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非主流文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非主流文章范文1
哥哥姐姐观点:
哈哈,别的事情说起来我们可能不怎么很在行,可这个非主流嘛,就是小意思了!大家瞧,自从有了非主流,我们这些不喜欢太幼稚也不喜欢太成熟正处于青春期的人总算找到了喜欢的东西,我们的QQ图像、QQ秀、聊天的内容都是跟非主流有关的,甚至衣服、裤子、鞋子、大头贴有很多都是非主流的呢!我们还收集了不少非主流的男生女生的照片,真的很适合我们的口味。他们的服装造型很张扬、不平凡,正是我们欣赏的类型。可是家长们都不同意我们喜欢这些,总是让我们学习学习再学习,真是不懂他们是怎么想的,非主流其实也没什么不好,他们都那么时尚、前卫,虽然有些另类,但是真的很受欢迎啊……(我不得不打断了他们的话,不然真的会说上几天几夜不停)。
家长们的观点:
我们不太懂什么非主流,不过我们还是知道点的。非主流好像就是穿另类服装、留爆炸头,而且不跟潮流,习惯呀、造型呀都不跟平常人一样。那天在哪里看见一张有非主流字样的照片,看见一个挺好的女孩子把眼睛弄得那么大,画那么浓的装,真吓人。所以我们不太赞成他们弄什么非主流,平常那样就挺好的。也可能是我们落伍了吧。
爷爷奶奶观点:
非什么东西?肥猪溜了?哦,非主流啊!我们没听说过。(我想就没什么必要调查爷爷奶奶的观点了吧,想象力也太丰富了吧!)
我的总管点:
虽然我不是怎么很了解“非主流”,但是从上面大家的观点中摸到了什么门道。哥哥姐姐想要的是个性,而家长们想让儿女们本本分分的做个学生。我觉得可能是哥哥姐姐们的学业太重了想要放松一下,所以迷上了张扬另类的“非主流”。我觉得非主流只要不会让学生们变坏,让我们孩子个性点也挺好的。
非主流文章范文2
1、所谓的葬爱是非主流的擦灰姑娘用词,流行于非主流杀马特之中。葬,即埋葬,爱,即爱情,是80.90后的喜欢常用语。
2、葬爱家族这个词最早出自于游戏劲舞团,当时非主流文化盛行,一些玩劲舞团的玩家配上杀马特的造型,用着火星文字体创立的玩家群体,再冠以“XX家族”这样的名号,葬爱家族就是其中之一。
(来源:文章屋网 )
非主流文章范文3
关键词:中学生写作;交流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6-0-01
当前中学生写作的状况不能令人满意,表现在:写作兴趣下降,写作动机功利化,写作内容空洞,写作形式单一。而且,中学生中的绝大部分也没有掌握正确的写作方法并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学生的写作水平一般,不能完全令人满意。经分析,以上问题的出现与应试教育有很大关系。应试教育挤占了学生的生活空间,阅读时间;强化了学生的不良写作动机;还使写作教学呈现模式化特征;且逐渐脱离了写作的实际应用功能。 说心里话,这几年来,作为语文老师,我一直有些不敢面对学生的创作。不是学生缺乏才气,有才气的学生还不少。失望的是透过还颇有些斐然的文采,看到的却常常是让人压抑的文字:
一类是文字优美而旨意寡淡的。
这类作品篇幅冗长而内容稀少,为表达一个简单的意思而矫情敷衍,结构曲里拐弯,有一点情节,有一点儿内涵,好读而不耐读,内容十分稀淡。特别是社会上和网络中出现的非主流文化现象,许多学生受这些文化现象的影响,开始尝试非主流文学的创作。非主流!大家都很熟悉,因为这个“名词”已经已经风靡了全世界!但是,它带给人类的灾难也是难免的,许许多多的小学生中学生都因为它而少年早成,变的郁郁寡欢,变得成熟,当下,我们年轻人中间掀起了一场“非主流热”,非主流的昵称,非主流的签名,非主流的服饰……无不成为追捧的对象。当然我身边也有很多的非主流迷,一个人只要你不知道非主流,或者不喜欢非主流,大家就会说你OUT了!那是真的吗?OUT在哪里了?跟不上潮流了吗?我看跟潮流的人群中原来学习好的也渐渐的变成了“文盲”,当然啊!他变成文盲是一定会的,为什么?因为他已经精通了非主流的字,已经不记得我们中国五千年来流传的汉字了,总是在一个字上加草字头……但是因为人生体验的单薄,这类创作往往充斥着大量似曾相似的幻想情节,徒有空扬灵动的外表却缺乏真实情感和独特体验。
另一类就是艰深晦涩貌似深刻的。不要因为一时的失意而沉沦不起,跌宕起伏本就是生活要义之一。唤醒豁达与乐观的自己,想想东坡居士在丧妻贬官之时,仍能笑呤:“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放下忧愁与浮躁,去领略大自然的光怪陆离。”这段也是谈怎样唤醒自己,但选用的事实论据比较陈旧,也欠缺充分的道理开掘。
有位哲学家说过:“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建筑师。”在我看来,搭建一座摩天大楼固然重要,但只有灵欲和谐之时,生命的高度才突显其价值。唤醒自己,既是让自己不留遗憾,也是让自己的生命攀得更高。在这些作品中,不少的少年才子们满纸苍凉孤独颓废,一幅受了莫大灾难与折磨的样子。才子们还往往曲折附会一些貌似严肃的哲学命题,并以此显出与众不同的成熟。这般风格的流行写作,有人称它们为“另类写作”――它们迎合的不是公众、民族、国家、社会主流文化的意志,而是迎合充满了小资气质、小资情调的伪伤感、伪叛逆、伪天真、伪深沉,迎合了世俗化的审美趣味。当少年的创作中欢乐远不及描写哀伤,歌颂光明远不及奚落黑暗时,童真失落,青春变异。
