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测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心理测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心理测试

大学生心理测试范文1

关键词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

The Psychological Adapbility Analyse of the Freshmen

and the Educational Strategy

ZHANG Li

(Dormitorty Administration, Chongqing Education College, Chongqing 400067)

AbstractRencently, the psychological adap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s increasingly prominent, especially about the freshmen.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onception of the psychological adapbility, the adaptive problem is often oppeare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finally explores the educational strategy.

Key wordsfreshmen; psychological adapbility; educational strategy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适应问题日益突出,尤其反映在刚步入大学校门的新生身上。由于生活环境、人际环境、学习内容和方式以及角色地位的变化,一些大学新生无法在短时期内调整自己的心态,在心理适应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

1 什么是心理适应

关于适应的概念,可以从广义的和狭义的两个方面来解释。广义的适应是指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主体通过自我调节系统做出有效反应,使自己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使内外环境重新恢复平衡的心理过程,包含生理适应、心理适应和对社会生活环境的适应。心理适应则是指人在遭受挫折后借助心理防御机制来使自己减轻压力、恢复平衡的自我调节过程,这也是一种狭义的适应概念。心理适应是主体对环境变化所做出的一种反应,是一个重建平衡的动态变化过程,其内部机制是同化与顺应的平衡,其根本目的是达到或恢复主客体之间的平衡状态。①

对于大学生来说,从高中步入大学,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无论是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人际环境还是心理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相应地,适应问题成为大学新生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2 大学新生常见的适应问题

大量的调查和实践表明,不管哪类高校,总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在学习、恋爱、自我管理、人际关系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多问题。事实上,适应不良正困扰着相当一部分大学生 ,使他们出现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研究表明,大学里由于适应不良导致了30%―40%的新生存在心理障碍。②

2.1 生活适应问题

刚进入大学的新生,大多数都是第一次远离熟悉的家人、家乡来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尤其是到了大学的集体宿舍与大学的群居生活会表现出相当的不适应。由于原有生活秩序被打破,需养成新的生活习惯,在改变自己新的生活习惯的过程中常常也会表现出心理的不适应。

2.2 学业适应问题

大学里,由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都与中学有很大差别,因此大学新生常常在学习上也会出现各种不适应,如不知如何提高学习效率、感觉上课没有较大收获、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没有好的学习方法、认为所学专业不符合自己的兴趣、担心考试失败、抱怨老师教学水平不高等等。③另外,大学的自主学习气氛与高中教育氛围也有很大的差异,有些学生一时不习惯在无人督促和监管的环境下进行学习生活,由此产生茫然若失、目标感缺失等种种问题。④

2.3 心理适应问题

心理上的不适应是大学新生在刚进入大学后遇到的最大的困惑。大学新生常出现的心理适应问题,首先感觉到与同学之间巨大的心理落差。对于刚入学的大学生来说,能造成巨大的心理落差的往往是那些在高中时就很优秀,希望自己在大学里也一样是出类拔萃的学生,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欣赏。然而现实却是,在人才济济的大学里,并非人人都有机会有能力出类拔萃。因此,伴随着完美追求而来的是对失败的恐惧和焦虑。失败恐惧和焦虑症使那些学生不能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生活、适应变化。

其次是人际交往问题,大学新生从中学熟悉的人际关系中进入大学陌生的环境,其人际关系又是一个新的开始,能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新生的心理有很大影响。大学生渴望理解、渴望与同龄人交往、渴望建立真诚的友谊,然而大学生又同时有着自我封闭的倾向,特别表现为人际交往中的矛盾和冲突,这使许多大学生忍受着内心的煎熬。

此外,大学生在经济上依赖父母,部分学生还会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物质生活的不满足从而产生的自卑感。另外,大学新生还常常会出现如恋爱问题、过分担心和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对自己的前途表示担忧、自信心不足、做事提不起精神来等等心理问题。

3 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的影响因素

大学新生在进入大学后,最显著的改变就是独立意识迅速发展。一方面要求大学生能在生活、学习上独立,另一方面大学新生还处在刚脱离父母独立生活的阶段,心理上还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大学生的人格特这在引起心理适应问题上有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⑤用卡特尔16PF人格测验量表测验结果表明,良好的人格特征如宽容、坚强 稳重、自信、开朗、无私等可以促进人们适应杜会环境,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面对冲突、挫折、能够运用合理的情绪反映方式,适应现实,保持心理平衡。此外,如自我效能感、特质焦虑倾向等个性心理特质也影响着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水平。⑥

另外,社会价值观偏差,过分注重文凭、学历;学校心理教育的缺失;校园文化、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家庭及父母的培养方式、情感教育以及期望;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大众传媒的发达与普及,各种正面与负面信息随时冲击着大学新生等,都影响着大学新生的对新环境的适应问题。

