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生观调查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人生观调查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人生观调查报告范文1

一、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本文对调查专业进行分类,分为5个系。各系所包含的专业如下:饭店管理系包括酒店管理(含丽嘉、万豪)、旅游会计,旅行管理系包含旅游管理(含高尔夫)、电子商务,国际导游系包含旅游英语、旅游日语、应用韩语、应用西班牙语,会展系包含会展策划与管理,烹饪系包含烹饪工艺与营养、西餐工艺、餐饮管理与服务。然后对这5个系,每个年级选一个班级作为调查对象,共计15个班,以每班40人作为估计对象,估计600人。通过调查以上15个班级的同学,基本可以了解学生对《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认同现状及影响因素。本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回收问卷543份,有效问卷501份,问卷回收率为90.5%,有效率为83.5%。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通过调查分析影响学生对学生管理制度认同度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结果与分析

1.学生对《办法》认同度调查整体情况。(1 )调查对象的性别、年级、专业分布情况分析。从表1看,在性别分布上,这次调查没有做到男女生基本等量的设想,这是由于旅游院校特色决定的。虽然这会对分析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但鉴于被调查总数较高,男生绝对数不低,最终分析结果还是可信、可效的。

(2)调查对象对《办法》了解程度及途径情况分析。表2中学生对《办法》了解程度大部集中在了解不多和基本了解这两项上,说明学生对其了解、学习程度不高。在通过什么途径了解方面,通过学校发放的学生手册和老师组织学习几乎占了全部,说明学生还是较为被动地去了解,也很少去关注学校网络上公布的电子版本的学生管理制度。

(3)调查对象对《办法》中关注度情况分析。从表3中可以看出,第六题学生都是以奖学金评定作为最为了解的方面,较为了解是校服月规范,遵纪守法和寝室管理排序略有变化。在是否赞同这四个选项内容方面,奖学金也是占了绝大多数。这一现象说明,学生对涉及自身利益的管理制度或者时间跨度较长、执行较为严格的制度较为关注和认可。

(4)调查对象对执行公信力认可度情况分析。表4中学生对《办法》执行过程和其规定的程序认为不一致的情况占62.5%,基本一致情况占36.3%,表明学生对《办法》执行公信力认可程度不高,说明学生对制度认同方面会把该制度的执行公信力考虑在内。

(5)调查对象对比外校学生管理制度情况分析。表5数据说明大部分同学会关注并对比校外管理制度,有相似制度的地方学生认同度比独有的制度认同度高。

(6)调查对象对《办法》满意度、不足情况分布分析。从表6可以看出被调查的学生对现在运作的《办法》持不满意态度的占绝大多数,达到了89.6%,表明现在运作的《办法》有修改的必要性。在认为现今《办法》不足方面选择前三项的占了绝大多数,也即学生认为现今学生管理制度存在条例太多,限制自我发展、过度强调理论课重要性,不重视实践课、较少考虑学生提出的制度改进措施等不足。

(7)调查对象对《办法》制定过程是否清楚及是否参加其制定过程情况分析。表7中学生对《办法》制定过程不清楚的占94.4%,说明学生很少参与到管理制度制定过程中去。在被问及是否愿意参加制定《办法》时,绝大部分同学表示愿意参加,说明参与度是影响学生对管理制度认同度的一个因素。

2.相应背景下学生对《办法》认同度差异性分析。

(1)不同性别学生对《办法》认同度差异性分析。以男女生为角度来检验不同性别对调查问卷各题的差异性(表8)可以得出,在第四题选择上即对《办法》了解程度上,男生和女生选择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其他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造成这一显著差异现象,一方面调查样本女生占大多数,另一方面,女生综合成绩普遍比男生好,《办法》又涉及到奖学金、评优等内容,导致女生比男生较多关注该制度。

(2)各年级学生对《办法》认同度差异性分析。以年级为纬度进行差异性分析,得到结果如表9所示。大一、大二、大三在第四题即对《办法》了解程度、第五题即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办法》、第七题即对《办法》赞同内容、第八题即是否觉得《办法》执行过程跟其规定程序一致、第九题即是否会对比本校和外校学生管理制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十三题即是否清楚《办法》制定过程上,差异不明显,其他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问卷调查显示,年级越高,对《办法》了解程度越高,通过阅读学校发放的学生手册关注学生管理制度越多,对《办法》赞同内容也越集中在奖学金这一板块内容上,也越关注制度执行的公信力,也越想参与到制度制定过程中。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随着年级增长,学生思想成熟程度提升,涉及到的相关制度增加,对自身利益的关注越来越多。

大学生人生观调查报告范文2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人才;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C961;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7-0004-02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利用大学生的课余时间,有组织、有目的地走向社会,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宣传、社会服务的教育活动。它是对大学生开展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手段,是了解国情、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有效途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补充和强化,其效果是课堂教学无法实现的。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创新人才培养的融合,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

创新人才,是指富于独创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够提出、解决问题,开创事业新局 面,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因此,创新人才首先应该具有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社会实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外化阶段,又是教育效果的检验过程。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品质,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创新人才的培养确立良好的政治方向。我们要有效开发人的创造性潜能,使人们将聪明才智用到对人类、社会有价值的创造中去,不做对人类、对社会没有意义的事。“科学创新,不仅要追求客观真理,而且要追求崇高道德,要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在这里,真和善必须是统一的,对科学的追求 和对社会的责任,在创新人才身上,在创新活动中,应是高度的统一。”

社会实践是一门特殊的课程,是学校与社会、教师与群众、书本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重视社会实践的教育作用,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社会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与人交往、合作的精神,可以培养主动获取和应用知识信息的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的各方面素质,尤其是创新精神和能力会得到充分发挥和展示,同时又能使人的素质得到改造和提高。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强,各专业学科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社会性与时代性比较强,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创新不断适应发展着的社会现实。社会实践能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进行检验,根据客观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理论体系。社会实践中大量事例成为生动、直观的教材,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根据当前大学教育综合化的发展趋势,要拓展学生的专业面,加强概括性强、适应性广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不断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潜力。

