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洛神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曹植洛神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曹植洛神赋范文1

关键词:曹植;甄夫人;理想;悲剧性人物

汉末魏初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尤为光辉的一个时期,其中曹氏父子的文学作品在当时很有影响力,即使是对后代的文学发展和文学结构多层次的形成也是极具贡献性的。文学反应出的不仅是个人的内涵,同时也具有时代的印迹。

曹氏父子在当时文坛上颇负盛名,各自形成了不同的文学风格。他们的文学风格各具特点,其形成很大程度上与他们所处的地位、环境有关,同时也受个人的内在性格影响。曹操是东汉晚期众多地主集团割据争雄中的一代英雄,个人的豪放性格加上自身的霸主地位的因素使他的文学作品多雅好慷慨;曹丕身为魏太子,在父曹后,嗣位为丞相魏王,后废献帝自为皇帝,因自处地位而形成猜疑性格,对待兄弟也极为刻薄,因而形成多婉丽清新的文学气息;曹植少时特别受父曹操宠爱,差一点就要被立为嗣子。但相对于曹丕的小心处世方略来说,曹植“任性而行,不自励,彫饮酒不节”,而曹丕却善于“矫情自饰”,综合这种差异,曹操最终确立曹丕为太子。

曹植的赋作,紧贴于他的生平遭际,就像他自己所说,作品大多“触类而作”,从个人的喜怒悲欢、亲友的欢聚离别到军国大事,都可以在赋作得以印证。而且曹植本人又是个性比较“任性”的人,因而情到之处,或慷慨悲歌,或浅近如话,或低回咏叹,或文彩缤纷,或奋发激昂。一类文学风气的形成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曹植的文学风格的形成也同样具有此因素。曹植生活的前期,身为贵公子,所写赋作表现了作者济世的宏愿、平素的多情,然而内容比较单薄浮浅,所以有慷慨之貌,但其实质内容却不足以傅之。在他人生后期深受禁锢,满腔悲愤郁积心中,因而曹植此时的作品多触类而发,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成为文学史上的典范,其代表作之一《洛神赋》便是作者在当时复杂心境中创作而成,同时最大程度的反映出曹植的苦闷心态。下面就(洛神赋)为例,了解曹植赋作特点,感受作者内心世界。

(《洛神赋》成功的刻画了一个优美的妇女形象。全文以浪漫主义的手法为主,文章辞藻华美而不浮躁,“触类而作”也就决定了此赋作想象丰富而贴现实。文章中的比喻、烘托巧妙,错综交织恰当,这些优势促进了《洛神赋》对汉代赋作创作的创新和发展。本赋作中所刻画的洛水女神形象,实际是作家感情的寄托产物,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理想的爱慕与神往。文中描写的女神,从姿容到衣着,从动作到心理,都在作者笔下被刻画的淋漓尽致,栩栩如生,使读者看到文章就仿佛目睹女神,听到文字就如同听到女神的声音,仔细想想就触发其怜爱之心。历来人们公认的生动优美形象在曹植笔下虽然你如此美,如此有情义,但在现实里却是无法实现的,女神是无法接近的。人神之间的严格界限,是现实生活的人们不得不忍恨分离的阻碍。