的确,有独立意识和自由思想,能张扬个性固然值得肯定,但凡事过犹不及,如果把张扬个性当作时尚,完全忽视写作的社会功用,写作能力就很难得到发挥。诚如作家韩少功所言:不能根植于公共文化积累的个性一定是空虚的,不能承担公共事务重荷的个性一定是轻浮的。写作主体是作文的灵魂与生命,过分膨胀的个性只会滋生出充满虚情假意、功利思想和伪圣语言的作品。
中学生作文的天地可以是广阔的:青春话题、公民意识,荣誉和责任,悲悯和同情……人与社会、自然,自我的关系应该是永恒的作文源泉。青年的写作能够展现青春气息而又思考大问题;能够体现胸襟抱负而又敢爱敢恨。如果我们在少年的写作中听到了生命的歌唱,哪怕是苦难的歌谣,他们的价值也远远超过了无病和故弄玄虚。
非主流文章范文4
关键词:不良文化;危害;成因;分析
非主流文化是与主文化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又称副文化、亚文化,“当一个社会的某一群体形成一种既不包括主文化的某些特征,又包括一些其他群体所不具备的文化要素的生活方式时,这种群体文化被称为非主流文化。”
不健康文化,如享乐文化;暴力文化;虚幻文化;心理疾患文化、不雅信息文化等。他们会在不知不觉中对我们的身心造成伤害。这些文化垃圾,或称消极文化、有毒文化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甚至会使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同时也不利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一、非主流不良文化产生的危害
虽然非主流文化,包括网络文化对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青少年的个人成功都有着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但是网络文化就像一把双刃剑,在起着积极作用的同时不良的网络文化也对整个社会稳定尤其是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一)不良的网络文化导致青少年犯罪的比率日益增高
青少年处在一个心理、生理成长都不够成熟的阶段,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是非对错面前还缺乏一定的分析能力和鉴别能力,再加上青少年自制力较差,平时缺乏正确的教育和引导,这就导致了在网络的世界中容易被黄色流毒、暴力文化、金钱至上等一系列错误的价值观所误导,从而走向犯罪的道路。
(二)不良的网络文化造成青少年人格缺陷
网络世界具有虚拟性,人们可以在网络的世界里扮演各种角色与对方交流,可以畅所欲言,甚至可以为所欲为,不必承担任何的责任和后果,这样极易导致青少年对人际交往的道德标准的模糊,易产生对现实中的人的不信任。成家以后,家庭关系冷淡,夫妻不和。青少年长时间的沉迷于网络还会造成性格孤僻、或者压抑,或者敏感,喜欢独处,抽象思维丰富,不服从现实空间中的社会规范,往往具有某些严重的情感和精神问题。
(三)不良的网络文化会影响青少年的学业和身心健康
青少年长时间沉溺于网络的虚幻世界,占用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导致青少年丧失学习兴趣,学习成绩下降,同时长时间上网会使青少年的视力下降,身体机能下降,长此以往会损害青少年的身体健康,除此之外,过多的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会危害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长此以往会使青少年滑入犯罪的边缘。
二、非主流不良文化产生的客观因素
非主流不良文化的产生,客观、主观两方面的原因都存在。
(一)国外势力网上"文化侵略"是客观原因之一
对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侵袭 由于电脑和因特网的发明者是西方人,故迄今为止,任何一种电脑网络基础语言都是英语,其主导国家是美国。据悉当前从国际互联网上可接收的信息来自美国的占80%,来自中国大陆的仅占0.O1%。这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西文发达国家占据了国际互联网信息资源的绝对控制权,形成了网上信息的垄断和倾销,其实质就是一种信息侵略。1998年5月,美国克林顿总统曾宣称:“当新世纪即将来临的时候,美国的敌人已将战场由物理空间扩展到虚似空间”。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提出:“高速发展的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将促进民主的原则,限制极权形式的蔓延;世界上的公民,通过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将有机会获得同样的信息和同样的准则,从而使世界有更大意义上的共同性。”这些充分暴露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充分利用其信息控制权和影响力,极力向世界特别是仍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传输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思想,进行“文化扩张、文化侵咯”,实现其“不战而胜”之梦想的政治图谋。少数青少年可能因网上“饥不择食”而遭致“文化中毒”。从而出现沉迷网络、疯狂追星、校园暴力、早恋、叛逆、厌学等负面现象,难以自拔。