二、培养大学生创造兴趣和激发创新欲望

社会实践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辐射的范围广,涉及的学科知识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组织不同专业的学生,根据他们的兴趣,与地方党政机关和相关单位合作,有意识地组织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尤其是暑假,围绕相关专题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调查研究。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通过社会实践,应首先着力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信念,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促进人格的进一步完善。传统教育强调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教师作为科学和真理的代言人,具有绝对的权威性,而且几乎占据了学校全部教育的时间和空间。课程是计划性和指令性的,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是完全被动的,长期处于应付的状态。他们从小就受应试教育模式的约束,生活在以书本为中心的家庭和学校。“他们参与社会调查不多,生产劳动甚少,社会经验缺乏,他们的自我设计完美化,社会关系理想化,个人生活浪漫化”。通过研究性社会实践,推动了学生思想上的成熟。一是提高了认识社会的能力,使学生在社会现实中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的答案,在错综复杂的事物中能辨别主流和支流、是与非的界限。二是提高社会责任感,使学生通过现实的鲜活教材了解社会的真实状况,了解当前国家面临的困难,更加关注社会,产生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意识,与时代的发展同步前进。比如,通过学生在政法委、局和乡镇机关的实践,可以加深他们对的了解,进一步理解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提高对现实问题的认识。三是提升了学生发展自我的紧迫感。通过研究性社会实践,使学生真正懂得社会缺少的是什么、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深刻理解在全球化经济时代,真正的人才绝不能只具备一定的书本知识、死记一些条文,必须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培养智力、发展特长、提高技能,从而使潜在能力和专长得以充分发挥,有利于培养开拓创新型的人才,提高基本素质。夯实文字基本功。学生长期处在应试教育体系下,教师在阅卷中更多采取踩点计分,学校对学生行文中的文字要求相对宽松。尤其在目前的大学阶段,虽然有大学语文课,但很多文科专业并没有严格的中文考核。在机关中,公文是一种规范性很高的文体,在文字表达的准确性、规范性和流畅性方面都对学生提出很高要求。转变学生文体风格。学生的作文、政府公文和学术文体都具有不同的风格。学生的作文以记叙性的散文为主,语言优美而模糊,长于抒情,在表述的清晰度、层次性和条理方面,与政府公文和学术文体有一定差距。通过研究性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对政府公文和调查报告进行分析,形成语言简洁、条理清晰的文风,掌握好学术研究的基本功。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在研究性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既要求参与单位的日常工作,也要求开展调查研究。学生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处理日常工作和调研课题的关系。调研课题的资料往往需要获得单位指导教师和同事的支持,如何通过他们获取调研的材料,是一个沟通的过程,也是教学的重要内容。

开展丰富多彩的充满自主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形成创新意识、培养创造兴趣和激发创新欲望的必要条件。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不断磨砺创新精神,培养和激发创新的兴趣和热情,形成推动学生创造、创新的强劲动力。当前,高校教育要着重培养创新人才,而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是需要一个长期锻炼的过程,不可能在有限的一两年内得到根本改变。学生带着调研课题开展社会实践,通过自身独立的思考和教师的指导, 解除对社会问题存在的困惑,从而锻炼思维创新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一般由 3名~5名学生组成调研团队。调研的选题、分工,以及核心观点的讨论,都要求在相对独立的基础上相互协作。任何调研成果的取得,是调研团队相互争论、统一意见的过程,是集体努力的结果。因此,通过社会实践过程中的社会调查,能有效培养团队精神。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在信息化时代,主动获取和应用知识信息是创新人才的一种重要能力。当代大学生应以积极乐观的姿态去吸取知识、理解知识、消化知识,从而创造出新知识,使自身的潜能得以充分展露。

三、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以专题研究为中心的综合性教学活动,需要各个单位和指导教师的精心设计和组织,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1)建立双指导教师制。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创新人才培养,要求既要进行社会调查,又要参加社会实践,是一项有深度的教学活动,而不是简单的社会体验。虽然整个活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但离开教师的指导,就会使活动缺乏方向和技术上的支持。根据研究性社会实践的内容,每一个学生需要配备两名以上的指导教师。其中一名指导教师为学校教师,主要负责调查报告的指导工作。学校指导老师的配备,必须坚持经验与能力相互搭配。开展实践教学需要走出课堂,工作强度较大,任务复杂,需侧重于选择年轻教师,但为了应付复杂局面,要配备一名人生经验丰富的教师。社会实践涉及多个学科领域,要适当配备具有不同学科背景、不同研究专长的指导教师组成指导小组。另一名指导教师由机关工作人员担任,主要负责指导政府公文起草和机关日常工作的开展,同时协助指导学生的社会调查。机关兼职指导教师,必须是工作在一线的工作人员,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较高知识水平。

(2)做好专题调研准备。在开展社会实践之前,要扎实做好准备工作。组建调研小组,根据指导教师的研究专长和学生兴趣,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按照男女搭配、专业互补的原则,组建专题调研小组。确定调研专题,指导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长,综合社会调查的前沿,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共同确定出热点的社会问题。收集专题资料,指导教师在讲解调查报告撰写格式和注意事项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通过学术期刊网等网络资源,了解调研专题的学术研究情况,筹划调查问卷和调研程序。在进行实地调研之前,要求各个专题调研小组进行调研论证,确定调研专题的现实意义和可行性 。

(3)组织科学的实践。社会实践涉及的内容多,面临的环境具有多变性,需要精心组织,如要针对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实践教学工作暂行规定》,包括实践队员管理条例、学生实践工作守则、安全条例等内容,使实践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活动结束后,将学生的调研成果装订成册进行展览,并将实习日记、实习鉴定进行归档。学校成立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实践教学之前专门召开学生会议,讲授实践教学的任务目的、注意事项、社交礼仪和调研项目等。由教师指导,建立学生实践工作委员会。分别选举队长、副队长,设立秘书组、宣传组、安全组、生活组和外联组,发挥自我管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按照调研专题的需要,指导教师将专题调研组安排到相关的实践岗位。专题调研组要安排在同一个机关单位或同一个院子,既方便学生利用午休时间在单位相互讨论,又方便单位统一安排社会调查。学生在兼职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公文处理和日常机关工作,并开展专题资料的收集。每日下班后,专题调研组要进行小结,向指导教师汇报资料收集情况和专题调查的进展情况。每个学生都要撰写日记,记录当天的工作情况和调研进度及计划。

(4)建立齐备的保障设施。为了配合研究性社会实践开展,在学生的驻地建立办公室和娱乐室,同时配备办公用的摄像机和录音笔。每天晚上,指导教师和学生在办公室交流调研报告的进展情况,整理调查数据和收集到的素材。对于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指导教师也利用办公室进行及时疏导。组织学生在娱乐室观看新闻联播,开展政治学习。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组织学生将获得的一手音像资料和调查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

四、结束语

总之,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直接运用,以及对社会生活的直接接触和所见所闻等直接体验,引导学生对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系列问题展开自觉思考和研究,使思想观念得到转变和提高,使综合素质得到有效培养,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大学生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体现,是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汪冰.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思想教育研究,2003(10).