4 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的应对措施

大学生处于青年时期,社会经验与社会阅历较缺乏,心理成熟程度还不高,面临大学这个人才集中、竞争频繁的环境,更容易出现心理适应不良甚至心理疾病。因此,只有从家庭、学校、社会进行多层次、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4.1 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应为学生的发展和健康成长创设一种积极进取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建立良好的班风、校风。因此,学校应开展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娱乐活动,根据学生的兴趣、性格等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使学生在学校能体验到自己的能力得到了发挥,增强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克服自卑,形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理。其次,进行以人为本的管理,创建一个和谐、轻松、人人互相关心,老师爱护学生,学生尊重老师的健康环境,也有利于适当缓解紧张情绪,协调其心理适应能力。

其次,对新生的适应问题,学校层面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新生心理健康档案,能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性和预见性,提前防止学生由于心理问题而出现极端的行为。在大学新生入学后,通过问卷、调查走访等搜集学生的人格特征、心理测试结果、日常的一些与心理健康相关的言行的观察记录、曾经出现过的问题及经历的重大事件等。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散发相关资料,开设心理咨询室,为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心理帮助和心理支持;对于在学生中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如焦虑、人际关系等问题则可以通过定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来解决。

此外,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也能增强心理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助于增强面对各种压力和困难以及对新环境的心理适应能力,针对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消极心理反应,制定出相应的对策,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防护知识等,是当前学校和社会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4.2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能力

大学相对中学而言, 具有非常宽松的学习环境。并且大学的学习基本上都是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教授为辅的学习方式。因此如果新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就很容易在大学中迷失了方向,导致在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等上面会有所不知所措。因此,大学新生在进校后,首先要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抱有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而学校教育则要充分发挥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安排课余时间,引导学生作出明确的学习规划,引导学生积极利用学校的学习资源和鼓励学生学好基础理论。

4.3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活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课外生活是大学生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好大学生的课外活动对于增强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等具有重要作用。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生活,能提供人与人沟通交流的机会,能增强大学新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对于远离家乡外地求学的学子来说,课余生活活动中能增强学生的集体归属感,减少学生由于远离家乡和亲人带来的孤独感、寂寞感。此外,在课余活动和社会实践中,还能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有助于降低对社会的恐惧感,培养学生经受挫折的能力和面对困难迎难而上的勇气。

此外,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也是增强大学新生心理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大学新生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中要摆脱孤独寂寞感,应该在人际交往中树立自信心,学习人际交往的技能技巧,主动、热情地与同学、老师交往,增进彼此的了解,走出自我的小圈子加入集体活动,扩大自己的交往范围,在与同学交往中彼此尊重,以诚相待、相互关心。

注释

①贾晓波.心理适应的本质与机制.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9-21.

②王敏,曲爱群.大学新生适应障碍及教育对策. 莱阳农学院学报(社科版),2000(2):78.

③刘国帅,卢春莉.大学生心理不适的矛盾冲突及应对措施.科学之友,2007(2):95.

④邱君,彭跃红,宋丽虹.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的研究现状.高教高职研究,2009(3):216.

大学生心理测试范文2

大学新生是各个年级大学生中较为特殊的群体,其在生理上正处于青春期向成年期过度的阶段,在社会中刚刚经历了紧张的高考,在生活方式上结束了与父母同住的形式,转向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在各个方面都处于过度阶段的大学新生,心理尚未成熟,其生活观和价值观及其不稳定,自我认知易出现偏差。在进入到全新的大学环境初期,大学新生常常产生消极心理或不良情绪,进而产生适应问题。

1.环境的不适应

大学新生步入新的校园,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部分新生一时适应不了。首先,大学新生对生活环境不适应。经过高考洗礼过后,他们似乎习惯了那种三点一线式的生活,习惯于傲游在知识的海洋当中。每天的时间安排的特别紧张,每天都过得充实。但当他们步入新校园,他们会差异地发展,大学的闲暇时间多,而且在校园的很多角落里他们看到的是一对对男女手拉手散步。看似闲适的大学生活让他们突然间不习惯了,一对对恋人在他们面前走过让他们迷茫了。所以他们对新的生活方式不太适应。

其次,大学新生对学习不适应。高中的学习非常紧张,但进入大学后主要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没有像高中那样繁多的作业,更没有背不完的概念写不完的公式。一直都处于学习的高压下突然没有什么明确的学习任务了,他们会觉得失落,甚至有时觉得自己在浪费青春。

2.学习目标的不确定

从小学开始中国的学生就有一个学习目标,那就是考上大学,那样才能实现他们的人生目标和人生价值。所以他们从小学到高中一直都在拼搏,都想一举成名。但进了大学后,学习环境的改变,让大学新生多少有些失落。因为大学的学习环境和高中比较起来有了很大的变化。第一,老师授课方式的发生的变化,不再像高中那样有背不完的公式和写不完的作业。学生只要运用学过的知识加入自己的见解完成作业并不难。而且老师对课堂纪律要求也不高,如果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在课堂上可以不要如此认真听课。第二,进入大学后最让学生失落的?是他们突然间没有了明确的目标。一直都在为大学拼搏,但是当他们进入大学后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学习,也不知道学习之后会怎么样。第三,大学里映入他们眼帘最多的是成双列队的花前月下。而这与他们高中最忌讳的,不敢公然做的事在大学里居然视为平常事。这些新生会产生迷惑:来大学来到底是学习还是谈恋爱。