《洛神赋》这篇作品本意是要书写作者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理想破灭后的满腹惆怅与悲哀,但作者没有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来表达,而是通过一个曲折离奇的悲剧故事来寄托自己的情怀,以亲身经历来叙述的方式构建全文。这篇作品的其经典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环境般绮丽的故事情节;二,高度的艺术成就。文章以神话色彩的故事来展开:作者在外出归国途中休憩于洛水之边,迷离恍惚之中进入了自我的幻想世界,并在这个幻境中与神秘而降临洛水女神相遇。她的翩翩风姿激起作者内心深处的荡漾微波,这样的美妙幻境与作者身处的现实有巨大的反差,同时也正是这种密切的联系使得文章更能表达出作者的真情实感,幻境越美好,映射出现实的越残酷。在文章的开头,便已表达了作者的无奈,限于“人神之道殊”,“无良媒以接欢兮”,因而作者不得不和洛水女神惆怅地分别。在接下的文章中,作者用一整段文字描绘了女神的形神之美,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她美丽纯洁与多情的爱慕与向往。重回现实后,美妙的幻境仍历历在目,内心的波澜始终不能平复,这种现实与幻想的结合的表现手法明显的带有楚辞的文风,从而给文章增添了一种神秘的浪漫主义色彩。这一艺术成就使得《洛神赋》在当时众多赋作中脱颖而出。它的另一个艺术成就是浓郁的抒彩。《洛神赋》的写作主题历来有不同的取向,虽然大多数分析家认为它表达的是对理想的追求,但也有人提出作品中的女神形象象征君主曹丕,它的主旨表达了作者愿与君主修好却愿望不得的思想;另一种主题便是借女神形象来象征甄夫人,流露出曹植对甄夫人的爱恋之情。后一种主题流传的盛行很大程度上是从作品细腻的情感角度考虑,把具体的描写女神风姿的文字与现实中的甄夫人形象紧密相连,这也从另一方面给这篇文章增添了新意。下面就这一类别文章主旨做情感简析,加深对《洛神赋》的理解。

曹植洛神赋范文2

作品:

《斫琴图》

《斫琴图》是宋代摹本之一。此图虽不及《洛神赋图》有名,也不及《洛神赋图》更具代表性,但在风格特征上仍凸现出顾恺之的千古一绝。这幅图描绘的是古代文人学士制琴的场景。

《女史箴图》

“女史”指宫廷妇女,“箴”则为规劝之意。晋初惠帝时,贾后专权,极妒忌,多权诈,荒放恣。文人张华便以历代贤记事迹撰文《女史箴》以为鉴戒,被当时奉为“苦口陈箴、庄言警世”的名篇。才华横溢的画家顾恺之便将此名篇分段,一段一段画成画,并将相在箴文题于画侧,中国历史上的旷世名作《女史箴图》由此问世。

《女史箴图》有两个绢本,一本藏故宫博物院,专家认为是南宋摹本,艺术性较差;另一本艺术性较强,更能体现顾恺之画风与《女史箴图》原貌,专家认为可能为唐人摹本。原本为清宫所藏,遗憾的是国贫民弱,连累国宝受难,此摹本存大英博物馆(TjeBritishMuseum,London,England)。

《洛神赋图》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原《洛神赋图》卷,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绘制(宋摹),绢本,设色,纵27.1cm,横572.8cm。这幅画根据曹植著名的《洛神赋》而作,为顾恺之传世精品。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此图卷无论从内容、艺术结构、人物造形、环境描绘和笔墨表现的形式来看,都不愧为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瑰宝之一。

顾恺之的画迹还有有《司马宣王像》、《谢安像》、《刘牢之像》《王安期像》、《阮脩像》、《阮咸像》《晋帝相列像》、《司马宣王并魏二太子像》、《桂阳王美人图》、《荡舟图》、《虎豹杂鸷鸟图》、《凫雁水鸟图》、《庐山会图》、《水府图》、《行三龙图》、《夏禹治水图》等。顾恺之作品真迹没有保存下来。

相传为顾恺之作品的摹本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等。《女史箴图》,绢本,淡设色,藏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多数人认为是唐代摹本。

个人功绩:

擅诗词文赋,尤精绘画。擅肖像、历史人物、道释、禽兽、山水等题材。画人物主张传神,重视点睛,认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指眼睛)中”。

注意描绘生理细节,表现人物神情,画裴楷像,颊上添三毫,顿觉神采焕发。善于利用环境描绘来表现人物的志趣风度。画谢鲲像于岩壑中,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志趣。其画人物衣纹用高古游丝描,线条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自然流畅。