大学生人生观调查报告范文3

“90后”大学生作为传播先进文化、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如何把握“90后”学生的心理与思想动态、行为特点,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90后”大学生在心理、行为、情感、思维、认知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高校学生工作者必须以发展的眼光,不断更新固有的思维模式,积极探索发现符合时展规律的新型管理理念,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 “90后”大学生心理现状

1 心理健康不佳者呈上升趋势

据有关统计资料介绍,我国高校学生的心理障碍发生率近几年平均在20010左右。表现以焦虑不安、恐慌、神经衰弱、强迫症和抑郁情绪为主。

2 心理脆弱耐挫力差

大多数“90后”心理脆弱,耐搓能力明显不足。有72.3%的人表示自己心理会留有阴影,有5.1%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只有9.4%的新生表示愿意“总结经验从头再来”。许多学生内心敏感脆弱,承受挫折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缺乏、独立能力差,学习或生活中的一点挫折都难以承受。

3 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障碍突出

现阶段高校的主体多为“90后”,其中独生子女数量大约占到大学生总数量的51%,近年来出现轻微和重度心理问题的人越来越多,其中因双方同是独生子女,皆以自我为中心,互不体谅对方,导致双方关系一度恶化,许多问题也随之产生。

4 经济独立意识差对家庭依赖大

对新生每月生活费用额度的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间贫富差距较大,最低不足300元/月,最高超过2000元/月;但近半数新生的月生活费在501~ 1000元水平。有51.4qo的“90后”表示:若生活费透支,会向家人索要;只有18.1%的学生打算通过打工赚钱的方式来弥补。这份调查报告反映出“90后”大学生对家庭的依赖依旧很大,经济独立意识缺乏。

5 爱读书也爱奢侈消费

接受调查的“90后”新生中,有62.3%的学生保持着读书的良好习惯,91.9%的学生配有手机,近七成学生拥有电脑,有8.1%的学生拥有汽车等奢侈消费品。“90后”的大学生更加注重外在的物质,同时也反映出了家庭教育的缺陷,社会教育的弊端。

6 心态开放易于接受新鲜事物

在接受调查的“90后”新生中,有64.8%的学生认为自己“心态很开放,易于接受新鲜事物”。这表明,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已经与国际接轨,在创新与探索方面表现出了强烈的意愿。

7 人际交往靠网络

调查显示,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微信、微博、QQ等成为“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手段,同时,有77.4%的学生感到缺少知心朋友,会因无人倾诉而觉得“莫名空虚”和“无助”。一旦面临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多数“90后”会表现得慌乱和手足无措。

二 “90后”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 人际交往障碍

由于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在关爱中长大,加之现在人们普遍的沟通减少,使他们缺乏与同龄人的直接接触和磨合经历。但他们从五湖四海聚到一起不免产生摩擦。而这些摩擦很有可能给心理素质较差的人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甚至存在一定的社交恐惧,如害怕与人接触、害怕在公共场合说话等。

2 孤独感和自卑感

由于从以往熟悉的环境转换到陌生的环境,远离了朝夕相处的亲人和朋友,新生们很容易产生孤独感。许多新生是各个学校的佼佼者,但在大学校园里发现自己原来很普通,这一落差使他们感到非常失落,进而产生强烈的自卑。

3 就业焦虑

人们认为“90后”似乎没有什么责任感,实际上他们的责任观念还是比较强的,在调查中半数以上的大学生能够比较好地理解“责任”的概念,敢于承担责任。但是许多新生的人生目标尚不明确,无形中增加了就业焦虑感。 4情感问题

“90后”一代对于早恋的问题更加开化,在调查中有50.6%的“90后”承认,自己在进人大学以前就已经谈过一次“恋爱”。其中有接近10%的学生则谈过多次。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再为情所困。情感是大学期间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一旦出现波动很可能会对其造成不小的伤害。 三“90后”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 思维独立,过于自信 “90后”大学生思维独立自信,自我意识自主意识越来越强。他们个性鲜明张扬,乐于表现自我,早熟老练而又叛逆,追求非主流的时尚生活;追捧火星语言,保护个人隐私;清醒认识现实,珍惜发展机遇。“90后”大学生获取渠道更加广泛,速度也更为快捷,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套独立的思维模式,自信程度显著增强。

2 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带有功利色彩

学生中出现了对各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喜爱,“哈韩”“哈日”已经成为“90后”大学生的流行趋势。“90后”大学生对于综合素质测评、评优以及入党动机不纯,功利色彩浓厚,同学之间形成不良竞争。功利行为的增加和当代大学生所承受的就业压力是息息相关的,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引导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 喜欢挑战、思维活跃

在激烈竞争的社会,在历史使命的召唤和现实自我的冲突面前,“90后”大学生面临的矛盾更尖锐,内心的冲突更激烈,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应引起我们的关注。“90后”的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非常强,喜欢挑战、追求新鲜感,思维活跃、创造性强。

4 关注心理健康,但不能正视心理问题

我国“90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健康的,大多数学生能够关注心理健康,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却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状况不良者比例颇高,而面对心理问题,多数“90后”选择逃避,不能正视心理问题。

5 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教育不当

独生子女群体已成为当前大学生的主体。独生子女往往在父母及家人的溺爱中成长。在此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常会养成诸多不良习性,如自私、任性、缺乏独立生活和不善交际等问题,而这些习性则会成为诱发心理问题的原因,如抗挫折能力低下、心理承受能力差。

6 网络产生过于强烈的依赖性

不少大学生沉溺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被网络世界所吸引。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每天花大量时间泡在网上,荒废学业、自我封闭、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从而产生交际障碍。