3.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高中时主要以学习为主,很少会涉及到过多的人际关系,而且高中时代离家也不远。另外,有些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同学。同学之间相处不会出现过大的问题。但是进入大学后,他们的新同学来自全国,一个班里几乎找不到高中同学,而且来自不同地区的同学的生活习俗,饮食习惯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同,所以相处起来不容易。再加之大学生对人生,社会和人际关系多少有了些认识,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会加进一些功利因素。所以很多大学生很难处理好和同学之间的关系。

二、克服大学新生心理适应过程出现问题的对策

1.培养自立能力

校园的一切对大学新生来说都是陌生的,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大学新生的自立能力。首先培养他们生活上的自立能力,其次培养他们待人接物的处事能力。大学可以象征性地开展一些社交活动,让大学生亲身体验学习以外的社会活动,动手实践,亲历亲行,增强自立能力。

2.确定学习目标

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往往不够明显,我们应开拓渠道,搭建由辅导员、班导师、学生干部、心理咨询老师等多级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平台,加强教育引导,适时干预。通过开展班会、班级座谈会等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另外,在班级中成立帮扶小组,鼓励学习成绩优异的同学帮助辅导其它学生,增加自信,提升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

3.融入同学群体

通过学生会、大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开展一系列的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努力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团结、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例如组织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大学生英语角、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等活动,增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协同能力,帮助大学生消除孤独感,以更好地适应大学环境。

4.提升应变能力

“书呆子”顾名思义就是看书太多变成了呆子,因为他们很多时候是生活在书本中,傲游于知识的海洋。这些同学外表看起来温文尔雅,而且善解人意,通情达理。但是由于他们很多人尽信书而变成了现实生活中的书呆子。一旦遇到一些意外的事事,他们会手足无措,无法善后。或者出现新情况时他们的应变能力差,不知道怎么处理和解决。所以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

大学生心理测试范文3

关键词: 贫困大学生 心理健康 调适对策

身处现代社会,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每个人来说至关重要。大学阶段是一个人未来人生的奠基时期,其心理健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成才。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使命,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是高校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高素质人才需要的必然要求。

1.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表现及特点

心理贫困主要是指心理上受到刺激或打击而引起的伤害,从而导致一系列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上的负性变化。由于现代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趋激烈,以及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因素变化、冲突的影响,人们的心理问题普遍地增多。就贫困大学生而言,由于其特殊的家庭环境和生活条件,他们的心理贫困现象更加突出。

1.1自卑和无望心理。

自卑是一个人对自己不满、鄙视等否定的感情,是对自己的得失、荣辱过于强烈的一种心理体验。[2]贫困大学生在实际行为上表现为节制、认真、负责、细致周到、尽职尽责、讲求实际、紧张困扰、严肃内向。由于自卑,导致自轻、自贱、自我鄙视,对自己持有完全否定的态度和情感体验,缺乏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生活困难对他们心理造成了重大的挫折,面对挫折,他们往往感到自己无能为力,从而丧失挑战的勇气和信心,在心理上采取了逃避、退缩的应对方式;缺乏人生的远大理想和生活目标,消极地对待人生,消极地看待生活中的一切,使整个人生带有浓重的灰色调。

1.2敏感心理。

在自卑心理的影响下,一些贫困生变得敏感多疑,他们不愿意与别人谈论自己的不幸,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贫困,更不愿意公开求助于社会、学校、老师和同学,甚至在自己的心中筑起了围墙,把别人的关心和帮助当成是对自己的怜悯和嘲笑,对别人充满了敌意。[3]

1.3焦虑心理。

焦虑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某种不利情况而又难以应付的不愉快的情绪。贫困大学生经济负担重、思想压力大,精神经常处于一种焦虑状态。他们大多来自农村,家里的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起早贪黑地拼命挣钱,东挪西借,维持着他们的学业,有的家庭还不得不让其他子女辍学来减轻负担,由此贫困生深感内疚。他们最大的愿望是以优异的成绩报答父母,但是由于方法不得当等原因,又无法出类拔萃,不少人为此终日忧心忡忡。

1.4虚荣心理。

极少部分贫困生的虚荣心很重,他们对自己的处境感到羞愧,甚至以与自己的现实条件不相符的举动来掩饰自己。例如,有的贫困生为了照顾“面子”,节衣缩食换来表面上的西装革履,过生日时请客大把挥霍。有所学校发放特困生助学金,竟有30%的人拒绝上台领取。有的学生宁可食不果腹,也不去做勤工助学的工作,嫌丢人。更有甚者,在学校不敢相认自己来自农村的父母,认为他们破旧的衣服和不雅的举止让自己颜面无光。这种行为更是暴露了他们心理上的虚弱,实际上是自欺欺人,一旦平静下来,会导致更大的心理压力。

1.5嫉妒心理。

嫉妒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怨恨或不满的情绪体验。与城市学生相比,进入大学后,农村学生经受更大的变化,他们看到城市学生的整体素质比他们高出很多,不仅知识面广,而且会琴棋书画,活动能力、社交能力也相对较强,性格也比较开朗活泼,而自己则欠缺很多。很多贫困生来到大学后才第一次看到手机、电脑等,他们产生了很不平衡的心理,认为这一切都是因为自己出生在贫困地区或落后农村的缘故,看到同班同学大手大脚地花钱,由羡慕而滋生嫉妒。