曹植洛神赋范文3

1、《洛神赋》是中国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曹植创作的辞赋名篇。

2、此赋虚构了作者自己与洛神的邂逅相遇和彼此间的思慕爱恋,洛神形象美丽绝伦,人神之恋飘渺迷离,但由于人神道殊而不能结合,最后抒发了无限的悲伤怅惘之情。全篇大致可分为六段:第一段写作者从洛阳回封地时,在恍惚之际看到洛神伫立山崖;第二段写洛神容仪服饰之美;第三段写作者爱慕洛神既识礼仪又善言辞,虽相互赠答,但担心遇合受阻;第四段写洛神为“君王”之诚所感后将来而未至的情状和举动;第五段写洛神来临扈从之多,终以人神道殊,含恨离去;第六段写洛神去后作者对顾望思慕不忍离去的深情。全赋辞采华美,描写细腻,想象丰富,情思绻缱,若有寄托。

(来源:文章屋网 )

曹植洛神赋范文4

关键词:审美 认知 精神产物 社会意识

中图分类号:J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20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一种独特的精神生产,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产物,它影响到与之相关的方方面面,艺术的产生不仅给人们以精神上的享受同时也这个繁杂的世界增添了一面透明确又充满感性色彩的镜子,在它身上所赋予的社会功能性有多种,但对于人而言,艺术就是给人以精神上的审美体验或生命所思,于是,艺术的审美与认知功能便在与其他的功能性相较之下显得愈发明显。 从传统意义上而言,艺术的审美认知是人们不仅对于艺术品本身的了解,更是艺术品产生背景和社会环境的清晰折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思想认识……诸多的不同,才使今天我们面前的艺术形式纷繁多彩。

中国历史长河中的艺术品不计其数,不同的时代的艺术品,都给我们透射着昔日的文化光辉,其中文化变迁与社会形态的不同,也是它们面貌有别的重要因素,现我将例举不同时代背景与文化形态之下两幅作品来阐述我对于艺术的审美认知功能的一些浅见。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动乱的时代,在纷繁的战争与不尽的痛苦中,走过了漫漫三百多年,但却也因此给了中国历史上文化与艺术的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说:“汉末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最苦难的时代,然而确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有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下,士族文人开始人生的思考,引起了思想界的巨大变革,“玄学”的兴起,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巨大发展,这一时期的艺术作品,注重对“象”“形”的客观表现,在注重精神传达的同时,也不放弃对造型的描绘,艺术也不仅仅是以往的“醒世”作用,更多的是重在艺术形象的风骨、风采、风神和风韵上。顾恺之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不仅提出了传神理论,拓展了绘画的表现力,标志着中国绘画自觉性的成熟,其代表作之一的《洛神赋图》是我在此要说明的作品之一。

《洛神赋图》取材于东晋曹植的《洛神赋》,不论就取材还是画作本身来讲,它都是中国早期艺术品中的代表之作。顾恺之用其笔墨传神将这一动人的爱情故事表现的淋漓尽致。画面中的洛神华容婀娜,神情绵邈,似有一种“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之妙,除了人物的表现之外,画面上还有女娲,雷神,侍从等形象衬以车船,山水树木,再配着温婉和谐的色调,让观者步入一个美妙的神话之境。

在这种以绘画表现文学的作品中,绘画所给与人们的感悟与震撼有时候要大于文学作品本身,曹植《洛神赋》中的感伤与留恋,人们更多的通过《洛神赋图》所感受到,就像圣像画的影响远比之前的文字传播的要快一样,顾氏画面中的审美艺术感,给人们更多的审美体悟,这样便让人们更容易接受一种直观的享受。顾恺之作为一位艺术家,他将文字的美升华为线条流动的美,就像马克思在评价19世纪英国作家狄更斯的作品时所说的:“在自己卓越的描写生动的的书籍中向世界揭示的政治与社会真理。比一切职业政客,政治家和道德家加在一起所揭示的还要多”,那顾恺之则是在驾驭了文学家所赋予的文学气质之上更多的给与艺术审美的气质。