7压力增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之间的竞争也日益增大,大学生就业愈发困难。这对即将走出校园、进入社会的毕业生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在压力之下,内心焦虑、无助,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

四 “90后”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对策分析

1 针对环境适应能力差的对策

老师应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来。在学生遇到问题后积极引导,让学生在新的环境中更快地适应、感觉到爱并产生安全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业余生活。不仅可以缓解学习压力、丰富业余生活,也可以使之在各项活动中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长处,锻炼自身在各方面的能力,从而得到全面发展。

2 针对父母教育问题的对策

加强对孩子的品德教育,使之成为有责任心和敢于担当的人。敢于让孩子多吃苦,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能力。鼓励孩子多动手,在实践中得到知识和快乐,而不是父母一味地为之安排好一切,坐享其成只会抹杀掉孩子的独立性。

3 降低对网络过度依赖的方法

及时疏导、积极引导。提高学生对网络的认知能力,使之认识到网络的利与弊,对网络客观的认识,充分发挥其长处,摒弃弊端。提高学生对自身的认知,深入分析对网络产生依赖的原因,从而消除对网络的依赖。对于过于依赖网络的学生,要多参加一些自己喜欢的活动,多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同时要多培养一些其他的兴趣爱好,分散注意力。

4 轻松减压,缓解情绪的方法

正确认识自己,扬长避短,切勿轻易否定自己。加强自我心理调节,时刻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在遇到困难挫折时,及时调整好心态,用积极的心态应对挫折,提高自身应对挫折的能力,制定出客观的、可行的,符合个人实际情况的发展规划。

5 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新理念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一定要重视大学生心理调节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健全人格的塑造。要使所有学生懂得诚实、自强、责任心和尊重别人的价值观。在国际化、信息化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使命是要使大学生具备优良的人格素质。

6 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

要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在校系列活动,使学生受到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让他们在步人大学校门起就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一定的不同程度的转变。化解自己因对社会的片面认识而产生的诸多疑惑,从而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实效性。

总之,时代在不断发展变化,“90后”是时代造就出的彰显着鲜明时代特征的新一代宠儿。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要与时俱进,每一个教育者都要以科学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断思考,担起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重视“90后”大学生的一系列问题,用一颗真诚的心去理解、接纳和支持他们,用我们的爱心和责任心,将他们推向美好的未来。21世纪也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当代“90后”大学生更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随时准备好迎接困难,成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崔伊薇.高文华.王桂英.独生子女心理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探讨[J].中国学校卫生,1994(4).

[2]段元梅.当代我国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及预防[D].湖南师范大学,2009.

[3]施福新.大学生四种心理问题影响因素及预防策略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18).

[4]载长澜.全国首份““90后”大学新生调查报告公布[N].中国青年报,2018 -11-12.

大学生人生观调查报告范文4

关键词:高校 工科学生 人文内涵 交通工程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人文教育,夏、商、周为教化之用,强调明人伦、倡人文,《礼记》记载周以三物教万民,“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娴、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1]。”人文内涵的当代意义是人文知识和人文内涵使一个人表现出来的气质修养、思想品味、心理素质、道德情感和人生观、价值观等[2]。

大学是一个青年形成科学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时期,但现在的大学教育却多有工具化倾向,尤其是工科教育,缺乏人文素质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传承。专业知识是器,人文素质是道,本文以交通工程专业学生为例,就工科人文教育现状问题、改进方法加以研究。

2 高校工科学生人文内涵现状

当前我国工科大学生人文内涵相对缺失是很明显的现象,国家教育部高教司一份关于理工科人才调查报告显示,很多理工科毕业生欠缺人文、社科知识,文字表达能力较差。没有完整阅读过中国四大名著的学生达到60%,而能列举四书五经和十三经的不足5%[3]。

2.1人文精神缺失

科学技术创造社会的物资基础和物质条件,而人文精神赋予社会精神力量和前进的方向。人文修养欠缺导致受过高等教育的一些工科学生语言和行为不能体现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行为失范、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高尚道德情操。

2.2 知识结构不合理

在科技教育价值至上的理念引导下,工科院校不重视人文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科大学生也不重视历史、文化知识学习。工科高等院校已开设的人文课程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少有必修的人文素质课程,无论师资质量还是开课数量都十分有限 [4]。

2.3 表达和交流能力欠缺

大学生书写和语言表达能力欠缺已经成为常见的社会问题,尤其成为工科学生学习和工作的一道重要障碍。当下信息社会,不规范甚至错误的网络语言和广告文字铺天盖地,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文字水平;同时,工科学生接触较多的是枯燥的科研实验和图表分析[5],没有丰富灵活的语言表达,更加剧了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下降。

3 高校工科学生人文内涵培养原则

3.1转变教育理念

当今社会,高校普遍存在专业至上的功利导向观念,高度重视专业知识教育和学生就业情况[6],而轻视人文社科教育的思想氛围。所以,加强工科专业人文内涵培养首先要转变教育理念,提高培养意识,明确大学的责任是培养品德高尚、具有学术能力、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才。

3.2教学计划系统规范

工科专业人文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当遵循基础性、系统性、综合性等原则[7]。基础性和系统性要求文化科目作为专业课程的一部分存在,同时在与专业课程系统协调一致的基础上自成完整体系,使人文精神贯彻到工科教育的各个领域。综合性是指工科专业的人文社科课程不应当是专业人文课程,而应当是综合性的交叉课程,如科学史、工程伦理和技术人文等。

3.3课程体系有效实施

工科专业人文课程体系设计规划之后,应当利用各种政策和资源保证有效实施。人文教育是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效果缓慢而微小,成果也相对难以评估,就需要学校提供持续的资源保障,包括学校政策的支持,如加入人文社科课程的必修课;组织和经费保障,为人文课程的教材选择、开办讲座等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同时采用合理的区别于理工科的评价标准和管理制度;师资和学时保障,人文课程教师的素质决定教学实施的质量,加大人文社科人才的引进和人文课程的学时才能保障人文素质培养的效果。

4 交通工程专业学生人文内涵培养方法

4.1开展通识教育

对于交通工程专业的学生,可以加入交通文化、交通历史、交通景观、交通法规课程等内容。学科历史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本学科发展过程和发展趋势,分析前人提出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前人百折不饶的科学精神和追求真理的高尚品德,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良好的科研品德和学术精神。