1.6依赖心理。

诚然,大部分贫困生都能保持一种积极上进的状态,通过勤工助学等多种手段来解决自己的物质贫乏问题,打算刻苦学习来报效祖国、提高自己,[4]但是,也有一些贫困生却自怨自艾,不能正确面对现实。

2.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途径

我国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状况令人担忧,如果任其发展的话,可能会成为严重的心理障碍。目前国家正在逐步完善贫困生经济保障体系,形成了“奖、贷、助、补、免”的资助体系。但是对于贫困学生,仅从经济上解困是不够的,还应针对他们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采取一定的调适对策,使贫困生健康成长,从而顺利完成学业,健康地走向社会。

2.1通过助学贷款、勤工俭学、各种助学金等为贫困生提供经济帮助,这是他们摆脱“心理贫困”的前提。

大学教育是非义务性教育,培养一个大学生按每年一万元左右计算,四年最低也需要四万元左右才能保障他们顺利完成学业,这对于一个贫困家庭来讲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想摆脱经济上的困扰成了他们的当务之急。针对这种情况,各高校应根据自身条件,在最大的范围内为贫困生提供帮助,缓解他们经济上的压力,这是他们摆脱“心理贫困”的前提。我们要尽量争取大学生助学贷款,把款贷给那些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学生,让他们知道祖国和人民在关注他们,尽最大的努力为他们排忧解难。再就是提供勤工俭学的岗位。各所高校为贫困生提供了大量勤工俭学岗位,有些学校甚至把一部分本来由临时工承担的岗位都让给贫困学生去做,使学生既得到了锻炼,又获得了部分生活费用,是一种两全其美的好办法。还有就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校友基金为全面发展的贫困生提供助学金。另外,还有一条更为广阔的门路,学生可以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有偿地服务社会,如家教、零工、寒暑假工,等等。以上这些方法不仅为贫困生提供了经济帮助,而且让他们度过了“心理负重”期,变压力为动力,为树立自立、自强、自尊和自助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2.2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干预帮助其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是带普遍性的问题,各高校针对此问题较多的是从经济层面予以解决,具体包括设立奖学金、贷学金、勤工助学金、特困补助等,而心理社会层面往往被忽视。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与其成长环境、家庭背景、经济状况、人格个性等因素有关,特别是经济困难造成的心理压力使有的学生存在认知上的误区,认为自己在同学面前低人一等,内心压抑、焦虑、自责产生负性情绪,以致影响到与其他人的交往。如不能及时进行心理调节,走出认知、情绪的误区,会出现心理障碍乃至疾病。高校贫困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是一个成长问题,应引起高校的充分重视,积极地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干预,从贫困生的社会心理背景、成长过程、人际交往技巧、情绪调节着手,帮助他们调整心理偏差,树立自信心,促进他们自我认识、自我调整和自我发展,在困境中崛起,变痛苦、自卑、压抑为平静、力量,培养他们积极向上、自强自立的心理取向。[5]

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干预的前提是获得贫困大学生群体的基本心理数据资料,对其心理健康状况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估计。探讨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进行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提供资料。我国高校在贫困生基数较大的情况下要大力加强团体咨询的开展,将团体咨询和个别咨询有机结合起来进行。

3.结语

随着近年来政府工作向民生改善政策的倾斜,各高校也在想方设法为贫困生的物质、经济上的脱贫创造各种条件、各种机遇。这对于贫困大学生的成长是非常有利的。与此同时,各高校对贫困生的心理脱贫也要落到实处,不少高校尽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但由于条件不够,人力不足,心理咨询工作开展非常艰难,不少学校仅仅是把心理咨询当作是政治辅导的补充、政治辅导员工作的一部分。这一些现实都说明,对高校贫困生的成长,我们在心理脱贫方面力度还不够,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对贫困生物质脱贫、心理脱贫同样重视,贫困生必将更加健康地成长,对我国的人才培养必将作出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贾海宁.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校,2005,(1).

[2]冯薇,赵玉璋.高校贫困生心理特点及教育[J].云南教育,2002,(18).

[3]程森成,夏江敬.贫困大学生不良心理个性分析及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4).