曹植洛神赋范文5

在策展人齐玫看来,这次展览,绝对史无前例。经过两年筹备,全国26个省市55座博物馆,倾囊献出169件镇馆之宝。它们生动地勾勒出中华民族发展的轮廓。

按照以往展览的惯例,国家一级文物不能超过展品总数的20%。而这一次,大部分展品都是一级品以上的珍稀国宝。观众能如此集中地欣赏,一生或许只有一次机会。

国宝串起的历史

首都博物馆1400平方米的一层展厅,按照中华文明发展的时间顺序分为四部分。首先展示的,是新石器时代的珍贵文物,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的太阳神纹石刻就是其中代表。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太阳神”石雕像。石像中的“太阳神”身躯修长、两手下垂、双足分立,头顶刻着23条光芒的太阳。这块石刻,是新石器时代长江中游地区人们对太阳崇拜的产物。

展览的第二部分,为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3世纪末的文物,该时期是中华文明第一个繁荣期。出土于成都金沙遗址的太阳神乌金饰,就是其中亮点。

太阳神乌金饰,采用镂空方式表现,分内外两层,内层等距分布十二条旋转的齿状光芒,外层由四只逆时针飞行的乌组成。四只神鸟,首尾相连,围绕着太阳,作品同样是古人崇拜太阳的物证,同时也说明古人已掌握了岁、时、月的概念以及其形成的原因。

第三部分展出的。是中华文明高峰期的作品。最具特色的是出土40年,首次离开湖南的马王堆T形帛画。它是国内已知画面最大、保存最完整、艺术性最强的汉代彩绘帛画,一直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具未腐烂的汉代女尸,此T形帛画为墓主人随葬的旌幡。画面内容分为天上、人间、地下三部分。天上部分绘有人首蛇身的蛟龙、金乌、蟾蜍、玉兔、嫦娥等。人间部分绘有墓主人在3个侍女的陪同下,飞升天国:地下部分画着神话中的鳌鱼和异兽守卫死者的灵魂。天上、人间、地下三部分,完整体现出汉初人们对宇宙图景的想象。

据齐玫介绍,由于闪光灯和数码相机的测距设备都会使帛画上的花纹褪色,因此这幅T型帛画是整个展览中唯一不能拍照的文物。

展览的第四部分,为宋代到明清时代的文物。一副宋摹本《洛神赋图》是其中最大的亮点。《洛神赋图》本是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的绘画名作,以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曹植的名篇《洛神赋》为题材,描述曹植渡洛水时与洛水神女相遇而恋爱,终因人神路隔而无奈分离的动人故事。来自辽宁省博物馆的宋摹本《洛神赋图》,虽不是真迹,但同样是无价之宝。这幅摹本用生动的形象,完整地表现了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洛神赋》的内容。图中所采用的绘画技巧,后人称为“高古游丝描”,为人物画技法十八描之一,对之后的中国画线条艺术产生了极大影响。不可错过的之“最”

除了以上这些展品,本次展览还有几件不能错过的“国宝之最”。如河南省文物考古所收藏的贾湖骨笛,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发现的最“老”乐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

骨笛用鸟的腿骨做成,出土时有外型相似的两件。据考证,它们是一雌一雄,印证了中国自古雌雄笛的传统。此笛是后世竖笛及洞箫类乐器的鼻祖。当时的人们利用它吹奏出有节奏的音符,以此表达对生活的感受和对神灵的尊敬。即使到了今天,这支骨笛仍能吹奏出五声阶的曲子。