通过与工科专业相关的通识课程的学习,还有利于加强工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素质培养。工科学生受到人文学科知识的滋养,受到文科教师价值取向和精神境界的影响,会潜移默化地在言行和思维方式中发生变化。

4.2教学方式多样化

加入人文元素进行教学,例如刘宝宏[8]通过易经八卦来阐述集合论中的集合、数制、关系、映射和组合论等概念,可以将学生从烦闷中释放出来,在理解科学概念的同时,感受到古代哲学思想的魅力。

针对人文课程研究项目较少的问题,应当在课堂之外开展专题讲座和沙龙等形式的延伸学习。利用课余时间补充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系列化专题讲座,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爱好选择参加,收获作为成绩参考进行考核。

4.3与社会实践结合

社会在变化,人才在变化,工科专业的人文教育应当关注现实,关注学科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在坚持学科品格和真理精神的基础上,不断调整思路和方向。社团活动是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一个有效途径,创造条件使学生在相关文科社团中交流思想、培养特长和兴趣是对工科学生非常有益的措施。以交通工程为例,可以引导学生创办交通调查兴趣小组、交通规划研究社团,举办模拟项目设计大赛等。

5 结语

当今社会,国家的竞争在包括工科专业在内的科技技术人才,技术人才的竞争在创新培养和优质教育。没有较高人文素养的工科大学生走出社会很容易承受不住压力。曾说过一个大学生步入社会最容易通过两种方式堕落,一是抛弃学生时代的求知欲,二是抛弃学生时代的理想和人生追求[9]。工科大学生毕业后,一部分在设计院和建设单位工作,一部分从事其他职业,未必都是所学、兴趣、特长所在,因此多发展专业以外的兴趣和特长,不仅可以作为闲暇时舒缓身体和精神的活动,必要时还可成为工作的辅助。

参考文献

[1]孙诒让.周礼正义卷19[M].北京:北京中华书局,1987256-257.

[2]吉海霞.新时期大学生人文素养缺乏原因浅析[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2.

[3]桂义.对提高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探析[J].滁州学院学报:2012,2第14卷第1期.

[4]严峻.理工科大学人文教育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7.

[5]段继红,王桂华.理工科大学发展文科的重要性及路径[J].经济师:2011,12.

[6]侯菊英.理工科大学生应加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6(12):25-26.

[7]李洪.工科高校人文课程设置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0 .

[8]刘宝宏.大学本科理工科教学中的人文素养的渗透[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4):25-28.

大学生人生观调查报告范文5

[论文摘要]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转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顺利实现择业就业,而且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问题,对实现人才竞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分析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现状及原因,为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价值观在理论上提供一定的依据。

职业价值观对大学生的职业目标和择业动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体现了大学生对各种职业价值的基本认识和基本态度,表明了大学生通过工作所要追求的理想是什么,是他们在选择职业时的一种内心尺度。职业价值观支配着大学生的择业心态、行为以及信念和理解等。

国内外学者对职业价值观所下的定义繁杂,但从总体上看,它们的共同点是把职业价值观看作一般价值观在职业领域的具体体现。笔者比较认同余华对职业价值观所下的定义,即:“职业价值观是人们衡量社会上某种职业的优劣和重要性的内在尺度”。

一、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公布了面向2008届毕业生的“大学生就业首选调查”结果显示,新形势下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职业价值主体追求个性发展

2008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85%以上的大学生把“个人发展前景”作为选择工作的第一位。当前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创业意识,但多数大学生对自主创业持谨慎态度,认为目前影响自主创业的障碍还有很多。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今天,大学生面对就业市场和个人选择已经开始逐步回归理性,在强调个人选择的同时,也开始舶现多元化的选择;在注重一次性就业的同时,大学生也认为先就业、后择业也是一个很好的就业选择。

大学生积极寻求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统一。从国家教育部组织的调查报告巾我们看大学生在众多的择业因素中,首先考虑的是“发挥个人才干、符合个人兴趣”和“实现个人抱负”。“这些说明大学生在择业时将对用人单位各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考虑,符合个人的特长、单位发展前景广阔、工作单位中人与人的和睦相处,都是影响其工作积极性的重要方面。同时,反映了他们寻求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价值观念,表明了个人价值南突出个性发展的观念正在形成”。

(二)职业价值选择注重经济收益

注重经济收益成为大学生职业价值判断的主导思想。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改革开放使得我国的经济在得到了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择业倾向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从大学生的理想月薪中可以清楚地看到,80%以上的大学生追求1500—4000元的月薪水平。为了追求更高的理想月薪,大学生的职业判断变得更加现实和功利,在择业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是用人单位的“经济效益”、“工资水平”等因素。把自身价值的体现作为大学生薪酬标准本无可厚非,但大学生也应该看到人才市场的行情和用人单位的实力也是影响就业薪酬标准的重要因素。这里我们需要提醒的是,大学生确定薪酬是必要的.这也是体现自身价值的一个方面,但要正确评价自己的价值,同时这个价值必须通过社会的检验。过高的薪酬期望或过分降低月薪的行为都是错误的。

(三)职业价值实现途径多种多样

随着以“市场导向、国家宏观调控、学校和各级政府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的不断完善,大学生自我意识水平的提高和职业价值取向出现了多元化,高校毕业生都愿意主动积极地参与竞争,通过各种不同途径来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随着网络信息的逐渐普及和快速发展,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和途径变得更加容易而快捷,大学生可以到不同的部门了解就业需求信息。如到学校就业指导部门、社会就业服务机构了解有关信息;通过参加各种形式的人才交流市场;借助于老师、家长等社会关系的推荐,媒体和网络等渠道的招聘;主动到单位去寻找合适的工作岗位;参加学校组织的招聘洽谈会签订就业协议;参加社会上的人才交流活动来落实就业去向;采取先学习深造而后就业的策略等等。这些方面使大学生就业有更广阔的选择空间。

二、影响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原因

新形势下,影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主要因素有经济体制转型、社会文化变迁,学校教育模式以及家庭教育环境四个方面。