大学生心理测试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调试策略

对高校毕业生来说,就业是人生的一大转折。但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就业的难度明显增大,许多高校毕业生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因此,有效的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现今的主要任务。

一、大学生就业存在的心理问题

1.缺乏社会认知。目前,许多大学生对社会竞争缺乏正确的认识,没有真正的去了解职业常识和社会的发展方向,不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盲目的去寻找就业机会。在就业方向上,抱着求稳的传统思想,只有真正的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和工作经验,才会产生稳定感。许多大学生在寻找就业岗位的时候,总是寻找与自己专业一致的工作,反而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作为刚毕业的大学生,

应该抓住各种就业机会,不断累计工作和社会经验,培养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灵活的调整专业方向,使就业范围扩大。

2.大学生就业自卑和自傲心理。在选择就业岗位时,许多大学生对自己能力缺乏了解,出现好高骛远的现象。在求职过程中,缺乏足够的信心,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无法接受现实,一旦在就业过程中遇到困难或者挫折,就会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出现犹豫、退缩等心理问题,不愿意参加到岗位竞争中去,不敢向用人单位推荐自己,从而放弃很多就业机会。特别是有些大学生对高职、高薪职位的向往,这就会让他们失去竞争的心理意识,抱着竞争的人数太多,自己是无法脱颖而出的心理,逐渐害怕参加单位岗位的录用竞争。

3.产生焦虑和恐慌心理。在大学生就业中,大多数学生都会不同程度的出现焦虑心理,担心自己的能力不足,担心自己所期望的不能实现。在许多毕业生走出校门时,仍然存在一部分学生没有找到工作,这属于正常的现象,主要是由于毕业

生和市场的需求没有得到有效的结合,也就是所谓的机遇。但有些大学生在看着别人找到合适的工作以后,会觉得自己能力不足,无法和别的同学一样寻找到好的工作,从而出现不同程度的恐慌和焦虑的心理。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学校因素。学校对于毕业生在就业指导上的力度还不大,没有做到思想教育与政策教育相结合。学校缺乏对毕业生的求职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心理健康教育上的指导还不足,许多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缺乏自信心,没有求职的实际经验,不会展示自己的优点,无法让招聘单位看到他们的可用之处。由于自卑不敢轻易尝试各单位开展的竞争机制,当遇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时,却因为有些条件不好,无法做出正确的抉择。

2.社会因素。有些大学生受到社会上不良因素的影响,产生投机取巧的念头,靠父母拉关系,走后门选择自己的工作岗位,出现优生无法进入好的单位,而差生却能凭借关系找到好的单位的现象。这种现实因素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而产生心态失衡、焦躁、偏执和抑郁等现象的发生。有些大学生由于受到社会传统因素的影响,在选择工作岗位时,大多都只看眼前的利益,忽视对职业的发展前途做长远的打算。有些单位由于他们在招聘过程中,要求毕业生的专业必须与他们所招聘的岗位专业对口,这就造成一些冷门专业学生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进而产生自卑感,失去自信心。

3.家庭因素。对许多毕业生来说,父母是他们最坚实的后盾,只要自己在就业过程中,出现各种情况,父母都会挺身而出,为他们解决一切困难。所以在他们多次寻求就业单位无果的情况下,大多都会对父母产生依赖思想,希望父母为他们安排好一切,自己只需按照父母的安排去单位上班即可,这种现象不但使毕业生无法体现自我的价值,而且不利于以后他们在工作岗位上的发展。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自我调适的策略

1.改变大学生就业观念。学生应制定一套完整的就业指导课程,把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纳入学校的工作议程中。建立毕业生实习和就业基地,为毕业生实习提供保障,让学生进入具有专业教学能力的实习和就业基地进行锻炼,培养他们的危机意识,为今后的就业提供有利的保障。

2.培养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要解决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就必须先让他们了解自己,正确的评价自己,给自己制定一个准确的目标。毕业生只有冷静、理智的分析自我,才能给自己一个客观的评价,使他们在选择工作岗位时处于主动地位。大学生还应积极听取辅导员和同学善意的批评和建议,通过他人的评价来真正认识自己,避免孤立的认识和评价自己。还可通过参加社会活动,由专业人员对其性格、兴趣进行分析,明确自己的个性特点,更有助于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重,有效的调节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障碍,使他们顺利就业是当务之急。因此,这就要求对大学生心理进行有效的调试,解决他们的自卑、焦虑和抑郁的心理,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迟灵.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其自我调适[M].社会·就业,2009(3):200.

大学生心理测试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标准 调试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4-0016-02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重要发展阶段,任务艰巨。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越来越复杂。以至于当今大学生常常“陷入个人问题的矛盾之中不能自拔”,由于学习、恋爱、人际关系等问题造成大学生的心理不健康,从而导致大学生不能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学习和工作,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一 大学生常出现的心理问题

大学是心理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阶段,一方面大学生生理已发展成熟,另一方面刚脱离父母的管束,在心理上寻求独立、追求自我。对于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说,这是心理不断成熟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因而在这一阶段,大学生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是很平常的,但是大学生在不同阶段反映出的心理问题却不尽相同。一般来说,一年级大学生集中表现为新生活、心理适应问题,兼有学习、人际交往等问题;二年级一般出现如人际交往、学习、情感与恋爱等问题;三年级主要表现在自我表现发展与能力培养、人际交往、恋爱与情感方面;四年级则多以择业和求职问题,兼有恋爱、未来发展和能力培养等问题。

1.心理适应问题

刚进入大学的新生,大多数都是第一次远离熟悉的家人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首先面临的就是生活上的适应,要学会自理;而困扰最大的还是其自身心理上的适应,如在学业上感到与同学之间差距很大,在人际交往上感到自己不如同学,感到自己没有同学受欢迎,尤其是对于那些在高中时就很优秀的得到老师、同学和家长宠爱的学生来说,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常常困扰着大学新生。而大量的调查和实践表明,不管哪类高校,总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在学习、恋爱、自我管理、人际关系等方面都存在较多问题。事实上,适应不良正困扰着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使他们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研究表明,学生由于适应不良导致了30%~40%的新生存在心理障碍。