东汉陶楼,是展览中最“大”的文物。高22米,仿照中国式碉堡而建,是东汉地主豪强的墓葬。工作人员把它安放在展厅,整整用了六个小时。

东晋时期的金羊,则是展出的最“小”文物。在晋代以后,装饰图案大都以植物为主,这只小金羊应是动物装饰时代末期的作品。它外型十分小巧,用放大镜才能看得清。

摹本《兰亭集序》,是这次最“轻”的展品。《兰亭序》是书法家王羲之的得意之作。后人评价“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行书第一”。只可惜,真品被唐太宗作为殉葬品,永远地埋于昭陵。现流传于世的《兰亭序》为唐人摹本。其所用的是绢本,非常轻巧。绢色虽陈旧泛褐,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丝毫不逊真迹。

此外,诞生于周恭王时期的史墙铜盘,堪称最“重”的史书。司马迁作《史记》为后人传诵,但公元前g世纪的这部铜史书同样不可小视。]967年出土于陕西的史墙铜盘,上铸侣行284字铭文,生动阐述了西周文王至穆王的重要政绩及徽氏家族的历史。

来自徐州博物馆的金缕玉衣,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汉代规格最“高”的葬服。也是目前国内出土的金缕玉衣中玉质最好、玉片数量最多、工艺最精的一件。整个展品共使用玉片4248片,金缕1576克,需10万人工才能完成。

按照汉代的丧葬制度,玉衣是必需的丧葬品,因为汉人相信金玉可以保持尸体不朽。但只有帝王才能使用金缕玉衣,而此件玉衣的主人正是第二代楚王刘郢客,即汉高祖刘邦的弟弟刘交之子。

错金银牛形铜灯,是南京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它被命名为展览中最“环保”的灯具。这件产自汉代的珍品,底座为牛的形象,牛的身体为储水容器,灯点燃时所产生的油烟经过灯罩收集,由弯管将烟尘导入水中吸收,避免室内空气的污染,这一设计折射出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欧洲,直至15世纪,类似的除烟设计才在达-芬奇的手稿中出现。而汉代,这种灯具在我国已普遍使用。

高科技保驾护航

由于参展的都是“国宝”级文物,因此运输、布展时要格外小心。值得一提的是,兵马俑博物馆这一次精心挑选了最优秀的“战士”和“战马”前来,为了防止它们碰撞损坏,工作人员为每一个兵马俑都特制了模具,在文物肘部等位置用塑料泡沫托垫,再将模具固定在集装箱顶部,等于把整个兵马俑“吊”在了集装箱里。

另外,卷轴、册页在这次展览中也是一个重头戏。除刚刚提到的摹本《洛神赋图》、摹本《兰亭集序》外,还有欧阳询的《梦奠帖》。作为唐初书法四大家之一的欧阳询所留下的真迹,目前所知仅存4件,而来自辽宁省博物馆的《梦奠帖》9行了8字被元代郭天锡誉为“世之欧行书第一书”,十分珍贵。

由于纸质材料的脆弱性以及易吸湿性,环境条件对它的影响非常明显。过高的温度会加速纸质的老化,使颜料褪色:湿度过低会使纤维降低强度,使纸张卷曲脆裂,而

过高则会加速霉变。为此,工作人员在每个展柜中放置温湿度仪,以保证温度在20±2℃,湿度在55±5%,灯光照度小于50 Lux。因为实验证明,这个标准对文物保存是最有利的。

在展品安放过程中,一件东汉时期的击鼓说唱俑,曾让工作人员很是犯难。这件陶俑袒胸露腹,着裤赤足,左臂挟鼓,右手举槌作击鼓说唱表演。他的神态诙谐,动作夸张,是一件富有浓厚民间气息和地方风貌的优秀雕塑作品。

曹植洛神赋范文6

关键词:魏晋;顾恺之;形似;觉醒

一、魏晋美术的觉醒

人们难以理解的是战乱和白骨,饥饿与瘟疫为什么成为魏晋美术诞生的摇篮,发生的沃土。汗末朝廷与百姓就如“使饿虎守庖厨,饥虎牧羊豚”。虽有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完善礼乐。春秋战国之后又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伟大时代,那就是魏晋时代的诞生,这是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代。玄学的兴起、佛教的传来、道教的形成。这个时代是人们思想的觉醒,魏晋把人作为美术的题材,可以叫做美术的自觉。

