的局面,再仅仅依靠传统HR的方式招收与培养员工已经远远不适应企业未来的高速发展要求,因此需要利用信息管理技术和电子商务技术,为目前上海轨道交通行业在HR方面的困局探索一条新的道路。
在研究中,通过对现有培训模式所存在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得出了现有培训模式所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在轨道交通企业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应该建立一套基于互联网技术的e-training系统,从而使低效率的80/20模式转变为高效率的长尾模式。这是一种类似于制造型企业建立ERP系统及整合供应链管理的方式,可以整合企业在录用、培训员工的过程中与人力资源部门上、下级的关系,由员工自身开始逐渐扮演主动的角色,通过e-HR系统和e-training系统,获得更丰富的人才信息和培训资源,使之更符合企业各个部门、各个岗位现实所需,同时通过互动平台和模拟操作环境,使轨道交通企业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质量、更短的时间、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与人才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同时也能以更高的效率培养符合企业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然后以SWOT方法,结合上海轨道交通企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组合论证,从而得出在轨道交通大发展的今天,上海的轨道交通想要赢得持续发展的机会、要成长和壮大、要培养更多符合企业需求的员工,最便捷的道路就是建立起一套e-training平台的结论。从e-training系统的特点上讲,具有灵活性、便捷性、个体性、直观性四大特性,这也是e-training平台系统有别与传统人力培训方法或者单机电子培训课件的最大区别,甚至可以说是变革性地区别。如果能充分发挥这些特性,随着上海轨道交通的发展,e-training系统的使用也将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从e-training系统的实现条件来说,e-HR建设需要企业具备四个前提条件:
①有一套规范的、可遵循的人力资源管理流程;
②完善的财务和运作定位;
③开放和敢做敢为的企业文化;
④高层领导和企业战略的大力支持。
而对于运营了近二十年的上海轨道交通企业来说,只需经过仔细的评估和进一步的改革,这些前提条件基本都可以实现。
最后在再辅以英业达公司成功要素的分析,对在上海轨道交通中建设e-training系统进行了指导。在我的设想中,e-training系统即电子培训系统对于整个降低人力资源的总成本、确保人才质量、缩短录用及培训周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此e-training也就成为e-HR系统中“最有价值”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