当前大学新生在心理适应问题上的主要表现为:自豪和自卑的矛盾、渴望交往和孤独的矛盾、独立和依赖的矛盾、理想和现实的矛盾等,并由此产生一系列心理症状,如学习方面有考试综合征、学习适应不良征等,人际关系方面有社交恐惧综合征、权威恐惧综合征、异性恐惧综合征等。由此可见,心理适应问题明显高于其他心理障碍,特别是在大学新生中,适应不良已成为学生首要而普遍的问题。

2.人际交往困扰

人际关系主要是指人们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流意见和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的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它以情感为基础。有研究表明,当前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普遍不高。大学是一个开放的校园,良好的人际交往是大学生的必修课之一,而经过中学应试教育的学生常常在人际交往上存在困扰,进入大学后,随着环境的变化和个人的逐渐成熟,人际关系的范围和要求也大大提高,现代大学生不仅要学会和自己喜欢的人交往,还要与自己不喜欢的人保持友好的关系。如果不能做到这点,依旧我行我素,按习惯行事,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人际关系紧张。尤其对于那些性格比较内向,在心理上存在自卑心理的学生来说,常常会觉得自己被人际交往问题所困扰,不懂得也不敢去主动与他人交流,害怕在公开场合发言。而这些学生常常又是渴望与人交往、希望能交朋友,只是找不到合适的方法以及在心理上存在胆怯心理。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也会有大学生感觉与同学、与室友相处不融洽,感觉看不惯他们的行为、习惯,难以与他们相处,但是又不可避免地要与这些同学共同学习、生活,这些都会造成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困扰,从而造成其他的心理不适。

3.恋爱造成的心理困扰

大学生恋爱的心理因素包括情感满足、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等。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在心理和生活上都得到了极大的自由,对曾经在中学时因学业、升学压力而压抑的情感需求通过恋爱的方式得到满足,呈现出恋爱普及化、公开化和低龄化三个特点。而另一些大学生虽暂时没有谈恋爱,但由于从众心理等仍然会对恋爱有所期待,尤其对于自身条件稍差、心理上较自卑的学生来说,常常会因为暗恋、或追求异性失败而产生价值感的缺失,孤独感、失落感也会涌现,从而造成强大的心理压力。

此外,大学校园里的恋爱很平常,大学生正值谈恋爱的年龄,但是由于他们思想尚不成熟,有很多大学生处理不好其中的关系。对恋爱中的矛盾不会妥善处理,特别是不能正确面对失恋,一旦失恋就会使他们的情绪、自我认识、人际关系、学习、生活等方面便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产生诸多心理压力。

4.择业求职困扰

择业求职方面的心理问题,激烈的就业竞争,使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一些成绩和技能平平、家境一般的学生压力更大,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如焦虑心理、自负心理、怯懦心理、自卑心理、功利心理等。在职业选择中,学生对自己“适合干什么,能够干什么”难以定位;对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能否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兴趣特长、环境又优越的单位、用人单位能否选中自己、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怎么办、自己看中的单位父母不赞同怎么办、选择单位失误造成“千古恨”怎么办、到单位不能胜任工作怎么办等问题表现出极大的盲目性和矛盾心理。

5.个性及情绪方面的问题

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还与自己的个性、性格等方面有关。一些个性中存在如自卑、自负、焦虑等的学生更容易在遇到环境变化、学业偶尔不佳、偶遇挫折等情况下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有些学生的情绪变化起伏较大,而自己却没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变化已影响到周围的同学;另外也有一些大学生在遇到挫折时不懂得如何排解自己的“坏情绪”,遇到不顺心的事时便会选择逃避,或不知道该做些什么,不知道该如何寻求帮助,导致长期处于压抑、消极的心理状态。

二 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表现,健康乃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良好而完满的状态,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必须从生理、心理以及行为等方面去考虑。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对环境高效而满意的适应,在这种状态下,人的生命具有活力,人的潜能得到开发,人的价值能够实现。根据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提出的心理健康四个标志:(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3)有幸福感;(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而判断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兼顾内外两方面:外部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并乐于交往,保持对学习较深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以及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内部则是指心理机能健全,有正确的自我意识并能接纳自我,能调节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三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调试策略

当大学生出现这些心理问题以后,应如何排解呢?对待心理问题,要主动学习心理健康和心理问题方面的知识,正确认识心理健康和心理问题,树立科学的健康观,掌握一些心理问题的鉴别方法和常用的心理调试方法。以科学、理智的态度对待心理问题,发现有心理困扰时,主动、积极、及时地到学校心理咨询机构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1.自我心理调试