(二)国内客观因素
首先是社会因素的影响。校园作为社会大环境下的一个子系统,社会环境的变化必然要对校园文化产生影响。因此,青少年不良文化的产生必然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当今中国已改变了过去一元化的状况,逐步形成以多元化、分层化、复杂化和流动化为基本特征的社会文化结构,使人们置身于一个多元的文化世界之中。当全社会还未形成统一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健康的主流文化还没有得到青少年广泛认同与接受时,不良文化则会乘虚而入,占领青少年的精神世界。
其次是媒介素养缺乏。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于大众传媒的各种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和评估、创造、生产能力以及思辨回应能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众传媒迅速发展,已形成了爆炸性膨胀的媒介环境,出现了另一个虚拟的“世界”――“媒介社会”。于是,为了收视率封建帝王都被描述成了正直有为、风流倜傥、勇猛无畏、温柔痴情,这种对封建帝王进行的美化,与教科书上的封建统治阶级的昏庸、无能、奢侈、腐败大相径庭,是对国家意识形态所认同的历史真实、历史理性和历史进步精神的拆解,削弱了对精神文明的倡导力度。
第三,学校德育工作的滞后性。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和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一些学校的德育工作还存在着很多不适应的地方。突出表现在:重智育轻德育、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依然存在;德育工作不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方法与手段滞后,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重校内教育轻校外教育的倾向比较严重。另外,一些教师的职业道德还亟待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和保障措施不够有力,经费投入等措施不到位等,也是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
第四,家庭教育、家庭氛围的缺失。传统优秀文化在现代家庭中沉淀不足,更有甚者,家长的言行也助长了非主流不良文化对孩子的侵蚀。
三、非主流不良文化产生的主观因素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开启了一种全新的文化空间的同时,也对法律、道德带来了新的挑战,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
如果是聪明的人,会善于利用网络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增强自护的意识,不转发不良信息、不编撰不良帖子,自觉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不沉溺虚拟时空。网络如果使用得当,能够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效率与快乐,如果使用不当,“虚拟世界”就会令人迷失,甚至把真实和虚拟的世界混乱了。在形形的网络信息中,潜伏着各种有毒文化,对人们带来各种消极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说,网络给人们带来的是效率和快乐,还是伤害和危险,关键的问题不在于互联网络本身,而在于人们如何把握和使用它。
非主流文章范文5
(李)噍,2012的脚步悄悄走近!
(牛)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马)今天,让我们一起搭乘开往春天的地铁
(王)在这里进行一次心灵的快乐旅行!
(李)今天,让我们一起舞动青春的翅膀
(王)从这里向着美好的未来飞翔!
(张)上站小学六年级7班2012年元旦联欢会——
(合)现在开始!