二、魏晋美术的发展背景

1.随着印度美术的东渐,新疆甘肃等地出现了多处石窟壁画,风格渐渐汉化,同时也引进了一些外来绘画因素影响着中国本土的艺术。

2.在汉代的基础上,去粗取精描绘社会生活场面增多,绘画大多数注重人物。

3.战乱频繁,杀戮不止的社会使得王室贵族寄托绘画在民间吸取营养推动绘画的发展。

4.山水画的发展重要时期为隋唐山水画兴起创造了条件。

5.文人雅士参加绘画活动,绘画理论得以发展。

三、魏晋美术的L画

魏晋美术划时代的事件中有两个,一个是顾恺之以形写神的理论,这是中国美术的彻底觉醒;二是山水画的初创为隋唐及以后山水打下基础。

顾恺之年少好学而有才气,人称三绝,即:“画绝、才绝、痴绝”’。三绝中最突出的是绘画上的成就,对中国绘画的发展影响影响深远,线条是中国画主要表现形式。后人论,春云浮空,流水行地,作画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笔迹周密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也称“高古游丝描”。

《洛神赋图》以图画的形式表现了曹植的《洛神赋》,全画共分为七段,用视觉形象展现了初临落水,洛神出现、神人对晤、伤离、驾舟追赶、心灰意冷、走马上任。表现出曹植神话所寄寓失恋情景,图中人物服饰仪仗都有着东晋特点,画山石多染而不皴,画山水多用线勾,树干无皴,叶子勾染,树多为扇形银杏。洛神形象明显吸收了佛教飞天艺术表现手法,从而反映出佛教艺术对传统卷轴画的影响。

《烈女仁智图》顾恺之在这幅图中表现手法有所区别,人物造型丰满肥壮。用笔刚劲有力,不如《洛神赋图》秀润,注重强调晕染人物面部,衣褶,以至于动物皆用重染。

《女史箴图》描绘了一系列动人形象,每节书有箴文,注重人物姿态,动态与神情呼应,多方面展露出古代宫廷妇女的身份和风采,线条细劲流畅,如春蚕吐丝般柔韧,富有节奏不失飘逸。

四、魏晋美术的特征

1.自从建立封建的统一大帝国之后,美术成为了主流,不是给活人欣赏的而是死去的亡灵观看;秦始皇兵马俑、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等。那时人称巫术人物画,而魏晋时代美术为现实中人物服务。

2.在魏晋时代,活人要求的美术不仅是形似,更重要的是神似,艺术的目的决定了艺术的内涵。

3.魏晋以前艺术是虚幻的,自从魏晋之后艺术成为现实的人劝善戒恶。

五、魏晋美术的觉醒的传承

顾恺之有三篇重要的绘画理论著作分别是《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顾恺之是中国绘画理论的奠基人而在顾恺之之前中国是没有完整的绘画理论著作的。顾恺之理论著作的核心思想是以形写神,中国的艺术理论是围绕形与神的关系展开的,它的形与神在中国艺术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起到了传承的带头作用。

魏晋时代玄学清淡,评价人物的标准不是外在形象而是内在的精神美,在艺术创作中正如晋人陆机所说:存形莫善于画,而从顾恺之开始对人物外貌的过于追求而会恰巧失去艺术迷人的魅力。“神贵于形,以神制形”。魏晋美术的觉醒以顾恺之为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以形写神”理论标志中国人物画的成熟,给中国人物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中国画的传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蒋勋著.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2015.

[2]宋玉成著.中国美术史[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3]杨琪著.一本书读懂中国美术史[M].中华书局,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