自我心理调试能帮助大学生在择业遇到困难、挫折和心理冲突时进行自我调节与控制,化解困境、排除困扰、改善心境。

大学生应学会自我释放、自我调节,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及时让郁积在心里的不快得到舒缓,这是保证心理健康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主动情绪宣泄法、自我慰藉法以及倾诉、阅读、运动等方式,使过分压抑的情绪得到释放。另外,还可以通过练习学会躯体放松的方法,使自己心情安宁、平静,排除各种不良情绪,常用的有肌肉松弛训练、意念放松训练、松弛练习法等。

第一,注意转移调节。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应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丰富自己的人生和生活体验,增加社会阅历,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增强人际交往的技能,从而不断增进人际关系,提高抗挫折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如当心情不好、有烦恼时,可以外出参加一些娱乐活动,约朋友聊聊心事,换个环境,换个想法,因为新鲜刺激可以使人忘却不良的情绪。

第二,合理宣泄调节。在适当的场合下,合理宣泄自己的情绪,同样可以起到调节心理的作用。因此,要学会合理地宣泄情绪,当有心理压力或情绪不好时,可以找一个空旷的地方把不开心的事喊出来,释放抑郁情绪和压力;或者大哭一场,有研究表明,经常哭的人要比很少哭的人健康。但在宣泄情绪时要注意情感宣泄的对象、地点、场合、方式等,切不可任意宣泄,无端迁怒于他人或他物,造成不良后果。

第三,放松训练。当我们感到郁闷时,可以找一个安静的场所,坐下来或躺下来,全身放松、面带微笑、轻轻地闭上眼睛,然后自上而下一个部位一个部位地放松身体。待全身放松后,再轻松自然地回想一下自己心中烦闷的原因以及问题出现后的思想变化、态度和周围的人际关系等。通过变换想象和放松,也许你就会在瞬间豁然开朗,使积存已久的不良情绪倏然而逝。

第四,交往心理调节。与朋友倾诉、交心对一个人的身心健康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当我们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不要独自承受,应多与朋友交流谈心,倾诉心事。另外,提高自己人际交流的主动性,让别人了解你,用你的真心去换取别人的真心,自己在遇到问题时要主动去与他人交流,或寻求同学、老师的帮助,会产生良好的心理调节作用。

2.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网络

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第一,一方面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学生获得正确的、科学的心理知识;另一方面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以及开展心理健康咨询与辅导,让学生有正确的渠道去排解心理问题,为学生提供心理支持。如对于在学生中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如焦虑、人际关系等问题,学校可以通过定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加以解决。

第二,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还应充分发挥社会心理咨询机构的优势,学生到社会中的机构咨询心理问题,往往顾虑更少,所以学校可以与社会心理咨询机构合作,让社会心理咨询机构参与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家庭、学校、社会必须形成合力,特别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要统一起来。

第三,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应延伸到家庭中去,努力提高家长对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突破校园界限,扩展到家庭和社会,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结合的网络系统。

参考文献

[1]贾晓波.心理适应的本质与机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9~21

[2]张莉.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探析及教育对策[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8)

[3]盛洁.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调查与思考[J].职教研究,2009(3)

[4]刘岚、李明.当代大学生人际心理障碍对策分析[J].才智,2009(18)

[5]李、杨阳.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研究综述[J].传承(社会版),2011(8)

[6]庄敏、姜锋.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7)

大学生心理测试范文6

[关键词]大学新生;适应期;“四结合”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6-0108-02

如何使大一新生尽快建立起新的生活模式,顺利度过困惑迷茫期,以适应大学生活节奏,是每一个高校辅导员面临的问题。为了进一步了解大一新生在各方面所面临的困难和疑惑,更好地帮助他们转换角色以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笔者精心组织了一系列调研活动,采取问卷调查、走访调研和个别谈心相结合的方式,提出了不断加强新生适应期辅导的“四结合”模式。

一、大一新生在过渡适应期所遇到的心理问题及其原因浅析

(一)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导致心理上出现失落感

对于大一新生而言,他们对大学过于理想化或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和过高的期望。当他们跨进大学校门之后,许多人感到现实远非自己所想象的那样完美、丰富多彩。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他们深感沮丧、迷茫,容易失去学习的内在动力和方向。另外,自进入大学后,大多数学生会发现自己以往的学习优势已不存在,而周围很多同学在人际交往能力、组织能力、文艺爱好等方面都强于自己,自己只不过是大学生中很普通、很平凡的一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57.6%的学生参加了学生会或者社团,这对其自身锻炼和发展来说都是件好事,然而在各个组织里面,其他同学的突出表现也无形中给自己造成了压力。多数学生从高中阶段的中心地位退居到边缘地带,从重要角色向普通角色转变,这本是极平常的事,但有些学生无法承受这种心理落差,他们会因自身优势的丧失而痛苦、羞惭,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就发生了动摇,甚至自我否定和心理闭锁。