(一)经济体制转型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

经济体制转型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是最根本的、起决定性的因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社会生活方式与社会组织形式都发生了变化,价值规律反映在大学生思想观念中所形成的平等观念、权利和义务观念以及效益竞争意识,打破了大学生安于现状的心态,使大学生能站在社会价值的起点上重新审视个人价值,能够深刻理解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从而形成大学生积极进取的价值观念。但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负面效应,新的观念、文化不断涌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们的价值观念,大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式发生了变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个人的经济地位和个人利益开始受到重视,崇尚个性解放、追求个人价值的社会风气盛行。平等与竞争共存的经济体制从各个层面深入影响和渗透到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中,有些大学生开始注重眼前的生活享受,追求现实的物质利益,价值取向变得世俗化、功利化,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Ⅲ现多元化、功利化趋势,过于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强调追求个人利益。

(二)传统文化中消极的观念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

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根深蒂同,但随着丰十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思想观正在迅速地瓦解,各种新思想、新观念不断形成、演变,但却没有确立一种主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传统文化巾的消极、落后部分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仍然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一些封建迷信、腐朽的人生观念,如“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等,这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念影响较大。目前我国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念仍然是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而且现在的集体主义是以承认个人利益为前提的,这就把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了起来,也将有利于大学生进行职业选择时对社会价值的兼顾。与此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消极价值观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也在滋生蔓延,这义导致了大学生片面强调自身利益,忽视社会价值的实现。

社会文化的变迁是一把“双刃剑”.在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务实进取精神的同时,以自我为中心和以功利主义为核心的两方价值观念也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极端个人主义与拜金主义在大学生中开始滋长蔓延,使得一些大学生淡漠社会价值的行为选择取向,追逐个人利益,偏重个人价值的实现。

(三)学校的就业指导体系滞后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

学校教育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也不可忽视。新形势下,帮助大学生树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职业价值观是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高校有必要也有责任担负起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指导教育的重担。现今高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片面注重择业技巧和就业政策的指导,而对职业价值观的教育相对薄弱,这使得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择业目标盲目,不切实际。当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i者之间利益关系。

高校的就业指导教育模式和内容相对滞后,使得大学生在择业的选择和择业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得不到有效的克服和解决。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特别是高校扩招带来毕业生人员急剧增加,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心理困惑和心理压力。学校的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就业心理辅导与咨询以及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相对欠缺,导致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念与市场经济的要求脱节。

(四)家庭教育环境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也是大学生接受早期教育的重要场所。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来自父母的看法与建议是他们必然考虑的重要方面。家庭的经济状况、父母的文化素质、价值观念、教育职业评价、言行等,都会影响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当代大学生有不少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他们过分疼爱甚至溺爱,导致他们的动手能力差,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将影响到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独立性维度和人际关系维度。

很多父母在家庭教育上存在着重大误区,一方面是教育方法上,家长们往往对孩子赋予了太多期望,而忽视了对孩子的培养,许多家长重视言传而忽视了身教对孩子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教育内容上,家长由于对子女期望过高,将求稳定、保终身等传统观念灌输给子女,从而影响了当前大学生的职业价值的选择。此外,大学生就业价值观也有明显的从众倾向,会受到其同龄群体的价值观念的影响。

三、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价值观的途径

我国社会转型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职业选择,不良的职业价值观念导致他们在择业的过程中屡屡受挫。大学生作为社会中最年轻的知识群体、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教育与引导其形成与新形势下社会需求相适应的职业价值观事关丰十会和谐与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因此,应从政府、社会主导文化、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等多方面加强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

(一)政府要为营造良好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社会氛围提供制度保证

政府作为国家事务的领航者,应做到率先垂范。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就业监督和法制建设,要完善就业法规建设,将就业工作纳人到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要加大用人机制、单位编制等制度的改革,扩大机关、事业、企业单位的用人自主权,使用人单位真正做到有用的人能进、无用的人能出,真正做到优才优用。实施高等教育调控机制。高等学校办学应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以及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思想品德、创业精神、实践能力的需要,改革大学教育体制和管理模式,调整专业结构和改革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方式,审定办学目标和提高办学效率,使学生形成适应社会的职业价值观。

要进一步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在全丰十会树立一种平等竞争、实力至上的理念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十分关键。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教育是一项综合的社会性工程,仅靠学校单方面的教育难以达到预期目的,应该配合一定的利益导向,有效实现对大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传递。应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从而创造一种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职业价值观氛嗣,引导大学生将实现自我价值与承担社会责任相协调。因此,政府要为营造良好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社会氛嗣提供必要的制度保证。

(二)构建和谐的择业竞争文化,使大学生以良好的态势参与求职竞争

大学生是将来建设祖国的主力军,是引领社会变革的高智力群体,对大学生的道德培养不能脱离丰十会现实,应该立足于大学生自身素质现状,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神会的高度,培育大学生科学的、和谐的价值观,进而指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首先要主动培养竞争意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通过人才市场竞争择业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途径,因此,主动培养竞争意识是大学生择业成功的关键。要具有不怕失败的参与意识和不畏强手的坚定信心。只有把握好每一次机遇,积极参与择业竞争,才有可能获得就业的机会。

其次要及时调整择业方向。毕业生在择业竞争过程中,不能专注一个行业,要及时根据社会需要调整择业方向,扬长避短,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增加竞争的成功率,减少竞争的挫伤感。

最后要充分做好思想准备。当前,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而社会接收能力有所削弱,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十分突出,在择业过程中竞争愈为激烈。因此,大学生主观上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学校也应对此加大教育的力度,通过开展心理辅导、心理调适等方式来缓解大学生在择业竞争过程中的压力,减少大学生心理就业压力问题的发生。应教育大学生放下思想包袱,积极参与,充分准备,调整好大学生竞争心态,让大学生能以良好的态势参与竞争。

(三)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教育

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中还有许多消极的因素,应引起高校的重视。如何促进大学生形成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发展要求的职业价值观,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首先,高校应引导大学生确立合理的就业目标和正确的择业价值取向。合理的就业目标是指选择的职业既符合个人特点、个人能力,也符合社会需要,体现人职的合理匹配,能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发挥个人优势,在为社会服务中最大限度实现个人价值的就业目标。择业价值取向就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择业这一行为中,对择业价值追求、定位、评价、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也就是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并做出选择与追求。

其次,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教育。高校加强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的宣传教育,既要介绍本地区的就业形势,也要介绍全国整体的就业形势;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心理及职业对个性心理的要求,并加强思想教育和政治动员工作,引导大学生和家长认清当前就业形势,树立平和心态,从大学生自身条件出发确立就业期望和就业定位。

最后,高校应继续完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努力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必修课或必选课列入教学计划,成立大学生就业指导教研室,切实加强师资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以就业指导课程为主渠道,以各类教育活动相辅,从学生入学开始,结合专业特点,分年级、有侧重地将就业指导、成才教育、创业教育等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积极探索以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大学生人生观调查报告范文6

在XX年全国大学生毕业人数413万,XX年年到500万,比往年增加了87万人,增长率为21.1%,加上往年待就业毕业生人数,XX年年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总量将超过600万人。据了解XX年年大学生就业缺口是xxxx年以来最大的,可见当今大学生就业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因此我们不能单靠人力市场上的供需关系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而是要开辟一条有效、创新和适合当代青年发展自身潜能的新道路!