(马)我们用梦想做乐章,我们的岁月华丽而铿锵。让我们随着这跃动的音乐一起起舞,一起摇摆!有请尚桢轩等同学和她们的舞蹈《摇摆摆》。
(张)千年的飞腾啊!千年的梦想!看完了现代舞的华丽,总是禁不住想起古代文化的辉煌,千年之前在一个港湾旁是不是也回荡着一曲《渔舟唱晚》呢?有请李江月同学为我们献上一曲《渔舟唱晚》。
(王)同学们,咱班同学有聪明的呢,喜欢在数字上做文章!赵一葭等同学们就想告诉你一个《五百的二分之一》的故事!想听吗?请鼓掌!
(李)同学们都听明白“五百的二分之一”有什么玄机了吗?
(李) 嘘,玄机不可泄露!
(李) 大家还想看一场小老鼠和老黄牛的风云pk吗?
(李)那好,大家一起来欣赏这次风云大战!有请二组的小品:《小老鼠vs老黄牛》!
(李)同学们,小品有意思吧!
(王梦子唱上,扭着秧歌上台)
(李)看,咱班王梦子,最近在苦练舞蹈,拜张铭飞为师。可王梦子本领没学全,咱还别看他的了。咱欣赏一下大师是咋跳的。有请张铭飞和他的舞蹈。
(王)卸下舞蹈装,换上运动服。同学们,我还会举重呢!大家看我的!(把袖子一撸)呸!呸!哼…..!哈!(举起两个杠铃)
(李)当里个当里当,王梦子实在是强!跳舞能进世锦赛,举重奥运敢称王!
(王)那当然,2016年奥运会我是冠军!我这就叫”举重若轻”!
(李)你快别演了!我们还是一起欣赏,四组带来的相声《奥运成语故事》吧,表演者是???,不知道!请出来吧!
(牛)老师是最伟大的人。
(梁)嗯。
(牛)老师是最最伟大的人。
(梁)嗯。
(牛)别老“嗯嗯”的。
(梁)嗯。
(牛)唉!说了你也不懂!还是让你看个校园剧吧!大家请欣赏五组举荐的节目《老师,您辛苦了!》
(李)今年成绩有提高,咱们千万别骄傲,明年冲刺更加油,
(张)步步高!
(李)新年制定新目标,目标其实也不高,只要大家齐努力,
(张)准超。
(李)为了今天联欢会,我们辛劳来预备,下面还有好节目。
(张)俺们撤退。
(李)你等等,别撤退!还得报个幕,请大家欣赏三组推荐的节目《三句半》。
(张)你快点!俺还要回家吃饺子呢!快!快!(拉李下台)
(王)三句半有点意思,今年是不是流行这个?
(李) 不,最近流行非主流,你没听说过?
(王)哼,我很反对非主流。
(李)你都不知道什么是非主流,你还反对个什么劲!
(王)我才不理你呢!一组和我是“英雄所见略同”,请大家一起欣赏一组的节目:《反非主流》。
(张)看江山大地如此多娇!英雄归入历史长河滔滔!千年唯我中华不倒!《祖国颂》起澎湃心潮!请大家欣赏四组举荐的节目《祖国颂》。
(牛)大家今天开心吗?
非主流文章范文6
公共美术课程课程文化现状与重构
一、对高校公共美术课程及其文化的基本认识
我国学校美术教育依据其不同教育对象和教育目标可分为专业美术教育、师范美术教育和普通美术教育三类。大中小学的普通美术教育又共同构成了普通美术教育体系。高校普通美术教育,又称为“通识美术教育”“公共美术教育”,是普通美术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它的目的不是培养艺术家、艺术工作者或艺术教育者,而是通过普及美术文化知识、方法和观念,培养具有一定审美意识和审美认知、批判能力的艺术消费者。其教育目标是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并反作用于艺术文化的传承与繁荣。而实现这一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就是公共美术课程。因此,公共美术课程应以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理念与目标为方向,着眼于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使大学生通过公共美术课程的学习,实现陶冶性灵、启迪思维、完善人格的目的,发挥美术文化对于人更好地生存和自由发展的普遍意义。
关于课程的定义,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施良方先生曾对此做过列举和归纳,其中最为普遍的定义是:课程即教学科目。①当然,这只是对课程这一概念最为直观的解读。事实上,课程的制定还包含了来自社会、学科以及学习者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因此,课程不仅是文化传播、传承和创造的重要阵地,也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文化集合体,即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具体到公共美术课程,其课程文化将成为大学生这样一个艺术接受群体的审美趣味、价值取向成长的土壤。其教育结果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大学生理解和对待艺术的态度和方法,并有可能进一步影响到艺术自身的发展。由此可见公共美术课程文化构成的重要性。
二、高校公共美术课程文化的现状分析
自1998年教育部正式发文强调“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以来,公共美术课程已普遍成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载体。笔者选取了广州几所不同类型的高校进行调查,发现由于对公共美术教育的认识多半还停留在宏观的理解和认同上,加之对公共美术课程目标、内容、结构研究的相对滞后,导致很多学校的公共美术课程普遍存在课程目标模糊、课程体系欠合理、课程设置随意性较大等问题。而这些问题也直接影响到了公共美术课程文化的选择。