(二)生活上独立自主意识淡薄导致心理上出现空虚感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独立自主意识比较强。但是大学新生毕竟涉世不深,没有多少独立生活的经验,其社会经验及认识水平尚未达到真正能独立、正确地调节自身行为的程度。因此,在很多时候,他们有独立的愿望但又对自己信心不足,表现出一定的依赖性。与以往大学相比,现在的新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大都是“90后”,进入大学之前,习惯了由父母安排自己的生活,很少有人会去操心生活琐事,大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以致上大学后理财能力、交往能力、自理自控能力都比较低。同时,独生子女大多习惯有自己的独立空间,集体生活往往让他们产生一种没有自己独立空间的烦恼,由此可能导致同学间矛盾的产生。调查数据显示,近63%的同学觉得在大学里较难适应的是校园生活方式。所以,当问题无法自行解决的时候,他们便会产生压抑和空虚感。

(三)学习模式的不适应导致心理上的倦怠

大学里的教学管理模式、学习方式与高中完全两样,不同的教师往往有不同的风格,教学信息量大,课程进度快,学生主要靠自学。面对新的学习内容、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一些新生一时感到无所适从,方法不当、动力不足、学习目标迷失成普遍现象。调查发现,有81%的新生短时期内无法适应大学学习节奏,听课跟不上老师的思路,难以抓住重点。很多时候,自己拥有许多时间却不知道应该怎样去安排,怎样去提高学习效率。正是由于学习目标的迷失,这些学生把大量时间、精力寄托在网吧、睡觉、谈恋爱或者其他方面。同时,由于没有掌握大学学习的专业性和自主性的特点,学习显得辛苦且枯燥,所以,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和动力,出现倦怠心理。

(四)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导致心理上的孤独

新生入学以后,由于时空限制,在一个时期内与以前的人际关系基本上处于“中断状态”。而新的生活要求他们必须迅速建立起新的人际关系。因此,他们在人际关系方面往往面临着较大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压力。调查结果显示,57%的同学认为自己的交往能力很一般,不满意者占25%,有10%的同学竟然不知所措。由于思想观念、价值标准、兴趣爱好、生活习惯、语言上都有较大差异,这使他们觉得交往困难,再加上人际交往的经验不足,或者是一些连自己也意识不到的因素影响,使得他们在情感上对交往对象或交往关系难以接受,并产生抗拒心理。这种不良的认识和非理性的心理严重地影响着大学新生与同学、老师的交往行为。

二、大一新生在过渡适应期融入新环境的对策及方法

针对大一新生在思想、学习、生活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种种表现,结合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学生工作实际以及个人辅导经验,笔者提出入学教育“四结合”模式。

(一)坚持入学教育与朋辈辅导相结合,帮助新生做好应对新环境挑战的心理准备

新生入学适应是一个较长的过程,随着学习生活的不断深入,各种思想、心理上的不适应便会逐渐出现。所以,新生入学教育在入学初集中开展的基础上,还应适当延长,并有针对性地开展个别辅导。引导新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确立适合自己的发展目标,进一步完善自我意识,科学定位,增强角色意识,克服平庸感,增强自信心。同时要不断优化入学教育方式,充分发挥朋辈辅导员、学生会组织的作用,通过高年级优秀学生担任新生班级辅导员,全面开展入学教育指导工作。而且要不断加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的指导力度,通过建立新生心理档案、召开心理健康报告会和班级心理委员培训工作,开展跟踪帮助,全方位帮助新生做好应对新环境挑战的心理准备。

(二)坚持入学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帮助新生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学校(院)、学生工作部、团委、学生会以及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不断寻求新的思路,掌握大学新生面临困顿的基本情况,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给予新生耐心细致的指导,以提高他们的基本生活能力。如编印相关资料介绍学校概况,帮助新生了解学校基本情况,举办各种文艺活动使其尽快熟悉校园文化氛围;邀请专家、学者作一些关于“大学的意义”、“走好大学第一步”等主题报告;鼓励高年级学生,为新生出谋划策,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新生排忧解难;召开主题交流活动,鼓励新生互相交流、互相帮助,共同面对难题,逐步提高新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使之从依赖走向独立,重新制定时间安排,合理规划人生,全面认识并尽快熟悉大学生活特点,以消除陌生感、压抑感和空虚感。同时,要关注校园里特殊群体的生活状况,加强贫困学生、心理障碍学生的生活帮扶工作,通过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发放资助金等途径,结合心理健康辅导,从各方面帮助他们,使其消除自卑感,重新找回自信和归属感。

(三)坚持入学教育与学术交流相结合,帮助新生适应大学学习模式

根据大学教学特点,请任课教师、班主任对新生传授新的学习理念,让新生明确学习内容、形式、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差异,使之懂得大学学习更强调学生主体的能动作用,学业的成功,要靠勤奋刻苦,更要靠良好的学习方法和自学能力。同时要加强学习方法辅导和经验介绍。请专家教授辅导,请高年级学习优秀的同学介绍学习经验,传授学习方法,引导新生调整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比如从如何确定学习目标、查询有关文献、确定自修内容、写学习心得或学术论文等方面进行辅导,逐步提高学习能力。另外,鼓励新生自己在学习方法上多做观察、思考等等,使新生能顺利地从旧的学习方法向新的学习方法过渡,减少心理压力,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目的性,减少被动性和盲目性,以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模式。

(四)坚持入学教育与人际交往引导相结合,帮助新生提高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上一篇我爱汉字

下一篇曹植洛神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