大学生自主创业,是时下各地方政府机关积极开展的方针政策,而且成效比较好,还适合当代青年的发展意向。有见及此,中山市团市委正创立一个“中山市青年创业基金”,来推动本土青年的自主创业,更好的解决中山市内青年就业的问题也是大势所趋。为了使这个项目更好的开展,中山市大专院校社会实践指导中心进行了一个“中山市大中院校大学生创业调查问卷”的校园调查。本次调查采用问卷形式,共发问卷有2669份,有效问卷有2134份,有效调查率为80.0%。其中大一1124份,大二666份,大三294份,大四41份。在调查中,男生1231人,女生1044人。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大学生对创业的了解、创业所需要的各方面因数、期间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等内容。

中山市支持大学生创业的基本情况:

根据本次的调查显示:中山市目前已经进行创业的大学生只有4.4%,而创业成功就少之又少了,只有1.1%。由此不难看出大学生创业之艰难,同时大学生也迫切需要外界给予创业上的支持和帮助。

早在xxxx年,团中央就启动了中国青年创业行动,并于XX年设立了中国青年创业基金。近年来,北京、上海、江苏、浙江以及我省深圳、佛山、东莞等城市相继开展青年创业行动,通过设立青年创业基金、举办青年创业大赛等,推动了一大批青年创业人才脱颖而出。同时为了支持大学生创业,国家各级政府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涉及融资、开业、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诸多方面。

而目前中山市对大学生创业的资金支持还处在一个刚刚起步的阶段,xxxx年xx月xx日中山市正式创立了“中山青年创业基金”,该基金是中山市首个青年创业基金,该基金将为有创业计划但缺乏资金的青年创业者提供贴息贷款,并且可以免除前两年的贷款利息,到两年期满后再全部偿还。此次中山设立的青年创业基金明确规定,将中山市高校大学生和35岁以下中山户籍青年,作为创业基金的扶持对象。而在XX年xx月xx日,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就创立了“中山创业联盟”,这是一个汇集了校内有志创业青年聚集而成的以研究创业理论、指导创业实践、探索创业道路为方向的大学生创业组织。该联盟的宗旨是:同心共创业,携手创未来!帮助大学生就业,帮助大学生创业!

一、实际情况

现在很多大中院校的学生都对自主创业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且觉得自主创业是一个很好体现个人才能的平台,还对自主创业有着自己独特的想法。很多学生认为,创业就是开创一个事业或者一所企业,而并不了解创业除了建立企业,还要懂得怎样去运行和管理这个企业,这样才是真正了解创业是怎样一回事,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没有创业是怎样一回事。如以下图表所示:

1、你对创业概念的理解为:

创业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如果没有好的准备,就算能够创建了一个企业,也不会得到很好的发展,所以有计划的创业才是一个真正的创业者。现在社会上或者高校里都开始举办职业规划大赛或者创业计划大赛,以此来提高学生们对就业或者创业有个提前的认知与了解。但是很多同学都没有参加过校内或者社会上的创业计划大赛,而且觉得这种比赛只是比赛而已,并没有真正能够帮助个人自主创业提供一些经验,所以并没有抓紧这样可以锻炼自己的机会。只有一部分同学对自己的未来有着良好预见性,并积极的参与其中,来提高自己对就业以及创业的新认知。如以下图表所示:

2、你写过创业(商业)计划书吗?

3、你参加过创业计划大赛吗?

4、你认为创业计划大赛对大学生创业有多大帮助?

正是因为对创业缺乏了解,很多学生都是对创业抱着一个空想的态度,毕竟自己认识不多,而且创业的难度较大,因而大多数人都是想想而已或者不去想这样的问题。只有一些对自主创业有着深厚兴趣,并做出真正行动的学生开始了创业或者管理着自己事业。在生活中,金钱不能缺,为了使自己的生活过得安定或者是让自己成为一个富翁,很多人都是很努力的赚钱。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可以满足自身的生活需要之外,还可以累积工作经验,发掘自己的才能,使自己以后能够更好的发展,这些同学们都能够体会得到。人的成长离不开环境,因而创业的观念也会受到身边环境的影响,大多数的人都是由于家里的亲人或者朋友在做生意,耳濡目染地也会受到他们的对拥有自己的事业有着美好的憧憬,还有传媒对事业有成的人士的报道和探讨,使很多人对这些成功人士产生一种崇拜,例如比尔盖茨是很多年轻人的偶像,想自己也成为这样一个有自己的事业王国和社会地位的人,因此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如以下图表所示:

5、你现在是否有创业的打算吗?

6、你进行创业的目的是什么?

7、如果你有创业的想法,是来源于

有创业意向的人都会先去了解一些创业的条件,才去开始创业之路。看创业的书籍、到企业实习和寻求创业家的帮忙是很多人为自己创业而做的先前准备,而且这些也是很多人认为最为可行和最快的了解创业是怎样一回事,所以在校期间就很少人去参加创业计划大赛,可见创业计划大赛在学生里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在创业之前,有很多因数需要考虑,例如自己的资金来源,工作经验以及社会关系等等,这些都是很多有意创业的人所烦恼的,不过现在的家庭都比较赞同创业的,这也是现代思想观念的改变,给创业者提供了精神上的支持。不过在校学生实际上都是比较看重继续升学或者就业情况,除非自己真的有条件,才去考虑毕业后去创业的,这样也是正常的。如以下图表所示:

8、你在创业之前,您会做哪些准备?