目前,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主要分为理论、鉴赏和实践三大类,前两类为课程设置的主体。就这两类课程设置的现状而言,笔者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校公共美术课程“守固”的文化观念。所谓“守固”,是指对于既定的艺术理论和价值体系持有坚守的态度。其主要表现为课程文化的选择,更偏重于对传统观念中的所谓正统的、主流的艺术史体系,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艺术家、艺术思想和作品的关注;文化切入的角度,更加侧重于对艺术演变的历史性讲述和对作品的审美性描述。当然,这样说并无意否定此类课程自身的文化意义和价值,而只是从课程文化空间的生态性角度来看,这种偏向有可能导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缺乏以开放的文化视野,从文化交流、发展的角度关注艺术的本质及其形成的历史。二是缺乏以当下的眼光解读新的艺术现象和作品,对于具有争议的艺术话题常采取较保守的态度。大量欣赏类课程,主要围绕经典艺术作品展开,使得学习者习惯于“欣赏”而不“批评”,丧失了应有的审美判断力和批判精神的培养。三是缺少对地域本土文化的发掘,没有给予具有强烈本土和民间审美趣味的美术文化足够的重视,削弱了课程文化在民族文化传承和民族情感形成方面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当今大学特有的体制和学术特点为公共美术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要求公共美术教育在具备一般意义上的全体性、普及性、系统性等学科特色之外,还应体现自由性、开放性与交融性的文化特征。那么,公共美术课程,应该如何建构更为合理的文化空间,才能既在塑造大学生开阔的文化视野、创新的文化意识和敢于质疑、勇于批判的文化品格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又能更为客观地展现美术文化的多元化面貌呢?这个问题仍有待于研究者、教育者不断思考与实践。
三、对高校公共美术课程文化空间重构的思考
课程文化研究者往往在构建课程文化的过程中陷入了坚持“主流文化”还是倡导“多元文化”的两难境地。坚持多元文化论者认为所谓“主流文化”是一种霸权文化,非主流文化常常受到不合理的对待,即忽略、肢解、歪曲、刻板化理解。②而坚持主流文化论者认为非主流文化无法完整、全面地体现文化的整体特征。此类争论无疑在主流文化与其他非主流文化之间建立起了二元对立的壁垒关系。这样的文化话语权矛盾也同样存在于公共美术课程中。
“人类文化都存在本质的、固有的联系”,③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就是说,没有任何一种文化与其他文化是相互割裂的。它们之间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在文化的溯源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那些历史中的辉煌文化,往往也是在多民族、多地域、多种类型文化形态的不断交流中逐渐形成的。美术文化也不例外。因此,我们完全可以突破二元对立的观点,在“主流”与“非主流”文化中建立起一种多元互证的关系,即允许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并存于公共美术课程文化空间中,成为相互引证所必需的对象,并从联系的、动态的、多元的角度重新切入固有的和新的艺术文化材料中,尝试多维度解读文化之间的关系,发现文化碰撞与交流的痕迹,通过“证”的过程揭示任何文化都是平等、独特又相互联系的本质。它们共同构成了艺术历史与今日的丰富内涵。丧失了其中的一种,另一种也将大为失色。
总之,重构公共美术课程的文化空间,必须首先形成明确的课程目标。如前所述,公共美术课程至少包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推动美术文化的传承两个方面的意义和作用。前者要求课程文化选择和构成,不仅注重丰富学习者的审美经验,同时也要体现公共美术课程对于学习者文化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普遍意义。后者要求课程文化更好地体现“美术文化生态”的自然格局,尊重每一种艺术形式和艺术观念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并尽可能给予其平等的话语权。
注释:
①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3—7.
②陈时见,朱利霞.一元与多元:论课程的两难文化选择[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25—28.
③王小甫,范恩实,宁永娟.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