9、你认为本(专)科生创业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10、您毕业后的计划是什么?

在学校里学的,自己也想学有所用,不过现实中,并不是很多机会可以在自己的事业里可以用得上,所以大多数同学都觉得所学专业对创业关系不是太大,更多的是向着自己感兴趣的行业去创业,或者是一些启动比较容易、热门的方向发展,而发展与专业相关的领域的人比较少。在创业方式上,比较多人倾向合伙或者个人创业,而家庭创业相对较小,不过这些创业方式也是因人而议,也没有哪个特定的方式比较有优势。在选择地方来创业,都会倾向于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和东部沿海地区,这里商机与机会都比较多,而想去西部地区的就少很多。如果在中山本地居住的学生,也是比较多人在这里创业,毕竟对这里的环境熟悉,在选择创业方向和社会人脉都有比较大的优势,一些住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同学都很少愿意回家发展。确定好创业的方向,就要想想自己要投入的资金了,对此比较多的学生觉得幅度在10-50万的启动资金比较合理,不过启动资金比较充裕的话更有利于创业的启动。

调查报告范文(二)

调查目的:时下,大学生通过利用课余时间找份兼职工作打打工或在假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打暑期工、实习体味生活已经成为了一股热潮。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挣钱是打工的首要目的。有的却认为挣钱并不是大学生打工的惟一目的,不少同学把打工看作是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许多学校也积极鼓励大学生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一方面可以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积累工作经验对日后的就业大有裨益。通过调查可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看法以及透析大学生生活实践情况,从而结合哲学分析大学生社会实践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解决方法,使大学生能正确对待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见真知。在往后实践中能更好地接触社会、实践自己的专业技能,寻找发展的机会。

调查对象:大学生成长成才,是高等院校普遍关注的问题。而大学生社会实践已成为培养合格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决不能忽视或放弃大学生社会实践。因此这次调查就选择了在读大学生5名,其中广州大学名,中山大学1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1名,华南理工大学5名,广东工业大学5名。年级分别为大一学生5名,大二学生3名,大三学生15名。调查内容:本次调查通过对大学生有否参加过暑期工、兼职或实习,最想参与何种社会实践,所参与的打工或实习是否与所学专业相符,能否体现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以及在工作或实习中获得了什么等问题进行展开。

调查方法:通过派发问卷进行调查,发放问卷共5份,收回有效问卷5份。(调查问卷及数据统计详见附录)

调查结果:从调查中发现,许多大学生都认为兼职是大学生的第二个“课堂”,通过兼职可以学到许多宝贵的东西。“存在就是合理”,职业没有高低之分,无论什么职业都有其可取与不可取之处,就看自己的需求。

不少大学生觉得只要是能够赚钱的工作,就可以去试一试,品牌,促销等以前不会是大学生从事的工作,现在都成为了大学生们可以接受的工作。

有5%的同学认为如果要参加社会实践,最理想的就是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交流,其次是打工或做兼职占4%;而56%的同学有做过兼职,%打过暑期工,14%参与过实习,表示从未做过的仅占1%;现在大学生兼职、打工,除了做家教(14%)、网络的实习实践(6%)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兼职或打工时从事派传单、商品促销(%)、校园销售(14%)、当餐厅服务员(8%)等简单、不需要特殊技能的工作,但却与所学专业知识相去甚远,6%学生认为所实习或兼职的工作与自己专业不全相符或完全不符,仅4%的人认为完全或基本相符。能够使大学里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只占38%,在实习或工作中66%的人满意自己的课外实践能力;1%的学生认为兼职是为以后的求职做准备,在选择实习或打工目的是什么的时候,有3人选择“接触社会,积累工作经验”,占了总数的64%,选择“赚取生活费”,占了%。从选项人数中显示,大学生兼职以赚钱和充实自己为主要目的。现在的大学生已经将打工看得很重了,钱虽然是一定因素,但是希望通过打工获取的经验对将来就业时有所帮助应该是更多学生考虑的问题。大学生在打工时间上的弹性还是很大的,这应该和他们宽松的学习环境有一定关系。56%的人会选择在假期实习或打工,3%会选择任何没有课的时间,1%会选择周末。有31人认为在不影响学习的基础上赞成合理兼职或打工实习,19人很赞成兼职、打工,没有人反对。54%的人都提出学校除了提供就业指导以及专业课程外,还应该提供实习机会,%觉得学校应该提供就业体验,至于选择素质拓展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各占1%。

调查结果分析:

在调查中发现没有人在参加社会实践上选择“参加‘三下乡’活动”一项,说明当代大学生与以往的大学生相比较,他们的求学经历、生活条件、所处社会大环境都相对优越,也没有经过必要的挫折教育,因此,他们意志往往比较脆弱,克服困难的能力也较差,常常是对社会的要求较高,对自我的要求较低。当前,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成为不少地方采用人才的两个新标准。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重要举措,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参与“三下乡”实践,其目的是为了支援农村的教育事业,同时给农民带去相应的指导,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同时把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劳动实践相结合,并从群众中学到做人做事的道理,用于知道自己的将来的学习生活工作。现在大学生,除了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以外,很有一部分是来自城市的,往往这些学生家庭环境好,父母亲更是不允许或者不支持自己的孩子参加所谓的“三下乡”实践活动,这样,学校所提倡的通过“三下乡”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就未能够达到。在哲学中,三观指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个体价值观体系中,人生价值观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着总的价值取向,对价值观系统中其它价值观起着指导和制约作用。由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主要是围绕自己出发,致使大学生自身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不足,更不用说参与“三下乡”活动服务人民了。

另外,没有人选择反对大学生兼职、打暑期工或实习,大家都认为只要不影响学习能够积攒经验可以为以后的工作打基础。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应当刻苦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运用知识的技能。

从大学生活的开始到走进社会的大圈子中,就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谁不想在将来的社会中能有一席之地呢?所以大家认为大学生必须投身校园内外的各类实践活动,有助于锻炼品质,提高能力。可见其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不可抵触的重要性。不能否认有过打工经历的同学,看起来要比其它同学更成熟、社会适应力更强,但对于学生,社会适应力只是一方面的衡量指标,大学期间主要的任务是学业结构的搭建,即知识结构、专业结构的搭建,为了打工影响甚至放弃了专业知识的学习,结果是得不偿失的。